分享

《史记》:真正能有大成就的人,终生都在做这四件事

 blackhappy 2025-05-16

司马迁曾说:“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一部《史记》,写尽三千年兴衰,道破人世沧桑。

那些青史留名者,或开疆拓土,或著书立说,看似路径不同,却暗含相似的人生至理。

从帝王将相到布衣豪杰,真正成大器者,一生都在践行四件事。

《史记》:真正能有大成就的人,终生都在做这四件事

01

通晓古今,洞察兴衰

“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也。”

——《史记·秦始皇本纪》

司马迁自幼博览群书,十岁诵古文,二十岁游历天下。他访会稽,探禹穴,观孔子遗风,察楚汉战场。

正是这番“行万里路”,让他看透历史轮回的本质。

《史记》中,项羽与刘邦的成败尤为耐人寻味。

项羽力能扛鼎,却不懂“以史为鉴”。入咸阳后,他火烧阿房宫,分封诸侯,全然效仿周室旧制。

殊不知,周以分封亡,秦以郡县兴。

刘邦虽出身草莽,却深谙历史教训。他采纳叔孙通之言,定礼仪、稳朝纲;听张良之谋,轻徭薄赋,终成四百年汉室基业。

再看范蠡。他助勾践灭吴后,悄然隐退,化名“陶朱公”经商致富。

世人皆叹他急流勇退的智慧,却少有人知,这智慧源于他对历史的洞察。

他曾言:“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越王勾践的长颈鸟喙之相,与《史记》中记载的秦始皇“蜂准长目”何其相似?范蠡早已看透:可与君王共患难,不可同享乐。

历史从不重复,但总是押韵。

司马迁写商鞅变法时,特意提到“徙木立信”的细节。

一根木头从南门搬到北门,赏五十金——看似小事,实则是建立规则的开端。

后世王安石读至此,慨然长叹:“自古驱民在信诚,一言为重百金轻。”

成大业者,未必精通术数,但必懂历史规律。

《史记》:真正能有大成就的人,终生都在做这四件事

02

忍辱负重,志存高远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史记·报任安书》

天汉二年,司马迁因替李陵辩白,触怒汉武帝,被判宫刑。

在“诟莫大于宫刑”的时代,他选择“隐忍苟活”,只因《史记》“草创未就,惜其不成”。

《史记》中,这样的“忍”字贯穿始终。

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十年生聚;韩信受胯下之辱,终成兵仙;孙膑断足,仍以兵法名世……

司马迁在《伍子胥列传》中写道:“向令伍子胥从奢俱死,何异蝼蚁?”

若伍子胥随父赴死,不过多一具枯骨;但他选择逃亡,最终鞭尸楚平王,改写楚国命运。

忍辱,不是懦弱,而是将苦难化为养料。

张仪被楚相诬盗璧,鞭笞数百。归家后,妻泣问:“子毋读书游说,安得此辱乎?”

张仪张口问:“舌尚在否?”妻笑:“在。”张仪曰:“足矣。”

后来他凭三寸不烂之舌,以“连横”破六国合纵,助秦横扫天下。

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中坦言:“七年而太史公遭李陵之祸,幽于缧绁。”

但正是这番劫难,让他看清了人性的复杂。

他写屈原投江,赞其“志洁行廉”;写伯夷叔齐饿死首阳山,叹其“求仁得仁”。

他自己则像《孔子世家》中的仲尼,“知其不可而为之”,以残缺之身,铸就史家绝唱。

《史记》:真正能有大成就的人,终生都在做这四件事

03

知人善任,广纳贤才

“得人者兴,失人者崩。”

——《史记·商君列传》

《史记·高祖本纪》记载,刘邦称帝后宴请群臣,问:“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高起、王陵答:“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同利也。”刘邦摇头笑道:“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刘邦的用人之道,堪称帝王典范。

萧何月下追韩信,不仅追回一员大将,更追回了楚汉争霸的胜负手。

当韩信要求封“假齐王”时,刘邦怒骂:“吾困于此,旦暮望若来佐我,乃欲自立为王!”张良急蹑其足,耳语道:“汉方不利,宁能禁信之王乎?不如因而立之。”刘邦立刻改口:“大丈夫定诸侯,即为真王耳,何以假为!”

一句转圜,既安韩信之心,又避免阵营分裂。

司马迁在《淮阴侯列传》中,写尽韩信的军事天才,却也暗藏叹息。

若刘邦无容人之量,韩信或许终身不过一执戟郎;若萧何无识人之明,大汉江山恐难一统。

反观项羽,范增屡献奇谋,却因陈平反间计遭疑,最终“疽发背而死”。

司马迁评项羽:“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刚愎者纵有拔山之力,终败于人心离散。

再看汉武帝刘彻,其成就亦离不开贤才辅佐。

主父偃提出“推恩令”,不动干戈而弱诸侯;桑弘羊推行盐铁专营,充实国库以抗匈奴;卫青、霍去病横绝大漠,封狼居胥。

司马迁虽因李陵案受宫刑,却在《卫将军骠骑列传》中如实记录卫青的谦逊:“大将军为人仁善退让,以和柔自媚于上。”

真正的雄主,从不怕臣子功高盖主,唯忧无人可用。

《史记·管晏列传》中,晏婴举荐车夫为大夫的故事更显深意。

车夫之妻见丈夫驾车时趾高气扬,遂求离去,言:“晏子长不满六尺,身相齐国,名显诸侯。今者妾观其出,志念深矣,常有以自下者。子长八尺,乃为人仆御,然子之意自以为足。”

车夫自此改过,终被晏婴举荐。

司马迁借此阐明:用人之道,不在门第高低,而在识人于微末。

《史记》:真正能有大成就的人,终生都在做这四件事

04

顺势而为,把握时机

“时至不行,反受其殃。”

——《史记·淮阴侯列传》

《史记·货殖列传》中,司马迁写下“无财作力,少有斗智,既饶争时”的至理。

所谓“争时”,便是把握天道运转的契机。

越王勾践若不在吴国饥荒时伐吴,恐再无复国之日;白起若不在长平之战后坑杀赵卒,六国合纵或将死灰复燃。

吕雉的掌权之路,更是“顺势”的绝佳诠释。

刘邦生前欲废太子刘盈,吕后求助张良,请来“商山四皓”辅佐。

当四位白发老者出现在宴席时,刘邦对戚夫人叹:“羽翼已成,难动矣。”

司马迁在《吕太后本纪》中,虽斥其“政不出房户”,却也不得不承认:“孝惠皇帝、高后之时,黎民得离战国之苦,君臣俱欲休息乎无为。”

吕后未逆民心,轻徭薄赋,终成“文景之治”的奠基者。

汉武帝的“推恩令”亦是顺势之策。

晁错强行削藩,引发七国之乱;主父偃则建议令诸侯王分封子弟为侯,看似施恩,实则将大国化整为零。

司马迁评:“强本干,弱枝叶之势。”

以柔克刚,才是最高明的破局之道。

《史记·李将军列传》中,李广难封的悲剧令人扼腕。

他一生与匈奴七十余战,却总在关键时刻失道迷途。

漠北决战,卫青令其从东路包抄,李广愤而请战前锋。

结果东路迂远,未能合围单于,致其逃脱。

司马迁叹:“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然李广至死不明白:勇猛固然可贵,但若逆势而行,终究难逃天意。

反观陈平,一生精准踩中历史节点。

楚汉相争时,他献离间计除范增;刘邦白登被围,他贿赂阏氏解围;吕后专政,他韬光养晦;诸吕作乱,他联袂周勃平叛。

《史记·陈丞相世家》记载,他临终前说:“我多阴谋,是道家之所禁。”

然若无这份对时势的敏锐,又如何能在乱世中五次救社稷于危亡?

《史记》:真正能有大成就的人,终生都在做这四件事

结语

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中写道:“夫《诗》《书》隐约者,欲遂其志之思也。”

读《史记》,如同展开一幅三千年的长卷,那些成大业者的身影始终清晰——他们或如张良“状貌如妇人好女”,却敢在博浪沙刺秦;或如霍去病“匈奴未灭,何以家为”,二十四岁便成不世之功。

历史从不偏爱某个人,但永远奖励那些通晓古今、忍辱负重、知人善任、顺势而为者。

今日重读《史记》,终知司马迁当年为何泣血著书:他写的不仅是王侯将相的故事,更是一部关于“人如何超越命运”的启示录。

正如他在《报任安书》中所言:“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此心光明,千古同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