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脑梗死复查,CT显示病变消失,不要直接诊断痊愈!

 緑茶w 2025-05-16

图片

下图为自动翻译图片,翻译结果仅供参考
图片

脑梗死雾化现象(Infarct Fogging)

定义与病理背景

    脑梗死雾化现象指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后影像学检查中出现的短暂性假性正常化表现,约见于50%的病例。其特征为梗死区在CT或MRI上密度/信号暂时接近正常脑组织,常发生于发病后2-3周(14-21天),可能导致对梗死范围的低估或误判为病灶消退。

发生机制

其病理生理过程涉及以下关键因素:  

1. 水肿消退:急性期细胞毒性水肿减轻,占位效应缓解,局部组织密度部分恢复;  

2. 巨噬细胞浸润:脂质吞噬细胞迁移至坏死区,改变组织成分及影像学特性;  

3. 出血性转化:红细胞外渗及含铁血黄素沉积,CT值升高可掩盖原始低密度病灶。

影像学特征

1. CT表现:  

   - 梗死区灰白质界限模糊,密度接近正常脑实质;  

   - 出血性转化时呈局灶性高密度影。  

2. MRI表现:  

   - T2/FLAIR序列:原高信号区域信号强度减弱;  

   - DWI/ADC序列:慢性期梗死区ADC值升高(区别于急性期扩散受限),可识别真实梗死范围;  

   - T1增强:脑回样强化提示血脑屏障破坏。

临床意义与风险

1. 诊断挑战:  

   - 发病2-3周行CT检查时,雾化现象可能掩盖真实梗死体积;  

   - 单凭CT易误判为病情逆转,导致过早停用抗血小板或他汀类药物。  

2. 鉴别要点:  

   - 临床症状与影像学表现的分离:神经功能缺损持续存在,与影像“正常化”不符;  

   - MRI多序列联合分析(DWI/ADC、增强扫描)为诊断金标准。

规范化应对策略

1. 影像学评估:  

   - 急性期后随访建议优先选择MRI,重点观察DWI/ADC序列及强化特征;  

   - CT诊断需结合发病时间窗,警惕雾化期假阴性。  

2. 临床管理:  

   - 强化二级预防措施,避免因影像假象调整治疗方案;  

   - 动态随访神经功能及影像演变,综合评估梗死转归。

结论

脑梗死雾化现象是卒中后影像评估的重要干扰因素,需通过多模态影像联合分析及临床-影像整合决策,以规避误诊风险,确保治疗连续性。


来源:新乡医学影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