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新课标如何在课堂落地

 caimin133 2025-05-19
自从2022版新课程标准颁布以来,全国上下都掀起学课标、用课标的热潮。新课标倡导的新理念是课堂教学必须遵循的依据,也是课堂教学的最终培养目标。作为教师,如何让新课标在课堂中真正落地,让学生的核心素养得到有效培育,已成为教师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解放教师,激活学生。新时代的课堂上,教师的角色需要发生转换,由原来的讲授式转变为导演,把讲的权利交给学生,把说的机会留给学生。教师需要设计有内涵、有意义的问题,用问题驱动学生思维的活动,激发学生的思维可视化。教师不再是被教材或者课件绑架的人,不再是被课件牵着鼻子走的人,而应该成为课堂上的观众。教师要大胆地放手学生,设计需要学生思辨的问题,给他们搭建交流的平台,创造交流分享的机会,激活学生的思维,让思维的火花在课堂上不断碰撞出智慧的结晶。
Image
开放课堂,相信学生。开放的课堂可以让人感受到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的学习是轻松的,也是愉悦的。学生的思维也会变得愈加活跃。设计开放的课堂,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为他们创设一种宽松、活跃的课堂,让学生在不断的思辨中汲取知识,获得成长。例如,在开课后可以为学生提出一个富有挑战性的问题:轴对称是图形的运动吗?让学生在不断的思辨中慢慢找到正确的答案。不需要老师的讲解,也不需要教师的灌输,只需要教师相信学生是有潜力的,留给学生更多的交流思辨的时间。辩着辩着,就有了正确的答案。这样的课堂是开放的,也是学生喜欢的,更是素养落地的最佳时机。
动手实践,提升素养。独立思考、动手实践、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最好方式 ,在课堂上要让学生借助学具动起来,只有亲自动手做过的才能记得住,更能学会并理解。“做数学”是学习数学的一种很重要的学习方式。做得好才能理解到位,很多课堂需要教师为学生设计动手实践的活动,在动手操作、动脑思考的基础上,学生就会产生自己的想法,就会对所学知识有更深的理解。课堂的深度就是学生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一步步走向数学的本质。没有深度的学习 ,就没有真正的学习发生。学生的核心素养也是在动手实践中逐步培养起来的。
Image
思维外显,实现可视化。学生借助学具进行操作,可以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语言是思维的外壳。课堂上,给学生足够的交流时间,让学生有机会发表自己的想法,将自己的思考过程呈现给大家,让思维外显,既可以增强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还能让其他学生看到自己的思维逻辑,真正实现思维可视化。通过这样的课堂,既能让学生的语言表达得到训练,还能让思维逻辑达到可视化。为学生提供一些学习的典范,让更多的学生有所收获。
学生在课堂上的精准表达,仔细观察,深度思考,不仅使其核心素养得到真正培育,还使其各种能力得到充分锻炼。坚持设计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用单元整体设计理念设计教学,准确定位教师的角色,就会让新课标在课堂上真正落地。
Image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