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导图说”课型课堂观察表

 读写转换小课堂 2022-03-11

“导图说”课型,是为实现思维导图工具在课堂学习过程的使用而设计,是体现学习过程性评价而非导图结果为评价的学习改进,是“双减”背景下课堂质量提升思考中,对学习者学习素养形成过程性的辅助。

课型包含学生在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过程中的学科关键问题解决,思考如何实现学生学习素养转换内化的过程可视化,也是为学生特殊年龄思维阶段学习思维的优化。

这样的学习型课型设计的改革尝试,首先是“生本化”观点的完全渗透。课堂的关注由教师转向学生,继而由学生的学评价教师教的改进。其次是对以语文素养为导向的学生学科素养形成过程中出现的关键问题解决为导向,建设可视化学习、教研、学科教研质量、学科关键问题解决的系统的校本教研体系。

今天所展示的是2月份以来总结前期(四上册)经验,设计的课堂观察表,分为教师版、学生版本、教研版。

教师版,由执教教师记录。目的是实现“教师讲”向“学生”说的改变。教师从讲解者向倾听者转变的过程中,需要观察学习小组、学习个体的差异,倾听不同小组发言,养成串联、反刍的能力,借助“导图说”课型课堂观察表(教师版),教师的教学行为具有一定的规范性,也为教后的有效教研提供可能。(其中设计的内容是否过多,或者还有哪些需要更新补充,根据学期的实践反馈进行修改)

学生版,由小组记录员记录。目的是实现小组学习的有效性,通过个体的观点记录形成小组观点,最后绘制思维导图,说好观点,以利于学生清晰思维,建立自信。这样的设计是以农村学校学生学情设计为主(也许市区部分小组也可以借鉴使用,主要是根据学情来使用),学生在这样的观察单中,经历了“个体、小组、他组、教师”的深度倾听,实现有效的学习最终实现的是减负。如本学期统编教材四下册单元习作的使用,目的就是借助观察单形式“导图笔记”实现写作关键问题的有效解决,相比提供支架写作,这样的观察单更有利于个体倾听有效性。(它的改进点又在哪里,需要本学期事实反馈。)

教研版,由听课教师记录评课观察。这样的观察中,第一条是实现教研为提升教师素养而服务。与以往教研中评价教师素养型教研相比,观察单更能清晰有效反馈教师课堂行为。第二个小组观察比较的设计,是为了促使听评课教师从对教师的听课评价转向学生为观察的听评课目标而设计,避免教研活动单一的评价教师(打击、虚假奉承),实现课堂观察向学生转变的实施。第三个内容的设计,是出于学生学习的课堂效果考量,学生在学习环节中有哪些值得关注的个体代表性学习现象、组群现象,实现教研为学生的学改进而实施。

以下图示是第一版,也许有些复杂,如何简化,怎样清晰板块,取舍什么,还期待大家能够留言建议,不吝赐教,万分感谢!

教师版价值重点在于实现课堂点评的亮点引导、倾听引导以及实现教师(学生的)的串联、反刍建议。

学生版本关注的是学习的汇聚过程以及经过导图的表达。

评课单关注的是教研评价从教师教学关注向学生的学习行为转变,为服务可视化的有效教研。

分享大家,期待留言批评讨论,谢谢!

END


载上孩子,骑上课本,共同自由前行!

满载收获,载满心情,看尽繁华盛景!

学习路上,一二酸楚,笔录百味心情!

翻翻过往,咀嚼回忆,人生无处不赢!

随卞说说,不求质量,随想随记。

欢迎分享!欢迎批评!

召集国内外小学语文界思维导图草根研究者;
汇聚小学语文课中运用思维导图的观点、策略、成果;
优化小学语文教与学的实践方式;
践行简约、快乐的“语用”课堂。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