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纯粹理性的谬误推理(续) 5.依照这些谬误推理考察全部纯粹灵魂学说 Ⅰ)“我”是伴随表象的形式,既不是直观,也不是概念,但“我”产生了直观和概念。没有“我”,它们都启动不起来。 如果说“物质就是思想”,这一命题马上会被唯物论者批判为唯心主义。但是如果承认我们只能认识现象,以及在其基础上的先验观念论,我们就可以接受康德的阐释:“我们称之为物质的这种现象所相应的某物尽可以在我们之外存在,但它在这种作为现象的同一种性质上并不是在我们之外的,而只是作为在我们之内的思想,虽然这种思想通过上述感官而把它表象为处在我们之外的。” “所以,物质并不意味着与内感官(灵魂)的对象那么完全不同和异质的一类实体,而只是意味着诸对象(这些对象本身自在地是不为我们所知的)的诸现象的不同质,它们的表象我们称之为外部表象,是与我们归于内部感官的那些表象相比较而言的,虽然这些外部表象正如一切其他思想一样也只是属于思维着的主体的,只不过它们本身有这样一种骗人的假象:由于它们表象出空间中的诸对象,它们看起来仿佛就从灵魂脱离开来并悬在灵魂之外,但它们在其中被直观到的空间本身在这里毕竟只是表象,而在灵魂之外是根本不可能遇到这表象的相同性质的对应形态的。于是问题就不再是关于灵魂与我们之外其他已知的异类实体的协同性的了,而只是有关内感官的表象和我们的外部感性的各种变形之间的连结问题,以及它们如何能依照固定的法则相互连结、以至于在一个经验中相关联的问题。” 所以物质和灵魂在先验意义上是一类实体,不存在脱离了“我思”的小洛这只猫。我与小洛的连结是通过先验的统觉得以实现的。 Ⅱ)康德的伟大在于说明,离开认识论,就不可能认识本体论。他所反对的包括自然影响说、前定和谐说和超自然干预说,三者都建立在灵魂是实体、是不朽的、是单纯的等基础上。 解脱之道就是“把我们的一切思辨的要求只是限制在可能经验的范围内”,按照可靠的法则对理性的界限作出规定,“这个规定以最大的可靠性把它的'不得超越’贴在自然本身所坚立的赫克里斯之柱上,为的是让我们理性的航行只在持续延伸的经验海岸线所达到的范围中继续,我们不能离开这些海岸线而胆敢驶向无边的海洋,这海洋在那些永远骗人的海市蜃楼之间最终会迫使我们把一切令人疲惫和没完没了的辛劳都当作毫无希望的而放弃掉”。(赫克里斯又译赫拉克勒斯,为希腊神话中最负盛名的英雄,据说在世界的极西处即今天的直布罗陀海峡两岸的两座峭壁就是他为纪念自己的功勋而建立的两座石柱,人称“赫克里斯之柱”,喻事物的极限。) ![]() Ⅲ)对纯粹理性谬误推理中的先验却是自然的幻相的阐明。 “我们可以把一切幻相都归因于:思维的主观条件被当作了客体的知识。” 纯粹理性所关心的只是对一个给予的有条件者的诸条件的综合的总体性,也就是那个本身无条件的条件。 “现在,这个赤裸裸的统觉('我’)在概念中是实体,在概念中是单纯的等等,所以那一切心理学的定理都有其不可争辩的正确性。然而,由此却决不能在灵魂方面有任何人们本来想要知道的东西被认识到,因为所有这些谓词都根本不适用于直观,因此也不可能有任何将被应用于经验对象上的效果,所以它们完全是空的。” “人们关于那个把自己作为实体,作为单纯的东西,作为一切时间中号数上同一的东西,以及作为所有其他存有都必须从中推论出来的一切存有的相关物来思维的思维着的'我’(灵魂),就可以说:它不是通过范畴而认识它自已,倒是在统觉的绝对统一中、因而通过它自己来认识诸范畴、并通过这些范畴来认识一切对象。现在虽然很清楚:我不能把那种我为了一般地认识一个客体而必须预设为前提的东西本身当作客体来认识,而且那个进行规定的自己(思维)和那个可被规定的自己(思维着的主体),正如知识和对象一样是有区别的。然而,没有比把诸思想的综合中的统一当成这些思想的主体中的被知觉到的统一这种幻相更自然、更诱人的了。我们可以把这种幻相称之为物化意识的偷换。” ![]() 谬误推理的根本问题在于:“大前提对范畴是在其条件方面仅仅作一种先验的运用,但小前提和结论对同一个范畴却是在归摄于该条件之下的那个灵魂方面作一种经验性的运用。” 如果这个三段论全部呈现为先验的运用——即“实体、实在性、单一性(而非多数性)和实存,只是理性在这里把它们全都表象为一个本身是无条件的思维着的存在者的可能性的诸条件”——就可以视为逻辑上的“真”。灵魂就从它自己身上认识到: 1.关系的无条件的统一,即认识到自己不是依存性的、而是自存性的 2.质的无条件的统一,即不是实在的整体,而是单纯的 3.时间中在多数性上的无条件的统一,即不是在不同时间中号数上有区别的,而是作为“一”和同一个主体 4.空间中存有的无条件的统一,即不是对在它之外的诸多事物的任何意识,而是只不过对它自己的存有的意识,而对别的事物的意识只是作为对它的诸表象的意识。 它表明的是理性作为原则的能力,是不依赖经验、因而是通过单纯的理性来规定自在的对象本身的。一句话,对绝对统一性、无条件者的追求已经超出了可能经验所能达到的范围,只要我们谨守经验的界限就不会陷入谬误推理的幻相泥潭。 ![]() 评价:5星 (本文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对本稿件的异议或投诉请联系26071432@qq.com。) ![]() 微信号|琴弦在雾中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