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医生提醒:血压在这个范围,中风风险大大增加!

 福清盛华图书馆 2025-05-19

有些危险,不吵不闹,却在暗中酝酿。血压这个看似普通的数字,往往被忽略到出事才被重视。

研究显示,血压持续在某个范围的人群,发生中风的可能性显著提高,这一结论提醒了无数正在“边缘徘徊”的人。

很多人自认为“只是稍微高一点”“年纪大了血压高点也正常”,却没意识到,这种轻视可能正是健康悄悄溜走的开始。

血压边缘值,不高不低,却是“中风的温床”

大部分人熟知高血压的危害,但真正被忽视的,是血压介于130/80mmHg至139/89mmHg之间的阶段。

这个数值虽未达到传统意义上的高血压诊断标准,却被现代医学界称为“高血压前期”,也是中风、心梗等重大疾病高发的信号窗口。

长期维持在这一阶段的人,身体表面可能没有明显不适,但实际上血管正承受着持续性的压力。在这个阶段,动脉内膜开始受损,血管弹性逐渐减弱。

尤其当情绪激动、气温骤变时,斑块脱落极易引发脑部血管堵塞,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中风”。

中医称之为“血脉闭阻”或“风痰入络”,是由于肝风内动、痰湿内生导致的气血运行受阻。

当机体气血运行不畅,经络瘀阻,就容易在头部发生病变,表现为半身不遂、言语不清、突发晕倒等严重后果。这些都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在不经意的忽视中,一点点积累出来的。

中风前的信号,身体早已悄悄提醒

并非所有中风都毫无征兆,很多时候身体已经发出警报,只是未被察觉。

比如晨起时出现头晕、手脚发麻、眼前发黑,甚至行走略显不稳,或突然出现说话含糊等,都是可能的中风前兆。

中医讲究“察色闻声问切”,认为这些细节正反映着五脏的变化。

例如手脚麻木多见于气血不足或血脉不通;头晕则常因肝阳上亢、痰湿中阻所致;舌象偏胖、舌苔腻厚,也提示体内湿邪较重,影响气机运行。

这些征兆,虽不起眼,却是身体对外界环境与自身失调的反馈,值得引起高度警觉。

血压偏高的人,若在天气转凉、情绪波动大、劳累过度等情况下出现上述表现,更应重视,不应仅靠“吃点药压一压”,而要从体质调养入手,防微杜渐。

中医如何看待血压异常与中风风险

在中医理论体系中,中风不单是一个“突发性”的疾病,而是多个内在因素长期积累的结果。古人认为,中风属“本虚标实”,本为正气不足,标为风、火、痰、瘀等邪气交加而致。

脾失健运,痰湿内生,是诱发高血压的常见体质基础;肝阳亢盛、肾阴亏虚,则是导致血压波动的常见根源。中风的发生,往往是“痰蒙清窍,风动络脉,瘀阻经脉”的综合表现。

所以,中医治疗并非单纯降压,而是调整体质,打通气血,重建内在平衡。

调养中,常通过健脾化痰、平肝潜阳、益气养阴的方式进行。

比如使用天麻、钩藤、石决明以平肝熄风,配合茯苓、半夏以祛湿化痰,同时根据舌脉变化动态调整药方。这种方式更注重个体差异,能有效减少中风复发的几率。

日常生活中,中医也强调顺应自然作息,避免熬夜、过度情绪波动,适度温补阳气、预防寒湿侵袭。正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健康的防线,更多来自生活中的每个细节。

西医降压与中医调理,两者可以并行不悖

西医治疗高血压,注重精确控制数值,依靠药物维持血压稳定,如钙通道阻滞剂、ACE抑制剂、β受体阻滞剂等,短期内确实能迅速改善血管负担。

但单纯依靠药物控制,并不能解决体质紊乱这一根本问题

中医更强调“治未病”,认为血压的升高不是单独存在的病因,而是整体失衡的结果。通过辨证施治,提升脏腑功能、调节气血运行,是一种从根源出发的修复方式。

两者并行,可以起到相互补充的作用。中医调理改善体质,减少对西药的依赖;西医则可提供紧急处理与客观检测指标。

很多中风患者在康复期采用中医针灸、中药、推拿等方法辅助治疗,恢复速度更快,复发率更低,也能在日常生活中更快重建自理能力。

现代人若能将两种医学智慧结合使用,不仅能控制病情,更能从根本上提升生活质量。

防中风,靠的是“稳”与“养”而非“堵”与“扛”

不少人误以为中风是“突如其来”,但真正的问题是长期的忽视与拖延。血压只是表象,真正需要关注的,是这个数值背后的体质变化。

生活中习惯重口味饮食、熬夜晚睡、情绪易怒的人群,本就是中医所说的“肝火偏旺”或“阴虚内热”体质,遇到气候变化或心理波动,更易引发中风。

很多中风患者发病前都有“前兆”,只不过未引起注意。

预防中风,不在于等疾病来了再去治,而在于早期管理血压、养护气血。

每日清晨泡脚、饭后散步、保持睡眠节律、饮食清淡不过咸,多食绿叶蔬菜、减少油腻寒凉食物,是对体质最朴素也最有效的呵护方式。

在中医看来,健康是“养出来的”,中风是“拖出来的”。一个人若能从四季养生、情绪调理、饮食节制等方面持续努力,即便血压偏高,也不容易出现严重后果。

健康,从来不是靠侥幸,而是靠日常积累

人过中年,身体每一点变化都值得留意。

血压若在130/80mmHg以上、140/90mmHg未满,不是“差不多就行”,而是身体正在发出求助的信号。

中风不是猛虎,却胜似猛虎,因为它的突然往往源自长期的忽略。

对于普通人来说,不需要懂复杂医学原理,只需要养成关注身体、调节情绪、适当运动、饮食清淡的习惯,就已是在为健康“添砖加瓦”。

保持健康,不是追求完美的身体指标,而是与身体保持和解、让生活有序、让情绪有出口。平和的心态、稳定的作息、简单的饮食,这些看似普通的事情,往往是最好的医生。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

参考资料:

关于高血压,你应该了解这几个数字——2024-06-03 12:04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故事情节纯属虚构,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求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