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47岁女性骨折后确诊为癌转移!拇指盖大小的甲状腺结节,竟然悄悄将癌细胞“派遣”到了她的股骨里!

 昵称04p87 2025-05-20
专家门诊

给您权威参照

【刀先生按】别再轻视那个“TI-RADS 4A的小结节”,它可能沉默多年,却在你最不设防的时候出招。

病例1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头颈外科日前报道一例骨折后确诊为甲状腺癌骨转移的病例——

患者为47岁杨女士,年初因不慎滑倒,右侧髋部疼痛难忍,被诊断为股骨颈骨折。原以为只是一次“普通的中年跌倒”,但医生在手术过程中却发现:她的骨头“像泡沫塑料一样,一碰就碎”。

术后病理检查揭示了真相——甲状腺癌骨转移。

进一步检查发现,患者左右两侧甲状腺分别有1.8cm和1.3cm的实质结节,TI-RADS 分别为 4B 和 4A。虽然体积不大,似乎并不“凶险”,但却可能是她骨转移的元凶。这场“骨折风波”,其实是身体发出的求救信号。

最终,杨女士在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头颈外科接受了甲状腺全切术,并开始放射性碘治疗、内分泌治疗和长期随访。

对于普通人来说可能有点难以置信:一个不到拇指盖大小的甲状腺结节,竟然悄悄将癌细胞“派遣”到了她的股骨里!

病例2

今年5月6日,浙江大学医学院附一院也曾报道一例甲状腺肿瘤两个月内完成全身侵袭的病例——

2023年10月,17岁的中学生小伊在一次感冒发热时,无意中发现颈部有一枚鹌鹑蛋大小的硬块。当地医院的超声检查提示“双侧甲状腺结节”。医生强烈建议穿刺活检。但小伊父母认为甲状腺癌是“懒癌”进展很慢,于是选择让小伊口服了消炎药便重返课堂。

短短2个月内,这个被轻视的肿块疯狂生长。2023年12月,期末考前夕,小伊出现了剧烈的头痛、视物重影等症状。在当地医院经过CT检查后,医生发现脑部占位。因恰逢春节,小伊父母决定,过完春节再让她入院治疗。

然而,过年期间,小伊头痛加剧并伴有恶心呕吐。这时,父母才带她前往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急诊科就诊。因在检查中发现小伊存在脑部占位并伴有出血,急诊科紧急联系神经外科专家团队为她进行了开颅手术。术后的病理报告犹如惊雷:转移性甲状腺低分化癌。而全身的检查评估更是令人窒息——甲状腺癌累及气管并导致气管狭窄、偏移,颈部多发淋巴结融合成团,两肺多发的转移肿瘤遍布肺野。

2024年2月甲状腺外科专家团队为她实施了双侧甲状腺全切手术。术后,包括放疗科、核医学科、甲状腺外等科室的专家团队针对小伊的病情,进行了多学科联合会诊(MDT),共同制定了“全脑放疗联合口服靶向治疗”的方案。

2个月后的第一次复查结果显示,小伊的肿瘤稍有缩小,这让父母稍稍松了口气。

2024年6月,小伊突然出现髂骨和右侧大腿的疼痛,全家的心再次揪紧,不祥的预感笼罩一家人心头。检查结果让人心惊:肿瘤病灶增多增大,并新增了包括肋骨、肩胛骨、腰椎、骶骨、髂骨、耻骨、坐骨、股骨等多处骨转移,同时肝脏、肾脏等器官也出现了转移瘤。

############################################

病例分享完了,我们再来展开讲讲甲状腺癌的骨转移。

长期以来,很多人对甲状腺癌的印象还停留在“懒癌”“幸福癌”“不治疗也没事”这些说法上。但事实上,甲状腺癌的骨转移并不罕见,且一旦发生,后果极为严重。

甲状腺癌骨转移常常发生于脊柱、骨盆等中轴骨位置。

我们可以一起来看看骨转移的几个关键数字:

·可发生在多个甲状腺癌病理类型,滤泡癌发生骨转移概率为7-28%

·转移部位最常见为:脊柱(50%)、骨盆(25%)、股骨(15%)

·骨转移患者的10年生存率仅为13%-21%,远低于未转移者

·20% 的患者以骨转移为“首发症状”,原发肿瘤小而隐匿,容易误诊漏诊

那么,骨转移有哪些“报警信号”呢?

如果你或身边人出现以下情况,且有甲状腺结节史,应高度警惕:

·持续性骨痛:夜间加重,止痛药无效

·不明原因骨折:轻微碰撞骨折,常见于股骨、脊柱等中轴骨

·肢体麻木、乏力:脊髓受压引发神经症状

·血钙升高:骨质破坏释放大量钙离子,引发乏力、恶心

治疗关键:联合多学科、个体化“组合拳”

甲状腺癌骨转移的治疗需要根据病理类型、碘摄取能力和患者全身状况制定个体化方案,常见治疗方式包括:

1. 手术治疗

·原发灶+转移灶联合切除:有助于根治和提高生存率

·骨转移灶处理:特别是脊柱或股骨病灶,手术有助于缓解疼痛、重建稳定性

2. 放射性碘治疗(¹³¹I)

·适用于分化型甲状腺癌,特别是仍具“摄碘能力”的转移灶

·通过 SPECT/CT等检查判断碘摄取情况,筛选合适的患者

3. 酪氨酸激酶抑制剂靶向治疗 + 放疗

·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多项研究推进了多靶点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在难治性甲状腺癌患者中的应用

·外照射放疗:用于缓解骨痛,控制局部进展

4. 骨改良药物

·双膦酸盐、地舒单抗等:抑制骨吸收,降低骨折风险

远处转移不止骨骼,同时还需警惕肺、脑、肝!

甲状腺癌的转移途径包括淋巴转移和血行转移等方式,下图列举了常见远处转移部位以及占转移人群的比例:

图片

不同类型甲状腺癌,转移“偏好”也不同:

· 乳头状癌:颈部淋巴转移风险高

· 滤泡状癌:血行转移常见,骨肺转移高发

· 髓样癌、未分化癌:易多器官转移,侵袭性极强

术后管理是“下半场”:防复发、防扩散

很多患者术后以为“癌症切了就没事了”,其实并非如此。甲状腺癌是一场“持久战”,终身随访极其关键。

建议随访检查包括:

· 血清指标:包括甲状腺功能检查、血清钙磷水平检测及骨转化标志物等;

· 影像学检查:包括颈部超声、 全身SPECT/CT、PET-CT(根据病情)、 出现骨痛、咳嗽、头痛等,应及时CT/MRI排查。

写在最后:别再轻视那个“TI-RADS 4A的小结节”

杨女士的经历告诉我们,甲状腺癌从来都不是“好欺负”的病。它可能沉默多年,却在你最不设防的时候出招。

所以,请你:

· 正视每一次体检中提到的“甲状腺结节”

· 不拖延每一个声音嘶哑、吞咽不适、无故骨痛的信号

· 把“终身随访”当成防复发的安全网

一言以蔽之:别再被“懒癌”的外衣蒙蔽,它也可能是致命的沉默杀手。

图片

【本文据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头颈外科官方微信,版权相关事宜,请联系刀先生】

·END·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