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山东作家||【旧时光,沂蒙匠心的三重奏】■王秀贵

 齐鲁文学 2025-05-20 发布于山东

作者简介

王秀贵,笔名琇贵,山东省临沂市沂水县人。退休干部,大学,中共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会员。作品散见于省、市级有关刊物上。多篇获奖及被选入中国教育学会编写的中小学核心辅导读物,多首歌曲获奖。


旧时光,沂蒙匠心的三重奏【原创】

一一我眼中的石匠,木匠和铁匠

今晚《新闻联播》之后,我一改立即关机的习惯,平心静气地认真看完了《大国工匠》。工匠们扣人心弦的操作,让我屏住了呼吸;师傅们宛如魔法般的高超技艺,背后精益求精的精神,以及锲而不舍的追求,让我不禁回溯到那段与传统匠人朝夕相处的旧时光,在沂蒙大地的岁月长河里,石匠、木匠、铁匠以双手雕琢出的匠心传奇,同样震撼人心。

小学毕业后,因生活所迫,小小的我便投身石匠行当,后来又有幸学徒成为木匠,再后来因工作需要还

做了一段不长时间的铁匠。在旧时乡村,石匠、木匠和铁匠,是最具人间烟火气息的行当。他们勤劳善良、见多识广,个个都是多面手。农忙时种地,农闲时做手艺。闯百家门,吃百家饭,近乎“半脱产”。在庄稼人眼中,可谓是上等人。

在“三匠”中,石匠最为辛苦。无论是在荒岭野坡垒墙,还是村边地头建房,首先要架罗盘确定方位,接着固定木桩拉线绳,然后开沟挖土打地基。当墙砌到一人多高时,绑好脚手架,大工师傅登上架子,高声吆喝:“石料砖头来,水泥粗灰来!”地面上的小工立刻回应:“石料砖头到!水泥粗灰到!”第一层架子靠传递,第二层架子靠托举,三层架子以上就得往上抛了。“上!”只听嗖的一声,砖、瓦便抛向数米高的架子,在半空划出银亮弧线,如流星般精准落入架子上师傅的掌心。更精彩的是,满满一锨水泥粗灰嗖地抛上去后,架子上的人从容不迫稳稳当当把锨把接在手中。那稳稳接住的瞬间,恰似星辰坠入浩瀚银河,引得围观者的赞叹声此起彼伏。

整个工地,犹如一台精密运转的机器,有条不紊、严谨细致。那氛围,那阵势,着实令人振奋。五六十年代,施工时间多选在盛夏和秋收结束的农闲季节,如此一来,虽增加了施工辛苦程度,却不耽误农活。石匠虽非专职匠人,却深谙营造之道,无论是风水勘测还是材料特性,都成竹在胸。

据说,我们老王家世世代代都是石匠。老祖宗所建工程,不仅质量上乘,还能赋予建筑物灵气,工程处处尽显风水,足见工匠的大智慧。

就拿我父母居住的房子来说,那是远近闻名的王家大院东院。它始建于 1823 年(清道光 3 年),由我曾祖父的父亲所建,至今已有 200 余年历史。这老屋看似平凡普通,实则暗藏玄机。此院大门朝西北,外高内低,据风水先生所言,寓意“八方风水往家流”。东屋为主房,从大门走向主房,需经过两组共五级台阶,越走越低,门口低矮,进屋需拱手低头。寓意“进门五体投地大孝子,出门五步高升皆栋梁”。这屋子历经 200 余年的风雨侵蚀与战乱破坏,除屋顶和墙皮外,其余部分竟完好无损。更令人称羡的是,此院落人丁兴旺、人才辈出,繁衍后代已遍布八个村庄,达九代千余人。在当地,这不仅成为一段佳话,还被有关部门誉为“北方民居古化石”。我有幸在此老屋中出生,深感自豪。祖上为本村建造的李家大院更是声名远扬。大门口的一对石狮子栩栩如生,院落背靠山坡,面临小河,风水极佳,八方来财。此房主外号“六猴子”,当年是一担筐落地,渐渐兴起,到第三代便拥有良田千亩,跨越淄博、临沂两市,散佈于沂水、沂源、蒙阴和临朐四县数个乡镇,成为有名的大财主。所以,方圆几百里内,一提起石匠老王家,人们无不竖起大拇指。

沂蒙山区有句俗话,“一招鲜吃遍天"。石匠身怀绝技,他们的“一招鲜",就是人们所说的“石匠的线"这一绝招。石匠雕刻、打石、技巧在于横要水平,竖要直,先用圆锥线坠标正,然后再用墨斗打上墨线;盖房子打地基、垒墙,要先拉上线绳,墙角也要用线坠垂直标正。那个年代,没有机械水平尺,更没有激光水准仪,都全靠这些绝技支撑。然而,无论是普通的乡间民舍,还是久负盛名的雄伟建筑,这些千百年大计都能确保准确无误。当人们站到这些雄伟建筑物前时,心中无不对石匠升起一种崇高敬意。

说完石匠的辛苦与绝技,再来说说同样不易的木匠。高架上拉大锯、长板上推刨子、硬杂木上开榫凿铆,就是连这些最基本的活儿也是种类繁多,复杂多变,稍一疏忽,就会前功尽弃。一天下来,腰酸背痛、手指肿胀,其中辛苦,只有行内人自己清楚。每一个榫卯、每一道沟槽,每一个棱角,都凝聚着智慧与艰辛。

木匠活的关键是铆隼。 制铆的专用工具称凿,制铆叫凿铆。  衡量一个木匠的水平主要是看他的铆隼制作功夫。根据铆隼制作的工艺要求不同,木匠活分为软凿活和硬凿活两大类,  软凿活是指橱柜、门窗、家具等;硬凿活,则是指当年支前的那种独轮车、地排车和各种农具等。

软、硬凿活有三大区别:一是铆隼的削作不同;二是选材不同;三是材料的干湿度不同。

铆隼的制作区别是,软凿活的铆,内面要内微凹外平,称作内虚外严,装配完成后实现严丝合缝,美观大方;硬凿活的铆,内面则要内微凸外平,称作内盈外严,装配完成后达到既严密美观,又经久耐用。这些关键技术在于操作时个人精确把握,外人即便 在现场也很难发现其中奥妙。

选材方面,硬凿活,必须选用国槐、刺槐及柞木等坚硬而又有韧性的优质木材。软凿则可选用除槐木、柞木之外的楸木、榆木、杨木、梧桐木等其他木材即可。

硬凿活尤其注重木材特性:榫件必干透,铆件需微湿,借湿胀干缩之特性强化'内盈外严’之效,从而提高技术的可靠性与产品的耐用性,确保制作出的车辆和农具经久耐用。产品完工后,用力往地上一扔,会发出清脆悦耳的响声。这些顶级技术是绝不外传的。前些日子回老家,看到了我初学硬凿时,师傅亲手教我制做的马扎和板凳。两件小玩意儿虽然已经使用半个多世纪,还多次淋过雨,棱角都磨圆了,铆隼仍然严紧丝毫未变,搬动时仍旧铮铮作响。因此社会上有“名师出高徒″的说法。

软凿活则要求大不相同。它需对木材进行烤窑时效处理,使其干透定性,确保产成品永不变形、不开裂。而柜橱制作方面,还有一项特殊技术叫“'严缝",即把几块窄板材合成大块的宽板。这种原始的合缝技巧,需要专用长刨,把需要粘合的相邻两个面刨得十分精确平滑,塗胶后再均匀加压干透成形。“'严缝"做得好,不管多少年,即便产品毁坏,粘合的这条缝也不会开裂。雕刻又是一绝,嫁妆门面图案的雕刻必须由技术精湛德高望重的老师傅掌刀。选用椴木等细腻绵软的木材,雕刻出活灵活现的图案,属于上等艺术品。

我师傅武大海就是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年人。他慈祥幽默出口成章。教导人时,总是开口一段顺口溜,中间一个小玩笑,最后一句歇后语,逗的人哈哈大笑 。他传授技术要点和诀窍时,多用小典故讲出来,使听者入耳,记忆深刻。跟他在一起,学得开心,干的不累。更不被大多数人所知的是, 武师傅细微之处见品行显智慧,十分令人钦佩。比如制作新婚木床,采用七根床撑,“七”谐音“起”,预示小日子蒸蒸日上;做床腿,使用与树生长方向一致的木材,预示小日子顺遂向上;新房门材也是选用树木生长方向,避免“倒装门”,预示小两口生男孩人丁兴旺。更绝的是,他常用胶水把两个苍蝇面对面粘在一起,放入婚床的半铆中,预示新郎新娘恩恩爱爱如胶似漆、永不分离。而对于个别品行恶劣的人家,其做法则截然相反。这些暗含民俗智慧的巧思,虽带几分传统寓意,却于细微处见匠人对生活的美好期许。这些多学科知识的巧妙运用,若祖师爷鲁班在世,想必也会为之点头称赞。

木匠中最好的活儿是做棺材了。做棺材,虽然很不好听,却很悠闲受用。八百里沂蒙普遍奉行做“闲材”的风俗,就是休闲棺材的意思。人过中年无论多么健康,早早做好闲材,闲材,闲材,即休闲的棺材。早做闲材押着人健康长寿。要选上等好木材,结构不用铆隼,还须悠闲的制做。木匠边干边玩聊天喝茶,主人殷勒笑睑相迎左右,子女恭而敬之相待。闲材尺寸须确保“天下棺四尺三"之要点。这样预兆着家庭四世同堂,主人福、禄、寿三全。双方皆大欢喜。木匠越是偷懒,主人招待得越好;活干得越慢,主人越是喜欢。此时谁家凳子坏了条腿,镢头缺个楔子之类,木匠会立即接过,及时修好,且全部免费。所以每当活儿完工,各方总是皆大欢喜。

木匠也独怀绝技,吃遍天下的“一招鲜"是“木匠趴下闭眼看"。木匠在检查木料是否平直、加工的零部件是否平整光滑以及判断榫卯结合是否严密等情况时,需趴在木料上,闭上一只眼睛,用另一只眼睛沿着木料的长度方向查看,通过这种方式,准确地发现问题。因此有笑话说,木匠能在三尺之外,用板斧一下砍掉夫人头上的金银饰品而不伤毫发。此说法虽有些夸张,但足以说明木匠的技艺之高超。

在“三匠”之中,铁匠最为脏累。天天烟熏火燎,挥汗如雨,脸黑如墨,汗水流过,活脱脱一个大花脸。他们常在街头巷尾的南墙根安营扎寨,风箱呼呼来回推拉,炉火熊熊燃烧。通红的铁块置于铁砧子上,锤起锤落,火星四溅。叮叮当当,轻重缓急,声音在空中回荡。炽热的铁块,在铁锤下逐渐成型,或成为一把锋利的菜刀,或成为一把坚硬的镢头。他们必须熟知观温度、看火候、锻形状、淬钢火等关键技术。他们不仅要承受作业环境的高温,还需有持久的力气和对火候的精准把控。

师傅栗成才,膀大腰圆黑脸膛在炉火映照下泛着古铜色,说话嗡声嗡气,像极了电影中的十八罗汉。如果他想支使你干点什么,从不吱声。只是用白眼珠一斜,你必须神领心会,反应快捷。如果反应稍慢了一点,他就大眼一瞪 ,十分吓人。他左手掌大钳,右手持小锤,我双腿马步站稳,凝神聚气,双手紧握大锤,摆好架势,静静听候小锤的指令。他小锤慢敲响锤,我大锤就轻慢打;他小锤敲实锤,我大锤狠狠砸。他若使劲快速敲,我就必须大锤抡满拼命砸。叮噹叮噹叮叮噹,两人大小锤交替打击。热浪裹挟着铁腥味扑面而来,通红的铁块在砧子上跳动,像一颗燃烧的心脏,随着大小锤的起落,火星如金色的雨,溅落在沾满炭灰的衣襟上。那激动人心的场面,恰似一场精彩的格斗搏击。而那专注的眼神,精准的锤击,无不倾注着人性的坚强和对生活的热爱,也体现了铁匠工艺的神秘和精湛。

俗话说 “铁匠的眼,石匠的线,木匠闭眼趴下看。"  在三百六十行中,铁匠的眼力是最历害的。古时候,人们尚没有度数的概念,铁匠在打铁过程中,全凭借眼睛观察铁料在炉火中的颜色变化,以此判断温度,这便是“看火候”。在锻造过程中,眼睛紧盯铁料的形状、尺寸等变化,确保打出的铁器符合要求。

比如打菜刀,刀背采用低碳钢,刀刃中夹心高碳钢,烧得鲜亮后迅速将锋口入凉水,随之取出缓缓降温,称之为淬火,淬火后的部位呈老鸽翎紫亮色。这样做出的菜刀,刃口锋利、主体韧性好,易磨安全,锋利耐用。战刀则更加特殊。不但材料要求选用优质特钢,而且工艺方面要求更加严格。先是如揉馒头反复叠层锻打。通过反复锤打,能使钢材的内部组织更加致密均匀,消除内部缺陷和应力,提高钢材的强度和韧性。然后是大淬火后慢冷再淬火再慢冷以定性,再粗磨出刃发兰防锈,最后对锋口油细研磨出锋利。战刀出鞘后寒光闪闪,冷风“嗖嗖",使对方不战而栗。所以,铁匠看的是“火候″,打的是“钢火儿″,这一切,只可意会难以言传。

据说,古代铁匠干将莫邪夫妇,为楚王铸剑,不仅投入了大量心血,最后还以身殉剑,才造出绝世好剑,这故事流传至今。

在三匠中,行与行之间非常礼貌。无论年龄大小,他们都相互尊称“老师儿"。行内则不同,师徒分明,徒弟对师傅恭恭敬敬唯唯诺诺,时处处看着脸色做事。师傅对徒弟却始终是严肃的面孔,很随意的直呼其名。

尽管石匠、木匠、铁匠的工作内容与技艺各有千秋,但他们也有着许多共同之处。

其一,通用行话,外行不知。在石匠,木匠和铁匠中,长度单位毫米及以下的长度统一叫做 “米粒"、“半米粒"、“半半米粒" 。行外人听得一头雾水。

其二,精益求精,世代相传,极为保守。秉承“肥水不外流,绝技不外传”的原则,父传子,子传孙,师傅带徒弟,子承父业。为将看家本事代代相传,父亲教得尽心尽力,儿子学得刻苦认真。若稍有懈怠,轻则呵斥痛骂,重则掌掴脚踢。对徒弟同样严厉苛刻。故而有“一日拜师,终身为父”之说。也正因如此,几十年,甚至千百年间,绝技得以传承。在社会上树立起了口碑,诸如“李木匠推车”“王石匠石狮”“张麻子剪刀”等,其美名远扬。这些保密恪守,究竟是优势,还是弊端?虽然圈里圈外褒贬不一,但在那封建落后的社会里,如果不是这样,那些独特的秘诀绝技很难不会失传退化。

其三,帮富更济贫,惠及众乡亲。工匠们友好互助,不计较报酬。沂蒙山区流传着“打墙盖房,邻里相助”这一不成文的乡规民约。建房这一百姓大工程,在开工、上梁和峻工时各备一顿饭菜招待一下工匠,图个喜庆吉利即可。若是贫困人家,饭也不用请。

铁匠尽管大都是在村头巷尾独立工作,但零打碎敲的维修活也是不收费的。既然师傅不收钱,乡亲们也不会白用,一般人家会随后回家端来一瓢煤炭,作为补偿。

工匠们服务百家门,晓知天下事,谁家善良谁家孝顺,如数家珍,自然而然成了扬善贬恶的义务宣传员。工匠们的这种态度,这种精神,这些传统,几十年、甚至千百年来始终没有改变。故而深受众人拥戴。

一位哲人说,没有音乐的人生,不是完美的人生。而工匠们的一举一动,恰似跃动的音符,点缀着人们的美好生活。你瞧:木匠那高架上的大锯一上一下一推一拉,五彩锯末喷薄而出,有节律的“嗖——唰,嗖——唰” 声声不断,恰似一首优美的交响乐;铁匠那熊熊炉火闪耀下的“叮噹叮噹叮叮噹”锤击声,特像一曲震撼人心的摇滚乐;石匠那上下呼应的一声声“砖来——砖到。灰来——灰到。”的大声吆喝。又恰似一首雄壮有力的进行曲;而木匠手持雕刻刀具,精心雕琢新娘嫁妆板上那“凤凰戏牡丹”的刀具“丝丝”声,不正是一曲甜而蜜动人的轻音乐吗?

如今,那些曾在沂蒙山间回响的吆喝声、锤击声,渐渐被机器的轰鸣声淹没。流水线的自动化标准化生产带来高效,让曾经战功赫赫的手推车、纺线车等也失去了独特的温度。 罗盘、线坠已被激光仪替代,墨斗早就让位于切割机,木匠“闭眼趴下看”的技巧也融入了现代瞄准器中。但匠人掌上的纹路、眼中的星火,仍在时光深处闪烁。那些刻进砖石的风水密码,深藏着古人对天地的敬畏与智慧;榫卯咬合间的力学巧思,诉说着东方智慧的含蓄与精妙;铁锤与烈火淬炼出的温度哲学,凝结着劳动者对生活的热忱与坚守。它们不仅是乡土文明的鲜活注脚,更是一种静默却有力的姿态,叩击着现代工业的灵魂。而沂蒙山区代代相传的匠心,恰似一剂良药——它提醒着人们,机械永远无法替代双手与材料对话时迸发的灵感,数据测算也难以复刻那份“差半米粒都不行”的执着。当“李木匠推车”“王石匠石狮”的口碑穿越百年,让我们终于懂得:沂蒙匠人的心,是镌刻在砖石木铁上的文化基因,是流淌在血脉里的坚守。所谓工匠精神,决不是简单的技艺传承,而是在时代浪潮中始终坚守的初心,是用粗糙的掌心托举起的细腻人文情怀。

愿这掌心的温热,锤淬的闪光能在机器的轰鸣声中永不冷却,在文化长河的奔涌中永续传承;更愿后来者以匠心为灯,在创新的道路上不忘来时的根脉。让匠心之光,照亮未来的每一寸征程。让传统与现代在碰撞中绽放出更璀璨的文明之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