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能食而无力者,是使用大量黄芪的指征。 二、桂枝、肉桂没发现伤阴动血的副作用。 三、不管旧病,不过度服药,重营养,先留人,这是治疗晚期肿瘤患者的一个原则。 四、热咳,咽喉红肿、咳嗽痰黄、身热多汗加石膏、连翘、山栀子。 五、麻黄附子细辛汤依据:1、患者肤色偏暗,是麻黄体质;2、性格不活跃,话语不多;3、睡眠很好,从无失眠之苦。 六、柴苓汤加连翘可减轻化疗副作用。 七、黄连阿胶汤必定用于出血,生地是古代的止血药,炙甘草汤用大量生地,就是取其止血作用。当归建中汤条下,有“崩伤内衄不止,加地黄六两,阿胶三两”,生地用于止血,量要大,一般宜30g以上。 八、除烦汤是栀子厚朴汤加味方:栀子、厚朴、枳实、黄芩、连翘、半夏、茯苓、苏梗。 九、黄连上清丸适应症:1、红光满面的人;2、大腹便便之人;3、腹胀便秘之人;4、血压偏高、血脂偏高。血糖偏高的“三高”之人;5、面生暗疮之人。 十、黄连阿胶汤证临床表现特征:一是心中烦,或悸,或闷,或不得卧;二是出血或出血倾向;三是腹痛,或心下痞;四是舌红或红绛。 十一、半夏泻心汤证的上呕、中痞、下肠鸣的症状表现:呕吐是本方证的主要特征,往往患者见饮食物无食欲,或有恶心感,甚至入口即吐,或者进食不久以后,上腹部发胀,或者消化液反流,这种饮食不下出现上反。所谓痞,表现为上腹部不适,但按压后并不是硬满如石,也不是腹满如覆瓦,相反很软。现在许多上消化道炎症均可表现为“心下痞”。肠鸣,多伴有大便次数增加,或不成形等。 十二、半夏泻心汤的加减:如果为久治未愈、面色晦暗、舌质淡红的胃病,可以加肉桂5g;如咽喉疼痛、胸闷明显者,可加山栀、连翘,效果更好;糜烂性胃炎导致的出血,可加制大黄。 十三、桔梗甘草汤是仲景治疗咽喉疼痛、咽喉痒的基本方。半夏、厚朴专治咽喉的异物感;半夏配麻黄,还能治疗心悸失眠等症。 十四、牛膝能治大肚子。 十五、猪苓汤加减:心烦舌红者,加栀子;小便涩赤疼痛,加生甘草;有脚癣、黄带,加黄柏、栀子、甘草;如腹痛窘迫,加四逆散。代之以止血的墨旱莲。 十六、治疗腹泻的五苓散为何导致腹泻?这可能与本方调动了机体的自身排毒祛湿能力有关。按传统的认识,本方能通阳利湿。耳内流水,也可以用这种理论来解释。 十七、黄连汤适用的病证,或为腹中痛,或为呕吐,或为心悸,或为不眠等。但其人必定消瘦,肤色暗,唇舌多暗紫而淡,舌苔多白;其腹部多扁平,腹肌菲薄而缺乏弹性;其脉多弱,或有心悸、自汗等。黄连汤证就是桂枝体质患有黄连病。所谓的黄连病,就是心中烦,就是不得卧,就是心下痞,就是下利。如不欲食而舌淡红者,桂大于连;如心烦而脉滑者,连大于桂。 十八、炙甘草汤对于贫血而大便干结、食欲尚好的人比较适宜,而薯蓣丸对于消瘦、轻度贫血、食欲不佳,大便不成形、轻度浮肿的人比较合适。 十九、柔肝饮处方:生白芍、生甘草、生麦芽,治疗胃痛。肝硬化患者多伴有胃痛、腹痛者,用白芍;赤芍药用于瘀血黄疸。 二十、积壳与枳实同为一物,擅长治疗胸腹痞满而痛,且大便不通者,并对乳房病有专长。 二十一、五苓散能治畏光。畏光,就是古人所说的“眩”,许多眼病患者大多表现为畏光、头晕、步履不稳等。用五苓散治疗青光眼的经验。五苓散能治头痛,特别是伴有浮肿的头痛。而防己黄芪汤与越婢汤均不能治疗头痛与畏光。车前子泡水,利水明目。 二十二、当归芍药散不仅用于围产期保健,也能用于调经、润肤、美容。比如女人痛经,用酒调服最好;女人月经量少或闭经,可以单用或配合葛根汤。特别是女人的黄褐斑,服用当归芍药散也常常有喜人的效果。还有,当归芍药散与小柴胡汤合用,可以治疗女人常见多发的各种自身免疫学疾病,比如桥本氏病、干燥综合征、类风湿性关节炎、自身免疫性肝病、红斑狼疮等。当归芍药散(当归1g,芍药4g,川芎2g,茯苓 1g,泽泻2g,白术1g)打粉,每次5g,每日2次。用米酒调服,如果用红葡萄酒、黄酒调服更好,特别是有痛经时;也可以选用米粥、蜂蜜、酸奶调服。 二十三、温经汤治疗的痤疮,都是体型中等偏瘦的女性,性格开朗,肤色白但少光泽,口唇干而不厚,手足皮肤干燥,月经量少或闭经。通常用原方即可。如体型偏胖者,或痤疮在背部者,或有脓疱者,可加麻黄、葛根等;如疮体硬结色暗者,可加桃仁。 二十四、桂枝加葛根汤服后会有一些特殊的反应,如牙痛、虚弱感、饥饿感、头面部发热感、便秘等,这是头面部供血改善后的反应,只要原来的症状改善,不必改方,减少服用量即可。 二十五、风引汤处方用量:生大黄20g(后下),生甘草10g,生石膏 30g,寒水石30g,滑石30g,赤石脂30g,紫石英30g,龙骨20g,牡蛎20g,桂枝10g,干姜 10g。水煎后,每天分2次服用。 二十六、越婢加术汤:麻黄、石膏、甘草比例3:4:1。越婢加术汤与麻黄加术汤均可以用来治疗身体痛,但麻黄加术汤用于无汗而身体肿痛,以痛为主;越婢加术汤治疗身体肿痛,但以肿为主,而且多汗。前者多寒湿,后者多湿热。越婢加术汤与防己黄芪汤都能退肿且止汗,但体质不一。越婢加术汤人体格健壮,其汗出是里有热;而防己黄芪汤人肌肉松软,其汗多是表虚不固。越婢加术汤与麻杏苡甘汤证均可以治疗皮肤痒,两方均可以除湿,但麻杏苡甘汤证病位表浅,仅仅是汗后当风,是风湿在表,故麻黄仅用半两,微微发汗即可;而越婢加术汤湿热在里,表有风寒,故汗多,水肿明显,而且汗多而肿不退。皮肤的溃疡、赘肉、瘢痕疙瘩、息肉、水疱等都按“肉极”来解释,其状态以糜烂污秽为特征,并将此作为越婢加术汤的方证。 二十七、大剂量黄芪能抑制食欲,只有食欲旺盛或经常有饥饿感的人比较适合;腹胀、腹痛者,舌苔厚腻者,就不能用了。我用大剂量黄芪,常常要做腹诊,按压腹部松软无抵抗感者,或肚子硕大、特别能吃者,就可以放心使用,这种腹证,戏称为“黄芪肚子”。 二十八、大量生地黄,常常导致腹胀、腹泻,对应的方法,一是生地减量,二是加炮姜。 二十九、体型、体貌“葛根汤人”的特征:1、背部痤疮,腰肌劳损,尾骶骨酸胀,其部位均是葛根汤主治部位“项背”的延伸;2、其人面黄暗,体格壮实,皮肤干燥,是葛根汤方证“无汗”的延伸;3、大便不成形,是葛根汤方证“自下利”。 三十、1、小半夏汤以呕为主症,恶心感突出;而大半夏汤以吐为主症,通常吐之前没有恶心表现。2、小半夏汤证是“谷不得下”;大半夏汤证是能进食,但消化障碍,被迫吐出。3、小半夏汤证不食亦吐,甚者食不得下;而大半夏汤证食后则吐,不食则不吐。4、大半夏汤腹证有心下痞硬;小半夏汤证至多心下痞,但不硬。 三十一、黄芩汤证:1、人多精神饱满,肤白、唇红、舌红;2、身热多汗、易汗,其大便或干结或黏臭,肛门灼热,或有肛裂;3、看其关节处红肿发热;4、摸脉见滑数者多。 ![]() ![]() ![]() |
|
来自: 草原35xqvvxtro > 《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