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案例背景 青杠树村位于成都西北方向,幅员面积5.11平方公里,13个村民小组,共有1985户5364人,现已建成10个农民聚居点、1个集中安置点(幸福小区)。其中,党支部5个,党小组10个,现有党员160人。基于往年度项目实施基础,青杠树村将多样化公益服务下沉至辖区11个院落,在“共商共建共治”基层民主自治上探出了“新路”,取得了“实效”,积累了“经验”。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村民对社会公共服务的需求日益增长。 在这一背景下,“公益微创投”作为一种创新的公共服务供给方式,正积极推动着青杠树村社区社会组织的蓬勃发展,激发其服务社会、服务群众的内在活力。然而,如何充分发挥“公益微创投”的优势,促进社区服务的精准化和创新化,使其成为基层治理的有效抓手,仍是青杠树村必须攻克的难关。 此项目依托PDCA模式,从“计划、执行、检查、处理”四大阶段切入,优化公益创投项目管理。 一是精准把握需求,科学制定目标计划,从项目方案征集、项目申请及初审、项目优化及终审确定等,实现公益创投项目推进的有效性及服务需求满足的精准性。 二是精心组织实施,保障服务项目实效,从政策指引、财务规范、资源汇聚、关系协调等维度,全方位支持微项目的开展和实施。 三是做好检测评估,实现工作动态管理,从基础运营、项目进度、财务管理、项目成效等情况进行检查。 四是重视反思改进,优化社会组织发展路径,采用成果分享模式,形成成果手册,让大家了解什么是创投项目,创投项目解决了什么问题,取得了什么成效,明确社会组织在社区治理中发挥的功能与作用。 (一)摸民需,垫基础:践行“一线工作法”,漫步院落,深入调研,摸清村民实际需求,为工作扎根基层。 (二)赋能行,促提升:构建“成长计划”,开展“内培”活动,赋能多元主体,提升村民参与社区治理的能力。 (三)搭舞台,展服务:探索“微公益创投2.0”模式,以项目制为切入点,立足村民实际所需,开展“微公益创投”行动,撬动社会多元主体参与,为社区治理注入新活力。 (四)青杠采,广传播:启动“青杠故事”传播矩阵,围绕项目成果、人物故事等,多维度展示青杠树村的好故事、新风采,加强村落文化传播,提升社区影响力。 社会工作精选好书,快快拿下↓↓↓ (一)实施“三维沉浸式调研”,精准破解民生难题 依托青杠树村院落单元为治理基点,通过“实地踏勘+骨干访谈+议事协商”三维调研模式开展沉浸式调研,精准捕捉村民反映关于基础设施提升、环境整治、主题活动、景观营造、停车难等5大类20项民生痛点难题,绘制“问题分布热力图”。与此同时,同步开展“线下征集会”金点子行动,形成景观营造、主题活动、环境整治等11个微项目库,推动实现民生需求可视化、项目清单颗粒化,为后续精准治理提供靶向坐标。 ![]() (二)构建“培力赋能”成长计划,锻造共治核心力量 基层治理的核心要义在于践行“以人为本”理念,构建全民参与的共治格局。村民参与对社区治理的赋能效应体现在三个维度:其一,激活社区无形资源网络,唤醒邻里互助传统;其二,培育社会资本增量,构建信任联结纽带;其三,催生公共生活新样态,拓展参与边界与深度。基于此,紧扣“培育-增能-反哺”的闭环机制,搭建“培力赋能”成长平台,实施“项目书撰写、财务规范使用”培训,重点培育社区自组织及村民骨干队伍,从需求调研、方案设计、执行监测、成效评估、预算编制、风险管控等6大模块开启实战演练,推动形成“调研-设计-执行-评估”全链条自主运作能力,构建可持续的社区参与生态系统。 (三)实施“微公益创投”计划,打造幸福治理场景 根据中共成都市委社会工作部关于深化城乡社区发展治理保障资金管理使用“五步法”工作指引,以“微公益创投”项目库为支撑,通过“村民议事会”民主决策程序,精准立项11个民生项目,形成“空间微更新+文化活态传承+环境共治共享”三维服务体系,其中,微更新营造类2个,文化体育类4个,环境卫生整治类5个,累计开展服务20余场,服务覆盖率达3000余人次。 通过微公益创投服务下沉,助力打造“畅通民意、汇聚民智、解决民忧”的工作路径,形成“社区搭台、村民唱戏”的良好治理格局,切实提升村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 (四)构建开放共享传播渠道,打造乡村治理品牌矩阵 坚持开放共享原则,建立“院落事务公开-村民参与决策-成效多维传播”的透明治理机制,将项目推进过程、资金使用明细、民生实事成效等内容纳入公开范畴,通过“线下公示栏+线上平台”双渠道公开,保障村民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同时,以项目实施成果为导向,将院落事迹、人物、成效、特色与亮点等进行总结与提炼,汇编青杠故事册,采用川善治、视频号、融媒体、宣传栏等媒介进行宣传推广,构建“可看、可读、可传播”的立体内容矩阵。 (一)精准治理效能显著提升,民生痛点靶向破解 一是问题识别颗粒化。通过“三维沉浸式调研”精准定位基础设施、环境整治等5大类20项民生痛点,绘制“问题分布热力图”,实现需求可视化呈现,推动治理资源精准投放。 二是项目落地高效化。建立“线下征集+微项目库”路径,形成11个民生项目清单,覆盖空间微更新、文化活态传承、环境共治共享等领域,累计开展服务20余场,服务覆盖3000余人次,民生需求响应效率提升60%以上。 ![]() (二)村民参与能力跃升,自治生态持续激活 ![]() 一是骨干队伍专业化通过“培力赋能”成长体系,培育社区自组织及村民骨干100余人,系统提升需求调研、方案设计、预算编列等6大模块能力,形成自主运作项目团队11个,实现“调研-决策-执行”全链条本土化。 二是是信任网络扩展化。通过项目合作催生公共生活新样态,村民互助行为频次逐步提升,社区社会资本存量增长显著,营造“事务共商、责任共担、成果共享”的浓厚治理文化氛围。 ![]() (三)服务场景多维升级,幸福感知深度强化 一是依托“微公益创投”项目,通过村民议事会民主决策,实施11个民生项目(空间微更新2项、文化体育4项、环境整治5项),累计开展服务20余场,服务满意度达98%,形成“空间微更新+文化活态传承+环境共治共享”三维服务体系,实现“畅通民意、汇聚民智、解决民忧”闭环,村民获得感、幸福感显著提升。 二是是成效反馈数据化。依托“调研-设计-执行-评估”闭环,实现项目成效可量化评估,例如环境整治类项目使村容卫生满意度达86%,微更新营造满意度达83%,主题活动满意度达8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