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俞东腾 江西婺源人,中学语文高级教师,校长。中华诗词学会、中国楹联学会、中原诗词研究会、婺源诗词楹联学会会员,官网认证诗人作家,《中外诗人》编委,井冈山分社社长,《青年文学家》杂志社理事,千家诗社江西站副站长,江西作家文坛特约作家。有千余首(篇)诗词、散文发表在《星火》、《中国诗歌》、《南方文学》、《青年文学家》、《江西青年报》等各级各类报刊杂志与《中诗协》、《中外诗人》等网络平台,多首诗词作品入选《中国当代诗词大典》、《中华诗语》、《中国当代诗人谱》、《当代诗词三百首鉴赏》、《当代优秀爱情诗选》、《华夏诗歌》、《婺源地名诗词》等多部著作,出版诗集《悠悠岁月》上下两册。 ![]() END 现代爱情诗三首 作者: 俞东腾 ![]() 翻开旧相册 尘封的相片模糊了 我试图用指纹擦亮 你留在相册里的 那串潮湿的脚印 每个像素都在发芽 长成你转身时的模样 我的手指穿过电流 心脏奏起澎湃的歌谣 我以指腹为砂纸 打磨出清晰的像素 重温美丽的邂逅 眼眸滴落滚烫的晶体 每一帧显影都在绽放 隔着玻璃相纸 我把口形的印章轻轻盖上 然后拥入心怀 【赏析】《翻开旧相册》是俞东腾创作的一首细腻而深情的诗歌,通过相册这一载体,诗人以独特的意象和情感表达了对过往记忆的追忆与珍视。 一、意象的运用 诗中“尘封的相片”“潮湿的脚印”“像素发芽”等意象,将记忆具象化,赋予静态的相片以动态的生命力。例如,“每个像素都在发芽/长成你转身时的模样”通过拟人手法,将照片中的影像与鲜活的情感联系起来。 二、情感的递进 从“试图用指纹擦亮”到“心脏奏起澎湃的歌谣”,情感逐渐升温。诗人通过触觉(指纹、指腹)、听觉(歌谣)等多感官描写,强化了回忆的沉浸感。“眼眸滴落滚烫的晶体”更是将思念推向高潮,泪水成为情感的结晶。 三、时间的隐喻 “模糊的相片”与“清晰的像素”形成对比,暗喻时间对记忆的侵蚀与人为的修复努力。“隔着玻璃相纸/我把口形的印章轻轻盖上”则象征对瞬间的永恒封存,呼应了俞东腾其他作品中“岁月悠悠”的时空观。 四、风格关联 本诗延续了俞东腾爱情诗的一贯风格:以自然意象(如脚印、电流)承载深情,语言婉约而富有张力。其另一首《相思在秋季》中“斑驳了不堪的岁月”与本诗“尘封的相片模糊了”异曲同工,展现了对时间流逝的无奈。 五、诗句对照表 本诗关键词 关联作品意象 出处 “潮湿的脚印” “秋风吹散的誓言” 俞东腾《相思》 “澎湃的歌谣” “人生的乐章” 俞东腾《等你》 这首诗以相册为镜,映照出诗人对往昔的温柔凝视,与俞东腾其他作品共同构建了一个关于记忆、时间与爱的诗意宇宙。 ![]() 古城遗落的爱 我把爱写在这座古城里 褪色的朱砂成墨 斑驳的城墙为纸 每个字都坐在城垛上 仰望着那年那夜的月光 西湖凼把誓言 沉浸到水底 大庙街的石阶 把余温悄悄刻进凹痕 老房子关上了苍凉 钟楼的钟声忽然响起 惊动满城的风铃 灯光淡淡地摇醒 小巷遗落的春梦 孤旅者捡拾脚下的迷茫 在僻静的街头 我弯腰拾起你遗落的影 却触到心灵的疼痛 整座城都温柔的震颤 为我心伤为你狂 【赏析】《古城遗落的爱》以细腻的意象和深沉的情感,勾勒出一幅古城中的爱情挽歌。以下从意象、情感、结构三个层面进行赏析: 一、意象的层叠与时空交织 1.古城作为记忆载体 "褪色的朱砂成墨/斑驳的城墙为纸":以城墙为纸、朱砂化墨的隐喻,将爱意铭刻于古城肌理,赋予物理空间以情感厚度。 "钟楼的钟声惊动满城风铃":声音意象的联动(钟声—风铃—春梦)构建出时空回响,暗示回忆的突然苏醒。 2.细节中的历史感 "大庙街的石阶刻进凹痕":石阶的磨损既是岁月痕迹,也是情感"余温"的具象化,与"泛黄老信纸""梨树落败"等意象异曲同工。 "西湖凼沉浸誓言":水的意象与《汴京》中"染上西湖的雨"呼应,象征誓言沉没却未消散的宿命感。 二、情感的矛盾与升华 1.温柔与疼痛的并存 "整座城震颤/为我心伤为你狂":拟人化的古城成为共情者,放大个体孤独,类似《南京城》中"时代停止于那场喧哗"的宏大悲怆。 "拾起你遗落的影":"影"作为虚像,揭示追寻的徒劳,与"心灵疼痛"形成虚实碰撞,如《寻找》中"丢掉的东西白天也找不到"的怅惘。 2.孤旅者的象征 "捡拾脚下的迷茫":将迷茫物化为可拾取之物,呼应《古城诗韵》中"牵着自己的影子回家"的孤独仪式感。 三、结构的循环与留白 1.月光框架 诗以"仰望月光"起,以"心灵震颤"终,形成闭合循环。月光作为永恒见证,与《蓝眼睛的泪》中"清弦低转"的意境相通,强化了爱情的宿命感。 2.留白的艺术 "老房子关上了苍凉"未直言离别,却以空间闭合暗示情感终结,与《汴京》"官瓷裂开吻痕"的残缺美异曲同工。 总结: 俞东腾以古城为舞台,将个人伤痛升华为集体记忆的共情。诗中"城墙""钟声""石阶"等意象,既具地域特色,又超越时空成为普适的情感符号,与写有关南京、汴京等古城诗的哀婉气质一脉相承,展现了现代人对历史与爱情的双重怀想。 ![]() 扬在街市的汉服 是谁让你穿上汉服 是谁把你的头发高高盘起 我的姑娘 是谁引你走出纤纤细步 是谁在你的脸上淡淡描眉 我的姑娘 你美在如水的青春容颜 你靓在如潮的复古妆饰 你眸中流淌着幸福的秋波 你身上散发着文化的馥郁 你把五千年文明传承 你骄出中国文化的无敌华章 你迷恋了多少双炽热的蓝眼 你留着多少未解之谜 我的姑娘 【赏析】这首诗以汉服为载体,通过四节递进的抒情结构,展现了传统文化在现代生活中的复兴与魅力。诗人以"我的姑娘"为抒情对象,构建了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对话。 首节以设问开篇,"是谁"的连续追问既营造出神秘感,又暗示了文化传承的自觉性。"高高盘起"的头发意象,将传统发式与现代审美巧妙连接。第二节延续设问手法,"纤纤细步"与"淡淡描眉"的细节描写,复活了古典仕女形象,又赋予当代生活诗意。 第三节转入直接赞美,"如水""如潮"的比喻形成流动的美感,将青春容颜与文化符号完美融合。"幸福的秋波"与"文化的馥郁"虚实相生,使物质文化遗产焕发出精神光彩。诗人巧妙地将视觉(眸中)、嗅觉(馥郁)通感运用,强化了艺术感染力。 末节升华主题,"五千年文明"的时间纵深感与"无敌华章"的空间感染力并置。"炽热的蓝眼"暗示文化输出的国际影响,而"未解之谜"的留白,既指汉服文化的深厚底蕴,又暗喻东方美学对西方世界的永恒吸引力。 全诗采用"三长一短"的句式结构,形成回环往复的韵律美。每节以"我的姑娘"收束,既强化抒情主体,又使古典意象与现代称谓产生时空碰撞。诗人通过汉服这一文化符号,成功构建了一个连接古今、沟通中外的诗意空间,展现了文化自信的当代表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