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当代诗学论坛|江少川:《追风戏浪五十年——读〈张默诗选〉》(首十届论文选读)

 傅天虹的汉诗馆 2025-05-24

网上建馆小记

傅天虹汉语新诗藏馆筹建於2006年,原址东莞常平镇紫荆花园,本馆集收藏、展示、研究、出版为一体。二十年来历经坎坷,幸而得力於当代诗学会群英们鼎力支撑,更有珠海北师大华文所和澳门大学有关院系一路扶持,始得坚持至今。现包括“路羽书房”“惠兰书苑”二个有生部分,共藏有各类稿存、信札、手迹、签名书、书画、墨宝近二万件。

为更接地气,今年3月初,应好友建议,傅天虹在360个人图书馆官网上,注册了“傅天虹的汉诗馆”,试发几篇后很满意,故决定从2025年4月1日起正式启动,将陆续整理上传傅天虹六十多年来珍藏的史料和墨迹,将各种史实公诸于众,方便大家随时上网查阅所需,以利汉语新诗更广泛的传播和传承。请给予关注、推荐。另外,傅天虹藏品也可酌情转让给海内外有迫切需求的机构或个人,作馆藏或研究之用,合作也行,有意者可加傅天虹微信联系。   2025.4.1


当代诗学论坛於2007年3月,创立于北师大珠海分校,至2019年已走过整整十二个年头。先后在珠海、北京、台北、澳门、香港等地成功召开十届。现选辑一百位学者的一百篇论文,以表纪念。

  2007年3月,两岸中生代诗学高层论坛暨简政珍作品研讨会(首届当代诗学论坛)在傅天虹任教的北师大珠海分校成功举办,此为大会会场

  会上,傅天虹倡议并参与发起二岸四地当代诗学论坛机制,12位发起人聚会留影:左起,朱寿桐、张明远、吴思敬(召集人)、简政珍、吕进、张诗剑、傅天虹(秘书长)、犁青、高戈、、黄德伟、谢冕(召集人)、屠岸(召集人)、盼耕。


  当代诗学论坛机制发起人聚会时签名留念:屠岸(召集人)、谢冕(召集人)、傅天虹(秘书长)、高戈、张明远、黄德伟、犁青、张诗剑、吕进、简政珍、吴思敬(召集人)、盼耕、朱寿桐签名志庆。



追风戏浪五十年——读《张默诗选》

        江少川 | 文     

           

图片

        江少川,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华中科技大学武昌分校中文系主任。著有《优秀作文选》、《现代写作精要》、《现代写作概论》、《大学语文》、《大学语文导读》、《成人应试作文指南》、《台湾文学教程》、《台港澳文学作品选》、《写作》、《实用写作教程》、《新编大学实用写作》、《高等语文》、《解读八面人生——评高阳历史小说》、《大学人文语文》、《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选(台港澳卷)》、《台港澳暨海外华文文学教程》等多种。另在海内外报刊发表论文数十篇。荣获美国华文文艺界协会“海外华文文学研究特别贡献奖”等奖项。


        《张默诗选》(作家出版社2007年版)是张默至今为止,时间跨度最长的一部诗集。这本诗选分6卷,收录诗107首,另有一首长篇组诗。收在这部集子里的诗从1956年至2006年,整半个世纪,用张默自己为洛夫的《文学花园》作的一篇序的题目:追风戏浪五十年 ,概括这本诗集是恰当不过了。诗人张默如一位骑手高擎诗运的的旗帜,矢志不移地在诗的跑道上奔走,像一个手握“重磅的锄”的园丁,赤诚耕耘着现代诗的原野。

图片

        张默从上个世纪50年代创办“创世纪”诗社,主张“新民族诗型”、到提出“超现实主义”、直至回归到“诗的归宗”,虽然诗路历程曲折,但贯穿在他诗歌创作中有一条鲜明的主线没有变:那就是生命时间。中国古代的优秀诗人,其天赋的集中表现就是生命时间。孔子早就发出了“逝者如斯夫”之叹,李白歌曰:“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犹。”而苏轼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也是在叩问生命时间。

        任洪渊评论洛夫的诗说:“东方智慧是中国诗人的天赋,其中心是时间的智慧……时间意识是生命的第一意识,生命的意义也就在时间的意义中。”1东方智慧的奥秘在生命时间,诗人的生命时间打破空间的限制,形成生命的张力。张默这一代诗人,经历了中国20世纪中期特殊的历史动荡,青少年时代就背井离乡,漂流海岛,事业未竟、前途迷茫,他们过早地体验到人生的悲凉。张默早期、中期的诗格外敏感于生命时间,集中表现出灵与欲的冲突,灵魂与现实的矛盾,抒写命运多舛,表现出一种浓重的忧患意识。写于七十年代初的《死亡,再会》,诗人感受到时间对生命的损耗,逼视时间对生命的吞噬:“在历史的额上/忧烦一匹匹地纠结着……从离骚的背上,乡愁一朵朵地攀升着”,“我们赤裸裸地 /坐在死亡的列车上”,而同时,诗人又希冀生命的超越与新生,要“猛力推开这座原始原始的荒原”,呼吁“死亡 /你不要走得那么快” 、要与“死亡,再会”。80年代的《依稀鬓发,穿过时间的甬道》为中期之作:

            ……

        你是不易腐朽的

        依稀鬓发,偷偷滑过时间的甬道

        请让我躺在你揽星捉月的怀里

        请让我倾听你震撼山岳的语言

        请让我食于斯、乐于斯、视于斯、驻于斯

        请让我擂动你腹中的鼓

        狂饮你眼中的喷泉

        请让我述说,你是唯一的逍遥者

        依稀鬓发,急急滑过时间的甬道

        诗人虽然感叹时间的流逝,但却表达出体验生命活力的意愿,要擂动生命之鼓,狂饮生命的喷泉。诗里充溢着生命的激情与动力。《白发吟》歌咏白发的“白是最美丽的节目 /在时间的帷幕上/踱着”,感叹白发“哦!好一条细细长长的丝带”,“复写着/一些逐渐脱落的/生命”,这是对生命的体验、生命的诠释、生命的歌赞。

       进入晚年,张默继续执着地发掘这一题旨。90年代创作的组诗《时间,我谴卷你》,是写生命时间的力作,诗评家沈奇作了精辟的解读与评价。《张默诗选》卷6中的《时间水沫小扎》,写于2006年,可视为《时间,我谴卷你》的姊妹篇,是诗人生命时间的集大成的之作。组诗之65中有两句:“一辆,满载时间的手推车/ 静静在落叶缤纷的大地,播种”,的确,这首三行一节的组诗86节,就是一辆满载时间的手推车,串起了诗人七十余年岁月的链条,时间的印痕,是诗人一生的总结。

        这首组诗是时间的意识流、生命的拼贴画。如诗中之73所写:“线条铁定是流动的 /画面铁定是流动的/ 感觉是铁定是凹凸的”。组诗由四个板块构成:第一板块(1-28节):写故乡故土,对童年、少年、求学生活的回忆,“踏着夕阳 ,饮着炊烟/ 俺在牛背上,跳探戈”。第二板块(29-50节):写旅逰行踪:对台湾、祖国大陆行旅及周游世界的记录。“骑着骆驼 ,穿过黄昏的鸣沙山/ 俺的视瞩, 被一排排流畅的水线,牵引着 /好一副令人心惊的图腾”。第三板块(51-64节):写诗歌诗社,对诗刊、诗运、诗友的回顾,“自创世纪诗盒塑立的那天起/ 碧湖凉亭的风景瞬间变调了”,“正面,站着远远高傲的忠勇山/ 想起大伙曾经挤在通铺上接力一行诗”。第四板块:(65-86)为杂忆、杂感,总的回顾与理性思索。

图片

        这是一首“生命之旅”的组诗,第一节定下了回忆的视点,从“常在我衰老的梦中”开始,时间如链条穿越诗中,“但稚嫩的光阴似乎特别快”(之13),“一直在飞、飞、飞……时间在无言是倒立”(之41)“光阴,在灰烬中叹息(之63)“时间,慢慢的就寝”(之86)。全诗是对生命历程的回忆,是点点水珠、朵朵浪花,思绪、思考、感悟的结晶……回忆是一种生命形式,是一种艺术体验。86节拼贴为一个整体。回忆是诗的源泉,海德格尔有着诗意个阐释:“戏剧、音乐、舞蹈、诗歌都出自回忆女神的孕育……回忆,九缪斯之母。回过头来思必须总的东西。这是诗的根和源”2。

        这组诗是对时间生命的理性化思索。它有自传体色彩,是对一生的追忆,对生命的诠释。诗人追求诗的智性化,赋予生命之旅以思考与探索。如艾略特所说的:“诗给情绪以理智的认可,又把美感的认可给予思想”3张默在《时间水沫小扎》附记中自述道:这组诗“看似包罗万象,实则单纯至极……是现实与梦想的纠结,抽象与具象的拔河”。第66节,诗人写道:

        谁能采拾,苍发诞生的籍贯

        谁能梳理,脚趾最初的原貌

        谁能丈量,生命重叠的重量

        这几句诗是组诗的诗眼,是全诗之纲。是对生命诞生、生命历程、生命的意义的叩问,对人生终极意义的思索。它包含着人的生与死,人的存在的价值的哲理探索。第40节,面对埃及神庙的石雕巨柱,诗人惊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它的几何形构是梦的见证/ 俯伏在它的廊下,仿佛与神的对话/ 那当口,全世界的呼吸, 似乎突然停息”,面对自然,悲叹人的渺小,面向神秘的宇宙,世界亦是微不足道。而组诗的结尾:“真相,绝迹 /黑暗 ,蜂拥 /时间,慢慢的就寝”,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最后一句,恰恰就是以“时间”作结。这里既有生命的归属,也是在述说时间的周而复始,期待新的生命,新的早晨,期待未来。

图片

        从初握诗笔,诗人就钟情于大自然,张默可以说是从写景诗起步的。1950年写的《蓝色之谜》,写的就是大海。他从大陆安徽无为的老家,到南京,去台湾,到晚年行走于庐山、黄果树、西藏,直至周游世界各地的40多个国家,寻胜探幽,一路留下生命的足迹,五彩的诗篇。2007年,张默出版了旅游世界之诗作与摄影合集《独钓空蒙》。这本《张默诗选》的卷3至卷5也收了大量歌咏自然万物的诗。他的观景、体物诗有何特色呢?

        其一,赋自然、万物以生命,人格精神。张默笔下的大自然包括对自然景象、人文景观与万物的抒写、歌咏,是对自然的一种人化,是人化的自然。“特别是在欣赏大自然风景时,不仅感受到大自然与自己融为一体,而且还似乎感受到整个宇宙的某种合目的性的存在。”4诗人到异国的捷克,遇大雪,在《雪,向世纪末巡弋-捷克采风》一诗的结尾:他歌咏“雪”:

        那是静中之静

        穿越时光漫漫的隧道

        用它永恒苍烈的白

        把大地的一生,点燃得

        坦荡,执着、而无私

        这里赋予了“雪”以生命,让雪人格化了,它能“穿越时光漫漫的隧道,”没有一点声音,诗人赞颂的是一种坦荡无私、纯洁、纯真的精神、一种品性。万物皆是大自然的构成。《张默诗选》中的咏物诗的对象,包括动物、器具、植物、用具、农具等,这些诗继承了中国体物诗的传统,观物,进而体验它的特征,揭示其内在意蕴,赋予某种意旨、情思。他追求的是“物我相融、主客一体”的境界。如《锯子》,这一普通用具,在诗人笔下:

        哦!好一排闪动着亮晶晶牙齿的锯子

        它咬着远古,咬着发霉的记忆

        咬着不知暴雨将至的世纪末

        宁愿把自己搁在

        一座满面污垢冷冷废弃的博物馆的一隅

        让人遗忘

        同样,诗人赋予了锯子一种生命、人格或曰一种品性,那就是辛勤劳作、默默奉献、不争宠、不居功自傲的精神。它产生在远古,这也是人类自古以来的一种品质,一种象征。它如今被人遗忘,却会永记史册。又如《铲子》一诗,由物及人“站在世界的前哨 /似乎每个人都是一具无形的铲子/它想和风风雨雨的命运对决 ……希冀让自我心灵寂寂的田亩/总是阳光普照 ,一片青青”。这里铲子与人融为一体,人时时刻刻要铲除污秽、扬弃灰尘、涤除恶习,灵魂才能得以净化、升华。

        其二:以心灵烛照自然万物,抒发某种感觉、灵性,是诗人对物的一种心灵的体验,它有理性的渗透,更是一种形象思维的感悟。刘勰曰:“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黑格尔也有同样的论述:“自然美还由于感发心情和契合心情而得到一种特性”。诗选中一类诗作侧重抒发一种体验、灵感、顿悟,如《巴黎之吻》:

        凯旋门,吊着拿破仑的靴子

        艾菲尔铁塔,吊着塞纳河的倩影

        罗浮宫,吊着维纳斯的半臂

        凡尔赛,吊着路易十六的头颅

        独独香榭里的千灯万火鸟叫莺啼什么都不说

        它纷纷洒落在

        巴黎闭月羞花的脸颊上

        这首诗仅7句,包容着丰富的内含,面对世界名城巴黎,诗人选择它最享盛名的景观,由它忆起这座古都的历史,而后三句突出它的现代、它的美丽、它的喧嚣。又如《黄山四咏》之四《初眺梦笔生花》,将擎天石上的一尊奇松,想象为大诗人李白的巨笔,进而突发奇想,神会妙悟,诗仙复活:“莫非,他还在苦苦寻索,甚至挥毫/ 而隔岸一峰五岔的笔架 /正以最美最流畅的姿态/ 把诗人酒后飘飘的身子,稳稳接住”。

有一类诗寓理于自然万物之中,借此观照现实世界,引发联想,如《老子,一勺勺清泪》,诗人瞻仰清源山上老君的石像,想到老子面对“大地的生态愈来愈萎缩/青山被切割,如川剧的变脸”,禁不住涌出“赵孟俯,笔力雄健 /一气草成五千言的道德经 /恰似一行行流不完的请泪”的诗行,由古代的老子想到他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论,而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当今世界,千百年后,生态平衡却遭到严重破坏,若老子有知,怎会不掉泪呢?诗人为眼前的老君石像悲泣。

图片

        在诗歌艺术上,张默在继承中国诗歌传统的基础上,吸收、借鉴了西方诗歌的技巧,将传统与现代融为一体,《创世纪诗社》虽然一度举起“超现实主义”的旗帜,但在“横的移植”的西化浪潮中,张默与他的同仁并未走得太远。在台湾诗歌西化的高潮声中,张默比较早提出了“诗的归宗”,这个宗就是中国诗歌的传统,尤其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传统。痖弦指出:“西方超现实主义值得借鉴之处不在于它的精神,而在于它的技巧”,……如把超现实主义技巧作为众多技巧之一来运用,自然可以突破诗的表达极限。”5 痖弦认为:张默是“偏向古典的“。

        张默是非常注重继承与弘扬中国的诗学传统的,他的诗,重视创造意境、讲究声律、语言锤炼与节奏。他在诗集《爱诗》中说:“咱们的方块字,本身蕴含的'形、音、义的诸多特色,应是一个诗作者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我重视声律之美,而重复和叠现,正是显现节奏的手法之一。”他获得广泛好评的《无调之歌》、《露水以及》,其韵律、手法是继承古典诗歌艺术传统的优秀之作。而超现实主义技巧其实并不神秘,它是一种幻化,如幻觉、幻想、梦幻等,是现实中不可能存在、不可能发生的,是在现实基础上的一种变异、变形与升腾,这种超现实来之于“现实”,而又不等同于现实。洛夫的解释非常准确、简明:是“虚与实的处理”。

        张默的诗一般来说,是很中国式、很传统的,尤其是1970年以后的作品。从这本诗选可看出,后期张默的诗“益臻澄明与圆融”。张默的诗歌艺术应有专文论述,这里只是简述几点:

        第一,将中国传统诗的铺排与西方的意识流、心绪流相融和。“铺排”简言之,就是排比的铺陈,而意识流的特征就是潜意识、下意识,自由联想。张默在诗中,往往把相同、整齐的句式一长串地排列起来,自由挥洒、任意奔泻,如“自动书写”,句子间似断实连,造成一种流动的姿态、奔泻的气势。如《雪,向世纪末巡弋-捷克采风》,一开头,首字用“雪”,连用了十二句,以下,又间隔地用了以“雪”为首的8个句子,整首诗有20句大体相同的句式,洋洋洒洒,如大河奔涌。《稻草人,吱吱喳喳》,中间一段,连用了十一个“守着”开头的句式。铺排与意识流相融和,句式整齐、气势磅礴、由神生韵,造成音节美,是张默诗的重要特色。

        第二是将写实与幻化相融合,创作出一种超现实的意境。如《黄山四咏》之一《晨游始信峰》:“恍似跌入旷古无人森然的绝境/ 巨石如一排排汹涌的波涛/ 侧耳、袒胸、伸腿、举臂 /向我的神经末梢急急地靠拢”,诗人用超现实的写法:“蓦然一转身,那颗圆溜溜的旭日/唰的一声,叫我不得不信 /轻轻落在那撇拒绝褪色以及招风的眼睫上”,旭日不可能落在眼睫上,但在诗人的审美想象中却成为可能,这是写实与幻化融和的“特异”,其意境壮美、阔大、奇异。又如《水车,一格格春天》,结尾:“他们、身手十分利落的 /在水花四溅的斜坡上 /一格格 一格格/ 把春天 推向/推,向,老祖母倚闾而望盈盈欲滴的眼眸”,这几句与前举黄山例异曲同工。再如《天桥—庐山一景》第一段:

        它,突兀的从域外飞来

        猝不及防,把

        众多陌生客,冷冷的接住

        天桥飞来接住游客,这是一种超现实的想象,给人意想不到的惊奇,在张默眼中,天桥飞起来了,在超级想象的审美空间,这一具象充满生命的张力。张默并不滥用这种技巧,他常把这种方法用在诗歌的关键处,以画龙点睛,或结尾,篇末点题。《插秧,弯弯的儿歌》、《呢喃十行》等诗都具有这种特点。

        第三,小诗的技艺:这本诗选中 小诗占有相当的比重,卷6全由三行小诗组成。如将十行以下可称为小诗的话,其它各卷都收有相当多的小诗,如《小诗三帖》、《俳句小集》(十六则)、《城市风情系列》、《五官初绘》、《四短章》等,总计约占一半。愈到晚年,张默似乎愈加喜欢这种小诗的艺术形式。张默在高雄文学馆,以“精雕细选话小诗”作过专门的讲演,他认为:一首小诗,是一个玲珑剔透的宇宙,一片茂林修竹的风景。他很欣赏冰心、杨唤、卞之琳的小诗。张默的小诗意象力求突兀、感觉突出独异、语言讲究密度,有以少少许胜多多许、“半瓣花上说人情” 之妙。如《俳句小集》中的《手电筒》:

        夜晚,让他们快速地横扫一遍

        中国的版图

        海棠叶,何其瑟瑟

        夜深人静,思念故土,用手电筒观中国地图,而“海棠叶”这一比喻性意象赫然出现眼前,“瑟瑟”者,秋天也,惹人思乡的时节。然而夜看地图并不能消解乡愁,“举杯消愁愁更愁”也,两岸并未统一。短短三行,意象鲜明、语言精炼,包孕丰富,乃小诗之上品。《锄头》一诗三句:“与农作物朝夕相处/ 数千年/ 它的下坠的姿势始终如一”,这一古老的农具被赋予了生命,在人类文明的开发史上,它,人类的朋友,永远功不可没,而它向下的姿势却永不改变,耐人寻味。《时间水沫小扎》、《黄山四咏》、《兵马俑四行》、《俳句小集》等,都是小诗的佳作,晶莹洒脱、意境隽永,言简意深。

                                  2008·1·31·于大雪中的武汉


  


图片

馆主简介

傅天虹,1947年生于南京。任北师大珠海校区华文文学研究中心顾问,历任北师大珠海分校华文所名誉所长,文学院教授。兼任东南大学现代汉诗研究所研究员,曁南大学中国文艺评论基地诗歌散文委副主任、澳门大学访问教授、澳大“傅天虹汉语新诗藏馆”捐赠人等。

傅天虹襁褓中父母去了台湾,70年代中期后才和台湾家人联系上,其时作品频频发表于《诗刊》《人民文学》《星星》《雨花》,以及台湾《创世纪》《蓝星》《葡萄园》等报刊,19811月美国《世界日报》副刊曾以显著篇幅发表他组诗《南京杂咏》。他蝉联二届雨花文学奖、获台湾年度优秀青年诗人奖等,当时北亰《嘹望》《人物》等杂志,台北《文讯》等杂志,曾以专文或专辑推介过他。 怀着强烈的沟通意识,在大陆业已成名的傅天虹于80年代初移居香港,在乡叔何家骅(时任香港中国笔会会长)先生协助下,首开两岸诗界沟通之先河,促成台湾老诗人组团北京的破冰之旅。傅天虹1984年创办金陵书社(诗学会前身),1985年协助蓝海文创办《世界中国诗刊》,1987年在挚友路羽、洛夫、犁青、黄德伟资助下创办《当代诗坛》杂志,1990年正式注册当代诗学会。1991年他客居澳门,潜心编著《大中华新诗辞典》(全套15册),《世界华文诗库》(多册),在工商阴影下为诗坛抢救了一大批原始资料和原生态的诗集。1999年在任仲夷、梁披云、贺敬之等老前辈扶持下,他创办国际炎黄文化研究会,建香港、澳门两总部;设立“龙文化金奖”,至今已颁发3届;主编《国际炎黄文化名人大辞典》《国际炎黄文化名人作品经典》,以及《千禧献辞》手迹版等。新世纪在挚友屠岸、张默、犁青支持下,他以诗存史,正本清源,策划出版“中外现代诗名家集萃”诗丛系列,历时25年,至今推出50套共1068部诗集。2007年,他任教珠海北师大,提出以人为本的“汉语新诗”概念,发表多篇有关论文;同时,在挚友屠岸、谢冕、吴思敬、朱寿桐等和院长张明远支持下,倡议并参与创建两岸四地“当代诗学论坛”机制,论坛在谢冕、吴思敬主持下,至今已在北京、台北、香港、澳门等地举办了十二届。

傅天虹自幼酷爱写诗,至今已成诗4千余首,结集40余部,发表论文多篇,编著达数千万字。生平入编《中国大百料全书第三版》(网络版)、《中国新诗百年大典》(洪子诚、程光炜主编)等权威文本,诗作入编最新商务印书馆版《大学语文》等教材。半个多世纪来他文学创作与研究跨越两岸四地,目前正致力于“汉语新诗”和“中生代”的命名研究和视野建构,是一位著名的诗人、学者、出版家、收藏家和社会活动家。在校时主讲“台港澳文学”、“海外华文文学”、等课程,主持“汉语新诗教授工作坊”等实践课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