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有云:“肺开窍于鼻,心藏神,肺藏魄。” 在中医理论中,鼻炎归属 “鼻鼽”“鼻渊”,其发病与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紧密相连。肺主气开窍于鼻,肺气弱则外邪易侵致鼻窍不通;脾失运化,水湿成痰上犯鼻窍引发鼻塞流涕;肾气虚影响肺之宣降,加重病情。痰湿作为关键病理产物,阻碍气机,致使鼻炎缠绵难愈。因此,若要治愈鼻炎,需先化痰祛湿。 下面通过一则真实医案,来展现温胆汤在化痰治鼻炎中的独特疗效。 患者王某,女性,48 岁。诉反复鼻塞、流涕、嗅觉减退 3 年,遇寒或感冒后症状加重。现症见:鼻塞不通,流黄白黏涕,晨起时鼻涕量多,伴有胸闷、恶心,口中黏腻,食欲不佳,睡眠易惊醒,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四诊合参后,中医辨证为痰热内扰,上犯鼻窍证。患者长期饮食不节,嗜食肥甘厚腻之品,损伤脾胃,致使脾胃运化失职,水湿内停,郁而化热,痰热互结,上扰鼻窍,故而出现鼻炎症状;痰热内扰心神,则睡眠不安;痰热阻滞气机,所以胸闷、恶心。 针对此证,以温胆汤为基础方加减。方中半夏辛温燥湿化痰,为君药;竹茹清热化痰,助君药和胃除烦。枳实、陈皮理气消痰,为佐药;茯苓健脾渗湿,断生痰之源,甘草调和诸药,共成理气化痰、清胆和胃之效。同时,加苍耳子、辛夷花、白芷通窍止痛,黄芩、鱼腥草增强清热化痰之力,使药力直达病所,改善鼻窍壅塞之症 。 7 剂后复诊,诉鼻塞稍有缓解,鼻涕量减少,口中黏腻感减轻。效不更方,继续服用 14 剂。 三诊时,患者鼻塞明显改善,仅晨起时偶有流涕,嗅觉有所恢复,胸闷、恶心症状消失,睡眠质量也明显提高。根据病情变化,调整方剂,减少清热化痰药物用量,加入党参、白术等健脾益气之品,以巩固疗效。 患者又连续服用 21 剂后,诸症基本消失,随访半年,鼻炎未再复发。 温胆汤治鼻炎收效显著,核心在于抓 “痰”。以半夏、陈皮燥湿化痰治其标,茯苓、甘草健脾和中绝生痰之源治其本,配伍清热药调理痰热。全方寒温并用,调理气机、化痰和胃,既消已生之痰,又杜生痰之机,使鼻窍宣通。其体现中医标本兼治理念,在痰湿引发的鼻炎等病症中优势独特。 温胆汤里祛湿化痰的药大多性温性燥,像一把火,对于阴虚体质的人来说,无异于火上浇油,会加重阴虚的情况。需在医师的辨证下使用,切勿盲目套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