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让问题成为结构 让结构成为思维

 caimin133 2025-05-24

       参加了一小课改现场会,深刻的感受到了问题化学习的价值与儿童成长的生命意义,对问题化学习的很多概念有了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问题化学习的价值:打破或改良“无思考”“不会思考”“思考低阶”的状况,培养的是“爱问、会问、学会、会学”的儿童,就是我们常常挂在嘴边的“以生为本”,我们总说由“师本课堂”向“生本”课堂转变,到底怎么转变呢?抓手是需要的,支持是需要的,勇于尝试更是需要的。

    一、问题就像搭积木——教孩子搭建思维的房子

      本次课改会上听了上海顾老师的数学课和一小的三节数学课,发现一个共同的特点:问题的提出到问题的不断深化再到问题的解决,一直是在一条锁链上,而这个锁链又是一个“核心价值”问题的充分认识。当听到“三角形边的性质”的这节课的时候,抛出的核心问题我着实不太理解,甚至认为多此一举,明明白白的“两条边之和大于第三条边”,为什么要反复认证?当最后出现四组数据进行判断时,我才发现我也犯了一个成人思维的问题:我们在进行知识教学的时候,是带有已有经验的,因此我们本来在已经形成的思维结构上进行“大跨度”教学,这样,往往就是“空中楼阁”、“海市蜃楼”。这就要求在备课上去去努力:

       基础层:为什么对角走距离最近?(寻找特征)

       进阶层:为什么两边之和大于第三条边?(观察局部与整体)

       创造层:十字路口的对角斑马线的意义?(迁移应用)

       依据布鲁纳的认知结构理论,知识的内在逻辑性需通过'问题脚手架'显性化。问题化学习将学科核心概念转化为'锚问题',通过'问题链'(如:现象层问题→原理层问题→迁移层问题)形成认知图式,实现从具体经验到抽象概念的螺旋上升。

      慢慢在在思维循序渐进、慎密地搭建过程的训练中,孩子的思维方式和思维习惯就形成了。

二、老师成为'问题魔法师'——给孩子思维的工具包

       当问题被解读出来后形成问题链,接下来就是怎么将“问题”问好,在几天的课堂中,我发现都有着这样的共同点:

       1.将问题拆解:大问题分解为小问题

       如大连老师的那节英语课,教案写的真好,层层分析、层层剥离、又层层推导,最终在课堂上形成了大问题到小问题再到大问题的解决!'你认为这个故事怎么样?为什么?'这样的大问题时,引导学生像剥洋葱一样:

第一层:看图,认识图上的人物和动物?(引入问题链)

第二层:做什么?感觉怎么样?(递进问题链)

第三层:彼此喜欢吗?怎么知道?(迁移到回归问题)

形成一种备课思维:在备课的时就应该这样去形成问题链,这个链条应该是闭环的认知与结构。

        2.将问题紧密连接:寻找问题之间的联系

      顾俊崎老师在“认识负数”这节课的教学中,说实话,刚听完觉得好,具体好在哪里说不太明白,然后和学校的数学老师进行了分析,再次复盘我的听课记录,发现就在与润物、深入浅出、循循善诱的教学引导中:在情境中唤醒生活的经验,这个经验不是老师告诉的,而是孩子被“唤醒”的,然后进行概念建构,制造认知的冲突,从而建立符号的系统(数学表征的出现),最后深度理解,突破认知的难点(0这个特殊的地位的价值与辨析,处理的真好!),ppt不多,但是关于这个的数学故事出现的特别有意义,那就是埋下了思维的种子。

       形成一种备课习惯:站在孩子的解读认识教材、站在数学知识的源头解读教材、站在结论的角度倒推教材。

       总之,观摩了此次一小的问题化学习实践给我的启发和思考很深刻,当课堂从'知识传递场'转变为'思维建构场',教学才能真正实现从'解题'到'解构'的质变。这种变革不仅需要教学形式的创新,更需要教育者对儿童认知规律的深刻把握,以及对知识本质的结构化理解。

未来的课堂,应是问题与思维共生的生命体,在动态平衡中实现教育生态的迭代升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