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现代人没有古代人“雅”呢,在古代,各个年龄段都有个很有寓意、很别致,又有出处的别称。见面根本不需要说多少岁了,只用说雅称,大家就能心照不宣。 以下四个关于年龄的雅称:舞勺之年、桑榆之年,悬车之年和杖朝之年,指的分别是多少岁呢? 先说这个“舞勺之年”,是说13到15岁的男孩儿。勺是古代乐舞的一种,拿羽籥作道具,动作庄重典雅,仪态万方。 《礼记》里明确说:“十有三年,学乐诵诗,舞勺”。那时候的贵族男子在未成年的时候,都要接受舞蹈和礼仪方面的训练。 这些训练能锻炼少年的肢体仪态,音乐节奏感知,以及礼品使用规范等等,是古代人学礼的开端。 人们也把十三岁的男孩叫“年方舞勺”,秦始皇13岁即位,就是“舞勺之年即位”。当然,再大点,就要叫“年逾舞勺”了。 再说“桑榆之年”,最早出自《淮南子》说“日西垂,景在树端,谓之桑榆”,是说傍晚时分,夕阳的余晖照在桑树和榆树的树梢上。用来形容人如夕阳垂暮、不再年轻。 在古代,人的平均寿命都比较短,,五十岁上下的人就已经挺显老态了。这个桑榆之年,指的就是五十岁以上的人。 曹植曾写过“年在桑榆间,影响不能追”的句子,感叹时光流逝,年华渐老不能追回。《魏书》里,也有“臣桑榆之时,钟鸣漏尽”等句子,也是说年纪大了,已经年老力衰。 总的来说,“桑榆之年”并不是特指五十岁,更多指五十岁以上,六十、七十岁......都可以这么说。 还有“悬车之年”,指的是七十岁。最早出自《晋书》,里边有“昔郑武公年过八十,入为周司徒,虽过悬车之年,必有可用”。 古代的官员大多在七十岁退休,废车不用、辞官归隐,就叫“悬车”。上边那句话是说虽然过了七十“悬车”的年纪,还能正常上班、为国效力。 七十岁的雅称是比较多的,比如古稀之年、从心之年、悬车之年、杖国之年等等,都表达了对这一年龄段老人的敬重和关爱。 “杖朝之年”出自《礼记》,里边说“五十杖于家,六十杖于乡,七十杖于国,八十杖入朝”,周代礼仪里以老为尊,拄拐杖被认为是长者、尊者的特权,当权者还会给老人赐手杖。 《后汉书》里就有“年始七十者,授之以王杖,餔之糜粥”的记载,说皇帝会给七十以上的老人赐手杖和肉粥。 但是手杖在哪里用是有规定的,比如五十岁的人,只能在家里用拐杖;六十岁可以拄拐杖行走乡里,七十能这样行于都城,到了八十岁,就能拄拐杖出入朝堂。 中华文化自古都崇尚“尊老敬贤”,这些对长者的雅称蕴藏诗意和礼制,从“桑榆非晚”到“悬车致仕”再到“杖朝迹渺”,每一个雅称背后,都是对生命智慧的礼赞。 虽然这些词汇在日常生活里并不常见,但是它们所承载的尊老、敬老智慧依然值得传承。#传统文化你知道多少##传统文化##涨知识##历史冷知识##春日生活打卡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