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亡羊补牢》听课记

 艺之芳华 2025-05-24 发布于湖南

《亡羊补牢》是部编版小学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12课《寓言二则》中的第一篇课文。主要讲从前有人养羊,因羊圈破了而丢了羊,但邻居劝他修圈他不听,结果又丢羊,他才后悔修好羊圈,此后羊再没丢的故事。

自从去年学校成功申报五磨教学法实验点后,每一堂公开课都建议有五磨的影子。因此,课前在副板书上写“听读、朗读、品读、抄读、仿写”成了常规动作。不过,我最喜欢的还是杨老师的主板书内容。课题中难懂的字都对应写出了解释,以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梳理了本课内容,关键内容寓言道理“知错就改,为时不晚”用红色粉笔标识。杨老师把课堂板书的作用发挥的淋漓尽致。

关于杨老师的课堂,我觉得她是通过“劝——悔——改”三个关键词串起来,环节紧凑,层层递进,重难点讲解深入浅出,经典文本与生活实例巧妙勾连,在抽丝剥茧中点燃学生思维火花。

一、以“劝”为点,感受语言魅力 

“赶紧把羊圈修一修,堵上那个窟窿吧!”

“羊已经丢了,还修羊圈干什么?”

杨老师结合朗读指导,理解街坊和养羊人的对话。街坊的“劝”,重点关注了语气词“吧”,通过多次朗读引导学生有“吧”、无“吧”的句子,感受不同语气。

养羊人的回答是一个反问句,通过修改为陈述句,感受反问句的语气强烈。杨老师适时拓展“练习已经做错了,还更正它做什么?”“今天已经迟到了,还走那么快干什么?”两个句子,既是结合班上情况融入德育,又是落实句子改写任务。

二、以“悔”为点,理解故事内容 

“他很后悔没有听街坊的劝告。”

“他赶紧堵上那个窟窿,把羊圈修得结结实实的。”

杨老师结合课后习题,梳理故事主要内容。故事的起因是圈破羊丢,经过是不听劝告,再次丢羊,结果是再没丢羊。通过养羊人对于自己的不听劝告,导致羊再次丢失。

学生再次发现“赶紧”二字,说养羊人是真的后悔,因为他速度很快地去修羊圈。如果没有“赶紧”,有可能是一天后修羊圈,有可能是几天后修羊圈。

三、以“改”为点,联系生活实际 

“从这个故事,你知道了什么道理?”杨老师话音刚落,学生就脱口而出“知错就改;亡羊补牢,为时不晚”等。

“假如你沉迷于游戏,学习成绩急剧下降,你该怎么办?”

“如果你得了近视,你该怎么办?”

杨老师提出的这两个灵魂拷问比课后选做题“你在生活中有这样的事例吗?”更容易让二年级的学生有具体的思考方向。

每个人都可能会出现因“亡羊”而需要“补牢”的情况。学以致用,让学生学习寓言道理,更重要的是引导他们将抽象哲理转化为可感知的实践与思考。这不仅需要理解故事表层的寓意,更要激活学生的思维与行动。


这个故事,我印象深刻。从教以来唯一一次教学比武拿过县级一等奖的这一堂课,改版后的教材,自己去年也上过这堂课,但远没有杨老师的课堂这般如沐春风。我表示很遗憾,周三她的一磨课及评课,我错过了。于是周五特意换课去听,确实收获不少。姜还是老的辣,一点也没说错。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