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顶级高手最强的能力:破局(建议收藏)

 扫地僧一一 2025-05-24



谈谈破局的问题

彭达

近来常常看到有人讲到所谓“破局”问题,因而兴致所至,也想就“破局”的话题谈点自己的看法。

无论政治博奕,还是军事斗争,弱势方要实现破局,除了初期正确地审时度势、谋篇布局外,耐心持久地坚持,以及在关键节点选择正确的突破口,都是必不可少的。

须知革命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不掌握政权到夺取政权,必然是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必然要打一场持久战,必然需要以一种久久为功的耐心去对待之,特别是在力量没有发展到一定阶段时,是决不能够轻易与敌进行战略性决战的。

而当革命的力量发展到了一定阶段时,即敌我力量的强弱对比开始发生逆转时,应该而且必须果断地、适时地对敌进行战略决战,以尽快对敌形成压倒性的优势,直至将其彻底打垮。

图片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手握千秋史,胸藏百万兵”的一代伟人毛泽东,他是如何在重要的历史节点实现破局的。

一九四八年九月十二日至十一月二日进行的辽沈战役,就是这样一场彻底改变国共双方战略强弱态势的大决战。

当时的战场形势,是国共双方经过两年多的战争,解放军通过集中兵力打运动战,大量歼灭了敌人的有生力量,不仅双方力量对比由最初的敌强我弱,敌众我寡,发展到了接近于势均力敌的平衡状态,而且攻守易势,解放军战略防御转变为战略进攻,而国民党军则呈现出再衰三竭的颓势,由战略进攻转变为战略防御。

当时国共双方的主要战场集中在东北、华北、淮海三个地区,而其中在东北战场,国共双方力量已发生了根本性转变,解放军兵力已达一百万零三万,而国民党兵力减少到了五十五万,且分别收缩在长春、沈阳、锦州三个孤立地区,解放军占据绝对优势。

这时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审时度势、运筹帷幄,果断地下定决心发动了对国民党军队前所未有的战略大决战。

制定了东北野战军以少量兵力围困、牵制长春、沈阳之敌,集中优势兵力攻打锦州,关闭东北大门,将东北的国民党军队就地消灭的战略部署。

锦州是东北的门户,象一条扁担,一头挑着东北,一头挑着华北,是整个战局的枢纽,打下了锦州,就封闭了东北的大门,形成了关门打狗的态势,而将五十五万国民党军就地消灭,避免从陆路、海路逃到华北,与傅作义集团汇合,就可以实现在战略上“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目的,否则,必然增加解放华北乃至全中国的难度。

因此,辽沈战役既是“三大战役”的开篇之作,同时也是关键点,而打锦州又是关键中的关健。

然而,东野司令员林彪却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在打锦州与打长春之间犹豫徘徊、难下决心,他担心短时间打不下锦州,会反被国民党军里应外合、前后夹击,包了饺子。

应该说,林彪的担心是不无道理的,但是,林彪所着眼的只是东北的局部战场,而毛泽东所着眼的却是整个全国的战局,因而他认为锦州应该打,而且必须打,即使是有风险,也值得去冒。

为此,毛泽东前后发了十多封电报,督促林彪攻打锦州,关键时刻东野政委罗荣桓为说服林彪,坚决贯彻毛主席的英明决策部署,起到了重要作用。

最终辽沈战役以歼敌47.2万余人辉煌战果的胜利结束。

辽沈战役的胜利不仅使解放军在质量和数量上取得了优势,同时也使近百万人的东北野战军成为全国战局中的一支强大的战略预备队,随着它投入关内其他战场,形成了横扫千军如卷席的有利态势。

辽沈战役的胜利充分证明了毛泽东战略决策的英明,而其实早在抗战初期,毛泽东就在《论持久战》一文中就对“以弱胜强”有过精彩的论述:

“…主观指导的正确与否,影响到优势劣势和主动被动的变化,观于强大之军打败仗、弱小之军打胜仗的历史事实而益信。
中外历史上这类事情是多得很的。中国如晋楚城濮之战,楚汉成皋之战,韩信破赵之战,新汉昆阳之战,袁曹官渡之战,吴魏赤壁之战,吴蜀彝陵之战,秦晋淝水之战等等,外国如拿破仑的多数战役,十月革命后的苏联内战,都是以少击众,以劣势对优势而获胜。
都是先以自己局部的优势和主动,向着敌人局部的劣势和被动,一战而胜,再及其余,各个击破,全局因而转成了优势,转成了主动。
在原占优势和主动之敌则反是,由于其主观错误和内部矛盾,可以将其很好的或较好的优势和主动地位,完全丧失,化为败军之将,亡国之君。”

由此不难看出,要想在逆境中以弱胜强实现“破局”,总结起来三点:

首先需要有正确的战略规划,即要布好局;

其次破局是个厚积薄发的客观过程,不是一厢情愿、一蹴而就能够搞定的,需要持之以恒的坚持,耐心地等待力量转变,临界点的到来;

最后需要集中力量于关健点,以自己的局部优势和主动,对敌一击必杀,从而形成扭转局面的突破口。

来源:传习社作原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