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达 近来常常看到有人讲到所谓“破局”问题,因而兴致所至,也想就“破局”的话题谈点自己的看法。 无论政治博奕,还是军事斗争,弱势方要实现破局,除了初期正确地审时度势、谋篇布局外,耐心持久地坚持,以及在关键节点选择正确的突破口,都是必不可少的。 须知革命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不掌握政权到夺取政权,必然是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必然要打一场持久战,必然需要以一种久久为功的耐心去对待之,特别是在力量没有发展到一定阶段时,是决不能够轻易与敌进行战略性决战的。 而当革命的力量发展到了一定阶段时,即敌我力量的强弱对比开始发生逆转时,应该而且必须果断地、适时地对敌进行战略决战,以尽快对敌形成压倒性的优势,直至将其彻底打垮。 ![]()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手握千秋史,胸藏百万兵”的一代伟人毛泽东,他是如何在重要的历史节点实现破局的。 一九四八年九月十二日至十一月二日进行的辽沈战役,就是这样一场彻底改变国共双方战略强弱态势的大决战。 当时的战场形势,是国共双方经过两年多的战争,解放军通过集中兵力打运动战,大量歼灭了敌人的有生力量,不仅双方力量对比由最初的敌强我弱,敌众我寡,发展到了接近于势均力敌的平衡状态,而且攻守易势,解放军战略防御转变为战略进攻,而国民党军则呈现出再衰三竭的颓势,由战略进攻转变为战略防御。 当时国共双方的主要战场集中在东北、华北、淮海三个地区,而其中在东北战场,国共双方力量已发生了根本性转变,解放军兵力已达一百万零三万,而国民党兵力减少到了五十五万,且分别收缩在长春、沈阳、锦州三个孤立地区,解放军占据绝对优势。 这时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审时度势、运筹帷幄,果断地下定决心发动了对国民党军队前所未有的战略大决战。 制定了东北野战军以少量兵力围困、牵制长春、沈阳之敌,集中优势兵力攻打锦州,关闭东北大门,将东北的国民党军队就地消灭的战略部署。 锦州是东北的门户,象一条扁担,一头挑着东北,一头挑着华北,是整个战局的枢纽,打下了锦州,就封闭了东北的大门,形成了关门打狗的态势,而将五十五万国民党军就地消灭,避免从陆路、海路逃到华北,与傅作义集团汇合,就可以实现在战略上“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目的,否则,必然增加解放华北乃至全中国的难度。 因此,辽沈战役既是“三大战役”的开篇之作,同时也是关键点,而打锦州又是关键中的关健。 然而,东野司令员林彪却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在打锦州与打长春之间犹豫徘徊、难下决心,他担心短时间打不下锦州,会反被国民党军里应外合、前后夹击,包了饺子。 应该说,林彪的担心是不无道理的,但是,林彪所着眼的只是东北的局部战场,而毛泽东所着眼的却是整个全国的战局,因而他认为锦州应该打,而且必须打,即使是有风险,也值得去冒。 为此,毛泽东前后发了十多封电报,督促林彪攻打锦州,关键时刻东野政委罗荣桓为说服林彪,坚决贯彻毛主席的英明决策部署,起到了重要作用。 最终辽沈战役以歼敌47.2万余人辉煌战果的胜利结束。 辽沈战役的胜利充分证明了毛泽东战略决策的英明,而其实早在抗战初期,毛泽东就在《论持久战》一文中就对“以弱胜强”有过精彩的论述: 由此不难看出,要想在逆境中以弱胜强实现“破局”,总结起来三点: 首先需要有正确的战略规划,即要布好局; 其次破局是个厚积薄发的客观过程,不是一厢情愿、一蹴而就能够搞定的,需要持之以恒的坚持,耐心地等待力量转变,临界点的到来; 最后需要集中力量于关健点,以自己的局部优势和主动,对敌一击必杀,从而形成扭转局面的突破口。 来源:传习社作者原创 |
|
来自: 扫地僧一一 > 《1205,高手与凡人的区别在于破局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