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之前的《书中的道理在书外》那篇文中有写过,人文的道理在天文,中华文化、中医文化不是始于文字,更不是始于儒家道家,而是始于文字之前的天文历法。自古以来,历法就是指导生产生活之序的。 阴阳五行源于远古时期的天文历法,如果大家有兴趣可以研究一下,我们都知道二十四节气当中的冬至与夏至,这两个节气都是与太阳相关,与太阳和地球不同对应的关系相关,太阳相交于南回归线为冬至,太阳相交于北回归线为夏至。 为什么以冬至夏至论阴阳?因为冬至以后天气一天天的变暖变热,夏至以后天气一天天的变凉变寒。寒阴而暑阳,阴阳抽象于太阳回归年中的一寒一暑。 阴阳五行、天干地支所表达的是时间中的节令,空间中的上中下、前中后、左中右、表中里,是一个“立体方位”,以及四面八方的“平面方位”。 我在云南当志愿者,将近两年的时间里,有幸曾了解过彝族和苗族的历法,以及蚩尤五行历。《周髀算经》关于天文历法的记载也非常具象化,以太阳历论寒暑,以寒暑论阴阳,寒暑即阴阳,阴阳即寒暑,寒阴而属阳。 彝族的十月太阳历,论阴阳五行天干地支。十月太阳历,一年分前后两截,前一截为阳,后一截为阴,两截之分以冬至夏至为界,冬至到夏至为前一截,夏至到冬至为后一截。 苗族古历十二月太阳历,记录的是太阳在两条回归线之间的无限循环,是可以通过“立杆测影”测量出来 ,并且可以定量的,以冬至夏至论阴阳,冬至论阳,夏至论阴。 ![]() 彝族十月太阳历中的阴阳两截,量化出的是南北回归线之间的两条线,而苗族十二月太阳历的冬至和夏至,量化出的是南北回归线上的两个点。点,既是空间点,也是时间点,线,既是空间线,也是时间线。 将阴阳对应12支中的子午两支,子午两支在空间的连线即子午线。子午两支在时间的两点即阴阳的转换点。冬至夏至是一年中的阴阳转换点,中午子夜是一天中的阴阳转换点。《周髀算经》记载了冬至夏至的日影长度,冬至日影长1丈3尺5寸,夏至日影长1尺6寸,冬至夏至的定量,实际上也是阴阳起点的定量。太阳运动以年计算,量化在四年一个周期,有三年回归周期为365天,有一年为366天,所以有了闰年。 蚩尤的五行历,论五行,五行即五季,五季命名为木火土金水,一季一行,一行统领72天,一年五行下来就是72×5=360天。那时君王治理天下也是按照五行顺序发布政令的,即在每一行中“应做什么”与“不应做什么”,用来指导生活和生产。一行为72天,一月是36天,一年360天,一共十个月,用十天干来表达月份。一月是36天,一月三旬,一旬12天,用十二地支来表达12天。 这时候按照彝族历法的智慧,多出来的5-6天就安排成了年节,365天的回归年为平年,平年过大年,节日用三天,小年用两天,366天的回归年为闰年,闰年的大年节和小年节均用三天,冬至为大年,夏至为小年。年节所用的时间不计入五行中的任何一行。 从先后顺序上讲,十月太阳历在先,十二月太阳历在后。十月太阳历论阴阳五行,十二月太阳历论阴阳六气六律(阴六气,阳六气,天籁之音和地籁之音的12种变化抽象出了十二律,对应了十二经络),在《黄帝内经》中,在夏季之末又分出了一个长夏。在四时之末又化出了最后18天,就是在十二月太阳历中对五行结构的保留,也是中华文化的理论基础。 空间的东西南北中五方,人体中的五脏,音律中的五音,色味中的五色五味,以及五谷。乃至孙悟空的72变,梁山好汉的72天罡,其根源全部都与五行有关。阴阳五行之理,即太阳之理,阴阳五行之数,即太阳之数。 阴阳五行天干地支奠定了中华文化的理论基础,奠定了中医文化的理论基础,从12月太阳历中,中华先贤划分出了四时,八节,十二月,24节气,所有的这些全部是指导生产生活的依据,全部是《黄帝内经》论证(养生与治病)问题的依据。这也是我们老祖宗时空一体的时空观。 ![]() 亲爱的合道天选人们,我们老祖宗的智慧描述这个世界的本质的方法,就是我们合道的方法。祝福所有能看到这篇文章的合道天选人都能明晰我们文化的源头,这才是我们真正的民族自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