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附子配干姜寒邪散了;附子配肉桂虚火灭了;附子配细辛痹痛没了

 指禅李的收藏 2025-05-24

附子、干姜、肉桂、细辛4味药材,是中医教学的“热门药”,临床使用的“常见药”,也是药理分析的“重点药”。实际上,附子和细辛临床使用有严格剂量规定,有时候还不容易买到,干姜和肉桂,是药食同源的药材。

附子、干姜、肉桂、细辛的四气五味、归经用途、主治功效各不相同,以附子为“中间人”,将它们串在一起,是什么意思?是不是牵强附会?并不是。

附子、干姜、肉桂、细辛有5个共同点

1、同为主帅药,中医火神学说很推崇附子作用,位列十大主帅中药之首,干姜、肉桂、细辛也同步入选,是临床常用药材,用途较广。

2、同为引经药,附子是手少阳三焦经下焦的引药,干姜是足太阴脾经的引药,肉桂是足少阴肾经的引药,细辛是手少阴心经和足少阴神经的引药。

3、同为温里药,附子、干姜、肉桂、细辛,均为味辛热的药材,都归类于温里药,走里重于走外,有温阳、助阳、通阳等功效。

4、同为平价药,4个药材都是植物根茎树皮炮制而成,附子干姜细辛在土里,肉桂是树皮,日常的产量都较大,炮制不复杂,价格便宜。

5、同为争议药,附子和细辛入药,被认为含伤神经、伤肝肾成分而受质疑,干姜的药性是“走”还是“守”,一直有争议,肉桂和桂枝也让很多人难以区分。

另外,在用量上,4味中药不同的剂量,有不同的功效,附子和细辛被认为是有毒药材,用量严格限制,细辛有“不过钱”的古训。肉桂、干姜不同的剂量,用法、主治有很大不同。

相比起来,细辛只是用量受限较多,干姜是药性模糊点较多,肉桂是入药易和桂枝混淆较多,但附子的特性、用法、功效、药量,学术上长期有不同见解,先来认识一下附子的特性。

附子味辛、甘,大热,大毒,入心脾肾经,是补火助阳的“当家药”,更是回阳救逆“第一药”,可治亡阳虚脱、心肾阳虚、寒湿痹痛等问题,太阴、少阴、厥阴病症都适用,主入少阴。

附子有生、熟之分,生附子逐内寒,炮附子解表寒,生附子被认为是“虎狼之药”,很多中医不敢用,而熟附子的用量也严格受限,怕用量太大出问题。

附子配干姜寒邪散了;附子配肉桂虚火灭了;附子配细辛痹痛没了

事实上,根据附子的临床使用体会,它有4个认识要澄清:

1、生附子有毒,但久煎可减毒,通常需久煮2小时以上,高温将毒性物质分解,然后可以像吃芋头一样食用,缺少长时间熬煮,不可服用。

2、附子主要用来“通”,而不是“热”,即附子主通不主热,这是临床重要经验,使用附子觉得“热”,是因为其它配伍生热,附子是窜行十二经的要药,它能打通瘀堵,解决堵点,一通百通。

3、附子是补阳升阳药,适用于阳气严重亏虚的情形,主要用于四肢厥冷、脉微细的急重症,或剧烈疼痛的疾病,或积聚、肿块引起的瘀堵、腹水等,或咳喘、恶寒、腹泻等问题。

4、附子升阳,可用于上热下寒的病症,引火归元,在临床上,附子和肉桂、黄连、吴茱萸一样,是引火归元的药材,而且附子药力走窜,善走不守,温补“引火”可能变成峻补“逐火”,用量要慎重。

这4个认识是环环相扣的,首先是知用,然后是会用,接下来是善用、敢用,由此出现附子的大量用法,附子的药对很多,如配半夏、麻黄、人参、黄芪、白术、当归、生地、甘草、白芍、苍术、黄连、石膏、大黄,等等,但临床用得更多、名气更大的是三个:

附子配干姜、附子配肉桂、附子配细辛

这三个配伍各有什么功效?附子+干姜,寒邪散了;附子+肉桂,虚火灭了;附子+细辛,痹痛没了

一、附子+干姜,寒邪没了

附子和干姜的配对,是中医药著名药对,古代叫“温经应附子,无干姜不热”,现代简化为“附子无干姜不热”。

干姜味辛、大热,入脾胃肺经,而附子也是热药,它们在一起是“热上加热”吗?事实上,附子和干姜是相须为伍,附子善于走窜经络,温热破阴助阳,干姜才是真正发挥热效的那个,热性集中,附子带着干姜,走一处热一处,身体就感觉阳气上来了,寒邪被驱散。

附子+干姜,作用于中焦,对病位在中焦、兼见下虚生寒的病症,可实现脾肾同补,中医临床用温中法、培土法,一般要考虑附子和干姜搭配。

干姜很重要的特点是味厚,主守,主要在脾胃守中土,它能拔脏腑阴寒,药力向深里走,引气药入气分,引血药入血分,守而不走,所以体内有多年的寒邪、寒湿、冷痛,用干姜就对了。而且,干姜加上附子的“拉扯”,一边走一边散寒,走一处通一处、守一处,阳生阴长,亡阳证也可用。

附子+干姜,回阳救逆,温中散寒,通脉除湿,典型方剂是四逆汤、通脉四逆汤。

二、附子+肉桂,虚火灭了

附子是阳药,温里药,它的作用之一是入肾温阳。肾主藏精,附子能促进精化于气的效率,气促血动,血行生津,这样以“生气”、“促气”为开端,身体就活泛了。

肉桂味辛、甘,大热,入脾、肾、膀胱经,入中焦暖脾胃,走下焦除冷积,温补肾阳,走静脉补元气,通血脉,是应对上热下寒、引火归元的“第一药”,作为补益剂使用。

如果下元阳虚,阴寒内盛,逼阳上浮,就出现虚阳外越的问题,肾阳虚,身热汗出,口舌生疮,腹部冷痛、腰部不适、下肢乏力,吃一点寒凉之物就腹泻,肉桂温阳散寒,引导上浮的虚火下行,重驻肾元。

附子也有补火助阳之力,也可引火归元,它和肉桂同用,是不是强强联手,引火更快归于肾?并不是,附子+肉桂,分工明确,肉桂引火归元,虚火回笼肾阳,无根之火灭了,阴阳恢复平衡;附子是回阳救逆,止痛散寒的,一方面止虚火上炎的肿痛,如牙龈痛、舌头痛,一方面散下焦的虚寒,打通中焦堵点。

附子+肉桂灭虚火,常见方剂有肾气丸、右归丸,但上热下寒一般是久病,所以要考虑体虚、热盛、血瘀等问题,还要加上补气、化热、健脾、活血的药材。

三、附子+细辛,痹痛没了

细辛,因入药根细、味辛而得名,其辛、温,入心肺肾膀胱经,解表、散寒、祛风、止痛、通窍、温肺、化饮,功效很多,尤其是通鼻窍,主要对标上焦问题,可实现表里双解。

附子+细辛,取的是附子的温阳散寒,细辛的温经止痛功效,细辛之辛散,助附子走窜通达,附子之振奋阳气,同样强化细辛的止痛功效,尤其是肾阳不足、寒凝经络引起关节痹痛、四肢拘紧,直中少阴,痹痛可除。

换句话说,附子和细辛相须为伍,用的是附子温阳回逆、细辛通络止痛,达到散寒止痛目的。附子是主通,细辛是止痛。

临床细辛用量有“不过钱”的要求,其实有待商榷。细辛的真正用量是“宜重不宜轻”,前提是入汤剂,不入散剂,宋代喜用散剂,剂量大了就引起中毒,但入汤药后,煎煮半小时以上,可有效减毒。

附子+细辛,经典方剂是麻黄附子细辛汤。

总之,附子+干姜,逐散寒邪;附子+肉桂,灭掉虚火;附子+细辛,驱除痹痛。这三个药对以附子为牵引,各有特色,前提是了解药性,敢于打破常规,用药需辨证和遵医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