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虚劳

 学中医书馆 2014-03-26

     

虚劳是由多种原因所致的久虚不复的一类慢性虚弱性疾病的总称。以脏腑及气血阴阳亏损为主要病机。可因虚损之病位、性质及轻重程度不一,而有迥然不同的证候表现和传变过程,但总以病势缠绵,诸虚不足为主要特征。   【范围】   虚劳的范围甚广,几乎涉及西医学的各个系统的疾病,包括免疫功能自稳失调或自身免疫功能低下、内分泌腺体功能紊乱、造血功能障碍、代谢异常、营养缺乏、神经功能低落或过分抑制(非保护性)等引起的疾病以及其它系统器官功能衰退性疾病。凡以慢性功能减退或虚性亢奋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均可参照本篇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   一、病因   1.先天不足,因虚致病虚劳的形成,虽有种种原因,但患者禀赋薄弱、体质的阴阳偏盛偏衰,在发病中至关重要。父母体虚、胎中失养、阴阳失调、喂养不当等因素为体质不强的主要原因,可使脏腑失健,气血不足,阴阳失调,导致形气薄弱,易于罹患疾病。在人体发育过程中,随着年龄的增长,体内气血阴阳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其抗邪能力及对某些疾病的易感性,也不尽相同。一般说来,青壮年时期,人体气血充实,抗病力强,不易患病,即或发病,治疗也较容易,因此不易形成虚劳,而40岁之后,由于人“阴气自半”,“精气衰少”,脏腑机能减退,邪气易感,病而难愈,易于形成虚劳。   2.调摄失宜,损伤五脏生活的调摄包括起居、饮食、劳逸、情志、嗜欲等几方面,生活调摄失宜,往往是虚劳发病的重要原因。   (1)饮食不节,起居失常饥饱不调,嗜欲偏嗜,营养不良,饮酒过度,均会导致脾胃损伤,影响化生水谷精微,致气血来源不足,脏腑经络失于濡养,日久而成虚劳。在起居方面,没有合理的作息,常易导致形气的损伤,如长期深夜工作,易耗损体阴,或久卧嗜睡亦能损伤神气,引起脏腑不荣,气血亏虚,卫外不固,外邪入侵,渐而成虚损。   (2)烦劳过度,损伤五脏房室不节,早婚多育,手淫等易使肾精亏虚,肾气不足,积微成损,积损成伤,而形成虚劳。七情反常,亦可伤及五脏,如悲忧不解则伤肺,思虑不解则伤脾,曲运神机则伤心,忿怒不解则伤肝,淫思不解则伤肾。   3.暴病久病,脏气亏虚暴病致虚,多由邪气过盛,脏气损伤,调摄不周而成。久病致虚,则多属津气暗耗,气血损伤而得。如热病日久耗伤阴血;寒病日久,伤气损阳;瘀结日久,新血不生;或因失血过多,气随血耗。慢性病日久不愈,耗伤精气;或病后失于调理,正气难复,从而导致虚劳。过用金石有毒药物,或过多接触有害物质(如放射线等),使阴精及气血受损者,亦可逐渐发展成为虚劳。另外,因苦寒太过,则损伤脾胃,耗伤阳气;燥热太过,则损耗津液,消灼精血;攻伐太过,则既耗阴津,又损伤阳气。如此失治误治,既延误病情的治疗,又使阴精或阳气受损难复,从而亦可导致虚劳。总之,虚劳病因有体质因素、生活因素和疾病因素等方面,在发病过程中,往往相互关联,密不可分。   二、病机.   虚劳病证,门类繁多,病机复杂,总括起来,主要表现为五脏气血阴阳的亏损。   1.发病本病大多起病缓慢,病程较长,往往合并有多个脏腑机能衰弱。   2.病位在五脏。   3.病性以本虚为主,主要表现为气血阴阳的亏虚,一般来说,气虚在肺脾,血虚在心肝,阴虚阳虚根于肾。但亦有虚中夹瘀血、痰浊、水饮、邪毒相因为患者。   (1)气虚若气虚于内,脏腑失养,在上焦可出现心悸喘息、气短懒言等心肺不足之症;在中焦可见泄泻脱肛,中气下陷,甚或阴火上冲,气虚发热等症;在下焦可见肠滑遗尿,滑精失精等气失固摄之证。若气虚于外,尚可见腠理开泄之自汗盗汗等症。由于气可行血裹血,行水运湿,所以气虚不能统摄阴血,可见吐衄下血,气虚血瘀则见瘀血,若是气虚不能化气行水,则内停痰饮,可形成虚劳夹痰饮证。   总之,气是精血津液生化运行之动力来源。气虚之病,虽然主要在脾肺,但五脏均有,上下内外,均可受病。   (2)血虚血有滋润营养之功,能濡养脏腑,渗灌谿谷,强健筋骨。若血虚于上,清空失养,则多见心悸怔忡,夜不成寐,甚或情志失常;若肝血不足,多见眼目干涩,视物昏花,惕惕善恐,甚或手足摇动,肢颤动风;妇人血虚则见经行量少,甚或经闭不行,日久可成干血劳;如血虚生燥,可引起便秘口渴;大量出血后的烦热,则称为血脱发燥,都是血虚失于濡润的病变。血虚还可生风,常表现眩晕、目睛咽动、皮肤瘙痒等症状。   (3)阴虚阴为形质之祖,故一切形质不足统称阴虚。先天之肾精属于阴,若肾阴不足而肺金失润,清肃之令不行,则生阴虚咳嗽,甚或发为肺痿;若是心火不得肾水承制,则虚火灼阴,心阴亏耗,轻则心悸失眠,重则怔忡气短;后天水谷之精微津液均属于阴,若中焦脾胃阴虚,则土失中和之性,纳化失常,症见纳少、腹胀、便干等症;如水谷之精微不足,不能化生气血,则气血日衰,形体消瘦;阴阳互根,互为消长,阴虚则阳亢,而失去正常的平衡关系,阴不敛阳,则生内热,表现为潮热、盗汗、不寐、虚烦等症状,即所谓阴虚生内热,水亏则火浮的机理。而阳为阴之主,阴为阳之基,阴虚日久,必损及阳,日久乃成阴阳两虚。   (4)阳虚人体之津液全赖阳气之温蒸化行,以行濡润、滋养之职,阳虚则脏腑经脉失于温煦,津液聚而成痰,停而成饮,蓄而成水,而为痰饮、浮肿、心悸、眩晕等证候。人体脏腑血脉,四肢百骸,全赖阳气以温煦,才能进行其功能活动。如阳虚则脏腑之功能不足表现为肠鸣、腹痛、便溏等症状;形体失于温养,则表现出畏寒、肢冷、筋脉挛急等症状;若阳虚阴寒之邪影响血气运行,则又可产生血脉凝涩而生瘀阻。凡此种种,皆阳虚失于温煦所致。   4.病势病情的发展既可上病及下,亦可下病及上,往往先因某一脏的气、血、阴、阳耗损,渐及他脏,日久则五脏气血阴阳俱损,病情趋于复杂。一般说来,阳气之损始于上,由肺而心而脾胃,终及肝肾;阴血之损始于下,反其道而行之。但因五脏相关,上下相制,所以不可拘泥。   5.病机转化以上气血阴阳之虚,虽然各有区别,但因阴与血同类,阳与气同源,而阴阳气血之间又可以互相生化,所以在病理上四者紧密相关。一般来说,虚劳起病多见气虚,久则由气及血,致气血两亏。脾肾的虚损是病机转化的关键,此乃因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肾为先天之本,脏腑阴阳之根。先天的肾气不足,可导致后天脾胃虚弱,而脾胃运化力弱,亦可引起肾精匮乏。肾阳虚衰,可致脾阳不健。脾虚则土不制水,又可引起肾水泛滥。心肝火旺,可下劫肾阴,水不制火,则心肾不交,肾阴耗伤,则水不涵木。肺虚及脾,痰饮水湿内生,阴寒之邪不去,伤及肾阳;阳损及阴。肝肾阴虚,虚风内动,痰浊上扰,蒙闭心窍,病情危笃。   【诊断和鉴别诊断】   一、诊断依据 ‘   1.虚劳临床表现复杂,阳气虚者,多见形寒肢冷,短气自汗,心悸气喘,身疲乏力,溏泄遗精,面色苍白,舌淡,脉沉细弱等证。阴血虚者,多见头晕耳鸣,口眼干涩,心烦失眠,潮热盗汗,舌红少津,脉沉细弦数等证。而五脏虚损者,又因脏腑而异,如肺虚之人,在温差变化较大的季节易罹外邪,由损致劳;肝肾两虚之人,男子多见性情急躁,遗精阳萎滑泄,妇女多见性情忧郁,月经不调或停闭;心虚之人多见稍劳心悸气短;脾胃素虚之人多见食欲不佳,大便溏泄。而望诊在虚劳重证的诊断中亦有重要意义:肺之损伤,多见面色咣白;心之损伤,浮阳外越,多见面红如妆;脾之损伤,多见面色萎黄;肝之损伤,多见面色青紫;肾之损伤,多见面色黧黑。阴液之劳损,则见面色潮红,五心烦热;阳气之劳损,则见面色苍白,四肢厥冷。病史中多有生活失节、调摄失当等因素,或大病久病,误治失治等。   2.血常规及肺、心、肝、肾功能等指标均示异常,免疫功能紊乱,内分泌功能异常。   二、鉴别诊断   1.肺痨其鉴别如下表:   2.其它病证中虚证鉴别如下表: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1.辨五脏气血阴阳亏虚的不同虚劳的证候虽多,但总不离乎五脏,而五脏之分,又不外乎气、血、阴、阳。故对虚劳的辨证应以气血阴阳为纲,五脏虚候为目。一般说来。病情单纯者,病变比较局限,容易辨清气、血、阴、阳亏虚的属性和病及脏腑的所在。但由于气血同源,阴阳互根,五脏相关,所以各种原因所致的虚损往往互相影响,由一虚而渐致两虚,由一脏而累及它脏,使病情趋予复杂和严重,辨证时应加注意。 咳嗽、短气、失音、自汗、易于感冒,病位在肺;纳少,食后饱胀、便溏,病位在脾;心悸气短,劳累加重,病位在心;头痛眩晕,目干涩,眼花,目糊,筋惕肉晌,胁痛肢麻,病位在肝;腰膝酸软,耳鸣耳聋,健忘,小便失禁,遗精,病位在肾。少气懒言,神疲乏力,头晕目眩,自汗,活动时加重,舌淡苔白,脉虚无力,病性属气虚;面色无华或萎黄,唇舌淡白,爪甲苍白,眩晕心悸,失眠健忘,手足发麻,妇女月经量少 色淡,衍期甚或闭经,舌淡苔白,脉细无力,病性属血虚;面色黯淡,精神萎靡,身重踡卧,形寒肢冷,倦怠无力,语声低怯,纳差,口淡,不渴,大便溏泄,小便清长,阳萎精冷,舌淡苔滑,脉沉细或大无力,病性属阳虚;颧赤唇丹,心烦少寐,手足心热,口干咽燥,骨蒸盗汗,恶梦遗精,便秘尿少,舌干红无苔,脉数无力,病性属阴虚。虚劳日久可导致因虚致实,既可见痰饮水湿之征,亦可见瘀血内结之候。   2.辨兼见病证的有无 虚劳一般病程较长,辨证时还应注意兼见病证,尤应注意以下3方面:   (1)因病致虚,久虚不复者,应注意辨明原有疾病是否还继续存在。如因热病、寒病,或瘀结致虚者,原疾病是否已经治愈。   (2)有无因虚致实的表现。如因气虚运血无力,以致出现瘀血;脾气虚不能运化水湿,以致水湿内停等。   (3)是否兼感外邪。虚劳病人,表卫不固,易受外邪,且感邪之后不易恢复,治疗用药也与常人感邪有所不同。   二、治疗原则   虚劳以本虚为主,故治疗以“虚者补之,损者益之”为总的原则。其要点,在进行补益之时,一是必须根据病性之不同,分别采取益气、养血、滋阴、温阳的治法;二是要密切结合五脏病位的不同而选方用药,以加强治疗的针对性。一般而言,气与阳虚总宜温补,血与阴虚总宜滋补。气虚多在心、肺、脾、肾,若心气不足,当补气养心安神;肺气虚弱,当甘补温润益气;脾气不足,宜甘温补健中气;中焦虚寒,营卫失当,当甘温补调营卫,肾气不足当益气补肾。血虚多在心、肝,若心血不足,当益气生血养心,肝血不足,当柔润滋补养血。阴虚多在肺胃及肝肾,肺阴不足,当用甘凉养阴润肺法;脾胃阴虚,当用甘润益胃滋脾法;肝肾阴亏当执阴柔滋养培本法。阳虚多在心、脾、肾,若属心阳不振,当用甘补温通心阳法;脾阳不足,当用甘补温运脾阳法;肾阳衰弱,当选阴中求阳温肾法。   此外,在应用补益这个基本原则治疗虚劳的时候,还应注意下述几点:   1.重视脾肾:以脾胃为后天之本,为气血生化之源,脾胃健运,五脏六腑、四肢百骸方能得以滋养;肾为先天之本,寓元阴元阳,是生命的本元,重视补益脾肾,先后天之本不败,则能促进各脏腑虚损的恢复。   2.解除致损之因:对于虚中夹实及兼感外邪者,当补中有泻,扶正祛邪。   3.患者的临床表现往往彼此交错,或阴阳两虚,或气血同病,或数脏均损,宜分清主次,兼顾治疗。   4.应注意将药物治疗与饮食调养及生活调摄密切结合起来,以提高疗效。   三、分证论治   1.气虚 一.肺气虚证:短气自汗、声音低怯。时寒时热。易于感冒。面白、舌淡、脉弱。 1补肺汤;人参5克 黄芪9克 熟地9克 五味子9克 桑白皮6克 紫菀6克 1.肺虚有这-进,怕冷,舌质淡:当温肺寒,加肉桂、干姜、钟乳石等。 2.兼有阴伤,低热、舌红,苔少:加麦冬、玉竹、生地等以滋养阴液。 3.痰浊明显,咳痰量多,色白如沫,苔腻:加厚朴、杏仁、白芥子宣化痰温。 4.气虚瘀阻,颈脉动甚,面唇紫绀明显:加当归、川芎、红花、丹参等以活血通脉。 肺气虚加减: 1. 自汗较多者(表虚较甚),加牡蛎、麻黄根固表敛汗, 2. 兼见潮热、盗汗者(气阴两虚),加鳖甲、地骨皮、秦艽养阴清热。 . 3. 经常感冒者,可采用薯蓣丸益气养血,扶正祛邪。 加减: 1. 自汗较多者,加牡蛎、麻黄根收敛止汗; 2. 卫外不固,易于感冒者合用玉屏风散益气固表; 3. 兼见潮热、盗汗者,为气阴两虚,加秦艽、鳖甲、地骨皮、白薇滋阴退热。 肺脾气虚,气血不足,卫外不固,容易感受外邪,经常感冒者, 2薯蓣丸;山药9克 当归3克 桂枝3克 干地黄3克 豆黄卷3克 甘草8.4克 人参2.1克 川芎1.8克 白芍1.8克  白术1.8克 麦门冬1.8克 杏仁1.8克 柴胡1.5克 桔梗1.5克 茯苓1.5克 阿胶2.1克 干姜0.9克  白蔹0.6克 防风1.8克 红枣10枚 神曲3克 二.脾气虚证:饮食减少,食后胃脘不舒。大便溏薄。倦怠乏力,面色萎黄。舌淡、脉弱。 3加味四君子汤;人参6克(焗服) 炙黄芪9克 扁豆6克 白术6克 茯苓6克 炙甘草3克 生姜3片 红枣3枚 1.呕吐者,加半夏、陈皮等以降逆止呕; 2.胸膈痞满者,加枳壳、陈皮等,以行气宽胸; 3.畏寒腹痛者,加干姜、附子等以温中散寒; 4.心悸失眠者,加再酸枣仁以宁心安神。加减: 1.兼胃脘胀满呕吐嗳气者(胃换和降),加陈皮、半夏和胃理气降逆, 2. 兼脘腹胀,嗳气酸腐,苔腻者(食积停滞),加神曲、山楂、鸡内金消食健胃; 3. 兼脘闷欠温,腹痛即泻者(气损及阳,脾阳渐虚),加肉桂、炮姜温中散寒。 若脾气亏虚主要表现为中气下陷,症见短气、倦怠、食少、便溏、腹部重坠,甚或伴内脏下垂者, 4补中益气汤;人参3克(焗服) 白术3克 炙北芪4.5克炙甘草3克陈皮1.5克归身1.5克生姜2片红枣2枚 北柴胡1克 升麻1克 加减: 1、血不足-加当归。 2、精神短少-加人参、五味子。 3、肺热咳嗽-去人参。 4、嗌干-加葛根。 5、头痛-加蔓荆子,痛甚加川芎。 6、脑痛-加藁本、细辛。 7、风湿相搏,一身尽痛-加羌活、防风。 8、有痰-加半夏、生姜。 9、胃寒气滞-加青皮、蔻仁、木香、益智仁。 10、腹痛-加白芍、甘草。 12、热痛-加黄连。 13、能食而心下痞-加黄连。 14、咽痛-加桔梗。 15、有寒-加肉桂。 16、湿胜-加苍术。 17、阴火-加黄柏、加熟地、山药。 18、阴虚-去升麻,加熟地、山茱、山药。 19、大便秘-加酒煨大黄。 20、欬嗽:春加旋覆、款冬,夏加麦冬、五味,秋加麻黄、黄芩,冬加不去根节麻黄,天寒加干姜。 21、泄泻-去当归,加茯苓、苍术、益智。变化方: 1、除当归、白术,加木香、苍术-名调中益气汤,治脾胃不调,胸满肢倦,食少短气,口不知味,及食入反出。 2、加白芍、五味子-亦名调中益气汤,治气虚多汗,余治同前。 3、加苍术倍分,半夏﹑黄芩各三分-名参术益胃汤,治内伤劳倦,燥热短气,口渴无味,大便溏黄。 4、去白术,加草蔻、神曲、半夏、黄柏-名升阳顺气汤,治欱食劳倦所伤,满闷短气,不思食,不知味,时恶寒。 5、加炒芩、神曲-名益胃升阳汤,治妇人经水不调,或脱血后食少水泻。 6、加黄柏、生地-名补中益气加黄柏生地汤,治阴火乘阳发热昼甚,自汗短气,口渴无味。 7、加白芍、细辛、川芎、蔓荆-名顺气和中汤,治清阳不升,头痛恶风,脉弦微细。 8、加羌活、防风、细辛、川芎-名调荣养?汤,治劳力伤寒,体热,恶寒,微渴,汗出,身痛,脉浮无力。煎服法:姜三斤,枣二枚,煎。 三.心气虚证:心悸、气短。活动时加重。自汗。神疲体倦。面色苍白,舌质色淡、脉弱。 5七福饮;人参6克 熟地9克 当归9克 白术(炒)5克 炙甘草3克 枣仁6克 远志5克(制用) 加减: 1. 自汗多者,(气虚较甚),加黄芪、五味子益气固摄; 2. 饮食少思(脾失健运),加砂仁、茯苓开胃健脾。 心血虚 心悸、怔忡,健忘、失眠、多梦,面色不华,舌质淡,脉细或结或代。 6养心汤;炙黄芪5克 茯苓5克 茯神5克 半夏曲5克 炒酸枣仁3克 当归5克 柏子仁2克 川芎5克 炙远志2克  五味子2克 人参2克 肉桂2克 炙甘草4克加减: 1. 失眠、多梦较甚,加合欢花、夜交藤养心安神。 2. 心悸较甚,酌加磁石、龙骨镇心安神。加减: 1. 兼见胸闷,舌质黯或有瘀点者,酌加丹参、桃仁、红花、三七活血化瘀; 2. 兼见便溏脾虚者,去柏子仁、酸枣仁,加白术、砂仁、泽泻健脾渗湿; 3. 夹有痰浊,舌苔腻者,可加竹茹、半夏、陈皮化痰。【1.柏子养心汤,主料:柏子仁 6g,黄芪15g,川芎lOg,酸枣仁 5g,远志Sg,五味子5g.党参lOg,当归5g.猪心1个, 盐、芝麻油、蜂蜜少许。(心气虚寒、心失所养所致心悸怔忡、心律失常) 2.二参陈皮养心汤,[材料];西洋参、太子参、陈皮各8克,猪心一个,猪瘦肉或猪碎骨50克,生姜2片。(解烦除郁、 益气滋养,中老年人夏日养心之用。) 3.宁神养心汤,用料:鹧鸪1只,瘦肉6两,麦冬2两,高丽参6至8片石斛2两,百合2两,茯苓1片,麦米2两,圆肉6至8粒 。(以帮助孕妇安心宁神) 4.補血養心湯,材料:黃 20克,當歸、枸杞子各10克,豬瘦肉200克。 (心驚害怕,自覺心悸,失眠,多夢,頭暈,健 忘,面色淡白或萎黃,唇舌色淡) 5.安神补气养心汤,配料:莲子、芡实、圆肉、酸枣仁、红枣 取紫砂煲一只,放适量水,两块姜,放入洗净的瘦肉或 鸡半只和汤料文火煲3个小时后加适量食盐饮用。一周一至两次。(失眠心跳、头晕、思劳过度、) 6.益气活血养心汤,【处方】;炙黄芪60克,淮小麦30克,毛冬青30克,丹参30克,益母草30克,全当归9克,川芎9克 ,桃仁9克,桂枝6克,炙甘草6克。(心气不足,血脉瘀滞) 7.保元养心汤,;西洋参10g(或党参15g,或太子参20g),生黄芪20g,麦冬20g,桂枝6g,五味子10g,黄精20g, 赤芍15g,川芎12g,丹参20g,檀香10g,砂仁10g,炙甘草6g。 (气阴两虚,气滞血瘀,心脉不畅,心血失养) 8.五行养心汤;(桂圆8颗,红枣10颗,莲子15颗,银耳3朵,红糖适量)。(滋阴养血,去火宁神) 9.三参养心汤;,30g,珍珠母(先煎)30g,紫石英(先煎)30g,淮小麦30g,西洋参(或太子参15g)6g,苦参6g, 15g,生地15g,川连3g,炙甘草12g,酸枣仁10g,柏子仁10g。血虚加(另烊)12g;汗多加五味子8g;阳虚加桂枝6g ;低热加连翘10g;失眠加朱茯神10g;早搏难以控制者加常山6g,苦参15g,炙甘草15g。 (病毒性心肌炎 ) 10.补肾养心汤;组成:熟地黄20克,山茱萸15克,麦冬15克,水蛭5克,五味子15克,石菖蒲15克,石斛15克,丹参15 克,远志15克,肉苁蓉15克,巴戟天15克,甘草10克,肉桂5克,附子5克,龟甲20克,龙骨20克,枸杞子20克, 酸枣仁20克。(痰瘀痹阻脑络型老年血管性痴呆) 11.琥珀养心汤,【组成】人参1钱,当归2钱,茯神3钱,枣仁1钱半(炒),远志1钱半(炙),石菖蒲1钱, 琥珀1钱(研,冲服),炙草8分,麦冬2钱,龙眼3枚。(怔忡。) 12.归脾养心汤,材料党参15克,茯苓30克,甘草10克,生地黄30克,黄连5克,葛根30克,石菖蒲10克,延胡索10克, 蜈蚣2条,薏苡仁30克,红花10克,黄芪10克(服汤药同时服用解糖灵、健脾和中丸,适用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气阴两虚。肢体麻木,犹如虫行,疼痛,倦怠乏力,自汗盗汗,口渴喜饮,五心烦热,心悸失眠,大便秘结或溏泻) (和中丸【组成】白术(陈土炒)120克 扁豆(炒)90克 茯苓45克 枳实(面炒)60克 陈皮90克 神曲(炒黑) 麦芽(炒) 山楂(炒) 香附(姜汁炒)各60克 砂仁45克 半夏(姜汁炒)30克 丹参(酒蒸)60克 五谷虫(酒拌,炒焦黄色)90克)】 四.肾气虚证:神疲乏力,腰膝酸软;小便频数而清,或尿失禁;带下清稀,易于滑脱;舌质淡,脉弱。 7大补元煎;人参15克  山药9克 杜仲9克 熟地黄9克 当归9克 枸杞子9克 山茱萸9克 炙甘草6克 1.阴虚甚者,加龟板、鳖甲、旱莲草。 2. 阳虚明显,可加巴戟天、肉苁蓉。 3. 纳差,加神曲、砂仁、谷芽等。 肾气虚加减: 1. 神疲乏力甚者(气虚较甚),加黄芪益气; 2. 尿频较甚及小便失禁者(肾虚不固),加菟丝子、五味子、益智仁补肾固摄; 3. 大便溏者(脾失健运),加菟丝子、五味子、益智仁补肾固摄; 4. 大便溏薄者(脾失健运),去熟地、当归,加肉豆蔻、补骨脂温补固涩。加减: 1. 气虚甚者,加黄芪; 2. 多尿、夜尿多或失禁者,选加芡实、金樱子、桑螵蛸; 3. 食少便溏者。去当归、熟地,加白术、茯苓、鸡内金等; 4. 滑精、早泄者,加莲须、龙骨、牡蛎。 2.血虚 一.心血虚损:证候 面色不华,心悸怔忡,失眠多梦,舌质淡,脉细或结代。 8归脾汤加减;人参3克 白术3克 茯苓3克 炒酸枣仁3克 炙甘草1克 炙黄芪3克 远志3克木香1.5克 当归3克 龙眼肉3克   生姜3片  红枣3枚 1.如果脾虚发热的加入山栀子3克 丹皮3克 2.崩漏下血者,加艾叶炭、炮姜炭以温经止血; 3.偏热者,加生地炭、阿胶珠、棕榈炭以清热止血。加减: 1. 失眠多梦较甚,加合欢花、夜交藤养心安神; 2. 心悸较甚者,酌加磁石、龙骨等宁心定悸。 二.肝血虚证:头晕目眩面色不华。胁痛。肢体麻木,筋脉拘急,肌肉瞤动。月经不调,闭经。舌质淡,脉弦细或细涩。 9四物汤;酒当归9克 熟地9克 白芍6克 川芎4.5克 1.兼气虚者,加人参、黄芪等以补气生血; 2.瘀滞重者,加桃仁、红花,白芍易为赤芍,以加强活血袪瘀之力; 3.血虚有寒者,加肉桂、炮姜、吴茱萸等以温通血脉; 4.血虚有热者,加黄芩、丹皮,熟地易为生地,以清热凉血; 5.妊娠胎漏者,加阿胶、艾叶等以血安胎。 6.方中诸药剂原为等,《蒲辅周医疗经验》中“川芎量宜小,大约为当归之半,熟地为当归的二倍”,以乃《谦斋医学讲稿》中所云“用作养血的用量,熟地、当归较重,白芍次之;在不用熟地时,白芍的用量又往往重于当归”等经验,可资运用本方之参考。 加减: 1. 眩晕耳鸣者,加女贞子、磁石; 2. 惊惕不安者,加龙齿、远志; 3. 胁痛者,加柴胡、郁金、香附; 4. 视物模糊者,加楮实子、决明子等; 5. 筋肉酸痛或抽搐,肢体麻木颤抖者,加木瓜、天麻、珍珠母、全蝎、僵蚕之类; 6. 纳差、腹胀、便溏者,加白术、党参、茯苓、陈皮、鸡内金等。 临证参考肝血虚损,则血脉不充,血行不畅,常易出现血脉瘀滞,见肌肤甲错,面目黯黑,妇女月经不调等症,故治疗当 加减: 1. 血虚甚者,加制首乌、枸杞子、鸡血藤增强补血养肝的作用, 2. 胁痛,加丝瓜络,郁金、香附理气通络, 3. 视物模糊(目失所养),加楮实子、枸杞子、决明子养肝明目。 肝血亏虚而兼有血脉瘀滞,肌胅甲错,舌质青紫,脉象细涩者, 10大黄庶虫丸;大黄7.5克 黄芩6克 甘草9克  桃仁6克(包)白芍12克干地黄30克干漆3克虻虫24克(包)水蛭24克   蛴螬24克(包)土鳖虫12克(包)杏仁6克 1.如兼见食少,便溏,乏力等脾虚证,可选用香砂六君子汤以健脾除湿; 2.兼见面色萎黄,食少,神疲,头晕,心悸等气血两虚证,宜用归脾汤、八珍汤、十全大补汤之类合服本方。 3.妇女之子宫肌瘤伴见小腹冷痛,手足烦热,经血挟块者,家辅以温经汤、少腹逐瘀汤之类温经逐瘀。 4.治胁下痞块伴见胸胁胀痛,食少神疲者,宜配合逍遥丸调和肝脾。 5.用于肝硬化,若有腹水,可兼服已椒苈黄丸合五皮饮。 3.阴虚 一.肺阴虚证:干咳。咳血。咽喉干燥、失音。潮热、面色潮红。盗汗。舌质红、少津、脉细数。 11沙参麦冬汤;沙参9克 玉竹6克 生甘草3克 冬桑叶4.5克 麦冬9克 生扁豆4.5克 天花粉4.5克 1.久热久咳者,加地骨皮9克。 2.咳嗽较甚者,加川贝、杏仁等 3.伴咯血者,加仙鹤草、白及、阿胶等; 4.大便燥结,加全瓜蒌、火麻仁; 5.胃津伤而口渴甚者,可兑入犁汁而服。肺阴虚加减: 1. 咳嗽甚者,加百部、款冬花肃肺止咳; 2. 咳血,加白芨、仙鹤草、小蓟凉血止血; 3. 潮热,加地骨皮、秦艽、鳖甲养阴清热; 4. 盗汗,加牡蛎、浮小麦固表敛汗。 加减: 1. 咳嗽甚者,加百部、款冬花肃肺止咳; 2. 咳血者,加白及、仙鹤草、白茅根、紫珠草凉血止血; 3. 潮热者,加秦艽、鳖甲养阴清热; 4. 盗汗者,加牡蛎、浮小麦固表敛汗。 若肺阴亏虚主要表现为肺失濡润清肃,症见咽喉干痛,咳嗽、咯痰粘稠或痰中带血者, 12百合固金;熟地9克 生地9克 归身9克 白芍3克 甘草3克 桔梗6克 玄参6克 川贝4.5克 麦冬4.5克 百合4.5克 二.心阴虚证:心悸、失眠。烦燥。口舌生疮、面色潮红。盗汗。舌红少津,脉细数。 13天王补心丹;人参1.5克(焗服) 酸枣仁3克当归3克生地12克 柏子仁3克 麦门冬3克 天门冬3克远志1.5克 北五味子3克 白茯苓1.5克 丹参1.5克 元参1.5克 桔梗1.5克 灯心草1.5克 1.失眠较重者,可酌加龙骨、磁石等以增碁 重镇安神之效; 2.如心悸怔忡,睡眠不安,可酌加龙眼肉、夜交藤以加强养心安神之效; 3.如有遗精滑泄,可酌加金樱子、芡实、牡蛎等以固肾涩精。加减; 1. 烦躁不安,口舌生疮(火热偏旺),去当归、远志之辛温,加黄连、木通、淡竹叶清心泄火,导热下行, 2. 潮热,加地骨皮、银柴胡、秦艽清退虚热,盗汗,加牡蛎、浮小麦图表敛汗。 加减 1.口舌生疮,烦躁不安者,加黄连、竹叶、木通清心泻火; 2. 潮热者,加银柴胡、地骨皮、秦艽清退虚热; 3. 盗汗者,加浮小麦、牡蛎固表止汗。 心阴虚之表现为阴虚火旺,而虚象又不甚者, 14二阴煎;生地6~9克麦冬6~9克枣仁6克生甘草3克玄参4.5克黄连3~6克茯苓4.5克木通4.5克若肝火炽盛,可标本兼顾,加服当归龙荟丸。 三.脾肾阴虚证:不思饮食。口干舌燥。大便干结。干呕、呃逆。面潮红。舌红、少苔、脉细数。 15益胃汤:沙参9克 麦冬15克 冰糖3克 细生地15克 炒玉竹4.5克 1.汗多,气短,兼有气虚者,加党参、五味子(或与生脉 散合用)以益气敛汗; 2.食后脘胀者,加陈皮、神曲以理气消食; 3.呕逆甚者,加枇杷叶、半夏(少量)、杮蒂以降逆和胃。 脾胃阴虚加减: 1. 口干唇燥者(津亏较甚),加石斛、花粉滋养胃阴; 2. 不思饮食甚者,加麦芽、扁豆、山药益胃健脾; 3. 呃逆,加刀豆、杮蒂、竹茹扶养胃气、降逆止呃; 4. 大便干结,将冰糖改为蜂蜜,以收润通便之效。 四.肝阴虚证:眩晕、头痛耳鸣。目干畏光,视物不明。肢体麻木,筋惕肉瞤。面色潮红。舌红少津,脉弦细数。 16补肝汤;当归10克 白芍10克 熟地10克 炙甘草6克 川芎6克 木瓜6克 酸枣仁6克 1.肺虚有怕冷,舌质淡:当温肺寒,加肉桂、干姜、钟乳石等。加减: 1. 若见血虚甚,可加首乌、枸杞子; 2. 气虚,或加黄芪、人参; 3. 肢体抽动,加全蝎、地龙等。 肝阴虚加减: 1. 头痛、眩晕、耳鸣较甚,或筋惕肉瞤者(风阳内盛),加石决明、菊花、钩藤、剌蒺藜以平肝潜阳。 2. 目干涩畏光,或视物不明者,加枸杞子、女贞子、草决明等养肝明目。 3. 急躁易怒,尿赤便秘,舌红脉数者(肝火亢盛),加龙胆草、黄芩、栀子清肝泻火。 肝阴虚而主要表现为肝络失养,症见胁痛隐隐,口燥咽干,时觉烦热,舌红少苔,脉细数者, 17一贯煎;北沙参9克 麦冬9克 当归9克 生地黄18-45克 枸杞子9-18克 川楝子4.5克 1.口苦燥者,加酒炒川连1.5克(粉焗服); 2.大便秘结,加瓜蒌仁; 3.有虚热或汗多,加地骨皮; 4.痰多,加川贝母; 5.舌红而干,阴亏过甚,加石斛; 6.胁胀痛,按之硬,加鳖甲; 7.烦热而渴,加知母、石膏; 8.腹痛,加白芍、甘草; 9.脚弱,加牛膝、薏苡仁; 10.不寐,加炒酸枣仁。 11.若胁痛甚者,加合欢花、玫瑰花、白蒺藜等以舒肝调气; 12.头目昏晕者,加女贞子、桑椹等以补益肝肾。 五.肾阴虚证:腰膝、两足痿弱。眩晕、耳鸣。遗精。舌红、少津、脉沉细。 18左归丸;大怀熟地12克炒山药6克枸杞子6克山茱萸6克酒川牛膝6克盐菟丝子6克 鹿角胶6克(焗 龟胶6克(焗) 1.滑精者,去川牛膝; 2.无火象者,去龟胶; 3.真阴不足,虚火上炎者,去枸杞子、鹿角胶,加女贞子、麦门冬以养阴清热; 4.火?烁肺金,干咳少痰者,加百合以润肺止咳; 5.夜热骨蒸者,加地骨皮以清虚热,退骨蒸; 6.小便不利者,加茯苓以利水渗湿; 7.大便燥结者,去菟丝子,加肉苁蓉以润肠通便; 8.气虚者,加人参以补气。 肾阴虚加减: 1. 耳聋、足痿者(精血枯竭),加紫河车填补精血; 2. 遗精(精关不固),加牡蛎、金樱子、芡实、莲须固肾涩精; 3. 潮热、口干、咽痛、脉数(虚火较甚),加知母、黄柏、地骨皮滋阴泻火。 五心烦热,腰酸遗精,两足痿弱,眩晕耳鸣,甚则耳聋,口干咽痛,颧红,舌红少苔或无苔,少津,脉细或细数。 19左归丸合清骨散;大怀熟地12克 炒山药6克枸杞子6克 山茱萸6克 酒川牛膝6克盐菟丝子6克 鹿角胶6克(焗)  龟胶6克(焗)熟地黄、枸杞子、龟甲胶、山药、牛膝、秦艽、鳖甲、银柴胡、山茱萸、鹿角胶加减: 1. 精血枯竭,耳聋足痿者,加紫河车填补精血; 2. 精关不固,遗精者,加牡蛎、金樱子、芡实、莲须固肾涩精; 3. 虚火较甚,潮热、口干、咽痛、脉数者,加知母、黄柏、地骨皮滋阴泻火。 4.阳虚 一.心阳虚证:心悸、自汗、神倦嗜卧。形寒肢冷。心胸憋闷疼痛,舌质紫暗。面色苍白,舌淡,脉细弱或沉迟。 20保元汤;人参6克(焗服) 炙甘草3克 黄芪9克 肉桂(春夏用1克、秋冬用2克)心阳虚加减: 1. 心胸疼痛者(心脉瘀滞),酌加郁金、川芎、丹参、三七活血定痛。 2. 形寒肢冷,脉迟(阳虚较甚),酌加附子、巴戟天、仙茅、仙灵脾和、鹿茸以温补阳气 心阳虚损 证候 面色苍白,心悸,自汗,神倦嗜卧,心胸憋闷疼痛,形寒肢冷,舌淡或紫黯,脉细弱或沉迟。 21拯阳理劳汤合丹参饮;人参6克(焗服)、炙黄芪9克、五味子9克、肉桂(春夏用1克、秋冬用2克)、白术9克 当归9克 丹参9克、檀香3克、砂仁3克、炙甘草3克加减: 1. 血脉瘀滞而见心胸痛者,选加川芎、郁金、三七、苏合香丸活血定痛; 2. 阳虚较甚,形寒肢冷,脉迟者,酌加附子、仙茅、仙灵脾、巴戟天、鹿茸等温补阳气。 3.心阳虚损,心气亦已虚,故治当补益心气。 4.心阳虚者,治当配以补益命门之火药物,如附子、巴戟天、鹿茸等。 5.阳虚气化失司,水湿停聚而见水肿者,可合五苓散加减。 二.脾阳虚证:食少。神倦乏力,少气懒言,形寒。肠鸣腹痛,大便溏泄。面色萎黄,舌淡、苔白、脉弱。 22附子理中汤;炮附子9克 人参9克 甘草9克 白术9克 干姜9克脾阳虚加减: 1. 腹中冷痛较甚(寒凝气滞),加高良姜、香附或丁香、吴茱萸温中散寒,理气止痛; 2. 食后腹胀及呕逆者,(胃寒气凝),加砂仁、半夏、陈皮温中和胃降逆; 3. 若腹泻较甚(阳虚湿盛),加肉豆蔻、补骨脂温补脾肾,涩肠止泻。加减: 1. 寒凝气滞,腹中冷痛较甚,加高良姜、吴茱萸、丁香温中散寒,理气止痛; 2. 食后腹胀及呕逆者,加砂仁、陈皮温中和胃降逆; 3. 若阳虚湿盛,腹泻著者.加肉豆蔻、补骨脂温补脾肾以止泻。 三.肾阳虚证:腰背酸痛,畏寒肢冷。遗精、阳萎。多尿或小便不禁。下利清谷或五更泄泻。面色苍白。舌淡胖有齿痕, 23右归丸;大怀熟地12克 炒山药6克 山茱萸4.5克枸杞子6克鹿角胶6克 菟丝子6克 姜杜仲6克 当归4.5克  肉桂3克(粉冲服) 炮附子3克(先煎) 1.如阳衰气虚,必加人参3-6克(焗服); 2.如阳虚滑精,或带浊便溏,加酒补骨脂6克; 3.如飧泄肾泄不止,加北五味子6克、肉豆蔻5克; 4.如饮食减少,或不易化,或呕恶吞酸,皆吸虚寒之证,加炮干姜5克; 5.如腹痛不止,加吴茱萸3克; 6.如腰膝酸痛,加胡桃肉5克; 7.如阴虚阳痿,加巴戟天6克、肉苁蓉6克,或狗鞭一条。肾阳虚加减: 1. 遗精(精关不固),加金樱子、桑螵蛸、莲须,或合金锁固精丸以收涩固精; 2. 下利清谷(脾虚湿甚),减去熟地、当归等滋润滑腻之品,加党参、白术、薏苡仁益气健脾,渗湿止泻; 3. 五更泄泻(命火虚衰),合四神丸温脾暖肾,固肠止泻; 5. 浮肿、尿少(阳虚水泛),茯苓、泽泻、车前子,或合五苓散利水水肿; 6. 喘促、短气、动则更甚(肾不纳气),加补骨脂、五味子、蛤蚧补肾纳气。 肾阳虚损证候 腰背酸痛,遗精阳痿,多尿或小便不禁,夜多小便,面色苍白,畏寒肢冷,下利清谷或五更泄泻,舌质淡 体胖有齿痕,苔白,脉沉迟。 24右归丸合桑螵蛸散加减;附子(先煎)肉桂(粉冲服)鹿角胶6克熟地黄12克枸杞子6克山药6克、山茱萸4.5克 、菟丝子6克、杜仲6克、当归4.5克、益智仁6克、桑螵蛸6克、党参6克 1.如阳衰气虚,必加人参3-6克(焗服); 2.如阳虚滑精,或带浊便溏,加酒补骨脂6克; 3.如飧泄肾泄不止,加北五味子6克、肉豆蔻5克; 4.如饮食减少,或不易化,或呕恶吞酸,皆吸虚寒之证,加炮干姜5克; 5.如腹痛不止,加吴茱萸3克; 6.如腰膝酸痛,加胡桃肉5克; 7.如阴虚阳痿,加巴戟天6克、肉苁蓉6克,或狗鞭一条。肾阳虚加减: 1. 遗精(精关不固),加金樱子、桑螵蛸、莲须,或合金锁固精丸以收涩固精; 2. 下利清谷(脾虚湿甚),减去熟地、当归等滋润滑腻之品,加党参、白术、薏苡仁益气健脾,渗湿止泻; 3. 五更泄泻(命火虚衰),合四神丸温脾暖肾,固肠止泻; 5. 浮肿、尿少(阳虚水泛),茯苓、泽泻、车前子,或合五苓散利水水肿; 6. 喘促、短气、动则更甚(肾不纳气),加补骨脂、五味子、蛤蚧补肾纳气。加减: 1. 遗精者,加金樱子、芡实、莲须或合金锁固精丸以收涩固精; 2. 下利清谷者,去熟地、当归,加黄芪、白术、慧苡仁益气健脾,渗湿止泻; 3. 五更泄泻,合用四神丸温脾暖肾,固肠止泻; 4. 浮肿尿少者,加茯苓、泽泻、车前子利水消肿; 5. 肾不纳气者,加补骨脂、五味子、蛤蚧补肾纳气。 6.遗精+金锁固精丸【组成】;沙苑蒺藜、芡实、莲须各60克、龙骨、牡蛎各30克。 7.五更泄泻+四神丸;肉豆蔻(生用)60克 补骨脂(炒)120克 五味子60克 吴茱萸120克【用法】上药为末,加红枣50枚, 生姜120克切碎,用水煮至枣熟,去姜,取枣肉和药为丸 8.水肿+五苓散;猪苓 十八铢[12g]去皮 泽泻 一两六株[20g] 白术十八铢[12g] 茯苓十八铢[12g] 桂枝 半两[8g]去皮。 9.虚劳+感受外邪--薯蓣丸;薯蓣30分,当归10分,桂枝10分,曲干地黄10分,豆黄卷10分,甘草28分,人参7分, 芎6分,芍药6分,白术6分,麦门冬6分,杏仁6分,柴胡5分,桔梗5分,茯苓5分,阿胶7分,干姜3分,白蔹2分,防风6分,大枣100枚(为膏)。 四、其它疗法   1.中成药   (1)气虚   ①人参精(林海牌,吉林抚松制药厂):每次2~3ml,每日3次,饭前服。用于体虚欲脱,脾虚食少,肺虚喘咳,津伤口渴,惊悸失眠等。   ②人参精口服液(古医牌,浙江杭州胡庆余堂制药厂):每次10ml,每日2次,口服。用于病后体虚,神经衰弱等。   ③双宝素口服液(登峰牌,杭州第二中药厂):每次1支,每日1~2次,口服。用于食欲不振,神经衰弱,病后体虚,疲乏无力。   ④北芪精(向阳牌,吉林长春市中药厂):每次10ml,每El 2次,口服。用于气虚血少,表虚自汗,四肢乏力,精神不足及久病虚弱,脾胃不健等症。   ⑤北京蜂王精(中草牌,北京第四中药厂):每次10ml,每日1次,宜于清晨或睡前服。·用于神经衰弱,慢性病,病后和产后的辅助治疗。   ⑥金匮肾气丸(岷山牌,甘肃兰州佛慈制药厂):每次1丸,每日2次,温开水或淡盐水送下。用于命门火衰,肾虚腰痛,男子消渴小便多,女子转胞不得溺。   ⑦健脑补肾丸(I临药牌,山东临清中药厂):每次15粒,每日2次,口服。用于神经衰弱,健忘失眠,头晕目眩,耳鸣心悸,腰膝酸软,肾亏遗精。   (2)气血两虚   ①参芪蜂王浆(通药牌、向阳牌,吉林通化市制药厂):每次1瓶,每日2次,早晚饭前温开水送服。用于气虚血脱,心脏衰弱,恶性贫血,身体赢瘦,食欲不振,风湿痹痛。还用于肝炎、胃溃疡、发育不良。   ②十全大补酒(铁船牌,浙江绍兴中药厂):每次15---30ml,每日2次。用于气血两亏,面色苍白,气短心悸,头晕自汗,体倦乏力,四肢不温,月经量多。   ⑧补肾益脑片(牡药牌,牡丹江中药厂):每次4~6片,每日2次,温开水送服。用于气血两亏,阳气虚弱,心跳气短,失眠健忘,遗精盗汗,腰腿酸软,耳聋耳鸣。   (3)气阴两虚   ①生脉饮(京花牌,北京中药厂):每次10ml,每日3次,口服。用于气阴不足之证。    ②五加参冲剂(雪山牌,哈尔滨中药一厂):每次3g,每日3次,开水冲服。用于肺肾阴虚,体虚乏力,食欲不振,腰膝酸软,失眠多梦等。   ⑧五加参精(雪山牌,哈尔滨中药二厂):每次lOml,每日2次,早晚空腹时温开水送服。用于精力不足,神经衰弱及病后产后失调。   (4)血虚   ①首乌片(上海牌,上海中药制药一厂):每次5片,每日3次,温开水送服。用于血虚体弱,头晕耳鸣,腰膝酸软。   ②阿胶补血膏(千里驹牌,内蒙古呼和浩特中药厂):每次20g,早晚各1次,温开水送服。用于久病体弱,血亏目昏,虚痨咳嗽。   ⑧当归养血膏(人参牌,武汉市中联制药厂):每次15ml,每日3次,口服。用于气血亏虚,面色萎黄,眩晕乏力,肌肉消瘦,经闭,赤白带下。   (5)阳虚   ①壮腰健肾丸(羊城牌、杏和堂牌,广州陈李济药厂;泰武牌,江西泰和制药厂):大蜜丸每次1丸,小蜜丸每次20粒,每日1~2次,温开水送服。用于肾亏腰痛,腰软无力,小便频数,遗精梦泄,风湿骨痛,神经衰弱。   ②龟龄集(远志牌,山西中药厂):每次0.6g,每日1次,口服。用于阳痿遗精,阴寒腹痛,妇女子宫寒冷,腹痛带下,五更溏泻,精神萎靡,食欲不振。   ③参茸鞭丸(海洋牌、向阳牌,大连中药厂):每次10粒,每日2次,淡盐水或温开水送服。用于性欲衰退,肾虚气弱,阳痿,早泄,遗精。   (6)阴虚   ①六味地黄丸(岷山牌,甘肃兰州佛慈制药厂;灌河牌,河南宛西制药厂):大蜜丸每次1丸,小蜜丸每次9g,水蜜丸每次6g,每日2次,空腹温开水或盐汤送服。用于肾阴亏损,头晕耳鸣,腰膝酸软,骨蒸潮热,盗汗遗精,消渴。   ②定心丹(三宝牌、向阳牌,吉林市中药厂):每次4g,每日2次,温开水送服。用于风湿性心脏病,心动过速,心率不齐,心力衰竭。   2.单验方   (1)西洋参lOg,以水300ml,浸泡2小时后,温服,不拘时,最后将渣全部食用,每日1剂。治气阴两虚之虚劳。   (2)胎盘粉30g,装胶囊,每粒0.5g,每次6粒,每日4次。治气血双亏及肾虚之虚劳。   (3)乌龟粉取乌龟洗净,去肠杂,放在低温的铁板上烘烤,待壳、肉呈焦黄时研粉备用,每次服3~5g,每日3次。治血虚阴伤型虚劳。   (4)海枣方海参(干品)50g,大枣l0枚,猪骨200g,加水炖服,每日1剂,10剂为1个疗程,每个疗程间隔2--4天。治疗脾肾亏虚型虚劳。   3.针灸疗法   选用大椎、关元、气海、足三里、三阴交等穴位,用补法针刺或艾灸(阴虚慎灸),能扶助正气,促进气血阴阳恢复,每次2~3穴,交替进行,同时根据五脏的不同,加选五脏的背俞穴(肺俞、心俞、肝俞、脾俞、肾俞)治疗;亦可根据气血阴阳虚损之不同,   辨证取穴。   (1)气虚取脾俞、胃俞、中脘、足三里,以悬灸法灸之,约30分钟。   (2)血虚取心俞、巨厥、神门、三阴交,用捻转补法灸之,留针20~30分钟。   (3)阳虚取百会、大椎、肾俞、关元,以温和悬灸法灸之,约30分钟。   (4)阴虚取肺俞、肾俞、太溪、三阴交,用捻转补法针之,留针20~30分钟。   【转归与预后】   一、转归   虚劳多为久病痼疾,其转归的关键在于患者体质的强弱和五脏的虚损劳伤程度。气虚可逐渐发展为阳虚,如心气虚、脾气虚可逐渐发展为心阳虚和脾阳虚,故及早调治气虚可防治疾病加重,因脾胃是气血生化之源,宜用健脾补益中气,使五脏之气随之转旺。血虚证,因肝血及心血均由脾土化生,故脾土不败,调治得当,则易于好转;反之则病情难复,出现气血俱虚证。阴虚证,可由阴损及阳而成为阴阳两亏,因肾寓藏真 阴,故肾阴未枯竭,治之恰当,可使病情向好的方面转化,反之,则可渐至阴尽阳亡,犹如油尽灯灭,势难挽回。阳虚证,多由气虚发展而成,以心脾肾的阳虚为多见,因肾阳为人身之元阳,故肾阳未衰败,施治正确,则可逐渐康复;反之肾阳衰败,火不温土,进而阳损及阴,导致阴阳两损。   临床虽然将虚劳归纳为气、血、阴、阳虚损4类,但往往是错杂互见。一般来说,病程短者,多伤气血,可见气虚、血虚、气血虚损之证;病程长者,多伤及阴阳,可见阴虚、阳虚及阴阳亏损之证。另因五脏相关,故一脏有病可累及它脏,如脾脏虚损,除见本脏的脾气虚、脾阳虚、脾阴虚之外,还可累及它脏出现心脾虚、肺脾虚、肝脾虚、脾肾虚等。此外,虚劳患者因体虚卫外不固,易感外邪,更易损伤元气,便病情加重,更趋复杂,虚劳日久,气血运行不畅,瘀血内阻,则可形成干血劳等。   二、预后   虚劳病情的轻重,往往与损伤的脏腑,伤及的气血阴阳的程度有密切关系。一般来说,脾肾未衰,元气未败,纳食尚可,脉象和缓者,病属顺证,预后良好;反之,元气先衰,脾肾已败,形神衰惫,不思饮食,喘急气促,腹泻不止,脉象微弱、数疾、迟涩者,病属逆证,预后不良。   【护理与调摄】   一、辨证施护   1.气虚损者,若气虚下陷出现内脏下垂或阴挺、脱肛,除卧床休息外,尚可配合气功疗法。阴挺、脱肛者,可用热敷上托,并针刺气海、足三里、三阴交等穴位,以升提中气。饮食方面,肺气虚者,常食红枣糯米粥、鸡汁、猪肺等以补肺气;脾气虚者,宜食清淡易消化的食物;胃缓者,饮食不宜过饱,以少量多餐为宜。   2.对血虚损者应了解有无出血或慢性消耗性疾病,嘱其切勿突然改变体位,以免发生昏厥。宜给予补血类食物,如猪肝、红枣、瘦肉、鸡蛋、桂圆、猪或牛骨髓等。   3.对阴虚损见低热者,应按时测量体温。咳血或痰中带血者,应观察其痰血的色、质、量,并予梨膏1匙冲服,或饮藕汁60ml清热止血。盗汗者,夜间衣被适度,汗后更换湿衣,避免受凉。饮食可加选沙参、玉竹、百合、甲鱼、黑木耳、银耳、淡菜等滋阴食物,忌烟酒及辛辣温燥动火伤阴之品。   4.对阳虚损者,嘱注意保暖。饮食宜温,可选食羊肉、狗肉等,忌食生冷瓜果。脾阳虚,腹痛腹泻,完谷不化者,可配用艾灸关元、气海、足三里等穴,并忌生冷油腻食物。   二、生活调摄   1.避风寒,适寒温虚劳患者,正气不足,卫外不固又易受外邪侵袭,故随着气候的变化,增减衣服,免受六淫伤害。   2.慎起居,远房事生活起居要有规律,劳逸结合,避免过多房事,以防伤精耗血,加重病情。   3.调饮食,节情志多食富于营养、易于消化的清淡食品。调节情志,避免精神刺激,保持乐观、舒畅、稳定的情绪。   4.勿劳累,多锻炼避免劳累过度,对虚劳的调养至关重要。但同时要加强体育锻炼,如气功、太极拳等,以增强体质。   5.勤洗衣被,保持室内空气清新。   6.禁止滥用药物,避免毒物刺激。   【预防与康复】   一、预防   防止引起虚劳的原因作用于人体,是预防虚劳的根本措施。避免烦劳过度,防止因劳致虚;调节饮食,防止脾胃损伤,注意寒温变化,防止感受外邪;及时、正确地治疗及调理疾病,避免病久致虚等,对于虚劳的发生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康复   1.药物康复 主要针对五脏虚损的不同进行调补,采用丸药巩固疗效。如气虚用补中益气丸,血虚用归脾丸,阴虚用六味地黄丸,阳虚用右归丸等。   2.食疗康复   (1)气虚损参芪炖鸡。用党参30g,黄芪30g,母鸡肉150g,红枣5枚,生姜3片,放入碗内,加水盖严,隔水炖2小时,加盐调味,吃肉饮汤。   (2)血虚损当归生姜羊肉汤。用当归30g,生姜15g,羊肉150g,加水适量,煮至羊肉熟烂为止。   (3)阴虚损团鱼骨髓汤。团鱼1只(去内脏及爪),猪脊髓150g,生姜3片,一起放入锅内,加适量清水,先以旺火煮沸,再以文火煎至肉烂为止,加盐调味即成。   (4)气阳虚损人参炖乌鸡。用人参lO~12g,乌鸡肉250g(去皮骨),生姜3.片,放碗内加适量清水盖严,隔水炖2小时,加食盐调味即成。   (5)阳虚损熟附生姜狗肉汤。用熟附片15~30g,生姜150g,狗肉500-1000g(切块),先用蒜头、花生油起锅,加水煮狗肉时,再放入熟附片、生姜(切片),煮2小时后即可分次餐用。   二、自我疗法   可练内养功法,练功时要根据自己的体力,选择一种固定的练功姿势,以自然舒适为度,全身肌肉要松弛,情绪要安定,并排除杂念,逐步入静。经过长期锻炼,使意气相和以恢复五脏之虚损。亦可从个体的不同情况出发,采取太极拳等其它锻炼方法。   【医论提要】   虚劳又称虚损、劳伤,有关论述最早见于《内经》。在历代中医著作中还有“五劳”、“七伤”、“六极”、“干血劳”、“童子痨”、“内损”、“外损”等名称。“虚劳”之名,首见于汉代张仲景《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后一直沿用至今。宋以前,虚劳与痨瘵多混为一谈,至宋代严用和《济生方·诸虚门》始将二者区分,严氏认为,“五劳六极之证,非骨蒸传尸之比,多由不能摄生,始于过用”所致,不能与“传变不一,积年染疰,甚至灭门”,“若究其根,惟心肺受虫啮”的痨瘵相混淆,这在学术上是一个很大的贡献。   虚劳之病因,以明代绮石《理虚元鉴·虚症有六因》的概括最为全面:“有先天之因,有后天之因,有痘疹及病后之因,有外感之因,有境遇之因,有医药之因”。《素问·通评虚实论》所谓“精气夺则虚”,是为虚证病机之总纲。清代吴谦《医宗金鉴·虚劳总括》说:“虚者,阴阳、气血、荣卫、精神、骨髓、津液不足是也。损者,外而皮、脉、肉、筋、骨,内而肺、心、脾、肝、肾消损是也。成劳者,谓虚损日久,留连不愈,而成五劳、七伤、六极也”。清代何梦瑶《医碥·虚损痨瘵》亦云:“虚者,血气不足也,久则肌肤脏腑亦渐消损,故曰虚损。劳者,久为病苦,不得安患,如劳苦不息者然”,从中可见,虚劳是以五脏气血阴阳的亏虚损耗为基本病机.在此基础上出现相应的多种症状,患者在较长时期内为其病所苦。   在虚劳的辨证论治方面,《素问·三部九候论》提出“虚则补之”,《素问·至真要大论》提出“劳则温之”、“损者益之”,都是指导虚劳治疗总的原则。《索问·阴阳应象大论》进而指出:“因其衰而彰之。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难经·十四难》在《内经》理论的基础上,创“五损”之说,阐述了本病内虚亏损的轻重程度和证候演变,并进一步提出五脏虚损的治法,即“损其肺者,益其气;损其心者,调其营卫;损其脾者,调其饮食,适其寒温;损其肝者,缓其中;损其肾者,益其精”,这个虚劳的治疗大法,为后世所遵循。汉代张仲景《金匮要略》列举食伤、忧伤、饮伤、房劳伤、饥伤、劳伤、内有干血、亡血失精、风气百病引起“诸不足”等,是导致“五劳虚极”的基本原因,同时阐述了阳虚、阴阳两虚等各种虚劳证候的辨别、治法和用方,治疗上着重温补脾肾,肾气丸、小建中汤、黄芪建中汤等为临床所常用。另外《金匮要略》提出了干血致虚和化瘀生新的治法,创立了祛瘀生新的大黄廑虫丸,给后世以很大的启迪。此后,唐宋时期,对于虚劳的证治有了一定的发展,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王焘《外台秘要》、严用和《济生方》等,收集了大量散在的民间经验方,大大丰富了虚劳的治疗方药。金元渚家对虚劳的理论认识和临床治疗各有创见,如李东垣从脾胃论治,创补中益气汤等方,治疗气虚发热证,其“甘温除热法”,开辟了虚劳治法的一个新途径;朱丹溪倡“阳有余阴不足”论,重视精血,治疗上擅长滋阴降火,创大补阴丸、三补丸等方,治疗阴虚火旺的虚劳证,确有独到之处。明代的诸多温补派医 家,如张景岳、薛己,赵献可等,对虚劳的论治也各有特点,尤以张景岳为突出。张氏在治疗上对阴阳互根的理论作了深刻的阐发,《景岳全书·新方八阵·补略》指出:“凡气虚者宜补其上,人参、黄芪之属是也;精虚者宜补其下,熟地、枸杞之属是也;阳虚者宜补而兼缓,桂、附、干姜之属是也;阴虚者宜补而兼清,门冬、芍药、生地之属是也;此固阴阳之治辨也。其有气因精而虚者,自当补精以化气;精因气而虚者,自当补气以生精。又有阳失阴而离者,不补阴何以收散亡之气?水失火而败者,不补火何以甦垂寂之阴?此又阴阳相济之妙用也。故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张氏创制了左、右归丸,左、右归饮等方剂,调治阴阳精气,使治疗肾虚的效果得以大大提高。另外,在对虚损病因的认识上,张氏强调心与虚损的关系,认为“五脏之伤,惟心为本”,也颇具实践意义。对于虚损累及多个脏腑,一方难以求全的复杂证候,薛己临证遣方十分巧妙,往往在一日之内,早服理脾胃之剂以培补后天,晚服补肾命之品以滋化源,这种新的治疗手段,为后世医家所效法。李中梓强调脾肾在虚劳治疗中的重要性,李氏在《医宗必读·虚劳》中云:“夫人身之虚,不属于气,即属于血,五藏六府,莫能外焉。而独主脾肾者,水为万物之元,土为万物之母,二藏安和,一身皆治,百疾不生。”绮石对于虚劳的治疗,提出“治虚有三本,肺、脾、肾是也。肺为五脏之天,脾为百骸之母,肾为性命之根,治肺、治脾、治肾,治虚之道毕矣……一日清金保肺,无犯中州之土,此用丹溪而不泥于丹溪也; 一日培土调中,不损至高之气,此用东垣而不泥于东垣也;一日金行清化,不觉水自流长,乃合金水于一致也”,这些观点,平正通达,为后世医家所公认。清代对虚劳的认识更为深入。沈金鳌提出,虚劳当以气血阴阳为辨证纲要。沈氏在《杂病源流犀烛·虚损痨瘵源流》中说:“其所以致损者有四,日气虚,日血虚,日阳虚,日阴虚。阳气阴血,精又为血本,不离气血,不外水火,水火得其正则为精为气,水火失其和则为寒为热,此虚损之大概。”晚清王旭高在《西溪书屋夜话录》中提出补肝阴、补肝阳、补肝血、补肝气之法,抛弃了“肝无虚证”之成说,具有实践意义。   【医案选粹】 案一   某入夏发泄主令,由下损及中焦,减谷形衰,阴伤及阳,畏冷至下。春季进河车、羊肉温养固髓方法,积损难充,不禁时令之泄越耳。古人减食久虚,必须胃药。晚进参术膏,早用封固佐升阳法,长夏不复奈何?   鹿茸(生研)一两 鹿角霜一两 熟地二两 生菟丝子一两  人参一两 茯苓一两 韭子一两 补骨脂(胡桃蒸)一两 枸杞子一两 柏子霜一两 蜜丸,早服四钱,参汤送。   参术膏方人参四两,另用泉水熬;九蒸于术四两,另用泉水熬。各熬膏成,以炭火厚掩干灰,将药罐炖收至极老为度。每用膏二钱五分,开水化服。 (选自《临证指南医案》)   案二   脾肾两虚,而湿热又甚,虽腰疼梦泄,自汗盗汗,而口腻味甜,大便溏薄,肾阴虚而不充,脾阳困而不振,进求治法,只可先运脾阳。 茅术(炒黑) 干姜熟地 山药五味牡蛎党参茯神枣仁浮麦红枣再诊温运脾阳,补摄肾阴,仿缪仲淳双补丸法。   炮姜 牡蛎 党参 茯苓 补骨脂 熟地 杜仲 山药 首乌(制) 茅术(制) 浮麦 五味子 红枣   三诊脾阳稍复,肾阴仍弱,节交夏至,阳盛阴衰之候,大剂养阴,以迎一阴来复,兼化湿热,以调时令之气。   熟地 生地 党参 冬术 茅术(制) 黄柏(盐水炒) 茯神 麦冬 五味 牡蛎  龙骨 杜仲 (选自《环溪草堂医案》) 案三   丹徒王盛之,年三十余。六脉俱九至,外症则咳嗽面赤,懒言怕闹,时病已半年,从前苦寒之剂,不记数矣,此真气已虚而脉数也。经云:数则元气虚,数则脾气虚。又云:数则有热而属虚,是皆不足之症。六脉中又脾、肾二脉洪大,此肺金不能生肾水也,理宜补肺金生肾水,水旺则制火,金旺则生水平木,木平则脾土盛,又生金矣,此正治也。乃与云:兹证服药十四、五帖,当有汗出,此阳气升而经络通矣。汗后即当倦八九日或半月,此邪退而正虚也。或十日、半月,元气渐复,倦态方去,自后温补脾胃之剂,又当痰动、血动,或发肿毒,或作泻,此数者,听其自来,乃脏腑邪气欲出,发动流行之象也。倘不预言,恐变证多端,患者惊骇耳。因与以补脾生肺滋肾水之剂,五六帖,数脉不减,此真元虚而燥也。即以前剂去头煎,.服二煎、三煎,不十剂而数脉去,此时虚火一退,中气便寒,以六君子加姜、桂五六帖,脾气运动,痰饮便行,归于腰胁,肝肾部分大痛。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益见肝肾虚矣。令外以盐熨,服二陈加桃仁、元胡索、薏苡仁二帖,大肠见痰血而痛止,复用补脾六君加五味、白芍而愈。倘不预明此理,则变出腰胁痛时,便没主张矣。 (选自《慎柔五书》)   【现代研究】   虚劳是临床常见的一种病证,临床上表现出一派生理机能减退或失调的症状。卜平等经对48名古今医家91例虚劳病案作回顾性分析认为,虚劳病的诊断依据主要有主症、脉象、病因、病机、病势及结合现代检查等。对肝硬化腹水、消化性溃疡、心力衰竭、呼吸衰竭、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肌萎缩侧索硬化症、帕金森病、白塞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等难治性疾病患者156例进行中医辨证,符合中医虚劳诊断者117例,占75%,对其中36例以益肾活血基本方加味治疗,显效率、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单纯西药组(P<0.01)。提示将中医虚劳理论引进现代难治性疾病领域研究是一条值得探索的路子(中国医药学报,1992,(5>:21~23)。近10年来,许多医学工作者对虚证进行了大量的临床及实验研究,这对探讨虚劳的实质,促进虚劳辨证论治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以下主要介绍脾虚、肾虚的研究概况。   一、脾虚的研究   1.脾虚证的机理杨畔农通过实验认为,脾气虚发生的机理是:由于脾气不足,则受纳与运化功能异常,从而导致气血生化不足,造成红细胞膜蛋白B区在分子水平上的异常变化,不能进行阴离子交换,造成缺氧状态,以致出现少气懒言、四肢倦怠等脾气虚症状。这种缺氧不是因为血红蛋白不能携带氧,而是由于二氧化碳不能正常交换,红细胞膜上碳酸酐酶活性代偿性增高,增加了碳酸酐酶与血红蛋白的结合,使血红蛋白减少或减缓氧的释放,从而出现脾虚的各种临床表现(中医杂志,1987,<11):53~54)。   2.脾虚证的分度定量诊断孙弼细等对系统病种脾虚患者90例观察表明:随着木糖吸收率的逐步降低,本证各种症状的出现率不断升高;除周围血管阻力渐上升外,唾液淀粉酶活性、血液流变学检测、心功能、血红细胞、血红蛋白及淋巴细胞转化率等指标值均逐渐下降,并与木糖吸收率呈正相关,有显著性意义。按照上述规律,将本证分为I度、Ⅱ度、Ⅲ度,并列出各度的症状出现率及检测结果,初步提出本证分度定量诊 断法(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4,(3>:135)。   3.消化系统方面 有报道用胃肠钡餐造影对脾虚患者观察到空腹胃液潴量增多,胃1/3张力偏低,结肠运动大部分亢进(中医杂志,1980,<9>:27)。冯庚伟等观察了30例脾阳虚患者的胆囊浓缩及收缩功能,均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减弱(天津中医,1989,<2):19)。沈自伊报道脾虚患者泌酸功能低下,空腹游离酸偏低,咖啡因美兰排空较差,胃泌酸曲线较低,总酸度处于低下状态(江苏中医,1988,(4>:43)。北京市中医研究所报道脾虚患者24小时尿淀粉酶总活性明显低于正常(中华医学杂志,1982,<1>:22)。危北海等报道脾虚型患者胃泌素增加而甘胆酸减少(中医杂志,1989,<11>:45)。   4.免疫方面李振华等报道脾胃气虚患者的IgG、IgM、补体C。均低于正常人(河南中医,1 986,(3):1~3)。刘尽忠观察30例脾气虚患者血T淋巴细胞数量低于正常人,E一玫瑰花结形成及活性,总E一玫瑰花结形成率,皆低于正常人(河南中医,1986,<4>:16~17)。廉南等报道补脾法(用潞党参、白蔻等)能提高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的吞噬率和吞噬指数(甘肃中医,1993,<6>:5~6)。   5.神经内分泌方面尹光耀等观察脾气虚血浆环核苷酸(cAMP)比正常人低,表明交感神经功能低下,副交感神经功能相应亢进(中西医结合杂志,1983,<2):104~105)。钱先等观察到脾胃阴虚证血浆cAMP高于正常人(中医杂志,1990,(1>:49--..50)。郑绵章等报道脾虚患者乙酰胆碱高于正常值,胆碱酯酶低于正常值,也表明其副交感神经功能相对亢进。脾虚者皮肤电位明显低于正常组,表明其交感神经系统处于抑制状态(北京中医杂志,1989,(3):34)。张祥德报道脾阳虚患者17一羟、17一酮类固醇均降低,尤以前项明显。脾阴虚者此两项指标部分患者高予正常人,和阳虚组比较有显著差异(中医杂志,1986,(5):9)。   6.微量元素测定有报道脾气虚、脾阳虚者锌值明显降低(中医研究,1990,<2):19)、(陕西中医,1984,(6>:8)。而张祥德则报道脾阳虚组锌值显著升高,推测可能与锌在体内的分布浓度不同有关(河南中医,1989,(5>:23)。杜银梅等还报道脾虚证患者发锌含量显著低于正常人(山西中医,1994,<3>:41)。杜银梅等还观察到脾气虚患者的红细胞中铁高、铜低,血浆中锌值低而铜、铁含量高,提示脾胃气虚患者抗病能力之所以降低。可能与锌、铜、铁含量异常有关(中医研究,1990,(2>:19)。   7.血液循环障碍聂志伟等报道脾虚证疾病均存在较明显的微循环障碍,表现为管襻数目稀少、排列不整、管襻轮廓模糊不清、襻内渗出水肿、血流速度明显减慢、红细胞聚集明显等(辽宁中医杂志,1990,(10):11~13)。贾钰华等观察到其甲皱微循环主要表现为微血流流速减慢,可出现红细胞聚集及管袢周围出血,管袢交叉和畸形增多,清晰度下降,微血管袢顶瘀滞,舌尖循环主要表现为异形管袢增多(中医药研究,1991,(6):55~57)。徐重明等报道,脾虚证患者血液流变性表现为高粘状态,供血障碍,出血倾向,并有贫J血现象,即血浆比粘度及红细胞压积明显降低,甲皱微循环则表现为组织器官供血不足(河北中医,1997,<3>:2~3)。   8.其它方面任宏义等通过电镜观察脾虚患者外周淋巴细胞明显增大,胞核常染色质增多,核仁变大,线粒体体积增大,粗面内质网数量增加(河南中医,1986,<3>;12~16)。李德新等观察到脾气虚证、脾阳虚证和脾阴虚证动物模型血清脂质过氧化物升高,抗氧化酶活性下降,机体抗氧化能力显著降低,心肌、骨骼肌、肝和小肠线粒体超微结构异常,且有轻重之别(辽宁中医杂志,1993,<6>:39~42)。   二、肾虚的研究   1.内分泌方面查良伦等应用放免法检测12例正常人和17例肾阳虚患者血浆促肾上腺皮质激素浓度,发现肾阳虚患者明显低于正常人(中华内科杂志,1982,<4>:202)。沈自尹等对尿毒症肾虚型患者血清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血清总甲状腺素(T。)和促甲状腺素(TSH)作了检测,发现两组T。及TSH均低于正常组,肾阳虚组T。明显低于正常组,肾阴虚组降低不明显(中西医结合杂志,1983,(6):328~329)。沈自伊对慢支分型进行了T3、T4和促甲状腺素释放激素(TRH)兴奋试验,发现慢支肾阳虚型T。值低于正常人,T4值正常,FRH兴奋试验肾阳虚型80%呈异常反应,均为延迟反应。肾阳虚的畏寒、肢冷、神疲、面浮等症,与甲状腺功能失调密切相关。肾虚证血浆睾丸酮(T)下降,雌二醇(E2)升高,E2/T值亦升高(中西医结合杂志,1982,(1>:9~10)。王国辰观察到肾阴虚阳痿、肾阳虚阳痿与正常人E:浓度,发现二组均高于正常人。西医学认为,大量的雌激素可抑制腺垂体分泌卵泡刺激素(FSH),而FSH与T共同作用刺激精曲管发育,精子才能发生和发育成熟。肾虚证T值下降,E2升高,均影响生殖,这与中医“肾主藏精、主生殖”的理论相一致(江苏中医,1988,(7):43)。张文彭等观察到老年肾虚证患者血浆去甲肾上腺素(NE)、多巴胺(DA)水平和血小板单胺氧化酶一B(MAO—B)活性增高,而血清多巴胺8一羟化酶(DBH)活性和淋巴细胞肾上腺素能一B受体q3AR)的最大结合容量降低,因此认为交感神经一肾上腺系统机能的偏亢或偏衰与肾阴、肾阳有明显的关系,补肾药能改善本系统的失衡状态(中医杂志,1994,<3>:169)。   2.免疫方面 肾阳虚主要表现为IgG—F降,抗病邪能力较差;肾阴虚主要表现为血清IgM升高,尿中IgG、IgA亦升高。陈梅芳等对尿毒症肾虚患者免疫球蛋白测定结果为:肾阳虚者IgG明显下降,肾阴虚者IgM显著升高(中西医结合杂志,1983,(6):328)。吴守峰检测了24例肾虚患者a一醋酸萘脂酶(ANAE),发现肾阳虚者单核细胞ANAE活性显著低于肾阴虚者,肾阳虚者以TH下降为主,肾阴虚者以Ts下降为主。细胞免疫低下是肾虚证的共性,肾阳虚细胞免疫状态较肾阴虚更低(中西医结合杂志,1990,(7):399)。陈梅芳还用铬(Gr¨)释放法对61例肾虚患者外周姐自然杀伤细胞(NKC)活性进行了检测。肾虚者低于正常人,其中肾阳虚明显低于肾气虚和肾阴虚者(中西医结合杂志,1989,(7>:409)。李文雄等对肾虚患者33例与健康人92例红细胞C。n受体酵母菌花环形成率,进行了对照观察。结果表明:肾虚组花环形成率高于健康人组(P<0.01),因此认为红细胞C。.,受体酵母花环形成率有可能成为诊断肾虚证的一项客观指标(成都中医学院学报,1989,(4):219)。廖品东等观察到肾虚患者红细胞c3h受体抑制率显著离于正常人,提示肾虚患者红细胞免疫粘附抑制因子增多,其抑制效应增强,可能是肾虚患者红细胞免疫粘附能力低下的原因之一(四川中医,1989,<12>:10~11)。   3.微量元素方面张文彭测定了79例肾虚患者头发和血清中的微量元素,发现肾虚组血锌、铬,发铬、钙、钴值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1984,<4>:39)。孙爱华研究了240例肾虚和无肾虚症状的耳聋患者的血清铁值,发现二者均低于正常组,且肾虚者明显低于无肾虚者(中医杂志,1982,<7>:66)。    4.自由基、脂质代谢方面 陈晏珍等通过检测66例肾虚患者外周血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发现肾虚者SOD活性明显低于正常组(中医杂志,1989,<4>:42)。张文彭等发现,老年慢性病中肾虚证男性过氧化脂质(LPO)、胆固醇(TC)明显高于非肾虚组,女性也有增高趋势,高密度脂蛋白(HDL—C)水平则有低于非肾虚组趋势,说明肾虚与老年性疾病关系密切(中医杂志,1989,(2>:43~46)。刘副春等测定112例虚证患者和20例正常人血中的SOD一(Zn、Cu—SOD)结果,虚证组患者的含量较正常组明显降低,尤以气虚阳虚患者降低最明显。其中阳痿、中青年脱发、肿瘤术后患者的SOD一。与正常人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o.1)(79南中医,1991,<6):13~14)。 5.能量代谢及水盐调节方面查良伦等用R26测定了22例肾阳虚、8例肾阴虚及正常人红细胞钠泵活性,结果表明:肾阳虚者其活性明显低于正常人和肾阴虚者,肾阴虚者与正常人之间无显著差异,说明肾阳虚者ATP分解产热作用减少,与“阳虚则寒”的理论一致(中西医结合杂志,1985,<7>:416~417)。雷梦楠等用氢化可的松和利血平分别复制了肾阳虚和脾阳虚的动物模型,两种模型的血清乳酸脱氢酶(LDH)同工酶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云南中医杂志,1987,(1>:32)。张文彭研究了294例肾虚证的尿渗透压情况,肾虚证出现异常变化,其中以肾阳虚者更为明显(中西医结合杂志,1990,<5):286)。   6.微循环方面 王振国对肾阳虚型慢支及肾阴虚型肺结核病人甲皱微循环和皮肤微循环观察,结果肾阳虚甲皱微循环改变主要是管襻开放数目减少,管襻内血色浅红,血流速度减慢,似可理解为中医的“气滞”和“阳虚”。肾阴虚则管襻数目增多,管襻内血色多深红,血流速度稍慢,以可理解为“血瘀”和“阴虚”(中医杂志,1980,(9>:3]).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