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肺胀

 学中医书馆 2014-03-26
肺胀
   【定义】
   肺胀是因喘咳日久,肺脾肾心俱虚,气道滞塞,肺气胀满,出现以胸部膨满,咳逆上气,动后尤甚,痰涎壅盛,甚则面色晦黯,唇舌紫绀,面目四肢浮肿,病程缠绵,经久不愈为特征的疾病。
   【范围】
   西医学中的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如喘息型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合并阻塞性肺气肿、慢性肺原性心脏病、老年性肺气肿等病,均可参照本篇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
   肺胀是由于慢性咳喘气逆,反复发作,以致肺脾肾心等脏腑功能失调,气血津液运行敷布障碍而形成。因此其病变部位主要在肺,兼及它脏。现将其病因病机分述于下:
   一、病因
   1.肺系疾病日久,或迁延失治,肺气郁阻,气道滞塞不利,肺脾心肾俱损,而形成肺胀。
   2.过度吸烟、酗酒、纵欲、劳极、忧伤,加之反复感冒,损伤肺脾肾心,可诱发肺胀。 

  3.年迈体弱,又加频繁的外感内伤,肺脾肾心受损,往往造成肺胀喘满。
   4.禀赋不足,肺脾肾心素虚而导致本病。
   二、病机
   1.发病 本病多由慢性肺系疾病积久而成,隐袭发病,病程较长,在其发病过程中,痰浊、水饮与血瘀起重要作用。若素有脾肾阳虚,脾阳虚则失于温化,肾阳虚则失于蒸化,水津停滞而生痰,痰从寒化而积成饮,水饮内停,复感风寒外袭,则寒饮相搏,上射迫肺,气滞于胸,肺失敛降而为肺胀;肺脾虚弱者,肺虚不能化津,脾虚不能转输,水津停滞,痰浊内生,壅阻于肺,壅塞气道,亦为肺胀;若痰浊素盛,久则痰从热化,痰热相搏,郁遏肺气,清肃失司,肺气上逆。甚则痰气交阻,阳气闭塞,痰蒙神窍,或痰热内盛,热甚动风,则病情危殆。若痰浊久留,肺气郁滞,心肺失畅,则血郁为瘀,瘀阻血脉,痰浊、水饮、瘀血相互为患,常使病情进一步恶化。
   2.病位在肺脾肾心,亦可及脑与肝。肺胀的病变首先在肺,肺主气司呼吸,化生宗气以贯心脉;又宣发和肃降,布散津气营养全身,通调水道以利三焦。若久病喘咳,肺失宣肃,气滞胸中,甚或痰饮水停,瘀血内阻,发为肺胀,痰饮内停则伤脾,肺失宣降则肾失摄纳,故继则影响脾肾,痰饮瘀血内阻后期又可及于心,甚则及脑,痰蒙神窍,或引动肝风。
   3.病性本虚标实,虚实交错为本病之特点。本虚为肺脾肾心俱虚,标实为痰饮水停,气滞血瘀为患。偏虚者,当区别气虚、阳虚或阴虚,并应分辨肺脾肾心病变的主次;偏实者须分清风寒、风热、水饮、痰浊、痰热、血瘀等的不同。一般感邪则偏于邪实,平时偏于本虚。早期多属气虚、气阴两虚,由肺而及脾肾;晚期气虚及阳,以肺肾心为主,或阴阳两虚,但纯属阴虚者罕见。
   4.病势病势可由上及下,由肺及脾及肾。亦可由下及上,后期病及心脑。
   5.病机转化本病正虚与邪实互为因果。如阳气不足,卫外不固,易感外邪,痰饮难蠲,兼有阴虚者,则外邪、痰浊易于热化;故虚实常夹杂出现。若反复外感、内伤,进一步耗伤正气,每致愈发愈频、甚则持续不已。恶化与缓解是病性发展的两端。一是季节性加重,或寒温失控,或情志因素引起急性发作,出现寒饮束肺,或痰热壅肺,或心脾肾阳虚,如果治疗不及时或误治,甚至再受诱因的刺激,轻则在三证之间转化,重则转为痰浊内闭,严重时发生喘脱等危重证候。二是季节性缓解,或治疗及时得力,诸证由重转轻,由危转安,由发作转缓解。
 肺胀病因病机见图1-5。
 鬈黧蒜滋感冒]一荆晰。黼一鬈n胀
 烟酒过度,劳欲过极,反复感冒l一损及肺脾肾心答卷篇靠一。、。。。1一肺胀
 年迈多病或禀赋不足 J 迁延失治』反复发作
 霸翥辞蠢]一危殆
 图1-5肺胀病因病机示意图
   【诊断和鉴别诊断】
   一、诊断依据
   1.有长期慢性咳喘的病史。
 
  2.以肿(胀)、喘、痰、咳、瘀为本病的证候特征,常因明显的外感而诱发或加重。其中,肿(胀)是指胸中胀满,并见四肢颜面浮肿;喘是动则气短不续,吸少呼多,可闻及喘鸣音;痰为喘咳之时痰涎壅盛可闻痰喘;咳为长期反复发作咳嗽;瘀为唇舌紫绀,面色晦黯。
   3.有杵状指、唇甲紫绀及肺气肿的体征。
   4.X线透视摄片,可见肺容积增大,肺透亮度增强,肋骨平行间隙增宽,横膈活动度减弱,位置低平,心影缩小,常呈垂直性。心电图检查呈肺型P波、电轴右偏、直位心、顺钟向转位等。肺功能检查示残气量增多,最大通气量降低,第一秒钟间肺活量降低,气体分布不均。痰涂片或痰菌培养可见异常。血液检查示继发性红细胞增多,或红细胞压积增加,动脉血氧分压降低,二氧化碳分压升高,继发感染者可见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升高。
   二、鉴别诊断
   1、哮病发作时喉中有哮鸣音。咳、痰均少,无肿、瘀,缓解后无胸中胀满,病有夙根。肺胀之咳喘虽经治疗缓解,其胸中胀满、气短,常可持续存在,因此不难区别。
   2.喘病喘病发作时有喘,无肿、瘀,缓解后胸中不胀满。但反复发作,可转为肺胀。
   3.肺痿反复发作的咳吐浊唾涎沫而气短,无肿、瘀。必要时结合x线摄片以鉴别。
   4.痰饮痰饮是肺脾肾功能失调引起的水饮停积于某些部位的一类病证,表现为水走肠间沥沥有声(痰饮);饮留胁下,咳唾引痛(悬饮);溢于四肢(溢饮),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支饮)。肺胀在急性发病阶段,可出现支饮证候,可以认为支饮是从病理角度命名,肺胀是根据病证特点为名,支饮可看作肺胀病的一个证候,可出现于该病的某一阶段。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1.辨虚实肺胀是本虚标实之证,但有偏实与偏虚的不同。一般感邪时偏于邪实,平时偏于本虚,偏虚者有气(阳)虚、阴阳两虚等不同,为肺脾肾心亏损所致;偏实者为水停痰凝,气滞血瘀为患,常因感邪而病甚。
   2.辨脏腑咳嗽喘息,胸闷胀满,气短怕风,稍劳即著,病位在肺;咳喘胸满,脘痞痰多,倦怠乏力,病位在脾;咳喘气短,动则喘甚,呼多吸少,病位在肾;咳逆上气,心慌气短,唇舌紫绀,病位在心。
   3.辨痰饮气血咳逆上气,面浮肢肿,心悸尿少,属水饮;咳逆上气,痰涎壅盛,属痰浊;咳逆上气,胸中膨膨胀满,不能平卧,属气滞;咳逆上气,面色晦黯,唇舌紫绀,为瘀血。
   4.抓主证肿、喘、痰、咳、瘀为本病之主要证候。
   二、治疗原则
   肺胀为本虚标实,虚实错杂的病证,扶正祛邪为其治疗原则。在急性发作期,一般以标实为多,故以祛邪为主,根据水饮、痰浊、气滞、血瘀的不同,分别选用逐饮利水,宣肺化痰,利气降逆,调气行血等法,佐以扶正,或益气,或温阳。在缓解期,一般以正虚为多,故以扶正为主,根据气(阳)虚、阴阳两虚的不同,肺脾肾心脏腑虚损的差异,或以补养心肺,益肾健脾,或气阴兼调,或阴阳两顾,佐以祛邪、化痰、活血。对于本病的治疗,扶正祛邪尤应突出以下两个方面:
   1.治病必求于本对于本病的治疗,应“追本求源,审因论治”。由于本病患者多是中老年人,病程缠绵,病情迁延,久病体衰,更易反复受邪,而临床表现多不一致,或轻或重,或表或里,或寒或热,但均属本虚标实之证,治当扶正祛邪,攻补兼施。慢性咳喘,冬受风寒湿之邪,痰涎壅盛,而夏令暑燥火使气道干燥,故肺胀多为冬季发作,夏令小康,采用冬病夏治常可达到预防性治疗效果。痰浊是本病的主要病理因素,有寒痰、热痰、燥痰、湿痰等,应辨别其性质,采取“制源畅流”的方法,即针对病因治疗以减少痰液的来源,同时恢复肺的清肃功能,祛除既成之痰。
   2.顺其生机,因势利导人体在正常情况下“阴平阳秘,精神乃治”,“气血冲和,循行无间”。一旦罹病,生机受到破坏,医者要从整体入手,寻求并掌握脏腑、经络、气血各个系统之间的功能失调因素,或祛邪,或扶正,顺其生机,以复常度。肺以清肃为顺,壅阻为逆,肺经受病而咳喘痰壅,治宜宣肺祛痰,此即顺其肺之生机,反之皆为逆。“咳无止法”,若直接抑制咳嗽,反致咳嗽迁延不愈,成为肺胀之渐。“因势利导”是本病重要的治则之一,透邪则咳自止,豁痰则喘自平。
   三、分证论治
   1.寒饮束肺
   证候喘咳气短,咯痰量多稀白,恶寒发热,身痛无汗,苔白,脉浮紧。
   证候分析风寒之邪引动内伏寒饮,或寒饮招引风寒致病急作,风寒饮邪壅肺,肺失宣肃之职,故喘咳气短,咯痰量多稀白,胸膨胀满;风寒束表,卫表不和,故恶寒发热,身痛无汗;苔白,脉浮紧,为风寒束表之象。
   治法宣肺散寒,温肺化饮。
   方药运用
   (1)常用方小青龙汤加减。药用麻黄、桂枝、生白芍、干姜、细辛、清半夏、五味子、炙甘草。
   方中麻黄、桂枝宣肺平喘散寒;桂枝既助麻黄发汗解表,又有温阳化饮之意;生白芍配桂枝以调和营卫;干姜、细辛内以温化水饮,外可辛散风寒;五味子敛肺止咳;半夏燥湿化痰,蠲饮降浊;炙甘草调和诸药。全方辛开苦降、散收相配,以复肺之功能,又寓“病痰饮者,温药和之”以除痰饮。
   (2)加减痰多者,加浙贝母、杏仁以化痰;咯痰不利者,加桔梗宣肺利气;若有郁热,兼见烦躁口渴者,可加生石膏清泄郁热;咽痛甚者,可加杏仁宣肺止咳;便秘者,加瓜蒌仁润肠通便。
   (3)临证参考本证严重者,水气上逆,可见面浮目脱,可选紫苏散;若咳逆上气,身体浮肿,短气胀满,昼夜不得平卧,喉中如水鸡声,用白前汤;若咳逆上气,支满息欲绝,气结于胸中,选一合汤。
   2.痰浊阻肺
   证候咳嗽胸满闷胀,痰多色白粘腻,或呈泡沫,短气喘息,不能平卧,稍劳即甚,怕风易汗,脘腹痞满,食纳减少,倦怠乏力,舌质偏淡,苔浊腻,脉小滑。
   证候分析脾虚肺虚,痰浊内生,上逆于肺,壅塞气道,气因痰阻,失于敛降,故短气胸满闷胀,喘咳上逆,不能平卧,痰多色白粘腻,或痰从寒化而呈泡沫状,稍劳即甚;肺气虚弱,卫表不固,故怕风易汗;脾虚气弱,故脘痞纳少,倦怠乏力;舌质淡,苔浊腻,脉小滑,为肺脾气虚,痰浊内盛之候。
   治法健脾益肺,降气化痰。
   方药运用
   (1)常用方苏子降气汤加减。药用苏子、陈皮、半夏、白芥子、当归、前胡、厚朴、茯苓、白术、党参、生姜、甘草。
   方中苏子为君,降气消痰,止咳平喘;臣以陈皮、半夏、白芥子燥湿化痰,降逆散结;佐以前胡、厚朴降气平喘,又佐党参、白术、茯苓健脾益气,当归以养血行血,生姜以散寒宣肺;使以甘草调药和中。全方标本兼顾,降气消痰以治标,健脾补肺又固本。
   (2)加减脾肺气虚,易汗乏力者,加黄芪、白术健脾益气,补肺固表;痰多胸满不能平卧,加葶苈子泻肺祛痰。
   (3)临证参考本证常用苏子降气汤、三子养亲汤、六君子汤化裁治疗。苏子降气汤偏温,以上盛兼有下虚,寒痰喘咳为宜;三子养亲汤偏降,以痰浊壅盛,肺实喘满,痰多粘腻为宜;六君子汤健脾燥湿化痰偏补,以脾虚兼有痰湿者为宜,可作病情稳定时之调治方。
   3.痰热壅肺
   证候喘促气短,胸满咳嗽,痰黄或白,粘稠难咯,发热有汗,口干面赤,苔黄,脉浮滑数。
   证候分析外感风热,或风寒化热,内有痰湿,痰热相搏,壅遏肺气,故喘促气短,胸满咳嗽;痰热内蕴,则痰黄粘稠难咯;肺热耗精则El干;热壅上蒸则面赤;风热犯肺,卫表失疏,故发热有汗;苔黄,脉浮滑数为风热外袭,引动痰热之象。
   治法宣肺疏风,清化热痰。
   方药运用
   (1)常用方清气化痰丸加减。药用胆南星、陈皮、黄芩、全瓜蒌、枳实、杏仁、法半夏、茯苓。
   方中胆南星为君,取其味苦性凉,清热化痰;臣以黄芩、瓜蒌清热化痰助君药清化之力,治痰当须理气,故又以枳实、陈皮下气消痰;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故佐以茯苓健脾渗湿,杏仁宣肺下气,半夏燥湿化痰,既消已生之痰,又杜生痰之源。全方合用,使热清火降,气顺痰消则诸证自解。
   (2)加减咳嗽者,加枇杷叶肃肺止咳;痰多者,加葶苈子利肺化痰;痰臭者,加鱼腥草、金荞麦清热解毒;发热者,加金银花、连翘清热解毒;口渴者,加金银花、芦根清热生津;便秘者,加大黄通腑泻下。
   (3)临证参考本证亦可选越婢加半夏汤、桑白皮汤加减。前方宣肺泄热,用于饮热郁肺,外有表邪,喘咳上气,目如脱状,身热,脉浮数;后方清肺化痰,用于痰热壅肺,喘急胸满,咳吐痰黄,或粘白稠厚者。
   4.痰蒙神窍
   证候神志恍惚,烦躁,撮空理线,表情淡漠,嗜睡或昏迷,肢体晌动,抽搐,咳逆喘促,咯痰不爽,苔白腻或淡黄腻,脉细滑数。 .
 
证候分析痰涎壅盛,浊邪逆窜,闭心蒙脑,则神志恍惚,烦躁,撮空理线,表情淡漠;肝风内动,则肢体瞤动,抽搐;肺虚痰蕴,则咳逆喘促,咯痰不爽;苔白腻或淡黄腻,脉细滑数,均为痰浊内蕴之象。
   治法涤痰开闭,化痰醒脑。
   方药运用
   (1)常用方菖蒲郁金汤加减。药用石菖蒲、郁金、竹茹、竹沥、玉枢丹、山栀、牡丹皮、连翘、灯芯草、木通。
   方中石菖蒲辛温芳香,祛痰秽以开窍宁神,郁金辛苦寒,凉血清心,行气开郁,共为君药,以开窍除痰醒脑;臣以竹茹、竹沥、玉枢丹助君药辟秽除痰,开窍醒脑;佐以栀子、牡丹皮、连翘泻热除烦,灯芯草、木通利尿泄浊。全方辛开苦降,开以治上,降以渗下,除痰秽而醒脑宁神。
   (2)加减痰热较重者,可加瓜蒌、胆南星清热化痰;大便秘结不通者,加大黄通腑泻下。
   (3)临证参考热痰内闭重证可服至宝丹;寒痰内闭,气虚欲脱者改独参汤送服苏合香丸;寒痰内闭者,用三生饮或羚羊钩藤汤加减。
   5.肺肾气阴两虚
   证候呼吸浅短,动则尤甚,声怯乏力,咳嗽痰少,甚则张口抬肩,倚息不能平卧,面浮肢肿,手足心热,心悸心慌,舌质黯红或舌红,少苔,脉沉细弱或细数。
   证候分析此为缓解期证型。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肺伤及肾,气阴两伤,肾气衰惫,摄纳无权,则呼吸浅促,动则尤甚;肾主水,肾虚气不化水,水邪泛溢可见面浮肢肿,上凌心肺则心悸一L-慌,张El抬肩,倚息不能平卧;气伤及阴,耗伤阴液则手足心热;舌脉均为气阴两虚之表现。
   治法益气养阴,补肺纳肾。
   方药运用
   (1)常用方人参蛤蚧散合八珍汤加减。药用人参、蛤蚧、炙黄芪、白术、茯苓、炙甘草、熟地黄、川芎、当归、桃仁、贝母。
   方中人参、炙黄芪、白术、茯苓、炙甘草健脾益气;蛤蚧补肺纳肾;熟地、当归、川芎、桃仁养血补心活血;贝母化痰。全方重补后天之本,以益气血生化之源。
   (2)加减 肾不纳气者,加五味子、补骨脂以补肾纳气;阴虚者,加百合、生地、天冬、麦冬、玄参滋阴;心悸者,加龙眼肉、远志,重用炙甘草益气养心;血瘀者,加丹参、五灵脂活血祛瘀。
   (3)临证参考肺肾阴虚甚者,百合固金汤加减;肺肾气虚甚者,补肺汤合生脉散加减;肺肾气阴两虚甚者,生脉散合麦昧地黄汤加减;肺脾气虚者,补中益气汤加减。
   6.阳虚水泛
   证候浮肿心悸,气短倚息,尿少肢凉,唇绀舌紫苔腻,脉沉虚数或结代。
 证候分析劳倦七情伤及心脾肾,阳气衰微,水津代谢障碍,水饮上干外溢,致浮肿心悸,气短倚息,尿少肢冷;心阳不振,气血运行不畅,则唇绀舌紫,脉沉虚数或结代。
   治法温阳利水,补肾纳气。
 
  方药运用
  (1)常用方金匮肾气丸合真武汤加减。药用熟地黄、山萸肉、山药、肉桂、熟附子、茯苓、泽泻、牡丹皮、五加皮。 .
   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方中重用熟地黄为君,滋补肾水;臣以山茱萸、山药滋肝补脾,敛阴涩精,再配附子、肉桂温阳暖肾,以鼓舞肾气;佐以茯苓健脾渗湿,泽泻宣泻肾浊,牡丹皮清泻,五加皮温补肾阳而除寒湿。
   (2)加减肿甚者,加生姜皮,茯苓改茯苓皮以利水消肿;血瘀者,加丹参、川芎活血化瘀;气虚者,加黄芪、党参益气。
   (3)临证参考脾阳虚者,用实脾饮;心阳虚者,用苓桂术甘汤合五苓散、五皮饮。

肺胀方剂;
  
1 痰浊壅肺:
化痰降气,健脾益肺  苏子降气汤(组成】 紫苏子9克、半夏9克、前胡6克、厚朴6克、陈皮3克、甘草6克、当归6克、生姜两片、大枣1个、肉桂3克)合三子养新汤(原料:白芥子10克,苏子12克,莱菔子12克。)
 加减
 1.若痰涎壅盛,喘咳气逆难卧者,酌加沉香以增强降气平喘之力;
 2.兼有表证者,加麻黄、杏仁等以宣肺平喘,疏散外邪;
 3.兼气虚者,加人参、黄芪等以益气补虚;
 4.若肾虚较甚者,可加附子、补骨脂等以助温肾纳气之功;
 5.若无明显腰酸腿软,气短浮肿等下虚之象者,桂心亦可去之。
 6.脾肺气虚,易汗乏力者,加黄芪、白术健脾益气,补肺固表;
 7.痰多胸满不能平卧,加葶苈子泻肺祛痰。
 8.痰多喘急,胸满 不能卧,加葶苈子泻肺化痰。

痰从寒化为饮,外感风寒诱发,喘咳痰多粘白泡沫,见表寒里饮证者--小青龙汤
 【组成】; 麻黄9克,桂枝10克,干姜9克,五味子9克,细车6克,半夏14克 白芍9克甘草10克。
加减;
1.如果口渴则去半夏,加入栝蒌根9克
 2.如果轻微下痢则去麻黄,加入茯苓9克。
 3.若噎者,去麻黄,加入炮附子5克。
 3.若小便不利,少腹满者,去麻黄,加茯苓12克。
 4.若喘去麻黄加入杏仁12克(去皮尖)
 5.若外证较轻者,可去桂枝,麻黄则改用炙麻黄。
 6.兼有热象而出现烦躁者,加生石膏、黄芩。
 7.兼有鼻塞清涕多者,加辛夷、苍耳子。
 8.兼水肿者,加茯苓、猪苓。 
 9.痰多者,加渐贝母、杏仁以化痰;
10.咯痰不利者,加桔梗宣肺利气;
11.若有郁热,兼见烦燥口渴者,可加生石膏清泄郁热;
12.咽痛甚者,可加杏仁宣肺止咳;
13.便秘者,加瓜蒌仁润肠通便。 
14.如果外感已解,而咳喘未除,去桂枝以减缓发散之力,麻黄用蜜炙以偏重宣肺平喘。 
15.饮郁化热,烦躁而喘,脉浮--小青龙加石膏汤。
若痰浊夹瘀用涤痰汤+活血药
  【组成】姜南星7.5克 半夏7.5克 枳实6克 茯苓6克 橘红4.5克 石菖蒲3克 人参3克(包) 竹茹2克 甘草2克
1.若见高热烦燥,神昏谵语,舌质红降者,为痰郁化热,内陷心包,可加黄连、天竺黄,以清热化痰;
2.若舌质紫暗,为内有瘀血,可酌加丹参、桃仁、红花、丹皮等,以活血化瘀通络。 
3.如痰涎壅塞气道,痰鸣喘促不安,  加用猴枣散(每次0.3-0.6克,日三次)、鲜竹沥水(每次30-60毫升,一日数次   )等,以豁痰利肺。
4.若痰热内盛,身热烦躁,神昏谵语,苔黄舌红者,加黄连、天竺黄、竹沥,中成药改用安宫牛黄丸(每次一粒,日2-3  次),以增强清心开窍之力。
5.若肝风内动,四肢抽搐,加钩藤、全蝎,另服羚羊角(0.3-0.6克,日2-3次)以平肝息风。
6.热伤血络,皮肤粘膜出血,咯血,便血,色鲜红者,配合清热凉血止血药物,如水牛角、生地、丹皮、紫珠草等。

2 痰热郁肺:
清肺化痰,降逆平喘  越婢加半夏汤(组成】麻黄18克(包) 石膏24克  生姜9克  红枣15枚  半夏12克
1.痰热内盛,胶粘不易咯吐者,加鱼腥草、瓜蒌皮、海蛤粉、风化硝以清热滑痰利肺。
2.痰鸣喘息,不得平卧,加射干、葶苈子泻肺平喘。
3.痰热壅结,便秘腹满者,加大黄泄热通便,以降肺气。但不可过剂,以免伤正。
4.痰热伤津,口舌干燥,加花粉、知母、芦根以生津润燥。
5.阴伤而痰量已少者,酌减苦寒药物,加沙参、麦冬等滋养阴液。

桑白皮汤(【组成】桑白皮5克 黄芩5克 黄连5克 栀子5克 杏仁5克 川贝5克 半夏5克 炒苏子5克
1.痰热内盛,胶粘不易咯吐者,加鱼腥草、瓜蒌皮、海蛤粉、风化硝以清热滑痰利肺。
2.痰鸣喘息,不得平卧,加射干、葶苈子泻肺平喘。
3.痰热壅结,便秘腹满者,加大黄泄热通便,以降肺气。但不可过剂,以免伤正。
4.痰热伤津,口舌干燥,加花粉、知母、芦根以生津润燥。 
  
3 痰蒙神窍:
涤痰、开窍、熄风  涤痰汤加减,另服安宫牛黄丸或至宝丹
  
4 肺肾气虚:
补肺纳肾、降气平喘  平喘固本汤(【组成】党参15克,五味子6克,冬虫夏草6克,胡桃肉12克,灵磁石18克,沉香、坎脐、苏子各15克,款冬花12克,法半夏12克,橘红6克。水煎服。(注释:坎脐--脐带))
1.肺虚有这-进,怕冷,舌质淡:当温肺寒,加肉桂、干姜、钟乳石等。
2.兼有阴伤,低热、舌红,苔少:加麦冬、玉竹、生地等以滋养阴液。
3.痰浊明显,咳痰量多,色白如沫,苔腻:加厚朴、杏仁、白芥子宣化痰温。
4.气虚瘀阻,颈脉动甚,面唇紫绀明显:加当归、川芎、红花、丹参等以活血通脉。 

合补肺汤 组成;人参5克 黄芪9克 麦冬9克 五味子9克 桑白皮6克 紫菀6克
1.肺虚有这-进,怕冷,舌质淡:当温肺寒,加肉桂、干姜、钟乳石等。
2.兼有阴伤,低热、舌红,苔少:加麦冬、玉竹、生地等以滋养阴液。
3.痰浊明显,咳痰量多,色白如沫,苔腻:加厚朴、杏仁、白芥子宣化痰温。
4.气虚瘀阻,颈脉动甚,面唇紫绀明显:加当归、川芎、红花、丹参等以活血通脉。
              
若见喘脱危象,急加参附汤送服蛤蚧散/黑锡丹。病情稳定阶段,可常服皱肺丸。(药物组成 五灵脂(研)2两,柏子仁半两,胡桃8枚(去壳,研)。)
  人参蛤蚧散合八珍汤;人参6克(焗服) 蛤蚧6克 炙黄芪9克 白术6克 茯苓6克 炙甘草3克 酒当归9克 熟地9克 川芎4.5克 桃仁5克 贝母5克 生姜5片 红枣3枚
加减:
 1. 肾不纳气者,加五味子、补骨脂以补肾纳气;
 2. 阴虚者,加百合、生地、天冬、麦冬、玄参滋阴;
 3. 心悸者,加龙眼肉、远志,重用炙甘草益气养心;
 4. 血瘀者,加丹参、五灵脂活血祛瘀。 

5 阳虚水泛:
温肾健脾、化饮利水  真武汤(茯苓15克、芍药15克、生姜15克、白术10克、炮附7克。)
加减;
 1.咳嗽者,为水气上犯于肺,故加细辛、干姜以温肺化饮,加五味子以敛肺止咳;
 2.小便利者,去茯苓,恐过利伤肾;
 3.若脾阳虚甚而下利者,去白芍之酸寒,加干姜以温运脾阳;
 4.若呕者,为水停于胃,病非在下焦,故去附子,加重生姜,以温胃散水而止呕。
 5.肿甚者,加生姜皮、茯苓皮以利水消肿;
 6.血瘀者,加丹参、川芎活血化瘀;
 7.气虚者,加黄芪、党参益气。

五苓散;猪苓9克、泽泻15克 白术9克 茯苓9克 桂枝6克
1.肾虚者,可并服济生肾气丸。
2.阳虚甚,畏寒肢冷,可加附子、干姜以温阳散寒;可用真武汤温阳利水。
3.水肿势剧,可加沉香、黑白丑、万年青根行气逐水。

   四、其它疗法 
  1.中成药
   (1)痰浊阻肺
   ①止喘灵注射液(苏中牌,江苏苏中制药厂):每次2ml,每日2~3次。用于咳喘、胸闷、痰多等。
   ②消咳喘(向阳牌,哈尔滨中药二厂):每次7~lOml,每日3次,温开水送服。用于慢性支气管炎。
   (2)痰热壅肺橘红丸(嘉应牌,广东梅州制药厂):每次129,每日2次,温开水送服。适用于痰热壅盛之咳嗽痰多,喘促气急,胸闷口干。
   (3)痰蒙神窍
   ①安宫牛黄丸(旭日牌、同仁堂牌,北京同仁堂制药厂;长城牌,天津达仁堂制药厂):1次1丸,温开水送服。适用于痰热上扰,窍闭神昏之证。
   ②清开灵注射液(地坛牌,北京中医药大学实验药厂):20~30ml加入10%葡萄糖注射液500ml中,静脉滴注,每天1次。
   ③醒脑静注射液(锡药牌,江西无锡中药厂):1次2~4ml,1日1~2次,肌内注射;静脉注射每次10~20ml或遵医嘱。
   (4)肺虚
   ①蛤蚧定喘丸(桂中药牌,广西桂林中药厂):每次9g,每日2次,温开水送服。适用于阴虚咳喘。 
  ②生脉饮(京花牌,北京中药厂):每次lOml,每日3次。适用于气阴不足者。
   2.单验方
   (1)葶苈子粉3~6g,装胶囊,1日3次,食后分服。用于咳嗽痰涌之症。
   (2)万年青根12一--15g,红枣5枚,煎服。用于喘悸水肿。
   (3)杏仁、胡桃肉各60g,共研为细末,加生蜂蜜少许调服,每日3次,每次用药末3g。适用于肺肾气虚而肺胀者。
   (4)生梨1个,柿饼2个,同煎。适用于肺肾阴虚而肺胀者。
   (5)百合、枸杞子各250g,研细末蜜丸,每日3次,每次lOg。适用于肺肾阴虚而肺胀者。
   (6)紫河车1具,焙干研末,每服3g,每日3次。适用于脾肾阳虚之肺胀。
食疗
   (1)紫桃羹鲜紫河车1具,洗净切成小片,核桃仁500g,炖汤加调料食。具有补肾纳气之功。
   (2)参芪粥丹参20g,黄芪20g,水煎2次取汁,入粳米lOOg,煮成粥食。能补肺活血。
   (3)参苓白术散馍将5小袋中成药参苓白术散揉入250g发好之白面中,作成蒸馍食。可健脾益气。
   3.针灸疗法 .
  (1)体针选定喘、大椎、膻中等穴。寒饮束肺者,配风门、列缺;痰浊壅盛者,配丰隆;痰热者,选尺泽、合谷;心悸胸闷者,选内关、间使、郗上;水肿尿少者,选水分、三阴交,复溜;痰浊内闭者,选人中、涌泉、太冲等穴。
   (2)耳针选肺、大肠、枕区等穴。水肿者,加心、脾、肾、内分泌;痰蒙神窍者,选加脑干、皮质下、心等穴。
   (3)灸法肺脾肾心虚证,可灸足三里穴15分钟,每日1次。亦可自我按摩肾俞、涌泉穴各15分钟,每日2次。
   【转归与预后】
   本病属病情复杂严重的慢性疾病,患者的转归与预后与体质、年龄、病程、环境以及治疗是否及时有密切关系。一般来说,本病病程缠绵,经常反复发作,愈发愈剧,多呈进行性加重,难于根治。若体质强、病情轻、环境好、摄生有方,发作时能及时控制喘咳,康复条件较好者,往往可使病情基本稳定,带病延年;反之,不能控制喘咳,因肺气壅遏,金令不降,不能安卧,鼻翼煽动,治疗就比较棘手,往往可使病情加重,预后较差。
   寒饮束肺、痰浊阻肺、痰热壅肺、痰蒙神窍、心脾肾阳虚诸证,治疗得力,脉现冲和滑利,病情缓解,转为肺脾肾虚证。寒饮束肺证、痰浊阻肺证治疗不及时,可郁而化热,转为痰热壅肺证,进一步发展可转为痰蒙神窍或心脾肾阳虚证。反之,痰热壅肺证,寒凉太过,复感风寒,亦可转为寒饮、痰浊之证。本病后期病情严重,可因气病及血,气不摄血,出现血痰或吐血便血,可因痰迷心窍,或肝风内动,出现谵妄、昏迷、震颤、抽搐;也可因阴阳衰败,出现喘脱、神昧、汗出、肢冷、脉微欲绝之危重证候。如能及时治疗,尚能使病情缓解,但反复多次发作,终将不能救治。
   【护理与调摄】
   一、生活调摄
   宜慎风寒,避免受外邪;戒烟酒,避免肺脾肾心再度损伤;节房事,以保精强肾;毋过劳,以益五脏;饮食宜清淡,忌食辛辣、煎炒、酸咸、甜腻及海腥发物。
   二、辨证调护
   1.预防感冒是护理本病的重要环节。病室应保持清洁卫生,安静舒适,空气流通,保持适当的温度与湿度;清洁口腔,预防上感,每天可用银花连翘煎液漱口两次;发现有流感征兆,用紫苏、贯众、大青叶煎汤,进行预防及治疗投药;病室可用艾叶、苍术、贯众香熏,每天熏6小时;患者作有关检查时,注意防寒保暖,避免着凉。
   2,深入病房密切观察病情,采取一看、二听、三检查:看神志、皮色、呼吸、痰色、眼、舌、头面、手、饮食、尿量;听咳痰声、喘息声;查脉象、血压、手心、呼吸频率与节律。其中要特别注意痰的量色质、神志变化、出汗情况、出血倾向。
   3.排除患者通气障碍,排痰是重要方法。采取咳、翻拍、吸、氧、雾5项措旋:咳是鼓励清醒患者咳痰;翻拍是指每2~3小时给昏迷患者翻身拍背一次,翻拍时先吸尽其口腔、鼻腔、咽喉部分泌物;吸是用鼻导管侧孔改直孔吸痰;氧是对危重病人多持续低流量(1~1.5给氧,对严重缺氧而无明显二氧化碳潴留合并肺水肿患者,高流量(4~6L/min)给氧;雾即用清热解毒化痰平喘的中药煎液,进行呼吸道雾化吸入。
   【预防与康复】
 
  1.坚持锻炼,增强体质。患者可根据体质、病情与爱好,选择呼吸方式、缩拢口呼气、健肺操、气功疗法等体育项目进行锻炼,以改善肺脏通气功能,提高抗病能力,防患于未然。
   2.积极防治肺部疾病。本病乃由咳喘、哮病日久发展而成,故预防和及时治疗咳、喘、哮等病证,是本病预防的关键。
   3.既病防变。本病最先肺系受累,反复感邪发作,日久必累及它脏,平时当注意保暖防寒,尤其注意胸背部的保暖,不使娇脏受邪。本病患者在缓解期,亦应积极治疗,可采用冬病夏治、扶正固本、活血化瘀、温化寒饮等法。
   二、康复
   1.运动康复太极拳、步行、慢跑等抗寒锻炼,可以增强体质。可根据体力及病情选择,运动量宜由小到大,时间由短到长,避免剧烈运动。此外可作呼吸肌放松训练:坐位,躯干稍前倾,双肘屈曲90。,肩部放松,双上臂及肩关节自前向后做环形运动10~20次,动作宜轻柔缓慢。
   2.药物康复宜培补肺脾肾心,活血化瘀,温化痰饮。肺气虚用补肺汤,脾气虚用补中益气汤,肾阴虚用六味地黄丸,肾气虚用肾气丸,心气虚用炙甘草汤,痰饮可选二陈汤、苓桂术甘汤,瘀血可选血府逐瘀汤、桃红四物汤等。
   3.食疗康复
   (1)紫桃羹鲜紫河车1具,洗净切成小片,核桃仁500g,炖汤加调料食。具有补肾纳气之功。
   (2)参芪粥丹参20g,黄芪20g,水煎2次取汁,入粳米lOOg,煮成粥食。能补肺活血。
   (3)参苓白术散馍将5小袋中成药参苓白术散揉入250g发好之白面中,作成蒸馍食。可健脾益气。
   【医论提要】
   肺胀之名,首见于《内经》。如《灵枢·胀论》云:“……肺胀者,虚满而喘咳。”而对肺胀证候较为具体的描述,则见于汉代张仲景《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并治》,其中有“咳而上气,此为肺胀,其人喘,目如脱状”、“肺胀咳而上气,烦躁而喘”等记载。
   对肺胀病因的认识,以明代秦景明《症因脉治·喘证论》所论最为精当,他说:“肺胀之因,内有郁结,先伤肺气,外复感邪,肺气不得发泄,则肺胀作矣。”而历代对肺胀病机的认识,大致有以下3个方面:其一,纵观《金匮要略》之条文,肺胀之病机,当属素有水饮内蓄,因外感而触发一类;其二,隋·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咳逆短气候》中指出,本病病机在于‘‘肺本虚,气为不足,复为邪所乘,壅否不能宜畅,故咳逆短气也”,并有‘‘肺虚为微寒所伤”、“肺虚为邪热所客”之不同;其三,元代朱丹溪在《丹溪心法.咳嗽》中明确指出,‘‘肺胀而嗽,或左或右,不得眠,此痰夹瘀血碍气而病”,此说多为后世所宗,影响颇大。自《内经》提出“肺胀者,虚满而喘咳”开始,x,f肺胀病性的认识,多认为是一种虚实相兼的复杂证候,但唐代孙思邈《千金要方.肺脏.肺虚实》却指出,肺实热可以引起肺胀,“右手寸口气13以前脉阴实者,手太阴经也,病苦肺胀汗出,若露上气喘,咽中塞,如欲呕状,名日脉实热也。”清代张璐《张氏医通·肺痿》也指出:“肺胀实证居多”。这种认识,可供临床参考。
   历代对肺胀一病的辨证论治,内容相当丰富。清代李用粹《证治汇补·咳嗽》指出,肺胀有“气散而胀者,宜补肺;气逆而胀者,宜降气,当参虚实而施治。”将肺胀的辨证分为虚实两端,提纲挈领。在具体的分证治疗上,李氏的概括亦颇为全面,他总结说:“如痰夹瘀血碍气,宜养血以流动乎气,降火以清利其痰,用四物汤加桃仁、枳壳、陈皮、瓜蒌、竹沥。又风寒郁于肺中,不得发越,喘嗽胀闷者,宜发汗以祛邪,利肺以顺气。用麻黄越婢加半夏汤。有停水不化,肺气不得下降者,其症水入即吐,宜四苓散加葶苈、桔梗、桑皮、石膏。有肾虚水枯,肺金不敢下降而胀者,其症干咳烦冤,宜六味丸加麦冬、五味。”其中,痰夹瘀血碍气而病,运用活血化瘀的治疗原则,为元代朱丹溪在《丹溪心法·咳嗽》所开创。在具体的治疗方药上,《金匮要略》射干麻黄汤、皂荚丸、泽漆汤、厚朴麻黄汤、越婢加半夏汤、小青龙加石膏汤等,为后世治疗肺胀奠定了基础;明代李梃《医学入门·咳喘》中金沸草散、麻黄杏仁饮、苏沉九宝饮、古百花膏、诃黎勒丸等,丰富了肺胀辨证论治的内容;明代李中梓《医宗必读·咳嗽》还指出,肺胀的辨证论治,应区别有无外邪,他说:“肺胀嗽而上气,鼻扇抬肩,脉浮大者,越婢加半夏汤主之,无外邪而内虚之肺胀,宜诃子、海藻、香附、瓜蒌仁、青黛、半夏、杏仁、姜汁为末,蜜调噙之。”
  民国以降之医家,对肺胀的治疗也有一些新的体会。慢性肺原性心脏病,多属中医肺胀的范畴。肖俊逸认为本病起始于肺,继而累及于心,并与脾肾有一定的关系,因此,治疗的重点在于心肺,或偏重于脾肾。但临床上以心肺气虚为多见,因此,生脉散和沙参是必用之剂。有人认为生脉散和沙参似有恋邪之弊,多不敢用,实践证明并非如此。肖氏认为,凡咳嗽稍久,不论有喘无喘,均可在辨证方中加用生脉散和沙参,其效果比不加者显著。治疗肺心病并发心力衰竭,以葶苈子末3~69,每日分3次食后服,效果良好。肺心病属于本虚标实,在临床实践中,固本之法须贯彻始终。
    对于本病的预后,清代李用粹《证治汇补·水肿》指出,“若肺胀壅遏,不得眠卧,喘息鼻煽者,难治”。明代秦景明撰、秦皇士补辑的《症因脉治·喘证论》从脉象分析,认为“肺胀之脉,寸口独大,或见浮数,或见浮紧,浮数伤热,浮紧伤寒,寸实肺壅,浮芤气脱,和缓易治,代散则绝”。
   【医案选粹】
 案一
   黄敬修兄店内,有同事鲍宗海者。因感风寒,喘嗽多日。就彼地某姓老医看视,谓其证属内亏,药与地、归、参、术。予见方劝其勿服。宗海以为伊体素虚,老医见识不谬,潜服其药,是夜喘嗽益甚。次日复往加减,医谓前药尚轻更增黄芪、五味子。服后胸高气筑,莫能卧下,呷呀不休,闭闷欲绝。敬兄询知其故,嘱予拯治。予日:“前药吾原劝其勿服,伊之不信,况加酸敛,邪锢益坚,如何排解。”敬兄云:“渠与我同事多年,不忍见其死而不救。”揣摩至再,立方用麻黄、桂枝、细辛、半夏、甘草、生姜、杏仁、葶苈子,并语之日:“此乃风寒客肺,气阻痰凝,因而喘嗽。医不开解,反投敛补,以致闭者愈闭,壅者愈壅,酿成肺胀危证。《金匮》云:咳逆倚息不得卧,小青龙汤主之。予于方中除五味、白芍之酸收,加葶苈、杏仁之苦泻者,盖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泻之,如求眉燃,不容缓待也。”敬兄欣以为然,即令市药。煎服少顷,嗽出稠痰两盂,胸膈顿宽。再服复渣,又吐痰涎盏许,喘定,能卧。宗海始唔前药之误,泣求救援。予笑日:“无妨,枉自吃几13苦耳。”次服麻桂等味分量减轻,参入桔梗、橘红、茯苓、苏子,更为调和肺胃而痊。
   (选自《杏轩医案》)
案二
   班某某,女,50岁。高热四日,咳嗽喘息胸胁均痛,痰不易出,痰色如铁锈。经西医诊为大叶性肺炎,嘱住院医治,患者不愿入院,要服中药治疗。初诊时体温39.6℃,两颧赤,呼吸急促,痰鸣漉漉,咳嗽频频。舌苔白,中间黄垢腻,脉滑数,沉取弱。辨证立法:风邪外束,内热炽盛。气逆喘满,是属肺胀。热迫血渗,痰如铁锈。气滞横逆,胸胁疼痛,急拟麻杏石甘汤合泻白散、葶苈大枣汤主治,表里双清,泻肺气之
 胀满。
   处方:鲜苇根30克 炙前胡5克 葶苈子3克 大红枣5枚(去核用布包) 鲜茅根30克 炙白前5克 半夏曲6克 炙麻黄1.5克 炒杏仁6克 生石膏15克(打,先煎)  炙陈皮5克 冬瓜子(打)15克 旋覆花6克 代赭石12克(用布包)  炙苏子5克 苦桔梗5克 鲜杷叶12克 地骨皮6克 西洋参(另炖服)10克 鲜桑皮5克 炙甘草3克
   二诊:服二剂痰色变淡,胸胁疼痛减轻,体温38.4℃,咳喘如旧。
 拟麻杏石甘汤、葶苈大枣汤、旋覆代赭汤、竹叶石膏汤、泻白散诸方化裁,另加局方至宝丹1丸。
   三诊:服药二剂,体温37.5℃,喘息大减,咳嗽畅快,痰易吐出,痰色正常,胁间仍痛,口渴思饮。
   处方:鲜杷叶10克肥知母(米炒)10克天花粉12克鲜桑白皮5克大红枣3枚(去核) 葶苈子2.1克(同布包) 鲜地骨皮6克旋覆花6克代赭石10克(同布包) 半夏曲6克炙紫菀5克 生石膏(打,先煎)12克黛蛤散10克海浮
 石10克(同布包) 炙白前5克冬瓜子(打)15克苦桔梗10克青橘叶5克炒杏仁6克淡竹叶6克焦远志6克(粳米百粒,同煎)
  四诊:前方服二剂,体温已恢复正常,咳轻喘定,痰已不多,胁痛亦减,但不思食,夜卧不安。病邪已退,胃气尚虚,胃不和则卧不安,调理肺胃,以作善后。
 处方:川I贝母10克炒杏仁6克冬瓜子(打)12克青橘叶6克酒黄芩6克苦桔梗5克 生谷芽10克旋覆花6克海浮石10克(同布包) 半夏曲5克北秫米10克(同布包) 生麦芽10克 炙紫菀5克 广皮炭6克佩兰叶lo克炙白前5
克焦远志6克
   (选自《施今墨临床经验集》)
案三
   李女,十月十五日诊:热经半月,无汗,咳喘,鼻扇,口渴,痰多,面浮足肿。脉濡数,苔白。风邪夹饮上袭,有肺胀之险。昨尚进新米,腹常作痛,兼有积也。净麻黄、杏仁、玉泉散、射干、枳实、郁金、甜葶苈、冬甜瓜子、生薏仁、通草、薄荷、桑皮、兜铃、茅芦根、枇杷叶。另西月石、生明矾、礞石、槟榔,研末,冲。服药得汗,吐韧痰碗许,气喘鼻扇大减;转清肺涤痰,愈。
(选自《周小农医案》)
  【现代研究】
   肺胀主要包括西医学的慢性阻塞性肺疾患及其严重并发症,如肺心病、肺性脑病、呼吸衰竭等。近年来,随着中医和中西医结合研究本病的不断深入,无论在临床研究,还是在基础研究方面,均取得了可喜成绩。综述如下:
   一、基础研究
   1.瘀血症机理研究:金维岳测定肺心病患者血液流变学5项指标,其均值均高于正常,同时发现血液流变学的改变和中医分型有关(辽宁中医杂志,1994,21<8):282)。张伯礼对部分慢阻肺患者进行了体外血栓形成的检测和初步分析,结果慢阻肺者体外血栓长度、湿重、干重高于健康人数倍,肺心病患者血栓最长,说明本病常伴有高凝血状态,血栓形成能力增强(天津中医,1988,<4>:23)。李树森对肺心病患者各部位的微循环(甲皱微循环、舌尖微循环、眼部微循环等)进行观察,发现整个病变过程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微循环障碍,呈血瘀表现,其程度随病情加重而递增,而用活血化瘀治疗后有所好转(中西医结合杂志,1984,4(5):273)。
   2.生化指标的探讨:廖承济为了探讨肺心病肾阳虚证者肾上腺皮质功能的改变情况,对患者尿17一羟和17一酮的排量进行了观察,结果肺心病肾阳虚者24小时尿17一羟和17一酮总排量显著下降(福建中医药,1983,<3):48)。张智奎针对慢阻肺血浆性激素的改变与虚证的关系,进行了人体、动物实验病理初步观察。结果观察组T均较对照组低,E。/T(雌二醇/血浆睾丸酮)值增高,尤以女性为著。动物实验无论雌雄均发现性腺和肾上腺皮质有显著的病理改变。尸检男女生殖腺和肾上腺皮质均呈萎缩及退化现象。估计阳虚和阴阳两虚是反应这种性激素变化的物质基础(天津中医,1988,(6>:19)。杜求诚测定肺心病患者治疗前血浆环磷酸腺苷(cAMP)含量明显高于正常人,中药治疗后cAMP水平有不同程度降低,以至于恢复至正常水平(辽宁中医杂志,1994,21(8>:283)。廖承济观察到肺心病患者随着病情加重,乙酰胆碱(Ache)愈高,血清多巴胺一p一羟化酶(SDflH)愈低,证明本病确实存在植物神经功能失调状态,并为大量临床治疗实践证实;肺心病早期,单胺氧化酶(SMAO)活力即开始上升,与X线胸片所见的肺纹理变化状况相一致,其严重者往往不为治疗所逆转。阴阳两虚型为本病最严重患者,呈现AchE、SMAO明显升高。本病肾阳虚患者甲状腺素(T3和T3/T4)水平较健康人及肺阴虚者显著降低(福建中医药,1985,(1):19)。
   3.血气分析:王素英将106例肺心病患者分为气虚型、气阴两虚型和阳虚型进行血气分析研究。结果气虚型、气阴两虚型有轻度低氧血症和高碳酸血症,但其pH值仍在正常范围内,提示此2型病人属于呼吸性酸中毒代偿期。阳虚型病人表现有严重的低氧血症和高碳酸血症,血液pH值明显下降,提示此型病人处于呼吸性酸中毒失代偿期,病情显著较前2型为重。由此说明,分型和血气存在一定的辨证关系(内蒙古中医药,1986,(3>:26)。
   二、临床研究
   1.辨证论治黄大文将本病分为3型:痰热阻肺,用麻杏石甘汤合二陈汤加鱼腥革、全瓜萎、当归、川芎;寒痰伤肺,用小青龙汤加川芎;阳虚水泛,用苓桂术甘汤合真武汤加川芎、薏苡仁。共治本病85例,总有效率为88.2%(实用中西医结合杂志,1992,(5>:16~17)。朱光宗等治疗本病101例,其中肺热痰瘀型53例,用清热利肺化痰逐瘀汤(鱼腥草、黄芩、银花、连翘、天竺黄、地骨皮、全瓜蒌、丹参、竹沥、桃仁、冬瓜仁、地龙);肺热痰瘀合心脾肾虚型22例,采用阴阳胜衰服药法,即上午阳盛服阴药,用清热利肺化痰逐瘀汤,下午阴盛服阳药,用益气温阳制水汤(制附子、桂枝、北五加皮、破故纸、红参、茯苓、泽泻、车前子、龙骨、牡蛎);肺热痰瘀合痰迷心窍型(肺脑)15例,方用清热利肺化痰逐瘀汤加石菖蒲、郁金、远志、安宫牛黄丸;元阳欲绝型11例,方用保元参附龙牡汤(制附子、黄芪、红参、龙骨、牡蛎、炙甘草),待四肢转温、汗出止,保元参附龙牡汤和清热利肺化痰逐瘀汤交替使用。病情较重者,配合西药对症处理。结果显效69例,好转37例,无效及死亡各9例,总有效率为85.4%(浙江中医杂志,1992,27<5):197~198)。晁恩祥等将本病分为肺肾气虚外感型,其中偏寒者,选用小青龙汤加味;偏热者,用麻杏石甘汤合苇茎汤;心脾肾阳虚水泛型,用真武汤合苓桂术甘汤加味;痰浊蒙窍型,用涤痰汤加减;元阳欲绝型,用参附汤、四逆汤合生脉注射液;热瘀伤络型,用生脉饮合生地、大黄炭、大蓟、小蓟、三七、赤芍等。共治疗本病286例,总有效率为90%(天津中医,1985,(1):1~3)。
   2.治法探讨大多以热痰、瘀、虚为肺胀治法的立论依据,其中又以血瘀为立法的基础。应用较多的治法有:清热化瘀、通下化瘀、涤痰化瘀、温阳化瘀、益气化瘀、滋阴化瘀等法。
   (1)清热化瘀急性发作时,呼吸道感染可加重已有的肺循环阻力,致使感染区血液供应不足,热和瘀形成恶性循环。为了改善这一状况,房山县第一医院将清热解毒和活血化瘀合为一体,制成注射液(鱼腥草、败酱草、大蒜、卫矛、黄芩、丹参),治疗肺心病。结果总有效率及心肺功能改善皆高于综合治疗组和对照组(青霉素组)及清解组(五味消毒饮组),且无副作用(中医杂志,1982,(1):39~40)。周风林等用通活汤(鱼腥草、当归、赤芍、JIf芎、桃仁、杏仁、桔梗、鸡血藤、丹参)治疗肺心病呼吸衰竭,总有效率为84.37%,明显优于西药对照组(辽宁中医杂志,1992,<10):19~20)。
   (2)通腑化瘀肺与大肠相表里,腑气通肺气自降。周其林等采用通里攻下,活血化瘀法,对15例急性发作时辨证为肺脾肾气虚和肺脾肾气阴两虚,而又有腹胀、便秘的患者,用大黄、厚朴、枳实、土鳖虫、莪术、浙贝母等,服药后便通、胀减,相应膈运动幅度增大,肺泡通气量和高碳酸血症及低氧血症获得一定改善,炎症明显吸收(福建中医药,1981,<3):19~20)。
   (3)祛痰化瘀 洪广祥认为,痰瘀阻肺是肺胀患者气道壅塞的重要病理基础。应用葶苈子、牡荆子、礞石、大黄、青陈皮、水蛭粉、卫矛、人参、熟附片、黄芪为基本方,治疗肺心病并心衰45例,治疗10天后,结果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P<o.05)(中国中医急症杂志,1993,(2):10~11)。王学东对寒痰阻肺者,温肺化痰,佐以活血;热痰犯肺者,清热化痰,佐以活血,收效显著(中国药学报,1986,<4>:19~20)。
   (4)温阳活血肺心病心衰,与阳气虚衰及血脉瘀阻有关。曹兴亚应用活血化瘀,温阳利水(鸡血藤、郁金、红花、丹参、附子、肉桂、干姜、泽泻、白术)方药治疗30例,同西药强心利尿作对照观察,在改善心、肺、肾功能方面,效果优于后者,且无副作用(中西医结合杂志,1984,4(10>:589)。马斌用温阳化瘀法(附子、人参、桃仁、红花、泽兰等)治疗肺心病继发红细胞增多症证属阳虚血瘀者,全部病例神志转清,血红蛋白、红细胞恢复正常(辽宁中医杂志,1986,(11>:29~30)。
   (5)益气活血屠伯言等应用调气活血方(黄芪、葶苈子、苏子、桔梗、杏仁、桃仁、赤芍、三七)治疗20例肺心病高粘度综合征,总有效率为70%(1I苏中医,1985,(6):30)。汪再舫用益气强心汤(黄芪、党参、肉桂、红花、丹参、益母草、泽兰、泽泻、葶苈子等)治疗肺心病心衰,总有效率为78%(江苏中医,1989,(12):5~6)。王琦等用益气活血化痰方(黄芪、黄精、当归、地龙、水蛭、皂角、海蛤壳等)治疗肺胀 70例,有效率为87.14%;对照组30例,用宣肺化痰方(麻黄、杏仁、半夏、橘红、桔梗、白芥子、前胡等)治疗,有效率为80%。两组疗效有显著差异(北京中医药大学学 报,1994,<6>:44)。黄大文等以益气活血汤治疗肺胀31例,用人参、五味子、胡桃肉、当归、柏子仁、五灵脂、川芎、黄芪、山药、蛤蚧、丹参、虎杖,日1剂水煎服,20日为1疗程,结果总有效率93.55%,治疗后较治疗前肺通气功能明显改善(P<o.05)(福建中医药,1993,<5):13)。徐小玉等以益气免疫冲剂(含红参须、茯苓、白术、刺五加、山茱萸等)治疗气虚证慢性阻塞性肺病72例,总有效率为93.1%,免疫指标(CD。、CD 、CDs/CD4、IgM)治疗前后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o.01或0.05)(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6,16(2>:81~83)。
   (6)滋阴活血 马斌对肺心病继发红细胞增多症属血热瘀滞型者,以滋阴清热、活血化瘀法(生地、玄参、麦冬、天花粉、丹皮、赤芍、丹参、桃仁等)治疗,疗效满意(辽宁中医杂志,1986,<11>:29~30)。
  3.专方专药
   (1)安宫牛黄散杜怀棠等用本方治疗肺胀神昏(肺性脑病)109例,1日1.69,1日4次冲服,7日为1疗程。对照组31例,寒束伏饮、痰蒙心窍型用小青龙汤合真武汤
 加减;痰热阻肺、热陷心包型用涤痰汤合清营汤加减;气阴衰竭喘脱者用生脉散加煅龙骨、煅牡蛎、黄精、山萸肉、炙甘草;气虚阳衰喘脱者用参附汤加煅龙骨、煅牡蛎、山萸肉、五味子、黄精、干姜、炙甘草。西医对症处理。结果两组分别显效60、6例,有效21、10例,无效28、15例。本组有效率、死亡率均优于对照组(P<o.05),对重证的疗效优于对照组(P<o.01)(中国中医急症,1995,2(6>:244一--245)。
   (2)菖蒲雾化剂 陶凯等用本方(含菖蒲、丹参、银花、黄芩等)治疗慢性呼吸衰竭失代偿期56例,总有效率为89.3%(中医杂志,1996,37(3>:161~164)。
(3)健壮I号吴银根等用本品(由大蒜素脱臭提炼有效成分、巴戟天与蛇床子流浸膏提取物,按2:2:1比例,装胶囊),每日4~6粒,每日3次口服,治疗脾肾阳虚
 型慢性阻塞性肺气肿68例,总有效率为80.8%(中医杂志,1995,36(12):731~732).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