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01 附子汤

 学中医书馆 2015-02-07
附子汤
  (方组、临床参考用量)制附子18g  茯苓9g  人参6g
白术12g  芍药9g
  上5味,以水1600ml,煮取600ml,去滓,温服200ml,日
三次。
  (功效)温肾助阳,祛寒化湿。

    [主治]
    主证:背恶寒,四肢冷,身体骨节疼痛,口中和,舌质淡,
苔白滑,脉沉。
    副证:或见灰黑滑薄苔,脉微。
    (临证加减)
    1.附子汤的临床运用:用本方分别治愈恶寒,身痛,腰脊
痛,风湿痹痛,腹痛下利,喘咳,心悸,瘘证,小便数,月经不
调等。临床表现各不相同,但病机一致,皆为少阴阳虚寒化证,
故均用附子汤取效。
    2.附子汤探讨:附子汤首见于《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原
系治阳虚寒湿凝滞之身痛及妇女宫冷之腹痛、胎胀证.临床主要用
于脾肾阳虚,寒湿内阻之证。现代常用于慢性心功能不全、慢性肾
炎、肝炎、风湿性关节炎、慢性肠炎、盆腔炎、内耳眩晕症、脏器脱
垂(如胃下垂,子宫脱垂)等。[浙江中医学院学报,1980,c5,:8]
    3.附子汤加减治疗先兆流产和习惯性流产:药用制附子、
当归、炙甘草各lOg,台党参、黄芪、煅龙骨、煅牡蛎各30g,
菟丝子、白术各15g,川断12g。随症加减。水煎3次合并药液,
早晚分服。每3—5日工剂,自妊娠第1月开始服至流产月份度
过后停药。[四川中医
    4.加减附子汤治验:以附子汤加减治疗眩晕、关格、呕吐,
均取得满意疗效。[湖北中医杂志,
    5.附子用量的探讨:北京中医学院治疗风湿性和类风湿关
节炎,属寒盛阳虚恶冷,一般用附子为9~--12g,最多可至30~--
60g。附子须先煎40分钟,以去其毒性。用量过大,可导致心脏
传导阻滞及呼吸麻痹,故用大剂量时,应严密观察。[中医研究通
讯,1962,(3):421
  6.本方加麻黄、炙紫菀治咳喘。
  7.本方加桂枝、川芎、当归治痹证。
  8.本方加煅龙骨、椿根白皮、生苡仁治带下证。

  第四节  少阴寒湿证(304、305)
    [原文]
    少阴病,得之一二日,  口中和,其背恶寒者,当灸之,附子汤主之。(304)
    附子二枚,炮去皮,破八片  茯苓三两  人参二两  白术四两  芍药三两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日三服。
    [词解]
    (1)口中和:即口中不苦、不燥、不渴。
    [提要]  阳虚寒湿证的证治。
    [释义]  “口中和”是少阴阳虚寒湿证的审证要点。口中不苦、不燥、不渴谓之口
中和,知里无邪热,是以背恶寒当是少阴阳虚,失于温煦所致。治以灸、药同用,用灸
法以壮元阳、消阴寒,至于灸用何穴,一般认为可灸大椎、膈俞、关元、气海等穴。用
附子汤以温经散寒,补益阳气。灸法与汤药配合使用,可增强药物温经散寒的作用,以
提高治疗效果,且示人治病不可拘于一法。至于先用灸法还是先用汤药,刘渡舟认为:
“治疗少阴阳衰背恶寒,当先用灸法以消阴,继用附子汤以扶阳气。”而据临床实际,灸
法方便可行,汤药尚须一定时间进行配制,故一般可先行灸法,刘氏之说符合临床实
际,但也不可拘泥。
    本证“背恶寒”与白虎加人参汤证的“背微恶寒”的性质完全不同,白虎加人参汤
证的背微恶寒,是由于邪热内炽,汗出太多,肌腠疏松,津气不足所致,必口中燥渴引
饮;本证背恶寒为阳虚寒盛,失于温煦所致,除口中和外,尚有脉沉肢冷而无热无汗等
证。与太阳表证的恶寒也不相同,太阳表证的恶寒为邪袭肌表,卫阳被郁所致,必与发
热头痛、脉浮等证并见。以上虽各皆有恶寒,但性质各异,治法自亦不同,临床必须详
加辨证,才不致有误。
    [选注]    、
    成无己:少阴客热,则口燥舌干而渴。口中和者,不苦不燥,是无热也。背为阳,
背恶寒者,阳气弱,阴气胜也,经日,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灸之,助阳消阴;与附
子汤,温经散寒。(<注解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
    王肯堂:背为胸中之府,诸阳受气于胸中而转行于背。<内经)曰:人身之阴阳者,
背为阳,腹为阴。阳气不足,阴寒气盛,则背为之恶寒。若风寒在表而恶寒者,则一身
尽寒矣,但背恶寒者,阴寒气盛可知,如此条是也。又或乘阴气不足,阳气内陷入阴
中,表阳新虚,有背微恶寒者,经所谓伤寒无大热,口燥渴,心烦,背微恶寒,白虎加
人参汤主之是也。一为阴寒气盛,一为阳气内陷,何以明之,盖阴寒为病则不能消耗津
液,故于少阴病则口中和,及阳气内陷则热灼津液为干,故于太阳病则口燥舌干而渴
也,要辨明阴阳寒热不同,当于口中润燥详之。((伤寒准绳。少阴病))
    尤在泾:口中和者,不燥不渴,为里无热也;背恶寒者,背为阳而阴乘之,不能通
于外也。阳不通故当灸之以通阳,痹阳不足,故主附子汤以补阳虚,非如麻黄附子细辛
之属,徒以温散为事矣,此阳虚受寒,而虚甚于寒者之治法也。按元和纪用经云,少阴
中寒而背恶寒者,口中则和;阳明受热而背恶寒者,则口燥而心烦。一为阴寒下乘,阳
气受伤,一为阳热入里,津液不足,是以背恶寒虽同,而口中和与燥则异,此辨证之要

也。(<伤寒贯珠集。少阴篇))
    魏念庭:少阴病三字中,该脉沉细而微之诊,见但欲寐之证,却不发热而单背恶
寒,此少阴里证之确据也,全篇亦视此句为标的。((伤寒论本义.少阴病后篇))
    汪苓友:此条论,仲景不言当灸何穴,<补亡论)常器之云,当灸鬲俞、关元穴,背俞第
三行。郭白云云,此有漏字,当是灸鬲俞、关元穴也。((伤寒论辨证广注.中寒脉证))
    <医宗金鉴):背恶寒为阴阳俱有之证,如阳明病无大热,  口燥渴,心烦,背微恶
寒,乃白虎加人参汤证也。今少阴病但欲寐,得之二三日,  口中不燥而和,其背恶寒
者,乃少阴阳虚之背恶寒,非阳明热蒸之背恶寒也,故当灸之,更主以附子汤,以助阳
消阴也。口燥口和,诚二者之确征矣。((订正仲景全书.伤寒论注。辨少阴病脉证并治>)
    刘渡舟:本条“背恶寒”若与169条白虎加人参汤的“背微恶寒”对比,一为热伤
气阴,一为寒伤阳气。两证鉴别之处,一为口中燥渴,一为口中和;一为有热,一为无
热;一为“背微恶寒”,一为背恶寒甚重。仔细分析,则不难辨别。(<伤寒论讲解.辨少
阴病脉证并治十一))
    程昭寰:  “口中和,其背恶寒”是本条方证的辨证眼目,有加强鉴别诊断的意义。
背恶寒可见于阳明受热,也可见于少阴中寒。阳明受热的背恶寒,则口燥而心烦。少阴
中寒的背恶寒,则口不干不渴不苦不燥而和。寒热之邪迥异,全在“口中和”与不和为
辨。背为阳,少阴背恶寒实为阳虚不足。因督脉及太阳经多行于背,太阳卫气大虚,少
阴之寒从太阳而入少阴,少阴阳虚,故背恶寒为甚。又:本条设一证二法。二法的运
用,说明灸药同治在挽救少阴阳虚患者中的重要性。其一,  “当灸之”要活看。言外之
意,也有不当灸者,如284条“少阴病咳而下利谵语者,被火气劫故也”。火疗包括灸
法、火针。阴虚患者,误灸则强责少阴汗,反而导致变证的发生。292条阳虚阴盛已极
而见阳气来复,  “灸少阴七壮”,则是急用灸法。既方便又速效,以便争取时间。本条
“当灸之”,无疑也是后者的落实。其二“当灸”于何穴何处,仲景没有明言。我们认为
选择大椎、膈俞、关元、气海、肾俞等穴施灸,都有利于温阳散寒,使阳虚得以恢复。
至于有些医家围绕灸药并月,不分先后,还是先灸后药等问题进行争论,则是大可不必
的,因为施治是在辨证准确前提下进行的。灸与内服药也都是为了回阳急救而设,所以
抓紧时间施治,抢救病人是唯一目的。因此,先灸后药,灸药并用,皆宜从速。((伤寒
心悟。辨少阴病脉证并治))
    [评述]  本条“口中和”三字是辨证的着眼点,诸注皆从此处论说,而背恶寒则有
寒热之别,背恶寒而见口中和始为阳虚确据,才可用灸法和附子汤温经散寒。如口中燥
渴而恶寒,则属于热盛伤津,则不可以阳虚治之。注家以本证与白虎加人参汤证相较,
很能说明问题,有比较才能鉴别,这是学习<伤寒论)的方法之一。另外,程氏对灸药
并用的分析较为确切,且符合临床实际,研究<伤寒论)必须以指导临床为目的,离开
临床的争论是无益的,也是不可取的。
    [治法]  温经散寒,补益阳气。
    [方药]    .
    1.“当灸之”(可灸大椎、膈俞、关元、气海等穴)。
    2.附子汤方。
    [方义]  附子汤由附子、茯苓、人参、白术、芍药组成,方中重用炮附子温经散寒

邪,伍以人参大补元阳;凡阳虚者多水湿凝滞不化,故配以茯苓、白术健脾以除寒湿;
佐以芍药以和营血而通血痹,可加强温经止痛的效果。本方以附子、人参为主药,故其
治在于补益脾肾而固根本。
    [方论选]
    柯韵伯:此大温大补之方,乃正治伤寒之药,为少阴固本御邪之剂也。……此与真
武汤似同而实异,此倍术附去姜而用参,全是温补以壮元阳,彼用姜而不用参,尚是温
散以逐水气,补散之分歧,只在一味之旋转欤。(<伤寒来苏集。伤寒附翼.少阴方总论))
    汪苓友:武陵陈氏曰,四逆诸方皆有附子,于此独名附子汤,其意重在附子,他方
皆附子一枚,此方两枚可见也。附子之用不多,则其力岂能兼散表里之寒哉!两枚生
用,生则辛烈善走,不独温少阴之经,而又走卫气以治背恶寒也。邪之所凑,其气必
虚,参、术、茯苓,皆甘温益气,以补卫外之虚,辛热与温补相合,则气可益而邪可散
矣。既用生附之辛热,而又用芍药者,以敛阴气,使卫中之邪,不遽全进于阴耳。((伤
寒论辨证广注.中寒脉证))
    尤在泾:气虚者,补之必以甘,气寒者,温之必以辛,甘辛合用,足以助正气以散
阴邪,人参、白术、茯苓、附子是也,而病属阴经,故又须芍药以和阴气,且引附子入
阴散寒,所谓乡导之兵也。((伤寒贯珠集.少阴篇))
    陈亦人:本方以附子名方,  目的在于温补元阳以散寒邪,伍以参、术、苓、芍,则
不但温阳胜寒,且能逐水镇痛。试从方中用药规律来看,苓、术并用,善治水气,如苓
桂术甘汤、真武汤,均用此二味以治水气。术、附同用,善治筋骨痹痛,如桂枝附子去
桂加术汤和甘草附子汤,均用此二味以治风湿证的肢体疼痛。参、附同用,尤善回阳复
脉。此外,一派刚燥之药,伍以芍药,不但可收刚柔相济之效,而且可以引阳药入阴散
寒。(<伤寒论译释。辨少阴病脉证并第十))
    刘渡舟:附子汤用附子温肾以扶真阳之本;用人参大补元气以扶后天之虚。凡阳虚
则阴必盛,阴盛则水湿凝滞而不化,故加茯苓、白术健脾利水化湿,以助阳气之宣通。
然此四药性多温燥,恐有伤阴之虑,故用芍药以制术、附之温燥用护阴,且配苓、术,
又可助疏泄以利水。本方以附子、人参为主药,故其主治在于补益脾肾而固根本。附子
用熟不用生,且剂量较大,说明重在扶阳,而且能行水祛湿以消阴,故对治疗阳虚寒凝
的身痛、骨节疼痛有效,这在下一条将得到证明。((伤寒论讲解。辨少阴病脉证并治第
十一))
    程昭寰:附子汤以附子为君,故冠以方名。论中四逆诸方,皆用附子,唯独本方冠
附子为方名,其义即重在附子温肾以扶真阳,人参则大补元气以培后天之虚,先后二天
均培。白术茯苓甘温益气,健运中焦,又能健脾利水。妙在芍药之酸敛,一方面制附子
温燥而谨防伤阴,另一方面缓急止痛,助苓术以利水。从而共奏回阳固本之效。(<伤寒
心悟。辨少阴病脉证并治))
    [点评]  诸注皆认为本方重在温补元阳以散寒湿,柯、汪、尤氏所论都很具体,陈
氏从仲景用药规律上进行分析,更有利于对本方配伍的理解。
    [临床应用]
    (1)张仲景对本方的应用
    1)治少阴阳虚寒凝的“口中和,其背恶寒”证,见304条。

    2)治少阴阳虚而寒湿凝滞的“身疼痛,手足寒,骨节痛,脉沉者”,见305条。
    3)治妇人妊娠阳虚寒盛腹痛。谓“妇人怀娠六七月,脉弦发热,其胎愈胀,腹痛
恶寒者,少腹如扇,所以然者,子脏开放也,当以附子汤温其脏。”见<金匮要略.妇人
妊娠病脉证并治第二十)。
    (2)后世医家对本方的应用
    1)  <千金方)云:附子汤(即本方加桂心、甘草)治湿痹缓风,身体疼痛,如欲
折,肉如锥刺刀割。
    2)<方极)云:附子汤,治身体挛痛,小便不利,心下痞硬,若腹痛者。
    功  <类聚方广义>云:附子汤,治水病遍身肿满,小便不利,心下痞硬,下利腹
痛,身体痛,或麻痹,或恶风寒者。
    4)<成绩录):一男子,两脚疼痛,不得屈伸,手足寒,腹挛急,食颇减,羸瘦尤
甚,服附子汤疼痛退,拘挛缓,食亦进,能行步。
    5)<古方便览):一男儿十岁,背梁曲而伛偻,两脚挛急不能起已两年,作此方及
紫圆饮之,两月而痊愈。
    6)(医宗金鉴):身体痛,表里俱有之证也。如太阳病,脉浮发热恶寒手足热,骨
节痛,是为表寒,当主麻黄汤发表以散寒。少阴病,脉沉无热恶寒,手足寒,骨节痛,
乃是里寒,故主附子汤温里以散寒。
    7)<勿误方函口诀):此方乃真武汤加人参代生姜。彼方治少阴之里水,此方主少
阴之表寒,一味之差,妙不可言。此方在<干金方)中类方颇多,身体疼痛剧者,可随
证选用。
  (3)现代应用
  本方所治之证由阳气虚衰,寒湿凝滞所致,症见身痛、骨节痛、手足冷等。现代多
用于风寒湿痹、眩晕、腹痛、外周血管病、妊娠腹痛、水肿等病证。
    1)运动系统:治风湿性和类风湿性关节炎之骨节痛,证属阳虚而寒湿痹阻经脉筋
骨者,以关节疼痛、肌肉疼痛、恶寒、脉沉、苔白为审证要点。白清佐氏认为痛痹偏于
寒重者,其证形寒身重,痛时剧烈,或其痛骤然而至,不可忍耐,手足缓弱,  口和不
渴,小便清长或频数。多兼见腰痛之证,其脉沉细无力。多由下元虚寒,复感寒湿之邪
所侵。宜用温肾阳,补脾胃,兼祛风湿。用附子汤:附子30g、白术24g、茯苓12g、
人参9g、白芍9g。痛在四肢者,加桂枝。如刘某患腰腿沉痛2年余,不能俯仰,形身
重,精神萎顿,面色黧黑,脉沉微。此肾阳不足之痛痹也。方用附子汤加桂枝15g。3
剂腰痛大减,又3剂而愈。
    2)循环系统:治冠心病之背恶寒、心功能不全之怔仲,以及外周血管病,如脉管
炎、雷诺氏病等。唐氏等曾用附子汤加味治愈心肌梗死1例。患者平素伏案少动,经常
熬夜,长期失眠。血压持续25.33—22。66/16.00—13.33kPa(190—170/120—
100mmHg)之间。近1年来常阵发性心前区刺痛。1日前因劳累过度,情志不舒,骤发
胸背剧痛,大汗淋漓,面色苍白,四肢厥逆,手足青紫,处于昏迷状态。急送某院诊为
心肌梗死,经吸氧等抢救措施,3天后脱险。但仍神志模糊,稍一劳累,心绞痛即发
作。后转中医诊治,先后用活血化瘀、祛湿化痰等治之,症状仍时轻时重。后又突发心
绞痛,剧痛难耐,背冷恶寒,汗出不止,四肢发凉。舌脉同前。证属阴寒内盛,胸阳不

振,思仲景“少阴病,……其背恶寒者,附子汤主之。”予附子汤加川芎、薤白,急煎
频服。服药须臾,汗止,痛减。2剂后背冷减轻,疼痛消失。以上方继服40剂,心绞
痛未再发作,背冷消失,血压稳定在20。00—18.67/13.33—12.00kPa(150—140/100—
90mmHg)之间,能上班工作。唐氏等还曾用附子汤加味治愈脱疽1例L2j。
    3)妇科:治妊娠腹痛,水肿,月经后期,子宫脱垂,附件炎、盆腔炎引起的白带
过多。唐氏等用附子汤加味治疗妊娠腹痛,患者妊娠6个月,腹部冷痛,曾服当归芍药
散等,未见好转。诊见面色青黄,少腹冷痛,恶寒身倦,入夜加重,腹胀,并发低热,
大便溏稀,舌淡苔白,脉弦。证属里气虚寒,阴寒内盛。治宜温脏回阳,益气健脾。处
方:附子、白术各24g,白芍、党参各15g,茯苓、黄芪各30g。家属以为附子辛热有
毒坠胎,弃之不用,服余药2剂,诸症不解。再诊时嘱必按原方服之。药进4剂,诸症
消失。后足月顺产1男婴。孙氏用本方加味治疗带下病;日人矢数道明用附子汤
治疗妊娠出血及少腹冷感,一妇女妊娠5个月,无任何原因而恶寒,伴有下腹部疼痛及
膨胀,见子宫出血,脉沉紧,舌无苔。未见胸胁苦满等证,少腹较妊娠5月大,若以手
触之无寒冷感。患者自觉下腹部凉,似有人以扇扇之。此为“少腹如扇”之附子汤证,
与3剂有效,治愈。(<临床应用汉方处方解说))
    朱广仁等曾先后报道用附子汤治疗遗尿、带下、水肿、怔忡属肾阳不足或脾肾阳虚
者;治疗慢性心功能不全,慢性肾炎、肝炎,风湿性关节炎,慢性肠炎、盆腔炎,
内耳眩晕症,脏器脱垂(如胃下垂、子宫脱垂)等属于脾肾阳衰、寒湿内阻的虚寒寒湿
证(5)。
    唐祖宣等报导用本方加减治疗冠心病等阴寒内盛所致背恶寒,外周血管病如脉管
炎、雷诺氏病等所致的手足寒、脉沉,还治风湿性和类风湿性关节炎之骨节痛,妊娠后
胃腹疼痛皆有良效。并谓本方用附子均可大剂量,常用15—30g,重则60g,但须先煎
附子半小时,再纳诸药同煎,无中毒现象。
    另外,亦有报道用本方治疗泌尿系统疾病如肾阳虚的尿闭、多尿、遗尿等,治疗神
经系统疾病如内耳眩晕症,以及治疗消化系统疾病慢性胃炎、胃下垂、慢性肠炎、慢性
肝炎屑阳虚者。
    (4)医案选录
    1)冠心病:唐某,男51岁,1980年6月24日入院治疗。平素伏案少动,经常熬
夜,长期失眠,血压持续在190—170/-120—100mmHg之间。1979年冬季以来,常阵发
心前区刺痛。1980年5月20日,因劳累过度,情志不舒,骤发胸背剧痛,大汗淋漓,
面色苍白,四肢厥冷,手足青紫,处于昏迷状态。急送某医院诊以心肌梗死,经吸氧、
输液等抢救措施,3日后脱险。但仍神志模糊,稍一劳累,心绞痛即发作,于1980年6
月24日,入我院住院用中药治疗。先后用活血化瘀,祛湿化痰,育阴潜阳等法治之,
症状时轻时重。3月26日突发心绞痛,症见面色青黄,剧痛难忍,背冷恶寒,汗出不
止,四肢发凉,指端青紫,舌淡苔白多津,脉沉细。证属阴寒内盛,胸阳不振。尤以背
恶寒症状突出,思仲景“少阴病得之一二日,  口中和,其背恶寒者……附子汤主之。”
以附子汤加味。处方:红参、炮附子各108T白术、川芎各15g;白芍、茯苓、薤白各
30g,急煎顿服。
    服药须臾,汗止,精神好转,疼痛减轻。2剂后背冷减轻,疼痛消失。以上方继服

40剂,心绞痛未再发作,背冷消失,血压稳定在150—140/100—90mmHg之间,能上
班工作。(ee医杂志)1981;(11):39)
    [按语]  附子汤仲景虽用于阳虚而寒湿凝滞之骨节疼痛,然本方具有较好的温经散
寒除湿的功效,对具有阳虚而阴寒凝滞所致的其他病证亦可应用。是故阳虚阴乘之胸
痹,寒湿下注之带下,湿胜阳微之痹证,阳虚寒盛之腹痛,用之得宜,无不应手而效。
    [现代研究]
    (1)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动物实验结果表明:附子汤原方具有明显对抗心肌缺
血、缺氧的能力,并能显著增加心肌营养血液量;降低红细胞膜的脂区微粘度;提高心
肌细胞内环核甙酸的水乎,其提高cAMP的作用大于对cGMP的作用。
    (2)动物实验结果表明:附子汤主要通过降低血浆血栓素B2(了X.B2)的水平,而
使6一酮一前列腺素F10(6.K—PGFl0)/血栓素B2(7XB2)的值升高(P<0.05),因而该
方具有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拆方研究表明,这一作用主要来自方中芍药。方中人参
附子相配,可明显提高6.K.PGF10的水平,但同时也大幅度的增加了TXB2的量,两者
的比值反而低于对照组,提示方中附子、人参相伍可能具有促血栓形成的倾向。芍药的
加入可以改变这一趋势。以党参代替人参后,全方作用没有明显变化,说明配伍后,党
参与人参对该项指标显示相似的效应。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