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武汤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茯苓 芍药 生姜各9g 白术6g 制附子9g 。 上5味,以水1600ral,煮取600ml,去滓,温服140ml,日 3服. (功效]温阳利水。 (主治} . 主证;但欲寐,心下悸,头眩,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 浮水,下利,不渴,苔白滑,脉沉或微细。 副证:身困动,振振欲擗地,或微热,或咳,或呕,或喘, 苔灰黑而滑,脉浮大无根。 (临证加减) 1.真武汤的临床应用指征:心悸气短,腹满或痛,小便不 利,或清长自利,或呕逆巅眩,腰背恶寒,足膝恶寒,四肢或全 身水肿,脉沉微欲绝,或浮大无根或沉迟无力,苔白水滑.[-ee~ 杂志,1965,(7);39] 2。真武汤的临床研究进展:本方应用目前已突破了单独治 疗水病的范围。文中对本方治疗循环系统、泌尿系统、呼吸系 统、消化系统、外科、妇产科等科疾病,以及美尼尔氏综合征进 行了综述。[中成药,1989,cu,:39~40"] 3。赵锡武老中医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他认为,如病 人有肺部感染、肺郁气、瘀血性肝肿大、高度水肿者,提示有肺 气壅塞,不能宣降,宜以真武汤为主方,配合麻黄杏仁甘草石膏 汤、越婢汤,以及鱼腥草、黄芩、前胡、陈皮、半夏等药;有重 度水肿,甚则出现胸水或腹水者,选用五苓散、.车前子、防己 等;若病人出现发绀,舌质暗,或有瘀点、瘀斑者,宜伍用活血 化瘀药,如血府逐瘀汤、膈下逐瘀汤等;出现心肺阴虚而见少 气,干咳,虚烦而悸,舌红少津者,在真武汤的基础上,配用养 阴药,如生脉散、一贯煎类方药。哳医药学杂志,1978,cu,:7] 4。真武汤加味治疗慢性心衰:加黄芪、细辛、五味子、五 加皮为基础方。下肢肿甚者加防己;喘促气逆者加杏仁、车前 子;呕吐腹胀者加广木香、砂仁。温阳益气是治疗此病的基本法 则。[辽宁中医杂志,1984,t2,:22] . 5.真武汤为主治疗肺心病伴右心衰竭:药用炮附子(先 煎)、茯苓各lOg,白术、白芍各15g,生姜6g~:i气阴两虚型用 附子6g,加麦冬15g,太子参30g,五味子lOg;咳喘甚加旋覆 花工0g,川贝6g;痰多加海浮石15g,陈皮6g;水肿明显加车前 子30g,泽泻15g,恶心呕吐加半夏lOg,代赭石30g。每日1 剂,冰煎至300ml,早晚分服。并用丹参注射液16ml加人工O,< 葡萄糖液250ml中,每日工次,静滴;适当给予持续低流量吸 氧;伴明显感染者加抗生素. 6。真武汤加减治疗美尼尔氏综合征:药用淡附片、炮姜各 3g,炒白术、钩藤、白茯苓、炒白芍、菊花各10g,炒党参工5— 30g,珍珠母、代赭石各30g,磁珠丸(分吞)、远志各6g。脉弦 滑、苔厚腻去党参,加姜半夏、陈皮;呕吐较剧加姜竹茹。服药 3—7剂,结果:全部症状消失。[浙江中医学院学报,1994,c4,:15] 7。真武汤加味治疗阳虚不寐:本方用炮附子、白芍各9g, 生姜15g,白术、茯苓各12g,生龙骨、生牡蛎各30g(均先 煎),枣仁20g。情志不畅,脉弦加柴胡、香附;便秘加肉苁蓉; 气虚加生黄芪、党参;阴虚加龟板、鳖甲。每日工剂,水煎服。 病甚用谷维素或安定3—5日,中药用8—24日。[陕西中医学院学 报,1998,(1)18--19] 8.真武汤治疗带下症:本方用附子15g(先煎40分钟), 白术30g,白芍、茯苓、生姜(切片)各50g。每日l剂,水煎 服。白带属脾虚、脾虚痰湿、脾虚及肾精关不固者,用本方皆有 效。[山东中医杂志,1994,c10,:448] 9.真武汤加味治疗羊水过多症:本方含黄芪、茯苓各工5— 20g,防己15g,制附片6—10g,炒白芍10g,生姜6g,冬瓜皮 30g,车前子20—30g。腹胀甚加天仙藤、大腹皮;下肢肿甚加 葫芦巴;腹大气急而喘加桑白皮;羊水多,腹部异常有支撑感加 玉米须、冬葵子、猪苓;苔少质红附片易川桂枝,加猪苓、泽 泻、麦冬;ABO血型不和加山栀、益母草、茵陈;血压高加钩 藤;小便不畅加重利尿药量,加五皮饮类。每日工剂,水煎服。 [中国医药学报,1995,(4);23~25] 10.本方加干姜、细辛、五味子。主治阳虚肺寒,咳嗽气促 等证;其功效为温阳消阴,温肺利水,名姜细味真武汤。 11.本方加木香、砂仁。主治阳虚脾寒气滞,脘胀纳呆等 证;其功效为温阳消阴,温脾理气,名香砂真武汤。 12.本方加桂枝、猪苓、泽泻。主治肾阳虚膀胱气化不利, 水泛癃闭等证;共功效为温阳消阴,化气行水,名五苓真武汤。 13.本方加桂枝。主治阳虚卫弱,汗出恶风等证;其功效为 温阳消阴,调和营卫,名桂枝真武汤。 14.本方加党参、炙甘草。主治阳虚脾寒,腹痛下利等证; 其功效为温阳消阴,温中散寒,名理中真武汤。 15。本方加炙甘草。主治阳虚寒凝,脉微肢厥等证;其功效 为温阳消阴,温中救逆,名四逆真武汤。 16。本方加肉桂。主治阳虚血寒,痹痛不仁等证;其功效为 温阳消阴,散寒止痛,名肉桂真武汤。 17.本方加黄芪。主治阳虚气衰,自汗短气等证;其功效为 温阳消阴,补气固卫,名黄芪真武汤。 18。本方加当归.主治阳虚血亏,腰酸月经不调等证;其功 效为温阳消阴,和血调经,名当归真武汤。 19.本方加杜仲。主治阳虚湿痹,腰膝酸痛等证;其功效为 温阳消阴,壮腰益肾,名杜仲真武汤. . 20。本方加山萸肉。主治阳虚不固,遗溺滑精等证;其功效 为温阳消阴,补肾固精,名山萸真武汤。 21.本方加核桃。主治阳虚肺气不足,久咳气喘等证;其功 效为温阳消阴,敛肺定喘,名核桃真武汤。 22.本方加远志。主治阳虚阴盛,心气不宁,惊悸健忘等 证;其功效为温阳消阴,安神益智,名远志真武场。 23.本方加吴茱萸。主治阴虚胃寒,头痛吐涎沫等证;其功 效为温阳消阴,暖肝温胃,名吴萸真武汤。 24.本方加小茴香。主治阳虚寒疝;其功效为壮阳消阴,暖 肝止痛,名茴香真武汤。 25。本方加淫羊藿.主治肾阳虚衰,其功效为壮阳消阴,补 胃助阳,名羊藿真武汤。 26.本方加羌活。主治阳虚感寒,项背疼痛;其功效为温阳 消阴,祛风胜湿,名羌活真武汤。 27.本方加桃仁红花。主治阳虚寒凝,血瘀,闭经等证;其 功效为温阳消阴,活血祛瘀,名桃红真武汤。 28.本方加木通。主治阳虚,湿浊化热,下迫溺涩等证;其 功效为温阳消阴,清热利湿,名木通真武汤。 29.本方加淡竹茹。主治阳虚感寒,化热烦躁;其功效为温 阳消阴,清热除躁,名淡竹真武汤。 30.本方加藿香.主治阳虚感寒夹湿,脘痞呕吐等证;主治 温阳消阴,芳香化湿,名藿香真武汤。 31.本方加桔梗、射干。主治阳虚感寒,化热咽痛等证;其 功效为温阳消阴,清热利咽,名桔干真武汤。 32.本方加防风。主治阳虚感寒,身疼头痛等证;其功效为 温阳消阴,祛风散寒,名防风真武汤。 33.本方加荆芥。主治阳虚感寒,皮肤瘾疹;其功效为温阳 消阴,疏风透疹,名荆芥真武汤。 34.本方加蔓荆子。主治阳虚感寒,头目眩晕;其功效为温 阳消阴,疏风散热,名蔓荆真武汤。 白通汤 (方组、临床参考用量}葱白4茎 干姜3g 生附子9g 上3味,以水600ml,煮取200ml,去滓,分温再服。 (功效]通阳复脉,温补心脾之阳。 (主治)下利清谷,或下利不止,四肢厥逆,脉微欲绝,或 厥逆无脉,恶寒,干呕,面赤心烦,舌质淡,苔白滑。 (临证加减) 1.本方加乌贼骨、车前子治眼前房积脓症。 2。本方加炙甘草、潞(潞党参)治阴盛阳越证。 3.本方加吴茱萸频频服之治亡阳胸满。 4.本方加人参治腹泻。 5.本方加入淡秋石、五味子、煅龙骨、煅牡蛎治戴阳证。 白通加猪胆汁汤 (方组、临床参考用量)葱白4茎 生附子9g,干姜3g 人尿lOOml 猪胆汁20ml 上5味,以水600ml,煮取200ml,去滓,兑猪胆汁、人尿 合匀,分温再服。 (功效}温中升阳,育阴清热,止呕除烦。 (主治]少阴证下利,服白通汤不效,更见下利不止,厥逆 无脉,干呕,心烦。 (临证加减) 1.本方加细辛、牛膝,治阴盛格阳。 2.本方炮姜炭易干姜,治虚寒下利。 . 3.本方加焦白术,怀山药、陈皮,治泄泻。 4。本方合半夏汤治咽颊炎及皮肤结节性红斑。 5.本方之加味,即四逆汤合生脉散(人参、麦冬、五味子) 再加黄连、知母、生姜、大枣。治阴盛格阳之戴阳证,方中四逆 汤回阳;生脉散益气生脉;加黄连、知母反佐;葱白、童便以制 外越之虚阳;生姜、大枣和胃,名益元汤.[伤寒绪论] 附子汤 (方组、临床参考用量)制附子18g 茯苓9g 人参6g 白术12g 芍药9g 上5味,以水1600ml,煮取600ml,去滓,温服200ml,日 三次。 (功效)温肾助阳,祛寒化湿。 [主治] 主证:背恶寒,四肢冷,身体骨节疼痛,口中和,舌质淡, 苔白滑,脉沉。 副证:或见灰黑滑薄苔,脉微。 (临证加减) 1.附子汤的临床运用:用本方分别治愈恶寒,身痛,腰脊 痛,风湿痹痛,腹痛下利,喘咳,心悸,瘘证,小便数,月经不 调等。临床表现各不相同,但病机一致,皆为少阴阳虚寒化证, 故均用附子汤取效。 2.附子汤探讨:附子汤首见于《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原 系治阳虚寒湿凝滞之身痛及妇女宫冷之腹痛、胎胀证.临床主要用 于脾肾阳虚,寒湿内阻之证。现代常用于慢性心功能不全、慢性肾 炎、肝炎、风湿性关节炎、慢性肠炎、盆腔炎、内耳眩晕症、脏器脱 垂(如胃下垂,子宫脱垂)等。[浙江中医学院学报,1980,c5,:8] 3.附子汤加减治疗先兆流产和习惯性流产:药用制附子、 当归、炙甘草各lOg,台党参、黄芪、煅龙骨、煅牡蛎各30g, 菟丝子、白术各15g,川断12g。随症加减。水煎3次合并药液, 早晚分服。每3—5日工剂,自妊娠第1月开始服至流产月份度 过后停药。[四川中医 4.加减附子汤治验:以附子汤加减治疗眩晕、关格、呕吐, 均取得满意疗效。[湖北中医杂志, 5.附子用量的探讨:北京中医学院治疗风湿性和类风湿关 节炎,属寒盛阳虚恶冷,一般用附子为9~--12g,最多可至30~-- 60g。附子须先煎40分钟,以去其毒性。用量过大,可导致心脏 传导阻滞及呼吸麻痹,故用大剂量时,应严密观察。[中医研究通 讯,1962,(3):421 6.本方加麻黄、炙紫菀治咳喘。 7.本方加桂枝、川芎、当归治痹证。 8.本方加煅龙骨、椿根白皮、生苡仁治带下证。 二、真武汤证(316) [原文] 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 自下利者,此 为有水气。其人或欬,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316) 茯苓三两 芍药三两 白术二两 生姜三两,切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七合, 日三服。若数者,加五味子半 升,捆辛一两,乾姜一两;若小便利者,去茯苓;若下利者,去芍药,加乾姜二两;若 呕者,去附子,加生姜,足前为半斤。 [提要] 少阴阳虚水泛的证治。 [释义] 本条病机,仲景已明确指出“此为有水气”,然其寒热属性,根据治用真 武汤,当然应属少阴虚寒。肾阳虚衰,水气不化,水寒之气泛溢为患,外攻于表,则四 肢沉重疼痛;内渍于肠,则腹痛下利。水气为患,无处不到,变动不居,难以捉摸,故 多或然之证,水气上逆于犯肺,则咳嗽;水气停滞于中,犯胃而胃气上逆则呕吐,下趋 大肠,传导失司,则下利更甚;停滞于下焦,阳虚不能制水,膀胱气化不行,则小便不 利。见证虽有不同,但总属肾阳虚而水气泛溢为患。其治疗以真武汤温肾阳以散水气。 本条证候与82条“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困动, 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的起病过程虽有不同,但其病理机转则同是肾阳虚而水气 为患,都用真武汤主治。 本证与“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 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67)的苓桂术甘汤证,虽均为阳虚水 泛证,但本证重点在肾,彼则重点在脾,故治疗一则温肾利水,一则为温脾化饮。 [选注] 尤在泾:少阴中寒,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邪气递深,而脏受其病矣。脏寒故腹 痛,寒胜而阳不行,故小便不利。于是水寒相搏,浸淫内外,为四肢沉重疼痛,为自下 利,皆水气乘寒气而动之故也。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呕者,水寒之气或聚 或散或上。((伤寒贯珠集。少阴篇)) 方有执:腹痛,小便不利,阴寒内甚,湿胜而水不行也,四肢沉重疼痛,寒湿内渗 又复外薄也。自下利者,湿既甚而水不行,则与谷不分清,故曰此为有水气也。或为诸 证,大约水性泛滥,无所不之之故也。(<伤寒论条辨。辨少阴病脉证并治)) 喻嘉言:太阳篇中,厥逆、筋惕肉困而亡阳者,用真武汤之法,已表明之矣。兹少 阴之水湿上逆,仍用真武一法以镇摄之,可见太阳膀胱与少阴肾,一脏一腑,同居北方 寒水之位。((尚论篇.少阴经前篇)) <医宗金鉴):今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下利,阴寒深矣,设小便 利,是纯寒而无水,乃附子汤证也,今小便不利,或咳或呕,此为阴寒兼有水气之证。 故水寒之气,外攻于表,则四肢沉重疼痛;内盛于里,则腹痛自利也;水气停于上焦胸 肺,则咳喘而不能卧;停于中焦胃府,则呕而或下利;停于下焦膀胱,则小便不利而或 少腹满。种种诸证,总不外乎阴寒之水,而不用五苓者,非表热之饮也;不用小青龙 者,以非表寒之饮也。故惟主以真武汤,温寒以制水也。((订正仲景全书.伤寒论注.辨 少阴病脉证并治)) 陈亦人:水寒之气外攻于表,则为四肢沉重疼痛;内渍于肠,则为腹痛下利,上逆 犯肺,则为咳嗽,停滞于中,胃气上逆,则为呕吐;停滞下焦,膀胱气化不行,则为小 便不利。总之,这些症状的产生,都是因为肾阳衰微,水气不化,与阴寒之气互相搏结 而成,所以治疗上须用真武汤温阳祛寒以散水气。本条证候与<太阳篇)82条的太阳 病,汗出过多,致心下悸、头眩、身困动、振振欲擗地等证候,虽然有所不同,但其病 理机转,则同是阳虚水气为患,故都用真武汤主治。(<伤寒论译释。辨少阴病脉证并治 第十一)) 刘渡舟:少阴病,延至四五日,证见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下利,是因 为阳气虚衰,不能制水,以致水邪泛滥而为病。脾肾阳衰,水气浸渍于胃肠,则腹痛、 下利,阳虚,水寒之气停蓄于内,阻碍膀胱气化,则小便不利。少阴阳衰,下焦寒盛, 水气不能运化,浸淫肢体,四肢沉重疼痛。……由于水邪游溢不定,可随气机升降而到 处为患,故可见众多或证。若水邪上凌心肺则见心悸而咳;上逆于胃,则气逆而呕;若 阳虚肾关不固,不能制水,则可见小便利,即小便清长。以上诸多或然证,均为肾阳虚 衰,不能制水,水邪犯滥而致,故曰“此为有水气”。治疗用真武汤,温阳散寒,化气 行水。((伤寒论讲解.辨少阴病脉证并治第十一)) 程昭寰:82条云“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困动, 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系因太阳病汗出后,因阳虚动水致变。病从太阳而入少 阴,肾阳虚衰,制水无权。本条则论少阴病阳虚水寒相搏所致阳虚水泛之证。两条合 看,病机特点基本一致。但侧重点却不同,前者水泛于上于外,本条水泛于下于里。前 者以太阳膀胱水腑为病变重心,本条以少阴肾水之脏为病变中心。可见水腑与水脏的表 里关系。也说明阳虚气水为病的广泛性。((伤寒心悟.辨少阴病脉证并治>) [评述] 少阴阳虚而兼水气为患,才是真武汤证,若仅阳虚而无水气,则不是真武 汤证,故(医宗金鉴)曰“纯寒而无水,乃附子汤证”;同样,仅有水气而无肾阳虚, 亦非真武汤证。陈氏、刘氏剖析甚详,足以解惑。注中更有与82条真武汤证结合讨论 者,亦有助于对条文的理解,惟程氏谓“前者以太阳膀胱水腑为病变重心,本条以少阴 肾水之脏为病变中心”的说法难以使人苟同。 [治法] 温肾阳,散水气。 [方药] 真武汤。 [方义] 真武汤由茯苓、芍药、生姜、白术、附子组成。方中附子辛热以壮肾阳, 使水有所主;白术健脾燥湿,使水有所制;术、附同用,更可温煦经脉以除寒湿。生姜 宣散,佐附子助阳,于主水中有散水之意;茯苓淡渗,佐白术健脾,于制水中有水之 用;芍药活血脉,利小便,且有敛阴和营之用,可制姜、附刚燥之性,使之温经散寒而 不伤阴。诸药相辅相成,相互为用,共成扶阳散水之剂。 方后加减诸法,是为随证化裁举例示范:若咳者,是水寒犯肺,加干姜、细辛以散 水气,加五味子以敛肺气,与小青龙汤中干姜、细辛、五味子同用作用一致;小便利则 不须利水,故去茯苓;下利甚者,是阴盛阳衰,芍药苦泄,故去之,加干姜以温里;水 寒犯胃而呕者,可加重生姜用量,以和胃降逆,至于去附子,附子为本方主药,似不宜 去,汪苓友说:“若去附子,恐不成真武汤矣。”很有见解。 [方论选] 汪苓友:真武汤,专治少阴里寒停水,君主之药当是附子一味,为其能走肾温经而 散寒也。水来侮土,则腹痛下利,故用苓、术、芍药以渗停水,止腹痛;四肢沉重是 湿,疼痛是寒,此略带表邪,故用生姜以散寒邪;或疑芍药酸寒,当减之,极是。然上 证是里气虚寒,方中既有姜附之辛,不妨用芍药之酸,以少敛中气。若咳者,水寒射 肺,肺叶张举,既加细辛、干姜以散水寒,不妨加五味子以敛肺,但五味子酸味太厚, 不须半升之多也;小便利者,不得云无伏水,乃下焦虚寒,不能约束水液,其色必白, 去茯苓者,恐其泄肾气也;若下利者,里寒甚,故去芍药加干姜;呕者,水寒之气,上 壅于胸中也,加生姜足前成半斤,以生姜为呕家圣药,若去附子,恐不成真武汤矣。 ((伤寒论辨证广注。中寒脉证)) 张路玉:真武汤方本治少阴病水饮内结,所以首推术、附,兼茯苓、生姜,运脾渗 湿为要务,此人易所明也。至用芍药之微旨,非圣人不能。盖此证虽曰少阴本病,而实 缘水饮内结,所以腹痛自利,四肢疼重,而小便反不利也,若极虚极寒,则小便必清白 无禁矣,安有反不利之理哉!则知其人不但真阳不足,真阴亦已素亏,若不用芍药顾护 其阴,岂能胜附子之雄烈乎?即如附子汤、桂枝加附子汤、芍药甘草附子汤,皆芍药与 附子并用,其温经护荣之法,与保阴回阳不殊,后世用药,能获仲景心法者,几人哉! ((伤寒缵论。少阴上篇)) 程扶生:张氏日,白通、通脉、真武, 皆为少阴下利而设。白通、四逆,附子皆生 用、惟真武一证熟用者,凡附子生用则温经散寒,炮熟则益阳去湿,白通诸汤以下利为 重,真武汤以寒湿为先,故用药有轻重之殊。又干姜以佐生附为用,生姜少资熟附之散 也。((伤寒经注.少阴温散)) 王晋三:术、苓、芍、姜,脾胃药也。太阳、少阴,水脏也。用崇土法镇摄两经水 邪。从气化而出,故名真武。茯苓淡以胜白术之苦,则苦从淡化,便能入肾胜湿;生姜 辛以胜白芍之酸,则酸从辛化,便能人膀胱以摄阳。然命名虽因崇土,其出化之机,毕 竟重在坎中无阳,假使肾关不利,不由膀胱气化,焉能出诸小便,故从上不宁之水,全 赖附子直走下焦以启其阳,则少阴水邪必从阳部注于经而出矣。非但里镇少阴水泛,并 可外御太阳亡阳。(<绛雪园古方选注.温剂>) (医宗金鉴):小青龙汤治表不解有水气,中外皆寒实之病也;真武汤治表已解有水 气,中外皆虚寒之病也。真武者,北方司水之神也,以之名汤者,赖以镇水之义也。夫 人一身制水者,脾也;主水者,肾也;肾为胃关,聚水而从其类者,倘肾中无阳,则脾 之枢机虽运,而肾之关门不开,水虽欲行,孰为之主,故水无主制,泛溢妄行而有是证 也。用附子之辛热,壮肾之元阳,而水有所主矣;白术之苦燥,建立中土,而水有所制 矣;生姜之辛散,佐附子之补阳,温中有散水之意;茯苓之淡渗,佐白术以健土,制水 之中有利水之道焉;而尤妙在芍药之酸敛,加于制水、主水药中,一以泻水,使子盗母 虚,得免妄行之患,一以敛阳,使归根于阴,更无飞越之虞。孰谓寒阴之品,无益于阳 乎?而昧者不知承制之理,论中误服青龙发汗亡阳,用此汤者,亦此义也。然下利减芍 药者,以其阳不外散也;加干姜者,以其温中胜寒也;水寒伤肺则咳,加细辛、干姜 者,散水寒也;加五味子者,收肺气也;小便利者去茯苓,以其虽寒而水不能停也;呕 者,去附子倍生姜,以其病非下焦,水停于胃也,所以不须温肾以行水,只须温胃以散 水,佐生姜者,功能止呕也。(<订正仲景全书。伤寒论注。辨少阴病脉证并治)) 王旭高:肾之真阳盛,则水皆内附,而与肾气同其蛰藏。惟肾之阳虚不能制水,则 水得泛滥而为病。苓、术、芍、姜,皆脾胃药,崇土以镇伏肾水,附子以挽回阳气。方 名“真武”,盖取固肾为义。……真武主治,在于崇土扶阳,以泄水邪,故不但里镇少 阴水泛,兼可外御太阳亡阳。((王旭高医书六种。退思集类方歌注。四逆汤类)) (伤寒论方解):白术与茯苓同用,能够益脾祛湿,主治头眩心悸,小便不利,下利 浮肿等证。附子与白术同用,能温中利湿,主治恶寒体痛,四肢沉重,身体困动,摇摇 欲倒,脉搏沉小诸症。生姜能去水气,止呕吐。芍药能和血脉,主邪气腹痛。总之,本 方是温经回阳、逐水利湿、宣痹镇痛剂,适用于少阴病,阳气不足,阴邪有余,水饮内 讲解。辨少阴病脉证并治第十一)) 陈亦人:……如果服白通汤下利不止,更增加厥逆无脉,干呕心烦,乃是阴邪与阳 药发生格拒,又当于破阴回阳方中佐入咸寒苦降的猪胆汁、人尿,即白通加猪胆汁汤。 阴证服阳药为什么会发生格拒?因为阴邪太甚的缘故。王太仆说:“甚大寒热,必能与 违性者争雄”,所以必须于白通汤中加入咸寒苦降的胆、尿作为反佐,即<内经>所谓 “甚者从之”之意。若无猪胆汁,单用人尿亦可。服白通汤后格拒的脉证,的确十分严 重,是否能有治疗余地, “心烦”与否?是一个很值得注意的问题,因为烦是自觉证, 知正气未亡,神气尚存。假使不烦但躁,为神气已亡,则无法挽救。厥逆无脉,服白通 加猪胆汁汤后无脉转为有脉, 自然是好事,但是必须注意脉出的情况,如果脉象突然显 露,急疾搏指,乃阴液枯竭,孤阳无所依附的反常现象,预后极其危恶。只有脉象逐渐 恢复,才是阴液未竭,阳气渐复的佳兆。(<伤寒论求是.少阴病篇)) 程昭寰:……原服白通汤无效,在下利脉微的基础上,反而出现“利不止,厥逆无 脉干呕烦”之证。仅于白通汤中加入人尿、猪胆汁,为什么就可使…部分患者脉“微 续”而得生呢?王太仆和成无己作了答复。王太仆说:“热与寒背,寒与热违,微小之 热为寒所折,微小之冷为热所消。大寒大热,必能与违性者争,与异气中格,是以圣人 反其佐以同其气令声应气求也。”成无己说:“(内经)云:若调寒热之道,冷热必行, 则热物冷服,下嗌之后,冷体既消,热性便发,由是病气随愈,呕哕皆除。情且不违而 致益,此和人尿猪胆汁咸苦寒物于白通汤热剂中,要其气相从,则可去格拒之寒。”两 家意见,反复说明本法的运用是遵(内经)“逆而从之”, “逆者正治,从者反治”的原 则,变正治为从治之法。因为阴寒太盛,往往对大热之药拒而不受,若佐入苦咸寒之品 顺从疾病阴寒之性,就可以使不致格拒不纳,这就是白通汤加猪胆汁人尿之理论依据。 再从猪胆汁、人尿的药理作用来看,猪胆汁苦寒,从阴引阳气上升;人尿(以童便为 佳)咸寒,导阴气以下接。使阴盛格阳之证而为水火既济,阴阳交接之象。且因为阴阳 互根的关系,阳损及阴,阴气必多不足,用辛温之品,亦恐其过燥,故人尿、猪胆汁又 能防干姜、附子、葱白之辛燥伤阴之弊,又有护阴滋阳之能。所以用后有的患者出现 “脉微续”而得生之效。 “服汤脉暴出者死,微续者生。”疾病发展到阴盛格阳的阶段, 阴阳离绝在即,所以服白通加猪胆汁汤后也不一定都能获愈,需要进一步观察病情。如 服药后脉搏突然出现,或浮大中空,说明阴液枯竭,孤阳飞越于外,正气发泄而脱,阴 阳离决,故主死。若服药后脉搏由“无脉”而转为徐徐渐至,是邪气渐退,阳气渐复, 疾病渐愈的佳兆。(<伤寒心悟。辨少阴病脉证并治)) [评述] 注家一致认为服白通汤后出现利不止,厥逆无脉,干呕烦,是阴邪与阳药 发生格拒的结果,并非药不对证,所以仍主以白通汤,但加猪胆汁、人尿以反佐。至于 脉暴出者死,脉微续者生,尤氏认为前者是无根之阳发露不遗,后者是被抑之阳来复有 渐;徐氏认为前者是药力所迫,后者是正气自复。都有助于对本条的理解,刘氏、陈 氏、程氏分析都通畅明白,很有参考作用。 [治法] 破阴回阳,佐以咸寒苦降。 [方药] 白通加猪胆汁汤方。 [方解] 白通加猪胆汁汤即由白通汤加入尿、猪胆汁组成。以白通汤破阴回阳,通 达上下;加入尿、猪胆汁咸寒苦降以反佐,引阳药入阴,使热药不被寒邪所格拒,以利 结,寒湿疼痛的证候。慢性病心肾阳虚见水肿者,常有应用本方的机会。((真武汤类。 真武汤)) 刘渡舟:真武汤由茯苓、芍药、生姜、白术、附子组成。附子、生姜辛热,温经回 阳以散水寒之邪,助白术温运脾气,补土以制水;术、附合用,温煦经脉、除寒湿;茯 苓甘淡,利水渗湿,与白术协同,共行温补脾阳、利水渗湿之功,配附子扶阳?肖阴以散 水邪;芍药活血脉、利小便,并制姜、附之辛燥,使本方温经散寒而不伤阴。方中诸药 相辅相成,相互为用,共成扶阳镇水之剂。方后加减诸法,是为随证化裁举例示范,亦 即随证治之的意思。(<伤寒论讲解.辨少阴病脉证并治第十一)) 陈孟恒:本方所治证属阳虚水泛,气化失常,脾阳不足,水湿内停。总的病机为阳 虚水泛,治疗应以温阳利水为主。真武,本名玄武,古时传说为北方司水之神,本方的 命名,是借用其名,赖以利水的意思。方中附子温壮肾阳,白术健脾燥湿,茯苓导水下 行,生姜温散水气,芍药和里益阴。其中附子与白术同用,能温中利湿,治恶寒体痛, 四肢沉重,身体瞤动,摇摇欲倒诸证;苓、术配伍,能益脾祛湿,治头眩心悸,小便不 利,下肢浮肿等。本证不仅真阳不足,而且真阴亦亏,若不用芍药固护其阴,难以制附 子雄烈之性,芍药能破阴凝,布阳和,护阴而不会敛邪,附子与芍药合用,符合温而不 燥,刚柔并济之理。另外,四逆汤类方剂中均以生附子、干姜同用,本方则用熟附子配 生姜,前者重在回阳,此则加强散饮。全方配伍得宜,具有温经回阳,逐水利湿,宣痹 镇痛的作用。适用于阳气不足,阴邪有余,水饮内停,浮肿疼痛之证。现临床上常用于 肾性水肿、心性水肿、醛固酮增多症、甲状腺功能低下、肠核结腹痛下利、耳源性眩 晕、前列腺肥大、慢性肠炎等属于脾肾阳虚者。((中国医学百科全书.方剂学。祛寒剂)) [点评] 本方方义,诸家所注,都能说明问题,程氏指出生附子与熟附子功用之 异,以及干姜、生姜配伍作用之殊,尤有参考价值。陈氏指出附子与芍药合用,符合温 而不燥,刚柔并济之理,亦有理致。至于“若呕者,去附子”,汪氏指出“若去附子, 恐不成真武汤矣”,而<医宗金鉴)则认为“呕者,去附子倍生姜,以其病非下焦,水 停于胃也,所以不须温肾以行水,只须温胃以散水”,证属肾阳虚而水气泛溢为患,只 据或有证就认定“其病非下焦”,是难以成理的,当以汪氏之说较妥。 [临床应用] (1)后世医家对本方的应用 1)(王氏易简方):此药不惟阴证伤寒可服,若虚劳人憎寒壮热,咳嗽下利,皆宜 服之,因易名固阳汤,增损一如前法。 2)<伤寒全生集):凡伤寒四五日,腹痛,小便自利,四肢沉重,疼痛下利者,此 有水也,真武汤主之。 3)(伤寒绪论):不得眠,皆为阳盛,切禁温剂,惟汗吐下后,虚烦脉浮弱者,因 津液内竭,则可从权用真武汤温之。 4)(方机):此方治心中燥(一作心下悸),身润动,振振擗地,小便不利,或呕, 或下利,若拘痛者。 5)<类聚方广义):真武汤,治痿蹙病,腹拘挛,脚冷不仁,小便不利,或不禁者。 又:腰疼腹痛恶寒,下利日数行,夜间尤甚者,称为疝痢,宜此方。又久痢见浮肿,或 咳或呕者亦良。又:产后下利,肠鸣腹痛,小便不利,肢体酸软,或麻痹,有水气,恶 寒发热,咳嗽不止,渐为劳状者,尤为难治,宜此方。 6)(方函口诀>:此方以内有水气为目的,与他附子剂异,水饮之变,为心下悸, 身困动,振振欲倒地,或觉麻痹不仁,手足引痛,或水肿,小便不利,其肿虚滞无力, 或腹以下肿,臂肩胸背羸瘦,其脉微细。或浮虚而大,心下痞闷,饮食不美者,或四肢 沉重疼痛,下利者,用之有效。方名当从千金及翼,作玄武。 7)<仁斋直指方):治少阴水饮与里寒合而作嗽,腹痛下利,于本方加干姜、细辛、 五味子,凡年高气弱久嗽通用。 8)(临证指南医案):用真武汤或加人参,治痰湿积聚水饮,或湿邪伤脾肿胀,或 呕吐、水饮、泄泻等证。如:陈某,痛久气乱,阳微,水谷不运,蕴酿聚湿,新进水谷 之气与宿邪再聚复出,法当通阳,真武汤主之。 (2)现代应用 1)治心血管疾病:山西中医研究所报道,本方对于心肾阳衰,肾水凌心型心衰病 人,在用洋地黄类药物效果不显时,往往可获效,提示本方似与洋地黄有相互补充之 效L1¨;孙氏用真武汤合桂枝甘草汤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48例,效佳。本组病例均用真 武汤合桂枝甘草汤。心悸、气短,动则尤甚者,加黄芪、人参;血瘀,加当归、川芎、 红花;水肿甚,加车前子、葶苈子、泽泻。曰1剂,水煎服,15 日为一疗程,连服1— 3个疗程。结果:显效16例,有效30例,无效2例。有效率为94%。杨氏认为用 真武汤治疗心力衰竭,加丹参则效更优;于氏等报道赵锡武老中医用本方治疗慢性 充血性心力衰竭。关氏以真武汤和苓桂术甘汤治疗风湿性心脏办膜病并发心力衰竭, 属于痰饮范围,能使水肿很快消退,心脏血液循环也随之改善。并认为中医治疗该病, 既没有中毒反应,又没有禁忌症。 2)治疗泌尿系统疾病:杜氏应用本方加减(附子、茯苓、白术、白芍、西洋参、 泽泻、怀牛膝、黄连、苏叶、猪苓,随证加减,每日 1剂)治疗慢性肾衰12例,结果: 临床缓解3例,显效5例,有效2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83。33%。实验结果表明 该方能提高实验动物的摄食量,增加尿量,降低BUN、Scr在调节电解质和氨基酸代谢 平衡方面皆有明显作用。陈氏用真武汤温肾利水,治疗类脂性肾病及慢性肾炎肾病 性水肿,利尿作用优于其他利水法,能明显改变肾血液动力学,降低肾小管回吸收率, 增加肾小球滤过率和有效肾血流量,但对蛋白尿作用不大,如辨证加用益气健脾补肾填 精等中药,可减少蛋白的渗出,巩固疗效,由于本方含钾量高,对尿毒症少尿、尿闭及 高血钾者忌用。另外,岳氏用本方治疗急性尿毒症;钱氏用本方加四君子汤等治 尿崩症;张氏用本方治疗水臌、阴囊肿大。 3)治神经系统疾病:蒋氏用本方治失眠,范氏用本方治美尼尔氏病;姚氏 用本方治疗内耳性眩晕症4l例,多伴有听力障碍及身困动。若咽干口苦,舌苔薄黄则 加知母、泽泻。结果:治愈35例,好转6例,认为本方有温肾化气利水功效,可能具 有调节肾上腺皮质功能,调整醛固酮的代谢水平,维持内耳内环境的恒定,并调整其功 能。毕氏用真武汤(附子15g, 白术30g, 白芍、茯苓各50g,姜50—100g,以水 1750ml,先煎附子40分钟以上,再入它药煎至500ml,分3次饭前服,1日服完。重证 呕吐不止者,去附子加重生姜至100—150g;小便频数者,去茯苓),治疗眩晕病162 例,结果:痊愈102例(63%),好转35例(22%),无效25例(15%),总有效率 85%。 4)其他:吴氏等用本方加味(制附子lOg,白芍、生龙骨、生牡蛎各30g,白术、 茯苓、钩藤各15g,全蝎、生姜、甘草各6g每日 1剂,水煎服,15天为工疗程),治疗 不安腿综合征25例,结果:治愈15例,显效8例,无效2例,服药最少者10剂,最 多者30剂,平均20剂,有效率为90%。周氏用本方加干姜、甘草、桂枝、党参、 黄芪,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届肾阳亏虚,寒湿阻滞经络者L26j;王氏用本方治疗阴 黄;罗氏用本方加味治疗阳虚水泛失音症;冯氏用本方治疗胃肠炎、慢性风湿性 关节炎、慢性支气管炎等疾病;唐氏用本方治疗肾阳衰微水气为患的术后伤口不愈、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慢性脓胸及肾炎;陈氏用本方治疗阳虚水泛所引起的水肿、痰 饮、惊悸、眩晕、戴阳、白带、下利等证;马氏用本方治崩漏;查氏用真武汤加 味治产后水肿;侯氏用本方加味(本方加肉苁蓉、桃仁、红花各15g,干姜lOg)治 疗肾阳虚经闭60例,结果:临床治愈54例,有效4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 96.6%。宋氏用本方治阳虚鼻渊;邓氏介绍用本方加参归,服6剂治愈辨证为少 阴虚阳上越之巅顶头痛,而拟诊为脑炎之患者;袁氏认为本方治急性病时用量要适 当加大,但中病即止,对慢性病用量宜小,必要时佐以龙骨、牡蛎为妥,并介绍用本方 治疗慢性痢疾、胃溃疡、风湿热、脉管炎、月经不调、少阴下利舌咽痛等证;王氏 报道用本方加细辛治愈上午目赤而辨证为阳虚案。 唐氏认为真武汤倍用附子加炙草,则其回阳制水之力倍增,凡水肿、哮喘、疝气等 病证,具有脉沉微欲绝或浮大无根,苔白多津或黑而滑润,心悸短气,或呕逆头眩,腹 满而痛,小便不利或清利等阴盛阳衰,寒水失制之象,均可用本方获效。陈亦人指 出:“真武汤的适用范围尤广,不管是消化系统病,如萎缩性胃炎、胃下垂、胃及十二 指肠溃疡,腹泻(包括五更泻),便秘,胃切除后引起的‘倾倒症群’;循环系统病,如 风湿性心办膜病并发心力衰竭,心衰浮肿,高血压性心脏病并发心力衰竭,心房纤颤, 二尖办分离术后心衰;泌尿系统病,如慢性肾炎高度浮肿,慢性肾盂肾炎低热等。只要 符合心肾阳虚水气泛溢病机,用之皆有良效。此外,还可用于寒饮上逆的肺气肿、支气 管炎,阳虚挟水湿的白带等病证,充分体现了异病同治的优越性”。 (3)医案选录 1)咳喘:吴孚先治赵太学,患水气咳嗽而喘,误作伤风,概投风药,面目尽肿, 喘逆愈甚,曰:风起则水涌,药之误也,以真武汤温中镇水,诸恙悉平。(<名医类案)) 王某,男,56岁,素有喘之证,每逢感冒或过劳即发,今因劳动后汗出当风,回 家即觉恶寒发热,喘咳心悸,胸紧如石压,喉中如有物上涌之状,张口吸气。服小青龙 汤后,发热而出大汗,头昏眩难以自主,气陷欲脱,面青肢冷,心悸短气,喘咳不得平 卧,头昏眩晕则稍好,动则更甚,小便不利,舌质淡,六脉沉微欲绝。此误汗伤阳,水 气上逆所致。拟方:炮附片一两 白术四钱 白芍四钱 茯苓五钱 桂枝三钱 补骨脂 四钱 五味子二钱 生姜一两(另熬浓汁,一半入药,一半合黄糖另服)。服上药后, 各证好转,生姜减为五钱,入药同煎,桂枝易肉桂,连服五剂而各证消失,乃以右归丸 调理后而愈。((中医杂志)1965;(7):39) 2)浮肿:魏某,男,59岁,城关水果店营业员,于1963年7月诊治。患者初病 时,因头面及下肢午后浮肿,服西药治疗月余,未见疗效,改用中药治疗两月左右,仍 未效,病日增重,而来就诊。现症:全身除胸部及手心未肿之外,均浮肿,按之凹陷不 起,小便稀少,饮食不进, 口虽渴但不欲饮,神倦体寒,着衣被而不暖,面色灰黯无 华。舌苔黑而滑润,舌质红色娇艳,脉浮大无根。此乃真阳衰微,土不制水所致。拟 方:炮附子60g(先煎50分钟,下同),白术24g,潞党参60g,玉桂6g,炙甘草24g, 生姜30g。水煎3次,头煎一次顿服,二、三煎不论次数,频频饮服,1日尽1剂。上 药连进3剂,浮肿已消退十之六七,查其苔已水黑,脉水浮而反沉,此乃虚焰渐衰,正 气渐复之佳象。上方附片、党参、玉桂、生姜量减半,续服4剂而愈。((中医杂志> 1965;(7):39) 3)尿毒症:李某,女,已婚,50岁。因上腹部疼痛10天,于1958年6月21日 急诊入北京某医院。病史:患者10余年来,常有上腹疼痛,泛酸,服苏打后缓解,疼 痛多与饮食有关。近4曰上腹部疼痛发作,以两肋缘为甚。入院前1日疼痛加重,持续 不解,大便两日未行,小便如常。检查:急病容,痛苦表情,皮肤无黄疸,头部器官正 常,颈软,心肺无殊,腹壁普遍板硬,并有压痛,肝脾不易触及,膝反射存在。血压 100/20mmHg,血象范围,临床诊断为胃穿孔,合并腹膜炎。入院后先由外科作穿孔修 补及胃空肠吻合术,手术进行良好。但术后血压一直很低,尿量极少,甚至无尿,持续 数日,渐成半昏迷状态。肌肉抽动,并测得非蛋白氮150mg%,要求中医会诊。诊见患 者神志欠清,时而躁动,手抽肉困,尿闭脉细肢凉,乃用仲景真武汤加减,回阳利尿。 药用西洋参、杭芍、白术、云苓、炮附片、生苡米。1剂之后,能自排小便,四肢渐 温,肉困惊惕亦止。但仍神疲不愿讲话。二诊时改用红人参、白术、茯苓、车前子、牛 膝、泽泻、生苡米。2剂后神志全清,排尿自如,精神略振。但感口干,改用党参、沙 参、麦冬、花粉、苡米、玉竹。经过三诊之后,诸证好转,血压恢复,非蛋白氮降至 37.5mg%,最后痊愈出院。((岳美中医案选集)) [按语] 真武汤为少阴心肾阳虚而兼水饮泛滥的主方,临床运用非常广泛,无论 内、外、妇、儿各种疾病,只要具有阳虚饮停的病理特点,如恶寒肢冷、心悸怔忡、小 便不利、水肿、舌淡脉沉等,即可相机选用。就其组方特点而言,尤其适宜于慢性心肾 功能衰竭所致的各种病证。 本方用于救治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效果确切,但应注意选加部分活血药物,尤其是 具有活血利水双重功效之品,如蒲黄、益母草、泽兰、水蛭等,以收水血并治之功。从 理论上讲,加入活血之品,更能切合少阴“心主血,肾主水”的病理生理特点。.临床运 用时,亦常与生脉散合用治疗各型心力衰竭,尤其是对强心甙类药物中毒患者,具有明 显疗效。 本方用治水邪较盛的各类病证如慢性肾炎、慢性肠炎、湿性胸膜炎时,常合用五苓 散,以收“脏腑同治”之功。而用治各类眩晕患者,若兼血瘀或血虚,则常配合四物汤 运用,对耳源性眩晕、眼源性眩晕,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眩晕、胃源性眩晕等,颇具良 效。 [现代研究] (1)强心和改善全身血液循环作用:本方主药附子具有的强心作用,其强心成分有 去甲乌药碱、棍掌碱等;干姜对心脏也有直接兴奋作用;还曾报告茯苓的水、乙醇或乙 醇提取物能增强离体蛙心心肌收缩力,并能加快心率;赤芍也含增强心肌收缩力成分。 临床用本方治心衰有效,表明本方确能改善心肌功能。附子在强心作用的同时还可见外 周血管扩张,血液循环改善,尤其是末梢微循环改善,故服用附子后有四肢温暖感,赤 芍也能扩张血管,白术也有血管扩张作用。上述强心和扩张外周血管,改善全身血液循 环作用对于改善心肌功能低下,促进利尿以及振奋全身机能代谢,从而改善肾阳衰微、 阴水泛溢等方面当具有利的影响。王氏报道:动物实验结果表明,真武汤原方组合 是最佳配伍,能显著提高心衰的心肌收缩力,改善缺氧心肌的血氧供应,促进血液循 环,而对心肌耗氧量和传导系统无明显影响。 (2)利尿作用:本方用于多种水肿或组织细胞间液水分泛溢有效。实验表明本方组 成药附子、白术、茯苓等均有利尿作用,附子的利尿与强心、扩张血管作用有关。茯苓 利尿作用原理尚不明,但以茯苓为主药之一的五苓散则主要在于提高了渗透压的调定 点,通过对渗透压感受器、神经分泌细胞、口渴中枢神经原等的刺激以降低抗利尿激素 分泌而达到利尿功效。白术利尿作用显著而持久,并能促进电解质,特别是钠的排 泄。 (3)其它作用:肾阳虚患者多有垂体一肾上腺轴、垂体.性腺轴等功能低下,附子能 显著降低大鼠肾上腺中维生素C的含量,并能使外周血嗜酸性白细胞大为减少,增加 尿中17一酮类固醇的排出量,表明能兴奋肾上腺皮质功能。干姜及其复方也能兴奋肾上 腺皮质功能。因而本方有助于肾阳衰微的改善。茯苓能抑制实验性胃溃疡的形成,并能 降低胃液及其所含游离酸的分泌,还能直接松弛肠管。生姜对胃粘膜细胞有保护作用, 还能利胆,故本方治疗胃溃疡等多种胃肠道疾患有效。 金氏认为真武汤是苓桂术甘汤的继续加重,是充衰基础上发生的泵衰。本方强心利 尿、扩张血管,减轻心脏前后负荷,打破心衰的恶性循环。 二、真武汤证(316) [原文] 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 自下利者,此 为有水气。其人或欬,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316) 茯苓三两 芍药三两 白术二两 生姜三两,切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七合, 日三服。若数者,加五味子半 升,捆辛一两,乾姜一两;若小便利者,去茯苓;若下利者,去芍药,加乾姜二两;若 呕者,去附子,加生姜,足前为半斤。 [提要] 少阴阳虚水泛的证治。 [释义] 本条病机,仲景已明确指出“此为有水气”,然其寒热属性,根据治用真 武汤,当然应属少阴虚寒。肾阳虚衰,水气不化,水寒之气泛溢为患,外攻于表,则四 肢沉重疼痛;内渍于肠,则腹痛下利。水气为患,无处不到,变动不居,难以捉摸,故 多或然之证,水气上逆于犯肺,则咳嗽;水气停滞于中,犯胃而胃气上逆则呕吐,下趋 大肠,传导失司,则下利更甚;停滞于下焦,阳虚不能制水,膀胱气化不行,则小便不 利。见证虽有不同,但总属肾阳虚而水气泛溢为患。其治疗以真武汤温肾阳以散水气。 本条证候与82条“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困动, 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的起病过程虽有不同,但其病理机转则同是肾阳虚而水气 为患,都用真武汤主治。 本证与“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 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67)的苓桂术甘汤证,虽均为阳虚水 泛证,但本证重点在肾,彼则重点在脾,故治疗一则温肾利水,一则为温脾化饮。 [选注] 尤在泾:少阴中寒,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邪气递深,而脏受其病矣。脏寒故腹 痛,寒胜而阳不行,故小便不利。于是水寒相搏,浸淫内外,为四肢沉重疼痛,为自下 利,皆水气乘寒气而动之故也。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呕者,水寒之气或聚 或散或上。((伤寒贯珠集。少阴篇)) 方有执:腹痛,小便不利,阴寒内甚,湿胜而水不行也,四肢沉重疼痛,寒湿内渗 又复外薄也。自下利者,湿既甚而水不行,则与谷不分清,故曰此为有水气也。或为诸 证,大约水性泛滥,无所不之之故也。(<伤寒论条辨。辨少阴病脉证并治)) 喻嘉言:太阳篇中,厥逆、筋惕肉困而亡阳者,用真武汤之法,已表明之矣。兹少 阴之水湿上逆,仍用真武一法以镇摄之,可见太阳膀胱与少阴肾,一脏一腑,同居北方 寒水之位。((尚论篇.少阴经前篇)) <医宗金鉴):今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下利,阴寒深矣,设小便 利,是纯寒而无水,乃附子汤证也,今小便不利,或咳或呕,此为阴寒兼有水气之证。 故水寒之气,外攻于表,则四肢沉重疼痛;内盛于里,则腹痛自利也;水气停于上焦胸 肺,则咳喘而不能卧;停于中焦胃府,则呕而或下利;停于下焦膀胱,则小便不利而或 少腹满。种种诸证,总不外乎阴寒之水,而不用五苓者,非表热之饮也;不用小青龙 者,以非表寒之饮也。故惟主以真武汤,温寒以制水也。((订正仲景全书.伤寒论注.辨 少阴病脉证并治)) 陈亦人:水寒之气外攻于表,则为四肢沉重疼痛;内渍于肠,则为腹痛下利,上逆 犯肺,则为咳嗽,停滞于中,胃气上逆,则为呕吐;停滞下焦,膀胱气化不行,则为小 便不利。总之,这些症状的产生,都是因为肾阳衰微,水气不化,与阴寒之气互相搏结 而成,所以治疗上须用真武汤温阳祛寒以散水气。本条证候与<太阳篇)82条的太阳 病,汗出过多,致心下悸、头眩、身困动、振振欲擗地等证候,虽然有所不同,但其病 理机转,则同是阳虚水气为患,故都用真武汤主治。(<伤寒论译释。辨少阴病脉证并治 第十一)) 刘渡舟:少阴病,延至四五日,证见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下利,是因 为阳气虚衰,不能制水,以致水邪泛滥而为病。脾肾阳衰,水气浸渍于胃肠,则腹痛、 下利,阳虚,水寒之气停蓄于内,阻碍膀胱气化,则小便不利。少阴阳衰,下焦寒盛, 水气不能运化,浸淫肢体,四肢沉重疼痛。……由于水邪游溢不定,可随气机升降而到 处为患,故可见众多或证。若水邪上凌心肺则见心悸而咳;上逆于胃,则气逆而呕;若 阳虚肾关不固,不能制水,则可见小便利,即小便清长。以上诸多或然证,均为肾阳虚 衰,不能制水,水邪犯滥而致,故曰“此为有水气”。治疗用真武汤,温阳散寒,化气 行水。((伤寒论讲解.辨少阴病脉证并治第十一)) 程昭寰:82条云“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困动, 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系因太阳病汗出后,因阳虚动水致变。病从太阳而入少 阴,肾阳虚衰,制水无权。本条则论少阴病阳虚水寒相搏所致阳虚水泛之证。两条合 看,病机特点基本一致。但侧重点却不同,前者水泛于上于外,本条水泛于下于里。前 者以太阳膀胱水腑为病变重心,本条以少阴肾水之脏为病变中心。可见水腑与水脏的表 里关系。也说明阳虚气水为病的广泛性。((伤寒心悟.辨少阴病脉证并治>) [评述] 少阴阳虚而兼水气为患,才是真武汤证,若仅阳虚而无水气,则不是真武 汤证,故(医宗金鉴)曰“纯寒而无水,乃附子汤证”;同样,仅有水气而无肾阳虚, 亦非真武汤证。陈氏、刘氏剖析甚详,足以解惑。注中更有与82条真武汤证结合讨论 者,亦有助于对条文的理解,惟程氏谓“前者以太阳膀胱水腑为病变重心,本条以少阴 肾水之脏为病变中心”的说法难以使人苟同。 [治法] 温肾阳,散水气。 [方药] 真武汤。 [方义] 真武汤由茯苓、芍药、生姜、白术、附子组成。方中附子辛热以壮肾阳, 使水有所主;白术健脾燥湿,使水有所制;术、附同用,更可温煦经脉以除寒湿。生姜 宣散,佐附子助阳,于主水中有散水之意;茯苓淡渗,佐白术健脾,于制水中有水之 用;芍药活血脉,利小便,且有敛阴和营之用,可制姜、附刚燥之性,使之温经散寒而 不伤阴。诸药相辅相成,相互为用,共成扶阳散水之剂。 方后加减诸法,是为随证化裁举例示范:若咳者,是水寒犯肺,加干姜、细辛以散 水气,加五味子以敛肺气,与小青龙汤中干姜、细辛、五味子同用作用一致;小便利则 不须利水,故去茯苓;下利甚者,是阴盛阳衰,芍药苦泄,故去之,加干姜以温里;水 寒犯胃而呕者,可加重生姜用量,以和胃降逆,至于去附子,附子为本方主药,似不宜 去,汪苓友说:“若去附子,恐不成真武汤矣。”很有见解。 [方论选] 汪苓友:真武汤,专治少阴里寒停水,君主之药当是附子一味,为其能走肾温经而 散寒也。水来侮土,则腹痛下利,故用苓、术、芍药以渗停水,止腹痛;四肢沉重是 湿,疼痛是寒,此略带表邪,故用生姜以散寒邪;或疑芍药酸寒,当减之,极是。然上 证是里气虚寒,方中既有姜附之辛,不妨用芍药之酸,以少敛中气。若咳者,水寒射 肺,肺叶张举,既加细辛、干姜以散水寒,不妨加五味子以敛肺,但五味子酸味太厚, 不须半升之多也;小便利者,不得云无伏水,乃下焦虚寒,不能约束水液,其色必白, 去茯苓者,恐其泄肾气也;若下利者,里寒甚,故去芍药加干姜;呕者,水寒之气,上 壅于胸中也,加生姜足前成半斤,以生姜为呕家圣药,若去附子,恐不成真武汤矣。 ((伤寒论辨证广注。中寒脉证)) 张路玉:真武汤方本治少阴病水饮内结,所以首推术、附,兼茯苓、生姜,运脾渗 湿为要务,此人易所明也。至用芍药之微旨,非圣人不能。盖此证虽曰少阴本病,而实 缘水饮内结,所以腹痛自利,四肢疼重,而小便反不利也,若极虚极寒,则小便必清白 无禁矣,安有反不利之理哉!则知其人不但真阳不足,真阴亦已素亏,若不用芍药顾护 其阴,岂能胜附子之雄烈乎?即如附子汤、桂枝加附子汤、芍药甘草附子汤,皆芍药与 附子并用,其温经护荣之法,与保阴回阳不殊,后世用药,能获仲景心法者,几人哉! ((伤寒缵论。少阴上篇)) 程扶生:张氏日,白通、通脉、真武, 皆为少阴下利而设。白通、四逆,附子皆生 用、惟真武一证熟用者,凡附子生用则温经散寒,炮熟则益阳去湿,白通诸汤以下利为 重,真武汤以寒湿为先,故用药有轻重之殊。又干姜以佐生附为用,生姜少资熟附之散 也。((伤寒经注.少阴温散)) 王晋三:术、苓、芍、姜,脾胃药也。太阳、少阴,水脏也。用崇土法镇摄两经水 邪。从气化而出,故名真武。茯苓淡以胜白术之苦,则苦从淡化,便能入肾胜湿;生姜 辛以胜白芍之酸,则酸从辛化,便能人膀胱以摄阳。然命名虽因崇土,其出化之机,毕 竟重在坎中无阳,假使肾关不利,不由膀胱气化,焉能出诸小便,故从上不宁之水,全 赖附子直走下焦以启其阳,则少阴水邪必从阳部注于经而出矣。非但里镇少阴水泛,并 可外御太阳亡阳。(<绛雪园古方选注.温剂>) (医宗金鉴):小青龙汤治表不解有水气,中外皆寒实之病也;真武汤治表已解有水 气,中外皆虚寒之病也。真武者,北方司水之神也,以之名汤者,赖以镇水之义也。夫 人一身制水者,脾也;主水者,肾也;肾为胃关,聚水而从其类者,倘肾中无阳,则脾 之枢机虽运,而肾之关门不开,水虽欲行,孰为之主,故水无主制,泛溢妄行而有是证 也。用附子之辛热,壮肾之元阳,而水有所主矣;白术之苦燥,建立中土,而水有所制 矣;生姜之辛散,佐附子之补阳,温中有散水之意;茯苓之淡渗,佐白术以健土,制水 之中有利水之道焉;而尤妙在芍药之酸敛,加于制水、主水药中,一以泻水,使子盗母 虚,得免妄行之患,一以敛阳,使归根于阴,更无飞越之虞。孰谓寒阴之品,无益于阳 乎?而昧者不知承制之理,论中误服青龙发汗亡阳,用此汤者,亦此义也。然下利减芍 药者,以其阳不外散也;加干姜者,以其温中胜寒也;水寒伤肺则咳,加细辛、干姜 者,散水寒也;加五味子者,收肺气也;小便利者去茯苓,以其虽寒而水不能停也;呕 者,去附子倍生姜,以其病非下焦,水停于胃也,所以不须温肾以行水,只须温胃以散 水,佐生姜者,功能止呕也。(<订正仲景全书。伤寒论注。辨少阴病脉证并治)) 王旭高:肾之真阳盛,则水皆内附,而与肾气同其蛰藏。惟肾之阳虚不能制水,则 水得泛滥而为病。苓、术、芍、姜,皆脾胃药,崇土以镇伏肾水,附子以挽回阳气。方 名“真武”,盖取固肾为义。……真武主治,在于崇土扶阳,以泄水邪,故不但里镇少 阴水泛,兼可外御太阳亡阳。((王旭高医书六种。退思集类方歌注。四逆汤类)) (伤寒论方解):白术与茯苓同用,能够益脾祛湿,主治头眩心悸,小便不利,下利 浮肿等证。附子与白术同用,能温中利湿,主治恶寒体痛,四肢沉重,身体困动,摇摇 欲倒,脉搏沉小诸症。生姜能去水气,止呕吐。芍药能和血脉,主邪气腹痛。总之,本 方是温经回阳、逐水利湿、宣痹镇痛剂,适用于少阴病,阳气不足,阴邪有余,水饮内 讲解。辨少阴病脉证并治第十一)) 陈亦人:……如果服白通汤下利不止,更增加厥逆无脉,干呕心烦,乃是阴邪与阳 药发生格拒,又当于破阴回阳方中佐入咸寒苦降的猪胆汁、人尿,即白通加猪胆汁汤。 阴证服阳药为什么会发生格拒?因为阴邪太甚的缘故。王太仆说:“甚大寒热,必能与 违性者争雄”,所以必须于白通汤中加入咸寒苦降的胆、尿作为反佐,即<内经>所谓 “甚者从之”之意。若无猪胆汁,单用人尿亦可。服白通汤后格拒的脉证,的确十分严 重,是否能有治疗余地, “心烦”与否?是一个很值得注意的问题,因为烦是自觉证, 知正气未亡,神气尚存。假使不烦但躁,为神气已亡,则无法挽救。厥逆无脉,服白通 加猪胆汁汤后无脉转为有脉, 自然是好事,但是必须注意脉出的情况,如果脉象突然显 露,急疾搏指,乃阴液枯竭,孤阳无所依附的反常现象,预后极其危恶。只有脉象逐渐 恢复,才是阴液未竭,阳气渐复的佳兆。(<伤寒论求是.少阴病篇)) 程昭寰:……原服白通汤无效,在下利脉微的基础上,反而出现“利不止,厥逆无 脉干呕烦”之证。仅于白通汤中加入人尿、猪胆汁,为什么就可使…部分患者脉“微 续”而得生呢?王太仆和成无己作了答复。王太仆说:“热与寒背,寒与热违,微小之 热为寒所折,微小之冷为热所消。大寒大热,必能与违性者争,与异气中格,是以圣人 反其佐以同其气令声应气求也。”成无己说:“(内经)云:若调寒热之道,冷热必行, 则热物冷服,下嗌之后,冷体既消,热性便发,由是病气随愈,呕哕皆除。情且不违而 致益,此和人尿猪胆汁咸苦寒物于白通汤热剂中,要其气相从,则可去格拒之寒。”两 家意见,反复说明本法的运用是遵(内经)“逆而从之”, “逆者正治,从者反治”的原 则,变正治为从治之法。因为阴寒太盛,往往对大热之药拒而不受,若佐入苦咸寒之品 顺从疾病阴寒之性,就可以使不致格拒不纳,这就是白通汤加猪胆汁人尿之理论依据。 再从猪胆汁、人尿的药理作用来看,猪胆汁苦寒,从阴引阳气上升;人尿(以童便为 佳)咸寒,导阴气以下接。使阴盛格阳之证而为水火既济,阴阳交接之象。且因为阴阳 互根的关系,阳损及阴,阴气必多不足,用辛温之品,亦恐其过燥,故人尿、猪胆汁又 能防干姜、附子、葱白之辛燥伤阴之弊,又有护阴滋阳之能。所以用后有的患者出现 “脉微续”而得生之效。 “服汤脉暴出者死,微续者生。”疾病发展到阴盛格阳的阶段, 阴阳离绝在即,所以服白通加猪胆汁汤后也不一定都能获愈,需要进一步观察病情。如 服药后脉搏突然出现,或浮大中空,说明阴液枯竭,孤阳飞越于外,正气发泄而脱,阴 阳离决,故主死。若服药后脉搏由“无脉”而转为徐徐渐至,是邪气渐退,阳气渐复, 疾病渐愈的佳兆。(<伤寒心悟。辨少阴病脉证并治)) [评述] 注家一致认为服白通汤后出现利不止,厥逆无脉,干呕烦,是阴邪与阳药 发生格拒的结果,并非药不对证,所以仍主以白通汤,但加猪胆汁、人尿以反佐。至于 脉暴出者死,脉微续者生,尤氏认为前者是无根之阳发露不遗,后者是被抑之阳来复有 渐;徐氏认为前者是药力所迫,后者是正气自复。都有助于对本条的理解,刘氏、陈 氏、程氏分析都通畅明白,很有参考作用。 [治法] 破阴回阳,佐以咸寒苦降。 [方药] 白通加猪胆汁汤方。 [方解] 白通加猪胆汁汤即由白通汤加入尿、猪胆汁组成。以白通汤破阴回阳,通 达上下;加入尿、猪胆汁咸寒苦降以反佐,引阳药入阴,使热药不被寒邪所格拒,以利 结,寒湿疼痛的证候。慢性病心肾阳虚见水肿者,常有应用本方的机会。((真武汤类。 真武汤)) 刘渡舟:真武汤由茯苓、芍药、生姜、白术、附子组成。附子、生姜辛热,温经回 阳以散水寒之邪,助白术温运脾气,补土以制水;术、附合用,温煦经脉、除寒湿;茯 苓甘淡,利水渗湿,与白术协同,共行温补脾阳、利水渗湿之功,配附子扶阳?肖阴以散 水邪;芍药活血脉、利小便,并制姜、附之辛燥,使本方温经散寒而不伤阴。方中诸药 相辅相成,相互为用,共成扶阳镇水之剂。方后加减诸法,是为随证化裁举例示范,亦 即随证治之的意思。(<伤寒论讲解.辨少阴病脉证并治第十一)) 陈孟恒:本方所治证属阳虚水泛,气化失常,脾阳不足,水湿内停。总的病机为阳 虚水泛,治疗应以温阳利水为主。真武,本名玄武,古时传说为北方司水之神,本方的 命名,是借用其名,赖以利水的意思。方中附子温壮肾阳,白术健脾燥湿,茯苓导水下 行,生姜温散水气,芍药和里益阴。其中附子与白术同用,能温中利湿,治恶寒体痛, 四肢沉重,身体瞤动,摇摇欲倒诸证;苓、术配伍,能益脾祛湿,治头眩心悸,小便不 利,下肢浮肿等。本证不仅真阳不足,而且真阴亦亏,若不用芍药固护其阴,难以制附 子雄烈之性,芍药能破阴凝,布阳和,护阴而不会敛邪,附子与芍药合用,符合温而不 燥,刚柔并济之理。另外,四逆汤类方剂中均以生附子、干姜同用,本方则用熟附子配 生姜,前者重在回阳,此则加强散饮。全方配伍得宜,具有温经回阳,逐水利湿,宣痹 镇痛的作用。适用于阳气不足,阴邪有余,水饮内停,浮肿疼痛之证。现临床上常用于 肾性水肿、心性水肿、醛固酮增多症、甲状腺功能低下、肠核结腹痛下利、耳源性眩 晕、前列腺肥大、慢性肠炎等属于脾肾阳虚者。((中国医学百科全书.方剂学。祛寒剂)) [点评] 本方方义,诸家所注,都能说明问题,程氏指出生附子与熟附子功用之 异,以及干姜、生姜配伍作用之殊,尤有参考价值。陈氏指出附子与芍药合用,符合温 而不燥,刚柔并济之理,亦有理致。至于“若呕者,去附子”,汪氏指出“若去附子, 恐不成真武汤矣”,而<医宗金鉴)则认为“呕者,去附子倍生姜,以其病非下焦,水 停于胃也,所以不须温肾以行水,只须温胃以散水”,证属肾阳虚而水气泛溢为患,只 据或有证就认定“其病非下焦”,是难以成理的,当以汪氏之说较妥。 [临床应用] (1)后世医家对本方的应用 1)(王氏易简方):此药不惟阴证伤寒可服,若虚劳人憎寒壮热,咳嗽下利,皆宜 服之,因易名固阳汤,增损一如前法。 2)<伤寒全生集):凡伤寒四五日,腹痛,小便自利,四肢沉重,疼痛下利者,此 有水也,真武汤主之。 3)(伤寒绪论):不得眠,皆为阳盛,切禁温剂,惟汗吐下后,虚烦脉浮弱者,因 津液内竭,则可从权用真武汤温之。 4)(方机):此方治心中燥(一作心下悸),身润动,振振擗地,小便不利,或呕, 或下利,若拘痛者。 5)<类聚方广义):真武汤,治痿蹙病,腹拘挛,脚冷不仁,小便不利,或不禁者。 又:腰疼腹痛恶寒,下利日数行,夜间尤甚者,称为疝痢,宜此方。又久痢见浮肿,或 咳或呕者亦良。又:产后下利,肠鸣腹痛,小便不利,肢体酸软,或麻痹,有水气,恶 寒发热,咳嗽不止,渐为劳状者,尤为难治,宜此方。 6)(方函口诀>:此方以内有水气为目的,与他附子剂异,水饮之变,为心下悸, 身困动,振振欲倒地,或觉麻痹不仁,手足引痛,或水肿,小便不利,其肿虚滞无力, 或腹以下肿,臂肩胸背羸瘦,其脉微细。或浮虚而大,心下痞闷,饮食不美者,或四肢 沉重疼痛,下利者,用之有效。方名当从千金及翼,作玄武。 7)<仁斋直指方):治少阴水饮与里寒合而作嗽,腹痛下利,于本方加干姜、细辛、 五味子,凡年高气弱久嗽通用。 8)(临证指南医案):用真武汤或加人参,治痰湿积聚水饮,或湿邪伤脾肿胀,或 呕吐、水饮、泄泻等证。如:陈某,痛久气乱,阳微,水谷不运,蕴酿聚湿,新进水谷 之气与宿邪再聚复出,法当通阳,真武汤主之。 (2)现代应用 1)治心血管疾病:山西中医研究所报道,本方对于心肾阳衰,肾水凌心型心衰病 人,在用洋地黄类药物效果不显时,往往可获效,提示本方似与洋地黄有相互补充之 效L1¨;孙氏用真武汤合桂枝甘草汤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48例,效佳。本组病例均用真 武汤合桂枝甘草汤。心悸、气短,动则尤甚者,加黄芪、人参;血瘀,加当归、川芎、 红花;水肿甚,加车前子、葶苈子、泽泻。曰1剂,水煎服,15 日为一疗程,连服1— 3个疗程。结果:显效16例,有效30例,无效2例。有效率为94%。杨氏认为用 真武汤治疗心力衰竭,加丹参则效更优;于氏等报道赵锡武老中医用本方治疗慢性 充血性心力衰竭。关氏以真武汤和苓桂术甘汤治疗风湿性心脏办膜病并发心力衰竭, 属于痰饮范围,能使水肿很快消退,心脏血液循环也随之改善。并认为中医治疗该病, 既没有中毒反应,又没有禁忌症。 2)治疗泌尿系统疾病:杜氏应用本方加减(附子、茯苓、白术、白芍、西洋参、 泽泻、怀牛膝、黄连、苏叶、猪苓,随证加减,每日 1剂)治疗慢性肾衰12例,结果: 临床缓解3例,显效5例,有效2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83。33%。实验结果表明 该方能提高实验动物的摄食量,增加尿量,降低BUN、Scr在调节电解质和氨基酸代谢 平衡方面皆有明显作用。陈氏用真武汤温肾利水,治疗类脂性肾病及慢性肾炎肾病 性水肿,利尿作用优于其他利水法,能明显改变肾血液动力学,降低肾小管回吸收率, 增加肾小球滤过率和有效肾血流量,但对蛋白尿作用不大,如辨证加用益气健脾补肾填 精等中药,可减少蛋白的渗出,巩固疗效,由于本方含钾量高,对尿毒症少尿、尿闭及 高血钾者忌用。另外,岳氏用本方治疗急性尿毒症;钱氏用本方加四君子汤等治 尿崩症;张氏用本方治疗水臌、阴囊肿大。 3)治神经系统疾病:蒋氏用本方治失眠,范氏用本方治美尼尔氏病;姚氏 用本方治疗内耳性眩晕症4l例,多伴有听力障碍及身困动。若咽干口苦,舌苔薄黄则 加知母、泽泻。结果:治愈35例,好转6例,认为本方有温肾化气利水功效,可能具 有调节肾上腺皮质功能,调整醛固酮的代谢水平,维持内耳内环境的恒定,并调整其功 能。毕氏用真武汤(附子15g, 白术30g, 白芍、茯苓各50g,姜50—100g,以水 1750ml,先煎附子40分钟以上,再入它药煎至500ml,分3次饭前服,1日服完。重证 呕吐不止者,去附子加重生姜至100—150g;小便频数者,去茯苓),治疗眩晕病162 例,结果:痊愈102例(63%),好转35例(22%),无效25例(15%),总有效率 85%。 4)其他:吴氏等用本方加味(制附子lOg,白芍、生龙骨、生牡蛎各30g,白术、 茯苓、钩藤各15g,全蝎、生姜、甘草各6g每日 1剂,水煎服,15天为工疗程),治疗 不安腿综合征25例,结果:治愈15例,显效8例,无效2例,服药最少者10剂,最 多者30剂,平均20剂,有效率为90%。周氏用本方加干姜、甘草、桂枝、党参、 黄芪,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届肾阳亏虚,寒湿阻滞经络者L26j;王氏用本方治疗阴 黄;罗氏用本方加味治疗阳虚水泛失音症;冯氏用本方治疗胃肠炎、慢性风湿性 关节炎、慢性支气管炎等疾病;唐氏用本方治疗肾阳衰微水气为患的术后伤口不愈、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慢性脓胸及肾炎;陈氏用本方治疗阳虚水泛所引起的水肿、痰 饮、惊悸、眩晕、戴阳、白带、下利等证;马氏用本方治崩漏;查氏用真武汤加 味治产后水肿;侯氏用本方加味(本方加肉苁蓉、桃仁、红花各15g,干姜lOg)治 疗肾阳虚经闭60例,结果:临床治愈54例,有效4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 96.6%。宋氏用本方治阳虚鼻渊;邓氏介绍用本方加参归,服6剂治愈辨证为少 阴虚阳上越之巅顶头痛,而拟诊为脑炎之患者;袁氏认为本方治急性病时用量要适 当加大,但中病即止,对慢性病用量宜小,必要时佐以龙骨、牡蛎为妥,并介绍用本方 治疗慢性痢疾、胃溃疡、风湿热、脉管炎、月经不调、少阴下利舌咽痛等证;王氏 报道用本方加细辛治愈上午目赤而辨证为阳虚案。 唐氏认为真武汤倍用附子加炙草,则其回阳制水之力倍增,凡水肿、哮喘、疝气等 病证,具有脉沉微欲绝或浮大无根,苔白多津或黑而滑润,心悸短气,或呕逆头眩,腹 满而痛,小便不利或清利等阴盛阳衰,寒水失制之象,均可用本方获效。陈亦人指 出:“真武汤的适用范围尤广,不管是消化系统病,如萎缩性胃炎、胃下垂、胃及十二 指肠溃疡,腹泻(包括五更泻),便秘,胃切除后引起的‘倾倒症群’;循环系统病,如 风湿性心办膜病并发心力衰竭,心衰浮肿,高血压性心脏病并发心力衰竭,心房纤颤, 二尖办分离术后心衰;泌尿系统病,如慢性肾炎高度浮肿,慢性肾盂肾炎低热等。只要 符合心肾阳虚水气泛溢病机,用之皆有良效。此外,还可用于寒饮上逆的肺气肿、支气 管炎,阳虚挟水湿的白带等病证,充分体现了异病同治的优越性”。 (3)医案选录 1)咳喘:吴孚先治赵太学,患水气咳嗽而喘,误作伤风,概投风药,面目尽肿, 喘逆愈甚,曰:风起则水涌,药之误也,以真武汤温中镇水,诸恙悉平。(<名医类案)) 王某,男,56岁,素有喘之证,每逢感冒或过劳即发,今因劳动后汗出当风,回 家即觉恶寒发热,喘咳心悸,胸紧如石压,喉中如有物上涌之状,张口吸气。服小青龙 汤后,发热而出大汗,头昏眩难以自主,气陷欲脱,面青肢冷,心悸短气,喘咳不得平 卧,头昏眩晕则稍好,动则更甚,小便不利,舌质淡,六脉沉微欲绝。此误汗伤阳,水 气上逆所致。拟方:炮附片一两 白术四钱 白芍四钱 茯苓五钱 桂枝三钱 补骨脂 四钱 五味子二钱 生姜一两(另熬浓汁,一半入药,一半合黄糖另服)。服上药后, 各证好转,生姜减为五钱,入药同煎,桂枝易肉桂,连服五剂而各证消失,乃以右归丸 调理后而愈。((中医杂志)1965;(7):39) 2)浮肿:魏某,男,59岁,城关水果店营业员,于1963年7月诊治。患者初病 时,因头面及下肢午后浮肿,服西药治疗月余,未见疗效,改用中药治疗两月左右,仍 未效,病日增重,而来就诊。现症:全身除胸部及手心未肿之外,均浮肿,按之凹陷不 起,小便稀少,饮食不进, 口虽渴但不欲饮,神倦体寒,着衣被而不暖,面色灰黯无 华。舌苔黑而滑润,舌质红色娇艳,脉浮大无根。此乃真阳衰微,土不制水所致。拟 方:炮附子60g(先煎50分钟,下同),白术24g,潞党参60g,玉桂6g,炙甘草24g, 生姜30g。水煎3次,头煎一次顿服,二、三煎不论次数,频频饮服,1日尽1剂。上 药连进3剂,浮肿已消退十之六七,查其苔已水黑,脉水浮而反沉,此乃虚焰渐衰,正 气渐复之佳象。上方附片、党参、玉桂、生姜量减半,续服4剂而愈。((中医杂志> 1965;(7):39) 3)尿毒症:李某,女,已婚,50岁。因上腹部疼痛10天,于1958年6月21日 急诊入北京某医院。病史:患者10余年来,常有上腹疼痛,泛酸,服苏打后缓解,疼 痛多与饮食有关。近4曰上腹部疼痛发作,以两肋缘为甚。入院前1日疼痛加重,持续 不解,大便两日未行,小便如常。检查:急病容,痛苦表情,皮肤无黄疸,头部器官正 常,颈软,心肺无殊,腹壁普遍板硬,并有压痛,肝脾不易触及,膝反射存在。血压 100/20mmHg,血象范围,临床诊断为胃穿孔,合并腹膜炎。入院后先由外科作穿孔修 补及胃空肠吻合术,手术进行良好。但术后血压一直很低,尿量极少,甚至无尿,持续 数日,渐成半昏迷状态。肌肉抽动,并测得非蛋白氮150mg%,要求中医会诊。诊见患 者神志欠清,时而躁动,手抽肉困,尿闭脉细肢凉,乃用仲景真武汤加减,回阳利尿。 药用西洋参、杭芍、白术、云苓、炮附片、生苡米。1剂之后,能自排小便,四肢渐 温,肉困惊惕亦止。但仍神疲不愿讲话。二诊时改用红人参、白术、茯苓、车前子、牛 膝、泽泻、生苡米。2剂后神志全清,排尿自如,精神略振。但感口干,改用党参、沙 参、麦冬、花粉、苡米、玉竹。经过三诊之后,诸证好转,血压恢复,非蛋白氮降至 37.5mg%,最后痊愈出院。((岳美中医案选集)) [按语] 真武汤为少阴心肾阳虚而兼水饮泛滥的主方,临床运用非常广泛,无论 内、外、妇、儿各种疾病,只要具有阳虚饮停的病理特点,如恶寒肢冷、心悸怔忡、小 便不利、水肿、舌淡脉沉等,即可相机选用。就其组方特点而言,尤其适宜于慢性心肾 功能衰竭所致的各种病证。 本方用于救治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效果确切,但应注意选加部分活血药物,尤其是 具有活血利水双重功效之品,如蒲黄、益母草、泽兰、水蛭等,以收水血并治之功。从 理论上讲,加入活血之品,更能切合少阴“心主血,肾主水”的病理生理特点。.临床运 用时,亦常与生脉散合用治疗各型心力衰竭,尤其是对强心甙类药物中毒患者,具有明 显疗效。 本方用治水邪较盛的各类病证如慢性肾炎、慢性肠炎、湿性胸膜炎时,常合用五苓 散,以收“脏腑同治”之功。而用治各类眩晕患者,若兼血瘀或血虚,则常配合四物汤 运用,对耳源性眩晕、眼源性眩晕,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眩晕、胃源性眩晕等,颇具良 效。 [现代研究] (1)强心和改善全身血液循环作用:本方主药附子具有的强心作用,其强心成分有 去甲乌药碱、棍掌碱等;干姜对心脏也有直接兴奋作用;还曾报告茯苓的水、乙醇或乙 醇提取物能增强离体蛙心心肌收缩力,并能加快心率;赤芍也含增强心肌收缩力成分。 临床用本方治心衰有效,表明本方确能改善心肌功能。附子在强心作用的同时还可见外 周血管扩张,血液循环改善,尤其是末梢微循环改善,故服用附子后有四肢温暖感,赤 芍也能扩张血管,白术也有血管扩张作用。上述强心和扩张外周血管,改善全身血液循 环作用对于改善心肌功能低下,促进利尿以及振奋全身机能代谢,从而改善肾阳衰微、 阴水泛溢等方面当具有利的影响。王氏报道:动物实验结果表明,真武汤原方组合 是最佳配伍,能显著提高心衰的心肌收缩力,改善缺氧心肌的血氧供应,促进血液循 环,而对心肌耗氧量和传导系统无明显影响。 (2)利尿作用:本方用于多种水肿或组织细胞间液水分泛溢有效。实验表明本方组 成药附子、白术、茯苓等均有利尿作用,附子的利尿与强心、扩张血管作用有关。茯苓 利尿作用原理尚不明,但以茯苓为主药之一的五苓散则主要在于提高了渗透压的调定 点,通过对渗透压感受器、神经分泌细胞、口渴中枢神经原等的刺激以降低抗利尿激素 分泌而达到利尿功效。白术利尿作用显著而持久,并能促进电解质,特别是钠的排 泄。 (3)其它作用:肾阳虚患者多有垂体一肾上腺轴、垂体.性腺轴等功能低下,附子能 显著降低大鼠肾上腺中维生素C的含量,并能使外周血嗜酸性白细胞大为减少,增加 尿中17一酮类固醇的排出量,表明能兴奋肾上腺皮质功能。干姜及其复方也能兴奋肾上 腺皮质功能。因而本方有助于肾阳衰微的改善。茯苓能抑制实验性胃溃疡的形成,并能 降低胃液及其所含游离酸的分泌,还能直接松弛肠管。生姜对胃粘膜细胞有保护作用, 还能利胆,故本方治疗胃溃疡等多种胃肠道疾患有效。 金氏认为真武汤是苓桂术甘汤的继续加重,是充衰基础上发生的泵衰。本方强心利 尿、扩张血管,减轻心脏前后负荷,打破心衰的恶性循环。 |
|
来自: 学中医书馆 > 《伤寒论药方研究及医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