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69白虎加人参汤

 学中医书馆 2015-02-07
 白虎加人参汤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知母18g  生石膏30g  炙甘草6g
粳米一匙人参9g
  上5味,以水2000ml,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200ml,
日3次。
  (功效)清热生津,益气养阴。
  (主治]
  主证:白虎汤证而又烦渴,饮水不解,脉芤;中暑,身热,
汗出,恶寒,口渴恶心,尿赤。
  副证:或时时恶风,或舌燥而背微恶寒。
  (临证加减)
  1.热病汗下热不退,其热羁留于阳明经,兼有湿者加苍术。
   2。伏暑作寒热未解,本方与五苓散同煎服。
   3.白虎加人参汤治疗夏月小儿高热多渴多尿综合征:以热、
渴、尿多为主要特征,多属于阳明经热。均获良效。[伤寒论汤证新
编。
  4.以白虎加人参汤治疗妊娠尿崩症,取得满意疗效。[广东


    5.白虎加人参汤加减治疗糖尿病:用生石膏、忍冬藤各30g,
北沙参、生地各20g,知母、玄参各15g,玉竹、苍术各lOg,黄
柏6g。共焙干研极细末,水泛为丸,山楂粉炭末包衣。每次6g,
每日3次口服,30日为工个疗程。[河南中医,1994,c5,,266]
    6.白虎加人参汤合大承气汤加减治疗乙型脑炎:乙型脑炎
见高热日久不退,口渴极,舌燥便秘,胸烦郁闷。治用白虎人参
汤合大承气汤加减,常获满意疗效。[天津医药杂志,1963,tll,:718]
    7.白虎加人参汤治疗老年口腔干燥症:根据舌质及舌苔辨
别虚实、表里、寒热等证,探讨与治疗效果的相关性。结果,服
用白虎加人参汤后第2周出现治疗效果(显效及有效例),并持
续于整个治疗过程中。获效病例达半数以上.表明白虎加人参汤
用老年口腔干燥症有效。症状改善者多为实证患者,认为白虎加
人参汤更适用于该证患者。[日本东洋医学杂志,1993,cs,:91]
    8.  白虎加人参汤治疗精神病治疗药致口渴:治疗用白虎加
人参汤提取剂2.Og,工日3次饭前或餐间服用,共8周,原则上
治疗中仍使用精神病治疗药。疗效判定参考自觉症状及用药前,
用药后4周和8周情况进行评价。[新药籼临床,1990,《8,:124-]
    9。本方去粳米,加羌活、升麻、葛根、白芍、黄芩、黄连、
生地、生姜,治时疫大热,名清热解毒汤。[张氏医通]
    1o.本方去粳米、知母,加天花粉、葛根、防风,治风温大
热而渴者,名瓜蒌葛根汤。[张氏医通]
    11.本方去粳米,加生甘草、兰香、防风、桔梗、连翘、半
夏、白豆蔻,治中消能食而瘦,大渴便秘者,名兰香饮子。[张氏
医通]
[原文]
    服桂枝汤,大汗出後,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26)
    知母六两  石膏一斤,碎绵裹  甘草二两,炙  粳米六合  人参三两
    上五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  日三服。
    [词解]
    (1)大烦渴不解:烦是心烦,渴是口渴。大烦渴不解,是说心烦口渴严重,不因大
量饮水而解。
    [提要]  服桂枝汤后,热盛津伤,转属阳明的证治。
    [释义]  本条紧接第25条,指出服桂枝汤不如法,津伤燥化,邪传阳明的证治。
其主症是大烦渴不解。病因病机是太阳病发汗太过,津伤热盛,转属阳明。治疗大法是
清热益气生津。
    太阳中风服桂枝汤发汗,应遍身浆浆微似汗出为宜,不可令如水淋漓,否则不仅病
不除。而且常易发生传变。今服桂枝汤而大汗出,汗后伤津助热,致使邪热转属阳明。
其证大烦、大渴,甚至于渴欲饮水数升而不解。同时脉见洪大,此为阳明里热蒸腾,鼓
动气血之象。此外尚伴有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舌苔黄燥等症。
    本症与白虎汤证同属阳明热证,其辨证要点在于大烦渴不解,表明本证胃热津伤较
甚。胃热者,法当清热;津伤则应生津,故于白虎汤中加人参,取清热益气生津之法。
    本条与25条前半段“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文字近
似,而病机、治法相去甚远。25条是服桂枝汤,汗不如法,以致大汗出而表未解,脉
由前之浮缓变为洪大,乃大汗出,阳气盛于外使然。虽脉洪大,但里无烦渴等热证,表
明脉变而证未变,其病仍在太阳之表,故与桂枝汤如前法。而本条“服桂枝汤,大汗出
后”,多一“后”字,是说大汗出之后,不仅变为洪大之脉,而且伴随“大烦渴不解”
之证,脉证俱变,为里热燔灼,病人阳明,故以白虎加人参汤治疗。两证鉴别的关键在
于烦渴是否出现,表证的有无。
    若将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25条);服桂枝
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三条联系起来对比分析,就不难从其所举服桂枝汤
后不同临床反应、辨证关键及处理方法中,体会出仲景辨证论治的精神。
    [选注]
    成无己:大汗出,脉洪大而不渴,邪气犹在表也,可更与桂枝汤。若大汗出,脉洪
大,而烦渴不解者,表里有热,不可更与桂枝汤,可与白虎加人参汤.生津止渴,和表
散热。((注解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上>)
    周禹载:此与上条同,而多大烦渴,盖比上条而汗更出过多,亡津液而表里燥热更
  甚,所以用白虎两解表里之热,加人参润其燥而消其渴也。((伤寒论三注.太阳下篇))
    陈修园:太阳之气,由肌腠而通阳明,服桂枝汤,当取微似有汗者佳,今逼取太
过,则大汗出后,阳明之津液俱亡,胃络上通于心,故大烦;阳明之上,燥气主之,故
大渴不解;阳气盛亢,诊其脉洪大无伦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伤寒论浅注。辨太阳
病脉证))
    [评述]  诸家所见略同,解释亦为明畅。陈氏分析病机强调阳明之津液俱亡,似欠
全面,大凡病证的形成及疾病传变与否,取决于外因与内因两个方面,除误治,汗不如
法,汗多伤津外,患者素体阳旺,易于化热化燥,是白虎加人参汤证形成的主要因素。
(白虎加人参汤证方解见太阳病下篇168条)
  第六节  太阳病其他变证(168—173)
  一、白虎与白虎加人参汤证(168—170、176)
  [原文]
  伤寒若吐若下後,七八日不解,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舌上
乾燥而烦,欲饮水敷升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168)
    知母六两,石膏一斤碎,甘草二两炙,人参二两,粳米六合。
    上五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  日三服。此方立夏後,立秋前
乃可服。立秋後不可服。正月二月三月尚凛冷,亦不可与服之,与之则呕利而腹痛。诸
亡血虚家亦不可舆,得之则腹痛利者,但可温之,当愈。
  伤寒无大热,口燥渴,心烦,背微恶寒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169)
  伤寒脉浮,发热无汗,其表不解,不可与白虎汤。渴欲饮水,无表证者,白虎加人
参汤主之。(170)

    伤寒脉浮滑,此以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176)
    知母六两。石膏一斤碎,  甘草二两炙,粳米六合。
    上四味,  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  日三服。臣/G等谨按:前篇云.热结
在里,表里俱热者.白虎汤主之。又云,其表不解,不可与白虎汤.此云脉浮滑,表有热裹有寒者。必表裹字差
矣。又阳明一证云,脉浮迟,表热衷寒,四逆汤主之。又少阴一证云,裹寒外热,通脉四逆汤主之。以此表裹自
差.明矣。<千金翼)云白通汤,非也。
    [词解]
    (1)表里:此指人体内外,不是指表证、里证。“表里俱热”,即内外皆热。
    [提要]  论述白虎汤证与白虎加人参汤证的证治,以及白虎汤的禁例。
    !释义]  此三条论述太阳伤寒因误治,转化为白虎加人参汤证,以及白虎汤的禁
例。太阳伤寒因治疗不当,病邪由表化热入里,邪传阳明,邪热炽盛,充斥内外,不仅
伤津,而且耗气。论中“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是指里热炽盛,充斥内外,所以高热
持续;邪热迫津外出则汗出;热盛伤津,故口燥而渴;热盛于里上扰神明则心烦。由于
热盛伤津,汗出过多,故表热不显,轻按皮肤并无灼手感;热极汗多,发展到脱液耗
气,所以El燥渴,舌上干燥而烦,大量饮水仍不解渴;同样,  由于热极汗多,肌腠疏
松,所以在高热同时出现轻微恶寒,即论中所谓“时时恶风”、“背微恶寒”。结合原文
26条,因热盛耗气,脉当洪大。治宜白虎加人参汤清热益气生津。
    白虎加人参汤证之恶寒与太阳之恶寒不同。太阳恶寒,常与病俱来,与病俱去,一
般较重,且无口渴心烦之象。本证“时时恶风”与“背微恶寒”系阳明里热炽盛,汗出
肌疏,气阴两伤,不胜风寒所致,所以见风则恶。因背为阳之府,是阳气会聚的地方,
热迫汗出津气两伤,卫阳失于固密和温煦职能时,就可以引起背部微恶寒,程度一般较
轻,故加人参以益气生津。
    170条指出,伤寒表证未罢,发热、无汗恶寒,治当发汗解表,不可用白虎汤,因
邪在表当治以汗法,此时即或兼见烦渴等里热之证,亦应表里两解,或先解表后清里,
而不可先以白虎汤清其里热。白虎汤为清热重剂,用之则冰伏表邪,郁遏阳气,甚至引
邪内陷,而病必不除。这就是“其表不解者,不可与白虎汤”的用意。若里热已成,表
证已解,出现津气两伤的证候,则不仅应以白虎汤清热,更须加人参益气生津,方为合
拍。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进一步明确了白虎汤的治禁,他指出“白虎汤本为达热出
表,若其人脉浮弦而细者,不可与也;脉沉者,不可与也;不渴者,不可与也;汗不出
者,不可与也;常须识此,勿令误也。”吴氏的这个补充,完全符合(伤寒论)精神,
足供参考。本条目的在于强调一点:不论白虎汤或白虎加人参汤,必须在无表证的情况
下方可使用。论中只提“渴欲饮水”,是为了突出重点,属于省文法。
    176条论述白虎汤证的脉象和病理。对本条注家意见颇不一致,争论焦点在于对
“表有热,里有寒”的解释,特别是对“里有寒”的提法认为不妥。宋代林亿校正时已
发现原文有误,提出应改正为“表有寒,里有热”。因为以方测证,白虎汤为甘寒重剂,
主治阳明热盛,充斥表里。论中有关白虎汤证的条文,均讲的是“表里俱热”或“里有
热”,所以本条“表有热,里有寒”当改为“表里有热”或“表里俱热”,才合乎情理。
本条在写法上详于脉而略于证。“脉浮滑”,不仅言其脉象,而且也是对病机的概括。滑
为热炽于里,为里有热;兼见浮象,是气血外达,热在内而见于外的表现。脉浮滑,表

明其证属阳,反映了阳热亢盛,与表里俱热相符。因阳明里热蒸腾,充斥于表里,弥漫
于周身,故除脉浮滑或洪大外,当有身热、汗出,  口渴以及心烦等气分大热的见证。因
气分热势炽盛而正气尚未虚衰,故以白虎汤清气分之热则愈。
    [选注]
    钱天来注168条:伤寒但言吐下,不言发汗,明是失于解表,故七八日不解。又因
吐下之误,邪气乘虚陷入,故热邪内结于里,表里俱热。时时恶风,是邪未尽入,当以
表里两解为是。若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则里热甚于表热矣。谓之表热
者,乃邪热已结于里,非尚有表邪也。因里热太甚,其气腾达于外,故表间亦热,即阳
明篇所谓蒸蒸发热,  自内达外之热也,时时恶风者,言时常恶风也,若邪气在表,只称
恶风而不曰时时矣。谓之时者,即上篇第七条(指54条),所谓时发热之时也。热既在
里,而犹时时恶风,即所谓热则生风,及内热生外寒之义,故不必解表,而以白虎汤急
解胃热。更加人参者,所以收其津液,而补其汗下之虚也。((伤寒溯源集。太阳下篇))
    汪苓友:……此条伤寒病,  自太阳经传来,要之既吐且下,而其邪不解,至七八日
之时,寒郁为热,已入阳明之腑,而热邪更甚矣。里者,腑也。表者,经也。热结在里
者,谓腑热甚于经也。表里俱热者,表热,则阳明经肌肉间热。时时恶风者,仍热极汗
多,不能收摄,腠理疏,以故时时恶风也。里热,则胃腑中燥热,以故大渴,舌上干燥
而烦,欲饮水数升。此因吐下之后,胃气虚,内亡津液,以故燥渴甚极也。与白虎加人
参汤,扶正气以分解内外之邪热……(<伤寒论辨证广注。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法))
    成无己:无大热者,为身无大热也。口燥渴心烦者,当作阳明病,然以背微恶寒为
表未全罢,所以属太阳也。背为阳,背恶寒,  口中和者,少阴病也,当与附子汤。今口
燥而渴,背虽恶寒,此里证也。则恶寒亦不至甚,故云微恶寒,与白虎汤和表散热,加
人参止渴生津。((注解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
    (医宗金鉴)注169条:伤寒身无大热,不烦不渴,  口中和,背恶寒,附子汤主之
者,属少阴病也。今伤寒身无大热,知热渐去表入里也。口燥渴,心烦,知热已入阳明
也。虽有背微恶寒一证,似乎少阴,但少阴证口中和,今口燥渴,是口中不和也。背恶
寒非阳虚恶寒,乃阳明内热熏蒸于背,汗出肌疏,故微恶寒之也。主白虎汤以直走阳
明,大清其热。加人参者,盖有意以顾肌疏也。((医宗金鉴.订正仲景全书.伤寒论注,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
    钱天来注170条:此所以申明太阳阳明表里之辨,而赅其治法也。脉浮,风邪在表
也。发热无汗,寒邪亦在表也。以风寒皆在表而不解,则邪热犹在太阳,未入于里,当
以解表为急,犹未可以寒凉为治,故曰不可与白虎汤,恐其既不能解表,而邪又未入于
里,徒伤胃气故也。若渴欲饮水,则知邪热已入阳明之里,  胃中之津液枯燥矣。然犹必
审其无表证者,有以白虎汤解其烦热,又加人参以救其津液也。然白虎一方,但能除胃
热,而不能治胃实,倘舌苔黄黑焦裂,脉实大而胃脘绕脐硬痛者,仍当以承气攻之也。
((伤寒溯源集。太阳下篇))
    (医宗金鉴)注176条:里有寒之“寒”字,当是“热”字。若是“寒”字,非白
虎汤证也,当改之。(<订正仲景全书.伤寒论注.正误存疑篇))
    此言伤寒太阳证罢,邪传阳明,表里俱热,而未成胃实之病也。脉浮滑者,浮为表
有热之脉,阳明表有热,当发热汗出。滑为里有热之脉,阳明里有热,当烦渴引饮。故

曰:表有热,里有热也。此为阳明表里俱热之证,白虎乃解阳明表里俱热之药,故主之
也。不加人参者,以其未经汗吐下,不虚故也。(<医宗金鉴。订正仲景全书。伤寒论注.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评述]
    168条因太阳病误施吐下而传入阳明,表里俱热,钱、汪二注妥切可从。唯钱注
“时时恶风”为“邪未尽入,当以表里两解为是”,与“时时恶风,即所谓热生风,乃内
热生外寒之义”,前后说理不一,自相矛盾。
    <医宗金鉴)明确指出“背微恶寒”的机理,“乃阳明内热熏蒸于背,汗出肌疏,故
微恶之”,义理周详,平正通达。成注“背微恶寒,为表未全罢”,与170条“其表不解
者,不可与白虎汤”相抵触,因此是错误的,不可取。
    钱注170条不仅明确表证未解,不可与白虎汤,并且进一步对白虎汤与承气汤的功
效进行了比较,指出白虎汤“但能除胃热,而不能治胃实,倘舌苔黄黑焦裂,脉实大而
胃脘绕脐硬痛者,仍当以承气攻之也”,诚经验之谈。
    176条“表有热,里有寒”,历来诸家解释不一。林亿将其改为“表有寒,里有
热”,而(医宗金鉴)则直改“里有寒”为“里有热”,即表里俱热之意,更与临床相
合,胆识独具,堪为钦佩。
    [治法]
    1.辛寒清热。
    2。辛寒清热,益气生津。
    [方药]
    1。白虎汤方(参见阳明病篇)。
    2.白虎加人参汤方。
    [方义]  白虎汤中石膏辛甘大寒,清热除烦止渴。知母苦寒质润清热生津,既能助
石膏清肺胃之热,又能苦寒润燥滋阴。知母与石膏相须为用,则清热除烦止渴的作用增
强。甘草、粳米和胃气、养胃阴,且可防石膏、知母大寒伤中之偏。本方药虽四味,但
配伍精当,具有清热生津之功,使其热清烦除,津生渴止。本方适应证一般以“四大
(即身大热、汗大出、大烦渴、脉洪大)典型症状为依据,但在实际使用中遇脉数有力、
高热、大汗、烦渴者即可使用。白虎汤临床应用虽广泛,但亦不能滥用。清代名医吴鞠
通,对本方提出了“四禁”,即脉浮而弦细、脉沉、不渴、汗不出者,皆不可与之。其
主旨在于非阳明内热者勿用,可供参考。
    168条方后有“此方立夏后立秋前乃可服,立秋后不可服”等六十二字,疑是后人
所掺。<金镜内台方义)对此曾加以评论说:“古人一方对一证,若严冬之时,果有白虎
汤证,安得不用石膏;盛夏之时,果有真武汤证,安得不用附子;若老人可下,岂得不
用硝黄;壮人可温,岂得不用姜附。此乃合用者必需之,若是不合用者,强而用之,不
问四时,皆能为害也”。此说非常中肯,可资参考。
    白虎加人参汤是清热与益气生津并用的方剂。盖壮火可以食气、热盛可以伤津。故
以白虎汤辛寒清热,加人参益气生津,为热盛津气两伤之良方。白虎加人参汤证之所以
需要加参,其辨证关键是在白虎汤证基础上出现汗出过多、大烦渴、微恶风寒与脉洪大
无力。其机理为热邪炽盛,不仅伤津,而且耗气。

    [方论选]
    成无己:白虎,西方金神也,应秋而归肺。热甚于内者,以寒下之;热甚于外者,
以凉解之。其有中外俱热,内不得泄,外不得发者,非此汤则不能解之也。夏热秋凉,
暑暍之气,得秋而止,秋之令日处暑,是汤以白虎名之谓能止热也。知母味苦寒,  (内
经)曰:“热淫所胜,佐以苦甘”,又曰:“热淫于内,以苦发之”,欲彻表热,必以苦为
主,故以知母为君。石膏味甘微寒,热则伤气,寒以胜之,甘以缓之,热胜其气,必以
甘寒为助,是以石膏甘寒为臣。甘草、粳米味甘平,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热气内
蕴,消烁津液,则脾气燥,必以甘平之物缓其中,故以甘草、粳米为之使。((伤寒明理
论.卷下))
    柯韵伯:石膏大寒,寒能胜热,味甘归脾,质刚而主降,备中土生金之体,色白通
肺,质重而含脂,具金能生水之用,故以为君。知母气寒主降,苦以泻肺火,辛以润肺
燥,内肥白而外皮毛,肺金之象,生水之源也,故以为臣。甘草皮赤中黄,能土中泻
火,为中宫舟楫,寒药得之缓其寒,用此为佐,沉降之性,亦得留连于脾胃之间矣。粳
米稼穑作甘,气味温和,禀容平之性,为后天养生之资,得此为佐,阴寒之物,则无伤
损脾胃之虑也。煮汤入胃,输脾归肺,水精四布,大烦大渴可除矣。白虎主西方金也,
用以名汤者,秋金得令,而暑清阳解,此四时之序也。更加人参,以补中益气而生津,
协和甘草、粳米之补,承制石膏、知母之寒,泻火而火不伤,乃操万金之术者。(<伤寒
来苏集.伤寒论注。白虎汤证))
    方有执:所以用白虎两解表里之热,加人参润其燥而消其渴也。((伤寒论条辨.辨
太阳病脉证并治下))
    尤在泾:方用石膏,辛甘大寒,宜清胃热为君,而以知母咸寒佐之,人参、甘草、
粳米之甘,则以之救津液之虚,抑以制石膏之悍也。曰白虎者,盖取金气彻热之义云
耳。(<伤寒贯珠集。太阳篇上))
    王晋三:阳明热病化燥,用白虎加人参者,何也?石膏辛寒,仅能散表热;知母甘
苦,仅能降里热;甘草、粳米仅能载药留于中焦,若胃经热久伤气,气虚不能生津者,
必须人参,养正回津,而后白虎汤乃能清热化燥。((绛雪园古方选注.寒剂))
    [点评]  白虎汤为常用方,成、柯二氏对本方的配伍意义均有阐发,但成氏主张知
母为君,柯氏主张石膏为君。从全方作用而言,石膏、知母两药都很重要,只有两药同
用,才能相得益彰,清阳明独胜之热,而胃津可保。诸家对加人参益气生津,则认识一
致。
    [临床应用]
    (1)张仲景对本方的应用
    1)白虎加人参汤治阳明热盛,津气两伤者:见26、168、169、170、222条。
    2)白虎加人参汤治伤暑偏于热盛:见<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
    (2)后世医家对本方的应用
    1)(续名医类案):治疗暑证,证见头痛,发热,或时烦躁,汗大出,大渴引饮,喘气。
    2)<活人辨疑):化斑汤(即白虎加人参汤)治赤斑,  口燥烦渴,中暍。
    3)(古今医案):白虎加人参汤治疗老人昏热谵语,喘乏遗尿之三阳合病证。
    4)<保赤全书):人参白虎汤治暑盛烦渴,痘出不快,又解麻痘、斑疹等热毒。

    (3)现代应用
    白虎加人参汤是辛寒清热、益气生津良方,现代临床常用于治疗下列多种病证:
    1)呼吸系统。如大叶性肺炎、小儿支气管肺炎、麻疹合并肺炎等。刘鹤鸣氏根据
吴鞠通<温病条辨)“太阴温病,脉浮大而芤,汗大出微喘,甚至鼻孔搧者,白虎加人
参汤主之。若脉散大者,急用之,倍人参”,用清邪扶正之法治疗肺气将绝,以白虎加
人参汤治疗小儿肺炎合并心衰,效果良好,可以减少对毛地黄药物的依赖。并认为该方
不但能强心,而且能消炎,对中医治疗急症显示了良好的前景。在临床应用时,如口服
有困难,可鼻饲或保留灌肠。
    2)疫证。如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出血热、流感等急性热
病属阳明气分热盛、气阴两伤者。焦氏曾以本方加减治愈乙脑9例,另外3例先投白虎
汤症状有改善,但未能痊愈,后以本方治疗而收全功。并指出使用白虎汤治疗后有的病
人症状虽减,而体温却未能降至正常,甚至有的患者体温反而上升,有的症状亦不好
转,此时改用白虎加人参汤,体温即可很快下降,诸症随之消失。
    3)热证。临床常用于暑热、小儿夏季热及其它热病。汪氏以本方退35天高热。
孙氏等用本方合生化汤加减治疗产后高热。熊氏以本方加味治疗感冒高热不退。
郭氏等以本方加鲜荷叶适量治疗中暑,其中生石膏用至1000g。
    4)糖尿病。糖尿病属中医消渴范畴,该病多因饮食不节、情志失调等引起,临床
症状以三多(多饮、多尿、多食)为特征,其病理变化主要是阴虚燥热,而以阴虚为
本,燥热为标,互为因果。总的治疗原则是泻热降火,生津滋阴。陈氏治疗糖尿病180
例,其中用本方治疗肺燥型11例。李氏等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51例,对肺胃热
盛,表现烦渴多饮,口舌干燥,消谷善饥,形体消瘦,大便或干,舌质红,苔薄黄,脉
滑数者,以本方加味清热养阴。刘氏用本方治疗老年糖尿病92例,总有效率达
79%。吴氏等以加味白虎人参汤治疗胃热型糖尿病128例,有效率达86.72%,且对
口渴冷饮、唇干咽燥、消谷善饥、胃灼热等胃热症状有明显的改善作用。
    5)其它。干氏用本方治疗慢性咽炎、干燥津枯、充血红艳,和鼻衄出血过多
者。张氏以本方救治甲状腺危象2例,并认为甲状腺危象临床所出现的身大热、汗
大出、口大渴、脉虚大无力,符合(伤寒论)中所述白虎加人参汤证。范氏用本方
治疗尿崩症,因肾阴不足,肾气失固,肺燥而气失敷布,水液不得散于周身,直趋膀胱
而致多尿,以白虎加人参汤加味,滋肾育阴,清热泄火生津止渴而获效。李氏用白
虎加人参汤化裁,益气生津,清热养阴并举,治“小儿疳渴证”。陈氏以本方治疗严
重饥饿症14例,均为女性,病程3月一5年。临床表现为饥饿能食,伴心慌、气急、
躁热、周身大汗,食后症状消失,片刻后症状再发,需反复进食,致体重迅速增加,大
便频数,气虚无力。西医检查无异常。均予知母、粳米各12g,石膏30g,甘草、红参
各lOg。水煎分2次服。服本方6—30剂后全部治愈,平均服药u.14剂。患者用药后
食量减少,体重下降,气虚症状缓解,均于1月内恢复正常生活和劳动。张开荣氏
用白虎加人参汤合生脉散加减治疗癃闭1例,患者系糖尿病、冠心病、糖尿病性肾病、
胃肠功能紊乱,因受凉发烧,相继出现二次心衰后,不能自主排尿。辨证阳明热盛,气
津两伤,水道失调。药后阳明热清,气津得复,水道得通而癃闭自愈。
    (4)医案选录

    1)暑厥。林某,女,38岁。夏月午睡后,  昏不知人,身热肢厥,汗多,气粗如
.喘,不声不语,牙关微紧,舌苔黄燥,脉象洪大而芤。证属暑厥,暑为大热之邪,燔灼
阳明,故见身热炽盛;暑热内蒸,迫津外泄,则多汗而气粗如喘;热郁气机,所以四肢
反见厥冷;邪热内迫,扰于心神,正又不能胜邪,故神昏不语,脉见洪大而芤。治以清
暑泄热,益气生津,投白虎加人参汤。朝鲜白参、知母、粳米各15g,石膏30g,甘草
9g。服1剂后,脉静汗止,手足转温,神识清爽,频呼口渴,且欲冷饮,再投1剂而
愈。(<浙江中医杂志)1965;(8):7)
    2)白虎加人参汤退35天高热。杨某,女,15岁。于1992年5月20日晚突然高
热后,至1992年6月25日一直高热不退,体温38—40.5℃。曾住院作血常规、大小
便常规、血沉、血培养、痰培养、肝功能、肥达氏试验、骨髓穿刺、心电图、B超、胸
片等检查未发现明显异常而无法确诊;先后用过大量青霉素、先锋霉素、氨苄青霉素、
奎宁、雷米封等均无效。1992年6月25日下午诊见病人高热39.7℃,精神差,但神志
清,无汗出,口干渴欲饮,不欲食,小便短大便3日未解,舌尖红苔薄黄,脉洪数,全
身无斑疹。诊断为阳明白虎证。予白虎加人参汤:生石膏45g(先煎),山药(代粳米)
20g,知母、党参各12g,甘草6g。2剂水煎服,每2小时1次,并密切观察体温。服药
2次后,体温降至38。7℃,次晨体温为37.7℃。下午复诊,精神好转,体温37.6℃,
能进食,  口干不甚,舌尖红苔微黄,脉细弱,热邪已大减,但津伤邪恋。再予生石膏
30g,山药20g,生地15g,知母、党参、玄参各12g,甘草6g,生姜9g,大枣3枚为
引。2剂,煎服法同前,26日晚8时体温36.5℃。27日患者精神明显好转,  口不干,
饮食大增,且大便通畅而愈。随访1月,体温正常,健康如故。(<四川中医)1993;1l
(3):30)
    3)糖尿病。路某,女,54岁。1992年9月11日诊。患者一周前,过度劳累后,
烦渴引饮频繁,小便次数增多,明显异于往常。查:血糖9mmol/L,尿糖()。舌
红、苔薄白少津,脉细弱。诊断为糖尿病。属中医上消。为肺胃热盛,津液受伤。药用
人参白虎汤合生脉散加减:生石膏lOOg,潞党参50g,麦冬20g,五味子6g,知母、甘
草各log。服药3剂后,症状迅速好转,复查尿糖转阴,血糖恢复正常。以后随症加减
用药,调理巩固疗效,至今正常。按:病人烦渴频饮、小便次数增多,是肺胃热盛、津
液耗损所致。重用生石膏lOOg,以折热势、保护津液,用生脉散(潞党参、麦冬、五
味子)益气生津;知母增强石膏清泄肺胃郁热而润燥,同达到清热生津、益气养阴之目
的,药中病机,故获奇效。((四川中医)1993;n(7):28)
    [按语]  白虎加人参汤以白虎汤清泄弥漫之邪热,加人参益气生津,为清补合用之
剂。对阳明热证且有气阴两伤者,均能取得满意疗效。后世医家对其运用有了许多发
展,广泛应用于临床各科,以壮热、烦渴、大汗、舌红少津、脉洪大而芤为主要运用指
征,甚则出现少气懒言、精神疲惫等症。近年来,尤多用于糖尿病属肺胃热盛、口渴喜
饮之病人。
    [现代研究]
    降血糖作用:据药理研究,人参主要成分是人参皂甙。人参具有抗应激、降血糖,
抑制某些细菌、原虫和结核杆菌等多种作用。而白虎加人参汤的降血糖作用又明显优于
单味人参。有人运用动物实验性糖尿病,对本方及其药物组成的复合作用,作了较详细

的观察,结论是方中知母为降血糖的主药,甘草、粳米能辅助发挥作用,它与人参配
合,反有拮抗作用,而石膏的加入又使之相互协调。日本人本村正健通过动物实验研究
白虎加人参汤及八味丸对糖尿病的作用,证实了这些方剂均有降血糖作用,但又以白虎
加人参汤较优,并且也发现了知母、人参、石膏在降血糖方面的协同作用。白虎加人参
汤对四氧嘧啶性糖尿病和抗胰岛素血清性糖尿病的酮体有抑制作用,其效力强弱按人
参、粳米、甘草、石膏、知母依次排列,但降血糖的作用却以知母为首“”。



  第五节  阳明病兼变证的辨治(221--237)
  一、阳明病攻下与多汗的辨证(221--224)
  [原文]
  阳明病。脉浮而聚,咽燥口苦,腹满而喘,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身重。若发
汗则躁,心愦愦,反谵语。若加温针,必怵惕,烦躁不得眠。若下之。则胃中空  .
虚,客气动膈,心中懊侬,舌上胎者,栀子豉汤主之。(221)
    肥栀子十四枚.擘  香豉四合.锦裹
    上二味,以水四升,煮栀子取二升半,去滓,内豉,更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
服,温进一服,得快吐者,止後服。
    若渴欲饮水,口乾舌燥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222)
    知母六两  石膏一斤,碎  甘草二两。炙  粳米六合  人参三两
    上五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  日三服。
    若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汤主之。(223)
    猪苓去皮  茯苓  泽泻  阿胶  滑石碎,各一两
    上五味,以水四升,先煮四味,取二升,去滓,内阿胶烊消,温服七合,  日三服。
    阳明病,汗出多而渴者,不可舆猪苓汤,以汗多胃中燥,猪苓汤复利其小便故也。
(224)
    [词解]
    (1)愦愦(kui溃):<集韵)“心乱也”。形容心中烦乱不安之状。
    (2)怵惕(cho ti触剔):怵,恐也。惕。忧惧也。怵惕,即惊惧恐慌。
    (3)客气:指外邪,此处指热邪。
    (4)胎:即苔。
    [提要]  阳明病,误下后可能.出现的三种变证及猪苓汤的治禁。
    [释义]  本节四条原文描述了类似于阳明经腑同病的证候,不能用发汗、温针及攻

下的方法治疗。如误用攻下法,则可能出现变证,如变为栀子豉汤证,或白虎加人参汤
证,或猪苓汤证等。证见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表示表证已罢,热盛于里,邪热
迫津汗出,无论阳明经证抑或腑证均可见此证候,这是阳明病的热型,亦即阳明病外
证。同时见脉浮而紧,此脉浮是里热外扬,多见于阳明经热盛,脉紧是邪热成实,或有
宿食积于肠胃,邪热阻滞气机,可见腹满;由于肺与大肠相为表里,肠胃实结气阻,则
肺气为之不利,气逆而喘。咽燥口苦乃因胃热上炎。身重是阳明经热盛,气血流行不畅
而致。由此可见221条描述的是阳明经腑同病。本证不属表证,故不能用汗法治疗。误
汗则徒伤津液,致热邪更盛,热扰心神,可见烦躁,心神不安,谵语。若误用温针,是
以热治热,犯实实之戒。若用攻下,其误治后果比上述两种要轻,盖原有腑实证因攻下
而有所减;然原有阳明经热尚未尽去,根据无形邪热的轻重及主要侵犯的病变部位不
同,可产生不同的变证。
    如热邪随攻下而大部分已去,郁热留扰胸膈和胃,可见心中懊侬,舌上生苔,或
黄,或黄白相兼,治宜清宣郁热,和胃除烦,用栀子豉汤。
    若攻下后腑实虽去,然阳明经热亢盛,热伤气分,耗损津液,症见口渴欲饮,  口
干,舌燥,伴有身大热,汗大出,脉洪大,治宜用白虎加人参汤,大清里热,益气生
津。
    若攻下后,邪热减而未尽,余热阻碍气机,致三焦气化失司,水气停留,证属水热
互结,阴液受损,症见发热脉浮,口渴欲饮,小便不利,宜用猪苓汤清热利水,滋阴润
燥。
    224条指出了猪苓汤的使用禁忌。猪苓汤虽有清热养阴作用,但利水功能是主要
的,因此,凡不属水热互结,即没有水气内停,只是表现为热盛迫津汗出,热耗津液之
口渴、小便不利者,不能误用猪苓汤。猪苓汤证和白虎加人参汤证病机上均存在里有热
邪,阴津受损的情况,但猪苓汤证邪热不如白虎加人参汤证重,因此,发热、汗出、口
渴的程度较轻。从口渴一症的表现上看,亦有区别,白虎加人参汤证多为外感热病急性
阶段,以津液的急性受损为主,表现为大烦渴不解,  口舌干燥,而猪苓汤证多为外感病
后期,病势较缓,多表现为口渴欲饮或口渴不欲多饮,舌红少苔等。此外,里热亢盛所
致的小便不利,表现为小便短赤,猪苓汤证的小便不利多伴浮肿等停水症状。
    猪苓汤证与五苓散证均属病邪与水气互结,三焦气化失司,均见小便不利,  口渴,
发热,脉浮等症,然五苓散证为寒邪寒证,可兼表未解,由于一部分寒邪入里,影响膀
胱气化,水气内停,故五苓散证口渴乃因气化失司,津不上承所致,表现为口渴或渴不
欲饮,或水入则吐。猪苓汤证为热邪热证,且有伤阴,多见于外感病后期,一般不兼表
证。
    [选注]
    成无己:脉浮发热,为邪在表;咽燥口苦,为热在经;脉紧腹满而喘,汗出,不恶
寒,反恶热,身重,为邪在里。此表里俱有邪,犹当和解之。若发汗攻表,表热虽除,
而内热益甚,故躁而愦愦,反谵语,愦愦者,心乱。经日:荣气微者,加烧针则血不
行,更发热而躁烦。此表里有热,若加烧针,则损动阴气,故怵惕烦躁不得眠也;若
下,里热虽去,则胃中空虚,表中客邪之气乘虚陷于上焦,烦动于膈,使心中懊侬而不
了了也。舌上胎黄者,热气客于胃中;舌上胎白,知热气客于胸中,与栀子豉汤,以吐

胸中之邪。
    此(指223条一笔者注)下后,客热客于下焦者也,邪气自表入里,客于下焦,三
焦俱带热也。脉浮发热者,上焦热也;渴欲饮水者,中焦热也;小便不利者,邪客下
焦,津液不得下通也。与猪苓汤利小便,以泻下焦之热也。((注解伤寒论。辨阳明病脉
证并治))
    柯韵伯:脉证与阳明中风同。彼以恶寒,故名中风,此反恶热,故名阳明病。阳明
主肌肉,热甚无津液以和之,则肉不和,故身重,此阳明半表半里证也。邪已入腹,不
在营卫之间,脉虽浮,不可为在表而发汗;脉虽紧,不可以身重而加温针;胃家初实,
尚未燥硬,不可以喘满恶热而攻下,若妄下之,则肾液虚,故躁;心液亡,故昏昧而愦
愦;胃无津液,故大便燥硬而谵语也。若谬加温针,是以火济火,故心恐惧而怵惕。土
水皆因火侮,故烦躁而不得眠也。阳明中风,病在气分,不可妄下。此既见胃实之证,
下之亦不为过,但胃中以下而空虚,喘满、汗出、恶热、身重等证或罢,而邪之客上焦
者,必不因下除,故动膈而心中懊侬不安也。病在阳明,以妄汗为重,妄下为轻。舌上
苔句,顶上四段来,不恶、反恶,皆由心主;愦愦、怵惕、懊侬之象,皆心病所致,故
当以舌验之。舌为心之外候,心热之微甚,与苔之厚薄,色之浅深,为可征也。
    上条根首条(指221条一笔者注)诸证,此条又根上文(指222条一笔者注)饮水
来。连用五“若”字,见仲景设法御病之详,栀子豉汤所不及者,白虎汤继之,白虎汤
不及者,猪苓汤继之,此阳明起手三法。所以然者,总为胃家惜津液,既不肯令胃燥,
亦不肯令水浸入胃。((伤寒来苏集.伤寒论注.阳明脉证))
    钱天来:舌上苔,……当是邪初入里,胃邪未实,其色犹未至于黄黑焦紫,必是舌
中微黄耳。(<伤寒溯源集。阳明上篇>)
    汪苓友:此条病,(指223条一笔者注),本接前第一条白虎加人参汤证,而伸言之
也。成注云,此亦“下后邪热客于下焦之证”,阳明病误下,胃中空虚,上焦受伤,与
下焦何与?盖下后则胃中津液亡,而燥渴欲饮水。但渴未甚而与之水,水不能消,积于
下焦,小便因而不利。其脉浮者,非风邪在表之脉浮,乃热邪伤气之脉浮也。夫热伤阳
明血分则潮热,热伤阳明气分,仍发热。故与猪苓汤,以专清里热,利小便,而脉浮发
热自愈,此又阳明病利小便之一法也。或曰渴欲饮水,与白虎汤证相同,且也白虎汤
证,亦未尝云小便利,兹何因其小便不利,即改用猪苓汤也?余答云:白虎汤证即有小
便不利者,但病人汗出多,水气得以外泄,今观下条云:汗出多,不可与猪苓汤,乃知
此证其汗亦少,汗与尿俱无,则所饮之水,安得不停?故用猪苓汤上以润燥渴,下以利
湿热也。或又问云:病人既停水湿,何以犹见燥渴?余又答云:今人病热,大渴引饮,
饮愈多,则渴愈甚。所饮之水既多,一时小便岂能尽去,况人既病热,则气必偏胜,水
自趋下,火自炎上,此即是水湿停而燥渴之征。(<伤寒论辨证广注。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法))
    陆渊雷:经文“渴者”下,当有“虽小便不利”五字,言小便不利之由于汗多胃燥
者,不可与猪苓汤。盖猪苓汤之主证为小便不利或淋沥,虽不渴亦可用。若无此五字,
似渴为猪苓汤之主证矣。((伤寒论今释.阳明篇))
    [评述]  历代医家对本节四条原文的阐述各有见解,成氏、柯氏解释了本证的病
理,治疗上不宜用发汗、温针及攻下,柯氏提出的“病在阳明以妄汗为重,妄下为轻”

的论点,颇合临床实际。柯氏云:“总为胃家惜津液,即不肯令胃燥,亦不肯令水渍入
胃”乃发前人所未发,启迪后学。汪氏论及猪苓汤证与白虎汤证的鉴别颇有见地,然猪
苓汤证停水乃因口渴饮水过多所致,似不妥贴。成氏谓猪苓汤证“三焦俱带热”,“邪客
下焦”于理于实尚屑可取。陆氏对224条补出“渴”下当有“虽小便不利”五字,对明
确猪苓汤证主症及与阳明里热亢盛证的鉴别,大有裨益,可资借鉴。
    [治法]  清热利水养阴。
    [方药]  猪苓汤方。
    [方义]  猪苓汤中猪苓、茯苓、泽泻、滑石均有利水功能,其中猪苓、茯苓甘平,
淡渗利水,泽泻、滑石性寒利水而兼有清热作用,阿胶养阴润燥,因此本方以利水为
主,兼能清热养阴。此种宣通气机不用温药,而以利水为主的方式,对于停水兼里热伤
阴证尤宜,使利水而不伤津液,养阴而不滞腻,清热而无寒凝之弊。
    [方论选]
    (医宗金鉴>引赵羽皇云:盖伤寒表虚,最忌亡阳,而里虚又患亡阴。亡阴者,亡
肾中之阴与胃家之津液也。故阴虚之人,不但大便不可轻动,即小水亦忌下通,倘阴虚
过于渗利,则津液反致耗竭。方中阿胶质膏,养阴而润燥;滑石性滑,去热而利水。佐
以二苓之渗泄,既疏浊热而不留其壅瘀,亦润真阴而不苦其枯燥,是利水而不伤阴之善
剂也。故利水之法于太阳而用五苓者,以太阳职司寒水,故加桂以温之,是暖肾以行水
也。于阳明、少阴而用猪苓者,以二经两关津液,特用阿胶滑石以滋之,是滋养无形以
行有形也。利水虽同,寒温迥别,惟明者知之。(<医宗金鉴.订正仲景全书.伤寒论注。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柯韵伯:……二苓不根不苗,成于太空元气,用以交合心肾,通虚无氤氲之气也。
阿胶味厚,乃气血之属,是精不足者,补之以味也。泽泻气味轻清,能引水气上升,滑
石体质重坠,能引火气下降,水升火降,得既济之理矣。且猪苓阿胶,黑色通肾,理少
阴之本。茯苓滑石白色通肺,滋少阴之源。泽泻、阿胶咸先入肾,培少阴之体。二苓、
滑石淡渗膀胱,利少阴之用,皆滋阴益气之品,是君火之下,阴精承之也。以此滋阴利
水而升津,诸证自平矣。(<伤寒来苏集.伤寒附翼.猪苓汤))
    [点评]  赵氏论本方与五苓散之功效异同及相应主治病证的区别,颇为允当。柯氏
释本方不仅能利水,且能使津升火降,交合心肾有独到之处。
    [临床应用]
    (1)张仲景对本方的应用
    1)用于阳明病下之后水热互结兼伤阴证,见223条。
    2)用于少阴病余热伤阴,水气停留者,见319条。
    3)(金匮要略。消渴小便不利淋病),用本方治口渴,小便不利者。
    (2)后世医家对本方的应用
    1)<类聚方广义>用本方治小便不利或淋沥,渴欲饮水者。
    2)(皇汉医学)用本方治疗淋证,全身水肿,气肿等。
    3)(医方集解)用本方通治湿热黄疸口渴,溺赤。
    (3)现代应用
    1)泌尿系统:谷氏等统计分析了古今中外医案119例,说明猪苓汤主要用于内伤

杂病患者的治疗,绝大多数为泌尿系统疾病,如肾炎、肾盂肾炎、膀胱炎、前列腺炎、
尿道炎等。张氏报导用猪苓汤治疗尿频急、尿道涩痛伴发热,  口渴,腰酸痛的急性
泌尿系感染,辨证属阳明热邪,深入少阴,阴虚停水,服汤3剂而愈。又治肾结石症见
小便频少,舌红,脉细数,服猪苓汤5剂而愈。何氏介绍用猪苓汤治疗肾盂肾炎多
年,急性发作,尿频尿急,发热口渴,舌燥质红,脉细数,5剂后诸恙悉除,说明猪苓
汤疏泄热邪水湿之气,并能滋养其真阴,故令热除渴止而愈。
    2)呼吸系统:感冒发热,多日不愈,则外邪易化热入里,与水互结,导致湿热留
困,并伤及阴液,用猪苓汤可获良效。张氏报导治疗一感冒发热恶寒患者,二周不愈,
出现少腹里急,小便短赤,舌红苔薄黄,用猪苓汤加连翘、芦根2剂热退尿畅。李氏
治疗一患者因受雨淋后发热头痛,多日不退,邪热伤阴并内传下焦,出现小便黄短,舌
红苔黄,脉浮滑,用猪苓汤加丹皮、地骨皮1剂后汗出热退大半,再守方加麦冬、沙参
3剂而愈(5)。
    3)消化系统:湿热内停肠胃致泄泻,病延不愈则伤阴,猪苓汤清热利湿养阴,于
证相合,故疗效颇佳。李氏治一患儿泄泻如水,  日 10余次,7天不愈,纳呆,精神差,
舌光绛无苔,脉弦细数,用猪苓汤加味,3剂症除而愈。张氏用猪苓汤加党参治疗小
儿肠炎,泄泻日十余次,口渴引饮,尿少而黄,舌红,苔黄腻,脉沉细数,证属气阴两
虚,水热偏渗后阴,服汤2剂尿量增多,粪转干,原方加扁豆、谷芽,续进2剂,病即
霍然。
    4)传染病:王氏报导用猪苓汤加味治疗丝虫病乳糜血尿10例,其辨治要点是:病
程短,尿血鲜红者为热盛;伴有血丝或血块,排尿阻塞为挟瘀;病程长,  日久不愈,尿
血淡红为虚。其治疗皆以猪苓汤为基础方,属热者佐以清热凉血止血;挟瘀者佐以活血
化瘀止血;病久转虚者,佐以健脾肾,固摄统血。10例患者服药后均获临床治愈,服
药最少者6剂,最多者21剂,平均服药8剂。王氏认为治疗乳糜血尿,是取猪苓汤利
水滋阴,清热止血之功,加入萆藓、黄柏、篇蓄、瞿麦等,以助二苓、泽泻之清热利
尿;配以生地、仙鹤草、白茅根等,以助阿胶滋阴凉血止血,故猪苓汤加味治疗效果较
好。张氏用猪苓汤加生地、小蓟、栀子炭治疗钩端螺旋体病后遗症尿血患者,症见
尿血,茎中不适,少腹胀满,按之痛,舌红苔薄黄,脉细数,服药5剂,血止而愈。
    (4)医案选录
    1)尿浊。赵x×,女,64岁。3年前曾患慢性肾盂肾炎。5天前,曾腰部酸痛,
小便混浊如米泔水,有时夹有小血块,服西药不见好转。现仍腰酸腿软,尿频不疼,尿
液混浊乳白,易沉淀,杂有小血块,头昏耳鸣,五心烦热,口干欲饮,饮不解渴,舌质
晦淡而红,苔薄黄而腻,脉沉细而数。综上脉证,断为肾阴亏虚,阴虚有热,水气内停
之证。拟滋阴、清热、利水法,宗猪苓汤。处方:猪苓30g、茯苓30g、泽泻30g、滑
石30g、阿胶30g(烊化,冲),3剂。药后诸症大见好转,复诊3次,共服上方18剂
而愈。追访一年未见复发。((北京中医杂志)1990;(5):41)
    2)乳糜血尿。房x x,女,60岁。血尿,如洗肉水色,有时挟有血丝、血块,小
便不畅一月余。实验室检查,小便外观色红,蛋白(+++),白细胞(++),红细胞
(++++),乳糜尿试验阳性;血中查到微丝蚴,拟诊为丝虫病乳糜血尿。据其血尿无
痛,伴有烦热口渴,头晕,腰酸,乏力,脉细数,舌红苔薄等症状,证属热邪蕴结下

焦,热伤血络,真阴耗伤之尿血证,治以滋阴清热利尿,凉血止血,方用加味猪苓汤,
服药3剂,尿中血丝、血块明显减少;继服3剂,小便变为清白,偶尔带有血丝,宗上
方继服3剂,小便清晰如常,尿检及乳糜尿试验均转阴性。(<中国农村医学)1990;(3):
33)
    3)石淋。何x x,男,37岁。一年来,因患阳痿常服金匮肾气丸等壮阳药。两周
前突然左腰疼痛,顺输尿管向尿道放散,少腹拘急,尿意频数,点滴不利。诊为肾结
石。刻诊腰酸痛,腿软乏力,小便频少,尿色赤如浓茶,尿道不疼,心烦不得眠。舌质
暗红苔滑,脉沉细而弦。选用猪苓汤为主治。处方:猪苓30g、茯苓30g、泽泻30g、
滑石30g、阿胶30g(烊化,冲),6剂。服药5剂时,尿下黄豆大结石一枚,诸症消
失,舌质尚红,脉象细数,给予猪苓汤合六味地黄汤6剂,服后无他不适,阳痿亦愈,
迄今未复发。(<北京中医杂志}1990;(5):41)
    4)咳血。李某,男,30岁。1993年8月28日就诊。患者1月前左侧阴囊生一痈
疮,大如鸡蛋,曾经治疗,疮溃后有所好转,但又出现胸痛、咳血症状,经服清肺止血
方,仍咳血不止,且伴发热。刻见:潮热,咳血痰稠,呼吸气短,  口渴引饮,小便黄
短,舌质红绛,苔黄,脉弦。放射科检查:胸肺未见异常。血液检查:红细胞4.3 x
工0”/L,白细胞10.5 x 1012L,血红蛋白135g/L。诊为湿毒下注,邪热上涌,肺络受
伤,阴分受损。以上病下取为法,宜清热利水,育阴止血。方用猪苓汤加茅根:猪苓
15g,茯苓15g,泽泻15g,阿胶20g(另烊化),滑石30g,茅根15g。服药1剂,咳血
减半。连服3剂,诸症悉除。按:患者因湿毒下注,形成阴囊痈肿,虽溃流脓,而邪毒
未清,初用药不当,引起热毒上冲,波及上焦,伤及肺络,故咳血不止。病位在下,病
势向上,故以上病下取为法,根据湿、热、毒、动血、伤阴之病理特点,选用猪苓汤治
之。((国医论坛)1995;(4):15)
    5)泄泻。梁某,男,4岁。患儿泻清水样大便7天,曾先后服藿香正气丸、抗菌
素等,但泄泻不止。症见泄泻如水样,  日10余次,纳呆,精神倦怠,无泪多啼,舌光
绛无苔,脉弦细数。查血象、大便均正常。证属湿热泄泻伤阴。治宜清热除湿,育阴止
泻。方用猪苓汤加牡蛎:猪苓15g,阿胶13g(另烊化),茯苓12g,泽泻12g,滑石
20g,牡蛎20g。1剂后泻减,舌上津回。守方加麦冬12g,五味子3g,太子参12g。连
服3剂,诸症俱除。按:患儿泄泻不止,观精神困倦,无泪多啼,舌绛无苔等症,此乃
湿热泄泻伤阴之特点。急宜用扶阴化气、分利小便的猪苓汤,并加牡蛎以摄阴气。阴亏
而利小便,是根据气化的关系而设,阴伤则不化,致水湿潴留,而真阴不生。而扶阴利
水则能祛其水湿,使气化得复,津液得回,则泄泻自止。(<国医论坛)1995;(4):15)
    [按语]  <伤寒论)中猪苓汤主要用于外感热病经治疗后余热留扰,气化失司,水
热互结,阴液受损的病证,后世医家宗仲景之法,大都用于小便不利或淋沥,  口渴欲饮
的证候。现代临床除用治外感病外,还用于内伤杂病,凡辨证属于水热互结,兼有阴伤
者,可用猪苓汤治疗,其临床表现以小便不利,渴,呕,心烦,咳,不眠等为主,与
(伤寒论)中猪苓汤证的表现一致,同时现代临床医家还用于伴有尿血,腰酸痛者,因
对此种病证,猪苓汤确可起到清热利水,止血养阴的疗效。猪苓汤证的舌质多为舌红、
舌绛,苔少或无,或薄黄,或黄腻。脉多细数,或兼弦、沉、滑等。
    临床运用猪苓汤一般均守原方,猪苓汤虽药仅五味,然用药精当,配伍严密,本方

通过利水而使热孤,对于湿热胶结病证,起到渗湿于热下的效果。方中阿胶填精补肾
阴,能使肾脏恢复其主水制水功能,且有止血作用,为医家所看重。
    [现代研究]
    (1)猪苓汤的利尿作用:原中琉璃子等对猪苓汤、五苓散、柴苓汤的利尿作用进行
研究,并以其对成长期大白鼠的生长和水、电解质代谢的影响为中心进行研究,观察服
用各种利尿剂的24小时尿量及钠的排泄量,发现中药也具有与西药同样或更强的利尿
作用,特别是猪苓汤的利尿作用显著。从实验中可看到猪苓汤不破坏水盐平衡而有
利尿作用L8j。油田正树等在应用水负荷大鼠的急性实验中,发现猪苓汤在大量水负荷
的条件下,在用量低时,初期见利尿作用,在少量水负荷条件下,难以呈现利尿作用。
由此可见猪苓汤在水滞状态时服用有利尿作用,另外以大剂量应用见排尿量减少,可见
猪苓汤的药效可能存在着有效的用量范围。
    (2)猪苓汤的排石作用:小林信之等经实验结果显示猪苓汤使用大剂量组自排率相
应增高,尤其在15g用量组。在全部病例组中,不仅结石位于上部的排石,而且整个7
例均排石,因而作者认为,这个用量不仅仅是没有副作用,而且电极板通电法与猪苓汤
大剂量并用的方法,对于诱发排出输尿管结石也是有效的。用猪苓汤5g/日无效,增量
至lOg/Et、15g/日即可见效。
    (3)猪苓汤对慢性肾功不全的影响:原中琉璃子等给慢性肾功不全大白鼠投与猪苓
汤得到如下结论:①慢性肾功不全大白鼠电解质代谢紊乱,血浆K、Mg浓度升高,Ca
浓度下降,脏器中Na、K、Ca、Mg、Zn升高;②猪苓汤增加这些离子从尿中排泄,推
定有抑制细胞内液和外液中这些电解质浓度升高的作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