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伤寒论》口渴的辨证论治

 乐山有大佛 2017-01-15

《伤寒论》是中医的四大经典之一,奠定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基础,书中虽无口渴的专篇,但对口渴的描述却有很多,如“或渴”“服汤已渴”“微热消渴,烦渴,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舌上燥而渴”“渴而不呕”“咳而呕渴”“大烦渴不解,口燥渴”“渴引水浆”“口燥咽干,口干燥”。《伤寒论》对于口渴的病因、病机、治法、方药的论述已较为系统和全面,为后世医家所遵崇,探讨《伤寒论》治疗口渴的学术思想与理法方药,对于提高临床辨治口渴疗效具有重要指导价值。


1 水津不布


1.1 表寒内饮 原文第40条曰: “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原文第41条曰: “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龙汤主之。”小青龙汤证药前口渴是因为水饮内停,气不化津,渴而不欲饮,不多饮。药后服汤已渴是因为里饮已解,病情向愈,或过服辛温之品,伤津耗液。不论哪种情况,均需结合主证进行分析判断。病机: 风寒外束,卫闭营郁,寒饮内停,气不化津。主症: 发热,恶风寒,无汗,脉浮紧,干呕,咳嗽,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治法: 发汗解表,温化寒饮,方药: 小青龙汤( 麻黄,桂枝,芍药,干姜,细辛,半夏,五味子,炙甘草) 。


1.2 水蓄下焦 原文第71条曰: “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伤寒论》第 72 条曰: “发汗已,脉浮数,烦渴者,五苓散主之。”《伤寒论》第74条曰: “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五苓散证口渴是因为水液停蓄于膀胱,膀胱气化不利,津液不能上承,故口渴欲饮。但由于蓄水程度较重,不能趋于下,而致水邪上逆,随入随吐,故称之为“水逆”。病机: 水蓄膀胱,气化不利,兼有表证未除。主症: 小便不利,少腹胀满,渴欲饮水但饮后不舒,或兼发热,苔白滑,脉浮或浮数。治法: 化气利水,外散风寒。方药: 五苓散( 猪苓,泽泻,白术,茯苓,桂枝) 。




1.3 水热互结于胸胁 原文第137条曰: “太阳病,重发汗而复下之,不大便五六日,舌上燥而渴,日晡所小有潮热,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近者,大陷胸汤主之。”大陷胸汤证舌上燥而渴,是因为津液不足,加上水热互结,致津液不布。本证见不大便、舌上燥而渴,日晡所小有潮热,要与阳明腑实证相鉴别。本证有典型的结胸证,表现为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近,病位以心下为重心,范围较腑实证大,程度较腑实证重,其病机为水热互结于胸膈脘腹部位。阳明腑实证表现为腹痛,多为绕脐痛,或大腹痛,可伴有心烦,谵语,脉沉实有力等,病位在胃肠,其病机为燥热与肠中积滞相搏结,致腑气不通。病机: 水热互结于胸膈,津液不布。主症: 心下痛,按之石硬,甚则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近,短气烦躁,心中懊恼,但头汗出,大便秘结,日晡所小有潮热,渴不多饮,苔黄腻或黄厚而燥,脉沉紧。治法: 泻热逐水破结。方药: 大陷胸汤( 甘遂,大黄,芒硝) 。


1.4 少阳枢机不利,兼有水饮内结 原文第147条曰: “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柴胡桂枝干姜汤证口渴是因为气化不利,津不上承或汗下导致津伤。病机: 少阳枢机不利,兼有水饮内结。主症: 往来寒热,胸胁满微结,口渴而不呕,小便不利,但头汗出。治法: 和解少阳,温化水饮。方药: 柴胡桂枝干姜汤( 柴胡,黄芩,桂枝,干姜,牡蛎,瓜蒌根,炙甘草) 。




2 邪热伤津


2.1 阴虚水热互结 原文第223条曰: “若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汤主之。”原文第319条曰: “少阴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呕渴,心烦不得眠者,猪苓汤主之。”猪苓汤证渴欲饮水是因为热盛津伤,又水热互结,气不化津。病机: 阴虚水热互结。主症: 发热,口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脉浮,或见下利,咳而呕,心烦不得眠。治法: 清热利水育阴。方药: 猪苓汤( 猪苓,茯苓,泽泻,阿胶,滑石) 。


2.2 胃热津伤 原文第26条曰: “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原文第168条曰:“伤寒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原文第169条曰: “伤寒无大热,口燥渴,心烦,背微恶寒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原文第170条曰: “伤寒脉浮,发热无汗,其表不解,不可与白虎汤。渴欲饮水,无表证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白虎加人参汤证所致口渴,是因为阳明里热炽盛,津液受灼。病机: 阳明热盛,津气两伤。主症: 发热,汗出,舌干燥而烦而口渴甚,或大烦渴不解,喜冷饮,伴见时时恶风或背微恶寒。治法: 辛寒清热,益气生津。方药: 白虎加人参汤( 石膏,知母,炙甘草,粳米,人参) 。


2.3 湿热蕴结,郁热在里 原文第 236 条曰: “阳明病,发热汗出者,此为热越,不能发黄也。但头汗出,身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渴引水浆者,此为瘀热在里,身必发黄,茵陈蒿汤主之。”茵陈蒿汤证渴引水浆是因为湿热交阻,气化不利,津液不布,且热伤津液。病机: 湿热蕴结,兼有腑气壅滞。主症: 身黄( 目黄,身黄) 如橘子色,发热,无汗,或但头汗出,身无汗,齐颈而还,小便不利而色深黄,口渴,腹微满,或大便秘结或不畅,舌红,苔黄腻,脉弦数或弦滑。治法: 清热泄湿,利胆退黄。方药: 茵陈蒿汤( 茵陈蒿,栀子,大黄) 。




2.4 胆热郁结 原文第96条曰: “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小柴胡汤证口渴是因为邪犯少阳,胆火内郁,邪热伤津。病机: 邪犯少阳,胆火内郁,枢机不利。主症: 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心烦喜呕,默默不欲饮食,口苦,咽干,目眩,脉弦细,或渴。治法: 和解少阳。方药: 小柴胡汤( 柴胡,黄芩,半夏,生姜,人参,炙甘草,大枣)。


2.5 肠腑燥实 原文第320条曰: “少阴病,得之二三日,口燥咽干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第321条曰: “少阴病,自利清水,色纯青,心下必痛,口干燥者,可下之,宜大承气汤。”大承气汤证口渴是因为阴虚热化,燥结成实,转属阳明,燥热内炽,灼伤真阴。病机: 阳明腑实,燥屎阻塞,痞满燥实俱重。主症: 日晡所潮热。手足濈然汗出,心烦甚或谵语,腹胀满痛,绕脐痛,喘冒不得卧,大便秘结或热结旁流,舌红苔焦黑或起芒刺,脉沉实有力。治法: 峻下热结,荡涤热实。方药:大承气汤( 大黄,芒硝,厚朴,枳实) 。张仲景继承了《黄帝内经》等古典医籍的基本理论和药物知识,并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总结了汉代以前的医学成就,较为完整的提出了口渴的辨证论治理论,对现代临床治疗口渴,提供了系统的理论指导。




【本文来源:陈德龙,温速女,邓海媚.《伤寒论》口渴的辨证论治[J].河南中医.2014,34(12):2288-2289.】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