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笔记版|黄简讲书法:106书法三要素

 田牧 2016-08-31

106书法三要素

  所有的事物,都是由要素决定的。把握一个事物,也就是要把握它的要素。训练一个新手,当然是从基础要素入手。书法的基本要素是什么?历史上有没有人讲起过呢?

  唐朝张怀瓘《玉堂禁经》不但记录了永字八法、五势和九用,还归纳了书法的三大要素。他说:“夫书第一用笔,第二识势,第三裹束。三者兼备,然后为书;苟守一途,即为未得。”这后面一句话很严厉,所谓书法,一定要三样东西都有,三者兼备,假如你一直守住一样,那就没有得到,还不是真正的书法。

  张怀瓘不是等闲之辈,在中国书法史上他是理论大权威,书法论述,数他最多。所以《玉堂禁经》这些话很值得我们重视。

  8.用笔、识势和裹束

  这三要素的详细内容是什么?

  8.1什么是“用笔”?

  第一个要素是用笔。顾名思义,用笔就是毛笔的使用方法。通常包括两个内容,一是毛笔怎么执?二是笔锋怎么用?即执笔、用锋。

  

  用笔第一件事情,是执笔。怎样抓住毛笔,这是有讲究的。韩方明《授笔要说》详细记录了五执笔。这是张旭讲课的公开内容。

  张怀瓘《玉堂禁经》记录了“九用”的内容,讲笔锋怎样用,是张旭不公开的内容。

  ①五执笔

  五执笔就是唐人流行的五种执笔法。每种执笔法都有专称,这就是:执管、【扌族】管、撮管、握管、搦管。但是要注意,其中只有一种“执管”是书法家所用。其余4种方法都不是,虽然非常流行,只是分析给你听,都不是好的方法。

  ②九用

  所谓“九用”,就是用锋方法:一曰顿笔、二曰挫笔三曰驭锋四曰蹲锋五曰六曰衄锋七曰趯锋八曰按锋九曰揭笔。这些是唐朝人的术语。九用又可以分为两类,挫笔和趯锋是书写动作,其他都是调锋动作。

  毛笔和硬笔不同,时时会散,会扭起来,所以要一边写一边调锋。调锋以后,笔锋就顺了。

  简言之:

  书法第一个要素是用笔。

  用笔=执笔+用锋。

  用笔调锋习惯上称为“小圈”。

  8.2什么是“识势”

  第二个书法要素是“识势”。我们来看看这个例子,永字八法为例,看看不同笔势的点:

  ①箭头所指的第一点,现在是侧放的,看起来很好看。②如果我们把这一点换了一个方向,这笔势就不同了,放在永字的头上,看起来就不舒服。③把这个点竖起来,尖头向天,姿态也不好。④如果倒过来,尖头向下,也觉得很别扭。

  在书法中,每一个点画,哪怕小到一点,也要讲究笔势。有笔势才有姿态。你看这三个点,中间一点是左右对称的,旁边两个点,笔势是相反的。那么,这三个点在书法里面,我们就称之为笔势不同,他们可以用在不同的地方。

  简言之:

  书法中的点画,是讲姿态的,不能乱用。

  点画的姿态,取决于笔锋的走势。

 

  我来解释一下,什么叫笔锋走势呢?

  褚遂良大字《阴符经》中有一个“沉”字。“沉”字一上来就是一个三点水,我们看起笔这两个点,它们的形状是相反的,一个向下,一个向上。这是相反的形状,是因为笔锋所走过的路不同。如果把笔锋走过来的中线画出来,就可以很清晰的看到第一点是向下覆的,第二点是向上仰的。这就是笔锋的走势,决定点画的姿态不同。

  不同的书法家,在处理笔势时,往往有自己的方法。你看,颜真卿写“沉”字的三点水,取势就和褚遂良不同,他的起手两点,都是覆的。

  简言之:

  点画的姿态,取决于笔锋的走势。

  变化姿态,只要改变走势就可以了。

  你理解了笔势,就容易理解书法第二个要素“识势”了。

  在《玉堂禁经》中,记录了永字八法和五势。永字八法是张旭公开的内容,五势是不公开的,这些在上一堂课都讲过。

  

  1单一笔势:永字八法

  永字八法是取一个“永”字为例子,把它拆开,就是八个单一笔势。在书法中各有名称,这是最简单、也是最基本的笔势。

  2复合笔势:五势

  在书法中,还有复合笔势。复合笔势由单一笔势所组成,用处非常之大。所谓五势,就是五种复合笔势。复合笔势由单一笔势的组合。

   

  

  1曲尺势:是横画加竖画所形成的复合笔势。你看王羲之《二谢帖》“儿”字,箭头所指的地方,就是一个曲尺势。

  2交争势,这是撇捺的结合。看起来好像一个人字。王羲之《丧乱帖》中有一个“哀”字,最后部分就是一个交争势。

  3飞带势,两撇一捺,这是非常有用的笔势。王羲之《丧乱帖》中有一个“复”字,最后部分是一个飞带势。

  4顾盼势,一共三笔,先写中间一笔,然后左右两边,看起来好像一个“小”字。王羲之《兰亭序》中有一个“丝”字,最后用了顾盼势。

  简言之:

  所谓“识势”,就是懂得笔锋的走势。

  永字八法包括八个单一笔势。

  五势是复合笔势的例子。

  笔锋行走的路线,习惯上称为“大圈”。

  8.3什么是“裹束”?

  书法的第三个要素,是裹束。这个名词现代人很陌生,不知道是什么意思。“裹”就是包裹,“束”就是捆绑。“裹束”,是什么呢?

  用笔调锋是小圈,笔锋走势是大圈。裹束=小圈+大圈。

  观察大圈

  举例来说:褚遂良《阴符经》这个“沉”字,在书法中是分为三个复合笔势。“沉”的三点水,称“散水势”;右上的称“冖(幂)头势”,右下的叫“凤翅势”。这三个部分加一“裹束”,就组成了“沉”字。

    

  再如智永《真草千字文》中的“寥”字。这个字从上到下可以分为四个部分,也就是四个复合笔势。其中第四部分的三撇,转化为一个“小”字形。这样从上到下,就有“宀头势、石笋势,交争势、顾盼势”。“裹束”这四个笔势,就成了“寥”字。

  王羲之有一个草书帖《远宦帖》。这是王羲之的名作,不是真迹,是摹本,现在藏在台北故宫博物院。它的第五行第一个字,就是救命的“救”字。我们来看看这个字,放大点。这个草字,是由三个笔势所组成的,如果我们把它分解,第一个笔势是中间部分,第二个笔势是左边部分,第三个笔势是右边部分。这些笔势的名称到二级课程专门讲解。这样我们就完成的取势,“大圈”就这样分出来了。

 1 2 3

  古人往往用手在空中写字,称为“书空”。让我们来试一下,三个笔势加在一起,字就出来了。要注意,有些人临写的时候,会出现很大的误差。大圈难写,大小,小了,变了,反了都不行,都不是临写。

  观察小圈

  现在说说小圈。小圈就是调锋的位置。在这个字中,我用黄色的箭头指出三个小圈位置,这就是调锋的位置。小圈调锋,属于笔法动作。调锋的方法有很多,下面课程再讲解。各位还没学过调锋,那你就顺时针画一小圈好了。

 

  简言之:

  在书法中,写“字”实际上是写“笔势”。

  大圈以行笔,小圈以调锋。

  裹束就是大圈加小圈的综合。

  我做了一个动画,来表示书法的三要素。一个光点移动,它走的是大圈。但走到某一点,就会加上调锋动作,这就是小圈。所以,书法就是大圈加小圈,看起来好像天体的运行。

  现在你大约懂得了这句话了。唐朝张怀瓘《书断》评王羲之说:“至研精体势,则无所不工。”王羲之对体势,及有心得,极有发挥。初学者小圈难,深入者大圈难。在掌握了笔法之后,就要下功夫研究笔势。

  这是王羲之《兰亭序》中的“山”字。它是怎样取势的呢?临帖时要看清楚。在《兰亭序》中,“山”字有很多变化。看这个“幽”字,蓝色箭头所指的地方是断开的。这一取势,对唐代书法家,影响很大。你看,褚遂良《雁塔圣教序》里面的“幽”字,也是断开的。

   

  艺术讲究变化,书法上变换笔势,是一大难点。写字时笔锋怎么走,在行草书中变化更大。这是王羲之《得示帖》“出”字的取势,中间的一竖,是最后写的。

  对于初学者来说,不要急于创造笔势,临帖时你能看清楚笔势就很不错了。比如褚遂良《阴符经》中的“出”字,他的取势跟王羲之有不一样。究竟笔势怎样走法,不是一下子看得懂的。

  本节要点:

  书法三要素:用笔、识势、裹束。

  用笔:五执笔+九用。(小圈)

  识势:永字八法+五势。(大圈)

  裹束:大圈+小圈。

  复习思考题:

  书空:《兰亭序》的“幽”字。

  书空:《阴符经》的“出”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