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年养生保健问题(心理篇50问)|【健康男女】

 军休强军路 2013-09-15

老年养生保健问题(心理篇50问)

1. 怎样对待离退休后的无所适从和一种难以排解的孤独感? 




(1)

(2)()

(3)

(4)

(————)



(1)

(2)

(3)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2-28 10:00:00编辑过]

南205 2007-12-28 09:25
2. 怎样对待心理障碍?


  从中外医学有关临床资料来看,有些老年人晚年常发生以下心理障碍:


  (1)精神疲劳。其注意力不集中,疲乏无力,记忆力减退,特别以近事记忆减退最为明显,感到记不住数字、人名,有的食欲不振。

  (2)神经过敏。情绪不稳,烦躁易怒,缺乏耐心,常因小事与人争吵。对外界刺激如声音、光线等特别敏感,常因这类刺激干扰了自己的工作与睡眠而生气。睡眠浅而多梦,机体的内感觉增强,如心脏、血管的搏动和呼吸的动作等,这些平时不易察觉的器官活动却能强烈地感觉到。因此,感到五脏不安,周身酸痛、头痛。

  (3)失眠。通常入睡困难,辗转反侧,烦躁不安。常试图强行控制或默背数字以诱导入睡,然而,越紧张就越兴奋。清晨头重身乏,睡意仍未解除,白天昏昏沉沉,到夜里又担心睡不好,形成恶性循环。有些老人则表现睡眠浅,易惊醒,多恶梦。

  (4)疑病。由于中枢神经系统机能失调影响到皮层下部位时产生,如消化不良、便秘腹泻、腹部胀满、心悸胸闷、呼吸不畅、尿意频数等,有些老人过分集中注意于身体的各种变化,加上对疾病的认识不足,而产生各种疑病观念。如怀疑得了脑瘤、心脏病、胃癌,害怕会发展成精神病等,因而焦虑紧张,四处求医,进行各种不必要的检查与治疗。有时对诊断和检查结果片面理解,而加深了疑病观念。

  这些老年人发生心理障碍的原因大致有如下几种情况:其一,对所处新环境不适应,大多刚刚离退休,离开工作岗位,原来有规律的工作生活秩序扰乱了。其二,精神空虚,精神无所寄托,无所依附,又无什么爱好,对任何事情不产生兴趣。其三,平素很少承担家务,无事可做,老伴对自己又百依百顺,照料周到,儿女也非常关心。其四,平素对自己健康状况过于爱护,认真。其五,性格不开朗,不爱与人交往。

  这类病症的老年人往往感到非常痛苦,做各种检查均无异常。故患此病的老年人在排除了身体患器质性疾病的前提下,就应做到以下心理调适:

  (1)尽快适应环境,要心胸宽阔,要考虑人人都是这样,人老了,总是要退休的,离开工作岗位的,这样才能一代接一代,后继有人。

  (2)弥补精神空虚,培养发展自我爱好。如养花养鱼,看报看书,旅游,到老年人聚集的地方运动运动,在体力允许的情况下,散步、爬山、跳舞等,参加一些有益的活动。由不爱好不喜欢,强迫自己去试一试,时间长了,你就能领略到生活趣味,这样既锻炼了自己的身体,又在消遣中得到了快乐,身心愉快,还能延年益寿。

  (3)多承担一些家务,学一些烹调、缝纫,帮助下一代照料一下孩子,也能增加乐趣。

  (4)“唠家常也是个好办法,可找与自己合得来的人经常谈谈话,互相交流,有事讲出来,不闷在心里,避免忧郁。

  (5)不要把注意力集中到自己身体上。要想到人的生命总是有限的,考虑多了并不能长寿。也不要整天卧床不起,这样白天昏昏沉沉,夜间自然不能熟睡,久之造成恶性循环。

  如果你自己发现有上述病症,专心养病,什么不干,会适得其反。当然可以去看医生,必要时服点镇静剂及抗焦虑药或中药。


南205 2007-12-28 09:27
3. 怎样对待焦虑症? 


  经常看到有些老年人心烦意乱,坐卧不安,有的为一点小事而提心吊胆,紧张恐惧。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叫作焦虑,严重者称为焦虑症。

  焦虑是个体由于达不到目标或不能克服障碍的威胁,致使自尊心或自信心受挫,或使失败感、内疚感增加,所形成的一种紧张不安带有恐惧性的情绪状态。一般而言,焦虑可分为三大类:

  其一,现实性或客观性焦虑。如爷爷渴望心爱的孙子考上大学,孙子目前正在加紧复习功课,在考试前爷爷显得非常焦急和烦躁。

  其二,神经过敏性焦虑。即不仅对特殊的事物或情境发生焦虑性反应,而且对任何情况都可能发生焦虑反应。它是由心理——社会因素诱发的忧心忡忡、挫折感、失败感和自尊心的严重损伤而引起的。

  其三,道德性焦虑。即由于违背社会道德标准,在社会要求和自我表现发生冲突时,引起的内疚感所产生的情绪反应。有的老年人怕自己的行为不符合自我理想的标准而受到良心的谴责。如自己本来是被周围人认为是一个德高望重的人,但在电车上看到歹徒围攻售票员时,由于自己势单力薄,害怕受到伤害而故意视而不见,回来后,感到自己做了不光彩的事,深感内疚,继而坐立不安,不断自责。

  焦虑心理如果达到较严重的程度,就成了焦虑症,又称焦虑性神经官能症。焦虑症是以焦虑为中心症状,呈急性发作形式或慢性持续状态,并伴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为特征的一种神经官能症。

  焦虑症可分为急性焦虑和慢性焦虑两大类:

  急性焦虑主要表现为急性惊恐发作。患者常突然感到内心焦灼、紧张、惊恐、激动或有一种不舒适感觉,由此而产生牵连观念,妄想和幻觉,有时有轻度意识迷惘。急性焦虑发作一般可以持续几分钟或几小时。病程一般不长,经过一段时间后会逐渐趋于缓解。

  慢性焦虑症,其焦虑情绪可以持续较长时间,其焦虑程度也时有波动。老年慢性焦虑症一般表现为平时比较敏感、易激怒,生活中稍有不如意的事就心烦意乱,注意力不集中,有时会生闷气、发脾气等。

  焦虑症和神经衰弱的区别是,焦虑症和神经衰弱均属神经症的范畴,其发病均与精神因素有关,均可有焦虑症状,故有时容易混淆。但也有不同之点可供鉴别:焦虑症的焦虑症状突出,且呈发作性,无明显原因的紧张不安、焦虑、烦躁、易兴奋而衰竭不明显;神经衰弱主要为神经兴奋性增高,缺乏耐性,易于疲劳,虽常有紧张焦虑情绪,但并不明显,呈非发作性,易兴奋、易衰竭性较突出。焦虑症的植物神经功能失调明显,如心悸、气促、胸闷、喉部堵塞感、口干、出汗、颜面潮红或脸色苍白或尿频、尿急等,且常有运动性紧张,如肌肉紧张、颤抖、搓手顿足、坐立不安等,而神经衰弱则上述表现不突出。

  防治措施有如下几点:

  (1)要有一个良好的心态。首先要乐天知命,知足常乐。古人云:事能知足心常惬。老年对自己的一生所走过的道路要有满足感,对退休后的生活要有适应感。不要老是追悔过去,埋怨自己当初这也不该,那也不该。理智的老年人不注意过去留下的脚印,而注重开拓现实的道路。其次是要保持心理稳定,不可大喜大悲。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头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要心宽,凡事想得开,要使自己的主观思想不断适应客观发展的现实。不要企图让客观事物纳入自己的主观思维轨道,那不但是不可能的,而且极易诱发焦虑、抑郁、怨恨、悲伤、愤怒等消极情绪。其三是要注意制怒,不要轻易发脾气。

  (2)自我疏导。轻微焦虑的消除,主要是依靠个人,当出现焦虑时,首先要意识到自己这是焦虑心理,要正视它,不要用自认为合理的其他理由来掩饰它的存在。其次要树立起消除焦虑心理的信心,充分调动主观能动性,运用注意力转移的原理,及时消除焦虑。当你的注意力转移到新的事物上去时,心理上产生的新的体验有可能驱逐和取代焦虑心理,这是一种人们常用的方法。

  (3)自我放松。如果当你感到焦虑不安时,可以运用自我意识放松的方法来进行调节,具体来说,就是有意识地在行为上表现得快活、轻松和自信。比如说,可以端坐不动,闭上双眼,然后开始向自己下达指令:头部放松、颈部放松,直至四肢、手指、脚趾放松。运用意识的力量使自己全身放松,处在一个松和静的状态中,随着周身的放松,焦虑心理可以慢慢得到平缓。另外还可以运用视觉放松法来消除焦虑,如闭上双眼,在脑海中创造一个优美恬静的环境,想象在大海岸边,波涛阵阵,鱼儿不断跃出水面,海鸥在天空飞翔,你光着脚丫,走在凉丝丝的海滩上,海风轻轻地拂着你的面颊……

  (4)药物治疗。如果焦虑过于严重时,还可以遵照医嘱,选服一些抗焦虑的药物,如利眠宁、多虑平等,但最主要的还是要靠心理调节。也可以通过心理咨询来寻求他人的开导,以尽快恢复。如果患了比较严重的焦虑症,则应向心理学专家或有关医生进行咨询,弄清病因、病理机制,然后通过心理治疗,逐渐消除引起焦虑的内心矛盾和可能有关的因素,解除对焦虑发作所产生的恐惧心理和精神负担。



南205 2007-12-28 09:28
4. 怎样对待心理不平衡?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常有这种误解,认为老年人离退休以后,没有工作负担,不会为工作而苦恼,从此就可以轻松愉快地安度幸福晚年了。实际上,事实并非如此。从心理学的角度上讲,当人长期处于紧张工作状态中一旦松弛下来,往往会使心理状态失去平衡。另外一种常见的情况,不少老年人遇有不称心的事而又不能正确处理,往往引起心理上的不平衡。而心理不平衡是导致身体和精神疾病的重要原因之一。


  为使老年人保持心理平衡,在这里向你推荐和简介泰戈尔的心理平衡长寿法,大有可借鉴之处,以便起到防治的作用。泰戈尔(1861—1941)是印度著名哲学家和诗人。在他80年的生涯中,有不到5年内连丧慈父、贤妻、爱子、高徒等5位亲人之大哀,亦有获诺贝尔文学奖之大喜,然而他并没有为此被击垮或冲昏头脑,却是依然忘我地投身到文学的创作之中。他的超人之处就在于有着特殊的平衡感,善于控制喜、怒、哀、乐的各种感情,使精神状态经常处于相对稳定的程度,这也就是他的心理平衡长寿法,主要有:

  (1)转移法。泰戈尔最小的儿子在13岁那年因染上霍乱不幸病死,这使得泰戈尔精神受到了沉重的创伤。然而,为了尽快摆脱命运的磨难,恢复正常的写作,他将全部精力暂时投入到他所创办的桑地尼克坦学校的工作中。他精心编写教材,给孩子们写诗、讲课,带领他们游戏。诗人对孩子们倾注了慈父般的爱,他虽然失去了一个儿子,但在学校他找到众多的儿子,孩子们的欢笑抚平了泰戈尔的内心伤痛,给予他抗衡和超越不幸的力量。这一年他发表了6个论文集、2个剧本、1部长篇小说。

  (2)排谴法。泰戈尔非常爱自己的妻子,她不但纯朴贤慧,而且是他生活和创作的最好助手。在妻子病重期间,他放弃了一切工作,日夜守护在她床前。妻子去世后,他内心非常悲痛。而后这痛彻心脾的悲怆凝成了27首悼亡诗。诗人以写诗排遣悲伤,以悲歌当泣,深沉地表达了对妻子的挚爱和怀念。当他完成这些诗作后,摧心泣血的悲戚缓和了下来。

  (3)超脱法。泰戈尔把悲剧看作是生命的欢乐赖以表现自己韵律的一部分。诗人正因为对什么都看得开,才摆脱了生活压在他心头的重负,在猝不及防的打击面前泰然处之。在他临去世前,他只能进食稀粥,当他得知饭量仅是两个月婴儿的食量时,他竟感到十分快活。每次吃饭他都笑着问:现在我成了两个月的婴孩吗?表现了生死关头诗人谈笑自若的幽默气质和超然风度,并凭着这一超然风度在去世前还口述了两本诗集。

  为了使老年人精神和心理健康,保持心理平衡,向你介绍美国心理卫生学会提出的十个要诀:

  其一,不对自己过分苛求。有的人把自己的抱负定得过高,根本无能力达到,于是终日郁郁不欢。有的人做事要求十全十美,往往因为小小的瑕疵而自责。如果把自己的目标和要求定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自然就会心情舒畅了。

  其二,对他人期望不要过高。许多人把希望寄托在他人身上,若对方达不到自己的要求,便会大失所望。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何必要求别人迎合自己的要求呢?

  其三,疏导自己的愤怒情绪。当你勃然大怒时,很多蠢事都会做出来,与其事后后悔不如事前自制,把愤怒平息下去。

  其四,偶然也要屈服。一个做大事的人,做事要从大处看,心胸开阔,因此,只要大前提不受影响,在小事上无需过分坚持,以减少自己的烦恼。

  其五,暂时避开。在遇到挫折时,应该暂时将烦恼放下,去做些喜欢的事,如运动、看电影等。

  其六,找人倾吐烦恼。把所有的抑郁埋藏心底里,只会使自己郁郁寡欢。如果把内心里的烦恼告诉你的挚友、师长,心情就会顿感舒畅。

  其七,为别人做些事。帮助别人不单使自己忘却烦恼,而且还可确定自己存在的价值,更可以获得珍贵的友谊。

  其八,在一段时间内只做一件事。心理学家发现,忧虑,精神崩溃等疾病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患者对很多急需处理的事情,精神压力太大而引起。要减少自己的精神负担,不要同时进行一件以上的事,以免弄得心力俱废。

  其九,对人要表示善意。如果在适当的时候表现自己的善意,多交朋友,少树敌人,心境自然会平静。

  其十,娱乐。这是消除心理压力的最好方法。娱乐方式并不重要,最重要的是要心情舒畅。



南205 2007-12-28 09:28
5. 怎样对待精神紧张? 

精神指人的意识、思维活动和一般心理状态,是物质的最高产物。人要正常的生活,即维持一个健康的身体,一方面必须从物质上保证人的生理需要,另一方面还要满足精神上的追求,也就是要维持精神心理的平衡,因为精神心理活动本身就是生命活动的一个本质组成部分。这也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个体意义上的平衡,即个人精神状态良好,心平气和,心安理得等;二是群体意义上的平衡,就是工作生活在一个集体中,群体关系融洽,团结互助,友爱和睦,同心同德等。精神心理状态若成定型,其本身便是衰老的一部分,称为精神心理衰老;其二是不正常的恶劣精神心理状态,导致人体各种生理疾病的出现,最终加速人的生理衰老进程。

  人是精神动物,人的精神活动,在其整个生命活动过程中处于一种举足轻重、统摄全局的地位。生命主体对于变幻莫测的客观外部环境(如自然环境变化、社会动荡起伏、人际关系波动等)如何做出反应,如何调整自身的情绪和感情以适应变化了的外部世界,怎样才能迅速及时地使生命主体趋利避害,这便有赖于人的精神心理活动的正常进行。

  世界上许多学者认为:精神紧张如同环境污染和缺乏运动一样,是现代社会损害人类健康的三大敌人。为了使老年人心身健康,提高晚年生活质量,学会松弛精神紧张的方法,讲究心理卫生很重要。松弛精神的方法多种多样,下面介绍八种较好的方法,你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加以选择。

  (1)听音乐。在精神疲惫时听听音乐,是一种常用休息方式。在瑞典的交通工具上,有回家路上的音乐;在美国有专门广播电台播送旅途音乐,可见音乐对松弛精神紧张是个良好的方法。如果你听到动听美妙的音乐时,能闻歌起舞,这对松弛精神紧张大有裨益。

  (2)手工艺。做点手工艺,可以使你的脑力有个歇息机会。如做木工制品、缝纫、编织、陶器、雕刻等等。如英国大名鼎鼎的丘吉尔就主张用织毛衣做为松弛紧张的方法。现在越来越多的离退休老年人在钻研手工艺,如果运用得当,会收到一举两得的效果。

  (3)烹饪。不要以为一进厨房就成为围锅台转的煮饭婆,其实入厨房做菜好处挺多呢。除了可以烹调出可口的菜肴,受到家人、朋友们的赞誉外,还可以使你离开原来工作或学习环境,通过切菜、调料、煎炸溜炒等操作,使你忘却许多烦恼。这样你的脑力可以得到休息,紧张的精神自然可以得到松弛了。

  (4)书法。如果你认为用脑的活动,一定会使精神紧张,那你的想法就不对了。松弛精神紧张的方法之一是把自己从原来脑力活动的集中点转移或分散开,象书法就是这样的一种活动。练字时要松肩垂肘、饱虑凝思、心平气和,精神完全进入的境界,一静可以制百动。书法家说:心中狂怒之时,写字可以使头脑冷静下来;心中抑郁,写字可以使人忘却忧郁。

  (5)种花。种植花草,寄情于红花绿叶之间,不仅可以美化环境,也可以使人精神舒畅。花草是属于大自然的,学者认为,大自然的事物,较之人为的物件更能给人直觉上的安宁。当你精神过度紧张或脑力疲劳时,莳花浇水,培培土,抬头看到花草茁壮成长,一盆盆青绿植物,一株株火红的花朵,都会使你遐思渺渺,你的思想云游物外,也自然会使精神得到一会儿安静。


  (6)到静处去。僻静并非跑到寺院中去,而只是避开身边人群,避开喧嚣的闹市就行了。当然,去海边、山顶、郊外、公园,那是最好不过了。在城市里的人,长期困抑在人潮中,如果能找到一个人少的地方,那是足够舒畅心神的了。

  (7)简易气功。气功不但可以养生治病,而且可有效地松弛精神。简易气功,只要求头脑排除杂念和做腹式呼吸,促使横膈膜上下移动。我们都有这种感受,当我们因某种原因心情激动,精神紧张,甚至心里怦怦直跳时,当即深呼吸几次,心情立即就会平静下来。这是人体呼吸调节对神经系统作用的结果。简易气功,不需更多时间,也不需专门地方,随时随地都可进行。

  (8)轻体育。轻体育,就是快活体育,也叫娱乐体育,尽量使体育轻松化。如飞盘、钓鱼等活动,就是轻体育。如果你认为运动使你更困倦,那就错了。时间不长的运动,可以说是舒畅精神的双管齐下的好方法。一方面,由于从事运动,使我们的精神意志集中到运动中去了,使脑子得到休息,大大减轻了原来的精神压力;另一方面,由于运动锻炼加速了血液循环,也加深了肺部呼吸,使新陈代谢增强,因此可以消除疲劳,松弛紧张。


南205 2007-12-28 09:29
6. 怎样对待精神异常? 

老年人随年龄的增长,往往在性格、精神方面会发生一些异常的变化。例如,有的老年人在青年时代性格柔和,而到了老年阶段却变得固执,以我为中心,我行我素,看问题主观片面。有的原来是腼腆,不肯出头露面的人,却变得好动而活跃。有的老人由节约而变得吝啬,有的老人变得疑心重,甚至怀疑有人在他的食物中下毒药,或毫无根据地怀疑自己的配偶不忠实,或凭空地认为自己身体有毛病,突然不能行动等,这些往往都是老年性忧郁症、神经症、痴呆性疾患等的初期症状。这些精神异常的症状,大多数是由于身体变化(如大脑萎缩)及心理状态、环境等因素而引起的。倘若老年人离退休后,不能合理安排自己的生活,每天游游荡荡,无所事事,就容易引起精神老化而导致精神异常。

  对老年人的精神异常,最重要的是进行早期治疗和预防。同时,要根据病情加强看护工作。为此应注意下列几个方面:

  (1)充实精神世界,使老年人精神充沛、情绪乐观、增强信念。

  (2)家庭成员要爱护、关心和尊重老年人,使他们感到自己存在的价值。

  (3)老年人要经常参加力所能及的社交活动,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4)要保持适当的学习,在日常生活中自己能做的事要尽量自己去做,借此训练自己的大脑和保持四肢的灵活。

  (5)要注意饮食的调理,加强营养供给,讲究饮食卫生,不吸烟,不喝酒。

  (6)经常从事一些力所能及的体育锻炼,保持体力,增进身体健康。



南205 2007-12-28 09:30
为了健康长寿,老年人应该善于主宰自己的心理,学会驾驭自己心灵的航船,使心理因素经常产生正效应,防止其负效应的出现。具体地说,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1)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加强思想品德修养。要做到遇事能从科学道理找到正确答案,使心胸豁达、视野开阔、畅怀乐观;对待个人得失,能做到不贪求、不妄想、私欲不纵、邪恶不长,把握正直做人的准则,即使碰到不顺心的事,也能以唯物辩证的观点看到事物不利和有利的各个方面,做到思想通,情绪平,随遇而安,知足常乐。

  (2)培养业余爱好,使消极心态得以及时疏导。业余爱好会把人的心绪引导到一个令人十分舒畅、欢愉的精神境界,琴棋书画、散步打拳、养鸟赏花、串亲访友、阅读书报……各种爱好都能起到使消极心态及时得以疏导的作用。可以想象,当一个人把注意力全部倾注到自己所爱好的活动中去的时候,一切忧愁烦恼,自然会抛至九霄云外,此时,心理上的平衡,自然会很容易地获得。

  (3)搞好家庭关系,多交几个知心朋友。这样做,不仅可以经常得到关怀和温暖,感受到生活中的无限欢乐,更可以在遇到忧愁烦恼的时候,能有个说说道道的地方,一吐为快,使不佳的情绪得到宣泄,不致郁闷成疾。

  (4)凡事掌握适度,防止极端。忧思悲恐之心理和情绪,固然可以伤身,而喜乐之情,若过于强烈,也同样会于身体有害。物极必反乐极生悲福兮祸之所伏都辩证地说明了这一规律。所以,喜乐之情应适可而止,要时刻注意冷静而能自持;遇哀伤之事,不可过于悲痛;惊恐面前,要善于保持清醒;生忧思之情,切勿深陷而不能自拔,要面对现实,冷静、实际而恰当地处理问题。总之,要防止感情的过分激动,努力保持情绪的平和与心理的平衡。


8.
怎样对待喜、怒、哀、惧情绪的变化? 

首先应认识清楚不良情绪是怎样影响心身健康的。心理学告诉我们,情绪是人们在生活中由一定的客观情景引起的心理反应,是与人体的生理机制密切相联系的一种内心体验。人到老年,由于生活的复杂性及本身社会地位、生活条件、身体条件等的变化,确实会产生一些不良情绪。这些不良情绪是不利于健康的。


  情绪,是一个人的心理状态在情感方面的外在反应。俗话说:人非草木,孰能无情?那么,情绪是怎样产生的呢?情绪的产生是同人的需求能否得到满足相联系的。一般说来,人的需求得到满足,就会产生肯定、愉快的情绪,反之则会引起否定、不悦的情绪。具体地说,情绪可分为喜、怒、哀、惧、爱、恶、欲七种,其中最基本的是喜、怒、哀、惧四种形式。

  喜——一种愉快的情绪。人在需求得到满足时所产生的快乐的表现。

  怒——需求得不到满足、受到挫折、人格受辱时所产生的一种愤怒的情绪。

  哀——亲人故世、重病缠身、意外损失,碰到此类伤心事会产生悲哀的情绪。

  惧——由于碰到危险或预料到不测而产生的惧怕情绪。

  人到晚年,虽深居简出,但仍离不开社会活动,在不同的场合和时间,遇到不同的事情,往往会产生喜、怒、哀、惧等情绪。情绪又会因事态的发展和各人调节水平而发生变化。

  良好的情绪,有利于健康,有利于学习,有利于成功;不良的情绪,则有害于身体,有碍学习,有碍进步。因此,防止情绪危机,提高调节情绪的本领是老年人学会心理保护的必修课题。

  何谓情绪危机?情绪危机,是指人的心理经历了极度的波动,在客观事物面前作出的愤怒、沮丧、恐怖、激动、悲痛等表示。

  消极的情绪会影响人的健康。战国时代,有位大将军伍子胥,因为过不了文昭关,一夜之间竟把须发愁白了。这个传说虽有些夸张,但愁一愁,白了头是有科学根据的。因为精神上的忧伤,会扰乱大脑功能,从而引起新陈代谢失调,须发变白就是色素代谢障碍的结果。相传三国时期的周瑜虽然才华出众,机智过人,但诸葛亮利用其器量狭小的弱点,巧设计谋三气之,气得他金疮迸裂,断送了风华正茂的生命。

  由此看来,情绪和一个人的身心健康有着密切的关系。一个长寿的学者胡夫兰德在《人生延寿法》中指出:一切对人不利的影响中,最能使人短命夭亡的就算是不好的情绪和恶劣的心境,如忧愁、颓废、惧怕、贪求、怯懦………所以有人认为人体中最有助于健康的力量就是良好的情绪。医学临床研究表明,良好的情绪是维持人的生理机能正常的前提。美国有位哲学家说过:生命的潮汐因快乐而升,因痛苦而降。


南205 2007-12-28 09:30
7. 怎样对待病从心生? 

随着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和科学文化知识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于病从口入的问题,比较普遍地重视起来了。对于病从体入的现象,如从眼、耳、鼻所致的结膜炎和中耳炎、肺结核及矽肺病等;从皮肤感染的疥癣、丹毒等;从性器官接触所感染的性病,如艾滋病等,已给予越来越多的关注。相对地说,人们对于病从心生的情况,尤其是老年人却往往有所忽视。这里所说的,主要指心理、情绪而言。尽管各种报刊近年来登载了大量有关调节心理机制、培养良好情绪、保持积极心态等内容的文章,但是,多数的老年人仍然对这方面缺乏应有的重视,行动上缺乏足够的注意。固然,人的心理状态如何,情绪好坏,与他所生活的社会环境,与他所经历的具体遭遇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似乎单凭主观力量难于驾驭。但是,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实际上具有极大的潜力,是不可低估的。如果你通过主观方面的努力,使心理经常保持良好的状态,许多疾病是可以避免的,许多不幸的丧亡也是可以防止或延缓的。


  据医学科学家调查,在经历了人生不幸剧变之后,有80%的人在两年内生病。著名的医学科学家、心理学家霍姆斯和莱赫,曾对5000人进行了调查,然后给各种不同的类型的事件加以定量打分”(如:爱人死亡,精神打击最大,因而打分最高;丢失贵重物品、与好友发生感情摩擦等则分数略低……),凡生活中发生剧变的人在那段时间里,各种疾病都有所增加。另外,有的科学家做过对比实验:在体质、年龄、生活条件相似的两组人员当中,近亲眷属发生丧亡的一组人员,其死亡率要比相似年龄对照组高出7!

  固然,不良的心态会导致疾病的发生与加剧,然而,过度强烈的喜、乐等兴奋刺激,对人的健康的损害,也是值得警惕的,有时不仅是病从心生,甚至还会命从心亡。这方面更容易被人们忽视,尤其对老年人来说,更需要高度注意。


  有一位老人,一生艰辛,晚年生活逐渐好转。一天,儿子用多年积攒的工资收入给老人买了一台彩电,晚饭后全家欢乐地在一起观看电视节目,老人喜不自禁,一会儿忽然昏迷不醒,送医院后经抢救无效,身亡。原来是因兴奋过度,患脑溢血而死。

  另一位老人,到火车站去接多年未见的小孙女,见面之后,老人高兴极了,一下子把孙女抱在怀里,于是悲剧倾刻发生,老人心脏病突发,不治身亡。

  以上情况说明,病从心生的问题,是现实生活中较为常见的问题,是老年人在争取健康长寿中的一个不小的干扰和障碍。

  为什么病从心生的问题在科学文明相当发达的今天仍然屡屡发生而没有引起更多人的重视和防范呢?这是因为:

  其一,人的心理、情绪不太容易控制。饱了不再吃,累了少活动,药吃到一定数量要停一停……,这些容易做到。然而,失去亲人谁能不悲伤?受到冷遇、歧视或遭到打击、迫害谁能不愤怒?因为心理、情绪像没有缰绳的野马,难以驾驭。

  其二,心理、情绪是摸不着、抓不住的,比较抽象一些,因而难以具体感知、难以把握适度。何谓适度?它不可称,不好量,没有具体明确的标准。何况一时心情不好,很难看出其危险,即使造成疾病,也多是日积月累所致,难于及时察觉,因而容易造成无所谓的错误心理而任其自流。

  其三,受文化水平的限制,对心理因素的双向效应缺乏全面的理解,特别是对积极心态的相反效应缺乏足够的认识,因而思想上重视不够(心理因素可以致病、导病,也能防病治病,这是其双向效应。积极的心理因素如果发展到不适度的地步——即狂喜、极乐等极端的程度,会出现严重的不良后果,这是积极心态的相反效应)


南205 2007-12-28 09:31
那么,老年人如何使自己的情绪保持在良好的状态呢?

  (1)对一切不要抱过高的期望值,不作非分之想。做事情,想问题,既要从好的方面去想,又要从不好的方面考虑,作最大的努力和最坏的打算。期望过高常常会超过现实,往往有落空的可能。要留一席心理空间,作一点糟糕的设想。这样,对事后的结局容易接受。如果结局不像预计得那么糟,反而会使人产生轻松的喜之过望的情绪。

  (2)对各种事物倾注热情,积极参与生活。人们常说,热情能驱散懈怠和忧愁,热情能鼓起进取的航帆。如果失败了,不能归结为热情的过错,而是在某一环节上没有把握住。热情是一种持久、稳定的情感,有内在的驱动力。无论在什么情况下,把住热情,并与之为友,那么埋在心头的阴霾就能驱散。当自己不悦时,将全部精力投入到丰富多采的生活中,就会感到其乐无穷,就会感到自己没有被人遗忘。生活,将会重新赋予你勃然的生机。

  (3)保持和创造愉快的心境。树立乐观的态度,是克服不良消极情绪的制胜法宝,也是产生愉快情绪的源泉。每个人可以依据自己的情况,去设想和创造一个心情愉快的环境。情绪虽有外界因素,但人是可以控制情绪的,人可以通过种种手段来使心理趋向平衡。困难面前不气馁,委曲面前不怨人,知足常乐,心底无私天地宽,心境自然开朗、豁达。

  (4)学会明智。要认识到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人和事。事物总是相对的。苛求别人或过分要求自身,都是不理智的。风物长宜放眼量,牢骚太盛防断肠。把事情看全了、看透了,心胸就能开阔,情绪就能保持稳定。另外,可以作一些联想,自己碰到的倒霉事,也许别人也碰到过,甚至更糟糕,这样,心情可以安定下来。

  (5)适当地赞美自己,不自卑,不自怜,不自责,不自寻烦恼。即使自己差强人意,也不要贬低自己、放过自己的哪怕是微弱的闪光点,以积极的态度称赞自己,这会对你的行为产生积极的作用。只要自己身心健康,希望就会实现。

  (6)在不利的环境面前,要学会疏泄自己的消极情绪。可找几个知心朋友,发泄内心的苦闷和不满,正当的宣泄,有利于心理沉淀的释放。也可以把烦闷事情写下来,作一番分析,在冷静之中,转移消极的情绪。

  (7)遇失意事要自我解脱。俗话说,遇事要想开。苏轼当年同弟弟分别七年未晤,心情忧郁,写下了有名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从月亮盈虚变化得到昭示,最后想开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可以作为老年人摆脱烦恼的借鉴。

  (8)主动参加一些文体活动。从看电影、欣赏戏剧、阅读书籍中领略美景风光,感受生活的欢乐,倾注自己的兴趣。这样可以排释被冷落的消极情绪。


南205 2007-12-28 09:32
9. 怎样对待疾病缠身而产生的情绪消沉低落?
心理学研究表明:疾病对人的心理影响是明显的。如患明显的心血管系统和神经系统疾病的老年人,其记忆力明显地低于正常老年人;患高血压、冠心病的老人还容易变得焦虑、急躁、恼怒。一些长期被疾病折磨的老人,心情也容易变得恶劣、沮丧、抑郁、消沉,对治疗失去信心,甚至整天沉默寡言、心情沉重,不愿与任何人接触;有的破罐破摔,不与医护人员合作,不遵医嘱服药;有的老年病人因久病卧床,生活不能自理,靠他人照料伺候,时间一久,觉得自己成为家人或亲友的累赘或负担,思想焦虑、内疚、痛苦,产生不如早死的念头。


  老年病人的上述心理状态,不仅对治病无益,恰恰相反,还会加重病情的发展,使病体更难早日康复。因此及时排除久病老人的上述消极心理情绪,对配合医生积极进行治疗是至关重要的。

  其一,要正确对待疾病。俗话说得好:人吃五谷,哪能无病。人到老年,机体逐渐老化,易生各种疾病,本是意料之中的事,符合事物发展规律,大可不必惊慌失措,六神无主。每个老年人对晚年生病应有充分的思想准备,有思想准备与无思想准备,甚至疑虑重重,其治病效果是大不一样的。

  其二,既来之则安之。有了疾病,就得配合医护人员积极治疗,要及时排除各种影响治病的消极心理情绪。须知,随着现代医学科学技术的发展,绝大多数疾病都是能够得到治疗或使病情减轻的,即使是癌症,只要早治,也能得到有效地控制或根治。老人对治病应抱有信心,不急躁,不消沉,不畏惧。要始终保持镇定、冷静、沉着、乐观、开朗的心情,与病魔作顽强的抗争。

  其三,松弛自己的精神紧张——放松疗法。

  放松疗法是建立在养生学基础上的,它的基本原则是在安静、没有精神负担和体力负荷的条件下,学会放松自己的精神,降低你的紧张、焦虑意识,使你应付困境的信心增强。放松疗法一般要经历以下几个步骤:

  (1)选择一个空气清洁、四周洁静的环境。

  (2)选择一种自我感觉较舒适的姿式,站、坐、躺均可。如果是白天,或是精神活动比较兴奋的状态,最好选取站或坐姿,如果要进入休息状态或睡眠状态,那么可以选择坐或躺的姿式。假如想使自己放松,使身体形成一种舒适的姿式十分必要,这就要求你的肌肉可以不必用力而能支撑住身体。比如采取坐式时,就应该轻松地坐在沙发上,双臂和手平放在沙发扶手上,双腿自然前伸,头与上身轻轻靠住沙发的后背,这便是放松所要求的舒适姿式。

  (3)在放松疗法之前,要松开个人所有的紧身衣物(如皮带、领带等),同时应摘下妨碍放松练习的珠宝首饰、手表、眼镜等物,脱掉鞋、帽。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减少触觉刺激,而触觉刺激是导致肌肉紧张的原因之一。

  (4)放松身体各部分。闭目,舌抵上颚,由头至脚,循序放松全身各部份关节和肌肉。为了测试自己是否放松了肌肉,可以先轻轻地握拳头,以感受肌肉的松弛程度。如此反复感受,可以达到放松各部分肌肉和关节的目的。

  (5)保持呼吸的自然、舒畅。呼吸的调节是很不容易掌握的,因为呼吸既受自律神经的支配,又可用你的意识去调节和支配。那么,怎样的呼吸最自然、舒畅呢?这只有当人根本不注意自己在呼吸,只靠身体的自然起伏带动呼吸时,这样产生的呼吸最自然,它既缓慢,又均匀,使人处于一种舒适、安逸的状态。也就是要在一种自然过程中忘掉呼吸,而不是直接有意识地去控制呼吸,那样往往适得其反。

  (6)放松意识,注意力集中。这一步比较难做,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意识,方法是意守身体上某个部位,如意守丹田,默念一个简单的字,想象一棵树,来达到放松的目的,当意识放松时,你的意识可以达到一种清静与舒适的清醒状态。

  通过放松疗法,使得身心两者均能放松,就可主动调养身体,利于病体的康复。这是通过机体内部的自我调节而自然地实现的。医学心理专家认为,任何患病的器官,都有在良好条件下自我修复的功能。而放松疗法,则是给身体创造了最佳的康复条件。

  放松疗法刚开始进行时,最好每天两次,每次30分钟左右。随着对整个疗法过程的掌握,每次的时间可减少20分钟左右或更短一点。放松疗法的时间一般应安排在午饭过后一小时或晚间睡觉之前。这样,进行放松疗法的时间比较固定,同时在临睡前进行也有助于提高睡眠质量,增强放松效果。

  由于放松疗法要求病人放松意识,注意力集中,而注意力集中又是不少人难以保持的,为此特向你介绍两个锻炼人专注能力的小训练:

  一个是节拍器法,找一个节拍器,摆正姿式静坐好,然后专心听那嘀嘀嗒嗒的声音。起初听到的声音比较遥远和微弱,随着你的注意力的集中,就会感到那节拍器的声音象是在自己胸膛里的振荡,甚至象是在从室内周围的墙壁上反射回来一样。如果没有节拍器,可用钟或表来代替,比如把表贴在自己的耳朵上,聆听表针发出的嘀嘀嗒嗒的声音,即可进行锻炼。

  另一个是线摆法。把20多厘米长的线拴在古铜钱或螺丝母上,然后用手捏住绳子的另一端,让铜钱或螺母静止地垂在自己的鼻尖前面,两眼盯住铜钱和螺母的小孔。当注意力集中到这儿以后,在心里反复默念左右动,左右动,不一会儿,你就会发现铜钱或螺母真动了起来。这时你心里可再默念摆大些,摆大些。结果,摆的幅度会真的变大起来。注意力越集中,反应就越强烈。如果注意力不集中,是毫无效果的。

  其四,心寂则痛微,心躁则痛甚——奇妙的心理镇痛法。心理学的研究与临床的大量观察证明,心理因素既可以诱发与加剧疼痛,也可以延缓与抑制疼痛。因此利用心理方法控制疼痛是当今控制疼痛的四大方法之一(其他三种方法分别为外科手术、药物镇痛和生理学方法)。心理镇痛方法之所以有效,是由于疼痛的本质是由一些发痛物质引起的心理和生理现象。当人体受到各种不良刺激时,会引起刺激部位细胞的破裂,使某些发痛物质从细胞内跑出来接触神经而发疼,比如就是一种发痛的物质。钾离子主要储存于人体中大约60多亿个细胞内,平时它没有与神经末梢相接触的机会,只有在细胞受到损伤时,钾离子便会从细胞内逃出,刺激神经末梢,引起痛觉。那么疼痛怎会与人们的心理有关呢?原来细胞的损伤还与肌肉的紧张有关。当人们心理处于一种紧张状态时,会使人的肌肉也随之紧张起来,这将导致血管发生痉挛,使组织细胞缺氧、缺血,钾离子就会跑到细胞外面引起疼痛。


南205 2007-12-28 09:33
心理镇痛主要包括:

  (1)意志控制法:俗话说,越不怕疼,就越不疼。在坚定的意志和信心支持下,对于巨大的疼痛,人体就会产生巨大的抗痛力量,以致能使其反应缓解。大家都知道刘伯承在战争中眼睛受伤的故事,刘将军愣是在没有任何麻醉的情况下,坚持做完手术,使得给他做手术的外国医生叹道:真是个军神。

  (2)转移注意法:患者不要把注意力总放在疼痛的部位上,那样会造成越注意越疼痛的不良循环。因此要尝试着用各种方法,使自己的注意力转移到其他对自己有意义或有趣的事情上去,如看电影、读书、听音乐,这样疼痛就会减轻或消失。


  (3)情绪稳定法:情绪稳定与镇静会使患者的痛觉感受迟钝,疼痛反应减少。为此,老年人患重病必须坚信并不意味着死亡,树立战胜病魔的信心。病人的家属也要注意不在病人面前过分难过,以免导致病人的心绪不良。要经常与病人一起回忆过去美好的时光,展望未来美好的前景,使患者感受到人间温暖。病人心情好了,就会大大增强对疼痛的耐受力,减轻疾病造成的疼痛。

  (4)自我鼓励法:在疼痛时,病人可运用自我暗示的方法,在自己心中默念:不疼没关系一会儿就会好,这往往能收到很好的镇疼效果。如果有条件的话,老年患者之间也可进行相互鼓励。

  其五,心理调节好,疾病康复早——病人不良心理的消除法。老年人患重病后容易形成三种不良的心理状态:

  一是急躁心理:老人患重病后,由于心情不好,肝火太旺,所以变得特爱发脾气,常常为一些芝麻大点的小事大动肝火,俗称无名火。在这种情况下,病人的亲人,最容易成为他们发脾气的对象。

  在医治过程中,急躁心理表现为总想速战速决,企望马上显示疗效。性急导致患者在疗效尚未显示出来时,就想换医院、换医生。然而心理越急躁,医院大夫换得越勤,病就越不容易治好。

  二是多疑心理:老人由于自己得了绝症,心理压力较大,内心有一种空虚和不确定感,所以对周围的许多事物都非常敏感,问题也想得较多,以至产生了一种多疑的心理。

  怀疑医生:病人先是容易怀疑医生可能是给自己误诊了,确诊后又爱怀疑医生的医治水平不高。人在多疑时就很敏感,总倾向于收集印证自己看法的证据,导致自己的疑心越来越重。

  怀疑家人:老人患病后的自尊心变得特别的强,因此,对于家人对待自己的态度,也就疑心特重。比如和家人稍有点矛盾,病人就怀疑家人是不是已讨厌自己了,是在埋怨自己连累了他们,是希望自己早死………,这样越想越多,越想越偏,成了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怀疑病情:老人患重病后,由于生命受到威胁,于是总担心和猜想自己是不是已死到临头了。猜疑心理使得他们不相信医生和亲属向他们所讲的病情,会怀疑是一些骗自己的安慰话,因此内心总是处于一种不安的状态。

  三是焦虑心理:当老人患上绝症以后,最明显的情绪反应之一,是意识到自己有死亡的危险而产生的焦虑感。焦虑是一种忧虑、恐惧和焦灼兼有的情绪体验。焦虑产生于一种危险将至而又不能十分确定的状况:自己的病能不能治好?自己还能活多久?这些焦虑导致心理活动增强,以至出现心跳加快、头痛、惊慌、紧张、恐惧等现象,重者可坐卧不宁,寝食俱废。焦虑心理也是病人攻击欲增强的一种重要的诱因。

  老人患病后出现的上述不良的心理反应,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同时你必须认识到,它们对于病情的治愈又是十分不利的。所以重要的是,在出现上述心理后要能及时而恰当地予以消除,尤其是在接受手术、化疗和放疗时,更应配合医生搞好心理调节,帮助自己建立有利于治疗和康复的最佳心理状态。为此老年患者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消除疑心。病人想要为自己选一个好医院、好医生,这种心情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是选准后,就要对所在的治疗医院和医生,有一个基本的信任,认准就一定要坚持下去,不能朝三暮四,结果反而贻误了治病的良机。所以在内心深处,一定要相信自己是能够治好的,医生是会有办法的。这样配合治疗,一定会起到十分积极的效果。

  此外,不要主观任意夸大自己的病情,认为自己是重病在身、死期将至,这样对病情也无任何好处。如果确有疑虑,也应将自己的疑虑坦诚地向医生和自己的家人摆出,让对方作出解释或给予心理上的疏导,及时消除自己心中的疙瘩。

  (2)谨防急躁。在老年病人的心理中,常常希望吃药后立竿见影,术后手到病除。但是愿望归愿望,事情却没有这么简单,不可能是速战就能速决了的。病人如果因此产生了急躁心理,失去了治疗信心,会使病情更为恶化。因此,你应对自己的病,要有打大仗、打恶仗、打长仗的思想准备,内心不急不躁,一切按治疗的既定方针办。

  (3)处好关系。病人与周围人的关系是否和睦,对于他的病情能不能好转,十分重要。如果能和各方友好相处,就能减轻内心的压力,心情愉快,集中兵力去与疾病作斗争。为搞好各方面的关系,病人首先一定要学会心理换位,凡事多从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多把家人往好的方面想想。要能理解家人照顾自己的艰辛与巨大的压力,体谅他们的不容易。其次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要以病卖病,无所顾忌地随意发泄,只管自己的嘴巴痛快,全然忘了别人内心的痛苦。在情绪快要爆发时要及时进行自我提示:不要发火又来了,不能这样。不让自己对人随意发火,并不意味着不让自己的不良情绪得以宣泄,而是说一定要有个合理的宣泄方式,而不能只拿自己的亲人当攻击的目标。最后要注意多与他人交流,并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多对他人尽一点自己的关心与照顾之意。大家关系处好了,自己的情绪也就不容易变坏了。

  (4)减轻焦虑。当人的生命受到威胁时,焦虑本是一种很好的警告信号,使人对面临的威胁及时警觉并作出相应的反应。然而长期的、严重的焦虑,可引起人的内分泌功能失调,进而破坏其自然防御系统,当然会影响对病情的治疗。

  病人应了解自己焦虑的真正原因,这样才能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比如,如果病人对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治疗活动一无所知,常会引起或加重自己的焦虑感。因此这时就应主动去了解一些治疗的进展情况,降低或消除自己的焦虑。患者还可以有意识地通过一些活动,来分散自己对所焦虑问题的注意力,比如打太极拳、看电视、练气功、听音乐、读书、写字等。此外,适量服些抗焦虑药,对帮助恢复情绪的正常,也十分有效。

  其六,音乐也有回春力——音乐辅助疗法。音乐疗法在我国源远流长,两千多年前的《乐记》,就指出音乐能调剂人的和谐生活、涵养德性、增进健康。宫、商、角、徵、羽就是古代的五音。《内经》认为,五音分别通五脏,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的情绪。根据中医的学说,五音和五脏经由五行(金、木、水、火、土)而彼此产生作用,如宫音雄伟、宽宏,具有之特性,可入五脏中的,商音清净、肃穆,具有的特性,可入肺等等。

  音乐为什么能治病呢?音乐治病有物理和心理两方面的作用。从物理作用来说,音乐是一种有规律的声波振动,能协调人体各器官的节奏,激发体内的能力。大家都知道,人的躯体无处不在进行着振动,脑有电波,胃肠有蠕动,心脏有搏动,紧张和松弛,收缩和伸展,这些振动都有一定的节律,就像人的生物钟一样是有规律、节奏的,当音乐的节奏、旋律和自己体内所感受到的节奏吻合时,你就会产生快感和愉悦。国外有人用电子仪器测定发现:节奏感强、音调高昂的乐曲可增强肌力;节奏徐缓、音调和谐的乐曲可使呼吸平稳、心跳规律、血压下降,并且还有助于调整植物神经功能。

  音乐治疗的主要功能是心理作用。音乐作用大脑,可以提高神经细胞的兴奋性,改变情绪状态,唤起积极、健康的情绪,通过神经及神经体液的调节,促进机体分泌一些对健康有益的激素、酶、乙酰胆碱等物质,能调节血流量,增加胃肠蠕动和消化液分泌等,从而促进整个身体的代谢功能,增强抗病能力,达到减少疾病和恢复健康的目的。国内的心理学家就曾用音乐试验了对人的心身反应,他们首先用《春江花月夜》等幽静柔和的乐曲,发现被试对象在躯体反应上,表现出唤醒水平的下降,感到有放松的效果,并用生理记录仪测得被试者躯体反应,如胃肠活动皮肤电反应肌电反应都有不同程度的变化。其次,使用《欢乐的景颇之寨》等奔放欢乐的乐曲,被试对象则产生相反的效应,唤醒水平提高,整个人也感到兴奋起来,人的情绪好像受到感染一样,会随音乐而情不自禁地进入兴奋的境地。

  当老年人患重病后,会对情绪产生巨大的消极影响,在心理上产生紧张、恐惧、焦虑、压抑、狂躁等不良情绪反应,因此,如何运用音乐来调节情绪,这对于战胜病魔具有十分重大的作用。当你听到一曲优美的音乐,特别是与自己的心境完全合拍的音乐时,那么正处于此种心境的你,就会感到有一种神奇的功效,使你忘却了心中的隐痛,而渐渐进入一种使人变得心境平和的状态之中。

  针对老年人的心理特点,向你介绍如何选用曲目来调节自己的情绪:

  失眠及神经衰弱:舒曼的小提琴小夜曲《幻想曲》、《圣母颂》、《摇篮曲》,海顿的《G大调托利奥》,比才的《卡门》,莫扎特的《催眠曲》,门德尔松的《仲夏夜之梦》,德彪西的钢琴协奏曲《梦》,舒伯特的《小夜曲》。

  抑郁:李斯特的《匈牙利的狂想曲》,门德尔松的第三交响曲《苏格兰C小调》等,《步步高》、《喜相逢》、《彩云追月》、《金蛇狂舞》、《喜洋洋》、《夜深沉》、《旱天雷》、《边塞舞曲》、《春节序曲》、《花伞舞曲》、《采花灯》、《苗岭欢歌》、《春天来了》。

  情绪焦躁不安、易怒:贝多芬的《第八交响乐》,约翰·斯特劳斯的园舞曲《蓝色的多瑙河》,《汉宫秋月》,《二泉映月》,巴赫的《康搭搭》,贝多芬的《月光曲》,格里格的《A小调奏鸣曲》,肖邦的《A小调》,舒伯特的《第六交响曲》,海顿的《F大调四重奏》,费朗克的《D小调交响曲》。

  忧愁:西柳贝丝的《悲怆园舞曲》,莫扎特的《b小调第十四交响曲》,待忧愁的心情渐渐消除时,再听格什温的《蓝色狂想曲》。

  心灵感到空虚:贝多芬的《命运》,博克里尼大提琴《A大调第六奏鸣曲》,日本歌曲《拉网小调》。

  心绪不好,情绪不定:贝多芬的奏鸣曲,肖邦和斯特劳斯的园舞曲,《塞上曲》,《春江花月夜》,柴克夫斯基的《花之园舞曲》,瓦格纳的《春之歌》,巴扎克的《A小调四重奏》,门德尔松的《第四交响曲》,勃拉姆斯的《第二交响曲》,《平沙落雁》。

  促进食欲,加强消化:《花好月园》,《欢乐舞曲》。

  运用音乐调节情绪,不是仅仅听,还可自我哼唱哼唱,即有意识地、肌肉放松地哼唱歌曲、乐曲或者别的带旋律的曲调,久而久之,会对身心有极大的好处。

  比如当你产生了怒气、紧张、烦躁、焦虑等不良情绪时,若你能有意识地哼上几句歌曲,则会使心情逐渐平和下来。哼唱还有利于解除疲劳,不论这种疲劳是肉体还是精神上的。另外,哼唱还有利于气的运行和血的流通,因为哼唱的音乐有固定节奏,这就打破了正常的呼吸节奏,起到了调节气息的作用。

  音乐这一艺术手段,在医学中正显示出神奇的医疗魔力,给患者带来福音。


南205 2007-12-28 09:34

10. 怎样对待晚年生活而产生的厌世心理?

每个人在经历世间的风风雨雨之后,都要跨入人生的暮年。劳累了一生,谁不想在自己生命的最后阶段充分享受一下生活的乐趣呢?然而,不幸的是,有些老年人迫于各种压力,却厌恶人世,视余生为畏途,心理处于极度压抑、消沉甚至绝望的状态。

  老人产生厌世心理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归纳起来大致有两大类:

  其一,外在原因:其中包括最为普遍的受子女或其他亲属的抛弃虐待,使生活失去依托,对前途失去信心,心理感到极度的压抑、空虚、孤独、失望和悲观;此外,家庭纠纷,经济拮据,老年丧偶,夫妻离异等等,都可能使老人感到晚年生活的无趣无望,产生严重的丧失感和绝望感。

  其二,内在原因:最多的情况是体弱多病,病魔缠身,久治无效,对生活失去信心和乐趣;还有些老人性格孤僻偏执,不善社交,觉得生活孤单寂寞,苦涩乏味,产生厌倦感。

  人生一世,草木一秋,谁不贪恋人生?老人厌世现象在我们社会中虽然只是个别现象,但应引起我们足够的关切和重视。要克服和消除老年人的厌世心理,既需要老年人自身的努力,同时也更需要取得社会各界的理解、关怀和帮助。社会各界尤其是老年人的家庭应为老人创造一个安全、康乐、舒适的晚年生活环境,使每一个老人都沐浴在和煦温暖社会大家庭的阳光之中。作为老年人的子女和亲属要孝敬和尊重、体谅老人,不仅要在物质上,更重要的还要在精神上多给老人以照顾和关心。任何虐待、歧视甚至抛弃老人的做法都是不道德的、违法的行为,都要受到社会的谴责。作为小辈和晚辈,最可贵的莫过于对老人的体谅、关怀和扶助了。如果老年人的子女和家属都以这种态度对待他们,使老人们在精神上得到快慰和幸福,他们怎么会厌世轻生呢?

  从老年人自身的角度讲,人老了,在性格、脾气和习惯等方面会发生某些微妙的变化。总的倾向是变得多疑偏执,爱发牢骚,怨天尤人,过敏任性,抑郁胆怯,适应性和坚韧性明显减弱,而依赖性显著增强。这些变化使得一些老年人与子女家人在心理上拉大了距离,使老人感到自己已是不受欢迎的人,从而产生了悲观厌世心理。因此,老年人要充分认识自己的性格弱点,以积极的态度投身于生活洪流之中,努力克服各种心理衰老现象,要热爱生活,积极发展多方面的兴趣和爱好,多与青年人交朋友,使自己从孤独、苦闷和郁郁寡欢中解脱出来。


南205 2007-12-28 09:34

11怎样对待轻生意念?

  轻生即自杀。据有关资料统计,全世界每年自杀者不少于40万人,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老年人。在世界各国中,以日本老人的自杀比率为最高。有人说,老年是自杀的危机时期,此话不无道理。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既有生理方面的因素,也有心理方面的缘故。如病魔缠身,久治无效会使人情绪消沉,对生活失去信心,严重时会想到安乐死。据日本调查,因疾病痛苦而自杀的老人,占老人自杀总人数的75%以上。心理方面的原因最突出的是孤独感和绝望感。如遭子女歧视、虐待、辱骂,孤寂无援,感到人世的无情,因而走上轻生之路。

  一旦发现老人有轻生念头并可能付之行动时该怎么办呢?

  首先,要稳定老人的情绪,同时采取有效措施控制老人的自杀手段,一般说,老年人在自杀前都要经过一段十分痛苦的生与死的思想斗争。在进行这种生与死的思想斗争时,老人常产生求助的呼唤。包括与他人谈及自杀、温和的暗示、威胁和预示等。调查表明,大约80%的自杀者事先都表露或暗示过自己的自杀意念。当这种被心理学家称之为求助的呼唤得不到他人的救援、同情、关怀而使老人完全绝望时,自杀者则会较快地下定决心采取行动。因此作为老人的子女亲属当发现老人有轻生的某些迹象时,要格外注意和留心,一方面要注意观察老人的动态,安定他们的情绪,同时家中要有人进行监护,不要让其单独一人行动。家中存放的安眠药、农药等有毒物品要妥善收藏好,煤气开关也要看管好,避免老人利用这些东西寻短见。

  其次,要及时了解老人轻生的原因,及早帮助老人解开思想疙瘩,消除轻生念头,如有的子女为家庭财产分割、生活费摊派、遗产继承等问题而大吵大闹,有的粗暴干涉老人再婚等等,使老人既气愤又失望,感到人世的无情。作为家属子女,要切实负起人道和伦理的责任,倍加关怀和体贴老人,鼓励老人坚定地活下去。一般说,只要老人心头还有一缕温暖存在,他是不会轻易轻生的。

  最后,要为老人创造温暖和睦的家庭环境。目前,我国大多数老人与子女同住,组成了二代、三代甚至四代同堂的家庭。在家庭中要发扬尊老爱老的良好风气。家庭中一旦有了矛盾(特别是老人与子女间的矛盾),要及时协调解决。要为老人创造一个安乐、闲适、温暖的生活环境。这是防止轻生的一条根本性措施。


南205 2007-12-28 09:35

12怎样改变老年人的固执?

  固执就是顽固坚持自己的意见。一般说,老年人比中青年人容易有这种表现。首先,这里社会心理因素起了很大的作用。因为老年人本身都有过一段漫长的社会经历,在不同的生活方式中,积累了不少积极的和消极的经验,在各种生产活动中,总结了一些成功或失败的教训,由此产生了对客观事物的主观的态度,而当这种主观态度不适应客观环境时,在旁人看来便表现为明显的固执。另外这也由于老年人对环境的适应能力相对说要比青壮年差些,所以也更容易表现为固执。其次,在我国,大家都知道大部分的老年人在社会上和家庭中都还处于受尊敬的地位,这也使有些老人在他们的言行不符合客观实际时,为了想维护自己的尊严,而主观地强调自己言行的一贯正确性。此外,也有少数老年人随着年岁的增加,由于不注意学习,影响了他们对新事物和新知识的接受;还有极个别人为了爱面子,掩盖自己的好胜心和虚荣心而固执己见,这些也都是具体的原因。我们知道,固执的行为一般总是和固执的思想认识密切联系的,要想克服它,主要的就得靠这些老人改变自己的某些认识,使自己主观的看法不断适应变化了的环境。做小辈的当遇到老年人固执时,切不要粗暴顶撞与之相持,而应在了解老年人心理的基础上,耐心地多向他们作一些正面的说理,使老年人在自觉自愿的基础上不再坚持那些不合实际的看法和做法。


南205 2007-12-28 09:35

13为什么有些老年人爱唠叨?

  一个沉默寡言的人,到了老年可能会噜苏起来;一个一向好言语的人,老来更会翻来复去说个没完。为什么有些人一进入老年期就很容易唠叨呢?这是由于生理上特别是大脑组织的衰退,而引起的一种变化。当事者首先受到影响的,常常是近事记忆的减退,表现为前说后忘记,明明已经说过的事,说了就忘记,等什么时候想起来,又会再次叮咛或反复询问。同时,固执守旧和留恋过去的怀旧心理,也常是造成这些老年人爱唠叨的原因之一。

  其次,这是由于老年人一般远事记忆能力的衰退比较慢,使他们总爱拉扯过去发生的事情,喜欢讲自己过去的经过,炫耀年轻时的本领,以及获得过的荣誉等。

  此外,有些老年人或是由于过于自信,总把成年子女当作娃娃看待,或是由于极力想维护自己的尊严,反复强调自己的主张,或是由于性格发生改变,喜欢责怪他人……这些,都是一个人精神老化的迹象,唠叨只不过是它的表现形式而已。老年人爱唠叨,有时会引起年轻人的反感;在社会生活中,因唠叨而产生的矛盾也不在少数。然而,老年人通过培养自己的晚年性格和锻炼意志,还是能适当减轻唠叨的程度的。做小辈的应表示出极大的耐心和良好的态度,可以采取找适当的机会,用婉转的语气,让老年人自己来认识克服唠叨的必要;而切勿在老年人唠叨时,以生硬的言语去强行阻止,以免伤了老年人的心和造成情绪的对立。


南205 2007-12-28 09:36

14为什么有些老年人好猜疑?

  任何人都可能有程度不同的猜疑心,而在有些老年人身上则表现得更突出一些,这是什么原因呢?这是因为,人到老年,常常会出现一系列生理功能衰退的现象,如视觉不明,听觉不灵,记忆不强,行动不便等。而有些老年人当自己看不明、听不清又记不住时,就爱反复地发问,如果得不到比较满意的答复,有时就会主观臆断别人是在背后议论他,甚至是在有意讽刺、挖苦、欺侮、排斥、冷落和陷害他。个别的老年人,还会疑神疑鬼地感到别人是在算计他,想偷窃他的财物。所以,有些老年人常爱把存款之类的钱物东塞西藏,结果到后来自己也记不清和找不到时,就认为它果然被人偷走了。还有少数老年人,常常对邻居和子女婿媳的一言一行斤斤计较,甚至怀疑心理的发展,轻者可以变成老年乖僻,重者可以患上以猜疑为主要特征的老年期妄想症

  由于猜疑,还可以引起另一种老年常见病,称为疑病症。一般来说,年老体弱的人容易感觉身体不适,其实这是很自然的。可是,有些老年人因对外界的兴趣减少,对自身的关切增多,而且不时目睹同龄人不幸患病离世等,就使他们终日担心自己也会得病。因此,略感不适便猜疑身体有病,急于投医求药。而且,他们一方面担心查出病情,尤其害怕身患绝症;另一方面,当查明并无病症时,又往往不相信医生的诊断,疑心医生和家属对自己隐瞒了病情。总之,老年人的猜疑也是一种精神老化的现象,它是属于一种心理上的变态。它除了有生理因素外,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精神上的孤独所致。积极的治疗办法,应当采取精神治疗法,即尽量使老年人将注意力从体内转向体外,从家庭转向社会,包括参加适当的体育锻炼和从事一定的体力劳动,以加强与社会交往,增强人际关系,扩大自己的活动范围,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如果能坚持这样去做,上述这种老年人特有的孤独感便会慢慢消失,猜疑心理也可能会随之而减弱。


南205 2007-12-28 09:36

15为什么有些老年人易生嫉妒?

  嫉妒,通常是弱者所具有的一种心理。由于老年人在社会生活中处于弱者的地位,因此有些老人也容易产生各种嫉妒的心理。只是各人抑制的程度与表现的形式有所不同而已。如有些老年人由于生理上和心理上的日益衰老,感到自己从此不能再与青壮年相比。一种夕阳西下,处处不如人的惶恐不安的心理油然而生,容易使他们或者对青壮年的年龄尚少发生嫉妒;或者对同龄老年人及青壮年人在智力体力方面超过自己有所嫉妒;或者对同性别的老年人和青壮年人在仪表美方面的优越天赋有所嫉妒;或者对儿子与媳妇、女儿与女婿所流露的过分亲昵有所嫉妒;或者对其他家庭在政治、经济收入、生活条件、子女成才等方面的明显优势产生嫉妒。同时,由于嫉妒是一种人对人的态度方面的消极因素,持有这种嫉妒心理的老年人,往往也不肯服老,不让幼贤,论资排辈,技术保守,不愿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不愿别人胜过自己。这种异常的心理,既不利于社会的安定,家庭的团结,也无益于老年人本身的身心健康。老年人应该从积极的角度来认识老、病、衰这一人生的自然规律,用科学的态度来正确对待别人,也正确地估计自己。还要注意防止嫉妒心理的发生以及演变为病态的嫉妒妄想。周围的人则应该体谅他们,除了以真诚的态度来帮助这些老年人克服前述消极心理外,最好不要当着老年人的面显示自己的某些优势以及对配偶或自己的子女表示出过分的亲热和关心。


南205 2007-12-28 09:37

17怎样对待妇女更年期带来的心理骚扰?

  更年期是人生的一个特殊时期,是生理和心理容易出现各种异常现象的时期。大部分人能平安地度过这一时期,但如果不引起注意,也容易出现一些异常心理现象,使人倍感痛苦和烦恼。

  妇女更年期一般在4550岁左右,或推迟到50岁以上,少数人提早到40岁左右,结束的时间一般在绝经后的23年。更年期出现的症状和变化,因人而异,轻重程度不同。如果症状和变化多而集中,即称作更年期症候群。对多数人来说,由于更年期是一个周身性的变化过程,多少都会出现一些症状,但不一定每一个人都会出现更年期的症候群。

  更年期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卵巢内分泌发生变化,由于这种变化与神经系统之间有着相互制约的关系,因而随着卵巢内分泌的改变,神经系统也会受到一些影响,产生一些波动。另外,由于卵巢功能的减退,月经开始出现紊乱,月经的间隔时间或长或短,极不规律,月经量也时多时少,也有突然停经的。在这个时期由于植物神经紊乱而引起体内各器官的功能失调,其症状主要表现为阵发性的面部潮红,容易出汗,头晕恶心,食欲不振,失眠心悸,血压不稳,易疲倦等。反应在情绪上,主要有如下症状:

  (1)情绪不稳定,起伏性大。易烦躁激动,爱发脾气。情绪激动时,表现出极大的焦躁不安,有时难以控制自己。

  (2)对外界因素反应更加敏感,对身体的细微变化和各种刺激往往表现出过敏的反应。一点微小的事情,也会成为强烈情绪反应的导火索。别人的一句不合意的话,也会使自己感到受了极大的委屈。子女说话声音太大或者收音机音量太响,也会令其烦恼。

  (3)神经衰弱、失眠、睡觉不实,即使睡着了,也多梦恐惧。

  (4)性情上变得懒散,不爱活动。思想上易多虑,对外界易多疑,经常伤感、忧郁、闷闷不乐,悲观失望,独自唉声叹气,有时无故哭笑等。

  妇女更年期出现的上述症状,大多是属于心理上的病,因此,一般不需要药物治疗,只要注意和加强心理调节,这些症状会顺利地消除。更年期妇女的心理调节,一般包括如下方面的内容:

  (1)清除紧张不安,力求心理稳定。更年期是妇女一生中的一个生理过程,所出现的一些症状,一般不会持续很久,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会消失,对妇女今后的身心健康不会产生消极影响。

  (2)保持愉快的心境,尽量使精神豁达开朗。遇到不顺心的事情,要善于自我疏导。在生活中要尽量避开刺激源,防止不良事情对大脑的刺激。在躲避不了的时候,要运用意志的力量,转移注意,把注意力转向其他事物或其他兴趣。且记不要迎着刺激源,那样会增加更年期的神经失调,带来说不尽的烦恼。

  (3)饮食起居要有规律,不要暴食狂饮,也不要睡眠不规律。事实表明,规律性的生活对于心理上的平静和愉悦有着重要作用。除此而外,规律性的生活也有助于某些轻微症状的消失。

  (4)适当的体育锻炼。体育锻炼是调节心理的重要方式。例如做广播体操、打太极拳、跳健身舞、外出旅游、海滨散步等,都可以给人带来乐感,对稳定情绪,调节植物神经紊乱极为有益。

  (5)社会和家庭都要重视妇女更年期的心理卫生。单位的领导和同事也应该同情和理解处在更年期的妇女,切不可把更年期的妇女说成是思想问题无病呻吟,或者说成是精神病等。家庭成员更要理解同情和照顾更年期妇女。家庭是情感的归宿地,是温暖的代名词,如果在家庭中受到冷落,不但对更年期妇女是一种心理创伤,就是对一般人来说,也是不利的。有的家庭成员对更年期妇女在情绪上出现的症状,例如烦躁、敏感、抑郁等,经常进行指责,说这是疑心生暗鬼,是无事找事,是发神经等等,缺乏应有的同情和关心。据调查发现,更年期妇女自杀者,大都受到家庭成员的不满和指责,这种情况不能不引起注意。家庭成员,首先是丈夫和子女应该了解妇女更年期的一些症状,要体谅妇女更年期的苦衷;要同情、关心、开导更年期妇女,给以必要的照顾,让其有充足的睡眠时间和休息时间;要努力创造一个祥和的家庭气氛,努力使更年期妇女保持良好的心态。这些对于更年期妇女来说,是一个极大的心理安慰。


南205 2007-12-28 09:37

16怎样对待男性更年期带来的心理骚扰?

  过去,人们一般重视妇女更年期的心理卫生,而对于男性更年期的心理卫生则很少谈及。实际上,男性也有一个更年期,无论在生理上或心理上都会或多或少地出现一些异常心理现象。

  男性更年期的出现是与性腺功能的变化直接相关的。男性虽然没有类似女性的月经标志,但50岁以后睾丸会出现退行性变化,即出现一个由盛到衰的过程。其症状是睾丸体积逐渐缩小,60岁后更加明显,到了70岁睾丸退缩到只相当于十二三岁儿童睾丸的大小。睾丸的缩小,必然使性激素分泌减少,随之而引起间脑、垂体、肾上腺和肾功能的变化,从而导致整个内分泌的紊乱。此时在生理上会发生一系列变化,甚至会使一些男子出现更年期综合征。

  男子更年期主要有如下表现:

  (1)心境和情绪发生变化。易出现抑郁、忧愁、烦躁不安。经常心烦意乱、坐立不安、喜欢发脾气。往往因一点小事就大动肝火,有时还会无原因地发无名火,表现出空前的暴躁。

  (2)植物神经易发生紊乱。经常出现眩晕,有时过度兴奋;呼吸时有不畅之感,身体局部会产生麻木感和刺痛感;胃肠功能有时紊乱,消化不良、食欲减退、便秘等;睡眠不稳,时常失眠;有时思虑过度,常常出现心烦意乱和恐惧感;紧张时,会产生心悸、耳鸣、眼黑等症状,某些部位还会产生不定的疼痛等。

  (3)记忆力下降。尤其是机械记忆力下降,经常丢三拉四;注意力不容易集中,精力易分散,对外界事物的兴趣明显降低;由于体力下降,不愿参加户外活动,表现出明显的懒散状态。

  (4)在人际关系上,有时多疑,别人的言行本来是好意的,往往被怀疑成恶意的;同志们的赞扬,往往会被当成是讽刺挖苦;不愿和他人交往,孤独,表现出明显的不合群倾向;愿意单独行动,自以为是,听不进别人的劝导。在家庭中,处理不好家庭中的人际关系,经常与配偶、子女发生争吵,为一点小事情就会暴跳如雷,为子女的一句话就会生半天闷气。有的严重者,甚至要与配偶分居或闹离婚等等。

  (5)性欲减退,性能力降低。有时对性生活表现出明显的厌恶。男子更年期出现的上述症状,同妇女更年期一样,除了由于体内激素水平的改变而导致身体出现一些生理上的变化外,大多属于心理上的毛病,因此一般不需要药物治疗。通过加强心理调节,症状会顺利消除。男子在家庭中的地位举足轻重,有时会直接影响到所有家庭成员的思想情绪,这是由男子在家庭中所担任的角色决定的。男子在家庭中,相对于妻子来说是丈夫的角色,相对于子女来说是父亲的角色,相对孙子、孙女来说又是爷爷的角色,等等。丈夫、父亲、爷爷诸角色集于一身,这在社会学上叫作复式角色,或者叫作角色丛。因此,男子在更年期时期,切不要忘记自己的地位,要时刻想到自己的思想、情绪、言谈举止,对妻子、子女和其他成员产生强烈的影响。

  更年期男性在心理调节方面,主要有如下内容:

  一是以静制动,保持心理的稳定,消除不必要的紧张。更年期的男性应该学一点更年期常识,了解自己生理和心理发生的某些变化,然后泰然处之,不必惊慌。在我国大多数男性很少懂得有关更年期方面的知识,当出现一些症状时,或认为是人老了的原因,或怀疑自己身上有了毛病,同时对自己的情绪放纵,不能进行很好地自我控制。所以中老年男同志也应该学习更年期的一些生理知识,以正确认识更年期的必然性,懂得如何应付更年期出现的各种症状,从而能理智地控制自己的情绪。

  二是要学制怒。由于雄性激素的作用,男性较女性来说,容易发怒。在更年期由于内分泌紊乱,更容易发怒。《黄帝内经》云:怒伤肝。怒作为一种强烈的情绪,比其他情绪带有更强的感染性和蔓延性。发一次怒在单位会破坏良好的人际关系,在家庭容易破坏和睦的家庭气氛,对自己也会连续几天心情不得安宁。所以更年期的男性一定不要随意发怒,要学会运用种种方法来制怒

  三是尽量多进行一些户外活动,不要没事一个人闷在家中,有条件的话可以参加一些体育锻炼,如打高尔夫球、打康乐球、打太极拳等。户外活动不仅可以呼吸到新鲜空气,而且还可以通过各种活动来调节植物神经,达到心理愉悦的目的。

  四是要及时进行心理疏泄。遇到令人头痛的事情产生不良情绪时,不要憋闷在心里,而应想办法将其疏泄出来。心理疏泄有两种方法,一种方法是自我劝导,自我解脱,就是换一个角度思考可以得出一个完全新的结论。比如有一些事情从这个角度看是坏事,而从另一个角度看,有可能是好事。变换角度思考问题就是自我解脱的一个很好的办法,另一种方法是借助他人进行情绪释放。心里有了郁闷,可以找自己的同乡、同学、知心朋友发泄一通,或者大哭一场,把心理的郁闷疏泄出来,会顿觉轻松。由于是亲朋好友,对方不但不会计较你的过分言词,而且还会给以安慰和劝导。这种方法对于更年期男子的心理保健来说,是很有好处的。

  五是规律的生活习惯。吃饭、睡觉、活动都要讲究科学性。吃饭要规律,不可暴饮暴食;饮酒要适量,不可贪杯;睡觉最好是早睡早起,晚上看电视要有选择性,不要一坐就是数小时,一直坐到播音员喊再见。在看电视过程中,要见缝插针地进行坐式活动或站式活动。看完电视要洗脸,防止放射尘粘在脸上。早晨不要睡懒觉,要尽量早起,到室外参加一些活动。事实表明,规律性的生活习惯,不仅有助于人的身体健康,而且有助于培养自己的良好心境。

  更年期的男性如果碰上自己的配偶也处在更年期,那么一定要多给妻子以安慰劝导。男性更年期虽然有许多症状出现,但症状强度一般来说没有女性强烈。所以作为丈夫来说,对也处在更年期的妻子的一些情绪上的不良反应,一定要体谅,要体贴关心妻子,劝导妻子,不要无端地进行指责。许多事实证明,劝导他人有时实际上也在劝导自己,教育别人的过程往往也是自我教育的过程。夫妻相互安慰、体贴,有利共同顺利度过更年期。


南205 2007-12-28 09:38

19老年人的性心理如何调适?

  有关老年人的性问题,社会上普遍持消极和否定的态度。这里有一个心理因素,就是一般人往往狭隘地认为性仅仅是性器官的结合,这是不正确的。性本身不仅意味着性交,观看异性的容姿、裸体、握手、抚摸、接吻、手淫、阅读色情小说,都属于性行为。

  性功能随着年老而有衰退的倾向,但不会完全消失。老年人对性的欲望与兴趣能维持到相当高的年龄,是老年的精神生活的一个重要部分。有人认为性激素的枯竭等于性功能的终结,这是一种误解。即使摘除了成人的睾丸、卵巢后(即不再分泌性激素),仍完全能够进行性活动。有些青年人,激素分泌旺盛,也会出现阳痿,也就是说,性激素是左右人的性活动的一个因素,但不是决定性的唯一因素。对于人的性活动来说,大脑(精神刺激)更为重要。最新研究表明,性激素的枯竭,会导致女性闭经、男性精液分泌量和精子产生量的减少,但不会使性活动完全停止下来。另外,伴随着衰老而产生的性器官的形态变化会给性生活带来某种影响,但不会构成性活动停止。

  临床研究表明,老年人适当和谐的性生活确可延长寿命。性生活和谐的老年人多头发光润,皮肤弹性好,皱纹少,视觉、听觉也很好,心情愉快,寿命明显高于全国平均寿命。

  国外已有许多报道,性青春的延长可使人长寿,所以老人要设法延长自己的性青春。老人性欲淡薄主要是心理作用,例如认为老人就是该没有性生活的,其实他的性能力仍然存在。还有的人认为老人还过性生活是老风流老不正经。会看书的还会看到老人无欲则长寿等的论述,这种心理障碍导致对性生活的克制,凡器官都是不用则废退,生殖器官长期不用,就造成废用性衰退,这又反过来促进心理衰老。

  老人不应在空巢中生活,子女也不应该让老人空巢,将老年夫妻拆散。例如两个子女,一人接一位老人去为自己看孩子,生活起居也照顾得很好,但老夫妻就是不得生活在一起。要把感情还给老人,爱情并不是青年人的专利,爱情同样也属于老人,这是天经地义的事。常言说:老伴,老伴,愈老愈要有伴。这不是笑话,而是生理学、心理学及社会伦理学对人类情感的如实总结。对老人丧偶、应支持其再婚。虽然再婚的问题很多,但总的说以再婚为好。老人更需要爱情的甘露。生活中常见到相依为命的一对老人,常常一个病逝了,另一个不久也去世了。尤其是丧妻的男性老人,这种情况更为多见。

  性生活可以说是人类生活的一部分。食欲、性欲都属于动物本能,也是人类两大基本要求。所谓食、色,性也,食,就是吃饭,不吃饭就会饿死;色就是性欲,没有性欲就没有接近异性并进行性活动的动力,也就不能生育。所谓天性,是说明这两种欲望是与生俱来的,是两股强大的内驱力,有了这两种本能(有的地方称为求食求偶),人类和其他动物才能保存自己,延续种族。所以,这二欲望不应抑制,这个前提应该肯定下来了。但性的问题比别的问题还要复杂。人类脱离了原始状态,性活动和性欲望就受到限制和压抑,在这文明社会里更是如此的。人们可以在公开场合谈论吃饭问题,讲究吃的艺术,聚餐和宴请更是联络感情、交往和礼节的活动,从不受人鄙视和感到羞耻。而性欲则不然,在任何社会里,公开谈论性问题都不被认为是高尚的。在大庭广众下赤裸裸的性活动,任何社会都不允许,必然要受到指责、鄙视、禁止和制裁。但自发地重视自古就存在。我们的祖先也发现,和谐的性生活可增进健康,延长寿命。禁欲不可取,老人也应有适度的性生活,一般人认为老年人无性生活的需要是好事,无欲则长寿,但事实上,却刚好相反。老年人仍有性能力,仍可享受性生活,而且是老年生活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适度的性要求得到满足,在生理上可促进老年人新陈代谢,在心理上可使老人情绪振作,不仅无害反而有益。破坏老年人性生活的主要因素是无知、酒精和药物。传统观念认为理想的晚年不外乎吃得饱、穿得暖、老有养、病有医,再加上举家和睦、子女孝顺等。但离退休老人,尽管在以上诸方面都较满足,却依旧乐不起来。他们心情抑郁、闷闷不乐,口欲语而嗫嚅,足欲举而踌躇。在老人的精神生活中,爱情是其中不可缺乏的内容,在解决老有所养、所学、所乐、所为的同时,还应加上老有所伴。让爱神也光顾这常被人们忽略和遗忘的角落,老人精神生活才得以圆满。因此,应采取以下几点保健措施:

  (1)精神上要立于不败之地,这对老年夫妇尤为重要,要积极暗示,相信自己的性机能是强健的、富有生命力的。

  (2)生活中要不断追求年轻愉快的情绪,这样会使机体也随之年轻。实践证明,生活中自认衰老将会加快性机能的衰老。

  (3)性机能兴衰的关键在于腰和足功能的发挥与否,因此要加强对下身的活动锻炼,诸如慢跑、步行、散步或登山、爬楼等,尽可能以步代车。

  (4)锌元素是夫妻和谐的必需营养素,无论是新婚夫妇还是中老年夫妇,在饮食上要保证含锌丰富的食品,如海产类食品的摄入,并力戒烟酒。

  (5)丈夫要有爱慕女性的正气,这样能刺激性腺激素的分泌,使性机能良好。

  (6)胸怀开阔是不老的心泉,幽默和诙谐是保持青春不老的最好灵丹妙药,精神抑郁会导致阳痿,夫妻在性格上要开朗豁达,在生活中要幽默宽容。


南205 2007-12-28 09:38

18怎样对待更年期精神病?

  更年期精神病是在更年期开始发作的一种精神病,男性通常在5565岁左右,女性在4555岁左右。主要症状为在中年到老年的过渡阶段所产生的焦虑、紧张、忧郁、猜疑,以忧郁为主的则称为更年期忧郁症。这个时期,身体的内分泌机能减退,该病可能与内分泌腺(主要是性腺)的代谢功能失调有关。精神因素也是导致发病的重要原因。身体方面,常有植物性神经失调及内分泌减弱的症状,如心率加快或迟缓,出汗,四肢发冷等。这就要求处于更年期的老年人采取如下防治措施:

  其一,了解更年期卫生知识,认识到更年期是一个正常的生理过程,出现的症状是暂时的,一般要经过12年,是可以自行缓解的,因此不必忧心忡忡。

  其二,注意生活的规律性,做到起居有时,劳逸结合,要防止工作负担过重,尽量避免过重的精神刺激,同时注意身体锻炼,经常参加文体活动,调剂生活。

  其三,定期检查,如果出现了更年期综合症的一些表现,除用药物减轻症状外,应进行必要的检查,排除体内器质性病变。


南205 2007-12-28 09:39

20老年人再婚心理如何调适?

  不管人们的愿望多么美好,人到了老年时期,总会有生离死别现象的发生。丧偶就是任何老年人终究无法回避的问题。在传统观念里,老年人丧偶后,就应该独善其身,自己或者跟自己的子女住在一起,寂寞地度过人生的最后时期,不应该再有什么非份的念头。

  但是从心理学角度来看,老年人独身有害无益。如果老年人有勇气再次点燃爱情之火,那对老年人的身心健康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尤其是对老年人的心理有着积极的调节作用,甚至还会使老年人奇迹般地出现返老还童的现象。

  老年人丧偶是人生感情生涯中最为不幸的遭遇。丧偶后,首先带来的是孤独和惆怅。心理学研究表明,老年人最怕的就是孤独。孤独就象一条无形的鞭子时时抽打着老年人的心。严重的孤独心理会引起老年心理变态,影响健康和长寿。如果丧偶老年人为了摆脱孤独和寄托心灵,有勇气寻找配偶进行再婚,不但可以使他们的生活增加无限情趣,而且还有利于身体健康。据美国对100余名65岁以上的丧偶老年人进行为期10年的追踪调查发现,重新结婚者心情舒畅,疾病减少,延缓了衰老。而没有再婚,一直孤身生活的老年人,却心情抑郁,落落寡欢,发病率与死亡率都远远高于再婚老年人。33名再婚老人,仅有3名因慢性病而死亡,而27名鳏寡老人却有14名得重病死亡。

  其实,大多数丧偶老人都有重新结婚建立新家庭的愿望。美国康奈尔大学的研究人员通过调查发现,丧偶老人对异性的兴趣不亚于有配偶的老人。丧偶老人的再婚率在西方国家是很高的,尤其是在美国、英国、法国、荷兰等欧美国家。在我们国家,近几年来,丧偶老人的再婚率虽然有所提高,但与欧美国家比起来,差距还是很大的。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其一,老年人自身的心理障碍。有的老年人头脑中存有陈腐的伦理道德观念,认为自己这么大年纪了,再寻找配偶觉得脸上不光彩,怕邻居和过去的同事议论。尤其是女性老人,怕别人说自己老不正经老来俏。有的老人怕再婚带来新的家庭矛盾,怕添新麻烦,所以宁可忍受孤独,也不再寻配偶。个别老年人患得患失,论地位,讲条件,过分计较利害,左顾右盼,始终迈不开再婚的步子。还有的老年人由于过去与原来的配偶感情很深,如果再找一个,感到对不起过世的老伴。烟台市郊区有一位61岁的女性,老伴在世时,对她特别好,共同生活了数十年,情深意浓。老伴过世后,在子女和过去同事的劝导下,她与一名退休老干部结了婚。尽管这位退休老干部各方面待她都很好,但从结婚那天开始,她就觉得自己背叛了原来的老伴,经常一个人到老伴坟前烧纸叩头,向九泉之下的老伴解释、请罪,求他宽恕。但是她心理上并没有得到平慰,晚上常做恶梦,最后患了精神抑郁症。

  其二,子女反对。这是老人再婚的主要障碍之一。据某单位对86名再婚老人的调查中,遭到子女不同程度反对者竟达91%。子女反对自己的父亲或母亲再婚,原因有多方面。有的怕遗产落入他人之手,担心自己应该继承的遗产得不到;有的怕别人议论自己对长辈不孝,迫使长辈再婚;有的不愿与继父或继母相处,更不愿意将来伺候继父继母;还有的认为长辈再婚是给自己丢了面子,因此宁可让老人受罪,也决不让其再婚。泰安市有一位62岁的男性丧偶老人,老伴去世后,心想自己才60出头,身子骨还好,孤单一人如何熬过今后几十年?虽然自己有三个儿子,但各有各的家,各上各的班,将来依靠他们也不行。当他鼓起勇气跟晚辈们商量,父子四人谈不到一起,吵了起来,不料大儿媳竟跑来借题发挥说什么老头子再婚是伤风败俗、不知羞耻不为儿孙着想等等。二儿子、三儿子听说后,也不同情老人。于是这位老人一气之下,跑到数百里地之外的微山湖,投湖自尽了。对于这位老人,我们深表同情。而他的子女们应该懂得,处在生命后期的老年人,既需要心理慰藉,又需要生活上的照料。找一个老伴,本应使子女放心,但遭到反对的却恰恰是子女。难道在子女看来,父辈或母辈只能顺从子女,而不应该有自己的意志、自己的自由、自己的选择吗?

  其三,世俗和舆论的反对。现在子女们的觉悟是提高了,思想开放了,眼界开阔了,但封建伦理思想仍有一定的市场,有一些人仍然抱着封建礼教的木偶不放,他们以此来律人律己。如果有哪一位老人要再婚,消息传得比什么都快,舆论会倾刻而起。他们不是支持再婚老人,而是冷讽热嘲,胡乱猜测,甚至造谣中伤。什么某某春心不老某某越老越花俏某某财迷心窍某某薄情忘恩,不顾晚辈。在他们眼里,从一而终的思想仍然是衡量人的感情的标尺。这些人大概忘了现在是90年代了,任何人包括再婚老年人,有他们的权利和自由,别人是干涉不得的。老年人再婚这是尊重自己感情的表现,符合时代的潮流,本是无可指责的。

  以上几方面的原因,限制着丧偶老人的再婚。尽管老人再婚要受到心理因素、子女态度、舆论环境、道德规范等因素的制约,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人的思想不断得到解放,因而老年人再婚的比例也有着不断增长的趋势。应当说,这是社会进步的一种表现。


南205 2007-12-28 09:40

从目前老年人再婚的情况来看,有两种情况应该引起注意和应注意在心理上加以调适。

  一是心理障碍。再婚贬值和追忆类比是心理障碍的主要表现。再婚贬值是指有些老年人认为再婚只不过是找个伙伴而已,忽视了再婚的爱情价值。认为老年人已过了人生最美好的时光,自己的青春和童贞献给了已故的人,现在再婚仅是为了驱逐寂寞,打发日子。这种认识显然是片面的。应该说爱情是不分年龄区域的,爱情永远是婚姻的基础。无论青年、中年还是老年的婚姻,爱情始终是第一位的东西,没有爱情的婚姻一定是不幸福的婚姻,因而爱情是永不贬值的。老年人再婚万万不能忽视爱情的地位和作用。

  追忆类比是指老年人再婚后遇到刺激,尤其是矛盾冲突,容易联想到前妻(),进行对比。每一个丧偶的人都有着不幸的记忆,每一个人的婚姻都会有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再不幸的婚姻也有美好的东西存在。追忆类比一般是在两种情况下进行的,一种情况是与新的配偶感情很好的情况下,例如街头花园散步、亲昵亲近、相互关心、问寒问暖等,容易勾起与前妻或前夫类似的情景,产生对前妻或前夫的无比怀念。第二种情况是在与新的配偶发生矛盾冲突的情况下,例如意见不一致、情趣不合、互不关心、个人独断、吵嘴打架等,容易想起前妻或前夫的优点,从而更加厌恶新的配偶。即便前妻或前夫原先是自己不爱的人,一旦离开后,时间一长,尤其是遇到在某一方面还不如前妻或前夫的人,就容易更多地想到他的优点。这样就会对新的配偶产生不满,甚至后悔自己选择了他()。对于一个再婚者来说,最明智的做法是珍惜现实,如果是第一种情况,则应该把对前妻或前夫的追念转移到新的配偶身上,使新婚更加美满和谐。如果是第二种情况,则应努力消除抱怨和怀旧情绪,转移参照物,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努力消除矛盾,不断对自己的心理进行调适,以使双方逐渐趋于和谐。

  二是老年人再婚后又产生新的不幸。老年人再婚并不都是百分之百幸福的。有的老年人再婚不久,便矛盾重重,甚至离婚。从上海等城市调查的情况看,目前老年再婚后的离婚率有所增长。据上海徐汇、卢湾区两个法院1986年上半年受理的老年人再婚后离婚案件进行的调查分析,发现老年人再婚后离婚的原因可以用三个字概括:即短、平、快。具体是指认识时间短,相互了解不够。结婚速度快。老年人恋爱和青年人恋爱一样,在恋爱过程中都会进行印象整饰,千方百计地显示自己的优点而掩饰自己的缺点。所以对一个人的性格、脾气、为人的了解,短时间是不行的。而有的老年人认为自己本来就没有多少年的活头了,因而谈恋爱就用不着象青年人那样用那么多时间,便会匆匆结婚。但是当结婚后,才逐渐发现两人在性格、脾气、习惯、生活情趣等诸多方面合不来,一遇摩擦,就想离婚。还有一种情况是再婚后,虽然二人关系很好,但由于家庭关系复杂,使人难以适应。特别是继父母与子女的关系难以相处,这样情况下导致的离异也是有的。

  家庭是人生的基地,情感的归宿。目前我国的家庭结构正在不断发生变化,只包括夫妻和未婚子女在内的核心家庭逐渐增多。而包含三代以上成员的主干家庭和包含两对以上已婚夫妇的联合家庭正在逐步减少。家庭结构的这种变化,促使老年人把生活的基点从依靠子女防老转到依靠配偶相互防老上来,这也是促使老年人再婚的一个重要因素。另外,老年人的主体意识和独立意识逐渐增强,许多老人认为人老了,也应该自己主宰自己,子女的话、他人的话,只能作为参考。是否寻配偶,寻什么样的配偶这完全是自己的事情,况且这个权利是老年人的合法权益,理应受到法律保护。

  除此之外,还有必要对老年人再婚一些心理上的问题作进一步而具体的探讨。

  (1)丧偶老年人再婚的心理学基础。社会心理学认为,成双性”(基本表现之一是婚姻关系)可看作是任何社会的出发点。一个人寻求自己的配偶是人性从来就有的成双性的表现之一。一个人一直本能地在寻找同他()组成一对整体的另一半。老年人当然也不例外。如果他或她没有找到另一半,就在自己内部难过地寻找第二个我(alterego)”。这种情况也必然在丧偶状态中产生。于是,丧偶状态作为一种压力或应激就能造成一系列心身失调或病症。老年人丧偶后,其心理创痛、抑郁和苦闷,以及孤寂空虚感是很严重的。有人认为,子女成人另立门户后使老年人产生所谓空虚家庭综合征,配偶的去世顿使丧偶者这种家庭空虚感加剧起来。此外,丧偶老年人的家庭角色发生了骤变,他()不做为丈夫或妻子了,随着这种角色退场,丧偶者原来从配偶那里得到的支持、安慰、体贴和照料突然被取消了,于是他()极需要重新获得这种感情上的支持和体贴。

  调查发现,丧偶老人可发生性格变异。有的表现为不喜欢见人。有的变得按原始的欲求办事,反应迟钝,道德感情和审美感情发生衰退,有的出现健忘、妄想、幻觉等。此外,丧偶后可能发生的饮食条件变差、经济拮据等情况也必然影响老人的心身健康。

  婚姻是一种健康的自然状态。独身者要比过着夫妻生活的人更容易在身心两方面受到损害。3040岁的鳏夫死亡率很高,60岁以上的老年鳏夫死亡率不仅比同龄组的有妇之夫高,而且比同龄组从未结过婚的单身汉更高。

  老年人婚姻状态是影响其生活满意感的重要因素之一。调查表明,有生活满意感的有配偶老人多于无配偶老人,而且前者的满意程度较高。

  再婚是夫妻生活的失而复得。有些调查报告指出,再婚有益于丧偶者的身心健康。失偶后再婚者的死亡率较未再婚者甚至未丧偶者均低。也就是说,合谐的婚姻关系顺应了自然,从而使人摆脱精神压力或应激,得到了性爱的满足。可以说,夫妻的伴侣生活是驱逐病魔和死神的一个护符,美满的性爱是确保健康长寿的一根支柱。

  (2)丧偶女性老年人的心理状态。老年妇女大多是因配偶死亡而失去伴侣的。对于老年妇女来说,也大多因此而孤独生活。

  为了使丧偶的老年妇女能较快地适应这种变化,顺利地投入到正常生活中来,从心理角度讲,有心理学家提出丧偶老年妇女心理活动可分为五个阶段:

  一是,所有的心理活动集中指向新近的死者。她往往痛不欲生,整天涕哭,甚至拒绝把死者下葬或火化。

  二是,对死者和其他人发怒或带有敌意。这时死者已离开身边,丧偶的老年妇女很容易无缘无故地和别人争吵。

  三是,要求其他人的支持和帮助。由于丧偶而失去旧的依恋关系,悲伤的情绪开始向他人发泄。

  四是,她们已清楚地意识到,配偶已永远地失去了,正常的生活已彻底打乱了,整个心被绝望占据。

  五是,她们开始从绝望中解脱,向往正常的生活,有可能并开始重新组织新的生活。这一阶段,她们把自己的感情转移到其他人或事上去,主动地压抑悲痛的情绪。

  心理学家认为,老年妇女在守寡期间的心理问题,最关键的是否战胜孤独感和重新获得感情上的支持。这就要涉及两个方面,一是适应角色变化,一是发展与朋友或孩子的友谊。总的来说,失去伴侣的老年妇女的心理特点是消极的,因此,我们应该尽可能地设法缩短这些阶段,尽快恢复正常的心理活动,这就是心理适应。丧偶女性可从下列几方面实现其心理适应:

  其一,培养自慰心理。失去几十年朝夕相处的老伴是令人心碎的悲伤事件,但又无可挽回,因此,不妨这样理智地提醒自己:每个人每时每刻都在接近死亡,这个自然法则谁也逃脱不了。

  其二,避免自责心理。老年妇女常有对不起已故老伴的自责心理,应用一些积极、愉快的活动来避免这种心理。

  其三,转移注意的重点。为了减少悲伤,不妨把老伴遗物收藏起来,把注意的重点转到现在和未来的生活,不要老是回忆往事。

  其四,追求积极的生活方式。老伴过世后,丧偶妇女难免有孤独凄凉的感觉,积极的生活方式可减轻这种孤独感。

  其五,建立新的依恋关系。应与子女和朋友建立新的依恋关系,以减轻悲痛情绪。在适当情况下,可寻找一个再婚伴侣。

  无配偶妇女的心理活动与社会环境息息相关,因此,子女应理解失偶老年人的心理变化,主动地关心她们的生活,不要干涉她们的婚姻自由,使老年人有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只要失偶老年妇女有效地控制自己的心理活动,再加上子女及亲朋的配合,她们的心理适应不会十分困难,剧烈的生活变化也不至给健康长寿带来太大影响。

  (3)寡居老年妇女的再婚心理障碍。寡居老年妇女的社会家庭生活环境各不相同。有的性格外向,尽力使自己的再婚需要与社会舆论一致;有的性格内向,压抑和掩饰自己的再婚心理。再婚心理障碍大体有以下几类:

  一是大多数离婚或丧偶的老年妇女,有再婚愿望而缺乏再婚信心。她们认为再婚是迁就婚姻半路夫妻,很难产生爱情。

  二是老年妇女再婚者目的各不相同。有的想找伴,互相依靠,解除寂寞;有的想远离子女,另立门户;择偶标准很难确定。加之恋爱时间不长,了解不够,往往担心虽在形式上结合,在思想上却不尽一致,感情上也不够融洽。

  三是再婚意味着与一个新的对象共同生活,是带来幸福还是带来痛苦,无法预测。因此寡居老妇们认为,没有必要去做人生尽头的最后一次感情冒险

  四是老年妇女再婚最大的心理障碍是,首先考虑能否得到社会舆论的同情,特别是能否得到子女的同情、支持和谅解。她们担心婚后若有矛盾争执,难以处理好与双方子女的关系。

  正因为有如此众多的心理障碍存在,寡居老年妇女在再婚问题上瞻前顾后,举棋不定,让她们跨出这一步是非常困难的。

  老年妇女再婚心理障碍的形成,首先是受道德规范的制约,封建思想是其形成的重要原因,社会舆论又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其次,受社会环境的制约。老年人的社会地位,经济收入,住房条件,家庭间的人际关系等社会环境因素,对再婚能否成功有极大的制约。如有再婚需求的妇女会考虑到:现有的经济收入和子女的补给,能否维持再婚后的生活,婚后住房如何解决等等。

  第三,受生理条件的制约。老年妇女处于生理衰退期,精神上的孤独和寂寞感,使其希望有个。但一些老年妇女自身健康状况不佳,为了不连累他人,防止最终被嫌弃或晚年吃苦,她们往往不再有再婚的奢望。

  第四,受子女态度的制约。老年妇女再婚,很多子女认为是对亡父的不忠,在感情上接受不了,同时还担心自己失去经济或生活上的资助、感情上的爱抚,在名誉上受到损失。老年妇女也担心子女对自己的态度和感情转移。因此,子女的支持或反对,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老年妇女能否再婚。

  对老年妇女再婚,社会上有不同看法:其一,老年婚姻往往是家庭不安定的因素,因此老年妇女应安分守己地度过余生。其二,今后,家庭规模日趋缩小,老年结伴有利于减少社会和家庭负担,有利于老年人安度晚年,老年再婚值得提倡。其三,老年再婚是老年妇女的权利。只要双方自愿结合,应同样受到我国婚姻法的保护。因此,我们应尊重并按照老年妇女的意志和判断行事,可在必要时做好参谋,帮助她们创造条件,过好晚年生活。

  (4)再婚心理调适。有人认为老年再婚无非是找一个在一起生活罢了,而无须去讲什么爱情。实际上,爱情伴随人的整个人生,爱情的有无不能按年龄来划分。无论是青年、中年、老年,婚后只有进行心理调适,才能获得爱情的幸福。失偶老人再婚后,一般须进行下列心理调适,并发展爱情:

  矫正再婚心理动机。老年人再婚,一般主要出于爱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和生理上的需要。然而,由于老人的经历和生活环境等与初婚不同,他们的心理较复杂,因而产生再婚心理动机也千差万别。有的为了摆脱生活的不便,有的出于经济拮据与生活的压力等,也有的想通过再婚得到遗产,改善住房条件,解决户口进城或为了子女就业等。由这些不纯动机所形成的再婚夫妇,没有稳定的婚姻基础,因此,必须及时进行矫正。婚姻的幸福,需要有爱情做保证,只有从爱的需要出发而产生的再婚动机,才能使再婚得到幸福。

  正确对待心理重演。所谓心理重演,是指老年再婚后的生活境遇与前次婚姻过程恰好吻合,而引起一种心理反应。一般说来,老人再婚,双方大都有前次婚姻经验。再婚后的日常生活容易引起心理重演。如果双方有些温存、亲昵的表示,可能引起对前配偶的更加思念,破坏了双方当时的亲密气氛;如果与对方发生矛盾冲突,情况又与前婚相似,心灵上会遭到恶性刺激,从而影响再婚夫妇和睦相处。正确对待心理重演的方法是,当遇到温存、亲昵的心理重演时,应更加信任和热爱现时的配偶,为获得第二次爱情而幸福,并把自己的爱毫无保留地献给对方。切莫对前偶过分怀念,或在言行上有所流露,免得引起对方的嫉妒。

  共同克服回归心理。老年人总是喜欢沉湎于过去的回忆之中。在心理学上,称此为回归心理。老年再婚后往往不自觉地把先后两个家庭加以比较。尤其在日常生活中双方遇到不顺心的事或发生矛盾时,就会去追忆过去的爱情的甜美,产生再婚后悔和怨恨情绪,这就在感情上拉开了再婚夫妻的心理距离,影响夫妇和睦相处。要克服这种心理,关键在于双方都应认识到,过去的已经永远地过去了,面对新的家庭,只有互相理解、互相尊重和信任,才能创造美满幸福的新家庭。

  适应对方心理特征。老年人有比较稳定的性格、兴趣和爱好。进入更年期后,老人的生理及心理特征都有不同的变化。这就要求老人再婚后,尽快了解体察对方的心理特点,正确对待不同个性、性格和习惯,注意互相尊重、互相谅解。身体较好的一方要耐心安慰、体谅、理解和容忍对方。不要由着自己的性子做事,避免感情上的冲突。

  同等对待前婚子女。再婚夫妇应克服排他心理,把双方子女都看成自己的孩子,尽到父母的职责,在衣食起居等一些生活小事上要一视同仁。

  老年再婚夫妇,由于有昔日婚姻的经验比较和制约,双方心理较复杂。再婚后,只要双方积极进行心理调适,互敬互谅,互相信任,是可以创建幸福美满的新家庭。


南205 2007-12-28 09:40

21怎样对待老年人的心理卫生?

  1903年,心理卫生运动的发起人、心理健康学的先驱——美国精神病医生克利福德·比尔斯(18761943),写了一本名叫《一个发现自我的心灵》的自传体著作,1909年出版后,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里,几乎每年都再版,成为风靡一时的畅销书。比尔斯在这本书里,呼吁人们要注意对精神病患者的种种不公正的、不人道的待遇,引起了社会上普遍的重视。1908年英国的克洛斯通出版了《心理卫生》一书后,这一专业术语才被正式采用。1948年在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的协助下,世界心理卫生协会宣告正式成立。在我国,1933年国立中央大学开设了心理卫生学科;1935年,在南京首创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的组织,国内几所大医院设立了脑系科,几个大城市设立了精神病医院。但是,心理卫生门诊咨询工作,始终未能在我国很好地开展起来,心理卫生知识也未能在社会上普及开来。

  谈到这里,老年人或许会提出疑问:心理卫生心理健康,到底是什么样的关系呢?

  心理健康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被人们普遍地叫做心理卫生学。二次大战后,很多精神医学家和医学心理学家,感到心理卫生一词在科学性上有些欠缺。他们认为心理卫生更多地是着眼于从消极意义方面来指导人们怎样诊断、治疗和预防心理疾病,而忽略了怎样积极主动地,从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上,去探讨如何保持与增进人们的心理健康。他们指出:心理卫生最早只不过是侧重于强调对心理疾病的早期诊断与早期治疗,后来,它虽然也标榜促进心理健康,但实际上远远没有完成和达到这样的目标。随着精神医学和医学心理学的理论与技术的进展,同时也依据现代化社会的高速发展,人们精神生活不断提高的要求,怎样更加积极主动地从理论原理和方法技术上促进人们的心理健康,就显得更加重要了。相比之下,心理健康这个词,更富有积极性的建设性的意义,于是索性改用心理健康或者心理保健来代替了心理卫生。但是,在老年心理学当中,老年心理卫生对于预防老年病,仍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怎样对待老年人心理卫生?应从如下几个方面去把握:

  (1)重视老年心理卫生。老年人不仅要重视生理卫生与健康,而且也要重视心理健康,只有身、心都健康才称得上是真正的健康,健康的心理状态会促进人的身体健康,不良的心理、情绪状态会危害老年人的身体健康。

  心理健康的标准包括:智力正常。对老年人来说,能适应生活,具有一般的生活能力,思路清楚是智力正常的表现。情绪愉快而稳定。人的情绪愉快而稳定是人的情绪健全的重要标志。愉快表示身心活动和谐。老年人能经常保持愉快乐观,是情绪健全的表现。情绪稳定表明一个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处于相对平衡状态,也是情绪健全的表现。心理协调。人的思想与行动相统一,称为心理协调。老年人行为有条不紊是心理协调的表现。人际关系的适应。反应适度。老年人对事物反应过于敏感或过于迟钝都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心理行为符合年龄。

  (2)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良好的心理环境同良好的自然环境一样,对老年人的身心健康会产生积极的影响。使老人产生各种心理活动的生活、学习、工作、休息环境,构成了老年人的心理环境。这些心理环境直接影响老年人的情绪状态,影响他们的健康。改善老年人的心理环境,激发他们的兴趣,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对身心健康颇有益处。创造良好的心理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使心理环境内容丰富多采。参加力所能及的工作与学习,以获得心理上的满足感,这样做还可以防止寂寞感。培养业余爱好,能增进生活情趣,调剂精神生活,改善心境。生活有规律,使生理活动与心理活动富有节奏感,有利于身心健康。

  (3)老年心理卫生的原则。树立与巩固正确的世界观,实事求是地、科学地分析周围发生的一切,并能冷静、妥善地予以处理,避免偏激、固执等心理偏差的产生,保证心理反应适度。正确对待环境刺激。老年人生活与工作的环境应力求安静,但现实生活中并不能完全保证,例如环境中的噪音等不利因素时常存在,老年人如能心平气和地对待这些刺激,则有利于保持心理平衡。情绪稳定是保护健康的重要心理因素。因此老年人要善于在刺激中保持和调节情绪。防止和克服心理冲突。主观的要求与客观的限制而引起的强烈或持续的心理冲突,在一定条件下,可以造成老年人的心理疾病。老年人在生活与工作中不可避免地要发生心理冲突,但要力求控制其强度,持续时间不要过长,老年人要开朗、直率、畅所欲言,消除心理压力,解除心理冲突。陶冶情操,克服那些不能很好地适应环境的个性因素,就能很好地适应人际关系,经常获得满意感。脾气暴躁、性格孤癖,易产生不满意感与不安全感,有害心理健康。要有自知之明。老年人要了解自己的长处与短处,了解自己的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状况,经常用心理健康的标准来衡量自己的心理行为,促进心理健康。要根据自己的体力与智力等情况量力而行,切不可去做力所不及之事,否则会在挫折面前心绪不定,从而影响心理健康。

  (4)老年心理卫生内容。退休后的心理卫生。为避免退休后无所事事,产生孤独感,造成心情抑郁,老年人应注意生活规律化,并参加力所能及的社会工作与娱乐活动,使精神生活充实,情绪健康。工作的心理卫生。老年人适当地做些工作,不仅有利于社会,而且有益于健康,在工作中获得心理满足。但切莫过于紧张,否则强大的精神压力导致心理不平衡,影响身心健康。家庭关系的心理卫生。家庭成员之间关系紧张,往往引起老年人心情不愉快,有时老年由于疾病等原因心情不好,同家人的关系呈现紧张,这是不利于老年人的身心健康的。因此,对老年人尤需建立一种和睦的家庭气氛。饮食的心理卫生。老年人消化功能减退,需要特别重视饮食时的心理卫生。吃饭前后应力求心情平静与愉快,切忌生气、忧愁、寂寞等消极情绪。吃饭时,可有意识地利用心理上对美味食物的想象、记忆与联想,唤起食欲,促进消化系统功能。娱乐的心理卫生。老年人适当参加一些娱乐活动有利于身心健康。但时间不宜过长,场面不宜过分强烈,否则极度的紧张和过分的激动在一定条件下可能诱发心脏病、脑血管病。交往的心理卫生。老年人在交往时要心怀坦白,热情待人,不要多疑、过敏,否则不但不利交往与人际关系的协调,也有害于情绪健康。关于疾病的心理卫生。老年人往往体弱多病,有些人对待疾病焦虑烦躁,忧心忡忡,悲观失望,这种精神状态不利于对疾病的治疗,还会加速疾病的发展。因此,老年人应客观、正确地对待疾病,增强信心,保持健康情绪,以利于恢复健康。

  (5)老年心理卫生的内涵。老年心理卫生,指老年人保持心理健康,预防精神疾病、身心疾病或者引起缺陷的发生。注意心理卫生,可以使人保持心理健康、生活满意,能够妥善处理面临的问题,应付复杂的人际关系,经受得住外界各种紧张压力或社会变迁的困扰。讲究心理卫生,应注意以下几点:

  其一,注意保健,防止疾病。身体是否健康常会影响到心理健康的水平。因此,要求心理健康必须注意身体健康。

  其二,乐天知命,知足常乐。知命也就是了解世界上事物发展的规律,乐天就是乐观地对待事物的发展。老年人对待诸如退休、生老病死及其他生活事件能够乐天知命,就能够知足常乐。

  其三,性格开朗,情绪乐观。性格是决定一个人的情绪状态的内因。性格、情绪和疾病之间有密切的关系。

  其四,生命不息,活动不止。各种各样的活动,只要能够丰富生活内容,增添生活乐趣,对社会、家庭发挥余热,锻炼身体,增强体质,都有助于心理卫生和身体健康,老年人应该积极参加这些活动。

  其五,互敬互谦,家庭和睦。在我国目前的情况下,家庭是老年人生活的主要场所,老人精神状态和家庭关系、家庭氛围息息相关。因此,家庭成员之间应该互相关心、互相帮助、互相尊重、互相体谅,促进家庭和睦。


南205 2007-12-28 09:41

22怎样对待老年人的心理诊断?

  正确地掌握老年人的精神状态,需要在理解老年人所存在的各种各样问题的基础上,对老年人进行心理诊断。它要求:

  一是要取得详细的关于生活经历的资料。每位老年人都有漫长的个人生活史,老年人的某一现实问题,即便和过去的生活史没有直接关系,但是,参照过去的生活史,对于理解老年人在面临问题时采取的态度和心理准备状态是很有帮助的。教育经历的记载是特别重要的,因为它对推断智力下降的程度具有不可忽视的参考价值。也需要考察整个成年期的一般行为方式和性格倾向,特别是患有精神疾病的情况,应把患病前的性格作为一个问题来考虑。

  二是全面的生活行为。在编制各种心理学的或精神医学的检查之前,首先要确定全面的日常生活行为处于什么水平。这是因为老年人的异常心理状态往往是由于身体的原因引起的。

  三是外表行为。要观察老年人的客观的行为、容貌、服装和态度。对几乎不能进行言语表达的老年人,要致力于通过仔细观察全面的行为方式,去掌握心理状况和精神障碍的性质和程度。

  四是意识状态。在老年期,多会发生意识障碍。由于不能从老年人本身了解到意识障碍发病的状态和原因,需要参考来自各种状况、观察和家族的信息。轻度的意识障碍和意识水平降低,多数情况是注意力涣散,询问时也得不到清楚的回答。总之,不能很好地与周围环境进行交流。

  五是言语表现。要观察是否有自发的言语表现,回答是否恰当。由于精神障碍,同言语直接有关的运动系统的障碍,也会引起言语表现的障碍。

  六是情感表现。根据患者的面部表情、肌肉的紧张状态和整体的姿态,就能推断出当时的情感表现。

  七是智能状态。由于年龄的增大会给精神功能以种种的影响,特别是表现的智能的衰退上。智力活动速度的降低,可以说是年龄增大的一个明显标志。


南205 2007-12-28 09:41

23衰老和疾病对老年人产生怎样的心理反应?

  随着年龄的增大,老年人的视力减退,听力迟钝,动作反应迟缓,与人和社会的交往都不象年轻时那么便利,同时,生理上出现许多的变化:白发增多,脂肪增加,皮肤皱折。一般地说,人们自己能够意识到这些生理和心理的变化,而这又会进一步加重这些变化。如果认识到自己衰老以后,正确对待,注意生活安排,注意锻炼身体,这就可以延缓身体的变化;如果因视力、听觉障碍而活动受到限制,跟他人的接触减少,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就容易产生抑郁、孤独感等现象。

  疾病对老年人的心理影响有直接和间接影响两方面。就直接影响来讲,如果患有脑动脉硬化症、血管狭窄、血液循环不畅,记忆力就会受影响,严重的还能导致痴呆。研究表明,患有严重的、明显的心血管、脑血管疾病的人记忆力比正常的老年人差一些。而由于长期患病,甚至生活不能自理,感到自己是家庭的累赘,生活没有希望,于是产生焦虑、抑郁。疾病除了给老年人带来身体上的痛苦,还能造成老年人经济上的困难,行动不便,生活圈子狭小等,这些也会造成老年人心理上的负担。这些由于身体衰老而引起的生活困难所产生的消极心理反应,是老年人容易遇到而又难于排解的心理问题。


南205 2007-12-28 09:42

24老年心理疾病常用的心理疗法有哪几种?

  对于老年心理疾病所采取的心理治疗,亦叫精神治疗,它同化学治疗和物理治疗不同。就广义而言,它包括病人所处的环境和生活条件的改善,周围人(包括医生)的语言作用,特殊的布置,以及医生所实施的专门心理治疗技术等。就狭义而言,它指医生对病人所实施的专门心理治疗技术和措施,包括说理治疗、暗示治疗、体育运动治疗、音乐治疗、绘画和造型治疗等。通过治疗,从而影响人的心理活动,改变人的情绪,然后,再通过情绪影响和改变一些躯体状态。心理疗法能解除某些疾病。人是一个统一的生命体,不仅由化学的、生理的、神经的因素所决定,而且还由精神的、情绪的和社会的因素所决定,这两个方面有着互相联系、互相作用的辩证关系,人体生化、生理的改变,可以引起心理和精神上的改变,反之,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变化,也可以引起人体生理、生化的改变,甚至导致死亡。

  老年人的心理疗法应与幼儿期、青春期、成年期的心理疗法有明显的不同。医生要了解老年患者幼儿期、青年期和成年期发生过的纠葛、意外的创伤及受压抑的情况。另外,老年人在精神上、身体上总有某种形式的功能降低,与成年人相比,精神上的压力很容易在身体上表现出障碍,身体上的微小障碍也很容易产生疑病的精神表现。对普通人来说能够生活的状况,对老年人却会成为特殊的刺激。最后还必须考虑老年期特有的性格变化:过度的内向、抑郁的倾向,对欲望和性的淡漠,过分的外向性、攻击性等。对此,临床上常用的心理疗法有:

  一是谈话法。亦叫说服式说理疗法。在同病人的接触中,医生首先要了解病人的起病经过、临床表现、个性特征及心理矛盾,然后通过语言来影响病人的心理活动,有时还要借助于表情、姿式、态度和行为等。

  二是注意力转移法。这种方法并不直接改变病人的性格,而是使病人对生活建立起新的兴趣、爱好和联系。转移注意力的具体方法很多:组织病人从事力所能及的编织、跳舞、唱歌、演戏等,以及开展各种体育活动。

  三是暗示法。在病人的配合下,利用语言、手势、表情等来影响人的心理和行为的一种方法。根据病人需要,可以给病人开安慰剂,即没有治疗价值的片剂或药剂。同时,医护人员对病人热情体贴,言语谨慎,行为妥贴,这对病人有重要的暗示和影响。在施行心理治疗的过程中,医生在病人面前必须享有较高的威信,要使病人充分信任你,同时十分讲究语言,有耐心,治疗要循序渐进。

  心理治疗只是一个治疗环节,必须同物理疗法、药物疗法结合使用。


南205 2007-12-28 09:43

25影响老年人健康的心理因素有哪些?

  良好的心理因素会使人精神愉快,不良的心理因素可使人产生疾病。使老年人心理变化的因素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各种生理功能减退。随着年龄的增加,各种生理功能减退,并出现一些老化现象,如神经组织,尤其是脑细胞逐渐发生萎缩并减少,导致精神活动减弱,反应迟钝,记忆力减退,尤其表现在近记忆方面。视力及听力也逐渐减退。皮肤出现老年斑、毛发变白并减少。由于骨骼和肌肉系统功能减退,运动能力也随之降低。

  二是社会地位的变化。由于社会地位的改变,可使一些老年人发生种种心理上的变化,如孤独感、自卑、抑郁、烦躁、消极等。这些心理因素均会促使身体老化。

  三是家庭人际关系。离退休后,老年人主要活动场所,由工作岗位转为家庭。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对老年人影响很大,如子女对老人的态度,代沟产生的矛盾等,对老年人的心理也都会产生影响。

  四是文化程度。文化程度、思想意识的修养、道德伦理观念、理想与信仰等,都会影响心理状态。文化水平高、信念坚定、事业心强,可促进良好的心理,推迟老化,并保持身体健康。

  五是营养状况。为维持人体组织与细胞的正常生理生活动,需营养充足,如蛋白质、糖、脂肪、水、盐类、微量元素、维生素等都是必需的营养物质。尤其是神经组织及细胞对营养物质的需要更甚。当营养不足时,常可出现精神不振、乏力、记忆力减退、对外界事物不感兴趣,甚至发生抑郁及其他精神及神经症状。

  六是体力或脑力过劳。体力及脑力过劳均会使记忆减退、精神不振、乏力、思想不易集中,甚至产生错觉、幻觉等异常心理。

  七是疾病。有些疾病会影响老年人的心理状态,如脑动脉硬化,使脑组织供血不足,使脑功能减退,促使记忆力减退加重,晚期甚至会发生老年性痴呆等。还有些疾病,如脑梗塞等慢性疾病,常可使老年人卧床不起,生活不能自理,以致产生悲观、孤独等心理状态。因此,为了使老年人的心理状态保持良好,应加强锻炼以减慢各种生理功能老化,经常保持心情舒畅,坚定信念,培养情操,合理安排生活等都可促进良好的心理状态。

南205 2007-12-28 09:43

26怎样对待老年性精神病?

  老年性精神病是以缓慢的智能减退为主要临床特征的。它常以性格改变最先出现,早期表现为多疑敏感,狭隘自私,注意力不易集中,做事草率马虎,生活懒散,食欲减退,睡眠颠倒,随之而来的是智能障碍的日趋加重,刚开始是近事遗忘,渐渐延及过去,对远事也多遗忘,甚至会忘记自己的姓名,不认识自己的子女。由于记忆缺失,患者常不自觉地虚构事实加以弥补,进而丧失定向能力,会出现离家散步找不到家门的情况。病程辗转23年,症状逐渐加重,患者的感觉、反应、动作迟钝,对外界事物逐渐失去兴趣,或出现幼稚性欣快,语言、行为杂乱无章。在躯体症状方面,皮肤萎缩而干燥多皱,发白齿落,舌、手震颤,视力、听力减退等。老年性精神病多发生在60岁以后,它是一种进行性精神衰退性疾病,有其特殊的发展过程。各种不良因素如中毒、感染、外伤、消耗性躯体疾病,以及精神因素等,都可促进本病的发生。本病的主要病理变化是脑萎缩。

  老年期精神疾病的特征,与青年人相比,一般老年人对疾病的反应及发病过程本身没有一定的形式,而且容易造成并发症。老年期精神疾病的特征有:

  (1)老年期精神疾病的病因不是单一的,而是复杂多样的。对于每一个病例仔细探讨一下它们的病因,可以找到许多因素,如身体的异常、素质问题、性格反常、环境问题、心理亢奋等。而且有时还弄不清这些因素中何种为致病的主要原因。

  (2)容易产生与脑组织退化相关联的症候群。一般有两种症候群:一是急性脑症候群,大多表现为意识障碍;另是慢性脑症候群,这大多表现为痴呆状态。这两种症状在老年期是非常有特征的,一般患者在发病过程中是常常出现的。

  (3)老年期的精神疾病与身体的功能密切相关。在老年期忧郁症中,精神症状——忧郁症还常常伴有明显的身体症状,尤其是食欲显著下降,容易造成体重骤减,发生脱水症状,甚至有时还因此引起明显的全身衰竭,最终导致死亡。

  (4)老年期精神疾病的症状极不稳定,有时是变化无常的。

  (5)老年期精神疾病多与身体疾病一起并发,特别是与心血管病、心脏疾病、糖尿病、肾脏疾病、骨关节疾病等躯体疾病一起并发。因此,在对老年期精神疾病进行治疗时,必须充分顾及这些并发疾病。

  (6)老年期精神疾病受环境的因素影响很大。住院、搬家等环境的突变,会引起痴呆症状的恶化,导致忧郁症状等。因此,对老年人进行治疗时,环境的调整具有重大的治疗意义。


南205 2007-12-28 09:44

27怎样对待终日沉湎于忆旧而不能自拔?

  人到暮年,总爱魂牵梦萦地忆旧,这是老年综合征的反映,尤其遇到下列情况,最易勾起老人的怀旧之心。

  一是晚景冷寂。如老伴谢世,茕茕孑立,形影相吊,历历往事便涌上心头。

  二是闲居家中,百无聊赖,便将往事过电影,用这一心理活动来打发时光,以调适眼前的孤寂之心。

  英国哲学家罗素曾指出:老年人在心理上要提防过度沉湎于往昔,生活在意念之中,对以往的美妙岁月追悔不已。因为,老人成天回忆往事,不免生出人生苦短的感叹。这会加重心理的负荷,使衰老来得更快。那么,怎样避免忆旧呢?

  一是生活要有规律。每天从早晨起床到晚上就寝,都有详细的活动计划,生活紧张而有规律,大脑便无暇他顾了。

  二是转移法。当大脑被旧事缠绕时,马上看看电视,听听欢快的音乐,或闲庭信步,找知已叙谈等,会使你精神为之一振,思绪便立即转移到现实生活中来。

  三是忘却法。当沉湎于忆旧时,赶快投入某项工作。心脑不息地工作,有助于你摆脱旧事的困绕,具体方法是:

  (1)拖地板、擦桌子、重新摆设室内的小玩艺或做其他家务劳动。

  (2)给远方的亲友写封信。

  (3)整理读书卡片,详细分类。

  (4)执笔吮墨,挥毫书法、绘画。

  (5)读书。陶渊明说,他读书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可见,读书既是最好的享受,又是忘却过去的良方。

  四是控制法。当你怀念童年时,立即提醒自己:别忆旧,向前看。努力用理智控制自己的思绪。

  五是忆好不忆坏。老人怀旧感颇强,尤其心境不宁时,很难控制。出现这种情况时,要尽量多忆好事,少琢磨坏事。尤其不要被人生的坎坷、心灵深处的创伤所缠磨,否则会陷入痛苦的漩涡。据说,美国医务界有句口头禅:多往好处想,你就能健康,此话耐人寻味。


南205 2007-12-28 09:44

老年期精神疾病的原因主要有三种:

  (1)大脑的衰老。大脑是进行神经活动的器官,并且起着对全身各种机能进行调整、综合的控制作用。一般认为,从30岁以后大脑的神经细胞逐渐减少。80岁的老人与30岁时相比,大脑的重量减轻,因此,记忆减退,反应速度减慢。如果发生大脑病性老化过程的话,进入老年期后,会出现大规模的且高度的神经细胞变性,引发老年痴呆症。当大脑发生这种老化时,会产生记忆力显著下降,同时,连日常生活中最基本的、最重要的事情也会稀里糊涂。此外,作为大脑病变性老化,会发生大脑血管动脉硬化,结果,就造成脑梗塞、脑溢血等,神经细胞由于缺氧和没有补充营养而衰退,精神机能显著下降,日后就会导致脑血管障碍性痴呆症。

  (2)身体疾病的影响程度。老年人,精神与身体息息相关,老年人容易得种种慢性疾病,肉体本身也很容易成为精神上不安的源泉。这些都是老年人的特征,与青年人很不相同。因此,保持身体健康是维持精神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

  (3)社会心理原因。人在老年期丧失许多东西,如身体上的健康、经济上的独立,此外,还有如退休、亲朋好友的不幸等由此而丧失与社会及他人的交往。而且,这种经历的丧失,不会仅仅停留在一个点上,通常还会引起连锁反应。另外,经历的丧失有可能成为心理上的压力,给老年人的精神健康带来巨大的影响,并且老年人又不得不以本来就已经很脆弱的精神状态(以及精神力量)去应付和忍受这些变化。

  上述这些感到有精神疾患的老年人怎么进行心理治疗?应从以下八个方面去努力和把握。

  其一,性格不要过于内向。人的性格当然多种多样,各有所长,但从保持心理健康的角度看,性格不宜过于内向。大家知道,愉快的情绪是保证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要设法使自己情绪愉快起来。怎样才能保持愉快?很重要的一点是要接触人、要和人打交道。人具有社会性,不能离开社会而孤立存在,谁都必须接触社会、接触现实。要鼓起勇气多接触人,多和人说话,鼓励自己在人群面前锻炼,以逐渐改变怕见人的自卑感和过于内向的性格。

  怕与人接触的老年人可以从助人入手来解开思想疙瘩。中国有句老话:助人是快乐之本。改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要经常考虑别人,帮助别人,你帮助别人做些事,别人也会帮助你,这样大家的关系就会处理得比较好,你也就会有安全感。有安全感很重要,有些人得病的原因就是觉得自己在他人面前没有安全感,只有整日缩在自己精神世界里,越躲越会出毛病。

  其二,不要作白日梦。作白日梦对有心理问题的人来说,是有害的。因为他们不容易使自己的思绪从梦中解脱出来,结果常常是越想越兴奋,越想越激动,越想陷得越深,最后难以自拔,而成为精神上的隐疾,以致影响言行。例如,一些有精神问题的人,大多为性格内向者。性格内向的人,表面上看,他不与人来往,不声不响,好象很平静,实际上脑子不停地在活动。有的独自一人在那儿冥思苦想,海阔天空,虚无缥缈,完全脱离现实。在现实中得不到的,就靠从想象中得到,如认为自己考上了大学,做出了学术贡献,到国外去旅游,等等。这种脱离现实而又达不到的奢望叫做白日梦。有精神问题而又喜欢做白日梦的人,一定要使自己的头脑真正安静下来,在休息时就不要考虑问题,尤其不要考虑那些离自己现实生活较远,或自己根本无力解决的问题,一时想不清楚,也要强迫自己先放一放,过一些时候再考虑,可能更容易找到答案。

  其三,不要让自己感到生活单调、乏味。生活单调、乏味会使人对一切丧失信心,容易陷在苦闷中,导致和加重心理问题,无法协调自己的神经系统。各种各样的兴趣、爱好,对一个人的精神健康、协调情绪、平衡神经活动都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也有利于使生活丰富多彩。

  一个人如果什么都不会,对什么都没有兴趣,这样的生活岂不太乏味、单调了。人总得有点兴趣和爱好,例如下棋、打桥牌、集邮、书法、作画、看小说、欣赏音乐、钓鱼、滑冰、打球、游泳、爬山,这些室内的户外的活动都可以。就是织毛衣、聊聊天、学学烹调也很好。每人可根据自己的特点和条件来选择。

  其四,对生活事件能够应付。日常生活中发生的不平常、不愉快甚至不幸的事,我们称之为生活事件。生活事件所产生的精神刺激常是导致心理疾患的重要原因。如有的老人和原单位领导不和,发生矛盾、冲突,或与邻居吵架、殴打,或家庭成员不和,或工资没调上、房子没分到,或亲人伤亡等等。这类事件发生后,会加重精神负担,而有心理问题的老人还会导致精神崩溃。如何正确对待?最好是向知心人、好朋友、家里人倾诉,大家共同商量总比一个人想的要正确些。忧虑和烦闷千万不要闷在心里,独自一人悔恨、痛心、钻牛角尖,应该尽量坦率地讲出来。这样,不但可以给自己心理上找到一条出路,而且也有助于恢复头脑的冷静,把不必要的忧虑去除掉。这里,冷静尤其重要。精神有问题的人,遇事很容易内心冲动,外表有时看不出来,这种冲动如果不断加强、积累,找不到出路,就会突发出来,成为病态。

  其五,要时常保持一个远在的生活目标,有了这样的目标,精神上就不会纠缠在一些小事上,也不会感到空虚了。寂寞空虚的人,是容易产生恐惧心理的。充实生活的内容,使精神有良好的寄托,一些无谓的烦恼和忧虑就会减少。这里,特别应强调主动的、有目的的学习,如自己定个奋斗目标,准备在艺术方面或工程技术方面、医学方面、管理方面或其他方面做些什么,然后围绕这些目标,自觉自愿地努力学习,日积月累,内心就会感到充实,没虚度光阴,也不会胡思乱想。另外,学习也是锻炼脑子的一种方法。脑子不好好用,就要衰退或走偏。而脑力正常,精神状态也会正常。

  其六,不能懒懒散散。一天的生活要安排紧凑些、充实些。今日事今日毕,不要拖到明天,明天有明天的事。如今天的事不做完,老挂在心上,就有负担,做完了,就轻松了。拖拉,心理不愉快,会影响情绪,引起烦躁,尤其对心理有问题的人更是如此。

  其七,用体育锻炼来休息脑子,转移注意力。体育活动不光是锻炼骨骼、肌肉,也锻炼了身体各系统,其中也包括神经系统,可以使之敏捷、灵活、坚强。精神健康与身体健康是互为影响的。身体健康了,心理也会随之好转的。再有,体育锻炼还可以达到积极休息的目的,使头脑确实能很好地喘息一下。因此,体育锻炼必须经常化。

  其八,不要过于注意身体。人对自己的身体是要注意的,但一般性注意就可以了,太注意了,容易产生自我暗示,经常会觉得这儿痛、那儿不舒服,老怀疑自己是不是得了这个病、那个病。当然,病是想不出来的,但精神方面出了问题,负担重,要偏离正常;注意力不能内收,所谓内收,即老在自己身体上找毛病。有的老人比如头有些痛,就怀疑脑子里长东西,心里烦躁,不痛快,精神紧张不安,对外界一切正常活动都不感兴趣,自我暗示觉得头痛越来越厉害,又不敢去医院检查,怕检查出病来怎么办?结果导致神经官能症。因此,要提倡把注意力集中在学习、工作、事业、兴趣爱好、与人的交往上,使自己性格开朗,心情愉快。

  上述八点如能做到,有精神疾患的可以从痛苦中解脱出来;无病的,可以使自己保持精神健康,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


南205 2007-12-28 09:45

28不论遇事或无事都整日沉默寡言,怎么办?

  少数性格内向的人,到了老年会变得沉默寡言,胆小拘谨。这种现象发展到严重时,当事人会眼呆神痴,终日不语,情绪低沉,厌世轻生,这可能是得了老年期忧郁症。

  产生这种疾病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年老体弱,生活不便,久治不愈的慢性疾病的纠缠,某些难言之隐的精神创伤,预见老死将至的悲哀,老伴或亲友长逝的打击,子女虐待的痛苦,对某些不适症状的疑病妄想,孤独无依又自认对社会无用的心理刺激等等。以上这些情况,虽说有一定的外界因素,但多半出自老年人的主观意念,而且出现症状后常不为家人所理解,所以病症会日渐严重。

  当老年人出现沉默寡言的情况时,本人和家庭成员都要充分重视。作为老年人,应该正视人生现实,设法经常保持乐观情绪,排除一切忧郁的意念。具体的做法是建立有规则的生活制度,参加一定的文体活动,避免孤独与深居简出,学会自我制怒解愁和自得其乐,与少儿青年建立忘年交,培养兴趣爱好,如书法绘画、养鸟种花等。总之,要以丰富多采的生活充实自己的精神世界。

  作为老人的家庭成员,应该对老人倍加尊敬和关心。要经常和老人谈谈形势见闻,叨叨邻里琐事;陪老人外出散散步,逛逛公园,走走亲戚朋友;创造各种欢乐的环境,防止老人孤独,让其享天伦之乐。

  此外,老人还可以求助于医生,进行药物和心理治疗。通过服用抗忧郁的药物,以及疏导劝慰、解释鼓励、说服暗示、自我调整等方法,来达到建立正常心理和新的行为反应的目的。


南205 2007-12-28 09:45

28常言道:得神者昌,失神者亡,老年人怎样自养其神?

  神,是我国传统医学中被经常使用的概念之一。《内经》中就有得神者昌,失神者亡的记述。意思是说,神的存在标志着人体的昌盛,而神的消失则说明人体的死亡。可见,神与人体的生死盛衰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祖国医学认为,思虑是神的一种功能,少思则神和,多思则神伤。因此在讲到养生时,提倡人们要省思少虑。《养生谚语》说:人之致思发虑,致一思,出一神,注一念,出一神,如分火焉。火愈分,油愈干,火愈少,神愈分,精愈竭,神愈少。

  彭祖是人们传说中的老寿星。据说,到了商朝末年,他已经活了767岁,尚未显出老态。彭祖养生就强调保神,他告诫人们说:积忧不已则魂神伤矣,愤怒不已则魂神散也,喜怒过多,神不归室;憎爱无定,神不守形。汲汲而欲,神则烦;切切所思,神则败。彭祖还认为,摄生养神,要靠平时修身养性,人一生一世久远之期,寿不过三万日,不能一日无损伤,不能一日无修补。那么,怎样修补呢?最好的办法之一就是闭目养神,提倡省思少虑。当然我们说的省思少虑,是指那些与社会、与事业、与个人寿命不利的思、多余的思、无益的思,暂时做不到的事情,不愉快的事情等等。

  一个人在社会上,不论是工作、社交,还是再婚、建立新家庭,也不论是同志关系、地位、荣誉、级别待遇等等,个人的希望和现实往往是有差距的。把所有不如意的事情都去思考一番,那将劳神费力,损害健康。

  克服无益的思考当然是与人的世界观、信念等有着直接联系的,但是也有方法和意志的因素。这里重点向老人介绍一个省思少虑的方法,这就是学会遗忘。心理学家指出:记忆的天性就是好遗忘,人的天性就是好为自己的遗忘而发愁。

  遗忘是记忆的反面,遗忘和记忆二者缺一不可。记忆是人们正常生活、工作的基础,失去记忆,就等于失去了正常生活和工作的能力。然而,遗忘又是不可缺少的,在某种意义上说,遗忘又可以增强人们的记忆,使人省思少虑,提高工作效率。科学家测定,人所记忆的东西一天后便会忘掉1/4

  一个人如果对所有的事物都不分轻重主次,全部塞满头脑,必然造成思维紊乱,耗费精力,所以,若对生活中的任何事情都记忆犹新,未必是件好事,如果能把一些不必要记忆的事遗忘掉,则是件值得庆幸的事情,它可以使人减少那些多余的思考。

  近年来,国外专家研究表明,记忆使脑神经绷紧,遗忘使脑神经放松,这一张一弛维持着人脑的正常思维功能。例如,许多科学家对科研中的每一微小数据和环节都了如指掌,有着惊人的思维能力,但他们对生活中的事情却十分容易遗忘,甚至把墨汁错当咖啡喝掉,这就说明人的脑神经不可能、也不允许什么时候都处于高度紧张之中,什么都去思考。这里,遗忘就可以起到调节作用,遗忘能减轻大脑的负担,降低脑细胞的耗氧,为大脑健康服务。

  可见,遗忘在防治心理疾病方面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它是老年人心理养生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老年人有必要掌握遗忘的规律,使其更好地为精神养生与心理保健服务,促进心身健康。


南205 2007-12-28 09:46

为了帮助老年人省思少虑,这里向你介绍一种格式塔疗法,相信对自养其神有些启发。

  格式塔疗法是由美国精神病学家弗雷德里·S·珀尔斯博士创立的。这种方法的原则,实际上是一种自我心理修养,自我疏导和排遣,它对于自养其神是有意义的。这里摘其要者介绍给大家。

  一是生活在现在。不要老是惦念明天的事,特别是不要老是为昨天发生的事而懊悔。把精力集中到今天所干的事情上来。因为遗憾、悔恨、内疚和难过等,不仅不能改变过去,而只会影响今天的情绪、工作,耗费更大的精力。

  二是生活在这里。不要杞人忧天,徒劳无益,对远方发生的事情,想它也是没有用的。假设你的子女生活在很远的地方,你老是惦念他(),这样会耗费精力,还不如做一点实实在在的事情。

  三是停止猜想,面向实际。当遇到领导或单位的同事,你向他们打招呼时,可他们没有反应,连笑一笑都没有。如果就此猜想下去,就不得了:这个人为什么会这样?他是不是对自己有意见,对自己存有戒心呢?轻视自己吗?甚至会联想到他是不是敌视自己?其实,你也许没有料到,这个人当你向他打招呼的时候,他可能正心事重重,情绪不好,想着家里发生的不愉快的事,因而没有留心你呢!所以,想入非非,胡乱猜测,常常会给人带来多余的思虑,是造成不良情绪的祸根。

  四是暂停思考,多去感受。有的人对人事关系、工作、荣誉等,总是容易陷入思考,如怎样才能提高自己的威信、怎样才能做出成绩、怎样才能搞好与领导的关系等等。如其这样耗尽脑汁,不如去做些实际工作,甚至观赏一下山野的美景,聆听一下悦耳的音乐。因为这些感受比起毫无价值的思考来,对身体更有意义。

  五是也要输进不愉快的情感。人通常都希望有高兴、有快乐等这样一些愉快的情感,而不愿接受那些忧郁、悲哀、凄凉等等不愉快的情感。但是这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现实的。因为有高兴就必然有悲哀,相反,有悲哀也必然有高兴,这之间不仅是相对而言的,也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因此,正确的态度应该是既要接受可以带来愉快情绪的事情的到来,也要做好接受带来不愉快情绪的事情的准备,这样在不愉快的事到来时,不致于经不住。

  六是我就是我。不要说我如果是某某人那该多好,我要是处在某某人的条件也一定会成功等。应该从自己的起点出发,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既不要怨天尤人,也不要想入非非。

  七是要对自己负责。就是说个人的失败、个人的不得志,要从主观上找原因,自己的事自己负责,不要把责任归罪于家庭环境、领导不力等客观原因上去,否则会陷入更多的思考。

  总之,从这种格式塔疗法中可以看到,由于时间、环境、条件在不断变化,人的一生在角色上会出现不同的变化,就是在同一个时期,角色也在出现不同的变化。这就要求老年人必须承认这些变化、适应这些变化,做到心安理得、省思少虑。否则,总是思来想去,就会使自己的心理造成不良的影响,甚至会埋下染上疾病的定时炸弹


南205 2007-12-28 09:46

29常言道:得神者昌,失神者亡,老年人怎样自养其神?

  神,是我国传统医学中被经常使用的概念之一。《内经》中就有得神者昌,失神者亡的记述。意思是说,神的存在标志着人体的昌盛,而神的消失则说明人体的死亡。可见,神与人体的生死盛衰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祖国医学认为,思虑是神的一种功能,少思则神和,多思则神伤。因此在讲到养生时,提倡人们要省思少虑。《养生谚语》说:人之致思发虑,致一思,出一神,注一念,出一神,如分火焉。火愈分,油愈干,火愈少,神愈分,精愈竭,神愈少。

  彭祖是人们传说中的老寿星。据说,到了商朝末年,他已经活了767岁,尚未显出老态。彭祖养生就强调保神,他告诫人们说:积忧不已则魂神伤矣,愤怒不已则魂神散也,喜怒过多,神不归室;憎爱无定,神不守形。汲汲而欲,神则烦;切切所思,神则败。彭祖还认为,摄生养神,要靠平时修身养性,人一生一世久远之期,寿不过三万日,不能一日无损伤,不能一日无修补。那么,怎样修补呢?最好的办法之一就是闭目养神,提倡省思少虑。当然我们说的省思少虑,是指那些与社会、与事业、与个人寿命不利的思、多余的思、无益的思,暂时做不到的事情,不愉快的事情等等。

  一个人在社会上,不论是工作、社交,还是再婚、建立新家庭,也不论是同志关系、地位、荣誉、级别待遇等等,个人的希望和现实往往是有差距的。把所有不如意的事情都去思考一番,那将劳神费力,损害健康。

  克服无益的思考当然是与人的世界观、信念等有着直接联系的,但是也有方法和意志的因素。这里重点向老人介绍一个省思少虑的方法,这就是学会遗忘。心理学家指出:记忆的天性就是好遗忘,人的天性就是好为自己的遗忘而发愁。

  遗忘是记忆的反面,遗忘和记忆二者缺一不可。记忆是人们正常生活、工作的基础,失去记忆,就等于失去了正常生活和工作的能力。然而,遗忘又是不可缺少的,在某种意义上说,遗忘又可以增强人们的记忆,使人省思少虑,提高工作效率。科学家测定,人所记忆的东西一天后便会忘掉1/4

  一个人如果对所有的事物都不分轻重主次,全部塞满头脑,必然造成思维紊乱,耗费精力,所以,若对生活中的任何事情都记忆犹新,未必是件好事,如果能把一些不必要记忆的事遗忘掉,则是件值得庆幸的事情,它可以使人减少那些多余的思考。

  近年来,国外专家研究表明,记忆使脑神经绷紧,遗忘使脑神经放松,这一张一弛维持着人脑的正常思维功能。例如,许多科学家对科研中的每一微小数据和环节都了如指掌,有着惊人的思维能力,但他们对生活中的事情却十分容易遗忘,甚至把墨汁错当咖啡喝掉,这就说明人的脑神经不可能、也不允许什么时候都处于高度紧张之中,什么都去思考。这里,遗忘就可以起到调节作用,遗忘能减轻大脑的负担,降低脑细胞的耗氧,为大脑健康服务。

  可见,遗忘在防治心理疾病方面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它是老年人心理养生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老年人有必要掌握遗忘的规律,使其更好地为精神养生与心理保健服务,促进心身健康。

  为了帮助老年人省思少虑,这里向你介绍一种格式塔疗法,相信对自养其神有些启发。

  格式塔疗法是由美国精神病学家弗雷德里·S·珀尔斯博士创立的。这种方法的原则,实际上是一种自我心理修养,自我疏导和排遣,它对于自养其神是有意义的。这里摘其要者介绍给大家。

  一是生活在现在。不要老是惦念明天的事,特别是不要老是为昨天发生的事而懊悔。把精力集中到今天所干的事情上来。因为遗憾、悔恨、内疚和难过等,不仅不能改变过去,而只会影响今天的情绪、工作,耗费更大的精力。

  二是生活在这里。不要杞人忧天,徒劳无益,对远方发生的事情,想它也是没有用的。假设你的子女生活在很远的地方,你老是惦念他(),这样会耗费精力,还不如做一点实实在在的事情。

  三是停止猜想,面向实际。当遇到领导或单位的同事,你向他们打招呼时,可他们没有反应,连笑一笑都没有。如果就此猜想下去,就不得了:这个人为什么会这样?他是不是对自己有意见,对自己存有戒心呢?轻视自己吗?甚至会联想到他是不是敌视自己?其实,你也许没有料到,这个人当你向他打招呼的时候,他可能正心事重重,情绪不好,想着家里发生的不愉快的事,因而没有留心你呢!所以,想入非非,胡乱猜测,常常会给人带来多余的思虑,是造成不良情绪的祸根。

  四是暂停思考,多去感受。有的人对人事关系、工作、荣誉等,总是容易陷入思考,如怎样才能提高自己的威信、怎样才能做出成绩、怎样才能搞好与领导的关系等等。如其这样耗尽脑汁,不如去做些实际工作,甚至观赏一下山野的美景,聆听一下悦耳的音乐。因为这些感受比起毫无价值的思考来,对身体更有意义。

  五是也要输进不愉快的情感。人通常都希望有高兴、有快乐等这样一些愉快的情感,而不愿接受那些忧郁、悲哀、凄凉等等不愉快的情感。但是这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现实的。因为有高兴就必然有悲哀,相反,有悲哀也必然有高兴,这之间不仅是相对而言的,也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因此,正确的态度应该是既要接受可以带来愉快情绪的事情的到来,也要做好接受带来不愉快情绪的事情的准备,这样在不愉快的事到来时,不致于经不住。

  六是我就是我。不要说我如果是某某人那该多好,我要是处在某某人的条件也一定会成功等。应该从自己的起点出发,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既不要怨天尤人,也不要想入非非。

  七是要对自己负责。就是说个人的失败、个人的不得志,要从主观上找原因,自己的事自己负责,不要把责任归罪于家庭环境、领导不力等客观原因上去,否则会陷入更多的思考。

  总之,从这种格式塔疗法中可以看到,由于时间、环境、条件在不断变化,人的一生在角色上会出现不同的变化,就是在同一个时期,角色也在出现不同的变化。这就要求老年人必须承认这些变化、适应这些变化,做到心安理得、省思少虑。否则,总是思来想去,就会使自己的心理造成不良的影响,甚至会埋下染上疾病的定时炸弹


南205 2007-12-28 09:47

30怎样对待面临严重的疾病或死亡而产生的恐惧感?

  生老病死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人老了不免要生病,严重的疾病会导致死亡。但人们由于对死亡不够了解,或出于对生的留恋,或受人死后如何如何的传统观念的影响,于是对死亡产生恐惧感,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消除恐惧感的根本办法是以唯物辩证的态度正确对待死亡。生物学告诉我们,一切生物(包括人)在正常条件下,他()们的生命都要经历出生、发育、成熟、死亡的发展阶段,这是谁也改变不了的自然规律。古代帝王寻求长生不死之术,结果一样葬身于泥土。因为他的要求是违背自然规律的,因此是不可能实现的。有生必有死,生生死死,世界才得以不断向前发展。古今中外许多哲人、思想家甚至明君,都懂得这个道理。比如曹操在他脍炙人口的咏志诗《龟虽寿》中写道: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曹操在他生活的时代,能以这种旷达的态度对待死亡,的确是难能可贵的了。又如清代很有作为的康熙皇帝,并不像别的皇帝那样忌讳死亡,康熙曾说:人之有生必有死,如朱子之言,天地循环之理,如昼如夜,何足惧也。康熙认为有些高龄老人抱怨衰老,此乃理未明也,他说:人于凡事,能顺之自然,则于身有益。康熙能成为一位长寿皇帝,可能与他这种明理的态度密切有关。英国近代哲学家培根说:其实,与其愚蠢而软弱地视死亡为恐怖,倒不如冷静地看待死——把它看做人生必不可免的归宿。一位叫哈姆莱特的外国人说得更平静:死亡便是睡眠,再没有什么更多的意义。人总是要死的。如果生命之钟行将停摆,我们就平静地面对它。在钟没有停摆前,争取做到像幼儿园的孩子一样,对过去和未来毫不牵挂,全力以赴地过好每一个今天,这也许是老年人最后的幸福所在。

  如果我们把生命不仅仅理解为与肉体结合在一起的,而且还与某种永存的东西如事业、精神产品结合在一起的,而你已在事业上竭尽心力、创造了成绩,那么即使你的躯体死去,你的精神生命将是永存的。我们应当努力做到积极地创造永存,平静地接受死亡。所谓力争多贡献,不留遗憾在人间,也就是这个意思吧。


南205 2007-12-28 09:47

31怎样对待意外刺激或遇到剧变而发生心理失衡?

  这里说的心理失衡是指老年人遭到突如其来的事故,受到意外打击如亲人暴死、猝死、子女严重触犯刑律,家中遭到重大灾害等在心理上产生剧烈反应,超过了自我控制的能力,发生心理与行为失常的现象。其表现如哭笑无常、呆木等。一时性的失衡经过本人自我努力和亲友劝导可以较快恢复,长期性的失衡会导致精神疾病如痴呆、疯癫、精神分裂症等,甚至会危及生命。

  因此,如有老人发生心理失衡时,其亲朋好友一是要精心照顾,要及时地、多多地给予关心与体贴,给他说明不幸既已发生,就只能面对不幸,过度悲恸无济于事,今后有困难大家协助克服,使老人尽快从绝望中解脱出来,恢复心理的平衡。如果有条件的话,转换一下环境,是个有效的办法。比如到亲友家住一段时间,以免老呆在家中触景伤情,有利于心绪较快平静下来,恢复正常。

  如有老人发生心理失衡时,可用反向刺激办法来矫正。据说南北朝时,鄱阳郡王爷被齐明帝杀害后,其王妃悲痛欲绝,一直无法排遣对丈夫的思念之情,终于一病不起。虽经多方治疗,仍不见效。一天,其兄南康郡太守刘滇请来一位画师殷倩,求他做一幅鄱王爷的画像,以作妹妹临终前的安慰,殷倩深知王妃心境,经过一番冥思苦想以后,作好一幅画,转交他人,并让刘滇告知妹妹,说有人曾偷画王爷像,要王妃派亲信以高价赎取。王妃得画一展,画面描绘的竟是王爷生前和一宠妾在镜前调情的丑态,立即忿然大怒,从床上一跃而起,骂到:这老色鬼,早该千刀万剐!”从此,她愁容尽消,病体逐渐康复。心病还要心药医,作画人精心画出鄱阳王的丑态,给王妃一个反刺激,用妒恨去化解由爱而产生的哀伤,心情豁然开朗,所以也就画到病除了。

  防患未然。避免老年人发生心理失衡最根本的办法是老年人平日应注意心理健康的锻炼,培养起正确对待不幸与打击的态度,增强对待不幸与打击的耐受能力。要知道,人是无力使不幸与自己完全无缘的,但人们可以靠锻炼自己的意志在遇到不幸时战胜不幸。如果不幸在你的生活中发生了,就只能面对它,凡是能减少受害程度的尽力想法减少,能补救的尽量想法补救,能克服的尽力想法克服。总之,要经受得起不幸和打击,免于心理与行为失常。平时有了这种思想修养与意志锻炼,那么当面临不幸与打击时,就能够保持自身的人格完整与心理平衡,这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是避免发生心理失衡的根本办法。


南205 2007-12-28 09:48

33怎样对待遇事多疑的不健康的心态?

  有些老年人,对小辈、邻居、朋友、熟人的态度、言行往往十分注意和敏感,总觉得他们在背后议论自己或看不起自己,因此,经常猜疑,捕风捉影,结果,影响了家庭和睦和人际关系。

  猜疑心是一种不健康的心理表现,它是家庭成员、朋友、同事情感之树的蛀虫,是生活、工作道路上的羁绊。凡事多疑的思想方法,是预先地、主观地设置一个个框框,然后按这个框框去取舍材料。具有猜疑心的人往往先从主观上假设别人对自己有看法或不满,然后把生活中许多无关的事拉扯在一起来证明自己的看法。有的是自己无中生有地制造出来,有的甚至把别人的善意曲解为恶意。要消除猜疑心,首先要抛却成见,不要戴着有色眼镜看人。

  老年人的许多猜疑和多心,实际上正是由于平时自己缺少与他人的思想交流,人为设置心理障碍的结果。因此,老年人要主动放下思想包袱,胸怀坦荡地多与他人赤诚交往,尤其是至亲好友之间,一时有什么误会而产生了猜疑心,则应及时谈心通气,解除疙瘩。如果把猜疑心锁在自己心里,只会加深矛盾,影响彼此间的感情。此外,遇事要多从好处想,本来别人是好意或无心,而你却往坏处想,那就把事情搞坏了。


南205 2007-12-28 09:48

32怎样对待乐极生悲?

  狂怒伤身已为世人所共知,而暴喜的危害似乎未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其实,喜与怒一样,都是大脑皮层兴奋、抑制过程所表现的状态之一。狂怒伤身,暴喜同样也于健康极为不利。古往今来,中外历史上有许多乐极生悲,暴喜亡身的事例,古代希腊有位名叫蒂亚高拉·德罗特的老人,他的3个儿子在一次奥林匹克运动会上都同时获得了冠军,当蒂亚高拉在运动场上大笑着与3个头戴桂冠的儿子热烈拥抱时,竟气绝而死。古罗马喜剧诗人菲利庇德曾多次在诗歌大赛中受挫,只是在他的诗人生涯的最后时刻才出乎意料地获得梦寐以求的成功,但诗人却因兴奋过度笑得窒息而死去。在我国历史上也有不少这方面的记载和故事。程咬金90寿辰时,回首往事,思绪万千,十分激动,结果乐极而暴亡;岳家军中的大将牛皋活捉了金国四太子、侵宋元帅金兀术后,喜极大笑,最后也因乐暴亡。三国时蜀将赵子龙,百战沙场,未曾受伤,可是在庆功宴上,竟死于大笑之中。

  现代医学研究发现,当人处于高度兴奋状态时,大脑可通过神经和内分泌器官使心率加快,血压上升,呼吸急促,甚至体温超常等等。这些变化如发生在原有冠心病、动脉硬化、高血压病的老人身上,就会在体内掀起轩然大波,引起阵发性心动过快,心律失常甚至导致心肌梗塞、脑溢血而死亡。据研究测定,人在高度兴奋时,脉搏可由每分钟60次增加到120次,收缩压可从120猛增到200毫米水银柱。为避免乐极生悲的事件发生,老年人尤其是患有高血压、冠心病、动脉硬化等疾病的老人,应努力避免强烈的精神刺激,当遇到老年得子、亲友久别重逢、中彩获巨奖、事业意外成功等等特别使人高兴、激动的事件时,千万要注意保持情绪的稳定,尽可能淡化强烈的情绪冲动,并不断进行心理暗示,告戒自己别太高兴,别太高兴!”同时,应将自己的高兴之事告诉更多的亲朋好友,让大家分享你的快乐,以便使过于积聚的兴奋情绪得以分流和宣泄。


南205 2007-12-28 09:49

35为什么有些老年人表现自私?

  老年人的自私,和通常一个人在思想本质上的自私不同,它是人在老年期的一种心理变态。老年人的自私可以表现为:有的人原先很慷慨大方,上了年纪却变得十分吝啬,样样都分我的你的,甚至对自己的妻儿也有心眼;有的人事事总好以自我为中心,处处以关心自己为重;有的人过份重视自己的自我感觉和情绪变化,对其他家庭成员却不关心,不体谅。这种自私心理的产生,或者与老年人的社会交往范围缩小,与是非判断能力的减弱有关;或者与老人在生活上缺乏他人的关心,在经济上要依靠他人生存有关;或者与他们的社会地位和家庭处境的改变有关;或者与老年人的那种变化了的性格特征有关。但总而言之,这些情况的变化常常是由于他们以自私去适应变化了的环境。此外,也有少数老年人表现有一种感情上的自私,例如:他们在子女即将成婚离家之时,总感到放心不下,眷恋着子女厮守在一起的时光,而且对他们未来的女婿和儿媳怀有一种戒心,担心婿媳的到来会影响子女对自己的感情;个别的老年父母甚至把儿女视为自己的私有财产,别人要是不付出使他们满意的代价,就难以谈论婚嫁。象这一类自私心理存在的结果,必然容易产生翁婿、婆媳间的矛盾和隔阂。年轻人在懂得了有些老年人所以表现出自私的原因之后,对他们在物质上和感情上的自私,最好能采取宽容和让步的态度,只要明白事理的小辈们能多念及年老的父母曾为了子女的成长省吃俭用、含辛茹苦、无私地奉献了一生,那么,对人到老年时想要多照顾一点自身,也就无可指责了。总之,对老年人应抱同情和体谅的态度,并尽力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满足他们的某些正常要求,以此来提高这些老年人的安全感,帮助他们克服老年期的自私心理。


南205 2007-12-28 09:49

34怎样对待懒惰而导致的心理衰老?

  著名的德国医生戈费良指出:世界上没有一个懒人可以长寿,凡是长寿的人,其一生总是积极活动的。他的这段话,已受了实践的检验,是真理。经查阅我国寿星100多人的长寿资料,他们有一条共同的长寿秘诀,那就是热爱活动,长年坚持劳动和体育锻炼。俄国文学家托尔斯泰讲:我若停止给自己找点工作干,那么我早就不行了,因为这种工作能增进我的健康,使我能睡个好觉,情绪饱满。

  老年人离退休后,虽然过着自由松散生活,但一定要适当参加体育活动,和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对于增强体质,延缓衰老,保持生命活动,有着积极的作用。

  有一些老年人,离退休之后,一天到晚把自己关在家里,吃了睡,睡了吃,苦恼烦闷,生活单调;有的认为,辛苦了几十年,离退休后应该坐享清福。其实,这种心理状态对延缓衰老极为不利。达尔文曾经说过:寿命的缩短与思想的空虚是成正比的。这说明寿命的长短与精神作用是至关重要的。如果一个人饱食终日,无所事事,百无聊赖,不仅思想空虚,而且久而久之,还会产生一种失落感和老朽感,而这种失落感和老朽感会使人精神萎靡不振,情绪抑郁,甚至导致机体各器官的生理功能紊乱,影响心身健康。同时,一个人如果终日闲坐,四肢不动,整个机体得不到应有的活动,会导致血脉不畅,肌肉逐渐萎缩,内脏器官也会加速退行性的改变,使衰老来得更快。所以,老年人离退休后,决不可产生懒惰心理,凡是自己能做的事,要力争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并适当的参加一些体育活动,如散步、打太极拳、练保健气功等,能使精神旺盛,起到延缓衰老作用。


南205 2007-12-28 09:50

36怎样对待恐惧症?

  少数性格内向的人,到了老年,会产生一种莫名其妙的恐惧心理。他们处处胆小拘谨,总感到忐忑不安。这种现象发展到严重时,当事者会自感心神不定,坐立不安,焦躁烦闷,甚至陷入不能自拔的痛苦境地,也会由此而引起血压升高,心跳加快,食欲减退和头痛失眠。恐惧症是神经官能症一类的症状,它是一种较轻的心理或精神障碍,但还不是精神病。恐惧症可以表现在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常见的如:对鬼怪的恐惧,对疾病的恐惧,或对食物的恐惧等。世界上并没有鬼神,但有的老年人自述曾经见过,这实际上是由心理学上所说的错觉和幻觉所造成;有的老年人不敢吃鸡,因为怕得癌症;有的不敢吃鸡蛋,怕胆固醇增高使血管硬化;有的不敢吃花生,因为怕吃到变质的花生也会诱发癌症……患恐惧症的老人还有种种禁忌,如由于害怕被子女嫌弃,不敢提出完全正当的要求;怕发生车祸,因而以步代车;怕煤气中毒,因而拒用煤气灶;怕身受辐射线伤害,因而不敢看电视,等等。对这一类老年恐惧症的治疗,也必须以心理方法为主,适当辅之以药物治疗;而最为重要的,是帮助老年人培养起乐观的性格,减少其焦虑和紧张的情绪,还要帮助他们破除迷信思想,使他们相信科学,尊重科学,按照科学的道理去争取延年益寿。


南205 2007-12-28 09:50

37男人比女人短寿的心理原因在哪里?

  对男人和女人哪一方寿长的问题,一般人可能从男人比女人强壮的表面现象出发,认为理所当然是男人的寿命长。事实上,古今中外,从观测和统计所得出的一致结论却是,男人比女人寿短。现代科学证明:从生理学上看,人的寿命与免疫调节基因有关,这种基因存在于人的X性染色体中,由于女人具有双倍于男人的生理免疫物质,因此,女性体内的抗体较强,抵御疾病的能力也强。此外,女性容易建立条件反射,对环境的适应性强,体内分泌的雌性激素、月经来潮和分娩失血都能促进女性机体的新陈代谢、延缓其衰老的进程。再从社会因素来看,人的寿命与经济、职业、环境等有密切关系。在现代社会里,男人从事高空、高温、地下、海底等危险职业的较多,容易造成死亡。而女子一般说生活比较有规律,工作担子相对轻些和安全些,受死亡的威胁比较小。但是如果再具体、深入地来分析一下男性老人比女性老人寿短的原因,那么,在很大程度上则是由社会心理的因素所促成的。我们很简单地来作一分析:男性老人退休以后,往往容易随着其社会地位的下降和经济收入的减少,而削弱其进取心与成就感。有些男性老人由于闲暇时间增多,便觉得无所事事,意志松弛,情绪低落,经常缅怀愉快的往事而悲观估计着未来,选择了一种消极的、缺乏精神寄托的生活方式。女性老人则与此不同,由于她们必须一肩挑双担,既要为社会工作,又要为家庭服务,故生活总是紧张而积极的,一旦退休回家,仍然需要料理家庭事务。这种持续性的社会贡献,使她们要求自己始终保持着充沛的精力和强烈的责任感。这同时也就使她们中的绝大多数,在晚年仍有一个新的生活目标。她们中有的继续参加社会公益活动;有的愿意照顾丈夫,关心儿女子孙,帮助小辈取得生活和事业上的成功;即使老年丧夫的妇女,她们也比较容易因生活的多样性和繁杂性而控制对死者的怀念,较快地调整自己的生活适应能力。由此可见,女性老人比男性老人长寿,心理因素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南205 2007-12-28 09:51

38怎样对待返童现象

  在生活中可以见到有这样的老年人,他们的语言、思维和动作都象个不懂事的小孩子,说话幼稚少分寸,举止失当难作真,争吃贪玩无节制,情绪多变没标准。这类老人,平日常常会因小事而生大气,甚至与儿孙辈们斤斤计较,使人觉得啼笑皆非。这种现象,俗话叫做老变小老小孩儿,心理学上称之为返童现象。它的出现,是一种人的心理异常的表现,是老年人主观上缺乏自制能力,客观上缺少别人关心慰藉,与周围人失去正常沟通的一种极端表现,也是大脑功能退化的结果。作为家庭中的成员,应宽待这样的老年人。遇上有老年人爱吃的东西,最好象对待孩子一样进行耐心的开导,碰到有意见分歧时,应尽量不计较他们的态度,相反,要用温柔的语言去帮助老年人控制情绪,使他们感到家庭的温暖,同时,也要坚持说理,使返童老人能提高认识。事实告诉我们,返童现象在文化修养较高、性格意志坚强的老年人中间是比较少见的。


南205 2007-12-28 09:51

39怎样对待力不从心的这种心态?

  一个人的生理衰老和心理衰老不大可能完全平衡地发展,每当生理衰老的速度超过心理衰老时,就会产生一种力不从心的感觉。有时候,老年人自感力不从心,也并非意味着本身的真正衰老,它或许是出于老年人在某个时期的暂时虚弱,待到健康一恢复,这种心理就会消失。在一个人的晚年生活中,力不从心常可由人为的或客观的两方面原因所造成。例如:一些不服老的老人,在自己正好力不足的时候,想要去完成心有余的事;一些自尊心强的老人,不愿意多麻烦别人、多受他人的怜悯,经常有意拒绝旁人的帮助,执意承担对自己超负荷的活动;一些身边无子女的老人,被迫坚持干完各种力不能及的劳务。力不从心而又勉为其难的结果,往往最容易加速老年人机体的衰老,且容易发生意外。不少突然发病身亡的老年人,除了因受其本身情绪的影响外,也常与他们进行力不从心的拼搏有关。凡具有这种心理感觉的老年人,最好不要有过重的思想负担。正确的解决办法是:一方面,要注意体育锻炼,增强体质,以推迟自己生理衰老的进程;另一方面,要努力克服争强好胜的思想,根据本人的健康状况,酌情减少活动量,善于自我控制,争取做到适可而止留有余地。青、壮年家庭成员则要自觉关心和体谅老年人,不仅不应该加重他们的家庭劳务量,而且应该主动抢干重活、累活。因为小辈的关心体贴,常是消除老年人力不从心之感的有效办法。此外,随着生产建设事业的发展,社会也应当积极考虑加强对老年人的生活服务措施,增加老年人的社会福利,使老年人能无忧无虑地过好晚年生活。


南205 2007-12-28 09:51

40孤寡老人怎样对待产生情感醋意的这种心态?

  孩子是父母的亲骨肉。一个人从婴儿呱呱落地到长大成人,无不倾注了父母抚养的心血和辛劳,但父母对子女的感情与子女对父母的感情往往是不等价的,这种情况在当今的西方社会里表现得更为明显。做父母的,对自己的子女自幼到大,始终倾注着强烈的爱心,尤其是做母亲的更是如此。在父母的眼里,孩子再大,即使结了婚、当了爸爸或妈妈,儿女总还是孩子,因此对儿女总希望他们仍然像童幼时代那样对自己无话不说,亲密无间,使父母在儿女的情感世界中始终占有不可替代的地位。但是,随着儿女逐渐长大成人,一旦度过了心理断乳期,儿女的独立意识即明显增强,他们希望脱离父母的监护而独立活动,对父母过多地盘问、干涉他们的私事感到厌烦,特别是当儿女结婚成家以后,两代人之间的心理距离就会越来越明显。

  有些老人对家庭成员间,尤其是父母与子女间的这种心理变化缺乏思想准备,总喜欢用老眼光、老方法对待和要求他们,希望他们像以往一样言听计从,结果引发出一系列心理矛盾与冲突。曾在我国观众中轰动一时的墨西哥电视连续剧《诽谤》,生动地塑造了一个既爱儿女,又对女儿充满嫉妒和醋意的母亲形象——马蒂尔德。女儿阿尔玛是那样纯洁可爱,婚前她是母亲的掌上明珠,婚后她深深地爱着自己的丈夫维克多,而马蒂尔德因阿尔玛的这种情感转移而产生了醋意,觉得是维克多夺走了女儿对自己的爱,埋怨是女儿女婿使自己变得更加孤单寂寞,因而在心理上产生极大的不平衡,使自己感到十分苦恼。最后,由于马蒂尔德的一系列错误做法,导致女儿生命的毁灭。这个损人又不利己的惨痛悲剧,值得老年朋友们记取和引以为戒。

  其实,在人的一生中,出现像阿尔玛这种情感转移是不足为奇的。有些老年人因此而指责儿女负心,怪儿子娶了老婆忘了娘,说女儿嫁了丈夫心向外,这是没有道理的。老人,尤其是丧偶的孤寡老人要摆脱这种困境,办法之一就是设法再婚,老人有个老伴以后,生活上可以相互照料,精神上能有个依靠,对儿女们情感上不容易产生醋意;办法之二就是多与青年人接触,多从青年人身上感受青春的活力和朝气。


南205 2007-12-28 09:52

42怎样对待记忆力在急剧减退?

  一个人的记忆力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一般来说,老年多忘事,老年人的记忆力比青年人相对地较差。有些学者认为这可能和记忆的物质基础——人脑内核糖核酸的供体减少有关。但是,如果记忆力明显地一天天坏下去,轻则对于刚刚发生的事情、激动人心的非常事件、重复发生的事情都记不牢;重则会重复地购买相同的物品,迷失方向,走不回自己已经居住了多年的家,还有的老人,把一切往事都忘得一干二净等等,这种记忆力急剧减退的现象,说明已经走向病态心理的边缘,或者说,这已经是病态心理了。

  记忆心理学上有所谓的健忘症,或称之为遗忘症。它是人们的意识与现实的联系由于来自某些内心刺激的干扰,而接触不良或暂时中断所形成的。老年健忘症患者丧失记忆力,常常表现为愈是他们希望回忆的事情,愈是回忆不起来。在这些老年人当中有的在较短的时期内可以恢复记忆,而有的则要持续很久。

  在日常生活中,更为常见的是记忆力减退。迟睡,睡眠不足,缺少运动,缺少新鲜空气,烟酒过量等等,都会导致记忆力衰退,这是生理上的原因。长期过分地焦虑、忧郁等等,也可以使记忆力减退,这是心理上的原因。

  为了长久地保持良好的记忆力,为了不使记忆力急剧地减退,就应当很好地保护大脑。因此,应采取如下四点防范措施:

  (1)老年人要对老年记忆有正确的认识。

  从总的发展趋势来看,老年人的记忆力是有所衰退,个别的老人出现急剧减退的现象,确实令人担忧。但从整体上讲,不象某些人所想象的那样严重。心理学研究证明,社会上对于老年记忆错误的传统观念与老年人对自己记忆失去信心,是加速老年记忆衰退的重要心理因素,它比年龄增长对记忆的影响大得多,因此,消除对老年记忆的错误认识,从对老年记忆衰退的烦恼情绪中解放出来,对于防止老年记忆衰退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实际上每个老年人的记忆力潜力都大得多。有些学者指出,人的大脑还有相当大的潜力没有发掘出来,据估计,人脑的未加使用的潜力竟达90%。有的学者指出:如果你始终好学不倦,那么你的脑子一生中储藏的各种知识,将相当于美国国会图书馆里藏书的50(据说该图书馆藏书2000多万册)。这就是说,人脑的记忆容量相当于5亿册书籍的知识的总量。记忆力好的人,就是几十年前的往事,也能记忆犹新。人的记忆一般能够保持长达7080年以上。一个人脑的网络系统远比北美洲全部电报、电话通信网络复杂。人脑具有如此惊人的认识世界和储存信息的能力,可惜由于种种复杂的原因,即使世界上记忆力最好的人也未能达到这个记忆能力的2%。人脑的记忆系统的高度完善化,是当代电子计算机或机器人的记忆系统也无法比拟的。人脑的记忆潜力犹如浩瀚的海洋,真可谓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2)掌握老年记忆特点,扬长避短。老年记忆有下列特点:

  一是从记忆的性质来看,老年人有意识记忆占主导地位,无意识记忆很少应用。有意识记忆指的是有明确识记目的并运用一定方法的识记;无意识记忆则是事先没有明确识记目的。老年人要充分发挥有意识记忆的作用,以补偿无意识记忆的不足。

  二是从记忆的内容来看,老年人的抽象记忆占主导地位,具体的形象记忆则相对地减少。老年人要尽量运用抽象记忆,提高记忆效果。

  三是从记忆的方法来看,老年人的机械记忆效果差,而意义记忆效果较好。老年人要发挥意义记忆的优势,避开机械记忆的劣势。

  (3)注意科学的饮食。大脑在工作时,要消耗大量的氧和营养成分,需要及时补充能量,大脑需要的营养第一位不是蛋白质,而是一种叫做结构脂肪的东西。它主要存在于动物的脑、肝脏、心、肺及肌肉中。人缺乏结构脂肪,其表现为反应迟钝,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等现象。因此要多吃粗制食品、植物果实等,因为其中含有人脑必不可少的无机盐类。

  蛋白质中的氨基酸只能被脑使用3小时便需要更新。核酸是由氨基酸和葡萄糖组成的,它掌管着记忆,蛋白质则是核酸的营养源。所以,蛋白质和糖类的摄取是不可缺少的。谷氨酸能够使脑的机能活跃。鱼、大豆、核桃、芝麻、杏仁、花生和栗子等食物中含有丰富的谷氨酸。为了充分使营养物质在脑中发挥作用,还需要维生素B1B2B6B12等,尤其重要的是维生素B2,这是脑进行记忆时不可缺少的物质。另外,矿物质钙、铁、磷、钾、锌、碘等的供给平衡也是不可忽视的。

  色氨酸是人体十八种必需氨基酸之一,对人的脑组织正常功能的维持起着重要作用。大脑细胞的活动,信息的传递,主要表现为神经冲动。当人进行思维活动时,就需要通过高级神经细胞的冲动的连续传递来完成,这种传递又是依靠神经的传递素来完成的,而传递素的原质构成成份就是色氨酸。医学研究表明,色氨酸摄入不足,会明显影响大脑活动功能,表现为神情淡漠、抑郁、应急反应降低、注意力和记忆力减退。要摄取足量的色氨酸,通过食物的调配进食,就完全可以做到了。研究证明,一些食物如玉米、高粱等的色氨酸含量较低,而豆类、小麦、花生、香蕉、牛肉、鸡肉及酸牛奶等食物中色氨酸含量丰富。

  在健脑食谱中,日本学者认为,每日除主食谷类外,还需牛奶250ml,沙丁鱼50g,菠菜50g,胡萝卜15g,橘子80g。保持这五大营养食物的食用,大脑的工作效率比那些滥食暴饮的人要高得多。

  大脑的衰老一个主要变化,就是脑细胞中脂褐质的堆积,它随人的年龄的增长而增多,从而影响脑细胞的正常代谢和功能。而维生素E,却能有效地减少脂褐质的堆积。维生素E广泛分布在动植物性食物中。麦胚油、棉籽油、玉米油、花生油及芝麻油是特别良好的来源,莴苣叶及柑橘皮中含量也很丰富,几乎所有绿叶蔬菜中都含有维生素E,也存在于肉、奶油、奶、蛋及鱼肝油中。也可以每日口服维生素E50mg

  (4)合理用脑。大脑使用愈少,衰老愈快。而开始紧张用脑的时间愈早,持续的时间愈长,脑细胞的衰老过程就愈缓慢。合理用脑,就是要利用好生物钟,英国学者经过测试发现,上午8点大脑具有严谨、周密的思维能力,下午2点逻辑思考能力最强,晚8点记忆力最强,无论何时生物钟都在起作用的。因此,应该养成定时的习惯,定时起床、吃饭、工作、学习、睡眠,这种习惯可大大提高思维的效率,每个老年人都应摸索出自己思维活动的生物钟,充分利用之。


南205 2007-12-28 09:52

41为什么有的老年人性格乖僻?

  常言道:从小看到老。对这句话,起码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如果把这句话理解成为,一个人的性格是从小形成的,做父母的应当从小时起,就重视培养儿童的良好性格和健全的心理,那么,这句话确实是有些道理的。二是如果你把这句话看死了,认为一个人的性格从小形成后,一辈子就不会再变化了,那就错了。

  过去有些心理学家和精神病医生,曾经断定人们的性格从三岁左右形成后,就不会再变了。这是把话说绝了。因为事实上并非如此,性格在后天生活环境中,是不断地发展变化着的。不仅正常的性格可以变,就是乖僻的、偏离常规的一些性格,也是能变化的。

  有的老年人乖僻的、偏离常规的性格,可以分为生理上的和心理上的两个方面。生理上的乖僻性格,比如,由于大脑炎和觉醒剂药物中毒而导致的后遗症,脑部外伤后的人格变异,癫痫患者以及大脑器质性病变所引起的性格乖僻等等,这种乖僻性格改变起来是相当困难的。当然,根据病因和病情,也不能说是绝对改变不了的,比如,长期服用镇静药,也能够帮助患者适应社会环境。这种由于大脑病变所引起的性格乖僻,是神经精神病医学家所要研究和诊断治疗的任务,不属于我们在这里所要讨论的范围。

  除上述外,一般的老年人性格乖僻不能归类到精神病范围里,它是一种异常性格,属于一种广义的心理障碍。

  从性格心理学上看,矫正与改变如性格乖僻等这样一类病态性格,可通过下述四条改善性格的途径:

  (1)重新组织认识框架。改变你对人、对事、对己的观点和看法。倘若你能从崭新的视野角度来看待别人、看待自己、看待事物,那么,你就会发现过去未曾注意到的新大陆新气象,感到柳暗花明又一村,豁然开朗,于是,你的性格也就随之而逐渐地产生变化与改善。

  (2)重新学习人际关系。由于性格主要是在人际关系的接触与交往中形成、巩固和变化的,因而必须留意促进增强人际关系的方法。

  (3)重新安排行为活动。由于性格是在和周围环境相互影响、交互作用过程中形成与发展起来的,因而必须不断地改变、调整自己的行为方式。

  (4)对行为与认知的自我控制。每个人都可以设法改变自己的性格,比如,在大庭广众、众目睽睽下容易心慌怯场的人,就可以通过练习调整呼吸法或自我暗示法,而逐渐地得到克服与改正。象这样依靠主观努力采用一些相应的办法,来提高完成目标效果的技术,就是我们通常讲的自我控制方法自我控制方法作为一种自我心理疗法,现在已被普遍采用,并取得了很好的疗效


南205 2007-12-28 09:53

43怎样对待境遇性失眠和情绪性失眠?

  失眠现象在老年人中较为普遍。据科学家研究,能引起失眠的原因不下40种。但归纳起来,最主要的是心理因素和环境因素,即所谓情绪失眠和境遇性失眠。其中心理因素是最主要的。在老年人的失眠中,情绪性失眠也是大量的、经常的。所谓情绪性失眠,主要是由于情绪的波动而引起的,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容易滋生悲观消极情绪,当看到或听到一些不好的事情时很容易和自己联系起来,勾起对过去往事的回忆。或当身体出现某种不适或某些异样的感觉时,也容易猜疑是不是得了什么重病。这些情绪波动都带有忧郁的色彩,使老人整天忧心忡忡,致使晚上心情不得平静,难以入眠。所谓境遇性失眠,主要是因客观环境发生变化而造成的。例如,外出旅游或探亲访友时,住进陌生的旅馆和他人家中,觉得很不习惯,有时生病住院和乔迁新居,居住条件和环境发生较大变化,也会感到不适应。

  有些老人一旦出现失眠现象便借助于安眠药来催眠。当然,必要的时候适当服些安眠药是可以的,但用安眠药治失眠,是治标不治本的,而且过多的经常性的使用安眠药,会造成药物的积蓄和依赖,容易诱发老人谵妄发作和昏睡不醒;安眠药还可能抑制呼吸,出现生命危险。临床试验表明,治疗失眠最彻底的办法是心理治疗。无论是境遇性失眠还是情绪性失眠,最要紧的是睡前保持平静的心情,排除种种的内心干扰,睡前不要用脑过度或过多思虑,晚餐不要吃得过饱,睡前散散步,松松心,用温水洗脚,有条件的最好洗一个温水澡,使全身肌肉得以松弛。有境遇性失眠的老人应从改善睡眠环境着手,选择朝南居室,通风干燥,避免噪音。室内灯光不能太亮,窗帘最好能遮光、挡风。有情绪性失眠的老人,应尽量减少不良的心理因素的干扰,避免大喜大悲的情绪波动;凡事要多从积极方面去想,多想想今天和明天,少作不愉快和痛苦的回忆;多参加有益身心健康的集体活动,多做力所能及的事,少作无根无据的猜测和怀疑。这些心理上的调节都是有益安眠的。


南205 2007-12-28 09:54

44为什么有的老人经常丢三拉四,前记后忘?

  记忆力衰退,这是老年人普遍面临的问题。据测定,老年人脑的重量比年轻时减少66%11%,年轻时人脑约有150亿个神经细胞,70岁以后脑神经细胞会减少20%45%;脑血流量减少17%。如老人患有高血压、呼吸道疾病、慢性支气管炎等疾病,大脑的供血和供氧能力也将随之减少。随着大脑功能的衰退,记忆力也开始衰退,许多老年人便出现经常性的丢三拉四,前记后忘,甚至颠三倒四等现象。有趣的是,有些老年人并不愿意在别人面前承认自己糊涂了,相反还常常自作聪明,把那些已经遗忘了的东西胡乱编造一套,以此来向别人显示自己是个头脑清醒的人,结果,闹出不少笑话来。

  那么,老人经常丢三拉四,前记后忘,该怎么办呢?下面提供的几种方法,可供你参考。

  (1)给每件东西找个住所。如果你给每件东西找一个存放它们的固定地方,那么你丢东西的次数就会减少一半。例如,把袜子固定放在衣柜第一格抽屉的右角,手帕放在左角,衬衣放在第二格抽屉的中间,眼镜放在写字台的左边,等等。有些日常用的东西,应固定放在它该呆的地方,例如,菜刀应该放在厨房的碗柜里,毛巾应挂在洗澡间里,鞋刷子应放在鞋柜里,等等。这样形成习惯,一旦发生遗忘也容易找到。

  (2)该办的事情最好在记得时马上就办,否则应立即把它写在备忘录上,以免遗忘。

  (3)找个可靠的标志。老人外出时,为避免迷路或迷失方向,平时应养成寻找固定标志物的习惯。例如,你若把自己的自行车停放在一个大停车场里,为了能迅速找到它,应记住停车处附近的某些特殊标志,如树木、路灯柱、广告牌等。

  (4)经常用的东西最好置备两份。有些东西一旦丢失,一时半会儿难以立即找回来,而平时又非常需要它。这类东西最好置备双份,像钥匙、眼镜、打火机等。

  (5)不要讥笑老人健忘。有些老人很要强,明明记性不好,也不愿承认。这时他人或小辈要充分谅解老年人的心情,只要不是什么原则问题,老人说错了,虚构了,也不必过分计较。

  当然,老年人要改善记忆能力,最根本的还是要增强体质,多用脑、多记忆。



查看完整版本: [-- 老年养生保健问题(心理篇50问) --] [-- top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