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什么书可以改变命运

 月光净华 2016-03-24


作者:孙克强,来源:前进前进(ID:sun-keqiang),经授权发布

01

说实话我以前和凤姐阅读习惯差不多,凤姐自称很有智慧,称“9岁博览群书,20岁到达顶峰,往前300年往后推300年,没有人会超过我,在智力上他们是不可能比我强的,那就在身高和外貌上弥补吧”,凤姐经常看“人文”类的书,比如《知音》和《故事会》……。


我没凤姐有名,但长得比凤姐中看(中看不中看自己知道),造物弄人啊,把我俩扯到了一起。我以前在单位自认为点子很多,想法比别人也多,写得还算不错,就自我感觉良好,有点虚飘。这种假象源自过去积累的阅读内容。


以前也经常买书,但通读的不多,即便通读也是一遍而过,没有再复读、思考、总结、吸收。大部分的书都是读读前半部分,后半部分就没有了耐心,读不下去,有始无终。


每天到单位第一件事就是打开电脑,把几大门户感兴趣的内容浏览一下,看到别人推荐的文章在网上搜出来认真的读一遍,把几大门户浏览完大概需要一个多小时。其他碎片时间或回到家里,再把几大新闻客户端科技频道感兴趣的文章找出来读一读。

02

从来没有这样坚定过,知识共享是互联网真正强大的力量,现在我把知识共享作为我的使命和毕生追求的事业,不为名、不为利,只为心中那份信仰。


但有些事实不得不承认,网络让我们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人与人之间变得更冷漠,面对面交流也更少了。一个极端的例子是,一对夫妻晚上睡觉用微信互道晚安,随无法证实事情的真伪,但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网络的负面影响。


网络另一个问题是它让我们变傻了。我们习惯了有问题到网上一搜,搜到的往往都是些知识碎片,是孤伶伶的知识点。80年代出生的人,都是随互联网一起成长的,习惯了互联网阅读,看文章、看小说、浏览公众号,渐渐的我们放弃了深度、系统的阅读,读书少的可怜。


不止一个人说过,知识不成体系是没有价值的。地球和月球之间有2.7秒的无线电信号延迟,可知道这个信息有什么实际价值呢?能让我们找到一份好工作,还是能让我们思想更深刻?显然都不能。


网络上再有深度的文章也代替不了书籍,如果我们只满足于网络阅读,从网络获取信息我们不是变得越来越聪明而是越来越傻了。

03

巴菲特是世界第二富有的人,他有一个伙计叫查理·芒格,查理·芒格与巴菲特个性不同,他很低调,却也是个讲段子的高手,他讲过一个故事,叫“普朗克的司机”。


普朗克是谁呢?马克斯·普朗克(Max Planck,1858年4月23日-1947年10月4日),出生于德国荷尔施泰因,是德国著名的物理学家和量子力学的重要创始人。且和爱因斯坦并称为二十世纪最重要的两大物理学家。他因发现能量量子化而对物理学的又一次飞跃做出了重要贡献,并在1918年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得奖之后,他每天奔波于各个学府及社交场合,演讲他的理论。讲了段时间,给他开车的司机,听得熟烂。就对他说:教授呀,你每次都讲一样的内容,连标点符号都不带改动的。我都听熟了,这样吧,下次到慕尼黑,就让我替你讲吧,你也歇一歇。


普朗克说:好啊,你想讲,那就你来好了。


到了慕尼黑,普朗克坐在车里,司机登台,对一群物理学家,洋洋洒洒的大讲一番。讲得跟普朗克一样,非常完整的内容。


讲完了,一个教授举手:先生,我请教一个问题……然后问了个非常专业的问题。


听完问题,司机笑了:这个问题,太小儿科了,这样吧,我让我的司机回答一下……


查理·芒格把知识分为两种,一种是知识,一种是表演者,表演者并无真才实学。司机想鹦鹉学舌一样,虽然讲的和普朗克一模一样,但始终还是个司机。司机学到的只是独立的一部分,思想不成体系也就没有太大的价值。


我们在看别人写的文章时偶尔会冒出一丝不屑,看完觉得说的很浅显,自己也都懂,但在不看之前却想不到,写不出来。我们不要做普朗克的司机,要学真正的知识,不只当一个表演者。

04

上面的例子让我们深思,读书要读什么?


知识分为两种,一种是思想类的,这类知识让你深刻,让你更有思考力,让你拥有改变世界的方法;一种是年代类的,记得上学考试出现次数最多的是那类的题目吗?


年代类的,例如:孔子生于那一年,卒于那一年?西安事变是那年发生的?我把年代类的知识统称为一类,像月球离地球有多远距离?谁发明了飞机?这些知识也都是年代类的。


也有人把知识分为惰性的和活力的,可繁殖的和不可繁殖的,其实实质上是一样的。


我们读书就要读思想类的,有活力的,可繁殖的知识,这些是真知识。

05

有没有更具体的辨别读书内容的方法,我觉得所读内容符合以下特征就可以读,不符合就少读或不读。


⊙对工作、生活有指导意义

⊙思想成体系

⊙内容有深度

⊙思想类书籍

⊙远见


⊙对工作、生活有指导意义


我们读书是为了什么?


是为了陶冶情操吗?不单单是。


是为了提高个人修养吗?不单单是。


是为了能言善辩吗?不单单是。


我觉得我们读书最重要的目的是为获取方法、思路,为我们的工作、生活提供指导,通过读书学到的方法解决工作、生活中面临的问题。


如果满腹经纶却不能解决自己的生存问题,不能解决自己面临的实际问题,读再多的书又有什么用呢?!


什么叫怀才不遇,怀才不遇是自认为很有学问,但解决不了现实问题。在选择读物时要倾向于选择思想、方法论的书籍,习得这些方法论面对问题时我们不会在力不从心,不会束手无策。


那该怎么鉴别那些读物是有方法论的,那些没有的呢?其实很简单。看下面两个例子就明白了。


我在公众号发布的第一篇文章是《深度思考决定人生》(又名比勤奋更重要的,是深度思考的能力),这篇文章被许多100W级粉丝量的微信公众号转载,如此受欢迎是有原因的。


如果这篇文章仅仅说明了深度思考的重要性,那不是一篇阅读量在10W+的好文,只是个鸡汤文,我讨厌喝鸡汤。介绍深度思考重要性仅是抛砖引玉,重要的是说明后面深度思考的条件和方法,这两点才是真正重要的,也是这篇文章的点睛之笔。如果有了深度思考的条件和方法你就有可能掌握深度思考的方法论,以便让自己的思维更有深度。


如果有两本书都介绍锤子,此锤非彼锤,此锤是铁锤,别误会可不是铁锤妹妹那个铁锤哦,是工具铁锤。


一本是这样写的,铁锤由木质手柄和金属头组成,金属头有个方形的孔,木质手柄插到金属头里制作成铁锤,铁锤分为很多种……。


另一本这样写,简要介绍铁锤,重点说明铁锤怎么使用,什么样的情况使用那类铁锤以及在使用过程中如何避免受伤。


书店同时卖这两本书你会买那一本呢?想学方法论的读者一定选后者,也肯定有些人选择前者,但这两者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一定不同,经常读方法论类书籍的人解决问题的能力就强,而只读纯知识类书籍的人解决问题能力就弱。


⊙思想成体系


原来想写一篇如何提高阅读效率的文章,重点总结自己的读书方法,但后来一想,这不能有效解决如何提高阅读效率。


现在介绍读书方法的文章和书籍很多,好多都是在讲如何提高阅读速度,如何一目十行,如何过目不忘等等,可这能有效解决提高阅读效率的问题吗?我觉得不能。


为什么呢?


一个人一年只读一本好书,另一个人一年读100本没用的书,你觉得谁更具有生产力呢?答案不言而喻。


这就是强调读什么的重要性。不仅要知道读什么还得找到自己读书的动力,没读书动力读不下去书的。我们知道了读什么,要读好书,但是市面上卖的书成千上万种,并且书的质量参差不齐,我们该如何挑选好书呢,所以我们还得知道怎么挑选好书,挑选好书的方法。


好书读了以后怎么用呢,不会用等于白读,所以还得了解消化、吸收、把知识变成自己的知识,变成自己的方法论。这样研究下来,如何提高阅读效率这个问题才是基本有效的解决了。


所以,思想成系统才有价值,才能有效的解决问题。


人生就像在漆黑的夜里行走,需要有思想的光芒照亮前行的路程。


我们习惯了网络阅读,看那些“深度好文”、“干货”,这些“深度好文”、“干货”就像夜空中的星星,看一篇夜空中就点亮一颗星星,看一篇就点亮一颗星星,我们很努力的看,很刻苦的看,早晨睁眼第一件事就是看微博或者微信干货,于是夜空中的星星越来越多,从寥寥数颗变成了星光璀璨,但是我们依旧在黑暗中前行,还没有月亮的光芒明亮。


为什么呢?(小沈阳语),天上的繁星再多也只是孤立的点,彼此没有关联,不成体系,能量和作用有限。而读一本有系统思想的书籍或思想系列书籍就像太阳,光芒万丈,照亮我们前行的路。找些有思想体系的书,读起来吧,你发现你的人生越走越亮堂。


⊙内容有深度


有深度的书描述的不仅仅是事实、现象,更重要的是透过现象写本质,正所谓看不见的决定看得见的。好书重点在讲看不见的。


书就像鸡蛋,差一点的书只介绍到鸡蛋皮这层,好一点的书能写到鸡蛋清这一层次,而真正的好书能透视到鸡蛋黄这层,有黄鸡蛋才能孵化出小鸡。


⊙思想类书籍


有思想类的书籍比如:德鲁克的《卓有成效的管理者》、特劳特的《定位》、稻盛和夫的《活法》系列、西奥迪尼的《影响力》、拉姆查兰的《领导梯队》等,像《捉妖计》、《鬼吹灯》等这些书就谈不上思想,要少读或不读。


以前当老师,我在台上讲课,有同学在台下埋头苦读,我讲的这么好竟然不听,这不是在藐视本教员吗?我就走上前看看是什么书比我讲的课还有吸引力,一看是很厚很厚,字又好小的网络小说,我的天啊,怎么能看这种书呢,没收。这类网络小说我收了很多,一本没看过,没实际价值,看也是浪费时间。


下面看一下2015年中美两国大学生阅读书目,看看有什么差异。


美国十所高校综合排名,借阅量前十名的书籍分别是:


1、《理想国》柏拉图

2、《利维坦》霍布斯

3、《君主论》尼可罗·马基亚维利

4、《文明的冲突》塞缪尔·亨廷顿

5、《风格的要素》威廉·斯特伦克

6、《伦理学》亚里士多德

7、《科学革命的结构》托马斯·库恩

8、《论美国的民主》亚历克西斯·托克维尔

9、《共产党宣言》马克思

10、《政治学》亚里士多德


而中国的北大、清华等高校借阅量居多的都是小说类,诸如《平凡的世界》在两所校园夺得阅读之冠。余者有《三体》、《盗墓笔记》、《神雕侠侣》、《绝代双娇》,《天龙八部》,多是些文学作品,思想类型的书,极为稀少。


从这些中美两国大学生阅读书目中不仅能看出中美两国大学生阅读差异,也能看出来近现代管理学、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哲学、市场营销学等学科大师都出自西方,尤其是美国就不足为奇了。


⊙远见


如果你想成为牛人,成为顶尖人物,成为高层管理者就必须要有远见,远见能让你带领团队走向未来。远见类的书比如一些预言家写的关于未来的书等等,不再细说。


好书是除父母外最好的老师。古希腊哲学家有句名言:“朋友是另一个自己”,按此推论,所读书籍也是另一个自己,读什么书成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人就读什么样的书,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就应读什么样的书。


计算机领域有一个术语GIGO,GarbageIn,Garbage Out,意思是不论处理过程如何,输入什么输出就是什么。工业领域也有类似的说法,“模具是工业之母”,小时候吃的月饼都是用木头刻的模子做出来的,模子做的精致做的月饼就漂亮。


日本和德国是制造强国,不仅具有一流的工匠精神,同时也有一流的模具设计制作能力,有了精致的模具,再依靠强大的IE大批量生产出优良的产品。


所读书籍就是大脑的模具,读什么样的书籍就有什么样的思想,思想产生行为,行为导致结果,结果汇集成人生。


(案例来源:微信公众号:雾满拦江,文章《思考质量决定人生成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