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声音嘶哑------处方集

 程宇宏 2017-03-05
急性声音嘶哑:伴有恶寒、发热、全身疼痛、咳嗽、咳痰、咽喉肿痛等。多见病毒性呼吸道感染、急性单纯性喉炎、急性声门下喉炎等。治宜清热解毒、疏风利咽,药用利咽汤:金果榄15克,木蝴蝶15克,桔梗15克,射干20克,黄芩15克,蒲公英30克,紫花地丁30克,牛蒡15克,马勃12克,芦根30克,金银花30克,连翘30克,薄荷15克,甘草6克,水煎服。中成药可选上清丸、利咽灵。
  慢性声音嘶哑:多见有咽喉疼痛,如有痰吐之不出,咽之不下,咽喉干燥。严重时会出现声带结节或声带息肉。治宜滋阴润喉、利咽散结,药用润喉汤:沙参20克,麦冬15克,花粉15克,葛根20克,石斛15克,玉竹15克,生地黄30克,元参20克,百合20克,黄芩15克,五味子15克,桔梗15克,鱼腥草30克,甘草6克,水煎服。中成药可选养阴丸、复方鱼腥草滴丸。
  发声困难:病情由轻至重,慢慢地难以发出声音或声音嘶哑,喉咙里有异物感或有吞咽困难。多为咽部严重疾病,持续两周以上应及时到医院诊治。治宜清热利咽、消肿散结,药用利咽消瘤汤:射干15克,桔梗15克,牛蒡20克,黄芩15克,金银花30克,连翘30克,菊花15克,紫花地丁20克,蒲公英20克,鱼腥草30克,夏枯草20克,白花蛇舌草30克,皂刺12克,穿山甲12克,虎杖15克,王不留行15克,甘草6克,水煎服。中成药可选消瘤丸、猴枣散。
  间歇性声音嘶哑:可见于重症肌无力、荨麻疹、反流性食管炎等疾病,原发疾病得到有效治疗好转后,声嘶会改善很多。
  持续性声音嘶哑:伴有咽部发干、慢性疼痛、咽部如有异物等。多见于声带结核、梅毒、肺癌、大动脉瘤、心脏扩大、癔症、黏液水肿等。应及时到医院检查确诊,及时治疗原发病灶。

青蒿治声音嘶哑

青蒿为菊科植物黄花蒿或青蒿的全草,又名草蒿、香蒿。其味苦、辛,性寒,有清热截疟、退热凉血、解暑之功效。临床也可用于治疗声音嘶哑,疗效颇佳。

取青蒿干品60克,加清水1000毫升,浸泡半小时,旺火煎或用开水冲泡代茶饮,每日一剂,分2~3次服用,一般连用2~3剂即可见效。

声音嘶哑用元参麦冬汤

对咳嗽痰多、喉痛音嘶者,疗效颇为理想。处方是:元参9克、麦冬9克、生地9克、生草5克、桔梗3克、蝉衣5克、胖大海5克,凤凰衣5克、木蝴蝶5克,每日一剂,煎服。

方中元参有清热解毒作用;麦冬润肺止咳、清心降火;生地滋阴凉血;蝉衣、胖大海、凤凰衣、木蝴蝶清热利咽,故可治肺气失宣、声音嘶哑。轻者2—3天即可恢复。重者一周左右可基本治愈。如未见改善者,应作进一步检查以明确诊断。

声音嘶哑效方 - 任之堂主人的日志

临床上常用的一个方子,对急性风火所致的声音嘶哑,说不出话,发不出声有特效:

      黄芩10,桔梗10,牛蒡子9,浙贝母6,连翘9,蝉蜕6,甘草6,水煎15分钟,一般喝下去,嗓子就有变化,一到二剂就可以好了。

疑难病案选析——4、声音嘶哑案

案1:李某某,女,37岁,于2003年6月18日诊。患者半年前因患感冒后治疗不当,声音逐渐变成嘶哑,自觉发音较困难,并不能说话过久否则发音更为吃力,甚时难以发音,清晨较好,说话过多后转差。患者断断续续治疗效果均不明显,并常含服多种清凉含片亦无效。现诊闻及声音极其嘶小,发音较困难,言咽部无明显不适感觉,查咽喉稍淡红,少量滤泡,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无大异。考虑病起于伤风,风邪恋咽,咽失濡养。咽喉、声带均受其损。六味汤加味:生诃子10克,荆芥6克,防风6克,桔梗6克,甘草6克,僵蚕6克,蝉衣6克,薄荷6克,木蝴碟10克。4剂。

    6月23日二诊,药后嘶哑状稍有好转,发音亦未感之前困难。药已中的,宗前方再进:生诃子10克,荆芥6克,甘草6克,薄荷6克,僵蚕各6克,桔梗10克,防风10克,蝉衣各10克,仙鹤草30克。5剂。嘱其服药时不拘时频服,让药液缓缓咽含而下。
    7月2日再诊,其说话基本接近正常发音,言在多说话后稍有沙哑,亦不觉发音困难,效不更方,再取药5剂而愈。

    案2:张某某,女,38岁,于2002年8月11日诊。患者说话嘶哑近一年,素有“慢性咽炎”,咽部有异物感,吞之不尽,吐之不出,经常求治于医生,中西药治疗时好时差,年前又开始变得发音嘶哑,治疗近十余次皆无效果。查咽喉黯红,咽部滤泡较多成团;舌质红稍黯,苔少,脉稍滑。病延日久,痰瘀互凝,药用:麦冬15克,炮山甲10克,半夏10克,厚朴10克,茯苓10克,桔梗各10克,木蝴蝶12克,南沙参15克,板兰根15克。10剂。
    8月23日再诊,发音嘶哑较前好转,咽喉异物感明显减少,查咽部滤泡由黯红转变成黯淡,舌质淡红,脉稍滑,稍数。效不更方,考虑滤泡黯淡,遂于上方加制附片6克,丹参10克。再10剂。
    后带另一患者来诊告知其病基本痊愈,嘱忌辛辣刺激食物,以防再患。
    自按:两案病起皆久,西医多责之声带病变而致声音嘶哑。案1病起于风,虽历时较长,但病仍为风邪作祟,伤及于音门,故以治《咽喉秘集》六味汤(荆芥、薄荷、防风、桔梗、甘草)疏风利咽,加蝉衣、木蝴蝶、生诃子清咽亮嗓。案2病延较长,虽治而不得法,考虑咽黯,舌黯红,病久多瘀,故选山甲通络,配以滋阴化痰,再诊见咽部滤泡黯淡,故再佐附片制其寒,加丹参配山甲以增强活血之力。两案用药平淡,但取效甚捷。

临床成功案例:失音案

患者 陈某 女 64岁 退休教师

反复声音嘶哑7年,加重1月,失音4天。

患者7年来声音略有嘶哑,咽喉轻度不适,一月前感冒后声音嘶哑加重,经积极治疗后感冒好转(具体用药不详),但声音嘶哑加重,于2010.02.22日到医院行纤维喉镜检查,诊断为左声带息肉,后入院完善相关检查,择日手术,但因患者不慎扭伤腿部,遂放弃手术,出院后在家养伤。2010.3.28下午就诊,就诊时腿部扭伤已恢复,声音嘶哑加重到已无法出声,自述咽喉干燥,喝水连连不解。舌尖红,舌根白,右脉上越之势显著,左关郁塞。

诊断:失音(虚火上炎夹风寒化热)

治法:内服:滋阴潜阳,开音散结;外用:引火归元

处方:

外用:大蒜拍碎后敷右脚涌泉穴

内服:蝉蜕20克 牛子15克 西青果15克 马勃15克

 木蝴蝶20克 枳实20克 白术15克 炙甘草30克

玄参20克 板蓝根20克 连翘15克 薄荷10克

枯芩15克 磁石20克 艾叶10克

三剂,水煎服,每日一剂,分三次,饭后内服(由我处代煎)。

疗效:患者服用一剂,咽喉已不干。服完两剂,可以发声,但稍嘶哑,继续服用第三剂巩固。

按:此患者取效迅捷,细分析之,与大蒜引虚火下行,密不可分,当然中药开音散结也功不可没。

声带结疖嘶哑症用核桃鸡蛋可治愈

16年前,我因患有咽炎、声带肥厚、声带结疖和声带闭合不全的嘶哑症,经多方求医都未痊愈,一度不得不停止讲课。1981年经老红军舒宝庆介绍,用核桃煮鸡蛋的单方治疗确实有效。 

方法是:用7粒核桃,2个鸡蛋。将核桃连壳连肉锤碎加水与鸡蛋一起煮,鸡蛋熟后再将蛋壳打碎用文火煮。然后吃鸡蛋、核桃仁、喝水;两周后即见奇效。十多年来未复发过嘶哑症。而且声带结疖也不见了。 荐方人:安徽池州

(1)喉喑

急性喉炎的声音嘶哑以风热犯肺者为多,故以蝉蜕、桔梗、甘草、麦冬以取效;然亦有风寒闭郁者,故亦有取麻杏石甘汤取效者;然痰热阻塞,声音难出者,亦时有发现,临床时尤应注意。

   例如:贾××,女,24岁。2个月前感冒时突然发生声音嘶哑,其后感冒已治愈,但声音嘶哑不见改善。某院诊.为喉炎。耳鼻喉科治疗1个月仍然不见改善。

   审其证见声音嘶哑,咽喉不利,痰多而粘,甚难咳出,舌苔白,脉弦滑,尤以右寸为甚。

   云:脉证相参,当为痰热阻滞,阴液不能上潮,所谓重金不鸣之证也。为拟清化热痰、佐以养阴。清气化痰丸加减:

   南星9克,半夏9克,橘红9克,杏仁9克,浙贝母9克,瓜蒌9克,沙参15克,麦冬15克。

   药进2剂即愈,再进2剂他汪亦消。

   翟××,女,43岁。声音嘶哑发紧10个多月。某院诊为声带麻痹。西药、针灸、理疗等久治不效,转请中医治疗。

   审其舌苔薄白,脉沉而滑。诊为气滞痰郁,肺气不利证。为拟理气化痰、清热养阴。四逆散加味:

   柴胡6克,枳壳9克,白芍9克,桔梗9克,蝉衣9克,连翘9克,麦冬9克,元参9克,甘草6克,瓜蒌15克,薄荷6克,黄芩6克。

   药进4剂嘶哑即减,20剂后诸证消失。
   李××,女,42岁。声音嘶哑2年多。经北京、太原等数个医院确诊为声带麻痹,中、西药物、理疗、针灸等久治不效。

   细审其证,除声音嘶哑外,并见喉部发紧,咽喉干燥,舌苔薄白,脉虚。

   综合其脉证,乃阴虚痰热之证也。乃拟养阴化痰。麦门冬汤加减:

   麦冬12克,沙参12克,半夏6克,紫菀6觅,枇杷叶9克,生薏米仁15克,元参12克。药进8剂,“因喉发紧好转,声音亦有时能顺利发出,继进8剂诸证减去七八,乃连续又服16剂,后果愈。

《中医临证经验与方法》

中医辨治急性喉炎

风热犯喉证

声音嘶哑或失音,喉部灼热干痛,咽喉部肿胀,声带色红伴发热、恶寒,痰黄稠;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治则疏风清热,宣肺开音。方用疏风清热汤加减:荆芥15克,防风15克,牛蒡子10克,金银花30克,桑白皮15克,黄芩15克,玄参15克,天花粉15克,赤芍9克,玉蝴蝶15克,胖大海15克,浙贝母6克,桔梗9克,甘草3克。水煎服,每日一剂,连服3~5天。

风寒袭喉证

起病急,卒感声音不扬或嘶哑,喉部微痛不适,咳嗽,咽喉部充血,声带淡红微肿,伴发热恶寒,鼻塞涕清;舌淡红苔薄白,脉浮紧。治则疏风散寒,宣肺开音。方用六味汤加减:荆芥15克,防风10克,僵蚕9克,薄荷12克,桔梗9克,甘草6克。声嘶重者加麻黄6克,杏仁9克;咳嗽重加白前9克,炙紫苑9克;恶寒发热重可合用荆防败毒散(荆芥防风、羌活、独活、川芎、柴胡白前桔梗枳壳茯苓各4.5克,甘草1.5克)。

肺胃热盛证

声音嘶哑明显,头痛剧烈,吞咽困难,咽喉鲜红疼痛,声带红且布有黄浊分泌物,伴壮热口渴,烦躁不安,口臭,便秘;舌红苔黄,脉洪数。治则清泄肺胃,解毒利咽消肿。方用清咽利膈汤:连翘15克,栀子12克,黄芩15克,牛蒡子12克,薄荷9克,玄参3克,大黄10克,玄明粉15克,蝉衣15克,玉蝴蝶30克,胖大海10克,僵蚕9克,桔梗6克,甘草6克。

外治疗法

取适量冰硼散(硼砂20克,冰片3克,玄明粉20克,朱砂1克)涂敷患处;还可用清热解毒注射液和鱼腥草注射液,少加一点薄荷冰超声雾化吸入,对缓解喉部疼痛症状有特效;含服六神丸、复方草珊瑚含片等,也可起到缓解喉部不适的作用。

干性喉疳(声带白斑)张重华

(五)干性喉疳(声带白斑)

    16、王××,男,61岁。

    初诊:1989年5月3日。声音嘶哑50天,伴咳嗽痰粘,心烦,夜寐不安。曾行声带新生物活检示“鳞状上皮增生伴中度不典型增生,限局性间变。”检查示双声带面慢性充血,略肿,左声带表面及边缘有白色斑点状物。舌质红,苔薄黄根腻,脉细滑。证属真阴亏虚,痰热内蕴,气血不畅,痰热互结于声带。治拟养阴清热,化痰散瘀。。处方:北沙参12g  百合9g  生白芍9g  丹皮9g  丹参9g  射干6g  茯苓12g  凤凰衣4.5g  前胡6g  生甘草2.4g。

    二诊:咳嗽减轻,声嘶同前,自觉舒适。上方加黄芪12g  陈皮6g  天花粉12g  僵蚕9g。

    三诊:上方连服三月,声音嘶哑明显改善。检查示左声带表面白斑消失,惟声带仍红肿甚。原方加川芎9g  血余炭9g  知母9g。连服1月以资巩固。

    按:本例两年后因感冒声音嘶哑加重,检查发现左披裂尖白斑复发,遂在原方中加入浙贝母9g  山慈菇9g  木馒头15g  山豆根6g。连服致声带白斑消失而停药。

    17、张××,男,32岁。

    初诊:1997年8月1日。声音嘶哑反复3年,发音费力,喉内干燥不适,纤维喉镜检查发现左声带白斑。检查示左声带慢性充血,边缘肥厚息变,中段表面白斑样增生,颈淋巴结未及。舌质淡红,边有齿印,脉细滑。证属肺肾气阴两亏,痰浊瘀阻喉络。治拟益气养阴,化痰散结。处方:南沙参、北沙参(各)9g  百合9g  生白芍12g  丹皮、丹参(各)9g  天花粉12g  白英12g  木馒头15g  黄精12g  黄芪15g  牡蛎30g(先煎)  佛手9g  煅人中白3g  玉蝴蝶3g  桔梗4.5g  生甘草2.4g。

    上方带回原籍,连服中药约3个月,1999年3月26日来沪随访,声音嘶哑好转,硬管喉镜检查未见白斑,间接喉镜检查示左声带慢性充血,白斑已消退。

    按:喉白斑病亦称喉粘膜过度角化症,好发于声带,有恶变倾向,西医除手术局部切除及密切随访观察外,迄今无特殊疗法,用中医中药有的可获消退的效果。中医辨证认为本病是由于素体阴亏,日久津液干涸,痰液凝聚而形成,治以益阴化痰散结为主。故用沙参百合花粉等养肺肾之阴为主,白英、牡蛎、木馒头化痰散结助消斑,丹皮、白芍调和气血散血瘀。本例又兼气虚之象,故加入黄芪、黄精益气而不伤阴。坚持服药,终获显效。

声带息肉

高某,男,10岁,学生,于1992年4月26日初诊。患者平素经常咽喉疼痛,1992年1月30日因暴饮寒凉后突然声音嘶哑,继而说不出话来。某医院用大量抗生素、喉症丸、六神丸等治疗均无效,后经喉镜检查,诊断为“声带息肉。”现除失音外,伴有心烦急躁,夜寐不安,咳嗽有白痰,饮食不佳,小便黄赤,大便略干。舌红苔白腻润滑,脉浮滑且数,沉取略细。检查:咽红,两扁桃体肿大,心肺(一),白细胞8×10 9/l。证属内热蕴郁,寒邪外袭。治以宣肺疏化,清热利咽。处方;苏叶10克,前胡6克,浙见母10克,茅芦根各10克,杏仁10克,枇杷叶10克,瓜萎10克,焦三仙各10克,水红花子10克,7剂,水煎服。

【二诊】

服药3剂后,暗哑开始好转,能说出话来,7剂服完,声音恢复正常。饮食二便如常,余症皆减,再以前方7剂,以巩固疗效,饮食当慎。

【按】;此患者豪有郁热,又困暴饮寒凉,形成寒邪包热,壅遏肺金,肺失宣肃,故声音嘶哑,甚则失音。再以大量抗生素以及寒凉的喉症丸、六神丸之属,导致凉遏其邪,增重其郁,邪无外出之门,而使喑哑久治不愈。故赵老用苏叶开宣肺气,发散风寒;前胡宣散肺经之郁热;浙贝母、枇把叶、瓜萎清泻肺热,又能止咳祛痰散结;茅芦根清热宣肺利咽喉又能润肺;杏仁、苏叶宣肺祛痰以畅气机;焦三仙,水红花子祛中焦脾胃之积滞浦药相须伍,肺气得宣,外寒得散,郁热得清,气机得畅,咽喉得利,声音自复。

会厌逐瘀汤

 组成与用法 桃仁15克.红花15克 当归6克 柴胡3克 枳壳6克 桔梗6克 甘草6克 生地12克 玄参3克 赤芍药6克 水煎服。 功效与主治 功能行气活血,解毒利咽。主治小儿痘发五六天后饮水即呛者。 . 现代临床 常用于治疗咽喉炎,声带炎,声带小结,声带粘膜下出血,舌下肿块,会厌肿块,咽部息肉等病症。例如。 (1)急性咽炎 本方加黄芩、蒲公英等治疗。患者咽后壁掀红、双侧扁桃体充血肿大Ⅱ度。结果;服药6剂而获愈(崔福建中医药}1985 年第1期)。 (2)慢性咽炎 本方加胖大海治疗。结果:服药3周而获愈(《江苏中医杂志)1984年第6期)。 、 (3)声带小结 本方加沙参、牛蒡子等,并配合禁声治疗。结果。服药20余剂,声音嘶哑渐恢复,在间接喉镜下检查示声带小结突起见消,双侧声带发音时闭合尚好,后以生津润肺、利咽开音之剂善后(<福建中医药》1985年第1期)。 (4)声带炎 本方加茯苓、桑白皮、泽泻等,治疗慢性声带炎。配合适当禁声,并忌食辛辣刺激之品。结果;服药半月余,声音基本恢复正常({福建中医药)1985年第1期)。 (5)声带粘膜下出血 本方加减治疗。结果;服药4剂后,声音恢复正常(<福建中医药)1985年第1期)。 (6)舌下肿块 本方加牛膝、丹参、栀子等治疗。结果。服药6剂后;肿块缩小大半,守方继服6剂,肿块消失,诸症皆除(<上海中医药杂 志》1982年第8期)。 (7)会厌肿块 本方加百合、天冬、沙参、胖大海等治疗。结果。连续服药19剂,复查肿块已消失(《上海中医药杂志》1982年第8期)。 (8)咽部息肉 本方加石膏、丹皮、牛膝治疗。结果:服药3剂后,息肉明显缩小,堵塞感已减;继服6剂,息肉根蒂缩如细丝,并脱落而获愈。随访2月无复发(<上海中医药杂志》1982年第8期)。 (9)血管瘤 本方加沙参、天冬、麦冬等治疗舌根部肿块(血管瘤) 者。结果:服药15剂,肿块消失。随访无复发(《上海中医药杂志》1982 年第8期)。 (10)梅核气 本方合半夏厚朴汤治疗。结果:服药2剂后,咽部不适感减轻;守方去柴胡、当归,加青果、牡蛎,继服15剂而愈(《四川中医》1988年第8期)。 (11)音哑 治疗31例。声带检查均示充血、肥厚、结节。结果;痊愈24例,好转5例,无效2例(《新中医》1978年第2期)。 应用要点 主要用于治疗瘀结咽部诸证。方由四逆散合桃红四物汤加减组成,四逆散能调气血,桃红四物汤能养血活血;活血而不耗血,祛瘀又能生新,为其配伍特点。临床应用以气血凝滞、会厌功能失调,为其辨证要点。 临床如伴有风热表证,加银花、桑叶、连翘、蝉衣,口干咽燥,加沙参、麦冬等;痰瘀结块,加牡蛎、海藻、象贝母等。 凡属阴虚或邪热之咽喉疾病,慎用。

加味养阴汤主治声带息肉等

【组成】干地黄15克,玄参、龙利叶、瓜蒌皮各12克,麦冬、桔梗、桑白皮、柿霜、茜草根、赤芍各9克,红花、三七粉(冲服)各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养阴润肺、活血祛瘀。
     【方解】平时大声讲话,高声歌唱较多、较久,耗伤肺阴,久之累及肾阴,而导致肺肾阴虚、虚火上炎。此方用地黄、麦冬养阴;龙利叶、柿霜润肺;桑白皮、瓜蒌皮清肺;甘草、桔梗利咽开音;茜草根、红花、赤芍活血化瘀消肿;玄参滋阴降火。诸药相伍,共奏养阴润肺、活血祛瘀之功
    【主治】声带息肉,证见声嘶较重、咽喉干燥、睡眠不宁、舌红苔少、脉细数。
    【加减】辅以藏青果含服。每日4枚,以敛肺降火。
    【疗效】屡用效佳。坚持服用,每收全功。
【来源】杨志仁,《千家妙方·下》

利咽化瘀汤声带息肉和声带小结

【处方】凤凰衣5克、蝉衣5克、木蝴蝶1克、胖大海9克、赤芍10克、茯苓10克、丹参10克、夏枯草9克、甘草3克、蒲公英30克
【用法】水煎服
【功能】清肺利咽,活血化瘀
【主治】声带息肉和小结
【方解】声带息肉与小结的形成与血瘀有关。方用赤芍、丹参通络散瘀,夏枯草软坚散结,二者同用可使声带息肉与小结缩小或消失;胖大海、蝉衣、凤凰衣、木蝴蝶、蒲公英均可清热解毒,宣肺利咽;配伍茯苓以利湿消肿。

养阴益气天龙饮治疗声带息肉和小结

【组成】天名精、龙顺草、龙葵、石龙芮、白英、枸杞子、生地、熟地、白芍、党参各9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或频次。
【功用】养阴益气、清热散结。
【方解】本病治当养阴益气、清热散结,切忌骤用寒凉、峻用苦寒。方中以天谷精为主药,功专散血;龙葵、白英散结解毒,三味合用散结,以治疗咽喉肿塞;石龙芮补阴润燥;龙须草散瘿结热气而利小便;又加白芍、枸杞子、生熟地、党参益肺气而养肾阴。诸药协同,共奏养阴益气、清热散结之功。徐徐频饮,渐见良效。
【主治】声带息肉和小结。
【加减】伴有乏力,形寒肢冷,加炮附子9克,干姜3克。
【疗效】治疗108例,结果治愈(息肉消失)29例,显效(音哽减轻、息肉明显缩小)34例、有效(音哽减轻、息肉轻度缩小)24例,无效21例、总有效率为80.6%。
【来源】姚楚芳,《上海中医药杂志》

消息肉方治疗声带息肉

【处方】当归12克、丹参12克、赤芍12克、姜半夏9克、夏枯草15克、海藻15克、昆布15克、胖大海9克、玉蝴蝶3克、桔梗6克、生甘草3克
【用法】水煎服
【功能】活血祛痰,化痰散结,开音利咽
【主治】声带息肉
【加减】伴声带水肿者加茯苓、白术、泽泻;
        咽干者加生地、玄参;
        咽痛甚加连翘、山豆根
【方解】方用当归、丹参、赤芍活血祛瘀;用姜半夏、夏枯草、海藻、昆布化痰散结;用胖大海、玉蝴蝶、桔梗利咽开音。诸药合用,对声带息肉疗效满意。

老中医坐堂绝招--声带息肉

处方一
    桃仁9克,红花6克,赤芍9克,白芍9克,夏枯草9克,南沙参9克,炙僵蚕6克,天花粉9克,桔梗5克,蝉蜕5克。
    *声带息肉紫红或鲜红色,加玄参9克,生石膏24克;
    *声带息肉灰白色而不透明者,加炮山甲12克,煅牡蛎30克;
    *高血压者,加车前草12克,夏枯草改为24克;
    *冠心病者,加紫丹参18克,郁金9克;
    *胃溃疡者,去炙僵蚕,加木香6克,合欢皮9克;
    *大便燥结,加瓜蒌仁12克,制首乌9克。
    上药先用清水浸泡半小时,煎煮2次,药液对匀,分2次服,每日1剂。
    用于声带息肉。
    处方二
    天名精9克,石龙芮9克,龙葵9克,龙须草9克,白英9克。
    *脾气虚者,加党参9克,焦白术9克,黄芪9克;
    *脾阳虚者,加制附子9克,川椒3克,干姜3克;
    *肾阴虚者,加枸杞子9克,熟地9克,生地9克;
    *气阴两虚者,加枸杞子9克,生地9克,熟地9克,山药9克,党参9克;
    *痰热内阻者,加黄连3克,半夏9克,瓜萎9克。
    上药加水煎煮2次,药液混合均匀,分2次服,每日1剂,2个月为1个疗程。
    用于顽同性声带息肉。
    有哪些单验方?
    1.焦山楂30克,水煎2次,取液500毫升,代茶频饮,每日1剂。
    2,乌梅(去核)250克,僵蚕、丹参、桔梗各200克,甘草30克,共研细末,炼蜜为丸,每次9克,每日3次,温开水送服,1剂为1个疗程。
    3.蒲公英30克,丹参、茯苓、赤芍各10克,夏枯草、胖大海、木蝴蝶各9克,蝉蜕、风凰衣各5克,水煎服,每日1剂。
    特别提示
    1.消除病因,戒除烟酒,改善发音方法,避免用声过度。
    2.少数声带息肉可引起癌变,因此,声带息内在保守治疗无效时,应厦早手术切除。

声带息肉验案1 例

王某,女,53 岁。2006 年8 月2 日初诊。声音嘶哑2年,曾于市内某西医就诊,诊断为弥慢性声带息肉,经治疗后效果不明显,遂来我院耳鼻喉门诊就诊。症见:声音嘶哑,喉内异物感,咯吐少量白痰,纳差,面色萎黄,乏力,舌淡红、苔薄白,脉细涩。纤维喉镜检查示,双侧声带膜部边缘对称部位半透明、灰白色肿物,基底广,双侧室带增生呈球状突出。中医诊断:喉喑。西医诊断:声带息肉。辨证属脾虚血瘀痰凝。治宜健脾利湿,活血祛瘀,化痰开音。方用温胆汤合会厌逐瘀汤加减:处方:党参15 g ,白术10 g ,茯苓10 g ,陈皮10g ,半夏10 g ,厚朴12 g ,昆布10 g ,海藻10 g ,桃仁10 g ,红花10 g ,胆南星10 g ,竹茹10 g ,荆芥10 g ,牛蒡子12 g。7 剂。每日1 剂,水煎服两煎300 ml ,分2 次服。治疗期间嘱患者噤声。二诊:声音嘶哑有所好转,异物感各有不同程度减轻。

考虑久病多瘀加三棱、莪术各6 g ,又予7 剂。三诊:症状较前又稍有缓解,但不能多言,考虑久病体虚,上方加黄芪20g ,7 剂。四诊:患者仍有间断声音嘶哑,多言则加重,异物感,乏力基本好转,面色淡黄,舌淡、少苔,脉弦细,考虑患者职业,因用嗓较多,多言损气,日久气阴两虚,痰瘀互结。辨证为痰瘀虚互结证。治宜滋阴益气,化痰软坚散结,改沙参麦冬汤加减。处方:沙参10 g ,麦冬10 g ,生地15 g ,玉竹10 g ,花粉10 g ,五味子10 g ,昆布10 g ,桃仁8g ,海藻10 g ,归尾10g ,桔梗8g ,红花10 g ,橘络10 g。7 剂。五诊:症状基本痊愈,效不更方,继服上方7 剂,巩固治疗。2006 年9 月5 日复查纤维喉镜检查示,双侧声带膜部肿物几乎消失,双侧室带已收敛。嘱患者科学用嗓,忌食辛辣刺激食物。随访半年声音嘶哑未复发。

阅葛健文治疗声带息肉经验

2.1 出血型声带息肉

    属病理变化的早期阶段。表现为声带边缘局部水肿,血管扩张,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出现出血、溢血现象。此期患者临床表现为:咽干痛,喉痒,干咳,少痰,讲话持久则声嘶,舌质红,苔少,脉细数。此期病机为风热毒邪侵袭声门,热灼脉络。治宜清热疏风,行气活血。方用:金银花、连翘、薄荷、射干、赤芍、玄参、蝉蜕、甘草、荆芥穗等。方中金银花、连翘、蝉蜕、薄荷、荆芥穗疏风解热;赤芍、牡丹皮活血祛淤;玄参解毒散结。
    2.2 水肿型声带息肉
    属病理变化的中期阶段,息肉颜色呈半透明状,粘膜水肿严重,出血停止并吸收。此期患者临床表现为:讲话费力,不能持久,声嘶,上午重,下午轻,喉内有异物感,常有清嗓习惯,舌质淡红,舌体胖,苔白,脉滑。此期病机为湿浊积聚,气血阻滞兼挟热毒。治宜利水化浊,行气活血。方用:猪苓、泽泻、车前子、丹参、红花、玄参、桔梗、白花蛇舌草、连翘、甘草。方中猪苓、泽泻、车前子利水化湿,丹参、红花化淤通络,白花蛇舌草、连翘清热解毒。
    2.3 纤维瘤型息肉
    此期为病理变化的后期阶段,为纤维增生期。病变部位内有纤维组织增生,并逐渐变性机化,此时息肉颜色呈乳白色。此期患者临床表现为:声嘶,喉内有异物感,常有“吭喀”以清嗓,舌质暗,脉沉涩。此期病机为气滞血淤痰凝。治宜活血化淤,软坚散结,化痰开音。方用:三棱、莪术、皂刺、水蛭、红花、桃仁、玄参、麦冬、穿山甲、浙贝母、海藻、昆布、白花蛇舌草。方中三棱、莪术、皂刺软坚散结,海藻、昆布、浙贝母化痰散结,水蛭、红花、桃仁活血化淤。综上所述,活血化痰解毒法贯穿于本病治疗始末,但有所侧重,早期侧重于疏风清热,中期侧重于利水化浊,后期侧重于化淤散结。
     3 典型病例
    例1:尤某,男,55岁,2002年8月16日初诊。声嘶2月,伴咽干,咽部如有物梗阻,讲话多时声嘶加重,甚则失音。在耳鼻喉科诊为声带小结,伴声带肥厚。检查咽部充血,咽喉后壁滤泡增大。症见声嘶、咽干,夜眠不宁,舌质红,苔少,脉细数。治宜活血化痰解毒,软坚散结。方用:玄参30 g、麦冬30 g、浙贝母10 g、穿山甲10 g、皂刺10 g、白花蛇舌草30 g、半边莲30 g、连翘30 g、青果10 g、诃子10 g、僵蚕10 g、蜈蚣4条、红花10 g、桃 仁 10 g、木蝴蝶10 g、牡蛎10 g、水蛭10 g、三棱10 g、莪术10 g。服20剂,前10剂,水煎,每日1剂,分早晚温服;后10剂做成散剂,每服9 g,每日2次,分早晚温开水冲服。服药后,患者症状消失,喉镜检查,小结消失,声带闭合良好,随访至今未发。
    例2:黑某,男,45岁,1998年10月28日初诊。声嘶1年余,始因感冒致咽痛日久,渐致声嘶。经耳鼻喉科确诊为声带息肉。检查:咽喉后壁充血,滤泡增大。症状:声嘶,咽干,舌尖红,边有淤斑,脉细数。治宜行气活血化痰,软坚散结。药用:玄参10 g、桔梗10 g、白花蛇舌草30 g、皂刺10 g、穿山甲10 g、射干10 g、浙贝母10 g、桃仁10 g、红花10 g、当归尾10 g、木蝴蝶10 g、蝉蜕6 g、莪术10 g、海藻10 g、昆布10 g、胖大海5 g、甘草3 g。服28剂,前8剂,水煎,每日1剂,分早晚温服;后20剂,做成散剂,每服9 g,每日2次,分早晚温开水冲服。药后,患者声嘶消失。喉镜检查:息肉消失,声带闭合良好。随访至今未发。
    4 体会

    本病属西医慢性喉炎中的增生型,西医治疗除急性期外,抗生素治疗效果不佳,声带息肉多采取手术摘除疗法,对某些惧怕手术的患者来说,中医辨证治疗成为一种可行的手段。中医认为:声音出于肺而根于肾,肺主气,脾为气之源,肾为气之本,肾精充沛,肺脾气旺则声音清亮。反之,肺、脾、肾虚损,则有声瘖之证,此为本虚。外感风热毒邪,侵袭声门,脉络受阻,引起气滞、血淤、痰凝,此为标实。患者以此病就诊,病程多已较长,故以解毒化痰、活血散结治标为主。治疗用药,其中玄参解毒散结,《中华临床中药学》云:“玄参苦咸微苦,清热解毒,化痰散结,用以治疗痰火郁结之症。”其与浙贝母、牡蛎同用,其化痰散结力更佳。穿山甲性善走窜,善于行气散结消肿,活血化淤,与皂刺合用,消散透脓,溃坚力增强,腐去新生。桃仁、红花、水蛭活血化淤。金银花、连翘、白花蛇舌草清热解毒。以上诸药共奏活血化痰解毒散结之功,故临床屡屡见效。 

清肝利咽汤治声带水肿

【组成】柴胡、白芍、栀子、枳实、射干、半夏各12克,当归、桔梗、前胡、甘草各10克,蝉衣、白芥子各9克,苏子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清肝利咽、降逆化痰。
      【方解】方中柴胡、栀子、射干清肝利咽;当归、白芍养血柔肝;半夏、苏子、白芥子、枳实降逆行气化痰;蝉衣祛风散结;桔梗、前胡、甘草开肺利咽。诸药合用,共奏清肝利咽、降逆化痰之功,故用之效佳。
      【主治】声带息肉及声带水肿。
      【加减】肝热偏重者,去半夏、白芥子,加黄芩、龙胆草、青果、丹皮;
                    肝阴不足而肝阳偏盛者,去苏子、半夏、白芥子、前胡,加生地、丹皮、酸枣仁、五味子、降香,并可加重用白芍至20克;
                   若湿痰为主者,则去栀子、射干,加茯苓、陈皮;
                   因逆气壅肺,而化热伤津者,则去半夏、白芥子、前胡,加降香、生地、麦冬、腊梅花。
      【疗效】临床屡用、观察,用本方对证加减化裁,治疗声带息肉或声带水肿或二者兼有者效果尚满意,治疗单纯声带水肿而失音者,疗程尤短,一般在2~5天;治疗声带息肉或兼有水肿而失音者、疗程稍长,一般声音恢复正常在6~15天左右,息肉完全消失在15~45天左右。若息肉较大(直径在4毫米以上)可能更长些。同时还发现息肉由红色逐渐变为淡红色、白色,同时由大变小,最后消失而痊愈。

【来源】宋根信,《千家妙方·下》 

声带肥厚秘方

【辨证】少阴虚火,蒸腾上扰,咽喉瘀滞。

【治法】养心清心,化瘀通络。
【方名】会厌逐瘀汤加味。
【组成】桃仁6克,当归9克,赤芍9克,生地9克,元参6克,甘草6克,桔梗6克,柴胡6克,枳壳6克,枣仁6克,蝉蜕9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郭智荣方。

消结方治疗声带小结

【处方】海藻15克、昆布15克、牡蛎30克、当归12克、赤芍12克、川芎12克、麦冬12克、蒲公英20克、金银花20克、大贝母9克、陈皮9克

【用法】水煎服
【功能】清热消痰,行滞散结
【主治】声带小结
【加减】声带水肿加泽泻、白茅根;
        结节质坚加莪术、炮山甲;
        声带充血加玄参、石斛;
        咽喉肿痛加山豆根

【方解】方中海藻、昆布、牡蛎化痰软坚;当归、赤芍、川芎活血化瘀;麦冬养肺滋阴;蒲公英、金银花清肺经郁热;大贝母陈皮行气化痰。 

治喉喑(声带病)秘方(方5首)

14.1 加味二陈汤

【来源】蔡福养,《千家妙方·下》

【组成】陈皮、茯苓、半夏各10克,甘草6克,苍术、白术、枳实、白芥子各9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健脾和中、燥湿化痰。

【方解】脾失健运,聚湿生痰,湿邪上窜,壅滞声带而致肥厚,生长息肉。方中用二陈汤(前4味)加二术,助其健脾燥湿之力,加枳实理气化痰,使湿邪不得结于上;白芥子取其辛温,以化寒湿凝聚之痰。诸药合用,以达脾复健运、湿除痰化、息肉消散之目的。

【主治】声带息肉、肥厚、证见音哑、时吐黏痰、胸闷不适等症。

【加减】声带肥厚而息肉色红者,酌加当归、赤芍、怀牛膝等以活血化瘀。

【疗效】临床屡用,均获良效。一般服药15剂左右即可获愈。临床验证有效。

14.2 加味养阴汤

【来源】杨志仁,《千家妙方·下》

【组成】干地黄15克,玄参、龙利叶、瓜蒌皮各12克,麦冬、桔梗、桑白皮、柿霜、茜草根、赤芍各9克,红花、三七粉(冲服)各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养阴润肺、活血祛瘀。

【方解】平时大声讲话,高声歌唱较多、较久,耗伤肺阴,久之累及肾阴,而导致肺肾阴虚、虚火上炎。此方用地黄、麦冬养阴;龙利叶、柿霜润肺;桑白皮、瓜蒌皮清肺;甘草、桔梗利咽开音;茜草根、红花、赤芍活血化瘀消肿;玄参滋阴降火。诸药相伍,共奏养阴润肺、活血祛瘀之功。

【主治】声带息肉,证见声嘶较重、咽喉干燥、睡眠不宁、舌红苔少、脉细数。

【加减】辅以藏青果含服。每日4枚,以敛肺降火。

【疗效】屡用效佳。坚持服用,每收全功。

14.3 天龙饮

【来源】姚楚芳,《上海中医药杂志》(67)1987年

【组成】天谷精、龙须草、龙葵、石龙芮、白英、枸杞子、生地、熟地、白芍、党参各9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或频次。

【功用】养阴益气、清热散结。

【方解】本病治当养阴益气、清热散结,切忌骤用寒凉、峻用苦寒。方中以天谷精为主药,功专散血;龙葵、白英散结解毒,三味合用散结,以治疗咽喉肿塞;石龙芮补阴润燥;龙须草散瘿结热气而利小便;又加白芍、枸杞子、生熟地、党参益肺气而养肾阴。诸药协同,共奏养阴益气、清热散结之功。徐徐频饮,渐见良效。

【主治】声带息肉和小结。

【加减】伴有乏力,形寒肢冷,加炮附子9克,干姜3克。

【疗效】治疗108例,结果治愈(息肉消失)29例,显效(音哽减轻、息肉明显缩小)34例、有效(音哽减轻、息肉轻度缩小)24例,无效21例、总有效率为80.6%。

14.4 清肺化瘀汤

【来源】刘松孙,《中医杂志》(3)1986年

【组成】凤凰衣、蝉衣各5克,木蝴蝶1克,胖大海、夏枯草各9克,赤芍、茯苓、丹参各10克,蒲公英30克,甘草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2个月为1疗效。

【功用】清肺利咽、活血化瘀。

【方解】病由肺热,与瘀血有关。方用赤芍、丹参通络散瘀;夏枯草软坚散结;二者同用可使声带息肉与小结缩小或消失;胖大海、蝉衣、凤凰衣、木蝴蝶、蒲公英清热解毒、宣肺利咽;再配以茯苓利湿消肿。诸药合用,共奏清肺利咽、活血化瘀之功。

【主治】声带息肉和小结。

【疗效】治疗20例,痊愈6例,显效7例,好转3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80%。

14.5 清肝利咽汤

【来源】宋根信,《千家妙方·下》

【组成】柴胡、白芍、栀子、枳实、射干、半夏各12克,当归、桔梗、前胡、甘草各10克,蝉衣、白芥子各9克,苏子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清肝利咽、降逆化痰。

【方解】方中柴胡、栀子、射干清肝利咽;当归、白芍养血柔肝;半夏、苏子、白芥子、枳实降逆行气化痰;蝉衣祛风散结;桔梗、前胡、甘草开肺利咽。诸药合用,共奏清肝利咽、降逆化痰之功,故用之效佳。

【主治】声带息肉及声带水肿。

【加减】肝热偏重者,去半夏、白芥子,加黄芩、龙胆草、青果、丹皮;肝阴不足而肝阳偏盛者,去苏子、半夏、白芥子、前胡,加生地、丹皮、酸枣仁、五味子、降香,并可加重用白芍至20克;若湿痰为主者,则去栀子、射干,加茯苓、陈皮;因逆气壅肺,而化热伤津者,则去半夏、白芥子、前胡,加降香、生地、麦冬、腊梅花。

【疗效】临床屡用、观察,用本方对证加减化裁,治疗声带息肉或声带水肿或二者兼有者效果尚满意,治疗单纯声带水肿而失音者,疗程尤短,一般在2~5天;治疗声带息肉或兼有水肿而失音者、疗程稍长,一般声音恢复正常在6~15天左右,息肉完全消失在15~45天左右。若息肉较大(直径在4毫米以上)可能更长些。同时还发现息肉由红色逐渐变为淡红色、白色,同时由大变小,最后消失而痊愈。 

黄煌治声带麻痹经验

陈某,男,49岁,干部,1997年11月15日初诊。患者声带麻痹半年余,每遇精神负担过重时症情加重,经多方治疗仍发音困难。有胆结石、萎缩性胃炎等病史。刻下:声音嘶哑,心烦,寐差,咽喉暗红,舌稍暗,苔薄白,脉滑。用半夏厚朴汤加味:姜制半夏10g,川朴6g,苏梗10g,获等15g,枳壳6g,山栀10g,连翘12g,黄芩6g,生甘草5g。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并嘱其多参加室外活动。服3剂后,喜来告之,上午发音已正常,下午稍有嘶哑。继用原方20余剂而安。 

慢喉瘖治验三则

王曼华教授,湖北省知名耳鼻喉专家,湖北省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业医50余载,曾参加国医大师干祖望教授主办的全国中医耳鼻喉科进修班,深受其学术影响。王曼华辨治慢喉瘖疗效颇佳,笔者有幸跟师学习,受益匪浅。兹选取验案三则,以飨同道。

补中益气汤

加减治疗慢性单纯性喉炎

肖某,女,46岁,2012年2月10日初诊。1月前因与他人大声争吵后出现声音嘶哑,初起为间歇性,未予重视,后发展为持续性。患者平日声低懒言,困倦乏力,晨起喜清嗓,偶有清痰,大便稀,一日2次,纳差,舌体稍大,边有齿痕,苔白厚,脉细。某医院行喉镜检查示喉黏膜弥漫性充血,声带呈浅红色,黏膜表面见少量分泌物,发声时声带闭合不良。

西医诊断:慢性单纯性喉炎。中医诊断:慢喉瘖;病机:脾肺气虚,内生痰湿;治法:补益脾肺,祛痰开音。

处方:补中益气汤加减。黄芪15克,党参12克,当归15克,柴胡6克,升麻6克,法半夏6克,陈皮10克,茯苓10克,白术10克,薏苡仁12克,三七10克,丹参15克,蝉蜕6克,木蝴蝶6克,青果10克,7剂,日1剂,水煎服。并嘱患者充分声休,清淡饮食。

二诊(2012年2月17日):患者自诉药后声音嘶哑减轻,余无特殊不适,继服上方14剂。

三诊(2012年3月3日):患者声音恢复正常,喉镜检查见声带闭合良好。随访半年,声嘶未再复发。

按:患者平素声低懒言,困倦乏力,结合舌脉便知其中气不足,肺脾气弱兼有痰湿,而大声争吵必伤津耗气,且声带负荷明显加重,本不足之气继受损伤,终致气血不能上奉,喉窍失养,无力鼓动声门而发为声嘶。是为“金破不鸣”,故以补中益气汤加法半夏、茯苓、薏苡仁以补益脾肺,祛痰开音,考虑到骤然大声争吵必致声带损伤,故加三七、丹参配合方中当归以活血化瘀,木蝴蝶、青果属利咽开音之良品,且引诸药入肺,蝉蜕则为治喉瘖之要药,《医学衷中参西录》云:“蝉声清脆,又善医音哑”,故见症即可使用。

补阳还五汤

加减治疗声带麻痹

陈某,男,70岁,2013年6月5日初诊。6年前行甲状腺癌切除术后出现声音嘶哑,曾多方求治,终不得效。现持续性声嘶,说话费力,伴咳嗽少痰,大便稀,一日2次,舌质紫暗,少苔,脉沉细。某医院喉镜检查示双侧声带轻度充血水肿,左侧声带固定于旁中位,右侧活动可。

西医诊断:声带麻痹。中医诊断:慢喉瘖;病机:气虚血弱,瘀滞声门;治法:益气活血,祛瘀通络。

处方:补阳还五汤加减。黄芪20克,党参15克,当归15克,地龙10克,川芎10克,红花10克,赤芍12克,路路通12克,土鳖虫10克,骨碎补12克,三七10克,山药15克,茯苓15克,薏苡仁12克,木蝴蝶6克,青果10克,蝉蜕6克,14剂,日1剂,水煎服。嘱患者减少用声,并坚持用大拇指和食指在甲状软骨周围按摩,每日2次,每次100下。

二诊(2013年6月19日):患者自诉药后嗓音渐见恢复,说话疲劳逐渐好转,继服上方14剂,配合按摩。

三诊(2013年7月3日):诉声音嘶哑明显好转,继服上方14剂,以资巩固。

按:患者本年老体弱,患癌瘤使气血进一步耗伤,舌质紫暗、脉沉细更见其气血瘀滞之象,加之手术损伤喉络,气血瘀阻声门,以致声带活动不利,发为声嘶。是为“金瘀不鸣”“金破不鸣”兼夹,属虚实夹杂之证。方选补阳还五汤加减以补气活血通络,此方为气虚血瘀之名方,原用于中风后遗症之半身不遂,此用治手术所致声带麻痹气滞血瘀者,“异病同治”之妙也。原方加三七片、路路通以增强活血通络之效,手术属金刃所伤,故加用土鳖虫、骨碎补以增强活血疗伤之功,患者兼有脾虚生湿,故去润肠之桃仁,加党参、茯苓、山药、薏苡仁结合黄芪以健脾祛湿,扶助正气,且防本方攻伐太过之虞。加木蝴蝶、青果、蝉蜕利咽开音,引药入肺。6年沉疴,能得此效,已属不易,毋须过多奢求,服药同时结合按摩可促进局部血行,加快声带功能恢复,因操作方便,故患者可在家中长期坚持治疗。

清气化痰汤

加减治疗声带小结

齐某,女,50岁,2014年1月8日初诊。声嘶3月余,现持续性声嘶伴咽痛,平素性情急躁,时有咳嗽,痰黏难出,大便干,2~3日一行,舌质偏红,苔厚,脉弦。某医院喉镜检查示喉黏膜干燥,两侧声带游离缘前、中1/3交界处有结节样隆起,表面光滑。

西医诊断:声带小节。中医诊断:慢喉瘖;病机:痰热聚喉,气血瘀滞;治法:清热化痰,散结开音。

处方:清气化痰汤加减。法半夏10克,陈皮12克,杏仁6克,茯苓15克,黄芩10克,栀子10克,瓜蒌仁15克,枳实10克,赤芍10克,桃仁10克,浙贝母15克,连翘15克,生牡蛎15克,木蝴蝶6克,青果10克,14剂,日1剂,水煎服,并嘱患者充分声休。

二诊(2014年1月22日):患者自诉药后诸症减轻,继服上方14剂。

三诊(2014年2月6日):诸症消失,喉镜检查示声带未见明显异常。

按:患者平时性情急躁,易动肝火,木火刑金,炼液为痰,痰热交结上犯咽喉,且因职业原因,长期过度用声必损其气,气损则滞,滞则生瘀,痰、瘀、热互结于喉窍,聚而不散,形成结节,影响声带运动,故见声嘶。治当清热化痰,祛瘀散结,方用清气化痰汤加减,因患者惧中药之苦,故去原方之胆南星,加浙贝、连翘增强清热化痰之效,加桃仁、赤芍以化瘀散结,桃仁与方中瓜蒌仁兼能润肠以缓解便秘,加栀子、生牡蛎配黄芩以清肝平肝,生牡蛎、连翘、浙贝合用又具软坚散结之功,木蝴蝶、青果能开肺利咽且做引经之用,诸药配伍精当,切中病机,故得良效。

分析总结

瘖哑之病,当知虚实。《景岳全书·声瘖》曰:“声音出于脏气,凡脏实则声弘,脏虚则声怯,故凡五脏之病,皆能为瘖”,并提出“喉瘖”的发作可分为“金实不鸣”和“金破不鸣”的理论。可见五脏与发声均有联系,任何脏腑病变均可引发声嘶。王曼华认为急性声嘶多属“金实不鸣”,慢性声嘶多属“金破不鸣”或“金瘀不鸣”,且慢性声嘶以虚者多见,或本虚标实,或虚实夹杂。

王曼华治疗慢喉瘖,不仅注重审证求因,且兼顾咽喉之特性。西医利用喉镜检查,可以看到声带息肉、声带小结等病变,这些往往都不能用“肺实”“肺虚”来解释,相反,根据具体情况采用活血化瘀、化痰散结的方法治疗,即能取得较好的疗效。王曼华认为声带活动不利,多有声带过用、用声不当之病史使声带受损,故无论虚实,多有血瘀之象,故治疗时可选用三七、赤芍、丹参、桃仁等活血之品,若见痰瘀结聚可加用浙贝、生牡蛎、昆布、连翘等散结之药。对于咽喉不利所致声嘶,多选用木蝴蝶、青果、蝉蜕之类以利咽开音,同时引诸药入肺,疗效可靠,在慢喉喑患者选用时不必拘泥。药中病机,故奏良效。(丁舟)

加味铁叫子如圣汤(袁家玑)

 [组成]  生地黄6克  熟地黄6克  生诃子5克  煨诃子5克  生甘草2克  炙甘草2克  生桔梗5克  炒桔梗5克  北沙参12克  马勃粉10克  木蝴蝶10克  当归6克  赤芍10克  蝉衣6克

    [功效]  滋养气阴,通络开音
    [主治]  慢性咽喉炎属“金破不鸣”之失音症。“金实不鸣”之失音症不可用。
    [用法)  日一剂,水煎二次分服,徐徐咽下。
'(方解)  方中生地黄对熟地黄,味甘寒并行,补肾凉血通脉。生诃子对煨诃子,味苦酸涩,清金温肾并用。生甘草对炙甘草,寒温相合而清热益气。生桔梗对炒桔梗载药上浮,直抵肺咽,熟用
补气增音。复入北沙参、麦门冬益脾气阴,当归、赤芍和血散血,马勃、木蝴蝶、蝉衣利窍化结开音,共达开声音之门肺,培声音之根肾,其声可复。“
    (按语]  袁老中医所拟加味铁叫子如圣汤取材于《伤寒论辑义》中铁叫子如圣沥。“治咽喉郁结,声音不闻”,加上施今墨先生所制保护声带的诃子亮音丸(生,煨诃子,生,炒桔梗,生炙
甘草,凤凰衣'),化裁得当,独具匠心,治疗失音顽疾,每多良效。
    [典型病例]李某某,女,39岁。
    自诉声音嘶哑曾去某医院检查,诊为”声带小结“。经西药抗菌、’激素并配合理疗两个疗程,失音恢复慢,欲行手术治疗,因病人顾虑转请袁老诊治。现症咽干,咽部异物感,声音嘶哑,咳声不扬,烦热,口臭,头昏少寐已3月余。但饮食尚可,二便如常,舌质红苔黄少津,脉象细滑。证属肺肾气阴不足,虚热扰窍所致的“金破不鸣方”之失音证。用加味铁叫之如圣汤。嘱以药液慢咽,服药6剂证减音出,12剂声带小结消除而音复。

六、慢性喉炎

   

(一)辨证论治

1.虚火上炎

    (1)主症  每见痦哑日久,口干咽燥,喉痒,喉痛,干咳痰黏,重则潮红盗汗,寐差多梦,五心烦热;咽喉黏膜干燥少津、无泽,声带淡红,边缘增厚,喉部有黏痰附着,重则声带干红,表面见薄痂;舌红苔少或剥,脉细弦数。

    (2)处方生地、麦冬各15g,玄参20g,白芍、沙参、贝母各12g,木蝴蝶、蝉衣、胖大海各10g.若阴虚火旺者,加知母、黄柏、丹皮。

    (3)方法  每日l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

2.气阴两虚

    (1)主症语气粗哑,日久不愈,疲劳或多语后加重,胸闷气短,言语费力,咽干喉痛,潮热,大便干结;声带暗红肥厚,发声时内收不佳,闭合有缝;舌质淡红,边有齿印,苔少或薄腻,脉细数或细软无力。

    (2)处方党参、白术、茯苓各15g,白芍、沙参、川芎、当归各12g,生地、石斛各20g.声带红厚者,加胖大海、夏枯草;声带淡胖者,加薏苡仁、泽泻;喉部充血明显者,加黄芩、防风、赤芍。

    (3)方法  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

3.脾虚湿阻

    (l)主症  声嘶反复,言语多则嘶哑喉痛,声休则有好转,全身倦怠无力,胸脘闷胀,纳食不香,口黏不渴,或渴喜热饮,大便多溏薄或不畅;声带淡胖微厚,无正常光泽,甚而在声带表面出现息肉样改变,发声时声门闭合不全;舌淡胖,苔薄腻或黄腻,脉濡缓。

    (2)处方党参、白术、薏苡仁各15g,茯苓、山药、石菖蒲各20g,泽泻、车前子各10g蝉衣、木蝴蝶各6g。湿重,声带肿胀明显者,加黄芩、川厚朴、砂仁;热重,声带充血者,加赤芍、丹皮、生地;痰浊重者,加浮海石、浙贝母、生牡蛎。

    (3)方法  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

4.气滞血瘀

    (1)主症  声哑日久不愈,喉内有痰黏着及梗阻感;声带暗红色,局部肥厚,或见淡红色息肉样突起,发声时声带闭合不全;舌质暗红,苔薄白,脉弦细。

    (2)处方木蝴蝶、胖大海、蝉衣各10g,玄参20g,麦冬、赤芍、丹皮、炒僵蚕、白芍、薏苡仁各15g,泽泻、三棱各12g.舌质瘀点,声带暗紫者,加丹参、鸡血藤;咽喉痛,声带充血明显者,加黄芩、蒲公英;声带肥厚者,加海浮石、昆布、海藻;声带闭合不全者,加太子参、山药。

    (3)方法  每日l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

1. 干祖望诊治经验    (1)声带松弛肺脾气虚:言语费力,发音声低,倦怠乏力,纳食不香,舌质淡胖,脉无力。治宜补肺健脾,益气开音。方选补中益气汤:党参、黄芪、白术、茯苓、山药各10g,桔梗6g,木蝴蝶2g,蝉衣、甘草、升麻、柴胡各3g

    肺肾阴虚:如咽喉干燥,声嘶不扬,得饮则舒,检查见喉部黏膜干燥,声带微红欠清白,舌红少苔,脉细数者,为肺阴不足。治宜养阴利咽。常用方如养阴清肺汤、沙参门冬汤,药如太子参、沙参、玄参、石斛、天花粉、桔梗、甘草、麦冬等。如兼有腰膝酸软,咽干而痒,午后为甚者,为肺肾阴虚。治宜滋养肺肾。可在上药中加知母、黄柏、生地、熟地、百合,或选百合地黄汤。

    咽喉瘙痒急性发作,伴有外感症状者,多为风邪侵袭。属风寒者,应疏风散寒,用药如麻黄、荆芥;属风热者,应疏风清热,用药如山栀、紫草、茜草;干燥而灼痒,午后为重者,为肾阴不足,虚火上灼,治宜滋阴降火,用药如知母、黄柏。

    肾不纳气:呼吸费力,甚则喘息。治宜补肾纳气。方选六味地黄汤加味:熟地、茯苓、山药、山萸肉、五味子、诃子肉、补骨脂、胡桃肉。伴有肾阴不足者,加生地、百合;阴虚火旺者,加知母、黄柏;阳气不足者,加附子、肉桂。

    (2)声带充血  内火上炎:见声带充血而红艳。治宜清热泻火。方选五味消毒饮加减:金银花、连翘、蒲公英、紫花地丁、赤芍、丹皮等。如见心烦失眠,小便黄赤,舌尖红等,为心火偏旺,宜加白茅根、木通、竹叶、灯芯草等;如见烦躁易怒,口干口苦,舌红脉弦者,为肝火上炎,宜加夏枯草、山栀、龙胆草等;如见咳嗽痰黄,或痰中带血,舌红苔黄,为肺经郁火,宜加桑白皮、黄芩等;如见五心烦热,骨蒸潮热,午后为重者,为肾阴不足,虚火上炎,宜加知母、黄柏;如见口渴多饮,胃脘嘈杂,大便秘结者,为胃火偏旺,宜加芦根、生石膏、甘中黄等。

    瘀血内阻:见声带长期充血,色质晦暗,或伴舌有紫气。治宜活血化瘀。方选通窍活血汤加减:桃仁、红花、当归、赤芍、川芎、乳香、没药、三棱、莪术等。

    (3)声带肥厚或水肿风邪挟痰:声音嘶哑,常发生于高声喊叫,滥用噪音之后,声带呈灰白色,有半透明感。治宜疏风消痰。方选二陈汤加味:荆芥、僵蚕、白芥子、陈皮、半夏、茯苓、甘草。水肿甚者,可加用控涎丹,每次1-5g,每日2次。

    顽痰凝滞:声音嘶哑重浊,平素痰多,声带肥厚,舌苔厚腻。治宜化痰软坚。方选三子养亲汤、二陈汤加减:陈皮、半夏、浙贝母、僵蚕、射干、乌药、桔梗、莱菔子、白芥子,并可加入毛茨菇、瓦楞子、昆布、海藻等。如伴有痰多质稀,纳食不香,大便溏薄等脾虚症状者,可加入健脾化湿之品,方如六君子汤、参苓白术散。

    痰瘀交结:见声带肥厚充血,色质晦暗。治宜理气化痰,活血祛瘀,气行则血行,水津四布,痰瘀自化。常用二陈汤合桃红四物汤加减:陈皮、半夏、射干、贝母、当归、川芎、桃仁、红花、木香、乌药等。亦可选用三甲散加减。

    如声带肥厚伴充血鲜艳者,多为风热外侵与痰浊相搏。治宜疏风清热为先。方选银翘散加减:桑叶、连翘、金银花、桔梗、薄荷、金沸草、蝉衣、芦根等。继之,仍以化痰祛浊为法。

    (4)声带小结本病属气机运行不畅,痰浊久蕴所致。治宜化痰软坚散结为主。方选王氏二陈汤加味:白芥子、陈皮、法夏、昆布、海藻、海浮石,山慈姑、射干、桔梗等。另外,可服用响声丸,每次5g,每日2次。痰多者,可配合使用黛芩化痰丸。声带小结较大者,可用手术摘除。

    (5)声带息肉  痰浊蕴结:息肉色质淡白或呈水肿样。治宜化痰利湿。可参考声带肥厚及声带小结的治疗。

    痰瘀交阻:息肉呈充血型,色粉红或鲜红,有蒂或广基,表面光滑。治宜活血化瘀。常用桂枝茯苓丸加减,典型处方:桂枝、射干各3g,茯苓、桃仁、红花、落得打各10g,丹皮、赤芍、天竺黄、桔梗各6g.有时可加生薏苡仁、生山楂各10g.

    气滞血瘀:病程较长,息肉充血呈晦暗,质地较硬,伴舌有紫气或瘀点。治宜活血化瘀。方选通窍活血汤或会厌逐瘀汤,为加强活血化瘀的作用,可加入王不留行、泽兰、苏木、落得打、益母草、地鳖虫等。亦可选用三甲散加减。

    (6)室带肥厚本病治疗原则为理气化痰,活血化瘀。如见室带肥厚,黏膜色淡者,治以化痰散结为主,佐以理气活血。常用方如四海舒郁汤加减:昆布、海藻、瓦楞子、僵蚕、苏子、天竺黄、海蛤粉、白芥子、莱菔子等,佐以木香、乌药、当归、三棱、莪术等。如见室带肥肿如球,色晦暗、灰蓝者。治以活血化瘀为主,理气化痰为辅。临床常用药三棱、莪术、当归尾、赤芍、红花、桃仁、落得打各10g,乳香、没药、蝉衣各3g.如痰证明显者,加胆南星、昆布、海藻、瓦楞子;气滞明显者,加木香、槟榔,亦可酌加破血之地鳖虫,理气之九香虫;伴有气虚症状者,可加入党参、白术、山药、薏苡仁、白扁豆等益气健脾之品。

   

2.白桦诊治经验   

    (1)虚火生痰  本证多因素体肺阴不足,或久病伤肾,肾阴亏虚,阴虚则火旺,内燥渐生,灼煎肺阴,炼津为痰,使肺之升清降浊无能,并虚火与痰浊交错,延络结聚于喉所致。症见咽干,口燥,咳嗽痰黏而不易咯出,音哑,语多加重,虚烦失眠,腰膝酸痛,声带充血。舌红,苔薄黄,脉细数。治宜滋阴润燥化痰。药用生地、麦冬、玄参、百合、石斛、瓜蒌、胖大海、木蝴蝶等。

    (2)气虚痰结  本证多因脾虚失运,聚湿为痰,上渍于肺,痰阻经络,结于喉窍而发病。症见音哑,语音低微,咳嗽痰多,色白而黏,少气懒言,食欲缺乏,便溏,声带苍白、肥厚、松弛而闭合不全,或有白色小节。舌淡,苔白而腻,脉濡弱。治宜健脾益气,除湿化痰。药用党参、茯苓、白术、陈皮、山药、扁豆、胖大海、诃子肉、贝母、竹茹、桔梗、半夏等。

    (3)气血亏损,痰瘀互阻本证多属患病日久,气血渐亏,气血运行不畅,而湿聚生痰,痰瘀互结所致。症见音哑日久,遇寒尤甚。检查见声带暗红、肥厚,或见红色小结。舌暗红或有瘀斑,苔厚腻,脉涩。治宜逐瘀化痰。药用当归、赤芍、桃仁、红花、昆布、海藻、瓜

蒌仁、生地、胖大海、西月石、诃子肉、川贝母等。

   

3.谢强诊治经验    

用滋喉悦音饮加减,药用白花蛇舌草清热利湿,解毒消肿;全瓜蒌清化热痰,利气宽胸,消肿散结;北沙参、五味子、乌梅补肺肾之阴,生津润燥;薄荷疏风利喉;木蝴蝶润喉开音;山楂消食化滞,祛瘀消肿。上述诸药共奏滋养肺肾,化痰散结,利喉开音之效。若声嘶重者,加凤凰衣利喉开音;咳甚者,加炙枇杷叶、炙冬花化痰止咳;声带肥厚者,加肿节风化瘀消肿;声带小结者,加海藻、生牡蛎软坚散结;肺脾气虚者,加参须、白术益气生津;肝郁者,加绿梅花疏肝解郁;血瘀者,加红花、月季花化瘀消肿。

    谢教授煎服药物的方法也颇具特色:中药按常规煎法煎好后离火,趁热口对药罐作蒸汽吸入10分钟,然后服饮药汁,禁声3060分钟。药汁蒸汽熏喉,能使药汁直接作用于咽喉局部,活血化瘀,稀释痰液,取到局部消炎消肿的作用。

5.张光宇诊治经验    (2)中药  以百合固金汤合消核丸化裁:生地、当归、玄参、桔梗、瓜蒌、法夏、桃仁、红花、海藻、生甘草各6g,熟地、百合、太子参、川贝、陈皮各9g.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

1.二阴煎

    (1)处方生地黄、麦门冬、玄参、射干各12g,酸枣仁、天花粉各10g,桔梗、白芍各8g,生甘草6g.有痰者,加川贝、杏仁各10g;胸闷者,加郁金、瓜蒌各10g;咽部有梗阻感者,加绿萼梅、佛手花各lOg;声嘶者,加凤凰衣、木蝴蝶各IOg。本方有养阴润喉,化痰通窍之功。

    (2)方法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

   

2.射蚕饮

    (1)处方牛蒡子12g,僵蚕6g(可用白附子6g),连翘、天花粉各20g,玄参15g,射干、乌梅、薄荷、诃子、蝉蜕、生甘草各9g.有痰者,加石菖蒲9g;毒甚者,加山豆根、板蓝根各15g。本方有清热解毒,养阴生津,祛风润喉之功。

    (2)方法每日l剂,水煎取汁,早晚饭后服用。

   

3.参花汤

    (1)处方丹参30g,金银花20g,郁金、牛膝、玄参、僵蚕各1 5g,枳壳、桔梗、甘草各1 0g,木蝴蝶6g.瘀甚者,加桃仁、红花、当归;痰盛者,加射干、贝母、瓜蒌;湿重者,加薏苡仁、半夏、泽泻;瘀热者,加赤芍、丹皮、大黄;阴虚者,加天花粉、麦冬、沙参;哑甚者,加诃子、胖大海、蝉蜕;结节者,加海藻、昆布、生牡蛎。本方有活血化瘀,解

毒利咽之功。

    (2)方法上方药加水煎煮2次,药液混合,分2次服,每日1剂,10剂为1个疗程。并配合用鱼腥草、地塞米松注射液按3:1比例制成雾化液,雾化吸入,每次IO分钟,每日l2次,10日为1个疗程。

   

4.通络汤

    (1)处方  当归、生地、赤芍、桔梗、射干、玄参各10g,红花、桃仁各9g,丹参12g,甘草6g.咽干者,加石斛、胖大海;咳嗽者,加杏仁、贝母;倦怠乏力者,加党参、黄芪;便干者,加大黄。本方有通络利咽,活血化瘀之功。

    (2)方法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

   

5.芪归汤

    (1)处方桃仁、川芎、木蝴蝶、蝉蜕各12g,当归、赤芍、牛膝、黄芪各15g,甘草6g.喉黏膜、声带、室带增厚明显者,加三棱、莪术、僵蚕各12g;喉干涩甚者,加玄参15g,生地12g;瘀夹痰,咳痰黏稠量多,舌苔白腻者,加浙贝母、瓜蒌各15g,半夏12g;日久伤气,气

虚血瘀,少气懒言,乏力,舌淡暗者,加白术12g,山药15g.本方有益气活血,通络利咽之功。

    (2)方法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

   

6.清音汤

    (1)处方人参、云苓、当归各9g,天冬、麦冬、乌梅、诃子、阿胶(烊化)各1 0g,蜂蜜20g(调服)。喉内痰多,声带肿胀明显者,加薏苡仁、法夏、贝母;虚火旺者,加黄柏、知母;伴倦怠乏力,纳呆便溏,舌淡苔白,脉虚弱者,加党参、黄芪、天麻等;形寒肢冷,腰膝酸软,舌淡白,脉沉者,改生地为熟地,加肉桂、枣皮、附子;声带边缘增厚,或有小结者,加丹参、赤芍、泽兰、郁金、贝母、瓜蒌仁、海浮石;口燥咽干者,加石斛、沙参;声带闭合不全者,加太子参、山药、枸杞子。本方有健脾益气,养阴通窍之功。

    (2)方法每日1剂,水煎取汁,早晚2次服用,15天为1个疗程。

   

7.归地汤

    (1)处方  当归、生地各129,红花、柴胡各6g,桃仁、赤芍、川芎、桔梗、丹皮、制乳香、制没药各log.头晕失眠者,加石决明、珍珠母;咽喉灼痛者,加玄参、金银花;口渴少津者,加麦冬、五味子;大便秘结者,加大黄;小便黄者,加木通、车前子;肾阴亏损,虚火上炎者,合知柏地黄汤加减。本方有活血化瘀,通络利咽之功。

    (2)方法  以上方药加水煎煮2次,药液混合,分2次服,每日l剂。

   

8.草苓汤

    (1)处方 猫爪草、浙贝母、茯苓、丹参各15g,千层纸、木贼、法半夏各12g,蝉蜕、陈皮、甘草各6g.声带息肉暗红,声嘶明显者,加三七末(冲服)3g;声带小结质硬,发音低微者,猫爪草加至309;声带水肿明显者,加车前子、泽泻各15g。本方有化痰祛瘀,利咽通窍之功。

    (2)方法 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2次服,10日为1个疗程。

   

9.润咽汤

    (1)处方 玄参、麦冬、胖大海各15g,生地、川贝母、白芍、丹皮、枇杷叶各12g,薄荷、甘草各6g.声带暗红者,加赤芍、桃仁各I2g;气阴两虚,发声不能持久,少气乏力者,加太子参209,山药1 5g;声嘶久不愈者,加诃子、凤凰衣各IOg;干咳甚者,加紫菀、款冬花各12g。本方有养阴生津,化痰通络之功。

    (2)方法  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

   

10.知柏汤

    (1)处方  知母、黄柏、生地、熟地、牛膝、天冬、麦冬各15g,山药、山萸肉、泽泻、茯苓、丹皮、凤凰衣各12g,竹内衣、甘草各6g.喉干甚,口舌干燥者,加天花粉、石斛各15g;心烦失眠者,加栀子12g,酸枣仁15g;喉黏膜暗红增厚,日久不愈者,加丹参15g,赤芍12g.本方有滋阴清热,养阴利咽之功。

    (2)方法 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

   

11.化络汤

    (1)处方 丹参、山楂各20g,川芎、赤芍、浙贝母、山豆根、射干、桔梗、沙参、麦冬、生地各10g,蝉蜕、生甘草各5g.舌苔白腻者,减沙参、麦冬、生地,加茯苓20g,泽泻I5g;倦怠少气无力者,加党参15g;腰膝酸软者,加女贞子1 5g,菟丝子10g;咳嗽者,加杏仁5g,炙枇杷叶15g.本方有活血化瘀,养阴清咽之功。

    (2)方法  每日l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10剂为1个疗程。

   

12.逐瘀汤

    (1)处方 桃仁、甘草各6g,红花lOg,柴胡、枳壳各12g,桔梗、生地黄、当归、玄参、蝉蜕、木蝴蝶各15g,怀牛膝209。若瘀久化热伤阴而见声带色红、咽喉灼痛、口干舌燥者,酌加石斛、胖大海、射干各15g;若痰湿内阻、上泛喉间,而喉部水肿明显者,酌加生薏苡

仁30g,海藻、昆布、僵蚕各I5g;若气血瘀阻较甚,声带黯红肥厚者,酌加三棱、莪术各10g,蝉蜕15g。本方有逐瘀通窍,疏肝润燥之功。

    (2)方法  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并取少量药汁超声雾化。嘱咐患者注意休声。

   

13.参麦汤

    (1)处方 玄参、麦冬、僵蚕、泽泻、枳壳各10g,橘核、橘络、地龙、贝母各6g,蝉蜕12g,蜂乳3Sg(兑服)。急性期或合并外感喉痛者,去蜂乳、贝母,合四花汤(公英15—30g,金银花、土牛膝各15g,蚤休、连翘、赤芍各10g,蝉蜕6g);喉痒咳嗽重者,加蜜麻绒4~ 6g杏仁、白果各10g;声带充血水肿甚者,加胖大海6~10g,车前子、郁金、金果榄各10g;声带呈增生、肥厚或呈息肉、结节改变者,加牡蛎、昆布各10g,炮甲35g,皂荚46g,三棱6g,葶苈子6lOg;喉癌患者,加三七、漏芦、山慈姑、黄药子等。本方有滋阴祛风,化痰通络之功。

    (2)方法 上方药加水煎煮2次,药液混合,分2次服,每日l剂。

   

14.润肺开音汤

    (1)处方 玄参、麦冬、金银花、金果榄、木蝴蝶各15g,桔梗、生甘草各9g,射干、牡丹皮各10g.热较重者,加黄芩9g,连翘15g;挟痰者,加浙贝母、海蛤粉各9g;挟湿者,加苍术9g,藿香10g;挟瘀者,加丹参15g,赤芍10g;气血虚者,加太子参15g,当归12g。本方有养阴润肺,利咽开音之功。

    (2)方法 每日l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2周为1个疗程。

   

15.蝉蝎养阴汤

    (1)处方 蝉蜕、僵蚕、防风、贝母、丹皮、白芍、当归、枳壳、桔梗各9g,全蝎、桃仁、薄荷、甘草各6g,玄参、麦冬、生地各1 5g,芦根、百部、牛蒡子各12g,瓜萎20g.本方有祛风润燥,养阴生津,理气活络之功。

    (2)方法 上方药以温水浸泡半小时后煎熬,水沸后再煮15分钟,连煮3次,约得药汁1200ml,混匀分3次口服。

   

16.麦冬花粉汤

    (1)处方 麦冬、粳米各15g,大枣、天花粉、百合各IOg,人参、藏青果、蝉蜕各5g,法半夏、木蝴蝶、甘草各3g.虚火上炎者,加玄参、知母、黄柏;有瘀血者,加茜草根、赤芍、丹皮。本方有滋阴润燥,宣肺化痰,通利咽喉之功。

    (2)方法  每日l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重者每日2剂。

   

17.甘草六味汤

    (1)处方 生甘草21g,当归、桃仁、红花、木蝴蝶、蝉蜕各15g.声带充血明显,伴咽喉痛者,加金银花、连翘、浙贝、玄参、天花粉、桔梗各15g;声带轻度充血,边缘粗糙者,加诃子、菊花、薄荷、沙参、法夏、栀子、梨皮各15g;声带不充血,边缘粗糙或突起者,加生地、川芎、法夏、枳实、生牡蛎、诃子各15g,胖大海20g.本方有活血化瘀,清利通窍之功。

    (2)方法  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3次服用。同时配合蒸气吸入:声带充血者用鱼腥草259,菊花、佩兰、薄荷、桑叶各15g;声带充血不明显者用青皮、川芎、法夏、竹茹、乌梅、海藻各15g.泽兰10g。水煎后倒入杯中,口对着杯口趁热吸入蒸气,药凉后可再加热,每天35次,2l剂。

   

18.黄连阿胶汤

(1)处方 黄连6g,桔梗、黄芩、阿胶(烊化)、石斛各10g,赤芍、白芍、玄参、天冬、麦冬各15g,生地20g,沙参12g,鸡子黄(冲)2枚。阴虚火旺者,加知母IOg,黄柏I5g;咽部紧迫感者,加山豆根10g,马勃I5g;咽部异物感者,加射干、山慈姑各10g;咽干甚者,加天花粉15g;痰不易咯者,加海浮石15g,瓜蒌皮10g;动则气喘者,加黄芪20g,太子参1 0g,百合1 5g.本方有滋阴润肺,利喉开音之功。

    (2)方法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3次服用。

   

19.通络散结汤

    (1)处方 红花、川芎、玄参、柴胡各12g,生牡蛎20g,桃仁、丹参、枳实、陈皮、桔梗、浙贝母、蝉蜕、木蝴蝶各15g,甘草6g.若肺肾阳虚,虚火上炎,口干舌燥,肺失濡养而致声带暗红肥厚者,酌加石斛、生地、胖大海、射干各15g;若声嘶伴少气乏力,多话后声嘶加剧者,可加孩儿参20g,黄芪、怀山药各1 5g;若痰湿痼结,有小结、息肉,声嘶较甚者,可去甘草,加海藻、昆布各10g,僵蚕15g;若痰湿内阻,凝结声门、声带,色淡白、水肿者,酌加通草、菖蒲各159,生苡米30g。本方有理气活血,散结利咽之功。

    (2)方法 每天1剂,水煎取汁,早晚2次分服,20天为1个疗程。同时配合蒸气吸入法:每次取生理盐水50ml,加热至沸冒出蒸气,加入1 5滴复方安息香酊,用毛巾围于口、鼻、药液之间,张口徐徐吸人蒸气,约15分钟,早晚各1次。

   

20.夏枯枸杞汤

    (1)处方 夏枯草I5g,枸杞子、板蓝根各12g,生地20g,桑叶、菊花、玄参、麦冬、香附、佛手各10g,生甘草390肿胀者,加僵蚕、大贝母各lOg;咳嗽者,加白芥子6g,川贝粉(冲服)3g;音哑者,加胖大海、蝉蜕各10g;便秘者,加生大黄(后下)10g,牛蒡子12g;血瘀者,加丹皮、赤芍各10g;兼有表证者,加解表药23味。本方有滋养肝阴,清泻胆火,理气化痰之功。

    (2)方法 每日l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连服61个疗程。服药期间,忌食辛辣肥甘煿炙之物,忌烟酒,戒恼怒,节房事。

   

21.化痰散结汤

    (1)处方 夏枯草、云茯苓各12g,姜半夏、桃仁泥、藏红花各9g,青皮、陈皮、木蝴蝶、净蝉衣、生甘草各3g,福泽泻1 5g,玉桔梗6g,胖大海5枚。若声带水肿明显,舌体偏胖,且纳谷欠佳,神疲乏力者,加玉米须(包)、广木通、象贝母、猪苓各9g,车前子()30g;声带息肉呈结节型,色白,质较硬,且咽喉干燥,发音低微者,加大生地、大麦冬、海蛤壳各12g,鲜石斛9g;声带息肉呈暗红色,且发音沙哑者,加粉葛根9g,全当归、天名精、龙须叶各12g.本方有化痰散结,活血化瘀,利喉开音之功。

    (2)方法 每日l剂,水煎取汁,分2次服用。

   

22.桔黄勃甘汤

    (1)处方 桔梗、黄芩各30g,马勃15g,甘草20g。阴虚肺燥,干咳少痰,舌红少津,脉细者,加麦冬、玄参各30g,生地50g;声带结节较小或声带肥厚明显者,加红花、皂刺各10g,贝母、沙参、丹参各20g.本方有清热解毒,祛痰利咽之功。

    (2)方法  以上方药水煎取汁,分次服用,每日1剂。第3煎药液蒸汽吸人,每日2次,每次20分钟. 12剂为1个疗程,最多3个疗程。儿童剂量减半。治疗期间不加其他任何药物。

   

23.滋阴利喉汤

    (1)处方 生地、白芍各20g,玄参、麦冬各15g,南沙参、贝母、蝉衣各IOg,胖大海、薄荷各6g.肾阴虚者,加熟地、枸杞子、女贞子;虚火旺盛者,加知母、黄柏、丹皮。本方有滋养肺胃,利喉开音之功。

    (2)方法  每日l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同时配合发声训练:患者取坐位或自然站立,下颌略下垂,集中注意力,全身肌肉放松,均匀呼吸,待呼吸平稳后嘱患者吸气,然后呼气,在呼气后接着发单音ei音,记录发声时间。初起持续时间为1020秒,经训练可达4060秒。发声时音调保持适当,切勿急高忽低,亦不可间断。训练时间为每日2次,每次35分钟。

   

24.会厌逐瘀汤

    (1)处方 桃仁、红花各12g,生地、赤芍、当归、玄参、枳壳、蝉衣、柴胡各1 0g,桔梗、甘草各6g,木蝴蝶5g.对肺肾阴虚型,加百合、熟地以滋养肺肾;对肺脾气虚型,加黄芪、党参以补益肝脾之气,加诃子以收敛肺气利喉开音。本方有养阴清热,活血化瘀之功。

    (2)方法  每日l剂,水煎取汁,分次内服,6剂为1个疗程。

   

25.加减二陈汤

    (1)处方 苏叶、荆芥、防风各IOg,蝉衣、炙甘草、桔梗、淡干姜、杏仁各6g,细辛1.5g,制半夏、陈皮、茯苓各12go若喉痒有异物感者,加麻黄;声带充血水肿者,加胖大海,去干姜。本方有温通宣肺,健脾化痰之功。

    (2)方法 每日l剂,水煎取汁,分2次服用。

   

26.活血响声汤

    (1)处方 桃仁、红花各1 5g,桔梗、当归、赤芍、枳壳、甘草各9g,生地、柴胡、玄参各12g.声带肥厚,色泽晦黯,无光泽者,加黄芪、炒水蛭;一侧或两侧声带麻痹,颜色黯淡无光泽,会厌黏膜干燥光亮,缺津液润泽者,加黄芪、马钱子(从0.5g开始,每3剂加重O.lg,加至0.9g,每服12剂为1个疗程,每2疗程从0.60.9g,一般不超过5个疗程,随时防止马钱子毒副反应);声带前上1/3处小结,高音区嘶哑者,加地鳖虫、地龙、蝉蜕、连翘;声带前下1/3处出现小结,低音区嘶哑者,加地鳖虫、地龙、牛膝、橘核。本方有活血化瘀,利喉开音之功。

    (2)方法  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

   

27.宣肺润喉饮

    (1)处方 麻黄10g,桔梗、防风各18g,诃子、白芥子、杏仁、泽泻、粉葛根、枸杞子各15g,沙参、麦冬、乌梅各12g,石膏20g,廿草3g,白茅根30g.足冷畏寒者,加附子IOg;口干无津者,加五味子12g;面无光泽,贫血者,加当归、黄芪各15g;大便难者,加大黄9g;

高血压者,麻黄减半。本方有宣肺散寒,润喉生津之功。

    (2)方法  上方药水煎取汁,分3次服用,每剂药服用1.5天。小儿剂量酌减。

   

28.清音升降散

    (1)处方 全蝉蜕3lOg,白僵蚕6g,赤芍、丹皮、藏青果、桔梗各10g,川大黄3~9g,生甘草36g新感外邪兼见风寒表证者,加麻黄、杏仁;兼见风热表证者,加薄荷、桑叶、菊花;肺肾阴虚,虚火上炎者,选加玄参、麦冬、生地、知母、黄柏;气阴两虚者,加辽沙参(或太子参)、百合、川贝、天花粉;肺脾气虚者,加党参、黄芪、诃子肉;病程已久,反复不愈,声带表面粗糙不平,或见小结、息肉,黏膜暗红,有瘀血证者,酌加丹参、桃仁、红花、三棱、莪术;热毒壅甚,咽痛明显者,酌加金银花、连翘、山豆根、板蓝根。本方有祛风散结,清利咽喉之功。

    (2)方法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3次餐后服用,连用1 0天为1个疗程。

   

29.化裁清音丸

    (1)处方  玄参、青果、诃子肉各20g,桔梗、蝉衣、麦冬、挂金灯各15g,胖大海5g,薄荷(后下)、射干、玉蝴蝶、乌梅各lOg。若恶寒发热,苔白,脉浮而有表证者,加荆芥、防风各1 5g;咽喉红肿疼痛,苔黄,脉滑数或洪者,加山豆根、连翘各15g,黄连10g;口干者,加天花粉15g,葛根20g;咳嗽者,加杏仁、甘草各1 5g;久病不愈,咽喉不利,或有异物感,舌质瘀紫,脉涩而有血瘀者,加五灵脂、莪术各15g,地鳖虫、硼砂各1 0g。本方有养阴润燥,疏风解表,宣肺利咽之功。

    (2)方法  每日l剂,水煎取汁,早晚分服。若想短期见效快,可加服民间验方:血余炭5g,地鳖虫2g(),凤凰衣3g();共为细末,鲜蛋2个,蜂蜜20ml冲服

  

30.增液开音丸

    (1)处方 玄参、生地、麦冬各150g,三棱、莪术各100g。本方有养阴生津,化瘀通窍之功。

    (2)方法  以上方药共研细末,制成蜜丸或水丸均可。每次口服9g,每天3次。 1剂药为1个疗程。兼火盛者,配服生石膏、生白茅根熬水代茶饮用;病程过长者,配服全虫、白僵蚕各等份,共研细末,每次1 g,每日3次冲服。治疗期间禁食辛辣,戒烟酒,注意休息

  

(四)中药外治方

1.中药雾化汤    (1)处方 桔梗、黄芩各30g,马勃15g,甘草20g.阴虚肺燥者,加麦冬、玄参各30g,生地50g;声带结节或肥厚者,加贝母、沙参各20g,丹参30g,皂角刺10g.

    (2)方法  以上方药水煎取浓汁lOOml,蒸汽吸入或超声雾化吸入,每次51 0分钟。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2.清利咽喉液

    (1)处方 慢性单纯性喉炎药用桔梗、胖大海、射干、牛蒡子、金银花、野菊花各15g,玄参、麦冬各10g,甘草6g;肥厚性喉炎加桃仁、川贝、陈皮各10g;干燥性喉炎加生地、桑叶各10g.

    (2)方法 上药第一次煎45分钟,取药液150ml,第二次煎30分钟,取药液lOOml,两次药液沉淀过滤,至冷。取药液150ml置入402型超声雾化药杯中做雾化吸入治疗。每次20分钟,每天2次,7天为1个疗程。

   

3.通络利喉膏

    (1)处方 当归、赤芍、枳壳、玄参、生地、鸡血藤、马勃、木蝴蝶各15g,桃仁、红花、柴胡、桔梗、僵蚕、蝉蜕、浙贝母、石斛、川贝母各9g,甘草6g,樟脑12g,冰片15g,香油3 000g,红丹420g.

    (2)方法  以上方药粉碎,过筛,冰片、樟脑研成细粉,红丹置铁锅内炒干。取麻油置不锈钢锅中,加热熬炼,不断搅拌,至油温达300℃以上,滴水成珠,吹之不散。将红丹缓缓筛入炼油中,边加丹边用木棒搅拌,至皂化完全出现大量泡沫,膏液变成黑褐色,取少许滴入冷水中,捏之软而不黏手。将皂化完全的膏液趁热缓缓倒人涡旋的冷水中,并不停搅拌,冷后将膏坨撕成碎块,放入冷水中浸泡47天。从水中取出膏块,置钢锅中,加热蒸干水分,熔化。温度隆至6070℃时,加入樟脑、冰片细粉搅匀,保持5060℃的温度。每称取10g,摊于特制的膏药纸上,涂成圆形,盖一塑料薄膜,即得。取穴水突、天突、人迎、合谷、丰隆。每2日更换1次,或每天晚上贴,白天揭掉,每张膏药可使用4个晚上。

   

4.散结开音膏

    (1)处方 姜半夏、桃仁泥、藏红花、玉桔梗各99,夏枯草、云茯苓各12g,福泽泻15g,青皮、陈皮、木蝴蝶、净蝉衣、生甘草各109,胖大海5枚。若声带水肿明显,舌体偏胖,且纳谷欠佳,神疲乏力者,加广木通、象贝母、猪苓各9g,车前子30g;声带息肉呈结节型,色白,质较硬,且咽喉干燥,发音低微者,加大生地、大麦冬、海蛤壳各12g,鲜石斛9g;声带息肉呈暗红色,且发音沙哑者,加粉葛根9g,全当归、天名精、龙须叶各12g.

    (2)方法 将上药制成外用药膏。治疗时用75%乙醇局部消毒咽喉廉泉至天突穴处,将药膏均匀敷于患处,盖敷固定。次日揭去敷料,用生理盐水清洁皮肤再换药,一般3次治愈。

   

5.通络散结膏

    (1)处方 桃仁、红花、蝉蜕、僵蚕、贝母、胖大海各9g,当归、赤芍、川芎、生地、海浮石、玄参、白术、白扁豆、挂金灯、薄荷各1 5g,马勃20g,木蝴蝶30g,樟脑、冰片各12g,香油3 000g,红丹460g.

    (2)方法  以上方药粉碎,过筛,冰片、樟脑研成细粉,红丹置铁锅内炒干。取麻油置不锈钢锅中,武火加热熬炼,不断搅拌,至油温达300℃以上,滴水成珠,吹之不散。将红丹缓缓筛入炼油中,边加丹边用木棒搅拌,至皂化完全出现大量泡沫,膏液变成黑褐色,取少许滴入冷水中,捏之软而不黏手。将皂化完全的膏液趁热缓缓倒入涡旋的冷水中,并不停搅拌,冷后将膏坨撕成碎块,放入冷水中浸泡47天。从水中取出膏块,置钢锅中,加热蒸干水分,熔化。温度隆至60—70℃时,加入樟脑、冰片细粉搅匀,保持5060℃的温度。每称取39,摊于特制的膏药纸上,涂成圆形,盖一塑料薄膜,即得。取穴人迎、水突、合谷、扶突、天突。每2日更换1次。

   

6.肺虚失音膏

    (1)处方 党参、陈皮、贝母、半夏、桔梗、茯苓、桑白皮、知母、枳壳、杏仁、款冬、麦冬、地骨皮、黄芩、生地各329,炒黄连、木通、五味子、苏子、诃子肉、石菖蒲、甘草、生姜各159,枇杷叶、百合各12go

    (2)方法  以上方药用麻油熬制,黄丹收膏。治疗时将膏药贴胸口膻中穴及周围。

   

7.肾虚失音膏

    (1)处方 党参、川芎、当归、熟地、白芍、茯苓、菟丝子、五味子、杜仲、巴戟天、橘红、半夏曲各32g,牛膝、白术、破故纸、葫芦巴、益智仁、甘草各15g,石菖蒲10g,加姜、枣适量。

    (2)方法  以上方药用麻油熬制,黄丹收膏。治疗时将制好的膏药贴脐及脐下。

   

8.敷脐散结散

    (1)处方 射干、海藻、昆布各15g,牛蒡子、当归、赤芍、川芎、麦冬各12g,木蝴蝶、马勃、牡蛎各30g,蒲公英、金银花各20g,大贝母、陈皮各9g.声带水肿者,加泽泻、白茅根;结节质坚而不消散者,加莪术、炮山甲;声带充血较重者,加玄参、石斛;咽喉肿痛较甚者,加山豆根;小结呈白色突起者,加太子参、黄芪,并酌减蒲公英、金银花用量。

    (2)方法  以上方药共研细末,装瓶备用。使用时先将脐中、脐周用清水洗净。取药粉适量(若加少许麝香效更佳),加入能量合剂l—2支和匀如糊状,敷于脐中,将利咽膏l贴敷盖其上。每日换药1次,10天为1个疗程。

   

9.黄药利喉散

    (1)处方 大黄、芙蓉叶、白及、羌活、黄柏各30g,文蛤、露蜂房各10g.

    (2)方法  以上方药共研细末,以蜂蜜调和。取适量敷于颈前疼痛处,每日换药1次。

   

10.喉科异功散

    (1)处方 斑蝥12g(去翅足,拌糯米炒黄,去米),血竭、乳香、没药、全蝎、玄参各2g,麝香、冰片各1g.

    (2)方法  以上方药共研为细末,瓶贮备用。治疗时先在患者颈前按压,找到明显的压痛点后,以甲紫标记。用小块胶布,中间剪1个小孔,孔对标记处贴上,挑药末如黄豆大置孔中,上盖胶布固定。夏天23小时即发泡,冬季6小时后起泡。起泡后揭去胶布,以消毒针头刺破水泡,流出黄水,涂以甲紫液,盖上敷料。

13.穴位注射法    (1)取穴 主穴取双侧人迎穴。咽痛明显者,加咽痛(经验穴,人迎穴直上,颈前正中线旁开1.5寸,舌骨大角尖旁取之)或喉上(经验穴,前正中线旁开1寸,甲状软骨板上缘取之);剧痛者,加水突;喉返神经麻痹者,加喉下(经验穴,前正中线旁开l寸,甲状软骨板下缘取之)。

    (2)药物维生素B12注射液Img,地塞米松5mg.炎症严重时加入银黄注射液或癸酰乙醛注射液12ml;惧痛者加入2%盐酸利多卡因注射液0.20.4ml

    (3)操作  患者取仰卧位,去枕,头颈后伸。穴位常规消毒。术者抽取药液于5ml针筒内,选择5号半或6号半针头,左手固定皮肤并外推颈动脉鞘,右手持针,刺人深度0.5~lcm( -般作皮下注射).每穴注药l2mlo注射时术者先抽回血,确信未误入血管后缓慢注入;患者也不要吞咽和变更体位,以免误伤。术后皮肤针眼用75%乙醇棉球覆盖,以防止感染。术后患者继续平卧或坐位观察半小时,无异常反应时方可离院。隔日1次,5—10次为1个疗程。

   

14.穴位埋线法

    (1)取穴  天突、廉泉、扶突、合谷、增音(喉结两侧上方离中行线约2寸处).

    (2)操作  用注线法。穴位消毒局麻后,用9号穿刺针装上1号羊肠线,刺人穴内。天突刺于气管和胸骨之间,廉泉向舌根斜刺,增音针尖向上方斜刺约2cm,以喉中如有针刺感为准,余穴直刺2cm,均埋人羊肠线lcm0 10天埋线1次,3次为1个疗程。

   

15.灯火灸法

    (1)取穴  天突、水突、曲池、合谷、风池。

    (2)操作 用拇指、食指持药线,露出线头1—2cm,点燃后吹灭火焰,将有火星之线端对准穴位,迅速准确地点按于穴位上,每穴灸l壮。每天施灸1次,10次为1个疗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