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 22 篇文章
显示摘要每页显示  条
'越名教而任自然'的诗意逍遥与不可承受之轻。针对这一问题,来源于道家思想的''自然''被汉末至魏晋的士人用作对''名教''的补偏救弊,与''名教''相对,以消除''名教''的种种不良后果。但是,''名教''不仅仅只是一种政治性的''名教'',还与...
南朝山水诗的美学特征及其贡献。总而言之,南朝山水诗人不但在山水诗创作上取得了巨大成就,而且解决了山水诗创作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创造出很多符合美学规律和具有鲜明民族性特征的模式、方法和原则,为开创我国山水诗的优良传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我国山水文学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高峰——唐代山水诗——就是直接借鉴了南朝山水诗的成功创作经验...
《晋书-羊祜传》记:“祜乐山水,每风景,必造岘山,置酒言咏,终日不倦。”“《晋书·郭文传》记:“郭文字文举,河内轵人也。少爱山水,尚嘉遁。年十三,每游山林,弥旬忘反。”还有王羲之,“既去官,与东土人士尽山水之游,弋钓为娱。……遍游东中诸郡,穷诸名山,泛沧海,叹日:‘我卒当以乐死。’”他们以追怀玄远的心境,逍遥自适于...
正始玄风与文学批评  本文试图从正始玄学发生的历史背景出发,了解以王弼、何晏等为代表的正始名士,进而探讨正始玄谈品题及对中国文学批评的影响。魏晋玄学发生于魏正始年间。王弼的玄学造诣很深,何劭著《王弼传》又说:“弼天才卓出,当其所得,莫能夺也。”又说:“其论道傅会文辞,不如何晏,自然有所拔得,多晏也。”还说:“弼与钟会善,会议论以...
试论陶渊明失意人生的诗意生存(上)评陶渊明钟嵘评渊明诗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余谓陋哉斯言,岂足以尽之?事实上,偶尔得以避开饥寒的年景,陶渊明也曾部分地“过着”桃花源式的生活:《归园田居五首》之一、《移居二首》、《饮酒二十首》之五、《读<山海经>十三首》之一,都部分地反映了他的“怡然自乐”,这是我们把《桃花源记(并诗...
酒文化至魏晋也为之一变,由原先偏重社会政治功能慢慢内转为以追求个人享受为重,酒从高高在上的“天之美禄”成为“ 酒熟吾自斟”(陶渊明《和郭主簿》)的大众饮品,竹林七贤更是以他们自身的饮酒行为、襟怀气度反映并影响着魏晋时期的酒文化,而到了东晋陶渊明的诗作更被称为“篇篇有酒”(萧统《陶渊明集序》),至此以后,历代文人借酒抒怀...
其他士人以酒为盾,溺酒求全者亦不少见,大将军王敦很赏识阮裕并召为主薄,但阮裕看出了王敦不甘为人臣的野心,便终日沉溺于杯中之物以疏远王敦。三、 “悠悠迷所留,酒中有深味”——饮酒体道以追求生命境界的高度   “酒正引人著胜地”,“三日不饮酒,觉形神不复相亲”(《任诞》之四十八、五十二),[5]《世说新语》中的这两句名言,反映...
嵇康、阮籍的人生理想及其美学意蕴嵇康与阮籍有很多相同之处,故历来并称嵇、阮。嵇、阮有感于现实社会的动荡残酷,故向往精神的宁静自由,换句话说,形体的拘束与限制促使他们追求精神的超越与自由,这是嵇、阮诗文中的基本主题,也是其诗文动人心魄的力量所在。嵇、阮认为,这才是人“心”之自然。注释: ①较之于阮籍,嵇康的逻辑思辨更严密...
玄学清谈与山水清音。他们在诗文里写山水,在绘画里画山水,在音乐里表现山水,与山水相亲相娱,流连忘返,涵养情趣,陶冶性灵。山水已经成为魏晋名士风度的一个基本标志,怡情山水是他们澄怀静虑、取志高远的主要方式。山水与人浑然一体,达到物我两忘的境地:“他们不只把山水当作一种客观的欣赏对象,而且把自己与山水同样地都当成了自然的表现。”[11...
论陶渊明的和谐栖居。陶渊明四仕四辞,最终选择了归隐,实现了人生的和谐栖居。首先,陶渊明保持了固穷守节的生存境界。陶渊明在《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中云:“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他所忧虑的是道不行,而不是富贵荣华,这是他能够心平气和保持“固穷”之志的原因之一。第三,陶渊明通达生死的生命哲学。第四,陶渊明返本归原,充分享受回归自然的...
帮助 | 留言交流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下载网文摘手 | 下载手机客户端
北京六智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5-2024 360doc.com ,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证090625号 京ICP备05038915号 京网文[2016]6433-85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377号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