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学生就业难的反思

 愚然楼 2006-07-23
大学生就业难的反思
   

 

  当家有考生的家长刚刚有点轻松的时候,轮到家有大学毕业生的家长烦恼了。“大学生就业难”再次成为社会和媒体关注的焦点,而今年大学生就业之难,显然超过以往任何一年。

  这并不是百姓的感觉。这几天,不少报纸就刊载了一个令这些家长睡不着的消息:“人事部调查数据显示,六成大学生毕业即失业”。 数据是惊人的冷酷。今年毕业的大学生达413万,而全国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仅166.5万人。

  是不是大学生太多了?数据是这样的:我国万人中大学生人数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据联合国的统计数字,世界每10万人中在校大学生1434人,发达国家平均为4110人,中国只是发达国家的10%。

  是不是大学生要价太高了?一位叫李洁思的专家说:“现在大学生就业大多数只有1000多元,而高中生也能找到1000多元的工作,怎么还在说大学生在挑三拣四呢?”

  问题出在哪?我们不妨探讨一下。

  一是经济上的“资源错配”。在知识型服务业仍处低迷、加工业制造业加速发展过程中,产品生产走向了简单、粗糙。产业结构的失衡反映在劳动力需求结构上,形成知识型服务业岗位———基本上属于所谓“白领”岗位———需求相对不足,对蓝领型岗位却产生了旺盛的需求。而这些“蓝领型岗位”,又因为我们的大学喜欢走“综合大学”之路和不屑于办职业教育,又因为农民工进城队伍的惊人数量,远离了大学生的期待目光。

  其次是大学教育自身的问题。扩招后,教授们在怎样教育我们的孩子?学生们在这种“综合、全面教育”的四年中,究竟学会了什么有用的东西?如果学校的课程设置不与市场接轨,即使名义上是接轨的,而实际上不能用,教了四年、学了四年又有何用?在务实的市场上,在理性的招聘人员面前,有的文凭,是会不如农民工肩上的扁担的。国家教育部的一项调查中表明,70%的大学生将就业难的原因归在自己身上,认为是个人技能不足所导致的。还有一些大学生毕业之后,还去技校回炉学当技术工人。这些现象都值得思考。

  三是学生自己的理念和素质。确实有一些大学生自认为是“天之骄子”,大事不会干,小事不想干,高不成低不就,择业好高骛远,等等。对这样的学生,我们要说的是,孩子,正视自己吧,“大学生”只意味着一种“过去时”的身份,它反映了一个人的某些素质,却反映不了一个人的全部情况。社会在走向理性和务实,大家都要跟上这个“潮流”。

  大学生“找一份好工作”会越来越难。大学毕业生从“稀缺人才”到“找份工作糊口”的现实,告诉我们的是市场经济的冷酷与务实。因此,政府、企业、学校在促进大学生就业上,是否再多为他们想点办法,为他们多做些实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