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界自负的人多,江枫、许渊冲尤为典型,互有贬词。当年重译名著狂风乍起,有关《红与黑》诸译作利弊争端,着实热闹,好一派你方唱罢我登场。我,外语门外汉,当然不敢趟这番争论的是非浑水,只是对他们狂妄之态好奇。最近,读到江枫《狄金森诗选译序》,忽有奇想,对狂才们自负的根由来点分析,此文,或可名之曰:狂妄的基石。 其次,不少人写过有关许渊冲自负的文字。印象深刻的是韩石山文章,题目就叫《许渊冲的自负》。韩说,“ 其次, 其实,自负与否,不是绝对化一成不变,无论许渊冲还是江枫,自我评价都有相对一面。譬如,江枫译序末尾有一段文字说明,是对 上节开篇所及,可以看作江许二师自负表现介绍,这里,该说说二人凭什么狂妄。 两人大约都是二十年代生人,一个生于十年之首,许渊冲生于1921年,江枫,原名吴云森,生于十年之末,大约1929年,也可以看作“君住长江头,我住长江尾”。网上搜索,许渊冲比较江枫,内容多了不知凡几。 当一把文抄公。江枫,曾就读于西南联大附中、清华大学外文系和北京大学中文系。1949年2月参军,历任记者、编辑、政治教员、研究员。1980年调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1993年获国务院颁特殊津贴。1995年中国首次设置彩虹文学翻译终身成就奖,迄今为止,江枫依旧唯一得主。2002年,被授予资深翻译家称号。 网上搜集资料,可以看出江枫翻译内容相对集中,雪莱和艾米莉,研究方向还有汉字简化。大家的成就,一定有人们耳熟能详的才艺和事迹。江枫这个名字,有印象的人不一定多,但是,一旦提到雪莱诗的名句: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用知者如云形容,非常恰当,如此译介,那是 名家,都有奇特经历。网上有江枫自己经历讲演的介绍。中学就读于西南联大附中,1946年参加高考,他前后参加了复旦和清华两个大学的入学考试,都被录取,最终选择了清华。名人,即使说不上超凡,总得有点儿突出地方。江枫,应当算记忆超群,至今记得参加高考时,考题随意的细节,譬如复旦作文题目是:《朱熹读书不放一字过,诸葛亮读书但观大意,陶渊明读书不求甚解论》,清华作文题目是:《钓鱼》。据 江枫翻译理论,形神兼备,有所师承,乃比较郭沫若、徐志摩、卞之琳的结果,遵循卞“刻意求似”主张发展而来。对此,讲演里 大家,都有狂妄的资本,许渊冲尤甚。自己的诗句,遗赠欧美千首诗,包括唐诗三百首,包括毛泽东诗词,包括宋诗宋词,包括其他,既有小令,更有白居易《长恨歌》那样的巨制。首先,译作等身,数量惊人,自然傲视群雄。四十多本译作,不是有限工作年限一年一本?其次,翻译语种齐全,中英法三种文字。再次,译作范围题材广泛。外译中有诗词散文,更有《红与黑》、《约翰.克里斯多夫》这样的鸿篇巨制。最后,更值得称奇者,当然是声誉有加。美国加州大学Professor Stephen West称赞许译《诗经》阅读是一种乐趣:a delight read;英国《唐诗三百首》译者Herdan称赞许的翻译理念 admirable 令人羡慕。 有人说,剑桥和牛津两间大学在英国独树一帜,共同点就是 idea 。许渊冲在翻译界作为一种现象,是否在于他的翻译理念独树一帜,无论赞成还是反对,许的译论已经是绕不过去的一座山? 许渊冲关于三美关系重要性排列:意美是第一位的,音美第二位,形美第三。首先要传达原文意美,继而尽可能传达原文音美;最后保证意美音美同时,传达出原文形美;努力做到三美齐备。如果三者不可兼得,首先可以不求形似,继而可以不求音似;但是,无论如何都要做到意美音美的统一。为了传达原文三美,译文意似有诗可以浅些,信的幅度在翻译可以情形有所变动。这里,自然还是严复神似大于形似论断的承继。 许渊冲可以狂妄,也跟他的写作广泛密不可分,上面所及为翻译理论。其作之广散文、个人传记等,这才有了总计六十余种作品海量。 最后,狂妄于经历。许渊冲毕业于西南联大,跟杨振宁同过学。还把自己跟杨做过严格对比,不及杨的地方一一道来。按照韩石山的文章, 国人等级制情结如是浓厚,乃至学界也有了三六九等。由是,西南联大当然神圣之地,那么多名师,那节儿的学生中有那么多名人,尤为脍炙人口人人耳熟能详的,自是最早的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了,摊上这样一个同学,呵呵…… 李白有诗,叫做,“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许渊冲是否懂得借力,我说不上,但是,这种跟杨振宁保持终身的友谊如此吸引眼球,倒是真的。有翁杨婚姻的赞诗为证: 振宁不老松, 上面,江许狂妄资本概括,或许太过简略,甚至是否就算狂妄也未可知,毕竟写者能力有限,特别是文字表达欠缺,不过,即使硬凑事实,也还不构成诬陷。下文,当然需要挖掘一番狂妄基石了。 按照 江枫译本最早,1984年出版,是大陆第一个艾米莉诗歌译本,共有三家出版社出版过江枫的三个译本,还有再版。1997年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江枫《狄金森抒情诗选》第二版,印数达到8500册。 上节,介绍周建新文章,艾米莉在我国的现状,顺带评价了艾米莉诗引进、介绍、研究过程中, 这种功力哪里来?华东师范大学 以此标准评断江枫、 占有材料的广泛,是辨别真伪的基本前提。俗话说,见多识广嘛!艾米莉诗文全集,书信集的通读,乃 结论当然出自辨别,首先,书内没有版权所有者说明,其次内容分三个来源,一本小说,一本画传,江译狄金森,其中抄错露出抄袭马脚。更有小说、画传文字的拙劣翻译。遗憾的是,如此伪劣的书,2000年出版以来,至2006年,已经印刷三次。 广泛的材料占有,构成厚实的功底,于是自负便有了底蕴:“回过头来重读一遍我那篇出版译序,我为尽可能严谨的治学态度感到庆幸。”(同上) 写作,有两种类型,以才气或者扎实功底见长。一生出版过六十余种著作的许渊冲,当然才气横溢,于是才会有 关于崇尚才气,许自叙漏了底儿,因为上大学喜欢一个女同学,林同端的一句话,影响了他。她说她喜欢天才,对那些一生用功只写出一本文学史的人,她是瞧不起的。许一生的努力,为此影响做出了脚注。 不过,自叙的表面,依旧当不得真。譬如,关于外语学习不需要下苦功夫,许说一天一句足可,你看到的难道不是持之以恒?再如,文革被批斗时挨了一百皮鞭,回家后不能入座,夫人把救生圈充了气给他垫在屁股下面,究其挨打原因,竟然因为批斗现场许的嘀咕念念有词被造反派发现,讯问许的回答,那是在默诵毛泽东诗的英文翻译。如此痴迷,不惜身家性命求得自我的绚烂,该作何解释?1971年,到洛阳外语学院任教,完成了毛泽东诗词翻译,这是前功,1978年,许译《毛泽东诗词四十二首》英法格律体译本出版,那是后果。 以上点滴,不是一个孜孜于高山的攀登者的身影! 题为江许是非,完全不及两人争论,怕是说不过去,但是,真要评判你高我低,的确非我的知识水准可及,唯有谈点印象,自然不求甚解耳。 首先说说我为什么要在不容置喙处插嘴。那是心结,由江许争论中一种歪理生发的气愤。阅读争论中的文字,竟然有篇评论表现出对 中国传统,有所谓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之说。评论必须由创作家担纲,这世界上还能有评论吗?评论跟创作,当然不同道。诗歌评论必须诗人,小说创作必须小说家,极端言之,红楼梦只能由曹雪芹来评价,红学何来? 其次,江许是非来由。许渊冲自谓,好论战,概括自己挑起战斗三次。第一次论战,上世纪八十年代,由吕叔湘《中诗英译比较》序言而起。吕序说:“初期译人,好以诗体译诗,即令达意,风格已殊,稍一不慎,流弊丛生。故后期译人,悉用散体为之,原诗情趣,较易保存。”许译恰好诗体译诗,并且终生实践,争端势所必然。江枫反驳,以散体译文,亦然流弊丛生为切入点,展开论述, 第二次,跟王佐良关于瓦雷里《风灵》翻译。许说最后以失败告终。外人或许别有一番见解。 第三次,跟江枫展开关于形似与神似的论战。江枫主张形似而后神似,许以为形似神似统一时,译文可以形似,在二者有矛盾时,译文应该神似。 许译评价,有 江译高低姑不论,恪守治学原则态度令人钦佩。这个印象来自一篇江反驳许渊冲的短文:《雪莱写诗,会用美语?》副题:《读许渊冲的〈文学与翻译〉》。文章中提到许的翻译受到批评时,以修改原文表明自己的翻译贴近原文。 雪莱A Lament,原文没有秋,许译多了一个“秋”字,凑够了“春夏秋冬”四季景色。许渊冲为此解释,我却根据另一版本增加了“秋”。一个秋字的衍生,为江枫抓住了把柄,江说:“所谓有个‘秋’的另一个版本是不存在的,即使有那样一个版本,那个‘秋’也不可能是美语fall,而只可能是英语autum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