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所讨论的“技术”,主要是讨论纯物化的软件工具与技术,而不是讨论运用软件工具与技术的方法策略。 社会性技术是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出现的应用技术。那么,社会性技术与非社会性技术,有何区别与联系呢? 为了比较具体形象表述问题,分别对社会性技术与非社会性技术,进行举例罗列。 非社会性技术如:教科书、黑板、实物模型、幻灯、无线电广播、录音、电影、投影、电视、录像、多媒体计算机等。这些非社会性技术罗列分别是从日本学者板元昂13种教学媒体的功能、目标、成本、使用方式列表(《教育技术学》第3章,何克抗等主编)、国内学者对教学媒体特性研究的一览表中摘出(《信息化教育概论》第2章,南国农主编)。这些非社会性技术在网络时代主要以数字多媒体技术为代表。 社会性技术如:社会书签、RSS阅读、Tag标签、网志Blog、WIKI共创、图片Flickr、音频Podcast、视频动画Youtube、人际网联Wealink、燕语莺啼Twitter等。 从时间发展先后来看,非社会性技术基本出现于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社会性技术初现端倪于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其后不断发展,二十一世纪初头几年,互联网应用由此也进入以社会性软件为主要应用技术支撑的WEB2.0时代。 (2)非社会性技术对知识传承学习的支持 从技术作用与功能来分,非社会性技术以多媒体技术为代表,侧重过往“经验”表现,即人类“经验”积累的文化知识的内容表现。因此,如何增进学习者对过往“经验”知识传承学习,可以利用各种媒体的表现手法,突破原先单一文字书本学习方式,利用音、视频以及它们相互组合,来增强学习者对知识传承学习的认知效果。何克抗教授在《多媒体教育应用的重大意义与发展趋势》中解释这样做的理论依据:
由此可见,对于以多媒体技术为代表的非社会性技术教育应用研究,主要是突出多媒体对于学习者获取与保存信息的认知作用而言。这一方面技术的发展与研究,并没有因社会性技术的发展而削弱。在社会性技术不断发展的WEB2.0时代,被称为信息载体的多媒体元素,文本、图形图像、音频、视频、动画等,也有了更加多样化的制作、合成、传播的途径与方法。强调利用多媒体进行学习任务的情境化设计,也是这个方向的新发展。 (3)社会性技术对创造性学习的支持 社会性技术的出现与发展,为新的历史阶段、新的学习需要、提供了新的解决途径与解决方法。 这个新的历史阶段,就是人类社会步入信息社会的历史阶段。 新的学习需要,就是新的历史阶段的学习不能满足于仅仅对以往“经验”的传承,更需要实现对不断出现新问题的解决。因此,如何感知新问题、如何提出新问题、如何解决新问题,已经成为新的历史阶段的新的学习内容与新的学习需要。这些新问题与与之相应的解决方法,并没有直接“写”在人类以往“经验”的记载中,而是需要学习者在自己的学习实践中去创造,所谓创新,由此而不断地产生。 社会性技术就是为学习者如何去感知新问题、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进行创造性学习提供的工具技术。 因此,如何运用社会性技术进行学习,其学习的观念、方法、内容、过程、评价等,都不能采用基于知识传承的模式来进行,对于社会性技术学习特性的分析评价,不能采用侧重“经验”知识内容表现的多媒体技术的评价尺度进行评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