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易》模式是人类发展理想模式

 周易风水图书馆 2008-07-29

小记

本文写于一九九五年初。原文是英文,带有导论意义,旨在向西方学术界介绍《易》经及《易》学思想内涵大要,并洗清各种迷信思想散布者堆积于《易》经及《易》学之尘垢,因此比较简单,粗译成汉语更显简单。西方百科全书与教科书等,凡录有 I Ching 或 Book of Changes 条目者,皆称之为“占卜之书”,这让先鉴很不舒服,于是,用英文写出Yi-Mode: The Perfect Mode of Human Development (原文见:He Jishan, et al. The 1995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Asian Science & Technology and Development. Changsha: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Press, 1995:25-30)。
 
 
 
1.《易经》本原

    1.1 世称《易》或《易经》为《周易》,或反然。其实,《周易》不是《易》,只是周人对《易》的研究与发凡,即《易》学。这一点早被朱熹说破。他在《周易本义》中说:“有天地自然之易,有伏羲之易,有文王周公之易,有孔子之易。自伏羲以上,皆无文字,只有图画,……  文王以下,方有文字,即今之《周易》。” 

    1.2 易经》本原是无文字的图集,由河图、洛书、伏羲八卦次序、伏羲八卦方位、伏羲六十四卦次序、伏羲六十四卦方位等六图组成。六十四卦两图由八卦两图演生,八卦两图与河图、洛书是图集的核心。

    可以说,《易》或《易经》就是河洛图与八卦图。

   2.《易经》图象

    2.1 欲识《易》者,必先识六图;欲言《易》者,宜先述六图。这里简描各图图象。 

    2.2 河图是点阵图,由十个(或十一个)小点阵构成。上下左右中各两小阵;奇数点阵白,偶数点阵黑。上两阵,外七内二;下两阵,外六内一;左两阵,外八内三;右两阵,外九内四;中两(或三)阵,外十内五,外十复分为两个五,置于内五的上下。

    2.3 洛书也是点阵图,由九个小点阵构成。分陈八方与中央;奇数点阵白,偶数点阵黑。上九下一,左三右七,四左上二右上,八左下六右下。《周易本义》中说:“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为肩,八六为足。” 

    2.4 伏羲八卦次序图,自下而上,分四层面,列太极、两仪、四象、八卦。两仪为阴阳,右阳左阴。四象自右至左,为太阳、少阴、少阳、太阴。八卦自右而左:乾、兑、离、震、巽、坎、艮、坤。奇阳,偶阴;白阳,黑阴。黑白板块下上两位排列有四式,是为四象;下上三位排列有八式,为八卦。

    2.5 用线条表示,阴为断线,称为阴爻;阳为连线,谓之阳爻。阴阳下上两线排列有四式,为四象,与板块四象对应。下上三线排列有八式,是为八卦,与板块八卦对应;《周易本义》中有卦歌:乾三连,坤六断,震仰盂,艮覆碗,离中虚,坎中满,兑上缺,巽下断。伏羲八卦方位图,将八卦共陈圆上,分布八方:乾南,坤北;离东,坎西;震东北,兑东南;艮西北,巽西南。自南、东南、东至东北,列乾、兑、离、震四卦;自西南、西、西北、至北,列巽、坎、艮、坤四卦。

    2.6 阴阳下上六位排列,凡六十四式,为六十四卦。伏羲六十四卦次序从八卦次序继续推演,加四位卦、五位卦,到六位卦。

    2.7 伏羲六十四卦方位,从八卦方位推演,不赘述。

   3.《易》图考察:现象与意义

    3.1 河洛图与八卦图,简单而神秘。自出现至今,人们一直在探寻它的涵意,到底有多少人探清了图中的玄机,参透了图中的奥秘,不得而知。文王周公之《易》学与孔子之《易》学,是全部《易》学中最伟大与最富有创造性的,它们部分地为古代中国准备了宇宙观体系,并影响了中国古代宗教、政治、经济、军事、科技等各个文化领域。但是,由于时代的局限,卓越的《易》学先驱们,并没有对《易》进行科学的考察,因此,没有揭示《易》的科学意义。

    《周易本义》说,《易》“只有图画,最宜深玩,可见作《易》之本原精微之意。”在朱公的启发下,站在现代科学的立场上,笔者“深玩”数年,多方推演与运算,发现许多有规律的现象。有必要简述主要的数项。

    3.2 河图中,忽略中心不计,四边八个点阵的黑点与白点总数相等。左右四阵共二十四点,各十二点;上下四阵共十六点,各八点。中央点阵起中心与枢纽的作用。中央向各方与内边点同色相加,其和与外边异色点数相等,崐左行,白五与三,外边黑八;右行,黑五与四,外边白九;上行,黑五与二,外边白七;下行,白五与一,外边黑六。

    3.3 洛书中,忽略中心不算,边角八阵黑点与白点总数相等。四边为白点,四角为黑点;对边两阵白点之和为十,对角两阵黑点之和也为十。四边两对白点共二十,四角两对黑点共二十。中心起枢纽作用;按照特定次序,将它与周围的点数进行运算,总是得到有规律的数据。

    3.4 太极二分,从两仪、四象、八卦到六十四卦,每一层面上的阴阳线总数相等。三线卦八个,共二十四线,阴阳各十二线;六线卦六十四个,共三百八十四线,阴阳线各一百九十二。不仅如此,在同一爻位上,阴阳线总数也相等,如六十四卦初爻共六十四,阴阳各三十有二。推演到九线、十二线、或其它特定数目的线条的下上排列,阴阳线数目情况一定相同。
    3.5 伏羲八卦方位图中,八卦分为四对,每对卦阴阳线总数各为三。

    3.6 《易》图中,线或点分阴阳,黑阴白阳。从数或数学的角度看,还分正与负:阳为正,阴为负。阴阳之分,《易》学著作论述甚多;而正负之别,笔者所读过的《易》学著述,均未涉及。

    3.7 河洛两图中心均为五点阵。周围各阵列队而陈,而中间五点却构成十字形:中间一点,下下左右各一点。中间阵的陈列方式是有涵意的。从表面上看,它关系到两图阵的上下左右中、或东南西北中五方,是一种五元观。

    3.8 《易》图规律性的现象,与现象的规律性,显示出一种整体运动模式,以三种主要方式表达,或曰包括三种主要子模式。

    首先是阴阳平衡式。阴线或阴点之数与阳线或阳点之数相等,是谓阴阳平衡。局部阴阳数相等是局部平衡,整体阴阳数相等是整体平衡。局部阴阳不相等,则失去平衡;因此,太阳与太阴被置于四象两极,三阳乾卦与三阴坤卦被置于八卦两极,六阳乾与六阴坤被置于六十四卦两极。极是极度失衡,物极则反,不是好现象。整体来看,阴阳永远平衡。

    其次,是零模式。阴为负,阳为正;一阳为一正,一阴为一负。阴阳数相等,便是正负数相等;正负数相等,两数之和为零。零于局部,时有时无;三线卦次序中,正三与负三置两头,六线卦次序中,正六负六处于两端。零于整体,万演不变。三线卦八个,二十四数,正负各十二,和为零;六线卦六十四个,三百八十四数,正负各一百九十二,和为零。数于各部位,有正有负,汇为整体,归化于零。整体之数永远为零。

    阴阳平衡与正负化零、其先决条件是阴阳共存与正负共存。扩展开来,是两仪共存、四象共存、八卦共存、六十四卦共存、五方共存,或者说,是多元共存。外部地看,多种事物共存;内部地看,每事物内部多元共存。共存的多元,局部地看,有量的差异;但没有多元共存,则没有趋衡与趋零的可能性。因此,这种模式又是共存模式。

    三种表达方式相辅,三种子模式相成。由三种方式表达的、或由三种子模式构成的整体动运模式,可以称为《易》模式。

    上述模式,是《易》的精髓,即“本原精微之意”,可称《易》模式。

   4.《易》模式概论

    4.1 易者,变也,化也,生也,演也,恒一也。图之谓《易》,是先人以诸图展示易,即变、化、生、演、与恒一的现象、过程、规律、与机理。先人生存于天地之间,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平以识于人道;因此,图之所示,即天、地、人之易也。《系辞》上传曰:“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天地之道,即“天地自然之易”,先成,人之易后成。
    4.2 《易》模式,是天、地、人的变化、生演、与恒一的模式,形式简单,却博大精深。细论枝节,起码洋洋百万言。下文论述天易、地易与人易及其模式大要。天、地、人相关,虽三分而论,但相互贯通,乃至于合一。

 

   5.《易》模式与天文

5.1 在中国思想中,天是茫茫宇宙与日月星辰,是不假人力的自然与覆育万物的实体、是最高存在、最高主宰与最高力量。天文,在中国语境中,指天运之象,天行之律,天演之道,天存之理。日月星辰之运行、四时寒暑之交变、与风云雨露霜雪雷霆之化生等等都是天文,是天易,都守《易》模式。
5.2 就宇宙大局而言,星体共存,星体之间的制约力与受制约力平衡化零,星体方能运行有序,各不失位。失衡则失位,失位则失序,失序则星体撞击,天体大乱。人类若要发展并永寿,要从天体大局出发,保护地球与周围的星球。高科技时代的太空开发,是顺应《易》模式,还是逆其道而行之,是个值行思考的问题。

    5.3 就局部而言,天文之中,日文与地球及人类关系最为密切。太阳具有阴阳两面性。光和热蕴育地球万物,是其善德,为阳;烈火毒焰是其恶德,为阴。地球亦有阴阳两面性。广纳阳光雨露滋养生命,是其柔性,为阴;坚表固被抵御太阳的烈火毒焰,是其刚性,为阳。太阳之德,不因人的意志而改变;地球之性,可损可益。全球性的废气排放可以破坏臭氧层,大规模的森林砍伐会使植被尽失。近年来的地球,温室效应愈演愈烈,表不坚被不固,刚不再刚;风灾水灾等频发不断,生命肆意虐待,柔不复柔。如此阴阳颠倒、柔刚错位,不知是否在科技、工业与农业开发的先驱们的意料之中?神话说:夸父追日;渴欲行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弃杖化林之说,给现代人什么启示?

    5.4 四时生杀、寒暑交变、晴雨演化等自然活动,都有规律,都符合《易》模式。人类生存和为生存而从事的产业,特别是农业活动,是否了解天易模式,遵守自然规律,决定成败。了解模式,则可以预测与防范自然的负面力量,如水灾、旱灾等,以免受不必要的打击;遵守规律,可以最好地利用正面力量,获得最好的收益。在这点上,古代中国人比现代中国人更清醒、更明智、更有经验。比如,代代相传的谚语说,“立夏要下”,“立夏不下,高田防旱”,“立夏晴,蓑衣满田塍”就极有指导意义;一九九五年农历四月初七立夏,中国部分地区晴,入夏后连降大雨,以致成灾,同时,黄河大旱断流。如果了解阴阳平衡、正负趋零、一局部阴负成极必然会有另一局部阳正成极,即了解《易》模式,就不难知道立夏日晴雨影响入夏后晴雨。可惜,在现代科技浪潮中,人们抛弃了古代智慧的积淀。

    5.5 天易不可人为。苍天之下,人类若要享受其覆育,必须识天象、知天理、懂天道、守天律。天《易》模式,至关重要。
 
   6.《易》模式与地理

    6.1 地理,是地存之道,地存之理。地的表面形象、内部构造、运作特征、演变规律、产育方式、与生存机理等等,均属地理,是地易。地易与天易关连,合而为自然之易,模式同一。地易与天易关连之处,上文多有涉及;这节着重论述几个与人密切相关、必须引起人关注的主要问题。

    6.2 首先是地出,主要是地出生物。地球有微生物、植物、动物,全部构成一个大机体。在大体中,各有其数,各有其位,各有其用,各存其功,各有生存权,循环制约,以获平衡。生物各有生死,死多生少则逐步灭绝;死少生多则不断增长,生死等数则衡数繁衍。灭种不是好事。物种过度增长,超过生养力的限度,也会导致自身灾难,甚至灭种,并进一步危害其他物种及大体。现代人称大机体为生态,称其平衡为生态平衡。然而,人类,特别是现代人,为了自身的生存与繁衍,砍伐植物,猎杀动物,使物种灭绝、生态严重失衡,并危及自身生存。

    就单一物种而言,生为阴、死为阴;就其相互关系而言,制约为阳、受制约为阴,施与为阳、接受为阴,资源(力)为阳,消耗(力)为阴;从人的角度出发看,养植为阳、杀伐为阴。阴阳平衡,物种才能以衡数繁衍,大机体才能平衡永存。在人类日益受到环境威胁的情形下,《易》模式对于维护与恢复生态平衡是的意义不言而喻。

    6.3 地藏,即地矿资源,是影响人类生存的重要因素之一。就地而言,纳化为阴,成出为阳,阴阳平衡则有衡藏。从人类角度看,采取为阴,遣化为阳。阴阳等量等速,方有衡源。地藏生化成熟,过程不下万年;而人类开采不可能如此斯条慢理;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连续开采,百十年即可竭尽地藏。现探明的矿产储量只够百年开采,百年之后,人类的子孙的地球将只是一个空球,一个废物。不知热衷于探矿采矿的科学师爷技术匠人们是否意识到了这一点?

    6.4 地力,也是关系人类生存的大事。广义地讲,地力是大地滋养万崐物的能力,地藏是一种地力。狭义地讲,地力是催养农作物的能力。这里只讨论后者。土壤肥沃,土地有力;土壤贫脊,是无力。地要有力,需要力源;要有力源,必须有滋养。最好的滋养是绿色植物,即绿肥。食取足够的绿色植物,才能保持良好的营养与土体,养育出好的绿色作物。要有衡力,必须有衡养。除衡养之外,还要休息;土地休息,如人的睡眠,是恢复力量的必要措施,称为息耕。现代人残酷地虐待与剥削土地,一方面尽给化肥不给绿肥,甚至施加毒品(农药),使其营养不良体质羸弱,一方面年年季季种植、甚至套种作物,使其疲惫不堪,从而退化为荒地。这种虐待与剥削,美其名曰:农业科学与开发。农作物是粮食的主要来源,是人类生存之根本,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都不可缺少。农业,特别是农业国家的农业开发,似乎应该着眼于未来。

    6.5 地易活动,远远不只地出、地藏、与地力,但三项足以影响人类的生存。有人曾经预言,地球将于某某年毁灭,毁灭的方式有多种,变成废物也是毁灭。对地球如此虐待与盘剥下去,毁灭之时大概不出二百年。人要在大地上生生繁衍千百万年,应该及早警醒。

    7.《易》模式与人道

    7.1 人道是人生存之道;是个体行为准则,是整体相处规范;是肉体生长发育的规律,是灵魂成长上升的方式;是体魄强健的途径,是心智进步的手段;是使每个个体终生幸福的奋斗,是物种全体永远安康地生存的追求。顺其势谓之有人道,逆其势者谓之无人道。人道包罗万象,博大精深。人类历史千万年,生生不息,代代更迭,得道者少,失道者多,因此安康与幸福对人类整体来说,一直只在梦想之中。

    7.2 人道最基本的内容是人类物种的生生繁衍及繁衍方式。男为阳、女为阴,阴阳交媾,人种始得衍生。从群婚、杂婚、乱伦到制度婚姻,从一夫多妻或一妻从夫到一夫一妻,婚姻进步完善,符合“一阴一阳之谓道”的易理,即《易》模式。《易》模式还是人口发展的最佳模式,多年令层次共存,每一层次上阴阳平衡即男女各半。现代社会如果实行人口控制,应该从《易》模式中得到些启示。

    7.3 人道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是为了维持人类生存而进行的物质生产活动。从刀耕火种到现代农业,从手工制作到现代工业,为了满足人类不断增长的物质需求,获取更多的财富,产业不断进步。促进产业进步最主要的手段是科学与技术,科技愈进步财富愈多,财富愈多则科技愈进步,无限循环,进入二十世纪后期,高科技产业开发,违逆天地之易理,负面效应也飞速发展,直接威胁人类生存。发展是为了生存,同时又危害生存;要生存就要发展,而现行的发展势必妨碍生存。如何走出两难困境?

    7.4 人类进化,即体魄与心智的进步,是人道必要与必然。外为阳内为阴,因而体魄为阳心智为阴;阴阳平衡共化,才是真正的进化。但是,人类演变到现代,心力与体力呈严重分裂趋势。四肢发达头脑简单、身体瘦弱智慧超群,已成为现代人的主要类型。这不应是人道的必然!
    7.5 人个体的行为准则与群体的相处规范,提升成为法律和道德。现代社会,法的威慑力处处显耀,德的育化力荡然无存。立法颁法频率和犯罪率成正比上升;而道德家们的呐喊却苍白无力。法律从外部制约人,是阳,道德从内部制约人,是阴;阴阳平衡发展,社会才能有正的秩序与稳定。

    7.6 人类生存,群生共处是一种必然。人群,从血缘关系上看,由小而大,有夫妇、家庭、家族、氏族、种族等层次;依心态信仰来分,有门派、教系、政党、与宗教等层次;从居住地域来看,由小而大,有村落、乡(城)区、郡县、州省、国家、区域、大洲等层次。群处的情形与方式有多种。最妨碍人道进步与最常见的是排他式;排他在各层次上进行,于是人际争斗不断,种族矛盾频发,国际战争连绵。争斗,尤其是战争,无论是何方胜利,对于人类来说都是失败。最有益于人道进步、最得人道本义与最少见的是共存式,是每一层面上的共存;共存的各元,相互协作、相互扶助、互通有无、共享资源、共创财富、共求幸福、共得安康。

    7.7 人类共存有多种方式。有的不追求各元的生存因素的平衡与趋零,甚至强调一元主导,如等级制度、大国沙文主义等,实际上很难说是共存。理想的共存是各元平等独立,各元所属的内在物与外在物的平衡与化零。以国崐际交流为例。出为阳、入为阴,如是人才流动,甲国向乙国输送百名专家,乙国应向甲国输送百名学者,这样对双方来说都没有人才外流;如是贸易,甲国向乙国出口百万美元的物品,应该同时从乙国进口百万美元的货物,才会消除贸易顺差与逆差。在各个领域里,都有阴阳平衡与正负化零,才是真正的多元共存。

  7.8 上文从几个方面,论述了人道进步的境况与模式。可以看出,人道进步,遵守《易》模式与违逆《易》模式,结果大不一样。

 

   8.《易》模式:现实与理想

    8.1 《易》模式,是人类科技与社会发展的理想模式。

    8.2 理想与现实可能有不可以愈越的距离。而面对不良的现实,人不能没有理想。《易》模式,由笔者从古人的作品中演出,仅仅是笔者对于发展的理想。 
 
作者:張少雄(名先鑒,字少雄,號岳州,又號瀟湘漁叟),湖南華容人。藏書家;讀書人;教書人。中南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教授、所長,《現代大學教育》常務副主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