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次贷危机谁在赚钱?

 申正 2008-10-22
美国次贷危机发生后,后续反应极大,终于引发世界性的金融危机、金融风暴。有一位专家在中央电视台做节目时,说了这样一番话:每个银行都在赔钱,究竟谁在赚钱?有读者也在我的博客中留言询问同样的问题。从道理上说,有人赔钱就一定有人赚钱,那么赚钱的人是谁?根据本人对次贷危机的理解,说一点肤浅的认识。
    首先我们要有一个概念,金融领域的赔钱和赚钱不一定是同时发生的。在实体经济领域,赔钱和赚钱的双方之间,中介不多,时间差也不大,比较容易辨别清楚。金融领域用食物链来比喻,最上端的银行家与最底端之间,中间环节极多,最底端的扰动,传达到最上端,造成赔钱的结果,不仅要经过很多道阀门,而且时间上也会有较大的跨度,这是人们看不清赚钱者的原因。以次贷危机来说,这个链条上至少明显地包括银行、证券商、贷款公司、评级机构、贷款经纪商、抵押物评估人、借款人、房地产商等等。从常识判断,评级机构、贷款经纪商、抵押物评估人和房地产商是赚钱了。
    抵押贷款被证券化,打包上市,评级机构是只赚不赔的。有人把评级机构等同于美国的炸弹,炸弹可以毁灭一个国家,评级机构可以毁灭你的财富,可见评级机构的威力。但是,评级机构自己也要赚钱,就必须同华尔街的投行、证券商勾结,给风险较大的金融产品打上优质的标签,这是利益趋动所致。只有评级高,产品才能卖得好,评级机构的佣金也就会高。而且,评级机构还会故意把调整评级的时间拉开,因为,如果昨天评了AAA级,今天发现问题,调整为AA级,评级机构的自身信誉就会降低。所以,评级机构总是在问题较大发生之后,才放马后炮。在这样的背景下,评级机构的客观性自然失去,监管的意识在利益驱动下,几乎形同虚设,评级机构成为次贷危机中暴利环节之一。理查德-比特纳在美国抵押贷款行业滚打了14年,他针对美国次贷危机写了一本书,《贪婪、欺诈和无知》,其中一段话是这样的:“如果说次级贷款公司用鸡屎作了一盘鸡肉沙拉,那评级机构就是将其做成了法国小牛排。”但是,评级机构所获得的暴利,相比次贷危机的整个损失来说,还不算大。
    经纪商就是直接与借款人打交道的个人或小公司,他们的赚钱方式很简单,一单贷款申请被贷款公司闭合之后,他们按照贷款额抽取佣金。此后,如果这单贷款发生还款问题,理论上经纪商要承担责任,事实上很难落实到经纪商头上。因此,经纪商基本上是没有任何责任的,只赚不赔。而且,美国政府对于经纪商几乎没有任何资格认定的门槛。经纪商的这种角色会导致几个问题:一是掩护信用不高,还款能力较差的借款人获得贷款;二是放大抵押物的价值。对于房屋来说,经纪商与房屋价值评估人之间的联手,导致房屋价值放大10%的水分很正常,时间一久,10%的叠加,就造成房价飞涨的假象。
    比方说,某房屋的实际价值只有30万,但是,经纪商与评估者联手,向贷款公司或银行申请32万的贷款,贷款闭合之后,他们就能按比例多拿佣金。而贷款公司或银行能够纠正的,只是其中很小一部分。经纪商的这种做法也就成为房价上涨的一个重要原因。对于借钱人来说,增加贷款数额虽然要多付一点月供,但是,房价飞速上涨的假象,使得借钱人对多出的一点月供感到不在乎。或者,借钱人根本就没有发现经纪商和评估者的手脚。
    在次贷危机中,经纪商唯利是图的不道德、不诚实,也是被指责的对象之一。前文提到的理查德-比特纳在他的《贪婪、欺诈和无知》一书中说,他14年职业生涯中,只有两位经纪商是诚实的楷模。但是,次贷危机发生后,他通过媒体报道发现,其中一位他认为是诚实的经纪商,居然因多项欺诈指控而上了法庭,可见经纪商在次贷危机中扮演的恶劣角色。与评级机构一样,经纪商和评估者赚到的钱,与上万亿的整个损失相比,也只是较小的一部分。
    由于次贷危机中的抵押物大部分是房屋,因此,抵押物贷款的大部分都落入房地产商的手中,房地产商是主要赚钱者之一。但是,如果房地产商把赚来的钱又投入到新的房地产中,又赶上了房价下跌,赚不赚,赚多少就很难说。再有,抵押贷款被证券化打包上市后,最初倒手的金融机构,如果及时停手,也应该是赚钱的。这是一个“博傻”游戏,看谁是最后一个傻瓜。再有,有些借钱人拿房屋作抵押,并非是购买房屋,而是其它用途的融资,因此,当房屋价格下跌后,发放贷款者赔钱,接受贷款者不一定赔钱,反而可能赚钱。比方说,某人自有房屋,在房价较高时,将房屋作为抵押,获得50万元贷款,用于开公司或做其他生意。次贷危机发生后,房价比方说跌去50%,他就不还贷款了,宁愿不要房子。贷款公司或银行收回的房子只值25万元,只好自认倒霉。当然,这种情况还要具体分析,关键要看当初的贷款合同是如何规定的。但是,在房价一路高歌的时候,贷款方大约不会有多少未雨绸缪的防范措施。
    除了上述几个赚钱的角色之外,还有一个看不见的赚钱角色也很重要。美国是一个消费社会,美国人收入的很大部分都消费掉了。因此,在金融机构大量发放贷款的过程中,很多消费品的经销商、制造商也赚钱了。比方说,房地产商的收入中,相当大一部分转移到工人、材料商等部门。美国很多普通消费品的生产,都转移到美国本土之外,比方说中国。美国很多房地产商使用的产品,例如浴室设备、家具等,都是中国制造,因此,有一部分钱是被消费品环节赚到了。但是,由于消费品生产、流通利润分配的不公平,类似“中国制造”所赚到钱并不算多,流通领域赚到的钱更多些。近年来,亚洲几个国家成为美元最大的持有者,其中一部分原因就是美国本国的大量低息贷款,通过消费品环节,转移到了国外。
    所以,我们就看到次贷危机赔钱和赚钱的大概面貌:美国金融机构大量发放低息贷款,实际上,从它发放贷款的那天起,它就是赔钱的。金融机构的赚钱要在很多年以后才能兑现,比方说,30年期限的房屋贷款,至少在前20年是赔钱的。但是,只要30年的预期没有发生变化,这些贷款始终是健康的,这也就是美国金融机构把抵押贷款证券化打包上市的原因。目前金融危机的实质是:30年之类的未来预期明显出现了问题。于是,未来赚钱的计划现在就看到了不可能,变成实实在在的当前赔钱;或者因发生资金流的断裂,等不到未来预期实现就得死掉。而他们所赔的钱,也就是发放的大量贷款,最终都作为“繁荣”经济的润滑剂,分散转移到本国的每一个末梢和世界各地,由此,人们看不到明显的赚钱者。
    那么,美国金融机构的未来赚钱计划为何发生了危机,发生了断裂?难道只是次贷者拖欠还款那么简单吗?下次再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