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感悟苏轼

 纵马关山 2009-02-12

[背景说明

苏轼,一个旷世奇才,士大夫心仪神往的人格典范,民间妇孺喜闻乐道的豪士雅客,有一派刚直不屈的执著风节、一颗善于解脱的智慧心灵和一副眼见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的善良心肠。苏轼的魅力是一个谜,是因为他的身上包含了最大限度的人性的丰富性和发展的可能性,所以能通过他这个载体可以窥视出中国浩瀚悠久的文化景象:因为他处在中国古代文明的中间位置——宋代;又因为他身上融会了儒道佛这中华民族文化长河的三大主流思想。

   然而学生学习完第三册诗歌单元的诗歌后,虽背会了诗词,虽理解了诗词的内容,但是,大多停留在解释诗词内容的浅薄层面,未能较深入地理解诗词之美,诗人之情,以及诗词所承载的中华精神文化内涵。但是,仅凭课文所选的这几篇大作,是很难改变这种肤浅的学习现状的。并且考虑到诗词的理解需要一定的背景资料,更要靠学生对诗词的个人感悟。在这样的情况下,我选择苏轼词作为综合性学习材料,作为引导学生感悟古诗文和古文化的一个切入点。

[教材分析]

在学生扎实掌握《念奴娇 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江城子 记梦》三首诗词的基础上,我又补充了苏轼7首词作品、一篇《赤壁赋》和余秋雨和周国平对苏轼的评论文章。 

[学习设想]

学生对7首词和《赤壁赋》可能难理解,对苏轼人生经历也缺乏系统了解,对苏轼的精神世界也了解甚浅,故而,教师应该给对学生的资料查找和合作学习提供一定的指导,同时在时间安排上要给予学生较充分的时间,提供多样化的能力训练形式,增强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以使综合性学习真正做到是 以学生为主体,从而实现预定的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

1、积累诗词知识,感悟苏轼精神,提高学生对古代文化的认识。

2通过课堂讨论、回答、朗诵,对学生进行口语训练,培养口语表达能力;

3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和协作竞争意识。

4培养学生感悟诗词作品的能力,丰富思想,加强练笔,提高作文水平。

4、通过对苏词及其他文章的学习,培养学生对自我生命价值的思考,提高生存智慧。

5,通过立足对中华优秀文化的研究,培养学生对祖国灿烂文化的自豪感

   

[实践方式] 上网、图书馆查找资料、创作手抄报、资料卡,表演朗诵、名句竞赛、

                 课堂诗歌合作探究、课外写作、课内作文评论、佳作展示刊印。

[学习时间] 课外延伸3星期,课内展示分两次( 2+1=3课时)。

[活动过程]

 课前准备:

一、 每个学生利用网络或者课外图书搜集有关苏轼的资料。

由宣传委员孙坚博、学习委员章松青、语文课代表姜培静三人策划、组织、评比、展览等工作。这三位同学提出了很好的创意并予以实施,充分调动了同学们参与热情。他们采取两种方式,其一是:苏轼资料搜集比赛,要求每位学生都要参与。其二是:以4人为一组的形式,开展一次以苏轼为主要内容,主题自由选择的手抄报比赛。

二、 班长王育豪和语文课代表姜培静负责搜集苏轼一些所写的优秀诗词文加上教师推荐的两篇美文(余秋雨《苏东坡突围》和周国平的《诗人的执着与超脱》)印发给学生,以作为课堂教学探究苏东坡词的重要文学材料。

为了提高同学们对学习苏东坡诗词的热情,育豪和培静两位同学想出以“名句”接龙的形式,进行小组比赛。(形式:全班分为8组,每组7人。规则:组内任何成员都有权利对题目进行抢答,正确补上一句,加一分;抢答失败一次,减一分。分数最高组为优胜组)

课堂探究:两课时  (课件制作)

一、 导入:

教师发言:在上课之前,我想问同学们一个问题:你们是谁?

学生1:我们是中国人

学生2:我们是黄皮肤的亚洲人

教师曰:根据这两位同学所说:我们是黄皮肤的亚洲的中国人,对吗?(全班学生大笑)

教师问:同学们笑什么呢?

学生:我觉得这样定义有点肤浅。我爷爷说过,人是有根的。我们也应该是有根的。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人的根是什么?

 学生1:是中华民族的一些优秀精神

 学生2:是要懂得本民族悠久的文化历史

 学生3:要有良好的品格,要爱自己,爱他人。

学生4:要有丰富的知识,就象现在我们要好好学习。如果连书都读不好,根本谈不上什么为国家做贡献之类的。

  教师感言:我们是谁?我们是中华民族骄傲的一员,我们要学习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学做一个有知识有理想的人。那么今天就让我们先来 “感悟苏轼(板书)因为他是特殊的。他站在中国古代文学发展道路上一个具有承前启后的的中间位置——宋代文学。他兼容了中国文化思想中的儒道佛三家主流思想。他在文化积淀最深厚的诗、词、文、书、画艺术形式上取得辉煌成就。简而言之,苏东坡是我们这些后人研究古代文化的最佳入口。

然而,我们并未见过苏东坡,因为他是900多年前的一个杰出的人,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品其诗,品其,来达到认识他的目的。(边说边板书)“品诗,品文,品有字书之美味”。“品”,是感性的,而“悟”是理性的,(边说边板书)“悟情,悟理,悟无字书之文章”。《红楼梦》有言:“世事洞明皆学问”。生应:“人情练达即文章”。

二  品读苏轼的名句

  主持人(姜培静):同学们,苏轼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位,他给我们留下了许多非常优秀的诗篇。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感受苏轼的文采吧。

1、 宣读竞赛规则:(形式:全班分为8组,每组7人。规则:组内任何成员都有权利对题目进行抢答,补上一句,加一分,能较正确解释诗句再加一分。抢答失败一次,减一分。分数最高组为优胜组)

2、 竞赛开始: 

(考题如下:考题(由语文课代表负责出题)(事先告诉学生80%试题的来源)

1、 黑云翻墨未遮山,              

2、 旧书不厌百回读,             。

3、 横看成岭侧成峰,              

4、 竹外桃花三两枝,              

5、 春宵一刻值千金,             。

6、 欲把西湖比西子,              

7、 荷尽已无擎雨盖,             

8、 谁道人生无再少?             

9、 枝上柳绵吹又少,             

10、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

11、 枝上柳绵吹又少,             

12、 笑渐不闻声渐悄,             

13、 会挽雕弓如满月,             

14、 十年生死两茫茫。             

15、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16、 春色三分,             

17、 细看来,不是杨花,             

18、 人间如梦,               。 

19、 博观而约取,             

20、 大勇若怯,             

主持人:

1、 请一学生对刚才同学们的表现进行整体评价:

(我觉得同学们很厉害,这么几天时间里能几这么多,很棒。)

2、 请优胜组派代表谈谈他们对苏轼诗词的初步感受。

学生1:苏轼的诗词写得很气势磅礴,能较强感染读者,让人情不自禁得想多读几遍,然后就不知怎么,自然就记住了。

学生2:苏轼的诗词充满了智慧,如“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还有他很开朗,读来心情很好。

学生3:其实我倒觉得苏轼是个感情很丰富的人,他有时很有男子汉气魄,但有时象个女人,什么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春水,细看来,不是扬花,点点是,离人泪。

主持人:太佩服了,你们能有如此真切的感受。那么能告诉大家你们是用什么学习方法做得这么好的呢?

 学生123齐回答: 大声地朗读。

三 诗词诵读

一 )姜培静同学 引领全班学生大声朗读《水调歌头》

二)欣赏  名家诵读 〈水调歌头〉 (点击三槐居网站)

    教师问: 你觉得他朗读得好吗?

    学生回答:。

      生1:他读出了诗人在人生困境中未能一展抱负的那种苦闷之情。比如读“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特别的无奈,特别的哀伤。读得很好。

    生2:  我也觉得读的很好。我们平时读诗词的时候,轻重分不情,以至听来感情没有什么起伏。但这个人读上阙时感情比较压抑点,音调偏低缓些,但是读下阙时却感情较放开,声音也高些。正好表现了诗人感情的变化。

   生3:    我不认为这人读得很好。他读得太哀伤了,其实苏轼是个很乐观的人,上阙的哀伤味道是很淡的,他没必要读那么沉重。我觉得应自然些。

  教师简评: 诗歌,她虽然没有声音,但是她却是有生命的。可以说每一字每一句都在传达诗人的心声。所以,作为读者的我们,要想把这无声之文变成生命之文,唯有用心去品味,大声朗读才能把诗歌变成一首首美妙的心灵之歌。

三)班长 王育豪主持:苏轼词曲朗诵比赛(可以有伴奏乐曲)

  主持人发言:是的,有生命的诗歌,就应该用有生命的情感,有生命的声音去尽情歌唱。 接下来让我们欢迎我们5位歌手为大家朗诵苏东坡的词作。

公布:

人员:项圣洁、姜培静、孙坚博、 林文群、邵露露。

     评委:王艳群  章松青  王彬彬   李忠义 

(把5位学生所朗诵的诗词资料印发给每个学生)

1) 邵露露 朗诵:

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2) 孙坚博 朗诵

江城子·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欲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3) 姜培静  朗诵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4) 林文群 朗诵

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5) 项圣洁 朗诵

浣溪沙 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

  照日深红暖见鱼,连溪绿暗晚藏乌。黄童白叟聚睢盱。  麋鹿逢人虽未惯,猿猱闻鼓不须呼。归家说与采桑姑。
  旋抹红妆看使君,三三五五棘篱门。相挨踏破茜罗裙。  老幼扶携收麦社,乌鸢翔舞赛神村,道逢醉叟卧黄昏。 
  麻叶层层苘叶光,谁家煮茧一村香。隔篱娇语络丝娘。   垂白杖藜抬醉眼,捋青捣[麦少]软饥肠,问言豆叶几时黄。
  蔌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牛衣古柳卖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软草平莎过雨新,轻沙走马路无尘。何时收拾耦耕身。  日暖桑麻光似泼,风来蒿艾气如薰。使君元是此中人。
     主持人公布比赛结果: 一等奖:项圣洁 

                      二等奖:姜培静、孙坚博、。

三等奖: 林文群、邵露露

 教师总结:

古代著名文学评论家 刘勰说“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此言就是劝诫我们通过大量阅读去培养和获得语感,去熟悉和掌握语言规律,增强语文修养,提高语文能力。唐代大文豪——韩愈读书“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大诗人——白居易读书更是“以至于口舌生疮,手肘成胝”。要想真正学好优秀的文学作品,诵读——是最基本也是必不可少的一步。何况是这些凝聚诗人丰富的思想情感的诗词呢?所以,我们需要反复读、大量读,朗读那些好文章、好书,那么对于语文学习的各方面,都会有很大的提高的。 请同学们铭记——非读无以解诗。

三 小组自主 合作 探究 苏词的艺术特色或苏轼的精神风貌

   方式:前后两桌四人为一小组,推选一人为讨论内容记录员,结束时推选一人作为代表本组发言。

 对象:选择你所喜欢的苏词作为讨论的主要依据,结合四人对苏轼相关资料的了解,探究苏轼词作的特点或者苏轼的精神。 

师:我们近期的语文综合学习的主题是“感悟苏轼”那么感悟苏轼什么呢?我想:

第一,“艺术”,第二,“人生”。 (边说边板书)

      小组发言:

  第1组:发言人- 项唯伟

    我们小组重点谈谈苏轼的精神。我们认为苏轼他是一位“诗哲”。因为无论是他的诗歌还是他的为人,都显现出深厚的人文精神,具有浓厚的哲学思想。所以,我们冠以“诗哲”称号。

    苏轼的命运是坎坷曲折的。然而,命运的不公,却从没有把他打倒。赤壁下“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的解脱,兰溪前“谁道人生无再少”的自信,出猎时“会挽雕弓如满于,西北望,射天狼”的豪情壮志,十五赏月时“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情真理深……哪一篇文章里没有苏轼对生命的注解,对人生的彻悟呢?

    他之所以了不起,是因为他能从痛苦中超脱出来,豁达、乐观地对苦难进行智慧的超脱。所以,说,苏轼是一位伟大的诗人更是一位伟大的哲人——诗哲!!

   第2组:发言人- 张瀚墨

《苏轼和屈原、李白的比较》

我们组是通过对屈原 李白和苏轼的比较,来谈谈这三人面对理想的失落,现实的打击分别有何不同态度,从而来强调 苏轼的旷达精神。我们认为,屈原在《离骚》里说自己有着香花更高洁的品德,希望帮助国君远离小人,辅助国君建立美好的国家。然而,面对被贬的命运,他尽管是满腔热情地说自己怎么怎么坚持理想,但是我们也能深深体会到屈原心中那份沉重的哀怨。

  然而苏轼去不一样,他在《赤壁赋》里说,人生是很短暂的,但我们要想到“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物与我皆无尽也”,这是多么乐观的一种情怀啊。

同是未酬,但一个是为事所困,最终悲观而死,而另一位却在大自然中悟出生存的价值。在《定风波》小序中写道:“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这“余独不觉”四字展示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超然。人们说李白豪迈,但我却说苏轼的豪迈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豪迈。瞧,李白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里有对不明主的愤慨,“天生我材必有用”里有“不被用”的埋怨。但苏轼却说:“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人生豁达至此,又会有何烦恼呢。所以,我觉得在逆境中应该向苏轼学习。

第3组:发言人-项如意

     《苏轼词——刚柔并济》

   在大多数人眼里,苏轼上一位性格豪放,词风豪放的诗人。特别是我们学过《念奴娇》,一开篇,便是“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气势浩荡。

但是我们四人却不这么认为。我们觉得苏轼其实还是一个感情很细腻的人。有时读来很象柳永和李清照。特别是〈定风波〉,当读到:“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凝聚了作者对妻子多么深沉的爱。其情感之细腻,之丰富之动人比柳永的“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球节”更胜几筹啊!这种特有的细腻柔婉与李清照的“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相媲美了。

但是,苏轼的婉约哀伤却更多是与豪迈相融合的。几经贬谪的飘零身世为诗人带来的几许悲凉与无奈,也在字里行间不经意流露出来。“也无风雨也无晴”的超脱中难道没有压抑着失意的情怀

  所以,我们认为苏轼的词风是刚柔并济的。

教师总结:记得尼采说过:要真正体验生命。

你必须站在生命之上!

为此要学会向高处攀登!

为此要学会——俯视下方!”

而我们,今天,可以说,正是用一颗真挚的心,站在了苏轼生命之词上,感悟苏轼的心灵世界。我们要学会用苏轼的智慧和精神,俯视生命中的苦难!!

四  课外延伸

请同学们以“感悟苏轼”为话题,写一篇800字左右的作文。

教师要求:在充分理解苏轼作品的基础上,写出你对苏轼最真实和最深刻的感悟。

组织方式: 以王育豪、姜培静同学负责组建作文评委小组,把班级优秀作文贴在“学渊”宣传栏内,展示时间为 3天。选出8篇较优秀的作文,再由全班同学投票参评出3篇最佳作文,以备班刊之用。为鼓励同学参评热情,评委小组还推出最佳评论文段3篇,给予奖励。

推选出来的三篇优秀作文如下:

智者在苦难中超越(1)

王育豪

  苏轼,一个文坛上响亮的名字,学者们对苏轼有着太多的感慨和论断。至于我这平凡的小人物,妄不敢对他进行一番高谈阔论,有的只是一份对他的崇拜和神秘。在我的眼中,他是智者,并在苦难中超越自己!

   物华天灵铸伟才。苏轼是中国古代才能最为全面的文化巨匠,身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他,文学成就已被世人所肯定,但是疏不知他在书画上的造诣也是非同凡响的。他的“黄洲寒食帖“曾被喻为天下第三行书,而他自己却更是谦逊地说:“作家之法,识浅见狭学不足,三者不能尽妙,我则心目手俱得之矣。”他所涉足的领域是不为人知的,就象他的人一样,无不可及者,此所谓能者,智者。

   奋厉当世雄鹰出。这是他最辉煌的时候,象雄鹰展翅高飞,努力实现自己的抱负。“当时共客长客,似二陆来俱少年。至君尧舜,此事何难!用舍其时,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闲看!身长健,但优游卒岁,且斗尊前!”这是何等的自信,才华横溢,英气勃发跃然纸上。刻画司世事难料,这样的好景不长,世事维艰难任!经历了“乌台诗案”和“洛蜀党争”,他报国的炙热之情已渐渐被熄灭,没有他发挥的余地了,剩下更多的则是睹物思情。

 他还是渴望着,执着着,并在苦难中慢慢超越。她的思想出入儒道,杂染佛禅,结合道家,既能关注朝政民生,保持独立见解,又能遂缘自适,达观处世。宏博通达的学识才华和饱经忧患的人生体验形成了他的多彩多样、内容广博,以至于游乐得泽雅韵满余杭的说法。这就是智者的选择,选择理智,选择乐观。

  于是乎,我们虽然读到的是诗人柏合霜气夜凄凄、吟啸徐行迎风雨的场景,但是我们能感受到他骨子里那种笑对人生苦难的胸襟,体会到的是一种不屈不挠、自勉自励的坚韧,佩服他在逆境前进中的从容,坚强,乐观、不卑不亢,这就是智者在困难中的超越。 

   最后,他终于大彻大悟。悟出了荣辱不惊、履险如夷、临危若素的人生哲学,有了这样的境界,无论怎样演变,他也能达观地看待身边的一切了。这就是智者在沉浮不定、变幻无常的苦乐人生面前,表现出极强的适应能力——一种超然于纷争之外的淡泊心境。正如他所写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我们赋予了他肯定,而赤壁也成了他的绝唱。余秋雨说得好:“苏轼选择了赤壁,赤壁成全了苏轼。”使得苏轼名垂千古,永 为世人所歌颂。

 苏轼,上天赋予了他许多荣耀,同时也给他带来了人生苦难。一位智者选择了在苦难中超越,虽然这过程艰难困苦,但是他成功了,寻觅到自己的一方净土……

生命的赞歌(2 )项圣洁

万类霜天,竞争的是人们难以呼吸的空间。

     百舸争流,流去的是正直不被容纳的殿堂。

     欲问人生之功绩,道一声“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遥想当年之愉悦,与弟辙共举进士,意气风发“致君尧舜,此事何难”

     是的,他就是——苏轼。

     时为王安石之变法,苏轼一直认可《易经》的言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希望“天子一日赫然奋其刚健之威。”一颗赤诚之心,一个饱怀壮志的热血男儿跃然纸上。

不料,只叹那新派势力过猛,苏轼幸免一死,默认了谪贬的赦令,带着“乌台诗案”的苦楚来到黄州。

也许,抑郁寡欢,顾影自怜,悲悲切切以此便会步入苏轼的生命,甚至成为他生活的主题。这也只是苏轼的生命,甚至成为他生活的主题。这也只是你的平庸之见。你可曾想起“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常醉不复醒”?但这属于李白的颓废,你可曾忆起“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但这却是杜甫的渺茫;你可曾吟起“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但这不是李清照的妇辈之浅见;你可曾诵起“念去去千里烟波,暮蔼沉沉楚天阔”?这仅是柳永的依恋不舍。

 尽管苏轼也有愤慨,也有失落,也有无奈。但是,当他来到了曾经战火纷飞的赤壁,思绪里滋生出“大江东去,浪淘尽,千里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时,他立即清醒了,原来正如李白所述:“古来圣贤皆寂寞”,于是,他躬耕陇亩,为腹奔波,深知“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善待百姓,共修水利,真可谓为人父母的表率。

漏断迅疾,转瞬间,四年晃过了。苏东坡的仕途之门再一次向他敞开。尽管这短暂的出世给了他清淡,但一想到功业未建,不由慷慨悲歌“老去君思未报,空回首,弹狭悲歌。”

面对出世与入世,他徘徊了,他矛盾了。最终,他认为解决矛盾的最好办法为:“功成身退。何日功成名隧了,还乡。”

当重归旧党之中,面对着同党毫无保持的废除新法时,他却认为“兼去所长”好不容易周转过来,却又陷入了更糟糕的境地——两派敌视、夹击,无奈,苏东坡又被贬到惠州,尔后直至儋州,成为一个一直南贬的孤臣。

历史的箴言,风雨的历程,大起大落的人生教会了会巧妙地进行儒道结合。经历了宦海沉浮之后,苏东坡,他显得更坚强。“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欲包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岂不闻“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岂不闻“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苏轼毅然乐观,毅然豁达。“搔首赋归欤,自觉功归懒更疏”,“几时归去作个闲人。对一纸琴,一壶酒,一溪云”,“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风雨任平生,使他深觉“人生入梦”,不禁“一尊还酹江月”。那“琼楼玉宇”不适于正直的他居住,那“寒枝”不足他拣选栖息,那殿堂令他“惊起却回头”……

一切的一切都叛逆他时,唯有那乐观与豁达如随身佩带的熏草,属于他,忠于他,支持他。“三十三年,漂流江海,万里烟浪云帆”现在,终于可与孤独陪伴了。

 是的,一心想青鸟,但不免会遇到蝙蝠。

 是的,道是无情,应有情。

 是的,这就是在苦难和智慧中超越的苏轼!!

 生命是一首诗,无论坎坷,无论幸运,无论辛辣,无论甘甜,乐观与豁达是不可缺的调味品。

 苏轼的生命,永远令人咏叹!

多情苏轼 (3) 孙坚博 

  寥无人际,千里枯叶路;风亦无情,万丈天阴雨:清瘦人面,知是雨时亦是泪。忽得一声闪电鸣雷,照亮了那“千里孤坟”,那个呆站在墓前,秋风雨袖,飘带散发的人,乃是只吟“大江东去,浪淘尽,”的豪迈,只唱“千古风流人物”的激昂,只和“一樽还酹江月”的豁达的——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他站在妻子的墓前,模糊地看到了妻子温柔的低头纤步地走来,他兴奋地迎了上去,可是,他抱住的是一块冰冷的墓碑,凉凉地渗进了他的骨髓。“人生如梦”,放眼望去:千里孤坟。

   “无处话凄凉”他无暇于陆游的“错、错、错”的悲愤,他无顾于李清照“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消愁,他无视于柳永的“多情自古伤离别”的忧虑。他只恨于天,让他与她阴阳相隔;他只恨地,让他和她相近而甚远。

   秋风无意吹起他的白发,而他却有意地“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吟道。回想以往,忆起往昔,那个壮志如鸿,气似傲鹰的苏东坡已经逝去,那个不屈不馁,赤壁英雄的苏轼已经淡化,那个“一蓑风雨任平生”的文豪已经洒入东流。一路艰辛,一路坎坷,一路无奈,一路悲伤。

   “夜来幽梦忽还乡”他又一次走近妻子,那个竹雕的窗子里,妻子正在梳妆,正当她梳头顺势抬起头的时候,他与她的目光再一次重合,就象往常一样,却又不象往常一样,熟悉的是她的延伸,无言得是她如水一样地消失而去。他当然是伸手去拉住她,但他却只能是拉住墓前的一颗小草。随之,他也醒在坟前,呆呆地注视着,渴望这一切不是真的。

   接着只有“泪千行”。

  苏轼,就是这么“多情却被无情恼”,秋风无意,缺月无意,疏桐更无意,而他却是“短松冈”“年年肠断处”。

  他饮酒漫步而去,情绵依依。他知道他要“乘风归去”。离开了此地,他要做回哪个“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英雄。他要做回那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的英雄,他要做回那个“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好官。

 而此地,《江城子》里活现的却是一个多情的苏轼。

五、作文讲评(一课时)

1)教师发言:有人说,苏轼是个谜。在历史学家那里,苏轼是一个夹在北宋变法与反变法斗争之间的政治家。在一般读者的眼里,“一百个读者眼里便有一百个苏东坡。然而,苏轼“决不是一个道貌岸然、可望而不可即的圣贤,
而是一个生活在现实之中,有血有肉、有着常人一样喜怒哀乐的普通人”,“是现世性与超越性水乳交融在一起的一位智者”。

               而同学们,你们也正用你们的心灵去解读苏轼的精神密码,写出一篇篇优秀的文章。今天这堂课,我们就来评评文章,说说感想,交流思想,升华精神吧。

2)学生自由朗读他们对“学渊”中8篇优秀佳作的评论文段:

摘录较优秀的三篇评论文段:

1) 范赛维:

这四篇文章有强的现实意义,因为他们都说了苏轼在受到挫折之后,仍能旷达处世,超然世外。对我们现在这些即将迈入高三就要处于人生转折的同学来说,有很大教育意义。如果说苏轼是一颗大北斗,可以指引世人前途的话,我想说,这四位同学的文章是一颗小北斗,可以指引我们学习的征程。进亦难 退亦难的人生两难处境再也不能困扰我了。感悟了苏轼,欣赏了他们的作文,我只觉得活得很明白、很痛快。在苏轼乐观精神的感召下,在榜样的激励下,我也要乐观地说上一句:“人生,真好!”

2)周赵丹:

3号的文章内容比较空洞。情有余而思不足。因为3号的文章并没有联系我们的生活实际,没把评价苏轼与自己的人生感悟联系起来。真正读透文章,写好文章,应该是在我们读懂苏轼的同时,指导自己的人生,感悟自己的生活。分析了苏轼,忘了剖析自己。我想这是3号作文不足之处。 还有,引文不当。他在评论苏轼〈江城子〉时,参加了许多苏轼其他的诗句,非常牵强,没有真正理解诗句的含义,而只是根据诗句的表面文字意思,而进行拼凑。我觉得是很失败的。

3)方冬乐:

1号作文非常优秀。主题鲜明,语言深沉有力,结构严谨,是篇难得的好文章。特别是通过他的论述,让我们更深一层次地感悟到苏轼在苦难中超越的那份豁达和智慧。我不禁书写自我的感悟,以作共勉:

是的,苏轼是豁达的。

份豁达让苏轼与自己身外的遭遇保持了一个距离,他开始自省;这份自省又使他和真实的人生贴得更近。这样,他生命的底蕴越积越厚, 他也在一个男人最重要的年月里成熟了。与那些成熟在过了季节的年岁的人相比,他真是好命。我们呢?如果能在18岁读懂苏轼,岂不更是幸运?

不过,我又想:“假设苏轼活在当代,他是否还能作到乐观处世,我不敢妄下断言,然而在今天能够乐观处世的人却为数不多。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人们对金钱的追逐更加积极,拜金主义思潮潜滋暗长。”“金钱至上”使得许多人利欲熏心、贪得无厌,象苏轼一样自寻其乐、观处世的人已实属少见。真不知乐观处世是否还适应这个社会?但是我们在怀疑的同事,我们又是矛盾的。正因为我们现在处在这样激烈竞争的社会,文明越发展,相对带来一些两难的、二律背反的东西,这时候更需要我们扬弃苏轼精神,古为今用嘛!要不然,他活在900多年前,我们研究他干吗?研究研究咱们同学不也挺好吗?这一个原则错误。感悟了半天,结果苏轼活到今天也不行,我们学他也没啥用,这个时代不需要乐观!“天亦悠悠,地亦悠悠,人生恰似梦,梦到醒时醒又梦,有几人能看透? 

 所以,在这样的社会,在我们这样的年龄,我们更应该从苏轼身上领悟到什么是真正的成熟。正如余秋雨先生所说的:“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颜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我想,真正的成熟不是偶尔地暂时地发出一种耀眼的光辉,而在于真正能够达到成熟。

3)教师对本次综合性学习的总结

非常高兴,周内留下这么厚厚的一本教材,老师没讲,大家自悟,畅谈出如此百花齐放的思想,写出如此百花齐放的文章。 为什么是“百花齐放”呢,是因为我想到了我的花季——尽管那是个不开花的季节,从来没有过这样的见识,说不出这么精彩的思想,更写不出这样的文章。就是今天,让我来写,我虽也能费尽九牛二虎之力写出一篇,却比不上大家的感悟与文采。但是,最重要的,我觉得我们作了一件极其有意义的事情。周国平先生在《守望的距离》当中,第114页,说了这样一段话:“本真意义上的哲学不是一门学术,也不是一种职业,而是一个向一切探索人生真理的灵魂敞开的精神世界。不论你学问多少,缘何谋生,只要你思考人生,有所彻悟,你就已经在这个世界里悠闲漫游了。”  

周来,到现在为止,我们就是在哲学世界里漫游着,探索着人生的价值。古希腊哲学家说过,“未经省察的人生没有价值”。我们刚刚17岁就能思考人生;我们也不想过早夸耀我们已经悟透人生,但是,我们在思考!这,就足以提高我们人生的品味了。  

同学们,今天我们的课是以“品诗品文品有字书之美味”开始的。“有字书”,就是我们的“文学“(板书)。“悟情悟理悟无字书之文章”,“无字书”是什么?“人生”!(板书)。那么,“有字书”对“无字书”来说,它是一个“工具”,而“无字书”对“有字书”来说,是什么?(有人答:“目的”。)对!是“目的”

    所以,我们要“读活书,活读书,读书活。

附板书

           

   

 

[分析和反思]

1、 本次综合性学习遵循了全人性原则、发展性原则、以学生为中心原则和以学习为中心的原则四大原则。并基本实现了《新课标》所指出的以下几点目标: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弘扬民族精神,树立为民族和国家作贡献的志向和愿望和正确认识自己,尊重他人,学会交流和合作,具有团队精神。③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掌握时代发展所需要的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学会收集、判断和处理信息,具有丰富的的人文素养和良好的创新精神。

2、 这次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过程,体现了人本主义教学论提倡 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具体表现在以下5点:在整个活动中,学生始终处于学习的主体地位,而教师只是充当一个提供学习主题、指导课外活动开展程序以及课内活动的辅助角色。教师积极鼓励学生主动对学习材料进行补充、研究、反思、创新。 学生独立或和他人合作指定学习计划,按自己的兴趣去选择探究主题和研究程序。在教学纪律上,我主张用学生的自律代替他律,让学生自己管理自己,自己约束自己, 这种全方位地开放式学习方式增进了学生自我信心和学习效能感。在学习评价上,一改以往教师权威,而真正做到由学生自我评价、互相评价。 

故而,这次语文综合性学习,促进了学生自主学习、自我实现,培养了他们的独立性、自主性和创造精神。同时,情意教学,和谐了师生情感,创造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有利于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

3、 在整个学习活动开展过程中,多种学习和教学模式整合。我在了解高中生特定 心理年龄特征基础上,重点整合了 自主、合作、研究性学习。其一、在自主学习这一环节,教师提出“感悟苏轼”这大的学习范围,而由学生自主确定研究对象,自主查找相关资料,自主确定学习主题,自主监控学习过程,自主实施评价。这样的自主学习,培养了学生主动、独立的学习能力,为学生自主发展和适应社会奠定基础。其二,在课内外的学习活动中,始终贯穿着合作学习这种习模式。特别是在学生个体学习较难完成的学习环节,开展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直至把问题解决。其三、以感悟苏轼为学习课题的综合性学习,大多学习材料来自课外且学习目标乃通过感悟苏轼积淀古代文化思想提高精神境界,故而,非研究性学习无以达此目标。在整个活动中,教师创设了合适的能激发学生兴趣地问题情景——研究苏轼。并且,教师适时对学生问题研究方向给予指导和帮助。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教师大胆放手,让学生或独立或通过讨论或通过小组合作分工研究,来尝试解决问题。这样的研究性学习开发了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培养了学生探究人文和世界的能力。

4、  然而,自主、合作、研究这三种价值取向的学习模式在整个学习活动中是相互并行而又互为补充的。惟有充分利用这三种学习方式的优势,促进学生的发展原则而寻求一种最佳的学习方式搭配的话,应该怎么做呢?如图:

           没有疑问  ——》掌握

自主学习   产生问题——》研究性学习  自行探究解决 ——》掌握

自行探究没有解决——》合作探究解决

5、 高度的支架支持:教师适时适度引导并多样协助,让学生积极学习。 虽然综合性学习本着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但是,综合性学习它不是一个简单的学习过程,需要教师适时地引导和协助。“感悟苏轼”,是一个以古诗词为学习题材,以古文化为学习背景,以研究人文精神为学习目标的学习课题,对现在的高中生来说,在人生阅历储备、诗词理解能力、精神感悟能力等方面都存在较大的困难。所以,教师必须在教学活动进行之前,即让学生作好充分的准备,在活动进行中适时提供辅导与反馈,并且在活动进行之后,能引导学生对所学所做作一番回顾和反思。

6、 建立科学有效的评价机制,提高学生参与综合性学习的自我成就感十分重要。这次针对班级学生能力优势的差异,根据教学需要,设计了资料搜集优秀奖、手抄报优秀奖还有诗歌朗诵比赛,名句补充竞赛和优秀作文评比刊印等方式,给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提供了较大的成功机会,并让学生通过参加如此综合性活动,培养了他们的语文听说读写综合能力。

同时,课堂评价机制也十分重要。想仅凭教师一个人,要想在就紧张而忙碌的课堂中完成有效 表现评价是很难的,也是不符合新课改的要求的。所以,在这次课堂评价机制中,我一改以往教师是唯一的评价者,而学生只能等价教师评价的单向评价方式,这样在很大程度上让学生失去了与同伴合作探究和自我反思的机会。故而,在建构课堂评价机制上,我本着以下两点:一、让学生明确课堂评价的主体是学生,而教师只是辅助的角色。二、使学生或小组成员明确他们的评价内容,使课堂评价作到有的放矢。当然,在评价方向上,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肯定他人和自我,客观分析存在的学习问题。

当然在这次综合性学习过程中,存在一定 不足之处。比如:小组合作人员分配要更科学性。由于这次课堂诗词合作探究是按前后桌位置来安排的,导致个别小组和个别小组间,差距甚远,在一定程度打击了个别组合作探究学习的积极性。所以,以后分组,可以打破课堂原有的座位,根据语文成绩水平分配的小组来坐座位。同样,在分组上,有时要考虑到学习主题的特点。如“感悟苏轼”以诗词作品为研究题材,女生感悟能力明显甚于男生。故而,在分组上也该考虑到组间男女生数量比例要比较均衡。

但整体来说,这次以“感悟苏轼”为主题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我感觉还是比较成功的。因为通过这次长达3星期的语文综合性学习,基本上实现了预定的学习目标;不仅较全面地培养了学生语文听、说、读、写综合能力,并且丰实了学生人文思想,提高了学生自主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在整个综合性学习过程中,学生的互助、合作、竞争意识增强,语文学习热情高涨。但正如屈原所说“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还需多多实践,多多反思。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