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对《道德经》“道”的主体性解读(二)

 小竹123 2009-09-10
对《道德经》“道”的主体性解读(二)(2006-07-05 17:09:51)
4,“道”的运行方式。

  “道”是主体,其运行方式总的说来是即物而玄游。何谓即物而玄游?

  第一,不出离万物。“道”不能单独存在,主体不接触客体是无意义的存在。第四十九章:“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圣人之心就是“道”,“百姓心”就是具体事物。“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表示“道”不能单独存在,只能寓存于具体事物之中。圣人只有萦怀于百姓,才能成为圣人。第七章:“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长久之天地代表“道”,“道”之所以能够恒久存在,因其不求单独自生自存,而是寓于万物中存。领导者不汲汲于个人之事,唯将个人所求融和于百姓所求之中,才能成为领导者。第十三章:“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领导者行“道”之大患在追求自身私利的独存。唯将私利入于万物之中,所行之“道”才能充满活力,发挥作用。第四十一章:“下士闻道,大笑之。”为什么大笑?原来下等身份生活于基层的士发现,“道”就是通过平凡之事来表现,没有什么神奇的。“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纇;上德若谷;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这些是说,明亮的“道”就体现在暗昧之中;前进的“道”就体现在曲折的运动中;平坦的“道”就体现在崎岖不平的道路中;上等的“德”就体现在最底层的深谷中;广大的“德”就体现在每一个有局限性的事物中;刚健的“德”就体现在每一个舒缓的事物中;纯真之质就体现在不纯的事物中;白亮之色就体现在浊杂之色中;棱角就体现在圆滚当中;优秀的器物出自慢工夫而迟做成者;巨大的声音靠平凡的寂静衬托出;最大的物象是隐藏在有形之物背后的无形;“道”隐藏在万物之中,因其所隐之物的名为名,其自身无名。第二十二章:“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多,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道”的运行只能在迂回弯曲凸凹不平新旧参差的复杂事物中进行。不超出具体事物,不省略复杂过程,行“道”的圣人才能成其大功。总之,无限就体现在有限之中,绝对就体现在相对之中。在社会治理中,老子不是上来就空谈宏观,而是由微观一步步向宏观提升。第五十四章:“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馀;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由个人到家族,到一乡,到一诸侯国,到整个天下,老子强调社会治理要从基层一步步做起。第六十三章:“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想推行巨大无比的“道”吗?就扎扎实实地从一点一滴做起。可见,“道”虽无形,却很实在。

  第二,不拘泥于万物。

  “道”不出离万物,也不能拘泥于具体事物而将自己混同于具体事物,忽略了自己的高层次性。 “道”只是借助具体事物实现自身而已。第五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天地对万物随弃随取,“道”亦然。“道”的运行离不开具体物,就象对神的恭敬离不开祭祀品一样。但祭祀品不是目的,只是实现恭敬精神的工具、途径。具体物也只是“道”实现自身的工具、途径。既然是工具、途径,用完就该丢掉,不能因为某一事物绽放出美丽多彩的花朵,而滞留不去。“道”不能忘记自己是“道”,不能把自己混同于作为工具、途径的具体物。由此而推,领导者也“不仁”,以下属、工作环境为“刍狗”。领导者永远不能留滞在“刍狗”身上,永远有更高的目标。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道”不可与万物争。“道”是不同于万物、但能贯穿于万物的水。他不去争,是因为不能降低自己的层次,把自己混同于具体物。在实际工作中,作为行“道”的领导人,不可与普通职工争能力的大小,声誉的高低。否则,领导人就会自我降低为“刍狗”,使宏观协调的功能被降低为“刍狗”与“刍狗”的碰撞。领导者要想不使自己降低为“刍狗”,还必须在成绩面前控制自己。第三十四章:“大道泛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万物恃之以生”、“衣养万物”、“万物归焉”,都是表明“道”能够激活万物。但如果行“道”者由此而自傲、自以为了不起,就容易滞留于某一具体状态,不再是活生生的“道”,也就不能超越万物。超越万物、不拘泥于具体物,就能做到把个人利益融合到群体利益之中。第八十一章:“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众人得到了,领导者个人也就得到了。

  “道”既然是高层次的,其处理具体事物的方式也应高于日常生活中使用的具体方法。第二十七章:“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道”虽寓于具体事物,解决具体问题,但他的高层次性决定了他解决具体问题的方式始终是激活群众拿出具体方法,而不是自己拿出具体方法。所以自己“无辙迹”、“无瑕谪”、“不用筹策”、“无关楗”、“无绳约”。

5,“道”的生命力。

  “道”的生命力最强。第四章形容:“道冲,而用之或不盈”。“冲”人们解释为中“空”。笔者以为,“冲”表达出生命力。 “道”生机勃发而作用无穷。第六章:“谷神不死,”“用之不勤。”“道”永远不死,用之不竭。“道”为何不死?因为永守年轻之位。第二十八章:“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道其强盛却要把握住其初起时细小之原旨(基因),如汇成江海之前天下的小溪。其恒常不离之德,就奠基于事物的婴儿阶段。老子多次把“道”和婴儿相比。婴儿状态就是事物的初起状态,虽然柔弱,但这是走向高潮之前的弱小,而不是高潮过后的弱小,是最有潜力最有前途的盎然生机状态。盎然生机的具体表现是:

  第一,基于本性,不受掣制。第五十五章:“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婴儿尚无所追求,生机出自本性。四肢自然搏踹,全身蠕动而富有弹性,使虫兽禽受到威吓。无意追求异性,生殖器却勃起,啼号不止,却不会沙哑,因为这些是出自其自身的勃勃生机。年轻充满活力,应表现为不受累于任何外界事物、不拘泥于任何一种表现形式、唯求自身生命力的显现。初生的牛犊不怕虎、初萌的种子上的幼芽吸收自身种子中的营养,不依赖外界的营养。具备“道”的精神的人以“道”为其本性,只想实现“道”,无所畏惧。这才是年轻的生命力的勃发。

  第二,日新日日新。“道”的根本性质是不变的,但不变通过变来实现。变什么?前已引过第五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道”的实现离不开载体,但“道”会不断地更新自己所借助的载体,绝对不沉溺于某种载体。“道”的高层次性在于此,“道”的生命力也在于此。行“道”者在实践中应死死地扭住“道”不放,把握住实现“道”的大方向,把任何载体只是看成登上“道”的无数台阶中的一个。不会留恋不前。另外,第十四章:“其上不曒,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道”总是通过某种形式成就自己,但“道”不能留恋于成就自己的形式。而必须因时因事不断变换形式。“道”本身不能有固定的形式。故曰“无状之状”。
 
  第三,顺应同化。“道”的生命力还在于不使用你死我活的排斥性思维方式应对万物。第二十七章:“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行“道”者并不想灭掉谁,而是追求共生。第六十一章:“故大邦以下小邦,则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则取大邦。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邦不过欲兼畜人,小邦不过欲入事人。夫两者各得所欲,大者宜为下。”在“道”的逻辑中,竞争并不意味着一定要让谁退出,而是让每个事物居于应有的位置。能够打倒对手不一定真有生命力。能够容纳异己之物,使之各得其位,各尽其用,各完成其应有的生命过程,这是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的表现。由于能够顺应同化,“道”的包容性极强。第四十九章:“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百姓之心都可以见容于圣人之心。即使对“不善者”、“不信者”,亦不简单斥逐,而是以“德善”、“德信”感化之。领导者有包容性是因为自信,自信者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