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德经》不再难读

 wlr6688 2019-09-11

《道德经》是中华文化经典之一,它的影响深远而持久,直到今天仍然是众多追求智慧之人的钟爱。

《道德经》洋洋洒洒五千余言,字字珠玑,内涵深刻。然而正如《道德经》第一句所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要想得到《道德经》的智慧需要用'心'去体悟,如果只是执着于表面的文字,那就无法领略到其中的奥妙了。

《道德经》到底是一本什么样的书?到底怎么读呢?初次阅读《道德经》感觉如天书一般,理不清个头绪。作为一位钟爱《道德经》的粉丝,我也分享一下我的认知。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是《道德经》开篇第一句,开门见山的提出了整本书的根本观点,其后的各种观点都是基于此而延展开来。老子认为一切由人表述的道和名都不可长久。基于老子生活的历史时期春秋晚期来说,老子认为由宗法制、德政、礼乐、仁义、孝慈、智慧等理念、礼仪和制度等'名'所构成的'礼乐文明'这种社会治理之道是不能长久的,而背后的原因是因为这些所谓的'名'都是领导者制定的,而领导者的欲望则是造成这种局面的罪魁祸首。老子虽然没有直接论述人性问题,但是从整本书去感受,可以看得出老子是极为重视人的,重视人的欲望的,重视人面对欲望、诱惑时的所作所为。人都是有欲望的,但是作为身居高位的领导者来说,如果不能合理的控制和约束自己的欲望,这将是非常可怕的。因为欲望会找到权力作为自己的强大变现工具,权力会放大这种过度欲望的危害,直至毁灭整个国家。

从第二章以后,老子就直接切入了正题'名,可名,非常名',一切可说的名都不可长久。在这个立论的基础上,第二章老子就以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例子来做论据——'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当天下人都认为自己认为的事物是美的时候,丑的概念就同时产生了。当天下人都认为自己认为的事物是好的,不好的概念就同时产生了。所以出现了一系列相对的概念,如有无、难易、长短、高下、音声、前后。)这些概念都是对待而生的,且会向各自的反面去转化,也就是'反者,道之动'的意思。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这些概念(名)是难以长久的,而且重要的一点是这些概念(名)的产生都是基于每个人的立场和认知,从根本上反映了言说者的利益诉求。所以作为一个领导者,就不能只靠外在的'名'来进行治理。

那么领导者应该如何治理呢?

老子给出了一个参照标准——'圣人之治','圣人'是给领导者提出了一个学习的榜样和标杆。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就是'圣人'如何治理的原则和概括性方法,实际上这就是后面提到的'无为而治'的内涵。但是从《道德经》整体关于'无为而治'的表述看来,并没有特别具体的方法,即便是里面的一些方法也是很简单的,所以说如果完全按照字面所说去认知'无为而治',那么'无为而治'的措施就太少了,就不值得借鉴了。老子所提到的'无为而治'的那些措施只是当时他认为的关键点,我们应从字面意思领悟到背后的深意。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的'无为而治'实际上是领导者应该具有的一种基本思维方式和境界。这种思维方式和境界的发端处就来自于每个领导者的'本心'。要想具备这种思维方式和境界,需要领导者不断的去'修心',去体悟,去感知。

这种心境来源于哪里呢?根本上来自于'道',而'道'是难以描述清楚的,是同样需要体悟的。'道'的最大体现就是生发了天地、万物,正所谓'域中有四大。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作为领导者的人应该具备谦卑的胸怀,去效法天地,进而获得'道法自然'的真谛。而天地如何处理与自己所生养的万物的关系就成了领导者如何处理自己与万物关系的借鉴——'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夫唯不居,是以不去。'。'道'如何处理与万物的关系,那就是生养了万物不斤斤计较,不去占有,不自以为是,不居功自傲,不应该高枕功劳而无忧,应该不居功劳之位,做到功成而身退,这就是《道德经》中提的'玄德'。'玄德'是'道法自然'的最高体现,也是领导者需要效法的根本。'玄德'是'道'的体现,更是天地在处理自己与事物关系时的基本心境和德性。

作为领导者要去体悟'玄德',内化为自己的德性,也就是效法'玄德'一样的去处理与事物的关系,其中最核心的的对象就是地位、财富、名利等最容易腐蚀人心的东西。在《道德经》中老子提到了不少的观点。'知足者富','圣人不积,既已为人己愈有,既已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后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等等。因为领导者如果一味的去树立标准,肆虐自己的欲望,就会使民众倍受掠夺之苦,民心大乱,无法保持'无知无欲'的质朴和谐的状态,整个社会将会崩溃。'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亡,以其求生之厚,是以轻死。',等到了'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和'民不畏威,大威至矣'的境地,那就是万劫不复了。

领导者效法'玄德'而来的这种德性,我称之为'私德'。在具备了这种德性修养后所行的治理自然就是'无为而治'了。为了做到真正的'无为而治',在实际中还需要把握'道'的两种基本规律,那就是'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化两条规律为己所有。在'无为而治'中对待民众也要使他们'无知无欲',使得他们同样不因外在的、来自领导者所形成的诱惑而'心乱'。'无为而治'同样是注重领导者与民众之间相互关系的处理,主要是关注上对下的直接影响作用。这种心境或私德下治理的局面就是'夫莫之命而常自然'、'大制无割',万事万物都各得其所,都自然而然的成长,达到一种真正和谐的状态。这种状态是平静的,这种状态又会孕育着无限的生机和活力,这就是'道'的状态。这种理想状态,从社会治理的角度讲,叫做'小国寡民'。

这就是《道德经》基本的逻辑架构,其它的基本内容都是围绕此来讲说的。所有的切入点都放在了'人'这一核心要素上面,要'人心'真正体悟到'道'',这是一个不断'修心',进而不断实践的精进过程,永远没有终点,永远没有最好。从领导者的角度来讲,这是一种高层次的'自我管理',这种《道德经》的'自我管理'同样适合于普通人去效法和借鉴,因为都是人!

《道德经》不再难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