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闲话腊八

 昵称687365 2010-01-11
闲话腊八
岁月
匆匆,又是一年冬至,又是一年腊月八。花仍在漫天飞舞,姿态翩跹如玉蝶一般。随着时间的流失,经历的往事都在逐渐地淡忘、模糊,但也有些记忆被岁月提炼成宝石,在生命的历程中闪着光芒。也正是这些或甜或苦的记忆,串成了生命的链,无限地伸延下去……

在孩提的记忆里,“腊八节”总是我最盼望的节日,因为在那个青黄不接的年代,从腊月初八的粥开始,人们就登上了“过年”的第一个台阶,不但可以吃饱,而且还可以吃到一年中最好的东西。

到了腊月初八这一天,母亲必定会早早地起床,把提前几天就精心备下的大枣、花生、红豆、核桃、松子、葡萄干等,以洗好的糯米,放在一个铁锅里小火慢煮,渐渐的,氤氲的湿气中有了浓郁的的香味,勾引得我一遍、一遍不停地去厨房看腊八粥好了没有。

母亲的腊八粥做得很地道,口感绵软滑嫩,醇香清甜,视觉上更是一种享受,煮好的腊八粥盛在老式的白瓷碗里,端在手上时,不忍心下箸,有暴殄天物的感觉,喝在嘴里,清香瞬间溢满舌尖,吞下去,只觉得有一种暖,慢慢传递到四肢,那是一种透心暖,让人生出一种懒洋洋的惬意。

母亲现在已年逾古稀,不再有我儿时记忆中那娇美的容颜。由于长期的为我们操劳,母亲的身体日趋衰老,儿女多么希望母亲有个温馨祥和的晚年。喜欢听母亲一遍遍的唠叨,那也是女儿心中最美好的记忆呢。母亲,在这个寒冷的冬天,我想起你心中却是如此的温暖。

唯母亲的腊八粥,在我记忆里常驻。

 腊八粥是少不了的,母亲通常在前一天晚上就开始准备了。糯米洗净之后用清水浸泡,花生米、红豆、莲子、银耳也是早早就泡上的;还有洗净的葡萄干、红枣、鲜百合;然后开始剥栗子,核桃仁和松子,还有菱角。煮腊八粥要分层次,一锅烩是不好吃的。先煮红豆,花生米等干果;等红豆煮软要开花的时候,加入核桃仁,松子,菱角,和莲子,大火煮一阵;再加入银耳和红枣,煮的时间稍微长一些;银耳变软的时候,加入糯米、葡萄干、鲜百合。以前母亲还加一些玫瑰丝,但是后来很多厂家都不生产了,也就买不到了。腊八节这一天煮粥用的材料,是母亲花费很久很久的时间准备的。那时候商品没有这么丰富,葡萄干是父亲去新疆出差的时候带回来的,红枣是亲戚每年寄来的,银耳和莲子是托人从上海买的,菱角来自微山湖。父亲的一位朋友,老家在微山湖边,每年他会收到老家寄来的一些菱角,我们家总是会得到10个。不管煮腊八粥的材料得来多么不容易,母亲还是会千方百计地收集和准备,就是为了腊八这一天为全家人煮粥。
  
  煮腊八粥用的时间很长,煮好需要两个小时以上。小时候,我家里用煤炉子,炭火总是很旺,母亲在一旁守着,用炉盖子遮挡火焰,控制火的大小。而且,不时的用大勺沿着一个方向搅粥。母亲说,这样煮出来的腊八粥才会好吃,加入的佐料,比如果仁、红枣、莲子等等的味道才会和糯米完全融合在一起,又粘稠又有味道,还不粘锅。快煮熟的时候,母亲会加几朵玫瑰。那时候我家里的玫瑰是我母亲自己种植、自己制作的。我家的院子里种着很多可食用玫瑰,就是花朵极小的那种玫瑰。后来搬家到楼房之后,不能再自己种植玫瑰了,母亲就买玫瑰使用。但是,也许是心理作用,我总觉得买来的玫瑰,不如母亲做的好。
  
  粥快要上桌的时候,母亲会用水果刻成简单的花,比如苹果就会刻成六角星,会用红萝卜雕一朵梅花,猕猴桃会切成薄薄的片,一个碗里加一片,就是一个点缀。还有一种没有包装的橘子杂瓣糖,每个碗里放一个。那时候,我觉得腊八粥特别的好吃。
  
  我们家的腊八粥是在晚餐的时候喝的,是那天最重要的一道主食,另外主菜里要有鱼,其实都是取得吉祥福寿绵长之意。我家的腊八粥除了家人每人一碗有余之外,母亲都会特意煮出来很多,给上门乞讨的乞丐准备着。那时候,我家住在楼房的顶层,楼下的门洞不封闭,也没有可视电话,乞丐可以挨家挨户地上门乞讨。母亲一直乐善好施,从不将乞丐拒之门外,而且一定会给热饭。乞丐在楼下的邻居处不是每回都有收获,所以往往直接上到顶层来敲我家的门。腊八这一天,常有乞丐来,母亲会把他们乞讨用的大缸子拿进来,盛得满满的端出去,还会拿些馒头和包子。母亲会说,过年了,天冷,早些回去吧。
  
  后来随着我慢慢长大,上门来要饭乞丐也越来越少了。但是母亲这一天还会多煮一些,会请一些家在外地的学生来一起吃饭。吃完饭,母亲会拿着保温饭盒出去,这是给常在路边的一个疯子准备的。那几年,在距离我家不远的一个暖气盖上,就是集中供暖的输送管道,每隔一段就有一个大的暖气盖,方便维护用的。在那个暖气盖上,晚上一直住着一个疯子,一个女疯子。春夏秋冬,她都在那里。平时晚上母亲出去散步都会带上两个馒头,馒头从中间切开,加一些妈妈自己做的咸菜,比如雪里蕻炒肉丝,榨菜丝。有时候家里蒸包子,母亲会装上六个包子。母亲每次都放在距离那个暖气盖不远的管道上。母亲离开几步之后,那个疯子就会过来拿着吃。有时候这个疯子会打人,但是她从没有打过我的母亲。母亲将腊八粥从保温饭盒里倒在一个大碗里,碗也是母亲准备的,以前母亲准备的是粗瓷大碗,特意给她买的。但是用不了两天就会被打掉。后来母亲就准备了一个绿色的大铁碗,用的时间稍微长一些,但是还会丢。但是腊八这一天母亲一定会准备一个新碗,倒上一大碗粥,还有几个包子。
  
  我的母亲离开我们快三年了,又是腊八。这一天我给家人熬腊八粥,尽管用的东西是一样的,但是怎么都没有母亲煮的味道。故乡,我也没有再回去过,害怕触景伤情。不知道还有没有人给那个女疯子端一碗腊八粥?

母亲的一生特别热爱生活,也懂得生活,每个传统节日都过得很有品味腊八粥里有小米,大米,玉米糁,大豆,小豆,红枣等

《母亲的腊八粥》


                  
天空中飘着阴冷阴冷的雨夹雪,湿滑、泥淖的青石小巷寒气逼人,我一副风雪夜归人的模样,推开了家的门。“你怎么也不打把伞?看你浑身都湿透了,快去换件衣服,出来喝腊八粥。”满头白发的老母亲一边颤巍巍地用鸡毛掸子掸扫着我衣服上的雨雪,一边用充满仁慈的目光从头到脚地打量着我。“有腊八粥喝?太棒了!”一股热气蒸腾的香味从我的周身暖过。安放好自己吃饭的工具--照相机,回到客厅,一碗久违了的腊八粥已悄然地出现在了我的眼前。一时间,我的视线凝固了,而被寒雪冷雨冻僵的心绪却慢慢地融化、潮湿了。真的不知道上一次喝腊八粥是在什么时候了,二十多年风餐露宿、浪迹天渊的生活,使我已经渐渐地习惯了没有腊八粥的生活,也渐渐地淡忘了那个有腊八粥喝的腊八节了。面对每一次侵髓入骨的风寒邪祟,我只能凭借记忆中母亲熬的那碗“防风粥”(腊八粥也称“防风粥”,有驱寒气避邪祟之功效)与现实中的严寒冰雪作着顽强的抵御。五彩的腊八粥热腾腾、香喷喷的,很糯也很甜,知道我喜欢吃甜食的老母亲一定为我加了很多很多的白糖。鲜红的枣儿,白嫩的桂元,翠绿的青豆,以及都已经开了瓣的胡桃仁、芡实、银杏、红豆、莲子,每一样都是那样的熟悉,那样的温馨犹新,那样的令人垂涎欲滴。勺一口含在嘴里,细细地品味着这份滚烫而暖胃的记忆,任思绪在这蒸腾的热气中弥漫。已记不得是从哪一年的冬天开始喝上腊八粥的,好象在会念那首“宝宝宝宝你别哭,过了腊八就杀猪。宝宝宝宝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童谣起,从此,在每年腊八节的晚上我都能喝上母亲熬的稠稠的、糯糯的、甜甜的腊八粥了。每当在母亲熬粥的时候,我与妹妹总喜欢围拥在母亲的身边,或用冻得发红的小鼻子嗅嗅随着粥的热气弥漫过来的香味,或咽咽口水瞅瞅锅里稠腻诱人、不断翻滚冒着泡的八彩豆果。熬腊八粥需要用文火熬上一个多小时,因此母亲就会讲一些故事来分散和缓解我们渐渐聚集的馋欲和蠢蠢欲动的口水。故事很多,特别是那些故事被一口苏州话的母亲讲出来,柔柔的软软的甜甜的,感觉就像在喝腊八粥似的。    
记得有一年腊八节,天气特别的寒冷,地上结着厚厚的冰。母亲去了五七干校探望生病的父亲,家里只剩下我和妹妹俩人。虽然母亲说是一定要赶回来为我和妹妹熬腊八粥喝,可一直等到晚上八点多钟依旧不见母亲的踪影。天是越来越冷,隔着窗户就能听到外面呜呜骇人的刮风声。江南的冷是那种彻骨透心的阴冷,再加上屋里没有暖气,因此屋里屋外的温度几乎没有什么差别。妹妹是冷得一直在跺脚,小嘴不停地对着冻得象胡萝卜似的小手哈气。看看时间早过了最后一趟班车的钟点,因此想让妹妹先去睡觉,可她死活不以,非要喝了腊八粥才睡。万般无奈,我只有淘米洗豆,准备自己煮腊八粥。没有想到刚把米豆放到炉子上,一脸疲倦、满身尘土的母亲回来了。在重新搭配好八果和米豆后,母亲又笑暖暖地边讲故事边熬起了腊八粥。一会儿,热气香气便飘满了整个屋子。故事讲完了,粥也熬好了。一碗热气腾腾、香甜稠糯的腊八粥下肚,妹妹和我是早已忘了刚才的寒冷,而浑身冒热。当心满意足的我准备和妹妹回房睡觉的时候,却发现坐在厨房小凳子上的母亲已经睡着了。事后我才知道,误了车的母亲是在天寒地冻的盘山小路上摸黑走了二十多公里的路程,才赶回来的。为的就是能给我和妹妹熬一碗腊八粥,为的就是信守一份母亲的承诺,为的就是在这寒冬腊月里能让她的孩子感受到一份唯有母亲才能带给他们的温暖。
   
热气在我的头上蒸腾着,寒冻腊月仿佛已被母亲那份由心而发的暖意所驱赶,而渐渐地离我远去了。我一勺一勺地勺着,一口一口地嚼着,忽然觉得有种独特的气流正从那蓝边的花碗里缓缓地升腾而起,滋润着我的双哞,温热着我的心髓,抚摩着我不再年轻的脸,就像小时候每一次母亲的吻,轻柔而温润。我不知道明天又将浪迹天涯的我在明年的腊八节还能不能再回来喝上一碗母亲熬的腊八粥,在今后的岁月里还有多少次可以回来感受这份独特的温暖。也许是十个,二十次,或更多次,但这种数字的延续只会是越来越少,而这份热气腾腾的母爱,这份香甜柔润的温磬,却会随着数字的减少而倍增,且会越来越醇厚。即使以后没有腊八粥的寒冬腊月,即便是凄风苦雨,天寒地冻,有了今年的这碗腊八粥的支撑和依托,我想我再也不会感到寒冷和无助了。因为在某个腊月的晚上,有一碗属于母亲熬的腊八粥它已经深深地柔和进了我的生命之中,融化在了我的血液里。无论今后是天涯或海角,或生老或病死,对于我来说这已经足够了。如果有可能,我倒是希望在以后的某一个腊八节的晚上,能亲手为母亲熬上一碗热腾腾、香喷喷的腊八粥,那样今生也就无憾了。

 

母亲一生平平淡淡的过着日子,勤劳操持在家里、田里。她是儿女们遮风挡雨的大树,母亲心里有一条川流不息的爱河,滋润我们茁壮成长。当我们插翅高飞,从母亲温暖的怀抱飞腾时,天空回响着呵护和期冀,那是母亲的爱。
  回忆母亲我心凄楚,汹涌的思绪奔腾出来……
  寒风肆意一年年吹白了母亲双鬓,吹皱了母亲脸庞,母亲的身体日渐消瘦弱小,生活的辛苦让她不堪重负。只有这顿腊八粥让母亲念念不忘,迟缓的脚步阻不住母子情深,浑浊的眼神在辛劳中又透出精神。
  记得儿时的腊月,天气出奇的冷,我们坐在热炕头上,看母亲如风似火把家务打理的井井有条,腊八节也在呼啸中临近.冬闲的母亲早早开始筹划腊八粥了,粮食的紧缺要准备一顿这样的我们眼中的美味也颇费思量了。腊七这天,母亲变戏法把熬粥的原料一样样摆陈出来:端午节藏干几颗红枣,黄灿灿的小米、黄米,鲜艳的红豆,水灵的绿豆芽,洁白的豆腐,还有白里透红的几片鲜肉,我们瞪大眼睛垂涎三尺。
  我们姐弟叽叽喳喳围着母亲,一边帮忙一边趁机打劫偷空送个枣子往嘴里,母亲看见轻笑拍打我的手,姐姐也跟着起哄打我,我们姐弟便扭在了一起,滴溜溜的豆子在脚下打转,嬉笑成一团,洒了米,滚了豆,母亲佯怒制止姐姐,她们悄无声息乖乖坐下来收拾局面,我却故意满炕打跟头。母亲给我们讲起了腊八粥的来历,虽不传神我们也听得津津有味:传说如来佛祖看破红尘,为普渡众生坐在菩提树下修行,数载未果,便欲放弃,一位善良的牧女送粥让佛祖凭添了力量,终于参悟成佛,救苦救难行善积德。为纪念为位牧女,腊八粥延袭至今,我在暖暖的炕头上听着动人的故事迷糊了。
  母亲初七晚上就开始熬粥了,温温的火熬上一夜,腊八早晨就可以美美的享受了。母亲睡得很迟,把菜切好,一切准备停当。母亲腊八早早起来生炉、热粥、烩菜,忙活一大气,当我们被叫醒,外面还是黑漆漆的,热气腾腾的红粥酸菜端上了桌子,炉火映红了母亲的脸庞,我们被这气氛感染了,全身暖意盎然。
  我们在母亲的故事中成长,母亲却渐渐老去,我们却永远在沐浴在母亲那条爱河中把爱心流淌。

 

比如每年的腊八,母亲头一天就准备好原材料,在腊八早上早早起来为全家做腊八粥。按照母亲传承下来的“讲究”,腊八这天是不能睡懒觉的,要在太阳出山之前吃到腊八粥的。要是睡懒觉就会得红眼病的。于是在腊八这天,我就早早地起来,帮妈妈在灶台前拉风箱,熬腊八粥。

 

  当吃到香喷喷、热腾腾的腊八粥的时候,心里不知有多么舒服。同时知道,一过腊八,就进入了腊月,离过年不远了,可以穿新衣服了,放鞭炮了。

 “腊八节”的前一天晚上,家家户户都要盛一碗清水放在室外冻结成冰,第二天早晨,把碗里的冰打成小块,全家人分着吃。传说吃了腊八冰,人们一年内肚子不会疼。除此,全家人还要用麦面或荞麦面切成菱形柳叶片的“麦穗子”,或者是捏制各种形状的面疙瘩,俗称“捏麻雀头”。镇原的农村人家还在里面加些调料,放在锅里炒熟、炒干,称之为“炒雀儿头”。还要在“腊八粥”里放少许“雀儿头”,腊月初八这天天刚亮的时候,家家户户就开始吃“腊八粥”。那时候,这种五谷杂粮做成的“腊八粥”,可真称得上是山珍海味,吃一口,满口生香,令人回味无穷。据说,腊八人们吃粥、吃“雀儿头”,意思是糊住了麻雀的眼睛,使麻雀头痛,来年不危害庄稼。吃过“腊八粥”之后,大人们开始“扫窑”(陇东居民的住宅多是窑洞),即从里到外清扫窑洞,驱除晦气,辞旧迎新,准备过年。这一天,孩子们兜里、口里塞满“雀儿头”,也成了一群被“腊八粥”糊住双眼、欢乐的鸟雀,内心充满了兴奋与喜悦。那时候,“腊八粥”实际上是一种“救命粥”。

  改革开放以后,虽然年年都在过“腊八节”,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节日观念也逐渐淡化了。好多年,家乡原汁原味的“腊八粥”却再也没有上过饭桌。转眼又到一年的腊月初八了,儿子听我讲了自己小时候吃“腊八粥”和“炒雀儿头”的事,便嚷嚷着要吃,妻子做了,但儿子吃了几口就不吃了,说怎么也不如我说的那么香。我把这件事在上班的时候跟同事说了,一位同事说:“也不看看现在是什么时代,连麻雀都要成为保护动物了,还炒什么‘雀儿头’?”惹来一阵哈哈大笑。

  现如今,“腊八粥”的佐料越来越丰富了,做法也更精细化和多样化,人们不再追求它“救命粥”的作用,追寻、探索的是一种精神上的品位和享受。(

还有几天就是腊八了。这在我国古代也是一个比较重要的节日。

在我国古代,每年十二月都要过“腊日”。“腊日”也称“腊”或“蜡”。在这一天,人们要用自己一年中的收获物来祭祀祖先和众神,感谢他们的赐予。称为“腊祭”。《玉烛宝典》:“腊者祭先祖,蜡者报百神,同日异祭也。”据记载,年末的这种祭祀活动早在夏、商、周三代就有了,但名称不一。“夏曰清祀,殷曰嘉平,周曰大腊”(《风俗通》),秦汉时才普遍称之为“腊”。“腊者猎也,因猎取兽以祭。”(同上)秦汉以前,蜡日具体在十二月的哪一天并不固定。《魏台访议》曰:“王者各以其行盛日为祖,衰日为腊。汉火德,火衰于戌,故以戌日为腊。”汉朝时是以冬至后的第三个戌日为腊日。按五德相生说,曹魏为土德,土衰于辰,所以将辰日定为腊日;晋为金德,晋衰于丑,所以定丑日为腊日。魏晋以后,五德相生说不再风行,蜡日便开始确定为十二月初八这一天了。

  南北朝时,民间在腊八这一天有“击细腰鼓,戴胡头,及作金刚力士以逐疫”(《荆楚岁时记》)的习俗。唐代腊日时皇帝常常赏赐臣下腊肉,有时还在苑中畋猎。宋代以后,蜡日的主要活动是吃腊八粥,这是佛教流行的结果。

腊日吃粥是佛教礼佛的一项重要内容,后来这一习俗由寺院传到民间。北宋时,腊月初八,“街巷中有僧尼三五人作队念佛,以银铜沙罗或好盆器,坐一金铜或木佛像,浸以香水,杨枝洒浴,排门教化。诸大寺作浴佛会,并送七宝五味粥与门徒,谓之腊八粥。都人是日各家亦以果子杂料煮粥而食也。”(《东京梦华录》)据记载,当时的做法是在粥里加上核桃仁、松子仁、栗子和柿子之类,做成的粥称为“五味粥”或“七宝粥”。www.findart.com.cn

明清时,腊八吃腊八粥的习俗被沿袭下来了。在明代,“初八日吃腊八粥。先期数日,将红枣捶破泡汤,至初八时加粳米、白米、核桃仁、菱米煮粥,供佛圣前。户牖园树井灶之上,各分布之,举家皆吃。或亦互相馈送,夸精美也。”(《酌中志》卷三)清代的腊八粥,,多用黄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去皮枣泥等煮成,有时还要加上核桃仁、杏仁、瓜子仁、花生仁、榛子仁、松子仁、红糖、白糖、葡萄干等。当然,这样考究的腊八粥并不是寻常百姓人家所敢想象的,其主要意义也不在礼佛,而在于美食了。www.findart.com.cn

母亲的腊八粥

   到了腊月初八这一天,母亲必定会早早地起床,把提前几天就精心备下的大枣、花生、红豆、核桃、松子、葡萄干、玫瑰花,佐以洗好的糯米,放在一个铁锅里小火慢煮,渐渐的,氤氲的湿气中有了浓郁的化不开的香味,勾引得我一遍、一遍不停地去厨房看腊八粥好了没有。

  母亲的腊八粥做得很地道,口感绵软滑嫩,醇香清甜,视觉上更是一种享受,煮好的腊八粥盛在老式的白瓷碗里,浓稠的米汤里,除了各种干果,上面撒上几片玫瑰花瓣,端在手里,不忍心下箸,有暴殄天物的感觉,喝在嘴里,清香瞬间溢满舌尖,吞下去,只觉得有一种暖,慢慢传递到四肢,那是一种透心暖,让人生出一种懒洋洋的惬意。

  老北京都说,腊八粥是送信的,到了农历腊月初八这一天,上至皇家,下至平民,满城皆喝腊八粥,腊八粥在一年中最寒冷的季节,送来了春天的第一缕信息,从腊月初八这一天开始,年的氛围渐渐稠密起来。

  据考,腊八粥最早传于印度的佛教,佛祖释迦牟尼为寻求人生的真谛,游历到印度的摩羯陀国,饿晕在尼连河畔,被一位美丽聪慧的牧羊女子用各种干果熬粥所救,恢复体力的释迦牟尼于这一天成佛,这一天是十二月初八。

  一千多年前的宋人吴自牧在《梦粱录》里记载:八日,寺院谓之腊八。大刹寺等俱设五味粥,名曰腊八粥。

  《红楼梦》第十九回,宝玉戏谑黛玉,讲了一个小耗子偷香芋的故事,这个典故说明了那时候的风俗,做八宝粥,香芋可能是一道主要的原料。不过所有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腊八粥各地吃法自不同,根据各人的口味喜好,加上一些自己喜欢的原料,在大范围内掌控小细节,万变不离其宗。

  还记得那一个冬天,在雪里堆雪人,打雪仗,玩得忘记了时间,手脚冻得酥麻,脸蛋冻得通红,跑回家里,母亲盛了一碗热气腾腾的腊八粥,三口两口喝下去,没有喝出滋味,又喝下去一碗,冰凉的身体渐渐回暖,心热乎乎地暖起来,母亲站边上,慈爱地说,别喝那么急,锅里还有,我抹了一下嘴,意犹未尽地说,还有不早说,再来一碗。

  时间的淘洗,所有的往事都在逐渐地淡忘、模糊,唯母亲的腊八粥,在我记忆里常驻。母亲年龄大了之后,身体每况愈下,腊八粥也不大做了,我尝试做过几次,每次都是败北而归,不是八宝粥面容模糊,就是香味惨淡,要不就是稀稠不均。

  其实超市里有卖搭配好了的做腊八粥的原料,饭店里有卖色香味俱佳的八宝粥,最不济还有罐装的八宝粥,其实八宝粥就是腊八粥的翻版,都挺好吃的,但在我感觉,都不及母亲亲手做的腊八粥,滋味绵长,始终贯穿在我的人生之中,因为那中间,有的是无法割舍的亲情和爱。

  腊八小考

  吴自牧撰《梦梁录》卷六载:“八日,寺院谓之‘腊八’。大刹寺等俱设五味粥,名曰‘腊八粥’。”

  元人孙国敕作《燕都游览志》云:“十二月八日,赐百官粥,以米果杂成之。品多者为胜,此盖循宋时故事。”

  明《永乐大典》记述“是月八日,禅家谓之腊八日,煮经糟粥以供佛饭僧”。

  梳理一绺青丝

  红袖添香

  谚曰:“过一五豆,长一斧头;过一腊八,长一叉把;过一年,长一椽。”农人急切着春天的心情很了然,也明快,用天时的长短来计较着。

  论公历我们该总结过去了,一年的收获是什么,年轮画了一个整圆圈了,跟树木一样的,你投入到那里的感觉如何,沉浸的美意濡染得是否到达了经典呢?脚步在365天里,敲打着谁的耳鼓,她呢,能否梳理出一段旋律清澈的音乐?还有那夜里的星斗,到底眨眼了吗?月亮映梅花好呢,还是失去了梅花?

  这里的民俗是腊八吃面的,长面,寓意福长、寿长、利禄长。天长一叉把了,人也应该长一些,跟着天长,顺应自然,中国的百姓可谓学习态度极端认真了。于是我想把我的心灵增长,与天地日月长相知,不知腊八这个时令是否批准我的请求呢?

  有朋友来了,是从远方来的朋友,我很快乐,却怎么涌流出许多的泪水呢?我们在花园里徜徉了许久,设计着喝茶,坐飞机,如同海鸥一样地翱翔蓝天。真想拥抱着,给她一个温暖的胸怀,却忘记了我就是人家的俘虏。歌王当年愿意成为身旁的小羊,愿意挨那轻轻的鞭子,我却不会写《在那遥远的地方》,只有遗憾。不过携手的感觉仍然是今年的收获,阳光与星斗应该是我们的收获,多少鸟叫,就是给我们心灵最真挚的祝福,理性的轻浮是今年的认识,跟造作千万别在一起喝茶,智慧是拒绝轻浮的,是拒绝矫揉造作的。对理解你的人,不敢再要求什么了,因为我们的一年已经完了。必须理解成千上万这样的同胞,他们是我的姐妹兄弟,不轻易删除他们的个性、特点,不管他们有多少人的缺点,他们仍然是人,而不是我唾弃的那样异类!

  真实与善良总是沉重的,但是得病了,路上我们看见得很少,电话里的声音已经沙哑了。虚假的广告太多了,一个姑娘把自己装在所谓的真理套子里,告诉社会说今天多么不好,你如果看见这样的景象,你不以为她可怜吗?

  写给腊八,只是梳理了一绺青丝,我的手仍然很笨拙的。感觉美丽的,如果稍微有虚假了,就是张口说话的维纳斯呢,自己破坏了原有的美丽。仍然写个今天,我跟农人一样,渴望着春天,希望春天的脚步快一点来临。我真,必然与风景一同永久,腊八回答了我这个傻瓜,我不变灵魂还在搜索着人间的大美丽呢!

  “佛祖成道纪念日”

  妃尔

  传说腊八粥来自印度。佛教的创始者释迦牟尼本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净饭王的儿子,他见众生受生老病死等痛苦折磨,又不满当时婆罗门的神权统治,舍弃王位,出家修道。初无收获,后经六年苦行,于腊月八日,在菩提树下悟道成佛。在这六年苦行中,每日仅食一糜一米。后人不忘他所受的苦难,于每年腊月初八吃粥以做纪念。“腊八”就成了“佛祖成道纪念日”。

  “腊八”是佛教的盛大节日。解放以前各地佛寺作浴佛会,举行诵经,并效仿释迦牟尼成道前,牧女献乳糜的传说故事,用香谷、果实等煮粥供佛,称“腊八粥”,并将腊八粥赠送给门徒及善男信女们,以后便在民间相沿成俗。据说有的寺院于腊月初八以前由僧人手持钵盂,沿街化缘,将收集来的米、栗、枣、果仁等材料煮成腊八粥散发给穷人。传说吃了以后可以得到佛祖的保佑,所以穷人把它叫做“佛粥”。南宋陆游诗云:“今朝佛粥更相馈,反觉江村节物新。”据说杭州名刹天宁寺内有储藏剩饭的“栈饭楼”,平时寺僧每日把剩饭晒干,积一年的余粮,到腊月初八煮成腊八粥分赠信徒,称为“福寿粥”、“福德粥”,意思是说吃了以后可以增福增寿。可见当时各寺僧爱惜粮食之美德。

  腊八粥在古时是用红小豆、糯米煮成,后来材料逐渐增多。南宋人周密著《武林旧事》说:“用胡桃、松子、乳蕈、柿蕈、柿栗之类做粥,谓之‘腊八粥’。”至今我国江南、东北、西北广大地区人民仍保留着吃腊八粥的习俗,广东地区已不多见。所用材料各有不同,多用糯米、红豆、枣子、栗子、花生、白果、莲子、百合等煮成甜粥,也有加入桂圆、龙眼肉、蜜饯等同煮的。冬季吃一碗热气腾腾的腊八粥,既可口又有营养,确实能增福增寿。

  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

  德古拉

  今天是熬腊八粥的日子。每年的这一天,妈妈都准备各色杂粮豆子蜜枣,香喷喷地熬一锅腊八粥,而爸爸也必然会念叨一句“腊七腊八,冻掉下巴”。这句俗语在老舍那儿变成了“腊七腊八,冻死寒鸦”。

  在老舍和邓云乡的文章里,可以找到很多有趣的年俗。比如说“九九消寒图”,有两种:画一张梅花九朵,每朵勾九个花瓣,从数九第一天开始,每天用颜色染红一个花瓣,一张梅花图染毕,寒冬也就结束了,另一种更简单,写九个大字“庭前杨柳珍重待春风”,笔画用双勾,也是数九开始每天填实一笔,九个字每个字九笔,可是我数来数去,“杨”字无论繁简都不是九笔,看来是记错了。

  还有反映年俗的儿歌,很有趣。像这首:

  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

  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

  二十三,糖瓜粘,

  二十四,扫房日,

  二十五,磨豆腐,

  二十六,割猪肉,

  二十七,添新衣,

  二十八,把面发,

  二十九,蒸馒头,

  三十儿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去拜年:

  您恭喜,您多礼,满手白面不搀你,回家给你大人道个喜!

  二十三是小年,在北方很重要,按老舍的说法,是新年的“彩排”。这天要祭灶,凑巧也是老舍的生日,所以老舍说:“灶王爷上天,我却落(音涝)了地。”

  下面的儿歌就是讲小年的:

  糖瓜祭灶,新年来到。

  姑娘要花,小子要炮。

  老头儿要一顶新毡帽,

  老婆儿要……

  后面的忘记了。都说如今年味儿越来越淡,惹得一帮喜欢咸吃萝卜淡操心的文化人忧心忡忡。其实热闹是自己找的,能不能把年过得好玩有意思,全看各人的兴致,和什么文化啊、意义啊都没关系。

  闲话腊八

  我国喝腊八粥的历史,已有一千多年。最早开始于宋代。每逢腊八这一天,不论是朝廷、官府、寺院还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腊八粥。到了清朝,喝腊八粥的风俗更是盛行。在宫廷,皇帝、皇后、皇子等都要向文武大臣、侍从宫女赐腊八粥,并向各个寺院发放米、果等供僧侣食用。在民间,家家户户也要做腊八粥,祭祀祖先;同时,合家团聚在一起食用,馈赠亲朋好友。中国各地腊八粥的花样,争奇竞巧,品种繁多。其中以北京的最为讲究,掺在白米中的物品较多,如红枣、莲子、核桃、栗子、杏仁、松仁、桂圆、榛子、葡萄、白果、菱角、青丝、玫瑰、红豆、花生……总计不下二十种。人们在腊月初七的晚上,就开始忙碌起来,洗米、泡果、剥皮、去核、精拣,然后在半夜时分开始煮,再用微火炖,一直炖到第二天的清晨,腊八粥才算熬好了。

  更为讲究的人家,还要先将果子雕刻成人形、动物、花样,再放在锅中煮。比较有特色的就是在腊八粥中放上果狮。果狮是用几种果子做成的狮形物,用剔去枣核烤干的脆枣作为狮身,半个核桃仁作为狮头,桃仁作为狮脚,甜杏仁用来作狮子尾巴。然后用糖粘在一起,放在粥碗里,活像头小狮子。如果碗较大,可以摆上双狮或是四头小狮子。更讲究的,就是用枣泥、豆沙、山药、山楂糕等具备各种颜色的食物,捏成八仙人、老寿星、罗汉像。腊八粥熬好之后,要先敬神祭祖。之后要赠送亲友,一定要在中午之前送出去。最后才是全家人食用。吃剩的腊八粥,保存着吃了几天还有剩下来的,却是好兆头,取其年年有余的意义。

 

我做腊八粥是有传统和讲究的。这些传统和讲究都来自我的母亲。

 

  母亲特别热爱生活,也懂得生活,因此传统节日都要过,而且会过出文化,过出品味来。

 

  比如每年的腊八,我母亲头一天就准备好原材料,在腊八早上早早起来为全家做腊八粥。按照母亲传承下来的“讲究”,腊八这天是不能睡懒觉的,要在太阳出山之前吃到腊八粥的。要是睡懒觉就会得红眼病的。于是在腊八这天,我就早早地起来,帮妈妈在灶台钱拉风箱,熬腊八粥。

 

  当吃到香喷喷、热腾腾的腊八粥的时候,心里不知有多么舒服。同时知道,一过腊八,就进入了腊月,离过年不远了,可以穿新衣服了,放鞭炮了。

 

   当时我不太明白,父亲为什么喜欢在腊八粥里削上一些羊油。我则要多加糖进去才好。哥哥则要负责把腊八粥倒到院子门口的大冰块上,那是前一天我们兄弟俩到河里专门打了回来,立在那里的。

 

   腊八的早上出门,可以看到各家各户的门口,都立着一块“腊八冰”,顶端都倒着一碗腊八粥。根据冰的大小和腊八粥的质量,可以看出这家人的生活情形来的。

 

   这就是我的腊八文化和儿时的腊八记忆,淅淅沥沥地给大家写来,也勾起朋友们的回忆... ...

 

早餐,老伴端上来两罐八宝粥,说今天是腊八。呵呵,又到一年腊八时,这天,按传统习俗来说,是要喝粥的,而且这个粥必须要五谷杂粮,各种豆类全都放进去,意味着是丰收年,俗称为腊八粥,喝了这个粥,也就意味着该开始忙年了。

    据说,我国喝腊八粥的历史,已有一千多年。最早开始于宋代。每逢腊八这一天,不论是朝廷、官府、寺院还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腊八粥。但也有传说,这个习俗是朱元璋传下来的,说是朱元璋小时候家里很穷,便给一家财主放牛。有一天放牛归来时过一独木桥,牛一滑跌下了桥,将腿跌断。老财主气急败坏,便把他关进一间房子里不给饭吃。朱元璋饿得够呛,忽然发现屋里有一鼠洞,扒开一看,原来是老鼠的一个粮仓,里面有米、有豆,还有红枣。他把这些东西合在一起煮了一锅粥,吃起来十分香甜可口。后来朱元璋当了皇帝,又想起了这件事儿,便叫御厨熬了一锅各种粮豆混在一起的粥。吃的这一天正好是腊月初八,因此就叫腊八粥。在我国民间,家家户户都要做腊八粥,即祭祀祖先,又合家团聚在一起食用,馈赠亲朋好友,也庆贺丰年。

    据考证:各地腊八粥的花样,争奇竞巧,品种繁多。在东北,主要以黏米为主,依次为小米、大米,玉米馇,高梁米、大豆、红豆、绿豆、花生、红枣等为主,有条件的人家,可以放入莲子、核桃、栗子、杏仁、松仁、桂圆、榛子、葡萄干等不下二十种。人们常在腊月初七的晚上,就开始忙碌起来,洗米、泡果、拨皮、去核、精拣。然后在半夜时分开始煮,再用微火炖,一直炖到第二天的清晨,腊八粥才算熬好了。而且在吃时也有讲究,要拌糖,杀过猪的人家还要拌早就熬好的猪油。呵呵,那是吃起来好吃,可现在一提起猪油,就想吐了呵。

    记得小时候有一年腊八,我半夜就起来了,把妈妈昨晚上泡好的米豆放到锅里煮了起来。因为,我老家有个习俗,说腊八这天:“谁家烟囱先冒烟儿,谁家高梁先红尖儿!”那时家穷也没有钟表,不知道几点,家家户户都是夏以日出为准,冬以鸡叫为准。我为了抢先,鸡还未叫,就起来烧火,结果,粥弄好了,天也未亮,上炕钻被窝儿里又睡了一会,天才亮。弄得家人在吃饭时,还的再烧火热一遍。可惜,那年秋天我没留意,也不知我家的高梁是不是最先红的。

    现在,一年一度的腊八节仍在过,可却没以前热闹了。我想,这主要是人们不再自己亲自动手参与的缘故。因为任何一件事物,一种习俗,我们必须要身临其境地溶进去,那才能有感觉。买现成的,故然省事,可那种乐在其中的感觉能找得到吗?

 

“又是一年腊月八,家家户户吃腊八,小狗小猫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吃不完,沥沥拉拉二十三,炒‘雀儿头’,脆又甜,吃在嘴里胜过年;吃了腊八粥,来年便丰收……”每年的“腊八节”,总会想起这些小时候常挂在嘴边的歌谣。

  “腊八节”是我国民间的传统节日。据《后汉书·礼仪志》注云:“腊月,岁终大祭,纵吏民宴饮……”腊这种祭礼周朝时就已经有了,而吃“腊八粥”则盛行于宋代。南宋陆游诗“今朝佛粥更相馈,反觉江村节物新”描述的就是寺僧将腊八粥分赠信徒的风俗,这种习俗一直沿袭至今。在陇东的农村,从这一天起,便进入了“年关”,“年味”也日渐浓郁起来。

  

有些记忆甚至被岁月提炼成宝石,在生命的历程中闪着光芒。也正是这些或甜或苦的记忆,串成了生命的链,无限地伸延下去……  

逢腊八这一天,家家都要做腊八粥。到了清朝,喝腊八粥的风俗更是盛行。在宫廷,皇帝要向文武大臣赐腊八粥。在民间,家家户户也要做腊八粥,祭祀祖先;同时,合家团聚在一起食用,馈赠亲朋好友。

走进腊月,年的味儿渐渐地浓了起来。这味儿是从家乡喷香的腊八面里溢出来的。提起腊八面,现代都市里的人恐怕很少知道,拂去记忆的尘埃,往事便会清晰地浮现眼前……

“母亲叫你吃腊八”说的是腊八这天,嫁出去的姑娘无论是十里八里、无论是忙还是闲,都要赶回娘家吃上一顿母亲做的腊八面。这天,在乡间的道路上,你会不时地看见穿着一新的姑娘、媳妇们高高兴兴地回娘家。腊月天寒地冻,为了迎接女儿回来,往往是做一大锅腊八面,初八一整天都吃它。这天全家人端着一大碗腊八面边吃边唠着闲话,围坐在热炕头或是灶火前,温暖而惬意。

吃完面后,母亲还叮咛儿女们给猪儿、猫儿、狗儿留下一碗,给树上、粮仓等地方挂上面,据说,这样会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树木快长,人的身体也会更健康,这也寄托了家乡人追求平安、向往幸福的情愫。

多想再吃上一碗家乡的腊八面啊!

 

农历十二月(每年十二月被称为腊月),每年腊月初八,是我国汉族传统的腊八节,这天我国大多数地区都有吃腊八粥习俗。腊八粥是用八种当年收获的新鲜粮食和瓜果煮成,一般都为甜味粥。

想起小的时候,每到腊八的日子,母亲总是用大米、小米、高粮、豆子、核桃、栗子等熬一锅腊八粥,很好吃。像过节一样,腊八粥传递着一种久远的令人向往的岁月的气息。如今,每当腊八来临,我就想起那句不知流传几千年的民谣:“腊七腊八,冻死鸡鸭。”就想到一年最冷的日子来到了。这几年几乎都是暖冬,而今年的暖冬季候特征又格外明显,临近腊八了,才应节气般降温了,但并没有呼啸的北风,更没有给人冰天雪地那无崖的寒冷之感。

美丽丰富的大自然本来就属于地球上所有的生命,人类没有权利剥夺任何生灵的生存权,应该与它们共享阳光和风月,这样才能构建一个谐美、安宁、祥和、无争的世界。
  当人们对自身之外的万物生灵心存了敬畏,同时常常心怀感恩和思过,恶念就会逐渐减少;世间的人若都以尊重、包容别人为美德,就会有助于良好的社会风气的形成。此是佛教倡导的慈悲与宽容。我相信,弘扬佛教,有助于社会的稳定。

 

有思想者说,现代人最悲哀的是丧失了爱的能力。也许,面对世界产生暗淡、苍凉和无序与恐惧感时,就是很多人爱的阳光暗淡了,或者,是自己的心灵暗淡了。很多年,我一直喜欢阳光,喜欢拥有阳光般博爱之心的人。我常常对自己说,去热爱世界,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热爱自己。我似乎懂了,只有为自己一生最高的梦想而活的人,才会拥有丰盛的爱,心灵才不会荒芜。
  胡思乱想竟然让我感到世界如此的丰富美好,生命如此美妙,并让所有的梦想和爱充满了心灵。

  母亲说,今晚粥里放了许多红枣和桂圆,都是补血益气的。让我多吃点。或许今年腊八吃了她熬的粥,我身体的温度就会有所上升。我笑了,给了母亲一个甜甜的笑容。许多时候,脑子里总会出现母亲的背影,是在厨房的背影。
  其实,我很想到南方去。可是远离了乡土,远离了母亲。每次,想到这里的时候,念头总会自觉的压在心底。干燥的寒冷,这么多年,从小到大,还是没有习惯,只是到树叶飘落的时候,我就在心里做好类似奋战的准备。
  粥端上餐桌,小小的空间里,弥漫着粥的香味。我告诉母亲,今晚我一定我多吃一点。

闲话腊八

偶然想起来今天已经是腊月初三,快过年了。过年是中国人传统的节日,每到这时候,好像天地气息到处都不一样了似的,连人也似乎换了个新的。而这过年的年味儿则是一系列的小节日给慢慢烘出来的。这第一个节日就是腊八。 

腊八古称“腊日”。从先秦时起腊日已被当作一个节日来过了,但当时腊日不固定在十二月初八日,直到南北朝时,腊日才固定在十二月初八,从此人们在这一天祭祀天地神灵和祖先,并祈求丰收。

 在历史上,每年的腊日天子们都要向天祈福,并且大宰牲口,举办“腊”这种祭典,以求神灵、祖先保佑,取得来年丰收。“腊鼓鸣,春草生”是汉代流传的民谚,它反映了当时的人们在腊日敲鼓驱疫,迎接新春的仪式和情景。而到了现在,过腊八马上让人想起来的一件事可能就是喝腊八粥了。

 腊八粥顾名思义,是要凑够八样的,红枣、花生、核桃仁等等不一而足,随心所欲。有些像平常喝的八宝粥。到了腊八前一天,家家的主妇就开始准备了,在街头巷尾碰巧见了,不妨站一会儿交流一下你是哪八样,我是哪八样。总有人忽然的惊叫一声:哦,我忘了!然后匆匆的忙活去了,其他人便站在当地大声笑起来。腊八这天早上,家家户户飘着浓浓的粥香,喝完了粥的小学生一直讨论到上课仍争执不休到底谁家的粥更好喝。

 关于喝腊八粥的由来,有很多种传说,其中以来源于佛教的说法较多,一说传为佛教徒仿牧女供养世尊乳糜之典故,而于腊月初八日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