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叙事研究携教师走向 专业成长之路 在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今天,教育的发展对教师素质的关注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教师专业化发展要求高素质的教师不仅是有知识、有学问,而且是有道德、有理想、有专业追求;不仅是高起点,而且是终身学习、终身自我发展、自我更新;不仅是学科的专家,而且是教育的专家。实施新课程,学校在促进学生发展的同时,也应当促进教师发展,应当把教师的专业成长作为学校的中心工作之一。 让全体教师成为“研究者”,教师就必须进行教学科研工作,目前我国基础教育的教学科研的重点是进行校本研究。校本研究研究什么?怎样进行校本研究?怎样在校本研究中探求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一、教学研究、校本研究的困惑与对策 实施新课程,校本课程、校本管理、校本培训、校本教研等以校为本、校本发展的问题逐渐成为人们谈论的热点话题。随着以校为本、校本发展教育理念的确立,中小学的“科研促教,科研兴校”的意识越来越强,科研热情越来越高,科研需求越来越大。 但是,长期以来,中小学对教育科研缺乏正确的认识,导致中小学教育科研出现了种种不良的现象: 一是“空挂名现象”。有些学校,课题组成员多,研究的人少,一个课题组成员有十多人或十十多人,但真正参加研究的人员极少极少。二是“摆花瓶现象”。一些学校申报了很多课题,甚至号称教师“人人有课题”,开题时也搞得冠冕堂皇,但实施时却无从入手,“虎头蛇尾”,课题不得不被搁置起来。三是“课题来源错位”,课题不是由一线的老师从问题中提炼出来的,而是专家从研究的需要中提出来的,要解决的问题可能就不是教师在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而是专家们要印证的问题。四是“教研理念的错位”。重视“量”的研究而轻视“质”的研究,追求“教育规律”、“教学模式”的研究,而放弃教师个人化“问题”的解决。没有充分认识到中小学教师与专业人员不同,他们的研究不是或主要不是指向新规律的发现、新理论的生成,而是立足于解决自己所面临的实际问题。 二、教育叙事研究本是最实际最有效的校本研究 20世纪80年代,加拿大的几位课程学者倡导:教师从事实践性研究的最好方法,是说出和不断地说出一个个“真实的故事”。这种研究方法已被逐渐运用于教师的教育教学经验研究中,它比较容易被一线教师所掌握和使用,不像量化研究那样需要教师有较高的专业知识技能。 教育叙事研究是教师了解教育和向别人讲述其所了解的教育的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它比较容易被一线教师所掌握和使用,不像量化研究那样需要教师有较高的专业知识技能。教育叙事研究的基本特点是教师以叙事、讲故事的方式表达对教育的理解和解释。它不直接定义教育是什么,也不直接规定教育应该怎么做,它只是给读者讲一个或多个教育故事,让读者从故事中体验教育是什么或应该怎么做。它是教师(研究者)通过对有意义的校园生活、教育教学事件、教育教学实践经验的描述与分析,从而发掘或揭示内隐于这些生活、事件、经验和行为背后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和教育信念,从而发现教育的本质、规律和价值意义。它的最大意义恐怕就在于真正能使教师成为研究的主体,使教师人人都可参与教育研究,使教师有话可说,有事可写,使教育研究从专家手里回到教师手里,从神秘走向世俗,从根本上解决长期以来教育研究与教育行动分离,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脱节的状况。教育叙事研究是全体教师都能进行的一种教育研究模式,是教师从“匠型”向“研究型”过渡的有效途径,是教师从普通教师成长为研究者、学科专家、教育专家的天梯。正因如此,上海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黎加厚教授极力推崇教师开展“教育叙事研究”。 校本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教育经验的学习,是教育经验中真正起重要作用的隐性知识的学习,从而让每个教师的成功经验成为所有教师的共同财富,实现知识共享。 教育叙事提供了一种表达个体经验的方法,于是,包含于教师教育经验之中的隐性知识就有了表达的可能:通过叙说故事,呈现经验,并且穿透经验得以诠释与解读其内在的教育意义。也许这样的故事并不完美,但是是真实的;也许这样的经验比较平凡,但它能告诉你教师个人对教育世界的深刻认识。 教育叙事研究不仅是一种研究的方法和经验意义的表达方式,更是一种思维方式。一方面通过教育叙事来尽可能地展现教育的真实,以便使教育研究与真实的教育经验形成内在的关联;另一方面把教育叙事提升为教育经验的意义探索,教育叙事不是一种形式或者是为了表述人类经验而附加的东西,相反其关注的是教育教学中“究竟什么是教育?”“如何进行教育?”等,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叙事所涉及的不再是经验的表述,而是经验(包括个体和集体经验)的本质,以便通过教育叙事研究而提供一种经验的理论方式。 在教师的教育叙事中,讲故事者是“我”,故事的主人公也是“我”,这两个“我”都是自我不同的侧面,这两个“我”以对话形式相互使用,叙事与思考几乎是共生的,教师在讲述自己的教育实践以及某些教育问题的解决过程时,本身已在思考或反思。因此,叙事过程既是“主体我”以“客体我”为主人公来构造故事,也是“主体我”对“客体我”的审视和反思,由于教师的反思总是以某种教学理念来省察自己的教学实践,教师个人化的教学理论以及教学行为将因此而发生变化,教师的研究也将由此而获得新的思考空间。教育叙事使教师集研究者与实践者于一身,不必只成为别人的研究工具了。 三、校本教研是促进教师专业化的重要途径 校本研究重要目的之一是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是提升教师个人的实践智慧,扩展与积累融于感觉、情绪、经验、心智中的隐性知识。这种“实践智慧”、“隐性知识”往往是高度个性化、情境化的,是镶嵌于实践活动之中难于以正规形式言传的。它的生存总是与个体所处的情境联系在一起的,而教育叙事研究的价值有赖于故事发生的真实场景,这就为实践智慧、隐性知识的生存准备了条件。 校本科研是促进教师专业化的重要途径,因为教师校本科研不但可以提高教师的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同时也可以促进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提高。一个课题就像是一个培训班,它在创造可持续发展成果的同时,通过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科研与培训活动,培养了一批教育科研骨干,涌现出一批学科带头人,进而带动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再次,校本科研有利于促进学校全面的可持续的发展。由于在校本科研中教师是主体,以教育教学中的具体问题为研究对象,以学校的发展为根本目的,因此,它能更好地调动起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更能发挥教师的主人翁精神,更能使教师正视学校的问题,关注学校的问题,解决学校的问题,从而为学校的发展注入了不竭的动力,这就有利于学校的不断发展。 四、我们对叙事研究的实践与探究 2006年,为了让更多的教师能真正的参与到教育科研中来,面对众多教师对教育科研的不熟悉、不热情的困境,以及有热情而无能力尴尬局面,我们在思索,如何带领广大教师走上专业成长之路?如何让教师加入到“终身学习”的大潮之中? 我们关注到了江苏的教育共同体,关注到了江苏一带的教育叙事研究,关追踪到了加拿大的几位课程学者的观点,开始了最初的教育叙事研究。 2007年,区教研室开展大规模的校本教研活动,我们适时的把这种观点出来,正式开始了《利用教育博客进行教育叙事研究》课题的研究工作。刚开始的研究,我们追求的是教师的有感而发,追求的是教师真正的讲述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原创的教育故事,好就是我们说的“原生态的教育故事”。因为有这种思想引导,研究进程有些“慢”,组织有点“散”,效果有点不太明显。 2009年,省教研室专家领导深入我校,对博客课题进行指导,一针见血的指出了上述问题,我们课题组也组织了专题讨论,觉得应该在保持原来真实的、原创的、有感而发的、讲我自己的故“原生态的教育故事”的优势的同时,再添加一些“聚合”性专题的活动,促使教师快速的在专业成长道路上前进。 为此,我们的课题组经过考虑,并经过学校课题领导小组批准,对课题研究作了下列修改: (1)扩大课题组规模,让更多的教师参与到课题中来。 (2)聘请专家做我们的课题指导与顾问,我们聘请了中央均衡生产所课程专家王晓霞女士做我们的课题顾问与指导。 (3)定期开展具有网络特点的“聚合”性专题活动,让课题组成员在一定的时期内围绕同一主题撰写博文,并相互评价。每期活动安排专人进行活动小结,就博文观点、评价观点、参与活动态度等进行评价。并请课程专家王晓霞女士对每期“聚合”性活动进行“专家点评”。 2009年10月,我们围绕新课程开展“聚合”性的专题活动,三次活动的主题分别是:“新课程理念下好课的标准是什么?新课程理念下怎么进行有效的备课?”;“新课程中教师角色与教学行为应该如何转变?新课程实施中怎样才能真正的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新课程实施中如何确定和实施三维目标?如何用新课程理念来指导我们的课堂教学?”。 2010年,我们将利用教育案例进行“聚合”性专题活动,目前暂定为精选《 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好学生》一书中的精彩案例进行专题讨论。相信这些精彩的案例能够感动课题组成员,也会通过他们的博文感动全体老师。 莎士比亚告诉我们“世界就是一个舞台”。我们深信,在教育这个舞台上发生着许许多多平凡的和不平凡的故事,这些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所发生、出现、遭遇、处理过的各种事件,不是瞬间即逝、无足轻重、淡无痕迹的,它会长久地影响学生和教师的教育教学和生活。从这些事件中,我们能够学到很多东西,得到很多启发,甚至会产生心灵的震撼。因此,对真实的教育世界进行叙事研究,无论对学生、教师、教育研究者来说,还是对社会来说,都具有深刻的意义。这也正是教育叙事研究的意义所在。 教师必须树立专业成长意识,做到“德高为师、学高为师、技高为师,身正为范”。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不能只是“一桶水”,而要变成源源不断的“自来水”,这就要求教师改变自身的专业成长方式,努力达到“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的要求,认识到“学习是教师成长的保鲜剂”,我们只有不断学习,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反思,在每一个专业成长的环节上孜孜以求,精益求精,努力追求每个目标的实现,诚心体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学无止境”的境界与乐趣,才能达到体验“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的自豪感和幸福感的境界。 2009年10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