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选题过程中的教师指导

 叶周 2010-03-26

选题过程中的教师指导

 

摘自《中国名师教育网》

一、选题的重要性

1、选题在研究性学习中的地位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在研究性学习中,选题是整个研究过程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步骤,在整个研究性学习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为选题是研究性学习的起步阶段,课题的选择、确定,直接决定了课题研究工作开展的发展方向和命运,甚至影响到整个课题的成败。因此,如何准确地提出一个问题或确定一个研究方向,往往比着手去研究它更为重要。

2、选题与传统学科学习的不同

研究性学习中的选题,与我们课堂教学中的解题、答题有着本质的区别。传统的教学,是老师提问题,给题目,而后由学生去独立思考、解答,寻找的通常是特定的具体的答案;而研究性学习中,通常是由学生自主地选择题目,通过团体协作、具体分工去解决问题,得到的并不是事先规定的答案。前者注重结果,而后者注重的是过程。

3、选题对培养学生能力的作用

确定研究课题的过程,这本身就是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能力训练的过程。在这过程中,需要学生学会观察,发现别人未发现的东西;需要学生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丰富的想象力、观察能力;需要学生经过发散、提炼、概括,从而得出自己的见解。这对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研究问题的能力及创新精神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选题的方式、类型

研究性学习这门课程的特征,已经决定了选题的方式和类型是不可能千篇一律的。从我们的实践来看,大概有这么几种:

1、选题方式:

选题的方式十分灵活,可以是由学生自行确立题目和研究方向及研究课题,也可以是由老师提出课题,供学生选择,可以是由学校确立研究范围,学生选择确立课题或研究思路,还可以是由指导教师确立主课题,学生确定子课题。但不管是哪种选题方式,都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a、选题必须来自于学生周围的真实世界;

b、选题必须有利于师生共同参与,并且有利于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更好实施;

c、选题必须让学生感兴趣,乐于参与。

2、选题类型:

a、长作业

b、问题研究

c、项目设计等

须特别指出,选题类型可以是多种多样,但必须适合学生的年龄层次、知识结构和能力。

三、确立课题前的教师指导工作

1、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

现在的学生,其接受知识、了解社会的途径很多,学生的兴趣爱好也很广泛,对社会热点问题尤为关注。在开展选题前,教师可通过调查问卷、学生座谈、周记、主题班会等形式,初步了解学生普遍的兴趣。这样在确定课题时,教师就能做到有的放矢,有针对性的指导学生。

2、对课题进行宣传

在开展研究性学习之前,应先向学生宣传研究性学习的目的、意义等,首先使学生在思想上重视该学习。接下来就是学生宣传本课题,可通过海报、演讲等等形式,进行宣传。让学生了解该课题组教师的专业特长、兴趣爱好等。教师在说明该课题的种种特点时,也应向学生表明该课题研究中可能会遇到的难处,让学生有一定的心理准备。

3、明确子课题确立的原则

学生在确立课题时,往往只从个人的兴趣出发,很少考虑其他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在学生确立课题前首先要提醒学生注意课题确立的原则:科学性、可行性、有价值、切入口要小。所谓科学性是指课题经得起推敲,观点正确;所谓可行性是指在当地、当时,以学生的人力、物力、财力可以进行研究;有价值是指该课题值得学生去研究,其内容是积极的、对学生的成长是有利的;切入口要小是指研究的课题要从小处着手,深挖掘。在具体操作时,我们向学生出示了以下课题“上海市的旅游”,让学生分析,该课题能否确立为我们的研究课题。学生马上意识到,一方面,我们不在上海市,我们在进行研究时,不可能每次都去上海,所以该课题对我们不合适;另一方面,该课题太大,旅游涉及的面太广,以学生的能力是不可能研究透彻的,所以也不合适。在此基础上,教师点拨学生,课题的确立要从我们的日常生活、学习中,从我们学生熟悉的事物中提取。

4、向学生介绍“研究性学习”的一般步骤

通常分为两类:

1)常用于社会科学的研究步骤

确定研究课题→制定研究计划→收集资料→加工、分析、处理所收集的资料→提出论点或假说→撰写研究报告→自我评价

2)常用于自然科学的研究步骤

确定研究课题→做出假说→设计实验以验证假设→实验并记录数据和现象→处理和分析数据并得出结论→撰写研究报告→自我评价

四、学生选题时的教师指导

1、指导学生在课题研究大方向确立的前提下收集资料

在传统的学习中,往往是教师精选出与所教内容有关的资料、练习,发给学生,学生只要被动的接受就可以了。而在研究性学习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学生要自己围绕研究方向,收集资料。很多学生往往无从下手,不知从哪些地方可以收集到资料。为此,指导教师应告诉学生,资料可从书籍、网络、实地调查等多种途径中获得。如我们可以请图书馆的老师介绍如何查阅文献资料;请电脑老师介绍网上查阅资料的方法。同时告诉学生,这一阶段,只要与课题研究方向有关的资料,都可以收集。

在指导学生收集资料时,发现学生往往存在以下两个问题。

1)从图书馆、报刊、网络等处收集资料,常常没有出处

学生往往把相关的资料“弄到手”就万事大吉了,而没有注明资料的来源。为此,我们就要求学生:若来源于文献资料,须注明作者、书籍(期刊)名称、出版社、出版日期、第几页;若来源于网络,则须注明网站名称、日期。另外我们还发现,有学生从网上下载的资料,就保存在磁盘上。结果磁盘打不开,前功尽弃。所以我们要求学生来自磁盘的资料要有备份。在此基础上,我们要求每组学生每周收集的资料在规定时间内上交,以便指导教师了解情况,及时发现其存在问题,以便有针对性地加以指导。

2)通过问卷调查收集资料,往往不会设计调查问卷

学生设计的调查问卷,往往离题,从中看不出要调查什么?针对此问题,我们安排了一个关于如何设计调查问卷的讲座,让学生明确设计调查问卷须注意的六大原则:A、合理性,即问卷必须紧密与调查主题相关;B、一般性,即问题的设置是否具有普遍意义;C、逻辑性,即问卷的设计要有整体感,这种整体感即是问题与问题之间要具有逻辑性,独立的问题本身也不能出现逻辑上的谬误,从而使问卷成为一个相对完善的小系统;D、明确性,即问题设置的规范性:命题是否准确,提问是否清晰明确、便于回答;被访问者是否能够对问题作出明确的回答,等等;E、非诱导性;F、可操作性,即便于整理、分析。在此基础上,学生设计的调查问卷,指导教师只要就个别问题的设置提出意见就可以了。

2、指导学生分析收集到的资料,从中发现问题,初步确立研究课题

学生在收集了大量与研究方向相关的资料后,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是不会从资料中提取信息,确立子课题。这时,教师就应指导学生认真分析资料。我们让学生对所收集的资料按内容分类、筛选,分析其内在联系,发现问题,确立子课题。

3、对学生课题组进行分工,明确每人的职责,建立考评制度

在学生课题组确立后,指导教师要让学生在课题组内进行分工,每个同学都有自己确定的常规工作,职责到人。学生的分工也是学生根据实际情况由他们自己决定的。一般可分为组长、资料员、上网员、记录员、结题报告执笔者。其中组长负责整个组的日常工作、研究进程的确定、协调等。但也并不是一概而论,如资料员并不只是整理资料,其他的一概不管,只不过每人工作的侧重点不同而已。整个研究还是需要全组同学共同去完成。

在分工明确的基础上,每个课题组应制定相应的考评制度,每次活动都对学生进行考评,这样,最后给学生的分数就有了依据。

4、对学生进行外出采访、调查注意事项的教育

学生第一次外出采访、调查,没有一点儿经验。为此,指导教师应先向学生说明注意事项。我们在操作时,先列举了外出采访失败的若干例子,让学生分析其失败的原因:事先没有联系、外出没带证明、采访前没作准备(事先要准备好采访的问题,采访的设备要先检查、确保没问题)。这样,学生就意识到外出采访要事先准备采访提纲。而且,我们还对学生进行了外出安全教育,要求学生外出采访前要填外出请假申请表,每组组长在活动结束后要清点人数,向负责考核的教师汇报。

五、开展选题指导工作对指导老师有哪些要求?

1、指导教师要了解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优势

研究性学习是充分发挥学生能力的一门课程。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要自主学习,教师只是指导者。因此,学生所选课题与学生自身的能力之间是否相符很重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学生参与研究性学习时,指导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特长、兴趣爱好和能力,使其特长能在研究性学习中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

另一方面,教师也要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建议学生利用家长资源开展研究。

此外,在确立学生课题组时,课题组成员的搭配要合理。尤其是组长,一定要有号召力,具备领导该组同学较顺利的开展各项研究工作的能力。这也要求指导教师能充分了解学生。

2、指导教师要对与选题相关的教学、教育资源有所了解

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是指导者,这就决定了教师要给予学生知识、方法等方面的指导,尤其是在研究内容上的指导。指导教师必须对自己所担任的课题有所了解,如该课题可能涉及到哪些方面;在哪儿可查找到相关资料;在本地可采访哪些单位、专家;该课题目前的研究情况如何;其发展的前景如何。当然,并不是要求所有的指导教师都具有这些知识,但是指导教师之间应有所分工、侧重,每人都应在自己负责的范围内是“专家”。

3、指导教师要对该课题的整个选题过程有宏观上的调控,能预测到学生在选题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能给予学生必要的导。

在整个选题的不同阶段中,学生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确立课题前的无从下手;资料收集整理的无序状态;确立课题时的撞车、课题过大、过小等问题;撰写开题报告时的文不对题;开题报告时的表述问题等。这就要求指导教师能在宏观上进行调控,能因势利导,打开学生的思路,聚焦问题。指导教师应该大体上能预测到学生在该阶段将会出现的问题,并针对些问题进行有目的的指导。例如:我们在选题阶段,各课题组基本上都作了以下的专题讲座:如何收集资料;外出社会调查的安全;调查问卷的设计;礼仪教育;POWERPOINT的制作等。对于个别课题组出现的问题,则进行个别辅导。在每次开始活动前,都对上次的活动进行总结。

4、不要把教师的意志强加给学生

在研究性学习中,我们发现,指导教师往往会无意识中把自己的想法强加于学生。假如教师把意志强加给学生,就会使学生提不起对课题研究的兴趣,似乎是在为教师研究,从而在研究过程中出现出工不出力的现象。

5、指导教师要经常关心学生,给学生适当的鼓励

在选题阶段,尤其在查找资料阶段,学生会有许多疑问、困惑。这时,教师要时刻了解同学的研究进展,及时纠正同学们的误区。而且,教师还要适当鼓励学生,充分肯定他们所取得的成绩,从而提高学生课题研究的积极性。

六、选题中通常出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选题过程中学生普遍存在的常见问题有哪些?教师应当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解决这些问题呢?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学生选题时小组成员意见不一致

小组成员就选题一事出现意见分歧时,一般可以采取讨论的形式来解决,让小组成员各抒己见,最后采纳公认的最为理想的一个课题。如果经过讨论仍达不成一致意见,就采取先调查后决定的办法,让每个成员对提出的课题作初步的调查,获取一些信息,了解此课题方案是否可行,预测将遇到的困难和最终的收获,再通过比较法,最终确定较好的课题。当然,学生也会征求老师的意见,再结合自己小组的见解,这样,一般就能确定子课题了。

2、选题缺乏新意

首先,就学生一方而言,选题时应当关注社会的焦点及生活中的新鲜事物,尽量避免生活中常见的或是已有很多人研究过的问题;另一方面,作为教师,应以良师益友的身份去帮助、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疑问,建议学生从多角度多方面去考虑问题,鼓励学生大胆地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大胆地去想,去提出问题,即使选题做不下去,可以重新再来,继续努力,这样,就一定能使学生在实践中找到富有新意的课题。

3、选题缺乏价值

选题不仅要注意课题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还要注意其社会价值。不能选择一些毫无用处的东西做研究,浪费人力物力。

4、选题角度不明确

学生在确定选题角度时,由于缺乏经验,大多数学生是首次实践、学习这门课程,因而很容易发生选题角度不明确,出现选题偏差的问题。所以首先应当在小组成员内部进行仔细的研究,用批判的眼光去审视每一个提出的课题题目,并且应积极主动地听取教师或其他人的意见。一旦发现选题角度不对,就应果断地放弃这一课题,进行重新选择。因为只有选择好正确的研究角度才能取得良好的研究效果。最好的办法仍是在初次确定课题时多调查,多了解情况,从客观实际出发,尽量做到选题角度新和小。

5、学生对所选课题缺乏兴趣

兴趣是一切活动的发源地,是办好一件事的关键所在。所以研究性学习的选题工作一定要引起学生的兴趣,只有这样,研究性课程才能很好地开设和进行下去。因为,选题乃是研究性学习课程中关键的一步,它将直接影响以后的研究工作及结题。

那么怎样解决学生选题的兴趣问题呢?

首先,应当用生动的、通俗易懂的事例及讲解去分析给学生听,吸引学生这一课题的兴趣。比如研究热水器问题,由于它涉及理科内容较多,很多材料都使用专业用语,内容相对枯燥,学生又不易理解,因此学生普遍不感兴趣。对此,教师向他们介绍了热水器各方面值得研究的地方,又举了一些因热水器使用不当而造成的伤亡案例,由于介绍贴近生活的事例,这才逐渐引起了学生的兴趣,有学生愿意对这一问题展开研究。

其次,从课题的现实意义出发,向学生介绍本课题在现实生活中的实用价值,以激起学生的探索欲望。比如某小组开始把子课题定为“燃气热水器、电热水器、太阳能热水器”,由于范围广、术语多,大家的兴趣都不大,组长向老师反映了这个情况,老师和同学们一起研究,老师启发同学:“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关于热水器的使用中或购买时的问题?”于是大家争着说“我家燃气热水器点火不行”、“我家太阳能热水器阴天下雨不能用”、“热水器品种多,质量参差不一”、“价钱太贵”等等,老师说,“那就要分类讨论”。有人提议,“我们是消费者,就从消费者的角度看”,课题就这样确定了,兴趣也就来了。

所以说,选题过程中教师只是导航者,引导学生对某事逐渐产生兴趣,决不可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学生,兴趣的产生应是学生和老师共同努力的结果,兴趣通常要靠教师去激发的。

6、选题过于抽象

学生在选题过程中,可能出现选题过于抽象的问题,在这里,抽象可解释为研究对象不具体,不易理解。学生选题若过于抽象,可能引起研究方向不明确,指导老师不易指导等问题,这样会使研究有一定的障碍。此时,老师与学生应该共同探讨,尽量保留学生的意图,将原来抽象的课题具体化、明确化,使之更有方向性。这样,学生研究起来可以更有明确的目标和途径。

过于抽象的选题,很难准确地把握研究方向,应该把它具体化、明了化。

7、选题时找不准切入口

有些同学因缺乏实践经验等问题,在选题时感到茫然不知所措。因而选题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反应也是不同的,第一类学生遇到这类情况,由于缺乏责任感,通常会敷衍了事,找一些唾手可得的材料翻一翻,随便找定一个课题就蒙混过关;第二类学生则干脆没了信心和愿望,不去考虑选题了,以为这些研究与学习无多大关系,不做也罢;第三类学生是属于那种责任心强的学生,他们会留意资料,通过多种渠道摘录与选题稍有关系的资料,这样一来,材料是有了,但较为费时费力。此时,作为教师,应关注学生的选题工作,对第一类学生应加强思想教育和正确引导,对第二类学生则通过谈心的方式分析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性和选题工作的重要性,让学生转变思想观念,增强信心;对第三类学生应用鼓励的方式去引导他们,教会他们如何收集有用的资料归类分析,使学生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尽可能取得较更多的有效资料,做好选题的第一步工作。总而言之,教师应在学生选题感到无从下手时去关心他们,引导他们找准切入口,做好参谋。

8、选题太大或太小

学生在选题时因为把握不好尺度,极易出现选题太大或太小的情况,选题太大,不容易找准切入口,研究课题时会出现面面俱到,无法突出重点、讲透问题;选题太小,则范围受到局限,资料少、内容少,课题就无法进行下去的问题就会出现。因此,在确定课题时,应该发挥群体成员集体智慧的力量,尽量在选题时就发现这一问题并及时加以纠正,也可把初定的课题给其他组同学或老师看,征求他们的意见,看是否存在课题太大或太小的问题。如果已经被大多数人公认为此课题太大或太小,那就应该重新讨论,另立新课题,以免日后麻烦。课题太大或太小时,应该发挥集体的智慧,及时改变选题方向,尽量做到少走弯路,及时步入正题,收到事半功倍效果。

9、选题不切实际

选题不切实际有两种情况,一是缺乏客观条件,二是缺乏主观条件。在缺乏客观条件中,又可分为两类,A、缺少研究资料。B、缺少财力、物力、设备。例如,想要研究上海的交通状况,就必须有充足的财力、物力,如资金、交通工具、住宿、吃饭等,而这些对一个生活在江苏太仓的学生来说是很难做到的,因而课题也就是不切实际的。二是缺乏主观条件,例如,对太仓金融业发展及未来前途研究,由于学生对金融业的专业知识、国家的经济政策等缺乏必要和全面的了解,有些知识他们是无法理解的,因而从学生的现有知识和能力具备方面看,都是超越了学生的能力的,是很难开展研究的,所以初定的这一课题最终在师生的共同讨论中被否决,经过分析,大家一致认为从金融业中的一个方面即银行业的发展入手研究,比较切合实际,范围小,学生也较为了解,可以开展调查研究。当然,课题的调整、重新选择必须完全尊重学生的意愿,也使学生从实践中明白,他们的选题由于受到各种条件限制,难以开展。

10、选题出现撞车现象

所谓撞车现象,即有不止一个课题小组对同一内容进行研究并把它确定为课题。出现这种情况,有三种办法解决,一是让这种撞车现象继续存在下去,两个或两个以上课题组就同一问题进行研究,学生相互之间有一种竞争意识,这会促使同学们动脑筋、想办法,尽量把自己的课题做得更好,以期待能超过别的同类课题组的研究,应该说这也是一件好事;二是虽然出现撞车,但教师可指导学生进行微调,即仍是对同一问题进行研究,但不同课题组可以从不同角度去研究,从而得出不同的结论。课题小组的成员应该注重自己的独立性和研究的侧重点,从各自的角度和出发点去研究,尽量避免在不知不觉中与别的课题组走上同一条路;三是让同学们之间进行协商,其中的一个课题组放弃原定的课题,重新选择新的课题。

七、撰写开题报告时的教师指导内容

经过反复推敲斟酌确立课题之后,下一步工作就是撰写开题报告,指导撰写开题报告,也是学生研究性课题指导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

(一)指导学生从整体上认识开题报告包含的主要内容

开题报告主要回答三个问题:研究什么;怎么研究;做成什么。具体来说,它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1、课题题目2、背景说明3、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4、活动计划5、预期成果6、表达形式

(二)学生撰写开题报告存在的问题及教师指导

学生在撰写开题报告时,由于受知识、阅历、能力、经验等方面因素的制约,写出的报告会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一份报告修改几遍也是常有的事。下面就学生在撰写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及教师面对这些问题如何进行指导作些归纳整理,以供参考。

首先,在报告的内容上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课题背景说明大而空

课题背景说明指的是课题提出的依据,即为什么提出这个课题,它的理论和实践依据是什么。学生在撰写这部分内容时,表现出最大的问题是背景资料大而空,无论是通过各种途径收集到的理论资料还是通过调查所获得的实践数据,都不能贴近课题而显得很空,不能很确切地说明该课题。一般来说,我们在指导学生确立课题时,要求切入口小,背景说明也一定要紧扣切入口,紧扣课题主题。

2、对课题的价值无法作出全面、正确的判断

由于对课题相关知识的了解极为有限,又受到生活阅历及认知水平的限制,在撰写开题报告时,对课题的目的和意义往往阐述得不够全面、深入,笼统而不实。为此,在指导学生撰写课题的目的和意义时,要求学生不说大话、假话、空话,要具体、客观、实在;同时,很多学生被一些流于表面的材料所束缚,对课题的价值缺乏深入的探究。而事实上,一个课题的价值往往是多方面的,有些可能是别人已经得出的,有些可能是有待于进一步发掘的,有理论上的价值,也有实践上的指导意义。因此,在指导的过程中,教师应尽量启发学生,引导学生,拓展他们的思维,启发他们深入发掘课题的价值。

3、课题研究的问题不明确

研究性课程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研究的问题究竟是什么,在此基础上才能开始研究,这直接影响研究的成果。研究的问题应与课题题目相一致,研究背景及研究价值也应紧紧围绕这个问题展开。只有这样,才能不跑题。但是,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有些学生大致明白课题的研究方向,但并不能真正把握课题研究的切入口,即研究的问题究竟是什么。这在开题的时候就表露无遗了。

4、研究步骤不合理,研究方法欠科学

在开题报告表中,确定课题研究的步骤是个非常重要的环节。一般而言,研究步骤可分为三大阶段,每一个阶段都要求设计三方面内容:即所需时间,主要任务,预期目标。

第一个阶段是课题的确立阶段。这个阶段应达到的预期目标是确立课题。为达到这个目标,主要任务是初步收集资料,初步的调查访问;有时可直接通过学生的提议,进行简单的讨论和口头论证;有时也可由教师提出几个课题,由学生自由选择。不同的确立课题方式,需要的时间有所不同,长则几个月。

第二阶段是课题的研究阶段。要达到的预期目标是收集大量可靠的有价值的文献资料,获取真实有效的具有说服力的数据。为此,这阶段的主要任务是,进一步收集资料,实地调查访问,设计完成调查问卷、相关实验、测试等。这阶段任务繁重,所需的时间往往比较长,一般都需要二至三个月,甚至半年。

第三阶段是结题阶段,要达到的预期目标是拿出课题结果,主要工作是归纳、整理、分析资料,研究统计数据,写出结题报告。这阶段所需时间需一至两个月。

在设计研究步骤时,由于学生对研究性学习一无所知,对整个研究及每个阶段所需时间、主要任务、预期目标都不甚了了,所以需要教师在这三方面给予指导,甚至可以通过讲座的形式加以指导。让学生了解并掌握研究的整个过程,本身也是开设研究性学习课程的一个重要目的。

在研究方法上,学生存在的普遍问题,一是不知道有哪些研究方法,二是不懂得自己的课题适合用什么方法。针对这些问题,教师可为学生提供有关研究方法的参考书、网址,或启发引导,或直接提议,让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研究方法,如调查法,实验法,统计法等。同时,还要让学生明白,不同的课题应采取不同的研究方法,只有适合的才是最好的。例如,社会科学类的研究课题,一般不采用实验法等。

5、对课题研究的困难估计不足

由于学生长期受家长、老师的庇护,缺乏社会阅历和生活经验,对很多问题考虑欠周全。在刚投入研究性学习的时候,因好奇兴奋而盲目乐观,对很多在学习研究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困难估计不足。为此,老师要及时地给予提醒,使学生在思想上作好充分的准备。比如,在外出调查访问时的交通安全问题,在运作过程中的资金核算问题等等。此外,照像、录音设备是否齐全,联系的专家是否落实,被调查访问单位能否接待,找不到理想的资料怎么办,同学之间不合作怎么处理,课题研究不下去了如何处置等等。

6、开题报告展示方式不当,追求形式

开题报告展示的方式通常有两种,即传统的书面报告和现代的多媒体课件形式。学生在选择展示方式时应按照课题的需要,可任选其中的一种方式,也可两种方式兼顾,取长补短。现代的多媒体展示因其生动形象、灵活多变很受学生欢迎,但存在着只求形式而忽视内容、只求视觉效果不求实际价值的现象。所以,在指导的过程中,教师既要鼓励学生积极采用先进的展示方式,又要提醒学生,防止华而不实。

八、开题评审时的教师指导内容

开题报告准备工作结束以后,接下来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如何进行开题评审。开题评审是对学生前一阶段研究性学习成果的一次评定,也为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打好基础。对此,教师要给予多方面的指导。开题评审的主要内容包括开题报告、方案评审、综合评价等。

1、评审的内容

在开题报告中,立题的科学性是课题能否研究下去的关键。科学指的是选题必须有事实根据或理论依据,必须符合科学原理和事物发展的规律。所以,对学生所选课题,一定要严格把关,以防止出现科学上的错误。

立题的可行性也是开题评审的一个重要内容。在课题的实施中,常常会受到多种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如:学生的知识结构。高中学生的知识状况不允许在选题、定题时好高骛远。涉及内容的深浅,研究范围的大小,都应与知识结构相适应。再如:小组成员结构配置也很重要,学生有课外知识、爱好专长、电脑操作、社交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合理的组合会有利于课题研究的开展。又如:课题研究应具有可操作性。在时间上要有保证,在手段上要有可提供的设备、物资,在财力上要有可承受的经济实力,在地域上要有可去和能去的地方。因此,教师要给学生以全面、细致的关心和指导。

2、其他方面的指导

开题评审前,还可以对学生进行相关知识的指导。所谓相关知识指的是与课题有关的、学生通过课堂无法学到的知识。通过这方面的指导,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熟悉、理解、阐述课题,为学生在开题时回答专家可能提出的问题提供信息和帮助。

此外,要对学生进行方法上的指导。开题一般要经过以下三大环节:小组成员介绍,陈述报告(宣读报告,介绍课题的确立过程,同时展示课题课件),专家提问学生答辩。在陈述报告的过程中,学生中存在这样几个问题:陈述时,或埋头宣读,或一背到底,或语言罗嗦,或表达不畅;同学之间不合作,有的小组从头到尾都由一人承担;电脑操作员展示的课件与陈述报告的同学配合不默契。在专家提问学生答辩这个环节中,存在的问题就更加突出了。一是无法理解专家的提问,二是回答问题时同学之间互相推诿,三是答非所问。因此,教师应事先对小组成员知识掌握情况有所了解,以便在指导学生分工合作时做到心中有数,可以组织学生观看大学生辩论赛,让学生了解辩论的技巧、方法,或作个讲座,介绍关于答辩的几种技巧等等。同时,帮助学生理解课题及课题相关知识也是极其重要的一个方面,让他们做到心中有粮,办事不慌。

再次是仪态、仪容、心理的指导。为了让学生重视研究性学习的每一个过程,教师应指导学生做好每一件小事包括仪容仪表。它可树立学生自信心,体现学生的精神面貌,展示当代学生风采。另外,还要做好学生的心理辅导。由于很多学生第一次在这样的场合表现自己,胆怯、害怕也是常有的事,他们害怕由于自己的失误而影响了全组同学的荣誉。为此,教师一方面要积极鼓励学生争取最好成绩,另一方面也要缓解他们的情绪,减轻他们的压力,让学生轻轻松松迎接挑战。毕竟,研究性学习重过程,轻结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