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诗林学步20章法“转”

 自然轩 2010-04-10
我们复习一下前两天讲的课。 这几天我们都是在说诗的章法 。 起承转合。起有明起、 暗起、 陪起、 反起、引起和兴起。 “起”句为一诗之首句,地位很重要,往往有统帅全诗、奠定基调,渲染气氛、铺垫意境的作用。杜甫《登高》诗首联的“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开篇便以急风、高天、长啸的猿声, 清渚、白沙、盘旋的飞鸟这六个秋天特有的意象,描绘出了一幅萧瑟、肃杀的三峡秋景图,奠定了全诗低沉的基调。 承”句的形式多种多样。有总接,有分承;有明顺,有暗接。但都要依固有的景路、理路、情路。 “承”句与“起”句语意接近,关联极为密切。 它不是对“起”句简单的重复,而是“起”句的延续、深化,两句之间的意思可互为佐证。 在结构上,还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还以杜甫《登高》为例。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中的“落木”承首联第一句的“风急天高”,为仰视所见; “长江”承第二句“渚清沙白”,乃俯视所得,无边落木潇潇之声与不尽长江滚滚之势将秋意推向深广,境界更为阔大、旷远,从而使后面抒发的老病孤愁之情也有了更有力的依托。在这里“起”用的是引起法。引起之法,即是不先说题目,而由眼中所见景物,以引出正意。 而“承”用的是分承明顺法。 “起”“承”看似写景叙事,实际上皆关乎情。而关注它们之间以及它们和主旨的关联,又可以帮助我们准确理解诗意。 承句”在诗中的作用: 1、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缝合传递的作用。 2、为下文铺垫和蓄势,以使“体物写志”更有根基。 好的,我们今天继续昨天的话题,讲“转”。 律诗的转折是在第三联,“颈联”。为什么要叫它颈联呢? 颈子可以仰俯上面,关照下面啊 。而在绝句里面是第三句 ,转句在一首诗里面是很重要的,我们说过,起要如凤头 。不鸣则已,一鸣要惊人,不能流于平淡。而承,要紧跟起句,阴阳协调 ,虚实相间 ,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那么,转呢? 也须转得有精神,有变化,又须与起承相揖让,相揖让怎么讲呢?比如师叔的课好细致。起由远景起承就以当下或者发生的事件,或者近景转就要或抒情或再近景要互相谐和不能挤挤杂杂要创建一个和谐的氛围。不与上面阴阳、远近、虚实相冲突更须如疾雷破山,使观者惊愕。且要灵活,而又不可离题太远,跳跃太大,我们接触过醉酒的人他们一会说这,一会儿又跳到那云山雾罩的,让你思维跟不上,能互相照应方为杰作。他的思维是有的,只是省略句太多我们就转的技巧略说一二。 一:进一层转法 就题目本意,推进一层来转,但仍须与起承关合,以免有突如其来的毛病。 我们举个例子刘方平的《月夜》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起是明起(所谓明起者,为开口即将题面说出,毫无些许做作。)承是总接明承起为虚景,承为实景作者于起、承二句正写题面,故第三句即从“月夜”进一层着笔,转到春天之气候,以触动春愁,这就是进一层转法。又是一句虚的,情为虚,景为实合的时候又来一句“实”正所谓虚而实之,实而虚之也!!!! 二:退一步转法 所谓退一步转法,即就题目本意退一步叙说。我们举司空曙的《江村即事》来看看 罢钓归来(实)不系船(虚), 江村月落(实)正堪眠(虚); 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 这是陪起(先借他种事物,以引出本题来) “纵然”二字有或许如此亦不过如此之意。既能呼应上文的“不系船、正堪眠”,又能照顾下文“只在芦花浅水边”这就是退一步转法的例子。 三:反转法 从题目正面的意义,转为反面之意。我们举韦应物的《淮上喜会梁川故人》来看看: 江汉曾为客,相逢每醉还; 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 欢笑情如旧,萧疏鬓已斑; 何因不归去,淮上对秋山。 这里用的什么起法呢? 暗起者不见题字,而题之本意固在焉。 反起之法,在于不从题目正面说起,而从反面引出本题。这里应该是反起它没有从题目的正面说起,而是说很多年前我们怎样怎样。不说当下,而说从前所以是反起可以说是一反再反起伏跌宕题目本意为喜会故人,而于“欢笑情如旧”中,却感叹年华老去,鬓发斑白,由喜转悲矣。过去的“喜”,分离后的“忧”见面时的“喜”见面后的“愁”“喜”为阳,“忧愁”为阴。所谓阴阳交替尔。我们再举个例子贾至的《春思》: 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李花香; 东风不为吹愁却,春日偏能惹恨长。 这是由眼前之景而起,应为“引起”从视觉转到嗅觉,起承“草青柳黄,有色有香”,是何等乐趣啊! 起承又是由静转动由“阴”转“阳”,可谓阴阳交错、虚虚实实,不止这些呀,而转句忽言有愁,是全反上文之意,谓之反转法 。 四:扩转法 从题目的本意,扩大范围的转法 ,如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本诗的题旨,原在一“忆”字。由“白露明月”转而忆及分散于四方之兄弟,此谓之扩转法。这几种转法就说到这,我们小结一下。 “转”是指结构上的转折,往往体现为由物及人、由景及情、由事及理的思路上的转换。前面铺垫蓄势已足,陡然一转,别开生面,让诗歌顿生波澜。如杜甫《登高》中“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由颔联写景转而抒情尽情抒发自己羁旅漂泊之苦,晚年抱病登台的孤独。关注“转”句,能使我们尽快明了作者思路, 它也是我们体察诗歌主旨的重要线索。元人杨载在谈到绝句的结构安排时说:“大抵起承二句固难,然不过平直叙起为佳,从容承之为是。至如宛转变化工夫,全在第三句,若于此转变得好,则第四句如顺水之舟矣。”“转”,古人也称为“跳转”,就是要尽量使转折之笔荡开,造就波澜,给人“峰回路转”之感。这一“转”避免了诗歌的平直,让诗意一下子鲜活生动起来,同时也转向了诗歌主旨的揭示,所以理解和鉴赏诗歌,抓住“转’’句是关键。今天就学习到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