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奇特症状--伤寒论金匮要略1-编辑过

 longkill 2010-04-10
 妇人少腹满如敦状

    《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第二十》第13条:妇人少腹满如敦状,小便微难而不渴,生后者,此为水与血俱结在血室也,大黄甘遂汤主之。

    ““敦”啊是古人一个祭器,装食物的,“妇人少腹满如敦状”,就象在小腹扣了一个东西似的,象敦的那个样子,祭器的样子,那个满呀,形象就象倒扣的碗似的,当然是没有碗那么大了。

    底下的辨证非常好啊。“小便微难而不渴”,微难不是说小便绝对的大不利,微难也多少有一点,但是呢,不是整个停水,整个停水,水不行,气不化,那人要渴的,这是她不渴,可是有些停水,有些停水也不致于如敦状少腹满那个样子啊。“如果生后者”,要在平时,还不敢说她里头有血呀,她这个生产以后,这恐怕是里头有瘀血了。他用“大黄甘遂汤主之”。她这个血还是少啊,他不用其它的俊烈的祛瘀药物,他搁点阿胶这非常好,祛瘀之中讲育阴之道嘛,这个阿胶虽然是血分药,配合大黄也能祛瘀,但是它这个药主要还是有育阴的作用;那么甘遂在里头主要是下水。他这个辨证啊主要的在这两句话,小便微难,真正小便一点都没有啊,那干脆都是水;又一个是生后者,生以后而小便微难而不渴,那你要考虑到也有血,可是这个血究竟是不太明确,也不是太历害,所以搁了阿胶。这个就很好,但是这个方子是不常用的,临床也很难遇到既有水又有血在这个血室里头,要遇到这个呢,真正有产后少腹满如敦状,小便不是绝对的不利,微难,微微的有一点不利,那么产后肯定既有恶漏不尽,里头又有水,这个辨证都是非常细的了。 

  ---------这是产后血病于先水病于后,大黄甘遂芒硝(大陷胸)这里是大黄甘遂阿胶。
妇人少腹满如敦状,小便微难而不渴,生后者,此为水与血并结在血室也,大黄甘遂汤主之。(十三)
大黄甘遂汤方:
大黄四两 甘遂二两 阿胶二两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顿服之,其血当下。(顿服)

1,原文《伤寒论134条》

太阳病,脉浮而动数,浮则为风、数则为热、动则为痛、数则为虚;头痛、发热、微盗汗出,而反恶寒者,表未解也。医反下之,动数变迟,膈内拒痛,(一云头痛即眩)胃中空虚,客气动膈,短气躁烦,心中懊憹,阳气内陷,心下因硬,则为结胸,大陷胸汤主之。若不结胸,但头汗出,余处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身必发黄。大陷胸汤方二。

大黄(去皮,六两)芒硝(一升)甘遂(一钱匕)

上三味,以水六升,先煮大黄,取二升,去滓;内芒硝,煮一两沸;内甘遂末,温服一升。得快利,止后服。

2,原文《伤寒论 135条》

伤寒六七日,结胸热实,脉沉而紧,心下痛,按之石硬者,大陷胸汤主之。方三。(用前第二方。)

3,原文《伤寒论136条》

伤寒十余日,热结在里,复往来寒热者,与大柴胡汤;但结胸,无大热者,此为水结在胸胁也;但头微汗出者,大陷胸汤主之。方四。(用前第二方。)

大柴胡汤方:

柴胡(半斤)枳实(炙,四枚)生姜(切,五两)黄芩(三两)芍药(三两)半夏(洗,半升)大枣(擘,十二枚)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

温服一升,日三服。一方加大黄二两,若不加,恐不名大柴胡汤。

4,原文《伤寒论137条》

太阳病,重发汗而复下之,不大便五六日,舌上燥而渴,日晡所小有潮热,(一云日晡所发心胸大烦)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近者,大陷胸汤主之。方五。(用前第二方。)

5,原文《伤寒论149条》

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方十五。

半夏(洗,半升)黄芩干姜人参甘草(炙,各三两)黄连(一两)大枣(擘,十二枚)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须大陷胸汤者,方用前第二法。(一方用半夏一升。) 

---------结胸陷胸汤(实痛),次之结肋大柴胡(实痛,范围小些),再次结痞泻心汤(实而不痛有寒热交集)。



   金疮,王不留行散主之(带装疱疹也会有到一次)

    《金匮要略疮痈肠痈浸淫病脉证并治》问曰:寸口脉浮微而涩,然当亡血,若汗出,设不汗者云何?答曰:若身有疮,被刀斧所伤,亡血故也。病金疮,王不留行散主之。 

   “病金疮,就是被刀斧所伤了,那么一般地王不留行散最好使。这就是古人所说的刀伤药了,红伤药,这是个通用的方子。主药是王不留行,王不留行这个药能够化瘀定痛,咱们在肝炎上也常用王不留行啊,也就是它利用这个,能够去瘀血也能够止痛,肝区疼我们常加王不留行就是这个道理。那么外伤也是以它为主药了。蒴藋细叶就是蒴藋叶,细叶就是小叶了。桑东南根皮,就是桑根白皮,用东南这方面的,这是古人的一种看法了,东南为巽位,能去风,其实也不则然,是桑白皮都能够行气去风,都有这个作用。那么他主用王不留是为了行瘀定痛。蒴藋叶和桑白皮也全有行气去瘀的作用,与王不留行搁到一起呢,就是行气去瘀,但是都用的灰,灰反倒能止血了,凡是去瘀药,要是变成灰,不但有化瘀的作用,同时也有止血的作用。所以这三个药都是用的灰,后世的十灰散都是这个意思,都是去瘀的药把它煅成灰,原来的药性还存在,但是止血特别有效。那么其它的药呢,都是佐理之品了,干姜、甘草、川椒温中,用黄芩、芍药去热,凡是外伤,当时都会有些虚热的,厚朴也是行气药了,在一般的刀伤药中做为调理之用。这个药就是一般所说的刀伤药,小点的从外面上就行,大伤就非内服不可。“右 9 味,桑白皮以上三味,烧灰存性”,不但能够行气化淤,而且能够止血。“勿令灰过”,不能把性都烧没有了。“各别杵筛,合之为散,服方寸匕”,主要的作用就在这三味药上,其它的都是调理之品了。“小疮即粉之”,这个疮不是生疮的疮,都指的是金疮,小的刀斧之伤,外面上就行了。“大疮但服之”,外面也可以纷,内里也可以服。“产后也可服”,没有什么问题的,不要看有王不留行血,它变成灰了,止血作用反到加强了。如果风寒,说的是时令,桑东根皮勿取之,和风暖润的时候在取,这是说做药的时候。前三物皆阴干百日,三个药不要炒不要晒,阴干它。唯有伤科的药都这么讲究,内科药就不用这样了。” 

 王不留行散方:
王不留行十分(八月八日采) 蒴藋细叶十分(七日七日采)桑东南根白皮十分(三月三日采) 甘草十八分 川椒三分(除目及闭口,去汗) 黄芩二分 干姜二分 厚朴二分 芍药二分 (烧灰后重,其他为散混合,一次吃3-5克,小刀伤外敷就可)

    远血

    金匮要略·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并治》:“下血,先便后血,此远血也,黄土汤主之。”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主治一·下血》:“便前为近血,便后为远血。”

 

    疟母

   《金匮要略·疟病》:“病疟,以月一日发,当以十五日愈,设不差,当月尽解。如其不差,当云何?师曰:此结为癥瘕,名曰疟母,急治之,宜鳖甲煎丸。

    “古人说的癥瘕疟母,就是摸到左胁下脾肿大了,古人认为这种都是一个癥瘕积聚,所以它给取名叫疟母。其实就是疟疾的后遗症,以疟为母嘛,由疟疾而生的,趁着它未坚固,趁着它将形成,赶紧得治,这是古人的一种看法。

    因为这个脾肿大,不能求急治,它是瘀血,你要是猛攻是不行的,用这种丸药比较好。鳖甲煎丸,看看它的方剂组成,主要的还是用柴胡剂,根据它头一句,疟脉自弦嘛。

    鳖甲煎丸用柴胡,黄芩,人参,半夏,干姜,它就把那个大枣、甘草拿掉了,把生姜换成了干姜了,为什么拿走了甘草、大枣呢,因为甘草这个药它缓药的力量,尤其是攻什么东西,它不用甘草。

    古人认为癥瘕,不外乎两个问题,一是个瘀血,所以这个药,它要去瘀的,一个就是一种痰饮,所以非痰即血,古人这么看。

    这个药以柴胡剂为主,它要治它的疟疾;另外就是行气、祛瘀、下水的药,看这个药全是的,里面有桃仁承气汤,丹皮,又有蟅虫,尤其它主用的是鳖甲,攻坚祛瘀;另外它有一些行气的,厚朴之类;再有下血的,还有解毒的,象蜂巢,它是以毒攻毒,也是为治疟母的关系。药味也多,有二十三味,弄成细末,用烧好的,取锻灶下灰一斗,这个近乎百草霜,与黄土的作用差不多。

    这个药在《千金方》里有稍稍不同,鳖甲不是十二分,而是十二片,分量比较大;还有海藻,海藻也是祛湿祛水的;大戟,它的攻破力量更大一些,不光有葶苈,还有大戟;蟅虫五分,这里也是五分,这个没有多大分别;可是没有鼠妇,赤硝,没有这两个,其它没有什么两样的。

    这个药以前有做的,现在大概武昌汉口有做的,北京也有做过,但把这个方子给减了,所以它就不好使,以前在杭州有做过这个药,挺好使的。我用过这个药,对于治脾肿大,的确有作用,我们治肝炎的脾肿大用过这个药,那时候有成药,现配这个东西很麻烦。

    现在一般用大黄蟅虫丸,也挺好使的。”(编辑过)

 ----药物难配

    悲伤欲哭

   《金匮要略妇人杂病第二十二》:妇人藏躁,喜悲伤欲哭,象如神灵所作,数欠伸,甘麦大枣汤主之。

    “五脏风寒积聚,最后这一段“邪哭使魂魄不安者,血气少也;血气少者属于心,其人则畏,合目欲眠,梦远行而精神离散,魂魄妄行。”

    由于血虚或血少心气虚,才发生这种病,这也就是癫的一种。当然这个应该用补药,尤其要用甘缓,一般说甘以缓急呀。甘草、大枣、小麦,这都是甘性药,而缓其急迫。小麦是补心,补心气,所以这个藏躁指心脏,有的人说是指补阴血说的,错了。

    这个药也常用,也挺有意思,这个妇人悲伤喜哭,可以用这个药,就是小孩子夜间哭得特别厉害,有时候有的人用这个药也起作用。不是虚证可不行,不是虚证吃这个药觉都睡不着。我有这个经验,我有次给人看病就给弄错了,她不虚,可这人精神失常,她当时也是好哭,给她开的这个药,第二天她就找我去了,说:“你给我吃的什么药,我一宿没睡着” 。然后就赶紧换了药,后来给吃的桂枝茯苓丸那种药就对了,她还是实证,所以虚实还是很有关系的。所以藏躁,心脏虚而躁扰不宁,所以这个实证用就坏了,这个要注点意,我那会儿也是没注意就随便开了方子,因为是朋友的爱人,老委屈,我就给开的这个,其实错了。”

 --------任何证哭也好笑也好,都有虚实之分,寒热之辨,阴阳之别,表里之候。

    炙脔

    金匮要略妇人杂病第二十二》:妇人咽中如有炙脔,半夏厚朴汤主之。

   “炙脔,脔就是肉了,就像我们炒肉,有个肉片粘到嗓子上似的,吐也吐不出,咽也咽不下,就像有东西,古人就管这个叫做气梅核气,吐之不出,吞之不下。

这个药里头有厚朴,既用半夏茯苓生姜,小半夏加茯苓,他是下气治饮,治呕嘛,饮而呕用小半夏加茯苓,前面讲过。他这里用厚朴消胀行气,苏叶这个药是个行气的药,大家都知道了,所以既有水也有气。古人说气结,此之谓也,就是觉得气有所结滞,不但在嗓子,在胸、心下都觉得不痛快。

    这在临床上常遇见这个病,这个方子非常好使的。所以后世管它叫做大七气汤,也叫梅核气。这个方子常用的,既去饮它就健胃。胃病有的时候胀满不欲食,我也常用这个半夏厚朴汤,这个半夏厚朴汤配合茯苓饮我常用。因为他是胃虚停饮,停饮胃都是不好,不是大虚衰,就是胃气不怎么好才停饮,所以他这个半夏用的相当重,一升,一升就一小碗。半夏这个药下气助饮治呕,合用茯苓生姜小半夏加茯苓,我们前面讲痰饮篇,你们看一看里面有的。另外搁消胀行气的厚朴,既能够行气也能够去饮。这个病究其因还是痰饮、气结这么两种因素造成的。” 

 --痰饮(半夏生姜茯苓)气结(水气结厚朴,苏叶)

    腰以下冷痛,腹重如带五千钱

    《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肾着之病,其人身体重,腰中冷,如坐水中,形如水状,反不渴,小便自利,饮食如故,病属下焦,身劳汗出(土伤传水,脾到肾伤在经络。),衣里冷湿,久久得之,腰以下冷痛,腹重如带五千钱,甘姜苓朮汤主之。

    古人认为腰属肾,湿痹在腰,故名参着。

    “一般是小便不利,小便不利影响水的代谢的关系,人都渴。那他这个正相反,“反不渴,小便自利”,他与一般的水气病不同,他这个来头不是那么来的,不是由小便不利来的,而小便反到自利,自理就是频数,而且他也不渴。“饮食如故”,它这个病胃里也没有水,病不在胃,所以饮食也如故。“病属下焦”,它这个病纯属在下焦这个地方。

    “腰以下冷痛”,腰以下又冷又痛。“腹重如带五千钱”,这个肚子前边,组织里面都有水气,不光是后腰,沉得就像带五千钱,古人都花铜钱,五千个也不少了,也够沉的了,形容这个沉呐,就象那个样子。

    那么这个呢可以用甘姜苓朮汤这四味药来主之,这个方剂治这个病确实有效,在临床上这个病常遇到,有人说腰痛,你好好问,他腰较凉吧?四肢沉吗?假设有这个情况用这个药准好使,这个我在临床上就遇到多少次。所以治腰痛也没有靠一个方剂来治的,就是辨证,中医就这么一个问题,它是这个方子的适应证。

    这个方子很好使,它是甘草、干姜加上白朮、茯苓。现在我们搁苍术啊,这个白术我用着不如苍术。甘草、干姜是温中去寒的,同时这个药也治小便数,咱们讲那个肺痿,肺中冷,那个病有遗尿,小便失禁,它这个小便数也是这个样子,由于身上有冷湿,小便也打算排出去但排不出去,虽然小便挺多,但病还是治不了,所以古人用这个方子行了,一方面苓术排除水气,同时用甘草、干姜温中祛寒,这几味药协力到一起就对肾着这个的病。这个方子平时用的机会不少,如果血虚,你用这个甘姜苓朮汤再配合当归芍药什么这个机会也有呀,既有这个病,同时觉得有贫血的情况,也可以合着用,这我都用过。”

 
---------甘草干姜的上虚寒不制下,产生小便数(脾胃直下三焦肾膀胱),遗尿情况。四肢冷(心,脾,胃三这都可以引起)
 29、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汤,欲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烦燥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若胃气不和,谵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若重发汗,复加烧针者,四逆汤主之。

    《金匮要略-肺痿》第5条:肺痿吐涎沫而不咳者,其人不渴,必遗尿,小便数,所以然者,以上虚不能制下故也。此为肺中冷,必眩,多涎唾,甘草干姜汤以温之。若服汤已渴者,属消渴。

     肾着之病,其人身体重,腰中冷,如坐水中,形如水状,反不渴,小便自利,饮食如故,病属下焦,身劳汗出,衣里冷湿,久久得之,腰以下冷痛,腹重如带五千钱,甘姜苓朮汤主之。

    377 条:呕而脉弱,小便复利,身有微热见厥者难治。四逆汤主之。

   “这人呕啊不是一般的呕了,这个呕,小便复利,上呕吐,下溲数,这是一个虚脱的样子,不是一般水饮的那个呕,所以他这个证候所现的也不一样,呕而小便复利。这个虚脱样子,所以他底下说的“难治”。这些证状啊他是起矛盾,要是一般水饮那种呕呢,他小便不应该利,那么真正虚寒,也不应该有热,这个有热都是围堵之证。虚寒内盛,那么有点阳气它浮于外,这是最不好了,所以最难治的一个病,也只有用四逆汤,温中救逆这一法。咱们现在这个见着脉微肢厥啊,就是人参、独参汤,这害人透了。这个寒性药一点也不能用,这个人参是微寒呢,那你哪能用,就得是温中,恢复这个胃的机能,胃气一败就死了,你恢复一分胃气,就能够保持一分的这个生命。那么吃这个药呢,他这个脉弱、厥,恢复,那个呕吐,溲数自然就好了。否则是没有其他的法子,所以搁个难治,还搁个四逆汤主之。这个要用普通治呕的套方啊,那非死不可,那头前那小半夏汤这可不行的。”

    (以上四条,小便利,小便数,遗尿,失溲,道理基本一样,即”上虚不能制下”,用甘草干姜汤基方)

147 条: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

 (本条之小便不利,气上冲;误治后津液虚。这些都可以理解。但是本方中实际也含有甘草干姜汤,却没有小便数,而刚好相反,是小便不利,也不呕,这点胡希恕没论此方中的甘草干姜组合。不明白)
这个是津液已经亏缺,所以有栝楼牡蛎散加入。(去渴补津液,不用党参大枣者病发肝脾)
柴胡半斤,桂枝(去皮)三两,干姜二两,栝楼根四两,黄芩三两,牡蛎(熬)三两,甘草(炙)二两。小便数还有虚热的原因,如肾气丸。
以水1.2升,煮取600毫升,去滓,再煎取300毫升,温服150毫升,日二服。初服微烦,复服汗出便愈。
 小便数或者下利也可以是上虚不制下。(在脾土,这里用到甘草干姜,不用白术。白术在此是反的作用。虽然都是温药)这还包括小青龙的水饮之咳嗽。
但呈现微结。汗、下、邪热皆伤津液,津液不下,故小便不利;津液虚少、热伤津致燥,故渴而不呕。气冲于上,故但头汗出。往来寒热,为邪还在半表半里。心烦,为上有热。这里的微结,是针对大陷胸汤证说的,即是说此结轻微,与大陷胸汤证结如石硬为阳明证者显异。此即由半表半里阳证转为
去人参、大枣、半夏、生姜,加栝楼根、桂枝、干姜、牡蛎而成。桂枝去冲气头汗,干姜甘草去胸下水痞蒸发上肺。因为津液亏,虽然水饮在胸,依然没有出现大便很稀或者下利严重的情况。小便也少。当然说明它也可以用于小便多,大便稀,胸水热结。 痰水热结是小陷胸了。半夏黄连栝楼实。

2

柴胡桂枝干姜汤面面观

半表半里阴证,呈上热下寒的柴胡桂枝干姜汤的方证。《金匮要略·疟病》附方(三):“柴胡桂姜汤方治疟寒多,微有热,或但寒不热,服一剂如神效。”疟病是往来寒热为特点的疾病,柴胡桂枝干姜汤适应于寒多热少,或但寒不热之疟疾,说明该方重在温下祛寒。有关仲景对本条的论述,
 
 
    背寒如掌大   ---(甘草干姜类都会有此现象,要让水上肺,然后去肾,不能让水直下) 
169 条:伤寒,无大热,口燥渴,心烦,背微恶寒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背微恶寒,它胃要有热啊,当胃的这个部位,它也微恶寒,所以后背当胃的部位它恶寒,这是一个辨证常有的情况,如果胃有停水,背恶寒,背寒冷如掌大,如果有热呢,外边特别热,它也感觉外边风来袭,它外边也恶寒,一有热它口要燥渴,有寒口中和,所以我们后头要讲的,这个有寒,所以这个也好辨,但这个地方就要注意,这个当然也用白虎汤加人参主之,它渴嘛。”

    “夫心下有留饮,其人背寒冷如掌大。心下有留饮就是胃,这“留饮者”就是饮留而不去的意思,换言之就是胃里有水。水性寒,当胃的部位在他背后,较寒冷,这是自觉症,如掌大那么一块,是如掌大。上面说的五脏有水,也是各有症侯的,这个呢说水留在哪,哪就有症侯,如留在胃,其人背寒冷如掌大(就是胃的位置与大小)。”

    “这肾着是照部位说的,这个腰是肾的部位,与肾没有关系,你们看这个经文就知道了。所谓“肾着之病,其人身体重”,身体重就是组织里有湿,组织里有水分,他就身子沉。“腰中冷”,他这个地方在哪呢?在腰,所以在腰这个地方冷,水啊性寒这是肯定的了,所以水

在胃,当背部寒,背寒如掌大,就像巴掌那么大,背寒都是胃中有停水。腰冷呢,这在这块有停水,所以说“腰中冷”,湿水之气都在这里。“如坐水中”,冷那个样子就像坐在水那种情况,水指冷水说的。”

 

恶闻食臭

   金匮要略-百合狐惑病》:狐惑之为病,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蚀于喉为惑,蚀于阴为狐,不欲饮食,恶闻食臭,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蚀于上部则声嘎(嘎就是嗓音变了,声音沙哑),甘草泻心汤主之。

    “古人有多种说法:一般都说是“疳”,就是病字头里搁一个甘字,就是小孩子最好得的,烧牙花子,小儿的牙疳,甚至于穿腮。古人认为这是虫子,疳嘛。

     狐惑病蚀于上的这一部分,用甘草泻心汤主之。这个方子很好使,我有试验。我遇到一个女病人,上面一点儿不错,开始的时候象重感,在我来前门外住的时候,我就给它吃甘草泻心汤,吃完就好了,她是开始得病的。我们以后,现在临床遇到的口腔溃疡,用这个方子也好使。有时候偏于有热的,口咽较干,可以加石膏;有时候烦得厉害,可以加生地。大概我用这种方法治这种病,还没遇见过不好的。甘草泻心汤,在《伤寒论》里头是胃生疾患,

    蚀于下部则咽干,苦参汤洗之。蚀于下部不影响声音,但总而言之它是热,有炎症,炎症有热就上炎,嗓子要较干的,这个病用苦参汤洗之。这个我也试验过,尤其女同志好有这个病,苦参汤确是个好使。苦参有杀菌的作用,消炎杀茵,也能够治虫子,所以拿它熏洗挺好使。要是再内服药,还是好的。”

 

 目赤如鸠眼 目四眦黑

    金匮要略-百合狐惑病》:病者脉数,无热微烦,默默但欲卧,汗出,初得之三四日,目赤如鸠眼;七八日,目四眦黑。若能食者,脓已成也,赤小豆当归散主之。

    “脉数就是有热了,但是又无热而微烦,所以这个热不是感冒那种热,是一种疮热,在内,催得人发烦。眼睛是红的,鸠眼是红的,四个眼角要发黑了,是化脓的反应了,这个血液开始充血的时候就是红,血化成脓了,它就要变成黑的了。无论哪个地方有疮疡,都是要发热的,能吃说明有热,有热说明这个脓到火候了,脓已成了。

    这个用赤小豆当归散主之。赤小豆这个药,也是排痈脓的药物,这个药很好,所以我们在治泌尿系感染,有病人如果溃疡稍微厉害一点儿的,加点赤小豆,就好使,同时也去热。眼睛箕角的痈脓它能治,旁处的痈脓也能治了。所以读书不要局限,这两药所起的作用,哪儿有痈脓用它都可以的。只是症候得对头,不对头不行。只是有痈脓的事实,没有其他的症候合乎赤小豆当归散是没有用的。” 

 -------薏苡附子败酱散。不见黑眼圈。赤豆当归散方:
赤小豆三升(浸,令芽出,曝干)  当归
上二味,杵为散,浆水服方寸匕,日三服。

2,原文〈金匮要略惊悸吐衄下血胸满淤血病〉

下血,先血后便,此近血也,赤小豆当归散主之。[方见狐惑中。](十六)

肠痈之为病,其身甲错,腹皮急,按之濡,如肿状,腹无积聚,身无热,脉数,此为腹内有痈脓,薏苡附子败酱散主之。
薏苡附子败酱散方
薏苡六十分 附子二分 败酱五分
右三味,杵末,取方寸匕,以水二升,煎减半,顿服。(小便当下)

面赤斑斑如锦文  面目青,身痛如被杖

    阳毒之为病,面赤斑斑如锦文,咽喉痛,唾脓血。五日可治,七日不可治,升麻鳖甲汤主之。阴毒之为病,面目青,身痛如被杖,咽喉痛。五日可治,七日不可治,升麻鳖甲汤去雄黄、蜀椒主之

 

 

 面赤,目赤 背反张

     病者,身热足寒,颈项强急,恶寒,时头热,面赤,目赤,独头动摇,卒口噤,背反张者,痉病也。

     头热面赤目赤,往上冲嘛,热也往上冲,津液也是这样。刚痉是以葛根汤证出现刚痉这个脉紧如弦,葛根汗之后,其脉如蛇,这个脉不是下溜直了蛇走是弯曲的,如蛇形状的样子,说明这个痉也好了。还是紧而弦,反伏弦者,但脉变沉了,这个伏而沉,伏即是沉的厉害,推脉道才能摸得到,这个病由表入里,更深了,这个痉也是不好的,所以反伏弦者,是不好的样子。

    葛根的肌不和跟柔痉肌不和是两种,那种肌不和是由于组织枯燥,而有热;这个热是有的,由于水气太多,湿热这么两种东西,也能使得肌肉不和,而发生痉挛,这刚痉是这么一种情况。
========葛根(湿热过多而胀到僵硬,水气上冲,引血上行,咳嗽,稀痰)

    太阳病, 其证备,身体强,几几然,脉反沉迟,此为痉,栝蒌桂枝汤主之。

    这说的是柔痉,但是太阳病的脉浮,那柔痉呢?前头讲是脉沉细,细也是不足,迟也是不足,痉的时候,脉弱更不能往外来,所以脉沉,或者微或者细,这都说明柔痉的脉。这里还是用桂枝汤,但是由于痉是有热而津液枯燥,所以才加栝蒌根。这栝蒌根是苦寒、解渴、润燥。

    破伤风这个就说是痉病。”(编辑过)---------所谓风药发汗也,解肌脾胃。

 

面色青黄

    153  条:太阳病,医发汗,遂发热恶寒,因复下之,心下痞,表里惧虚,阴阳气并竭,无阳则阴独,

复加烧针,因胸烦,面色青黄,肤闰者,难治;今色微黄,手足温者,易愈。

    “面色青黄,青黄,咱们说黄中搀杂铁青色了,那古人说是木来克土了,其实他就是光色无泽呀,黄而不润,暗中有青,这叫青黄。”

卧不着席

    痉为病,胸满口噤,卧不着席,脚挛急,必齘齿,可与大承气汤。

“没有表证,你不能再发汗,这就是辨证。有表证可发汗,无汗者用麻黄剂,有汗者用桂枝剂,没有表证,干脆不能发汗。这个壅是由里头壅的,不是表不解气往上壅,它是热壅于上,这是阳明病,热自里以上壅,所以胸满破伤风可常见到这个。可以用大承气汤,主之是肯定的,可与是有商量余地,也可以大承气汤,也可以调胃承气汤,以当时的情况斟酌,看热的程度,湿的程度怎么样,以斟酌用药,但非下不可,下以救阴嘛,救津液。”

    “非热者不痉,所以这个痉,三阳经有,三阴经不会有。少阳病也能有,我就治过,我给我小孙女,就是用小柴胡加石膏治的,也有,他在这就是不全面说了,举一隅而反三隅,反正是热,其证候现出来,用什么药就对了。”

 

小便不利, 大便反快

    太阳病,关节疼痛而烦,脉沉而细者,此名湿痹。湿痹之候,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但当利其小便。(寒湿流于大便,小便反不数)

    “这个湿痹,它有一个确候,就由于小便不利,水不得下通,在组织里头停滞水分就是湿。大便反快,由于小便不通,大便起代偿作用,多少的大便有些溏,在中医说的是水谷不别呀,大便反到快,快就是溏泻的意思。那这个治疗呢?但利其小便,这一段也与伤寒论有关系,这一段是寒湿在里的病,附子汤、真武汤全是这种东西。小便不利,大便稍溏薄,那这个治疗不要发汗,不要看说个太阳病,那就误事了,他让你比较,太阳病身疼痛,它这个身疼痛不是,他提出来是对照。但利小便,这不是治太阳病的法子了,那什么是利小便治寒湿的法子呢?那是附子汤,或者真武汤。”

    附“太阳病,手足寒,身疼痛,骨节疼,脉沉者,附子汤主之。这是在伤寒论少阴篇。还有少阴病,二三日不已,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那也是身疼痛,也是水,是真武汤。”

 湿家身烦疼,可与麻黄加术汤发其汗为宜,慎不可以火攻之。
麻黄加术汤方:
麻黄三两(去节) 桂枝二两(去皮) 甘草一两(炙) 杏仁七十个(去皮尖) 白术四两 上五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覆取微似汗。
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名风湿。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也,可与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
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方: 麻黄(去节)半两(汤泡) 甘草一两(炙) 薏苡仁半两 杏仁十个(去皮尖,炒)
上剉麻豆大,每服四钱匕,水盏半,煮八分,去滓,温服。有微汗,避风。
 
--薏米可去水热可知了。可以见脉数有时候无身热。 血热必见身热。

欲自利,利反快  机转

    病者脉伏,其人欲自利,利反快,虽利,心下续坚满,此为留饮欲去故也,甘遂半夏汤主之。

    “虽然下利,反到畅快,不苦于下利,也就是说这个人脉伏、下利,但下利他高兴,一下利他感觉舒服。“欲去故也”,这块有留饮不去,所以这个病的机转上看出这个问题,在人的身体的本能上打算把他驱逐出去,所以下利,但是自然良能他达不到,虽然下利了还是那个满法,就是欲去而不能自去,就这个道理,这个挺好,所以怎么样呢?所以干脆下水,他用这个甘遂半夏汤主之。”

 ----凡身体欲去做的,可以顺势做之。

 

痛引少腹,入阴筋

    167 条:病胁下素有痞,连在脐旁(引脾),痛引少腹(引肾),入阴筋者(引肝),此名脏结。

    痞胁下素有痞,这个痞就是痞块,这个不是大黄黄连泻心汤心下痞那个痞。两侧它是肝脾的部位,

那么胰腺也在左边,也是胁下,这个我们看得象它指的肝癌,或者是胰腺癌这类东西。它不是马上得的,不是由于吃泻药马上就得的。痛引少腹,甚至于下入阴筋,筋经就是指的前阴了。见古人是对这个痞也是没办法。(编辑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