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需要“底气”支撑的教育(文/石卿) - 石卿的日志 - 网易博客

 锦绣365 2010-05-15

需要“底气”支撑的教育(文/石卿)

教育扎记 2009-08-27 14:03:53 阅读113 评论60 字号:

       如何教育好我们的下一代,这是全社会关心的话题。
       日前,教育部出台的《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中,第十六条是这样表述的:“班主任在日常教育教学管理中,有采取适当方式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的权力”。
       我们正面去理解《规定》的初衷是,在强调尊重学生、维护学生权利的今天,一些地方和学校也出现了教师特别是班主任教师不敢管学生、不敢批评教育学生、放任学生的现象。《规定》保证和维护了班主任教育学生的合法权利,使班主任在教育学生过程中,在坚持正面教育为主的同时,不再缩手缩脚,可以适当采取批评等方式教育和管理学生。
       目前在中小学校里,教师在批评学生之前需要“三思而后行”,主要有三大原因: 一是在“赏识教育”之下,孩子听不得一点点批评教育;二是家长对学校教育工作的过度干预;三是一旦教师与家长就学校的教育方式发生分歧,教师往往处于没有“底气”的弱势地位。
        教育从来就是一门高深的科学,也是一门奥妙的艺术。现在的孩子多是独生子女,因为溺爱,一些家长对教师们的批评心存抵触情绪。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不同的学生都应该有不同的教育批评方法。班主任即使行使正当的批评教育权利,也应当具有科学的精神、灵活的手段,因为世界上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学生。采取适当的方式批评教育学生,每个班主任的理解和实施是有差别的,不过用“艺术”去行使“权利”,也许更能体现教育的有效性。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教师批评教育学生,就如作者写文章、营业员售货物一样,是工作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学生的行为欠妥,教师自然要批评,否则就谈不上“老师”、“教育”这几个词了。即便是家长、邻居、交警、单位领导,当行为人“失礼”时,也会说上两句。这种“隐权利”,有些情况下表现为一种职业需要,抑或表现为一种警示和规劝,这些都是在正义与道德的支配下的行为,是维护公平与秩序的善良风俗。
       从这一角度看,“中小学班主任有权批评学生”的这一规定,也确实是长了教师特别是班主任教育学生的“底气”。

                                                                       2009.8.27  14:05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