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笠一直把“为领袖分忧”当作自己的职责,于是亲自上阵,一方面召集张国焘等与军统有关的参政员开会,商量办法,分配任务,另一方面则拿出大笔经费,安排大批美女,用钱色来打通关节和收买有关人士。
张国焘也想有所作为,可是他的名声太臭。首先是中共代表团对蒋介石提名中共叛徒为参政员表示强烈不满。毛泽东指示在重庆的周恩来同国民党进行交涉,其原则是:如果国民党愿意继续维持国共合作,就请自动撤销张国焘参政员的资格,否则,中共代表团将拒绝参加会议。周恩来致函国民党代表张冲,提出不同意张国焘、叶青出席国民参政会,并请他将中共的态度转知国民参政会秘书长王世和。由于蒋介石的坚持,张国焘仍然参加了于1941年3月召开的第二届国民参政会。其次是各界人士都耻于与张国焘为伍,对他不约而同地采取“敬而远之”的策略。国民参政会的活动多以党派为主。他被共产党开除了党籍,羞见故人,看见了中共参政员就避开,不可能与他们一起活动;他与青年党、民社党素无关系,掺和不进去;他只能列入无党派人士之列,而无党派人士均为社会贤达或各界名流,特别讲究名节,连招呼都不肯跟他打。
由于处境孤立、说话没有人听,张国焘心生怯意,一改过去无会不到、无到不言、无言不厉的活跃作风,变得瞻前顾后。国民党之所以坚持派他以无党派人士与会,就是希望他以民意代表的超然身份,在政坛上充当一门攻击中共的大炮,但是,他却言欲说而嗫嚅,足欲行而踟蹰,采取了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姿态。
张国焘连任第二、三、四届国民参政会议员,每次都形单影只,不能完成国民党交付的任务,气得蒋介石大骂自己“瞎了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