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针灸著作列表-维基百科

 miqi05 2010-07-24

针灸各家著作从属于针灸学,旨在对东汉之后、民国之前相关针灸文献进行系统研究,为针灸学的现代发展提供经验积累和创新思路。

这门学科研究的文献包括但不限于以下著作: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针灸甲乙经》、《肘后方》、《明堂孔穴针灸治要》;隋唐时期的《黄帝内经明堂类成》、《千金方》 、《外台秘要》;宋金元时期的《太平圣惠方》、《铜人腧穴针灸图经》、《灸膏肓俞穴法》、《扁鹊心书》、《针灸资生经》、《流注指微赋》(《子午流注针经》)、《针经指南》、《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十四经发挥》;明代的《神应经》等席弘学派著作、《针灸聚英》、《针灸问对》及《针灸大成》等。

有学者将此类文献研究命名为《各家针灸学说》[1],这一称谓未被广泛接受,盖因诸家的针灸理论大多未成系统,尚不能称之为“学说”。

目录

 [隐藏]

[编辑]南北朝

历史背景

1. 年号与相关医家、医事

朝代帝号年号相关医家、医事
东汉汉献帝建安皇甫谧生于建安20年
魏元帝景元葛洪一说生于景元二年
西晋晋武帝太康葛洪一说生于太康二年
皇甫谧卒于太康三年,《针灸甲乙经》于此年刊行
晋惠帝太安葛洪于太安二年赐爵关内侯
东晋晋元帝建武葛洪返故乡
晋成帝咸康葛洪咸康七年卒。
南朝宋宋文帝元嘉元嘉20年(公元443年),太医令秦承祖奏请设置医学,以广教授,此为中国国家正式医学教育之始
宋孝武帝孝建陶弘景生于孝建三年
南朝齐齐武帝永明陶弘景于永明十年(公元492年)隐居山中
南朝梁梁武帝大同陶弘景卒于大同二年

[编辑]皇甫谧与《针灸甲乙经

  • 查考皇甫谧的生平及相关著作,用学者或者文史学家来描述皇甫谧可能更符合他的本来面目,但他的医学文献分类辑本《针灸甲乙经》却使他更以医学成就而知名。

  • 据《晋书·皇甫谧》,皇甫谧患风痹,半身麻木,右脚偏小,达十九年,又服寒食散,而性与之忤,痛苦不堪,曾欲自杀,叔母谏之而止。 在《针灸甲乙经·序》中, 皇甫谧提及他在甘露年间“病风,加苦聋”,其后撰集《针经》、《素问》及《明堂孔穴针灸治要》,写成《针灸甲乙经》。

  • 《针灸甲乙经》是现存最早的针灸专著,该书理论充实,内容实用,使针灸理论系统化,但这并不是皇甫谧的最大贡献。因为该书的理论均辑自上述《针经》等三本著作,皇甫谧述而未作,未在理论方面有实际贡献。皇甫谧对针灸的贡献,更多的在于文献学方面。《针灸甲乙经》辑选了《内经》的部分原文,可视为《内经》最早的分类辑本,供校订《内经》参考;此外,它保留了最早的经穴专书——《明堂孔穴针灸治要》的原文,为研究和辑复古明堂提供文献依据,这是《甲乙经》一书的最大价值,也是皇甫谧对针灸的最大贡献。

  • 《针灸甲乙经·序》中提出《黄帝内经》由《针经》(即《灵枢》)和《素问》组成,这一观点通行至今。有学者对此观点持反对意见[2],认为除了医学理论方面的考据可以否定这一说法之外,皇甫谧的其他著作,如史学方面的《帝王世纪》等,也存在着妄引杂史的问题,故对皇甫谧提出的观点,有必要存疑。也有学者认为根据现有文献,皇甫谧的观点尚无法推翻[3]

本书以线布穴的排列穴位法是很具特色的。它从头、面、胸、背部等体表部位划几根线来分布穴位,如头直鼻中入发际一寸,循督脉却行至风府凡八穴:上星、囟会、前顶、百会、后顶、强间、脑户、风府,背自第一椎循督脉下行至脊骶凡十一穴,大椎、陶道、身柱、神道、至阳、筋缩、脊中、悬枢、命门、腰俞、长强,胸自天突循任脉下行至中庭凡七穴,天突、璇玑、华盖、紫宫、玉堂、膻中、中庭;胸自鸠尾循任脉下行至会阴凡十五穴:鸠尾、巨阙、上脘、中脘、建里、下脘、脐中、水分;阴交、气海、石门、关元、中极、曲骨、会阴。这样的布穴既方便又准确,后人每每沿从之。孙思邈在《千金要方·针灸》中说:“旧明堂图年代久远,传写错误,不足指南,今一依甄权等新撰为定云耳”。而甄权的取穴排列,悉宗《针灸甲乙经》,足见皇甫氏的这种以线布穴法,对后世针灸学所起的重大影响。 《针灸甲乙经》是我过针灸学得以发扬的重要基础,唐代孙思邈的《千金方》中有关针灸的部分、宋代王惟一的《铜人腧穴针灸图》、明代杨继洲的《针灸大全》、及清代出版的《针灸集成》都是以《针灸甲乙经》为本。

《甲乙经》内容提要

《甲乙经》共十二卷,分为基础理论(1~6卷)和临床治疗(7~12卷)两部分

1、基础理论部分: 卷一 基础理论 来源于《素问》、《针经》、《难经》; 卷二 经络理论 来源于《素问》、《针经》、《难经》; 卷三 腧穴理论 来源于《明堂孔穴》; 卷四 脉诊 来源于《素问》、《针经》; 卷五 针道 除“针刺禁忌”中有部分《明堂》文外余皆出自《素问》、《针经》; 卷六 病机 来源于《素问》、《针经》。

2、临床治疗部分: 卷七~十二 治疗 病机 出自《素问》、《针经》; 主治 多出自《明堂孔穴》。

《针灸甲乙经·序》的文献价值 不少人认为《序》只是将作者编书的目的和全书的主要内容概括一下而已,这样可以方便读者们了解全书的内容和宗旨,这个也确实是《序》的主要用处。《针灸甲乙经》是现存最早的针灸学专著,它的序不仅具有上述的功能,更具有文献价值。

文章开头,皇甫谧列举了许多著名医家,这些人名为现代人对古代医学的研究和记录提供了线索。文章中的两则医案,不仅是对医生的治病经验的补充,而且也能提示人们,在遥远的古代疾病的主要类型和症状,预后,以及发病机理,对研究古代人的生活起了很好的提示作用。文中提及的“眉落”之病,现代医学上没有确切的疾病与它相对应。有学者分析,认为此病为麻风病,因麻风的症状之一,即是眉毛脱落[2]。但此处的“眉落”是作者的记载缺乏真实性,还是当时的病在现代已经消失了,值得进一步仔细考证。

《序》中作者还提到了不少古医书名及其卷数,如《汤液》数十卷、《黄帝内经》十八卷、《仓公传》、《明堂孔穴针灸治要》等”[4],还有《易》中的一些文字记载。现今,《汤液》和《明堂孔穴针灸治要》已经失传,人们只能从其他书籍中去寻找它的只言片语,从而推测原书的全貌,从而来了解古人对生活的态度和追求。《序》的记载和描写,为人们提供了研究线索,有重要的文献价值。同时《甲乙经》选录了《内经》中的部分内容 可以视为《内经》的最早分类辑本。

在文章的最后,作者提出“其本论,其文有理,虽不切于近事,不甚删也”[4]则是文献的删减原则,对于现代文献工作的整理也有参考意义。 古代医学著作中的序除了具有文献价值外,我们也注意到在读序的时候常常会受前人高尚医德的熏陶,佩服他们为拯救人民的疾苦,衣带渐宽终不悔,从青衿之岁,到白首之年,无一日不刻苦学习的精神。从序跋中也可获知,前人著书动机并非为求不朽,而是热爱医学,立志医学,造福人民。我们可以从中获得启示和心灵的洗礼。

[编辑]葛洪肘后方》与针灸

  • 葛洪生于江南士族,受道教的影响深刻,是改造道教的主要宗教人物;同时他还坚持儒家名教纲常思想,如他认为“欲求仙者,要当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若德行不修,而但务方术,皆不得长生也”[5]。可以认为,葛洪是儒道合一的宗教理论家,他的思想以神仙养生为主,儒术应世为外。

  • 葛洪兴趣广泛,于文学、历史、哲学、生物、地理、天文等均有著述,在炼丹和医学方面,贡献更大,是位从事化学实验和医疗活动的医学家。

  • 据《肘后备急方·序》,葛洪先完成了《玉函方》;后见当时有各类《备急》症状不明,又多用贵重药,非“贫家野居所能立办”,故以“易得之药”“兼之以灸”为主要方法,以“凡人览之,可了其所用”为宗旨,而采《玉函方》要约,写成《肘后救卒》三卷。“肘后”,指衣袖中肘所抵之处。古人衣袖宽大,常于此处放置一些随身常用物品。以“肘后”命名,可知本书之意为令人随身携带,便于救治急症。

  • 《肘后备急方》的特点是简、便、验。这本书选方切合实用,疗法简便易行,疗效可靠。就针灸而言,此书倡用灸法,而不用针刺;写明位置,不标穴名;只重验方,不以名医字号为重。它以灸法救急、以灸补阳并最早运用了隔物灸。这些特点,都符合葛洪在本书序言中提到的”凡人览之,可了其所用“的宗旨[6]

  • 葛洪倡用灸法,除方便普通百姓应用之外,也有可能是受他妻子鲍姑的影响。葛洪曾从南海太守鲍玄学习丹术,“玄亦内学,逆占将来,见洪深重之”,以女鲍姑妻洪。鲍姑,喜医,长于灸法,一生行医采药,以井泉及红艾为医方,活人无数;尤善治赘疣,效如桴鼓。今越秀山麓有鲍姑殿及鲍姑井。

  • 现在流传的《肘后备急方》中,有针刺、有穴名、也有名医字号,这些与葛洪所述不符之处,应该均为陶弘景所加。陶弘景是南朝时江南人,幼时读葛洪神仙论,便有养生之志。他于约500年时增补《肘后备急方》成《肘后百一方》,所增加的内容因年代久远,朱墨相混,故与葛洪原文无从分别。

[编辑]明堂孔穴》的沿革

《明堂孔穴》,全称《明堂孔穴针灸治要》,又称《黄帝明堂经》,是最早的经穴专书。

《明堂孔穴》成书年代据考证上限在《汉书》之后,下限则在汉殇帝延平元年——公元106年前。

汉魏时期的医家认为医生必须熟悉《明堂孔穴》;在晋代,皇甫谧将《明堂孔穴》与《针经》《素问》三书合编成《针灸甲乙经》。

六朝时,据《隋书·经籍志》,《明堂孔穴》有了多种不同名称和卷数的传本,如《明堂流注》六卷、《明堂蛤蟆图》一卷、《明堂孔穴图》三卷、《神农名堂图》一卷、《黄帝十二经脉名堂五脏人图》一卷、《黄帝明堂偃人图》十二卷等。

隋唐为《明堂》学术的鼎盛时期。《明堂》一书被指定为政府法定的“针生”医学教材之一。([7])。《旧唐书·经籍志》和《唐书·艺文志》均载有“明堂经脉类”,此时杨上善、杨玄操、甄权等名家均修订《明堂》重新修订,并加注释:杨上善撰著《黄帝内经明堂类成》、甄权修订了《明堂人形图》、杨玄操撰注《黄帝明堂经》。日本、朝鲜等国也在同期的医学法令中将《明堂》列为医学的必习课之一。

宋代官修的《太平圣惠方》也曾提及《明堂孔穴》并将其与《素问》、《针经》、《甲乙经》并列为医家必读书。 北宋天圣年间,王惟一等医官编撰《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此书开始取代《明堂》,《明堂》就此在国内失传。


今人黄龙祥以医统正脉本《针灸甲乙经》为主本,参考《外台秘要》、《千金要方》、《千金翼方》、王冰注《素问》、《圣济总录》等书,辑校成《黄帝明堂经》,可供参考[8]

[编辑]隋唐

历史背景

年号与相关医家、医事

朝代帝号年号相关医家、医事
隋文帝开皇孙思邈生于开皇元年
隋炀帝大业杨上善大业中为太医侍御
唐高宗永徽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成书于永徽二年
永淳孙思邈卒于永淳二年
唐玄宗天宝王焘《外台秘要》成书于天宝十一年

[编辑]杨上善与《黄帝内经明堂

杨上善,唐初的医家和著作家,医技精湛,学识广博。 杨上善著作,据《旧唐书-经籍志》和《新唐书-艺文志》所载,医书有《黄帝内经太素》三十卷及《黄帝内经明堂类成》十三卷。 《黄帝内经明堂》的原写本藏于日本仁和寺灵宝馆,先后有两种抄本:一为永仁四年抄本;一位永德三年照前本摹写。二本参合校读可接近原貌。现存《黄帝内经太素》杨上善注多次引证《明堂》,可知杨氏于注《太素》之前先完成《明堂》注。《太素》注中涉及十四经穴有115穴、375条。从有关引文可以了解《内经明堂》基本内容。 《黄帝内经明堂》共13卷。即十二经脉各一卷,奇经八脉合一卷,现仅存首卷,包括自序和手太阴经穴。 从手太阴卷所载内容可推知其余各经的体例:卷首为总论:论述经脉所属脏腑的病理生理及经脉的循行,内容采自《内》、《难》;此后为本经所属穴位,包括名称、位置及主治。内容采自《明堂》。其中三焦、心包和任、督脉的总论内容因与各经体例不同,较难推知原貌。 从残卷内容可看出,《黄帝内经明堂》中,腧穴排列按经脉气血流注的顺序,使腧穴理论与经脉理论更有机地结合起来;腧穴内容包括五行五腧所属、部位、刺灸法(留针时间、施灸壮数、误刺、误灸)及穴名、穴性的解释等。

[编辑]孙思邈千金方》与针灸

孙思邈,京兆华原人,唐代著名医家。幼年聪明好学,“七岁就学,日诵千余言,弱冠善谈老庄及百家之说,兼好释典”。孙思邈自述“十有八而志学于医”,对医学有较深的研究。诸帝屡次征召,皆辞而不就,而致力于医学研究。其主要著作有《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学术贡献有:完善了经穴理论,鉴于“去圣久远,学徒蒙昧,孔穴出入,莫测经源,挤危扶弱,临事多惑”,着手进行校勘;经穴排列同《甲乙经》,分仰、俯、及背排列,又有十二经五输穴流注;书中还提及十二经脉用五色绘制,奇经八脉用绿色绘制;在穴位定位上,在《内经》骨度法的基础上,首先提出了指寸法,如一寸、一夫法,为临床不少定位取穴带来了方便;孙思邈还补充了经外奇穴,命名了一些有些文献仅有部位无穴名的腧穴,他还首次记载了膏肓俞的取穴定位、治疗范围和效果,并把它归为经外奇穴,到宋代才归到膀胱经;另有“阿是穴”,其名做早见于《千金》,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在刺灸理论中,介绍了锋针、毫针、大针、火针、白针、温针、燔针等多种针具及刺法,如补泻法 “重则为补,轻则为泻”及“欲补从卯南,欲泻从酉北”等。并有临证要求、主治病证、疗程、禁忌等阐述,并记录了大量针灸处方。

[编辑]王焘外台秘要》与针灸

王焘(约670~755),郿县(今陕西眉县)人,唐代著名医学家,宰相王圭之曾孙。 王焘自述幼年多病,长大后爱好医术。他做过徐州司马,其时因母亲患病,亲自侍奉汤药,终年不懈,还多次和不少高明的医家交往,由此而通晓医术。王焘“七登南宫,再拜东掖,便繁台阁二十余载”,在朝中做管多年,长期管理弘文管,故有机会阅读大量医学书籍并掌握众多秘要资料,为编写《外台秘要》打下了基础。 《新唐书-艺文志》载王焘有《外台秘要》四十卷,又《外台要略》十卷。今《要略》久佚,唯《秘要》尚传。 《外台秘要》卷39载明堂灸法,专论经脉腧穴,是唐代具有代表性的著名针灸文献。在此卷中,王焘以经统穴;在治疗方法上认为“针能杀生人,不能起死人”,故只存灸法。 书中还绘有十二人图,按经列图,有“肺人图”、“大肠人图”等,共有十二经穴图(督脉合于足太阳,任脉合于足少阴)。图中特别用黑色和红色分别标明了禁灸与宜灸的穴位。 王焘提倡灸法,虽然不介绍针法,对推广灸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这样固然有些偏颇,但是也影响了很多后世的许多灸法著作。

[编辑]宋金元

[编辑]王怀隐太平圣惠方》与针灸

太平圣惠方是王怀隐奉召与其他的医官,以翰林医官家传旧藏经验药方为基础而编写出来的。整卷书有一百卷,书中第99卷为《针经》,论针灸及穴法;第100卷为《明堂》,以论灸法为主。整本书为这两卷最为世人探讨,其中《针经》的特点有以下几点:(1)图文对照,穴随图出(2)陈述穴道,穷理尽性:《针经》的目的是以“陈述穴道,穷理尽性”,所以腧穴的主治性能、针灸宜忌、补泻操作、留针时间、灸壮多少、艾柱大小、施灸方法等等,都按照病情而分的非常清楚,这是以前其他书都没有见到过的。(3)提倡饮食禁忌(4)头部倡用小柱多壮报灸法,这对于前人提出的头部不宜灸是一种创新;后世医家,如杨继洲提出在《头不多灸策》中认为头部肌肉较薄,且头为诸阳之会,故不宜施灸。在这里,王怀隐的观点是一种创新和挑战,同时他也对头部施灸提出一定的限定,如对艾柱的大小和施灸的壮数都有限定,否则会适得其反。(5)补充了若干奇穴:四神聪、前关、上昆仑、鬼哭都首见于本书。新增腧穴13个,其中经穴有6个有眉冲、督俞、气海俞、膏肓俞、厥阴俞、关元俞等六穴,经外奇穴有7个,神聪、明堂、当阳、前关(太阳)、下昆仑、阳跷、膝眼等七穴,除眉冲、膏肓俞、厥阴俞3个经穴见载于《脉经》、《千金方》和《外台秘要》外,其余3个经穴、7个经外奇穴均为《太平圣惠方》首载。在该书所收的164穴中,42穴有活动肢体取穴法,活动肢体取穴法在针灸临床方面至今仍有现实指导意义。而《明堂》分成上中下三卷,载穴170个,附图36幅,然而后来被元代窦桂芳收辑在《针灸四书》内,称为《黄帝明堂灸经》;这卷最大的价值就在于他是继唐《外台》以后的另一本灸法专著,他总结了北宋以前的灸法经验,辑录了不少佚传文献。(6)开创复式补写手法的先河:对部分腧穴的入针深浅、留针时间、出针、突发意外情况的急救处理也有一定的记载。值得一提的是,《针经》还特别注明:治疗口歪的地仓穴、治疗疝气及小腹疼痛的阴跷穴,须用“患左针右,患右针左”的针法。这些针法至今为临床所用。(7)针灸并重:认为在某些腧穴上施灸对其主治病证特别有效,也记述了一些腧穴对所主治的病证,用针刺的疗效最好。

参考资料:宋?王怀隐《太平圣惠方》,人民卫生出版社;针道源流,上海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

[编辑]王惟一与《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王惟一(约987~1067),或名惟德,里贯无可考。其集宋以前针灸学之大成,著有《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一书,奉旨铸造针灸铜人两座。为中国著名针灸学家之一。

王惟一曾任太医局翰林医官、朝散大夫、殿中省尚药奉御等官。1027年奉诏设计铸造两具针灸铜人,一座置于医官院,一座放于大相国寺。夏竦所撰胡《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序》中“素授禁方,尤工厉石。”即说明。1127年,金灭北宋,大相国寺铜人毁于战火。太医院铜人被金人运至燕京(今北京)。此后元、明两代,铜人传承有序,始终使用。明正统八年(1443 年),因北宋铜人磨损严重,故仿制一具代替使用。此后,北宋铜人下落不明,成为中国医学史上的一大悬案。而明正统铜人则一直留存至今。

铜人以成年男子体型为标准,内藏脏器,外壳可拆可装,体表刻有穴位,旁注穴名。“内分脏腑,旁注谿谷,井荥所会,孔穴所安,窍而达中,刻题于侧。”穴位深约1.2厘米,教学或考试时,体表用腊封闭,内灌水(或说汞),针刺中穴,针拔水出,否则便进不了针。“定偃侧于人形,正分寸于腧募,增古今之救验,刊日相之破漏,总会诸说,勒成三篇。”这是世界医学教育史上形象实物教学法的一种创举。“景式万代,将使多瘠感诏,巨刺靡差;保我黎烝,介乎寿考。”

王氏还撰写了《新铸铜人腧穴针灸图经》3卷,绘有针灸偃侧人形图。现流传的人民卫生出版社1955影印本,即据宣统翻刻的金大定本缩影而来。原名《新铸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全书原为三卷。金大定(金世宗)丙午年即南宋淳熙十三年(1186),经无名氏补注,书商陈氏刊刻为《新刊补注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五卷。

该书载腧穴657个,除去双穴重复有腧穴354个,与《针灸甲乙经》相比,增加三个双穴(青灵、厥阴俞、膏肓俞)和单穴二个(灵台、阳关)。在穴位排列上,兼顾经络穴位的系统性和便于临证应用两方面。卷1卷2按《外台秘要》体例,按十二经和任督二脉的经络循行排列,卷3讨论腧穴主治,则采用《针灸甲乙经》之长,躯体头面部分按身体部位排列,四肢穴位仍按十二经排列。宋政府曾将此书颁行天下,又将其文字和24幅图形刻于石碑,与针灸铜人并列与汴梁大相国寺,供民间医家参观学习。铜人之铸造和图经之颁行,对厘定穴位,订正谬误,统一各书之差异,加强针灸学术之科学性,有重要意义。总结了晋唐以来《甲乙》、《明堂类成》、《千金》、《外台》等书经验之作,是一本承前启后的重要针灸学著作,也是中国现存较早的一本腧穴学专著。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主要学术贡献 1.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既有真题概念,又有分经概念的经脉腧穴图谱。较之更古的《名堂图谱》均有提高。 2.继承了隋杨上善《黄帝内经明堂类成》及元忽太必烈《金兰偱经》等,十二经体系循环流注穴位的思想,但未能与经脉循环顺逆关系相吻合。 3.整理了腧穴位置对应的主治病症,为后世奠定了腧穴学的基础 4.增补了青灵、膏肓俞、厥阴俞三个双穴名,和灵台、关阳两个单穴名。

[编辑]庄绰与《灸膏肓俞穴法

庄绰,字季裕,宋代人。其生卒年月,史籍及私人笔录中均未见记载。据庄氏《鸡肋编》等书所载,庄氏经历了北宋神宗、哲宗、徽宗、钦宗和南宋高宗五代,长期宦游在外,博物广识,从政之余,对医药颇有研究,且造诣较高,著有《本草节要》(也作《本草蒙求》,疑即一书)、《灸膏肓腧穴法》、《脉法要略》、《《明堂针灸经》、庄氏家传》等,但大多散失,仅《灸膏肓腧穴法》一书传于后世。 《炙膏肓腧穴法》一书,共分1O篇,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本专门研究俞穴的著作。该书的成书年代,一般均根据书后庄绰跋署“建炎二年二月二十二日”,定为该年,即1128年。 成书经过:1127年,庄绰患疟疾,久治不效,最终由陈了翁为其灸膏肓俞而愈,故故为“使真人求穴济众之仁益广于天下”,庄氏开始收集资料并编成本 书。 内容:此书收集了唐宋时期孙思邈、王惟一、石藏用、叶元善、潘琪以及僧仲等六位医家取膏肓俞的数十种方法,图文并茂,并附以本人见解。 《灸膏肓腧穴法》在宋代没有刊行,只有抄本,但已颇具影响力。在宋人刘昉编纂《幼幼新书》和明人卢之颐所编《学古诊则》都有收录庄绰的部分医著内容,后此书又被元代窦桂芳收录在《针灸四书》中。 学术思想:庄绰倡用并善用灸法

历史成就:这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本专门研究俞穴的著作。即研究单一俞穴灸法第一书和第一人。

[编辑]王执中与《针灸资生经

王执中,字叔权,南宋东嘉人,浙江瑞安县人. 1169年(乾道己丑)进士,生卒年不详,生平事迹史无记载。 王氏少年多病,故除举业外,兼攻医药,其中尤重针灸,于1165年撰《针灸资生经》7卷,附图46幅,于1220年刊行,这是一部内容丰富的临证针灸专著。 1、本书收集了南宋以前重要针灸著作的精华,又记载了许多民间针灸医家和自己的临证经验。 2、在穴位上,王氏补充了督俞、气海俞、风市等,又增加了民间验证有效的别穴21个,如眉冲、明堂、当阳、穷骨、百劳等。 3、在临证定穴上,他提倡“同身寸”法,说“今取男左女右中指第二节内庭两横纹相去为一寸”。这种取穴标准一直沿用至今。 4、本书突出贡献在临床对证配穴治疗上,7卷中后5卷专论以内科为主的各科病证193种,因证取穴施治,针灸与方药兼施,有些病证下还附列证治疗验案。 5、本书对灸法的记载也较为丰富,有灸劳、灸痔、灸膏肓俞穴、孙真人脚气八穴灸、附子饼灸等等,集宋以前之大成。

学术成就: 1.既孙思邈后,又一位对阿是穴研究并著书的学者。注重寻找压痛点,提出“正穴”概念,体表反应点也应该是穴位,往往是疾病中病理变化之表现,在这种压痛敏感区域施针,可起到较好效果。 2.提倡灸法,当时医学风气偏爱灸法,而不热衷针刺。

[编辑]何若愚与《流注指微赋

何若愚,金代中期人,生卒不详,生平事迹史无记载。

何若愚先写有《流注指微论》后改写成为《流注指微赋》,从而创立了“子午流注”学说。

宋以后转针区分左右,金代中期何若愚在《流注指微赋》中提出了:“转针迎随,分别男左女右”的观点。意为“左转从子,能外行诸阳”,故是补,“右转从午,能内行诸阴”,故是泻,为捻转补泄的常法。他根据刺法相逆为迎为泻,相顺为随为补的原则,将转针左右的逆顺关系也解释为迎随补泻,并将其与男女阴阳关系相配合。他在《流注指微赋》中说:“男子左泻右补,女子右泻左补。转针迎随,补泻之道,明于此矣”。元窦汉卿《针经指南》中有明确的叙述,实际应用以席弘更早。主要包括:转针区分左右转,以左转为补、右转为泻;在理论上,将左右转针与子午、顺逆、升降、龙虎、呼吸、阴阳等概念相结合。 主要内容为:左右转针:一般以医生右手持针为准,对催气、行气有明显作用。


何氏对于捻转补泻认为要区分男女,而实际在操作时并未有很大的疗效改变,不过这也是一个必然的趋势,他的这一理念也是一种创新,也是一个探索的过程,尽管作用不大,但是也为后人做出了贡献。


何若愚的学术贡献 1.按时刺灸,子午流注法 2.分经络定针刺深浅,补升泻成法 3.接气通经法,隋人呼吸与行气的关系,定针刺时间 4.“男女气脉,行分时合度”学说,主张“男女老幼气脉与四时之气相应合”针刺也应区别对待 5.捻转补泻的常法,“左转为补,右转为泻”

[编辑]窦默与《针经指南

窦默(公元1190-1280年)字子声,初名杰,字汉卿,著有《针经指南》,其内容包括《标幽赋》、八穴指法及叶蛰宫图,此外还有《流注指要赋》《六十六穴流注秘诀》等。其门人王镜潭著有《重注标幽赋》《增注针经密语》及《针灸全书》等

主要学术思想 1.提倡“交经八穴”即“八脉交会穴” 窦氏所用交经八穴,计有主治213证(《普济方》引录),明代《针灸大全》亦载有窦文真公“八法主治症证”234证。 2.手指补泻十四法 “手指补泻十四法”是指,动、退、搓、进、盘、摇、弹、捻、循、扪、摄、按、爪、切等操作手法。窦默继承了《内》《难》理论,整理归纳此十四种针刺首发对后世影响较大。 3。解释了针刺得气的理论 分四个方面进行了阐述:得气快慢、得气的他觉现象、得气与针刺手法的关系、针刺时机与得气关系。 继承了《内经》里理论,并将以上的得气理论,写入《标幽赋》一文。成为针家必读篇目。

[编辑]王国瑞与《针灸玉龙经

一、作者和著作 1.作者 王国瑞,生卒年不详,元末针灸学家,浙江兰溪人。 2.著作 《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 本书无刻本,现在流传的版本出于《四库全书》写本。 二、《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概况 1.书名释义 扁鹊神应:1034年,宋仁宗患病,许希为针“心下包络之间”而愈。仁宗从许希请而将扁鹊庙,并封扁鹊为“神应侯”。此后针灸著作都尊崇扁鹊,多以“扁鹊”、“神应”为名。 玉:用以喻针灸的效果确实可信。因《礼记·聘义》说君子比德与玉焉,“孚尹劳达,信也” 龙:用以喻针灸治法灵妙多变。因龙为乾卦爻辞的象征,而乾卦是“万物资始,乃统天,云行雨施”,着重于“乾道变化”。 2.内容 (1) 《一百二十穴玉龙歌》 分总歌3首(韵),分歌83首(韵),后有“穴法歌”为前歌的结语。 (2) 《注解标幽赋》——或称王开注本 (3) 《天星十一穴歌诀》 十一穴,包括三里、内庭、曲池、合谷、委中、承山、昆仑、环跳、阳陵、通里、列缺。后徐凤《针灸大全》载作《马丹阳天星十二穴并治杂病歌》,并于前歌中加入太冲穴。 (4)《人神、尻神歌诀》 (5) 《六十六穴治证》 (6) 《流注序》、《时日配合穴法》 (7) 《盘石金直刺秘传》 (8) 《针灸歌》 (9)《灸法杂抄切要》、《飞腾八法》——飞腾八法首见于此书 (10) 透穴

参考来源: 1. 扁鹊针灸玉龙经·后序,周仲良 2. 针道源流,上海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

[编辑]滑寿与《十四经发挥

一.作者及其著作

   滑寿,字伯仁,号撄宁生,元末明初人。 生于元大德八年(1304)年;

卒年有二说:1.明洪武十九年(1386),2.明洪武元年(1368) 。自称许昌人,著述和医学活动主要在两浙。

   其著作有《读素问钞》、《难经本义》、《诊家枢要》、《十四经发挥》。

二.《十四经发挥》

   《十四经发挥》在元代忽泰必烈的《金兰循经取穴图解》的基础上充实而成。
《十四经发挥》刊行后 ,于1303年刊行的《金兰循经》渐散佚,至无传本。
内容:上卷:手足阴阳流注篇,附仰伏人尺寸图。中卷:十四经脉气所发篇,各有附图,这是本书的主要内容。
下卷:奇经八脉篇。

(上、中卷末,滑寿自注内容与《金兰循经》同;而下卷称取自《素》、《难》等书,故下卷可能出自滑寿的补充。)

   刊行:1341年(元至正元年)完稿;1364年(至正甲辰)刊行;明代薛立斋加以校刊后,收入《薛氏医案》中。
主要特点,是以十二经脉的流注先后为序注明有关穴位,因任、督二经也有专穴,故附入,总称为十四经。

【参考】针道源流,上海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

[编辑]闻人耆年与《备急灸法

宋金时代,闻人耆年著于公元1226年的《备急灸法》,是论述心痛、牙痛、急喉痹、霍乱、肠痈、疔疮、附骨疽等常见急性病证灸法疗法的专著。此书还以多幅插图,如屈指量腧穴法、朱点腧穴法、骑竹马灸法等,都为当时针灸书所未载者。

[编辑]

[编辑]席弘学派与《神应经》 等著作

   席弘学派的主要人物有:席弘、陈会、刘瑾、徐凤、李梴 ,其中席弘为江西针灸学派的代表人物。

席弘没有留下著作,针灸歌赋中有篇《席弘赋》,始见于明代徐风编写的《针灸大全》,当是根据席弘 一派的针灸经验汇集成文。陈会、刘瑾为席氏后传,明初刘瑾受到明太祖第十七子朱权的重视,1425年 奉命将陈会的《广爱书》选编为《神应经》。徐风,字亭瑞,为《针灸大全》的作者,其中的《金针赋》 具体载述了针刺十四法、三才分部法,调气法、烧山火、透天凉等补泻八法及飞经走气四法等,这种细 分左右的补泻法,似亦出于席弘一派。李梴,号健斋,于1575年编成《医学入门》七卷。卷一载针灸, 介绍子午、八法、迎随等内容,迎随概指补泻法,所述以左右捻转补泻法最为复杂。

   席弘学派始于南宋初期,经历时间长,传播广,在针灸史上有重要地位,注重选穴,尤注重手法,
特别是捻转补泻手法。


【参考】针道源流 ,上海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

[编辑]高武与《针灸聚英

高武,号梅孤子,明代四明人,生卒年不详,大致生活于弘治、正德及嘉靖年间,当十六世纪初期。 著作有:《素难节要》《针灸聚英》。 《针灸聚英》, 凡四卷,汇集了明代以前三十多种医学著作精粹,论述了脏腑、经络、腧穴、针法、临床运用等内容,并加以评议发挥,内容十分丰富,是一部较有影响的针灸专著,尤其是此书腧穴的编排体例,对后世影响颇大。明以前的许多针灸著作,对腧穴的编排大多采用《甲乙》《千金方》的 方法,即按人体头面、躯干、四肢等部位,分正、侧、伏面进行排列。这种编排使各经脉之间的关系时有混淆。宋代《圣济总录》,开始采用以经脉气血流注为序的排列法,但《圣济总录》篇幅浩大,非一般医家所能购置,故《圣济总录》的编排法影响不大。高武在《聚英》中承袭了《圣济》的排列法,并且加以完善,这样就同意了针灸著作中对腧穴的编排方法,此法一直延续到今。 ==

 高武的学术观点有:1.尊崇《内》《难》,平述各家
2.对子午流注的态度:i丰富发展了“纳子法”内容。ii使用“纳甲法”时,强调着眼于病。
3.对针刺补泻手法的认识:i阐发“迎随”的意义。ii发对不合《素》《难》的补泻手法。iii推崇“东垣针法”。
4.其他

[编辑]汪机与《针灸问对

明代医家汪机在《针灸问对》中全面评议了刺灸法。
对于灸法,汪机的主要观点在于:

  • 他引用虞抟“虚者灸之,使火气以助元阳也;实则灸之,使实邪随火气而发散也;寒者灸之,使其气复温也;热者灸之,引郁热之气所发,火就燥之义也”[9]的观点,指出灸法可以用于虚实寒热各证;

  • 可用于外科,认为用于疮疡痈疽未溃,能拨引郁毒,行散滞气,使毒易泄;用于已溃能补接阳气,去寒散邪,使疮口合,其功甚大。

  • 主要适用于阳气下陷,脉沉迟,脉症俱见寒在外,冬月阴寒大旺等病症;若是阳气散于肌表,则不宜灸,夏月亦不宜灸;不赞同头部和眼疾施灸,认为“头者,手足三阳与督脉所会之地”,在头部施灸“犹抱薪救火,安能济耶?”[10]

  • 批评不辨证施灸,像咳者不论有痰无痰,都在三伏中灸肺俞、风门的治法。

  • 反对运用预防保健灸,不同意“无病而灸,以防生病”的观点,他提出:“邪客经络,为其所苦,灸之不得已也,无病而灸,何宜于事?”[10]

在灸法的运用上汪氏强调灸法主要用于阴寒盛,阳绝,阳陷等疾病的治疗,对于灸法的防病保健作用缺乏正确的认识,他认为“针灸治病,亦不得已而用之 ”“无病而灸,何益于事?”但对于灸法的防病保健作用,历代医家有详尽的论述,如《千金方》“凡宦游吴蜀,体上常须三两处灸之,勿令疮暂瘥,则瘴疠、温疟、毒气不能着人。”现代临床及实验研究也证明,灸能提高白细胞数,促进单核一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且目前临床上效果显著的伏天灸治哮端,也说明灸法防病保健的作用是值得肯定的。汪机对于灸法的认识还是比较片面的。但汪氏那种不为习俗所惑,敢于执疑,守经而达权的治学态度仍值得我们借鉴。

[编辑]杨继洲与《针灸大成

杨继洲(1552-1620),名济时,字以行,或云名济时,字继洲,三衢(今属浙江)人,明代针灸学家。杨因科举不利而弃儒从医,且家中世代行医,有大量祖传秘方和医学典籍,为其行医创造了条件。行医四十多年,主要著作为《针灸大成》十卷。 《针灸大成》是由靳贤在杨继洲祖传的《卫生针灸玄机秘要》的基础上,补辑重编而成的,在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由当时的山西监察御史赵文炳主持刻印。《针灸大成》很多内容都来源于高武的《针灸聚英》和汪机的《针灸问对》。《针灸大成》是明代三本总结性著作之一,因其文字翔实,图文并茂,选取各家之精粹,可称得上是中国古代一部针灸百科全书。在《针灸大成》中,杨继洲的代表内容有《胜玉歌》、《针内障秘要歌》及四篇针灸试卷“策”等,这些内容都代表杨氏的主要思想。四篇“策”包括《诸家得失策》、《头不多灸策》、《穴有奇正策》、《针有浅深策》,此四策为杨氏的考试卷策。在全书最后一卷,即第十卷,载有小儿按摩的内容,主要来自四明陈氏的《小儿按摩经》。此外,本书又增加了“眉冲”、“督俞”、“气海俞”、“关元俞”、“风市”五穴,使得十四经的总穴数达到359个,仅次于清代李学川于《针灸逢源》中所记载的361个。

[编辑]参考

  1. ^ 魏稼,高希言.各家针灸学说[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

  2. 2.0 2.1 王建中;田树仁.从王粲病案谈到《黄帝内经》[J].现代中医药,2001,(06).

  3. ^ 张灿玾.《针灸甲乙经》的主要贡献及对后世的影响[J].中医文献杂志,1994,(04).

  4. 4.0 4.1 皇甫谧.《黄帝三部针灸甲乙经》[M].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2008

  5. ^ 葛洪. 抱朴子内篇[M]. 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5

  6. ^ 葛洪. 肘后备急方[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7

  7. ^ 唐六典·太常寺

  8. ^ 黄龙祥. 黄帝明堂经辑校[M].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88

  9. ^ 虞抟.医学正传[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2

  10. 10.0 10.1 汪机.针灸问对[M].江苏: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