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10高考复习之修辞

 昵称3122168 2010-09-04

修辞

常见修辞手法:比喻 比拟 借代 夸张 对偶 排比 设问 反问    

可作为修辞的重要手法:对比、映衬、反复、移就、通感、比兴、双关、反语、用典

修辞辨析:是否比喻;比喻与比拟;借喻与借代;

重点突破方法:牢记每一种手法的概念构成要素;牢记每种手法的表达效果(好处);

解题技法:明确所用修辞;结合文本分析修辞;明确运用此修辞的表达效果(好处)。

适用题型:

1、诗歌鉴赏   2、现代文阅读 

3、语言运用   4、写作

关于比喻

一、比喻的概念

打比方,用本质不同又有相似点的事物(乙)描绘事物(甲)或说明道理(甲)。

分为明喻(甲像乙),暗喻(隐喻)(甲是乙),借喻(乙代甲),甲是本体,乙是喻体,像、是等为喻词。

二、判定比喻的条件:

1、本质不同的两类事物

2、两类事物有相似点

3、喻体(乙)必须出现

三、不是比喻的情况

1、同类事物比较            他的眼睛长得像她妈妈

2、表示猜度                天好像要下雨了了

3、表示想像       他仿佛成了一个无所不能的勇士

4、表示列举       这里出现很多名人,像……

四、特殊形式的暗喻

1、本体和喻体属并列关系  从喷泉里喷出来的都是水,从血管里喷出来的都是血。(我以为根本问题是在作者可是一个革命人,倘是的,则无论写的是什么事件,用的是什么材料,即都是革命文学。从喷泉里出来的都是水,从血管里出来的都是血。

2、本体和喻体属修饰关系  这里是花的海洋  历史的潮水早已漫平了记忆的沙滩,即使有几只见过留下的波纹儿,也很淡很淡了。

3、本体和喻体属注释关系  书籍人类的朋友  北京祖国的心脏

 

五、借喻

用喻体直接代替本体

卷起千堆雪

我们应当禁绝一切空话。但是主要的和首先的任务,是把那些又长又臭的懒婆娘的裹脚,赶快扔到垃圾桶里去。

要痛打落水狗。

六、比喻的作用

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浅显;化概括为形象;化冗长为简洁

 

辨析:比喻与类比

类比:就是由两个对象的某些相同或相似的性质,推断它们在其他性质上也有可能相同或相似的一种推理形式。类比是一种主观的不充分的似真推理,因此,要确认其猜想的正确性,还须经过严格的逻辑论证.

类比修辞是基于两种不同事物间的类似,借助喻体的特征,通过联想来对本体加以修饰描摩的一种文学修辞手法。

 在文学中,类比属于比喻范畴,与明喻、隐喻紧密相连,但又同中存异。类比是扩展式的比喻,所涉及的两事物间的相似点往往非止一端,各各对应,形成逻辑推理的前提。

类比就是以一组具有同样特性的事物去比喻另一组具有同样特性的事物,即以同类比同类。

 

 

 

关于比拟

一、概念

根据想像把物(甲)当作人(乙)来写或把人(甲)当作物(乙)写,或把甲物当作乙物来写。

二、判定比拟的条件:

1、具有人的思想感情、动作情态或具有物的情态或动作

2、当作:拟体(乙)必不出现

三、拟人(物的人格化)(赋予物以人的某些特征)

把物当作人来写,赋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

例:海睡熟了,大小的岛偎依着,小草笑弯了腰,星星眨着慵懒的眼睛。

真理总是悄悄地走进勇敢者的心间,向他昭示智慧的魔力。

四、拟物

把人当作物,使人具有物的情态或动作,或把甲物当乙物写。

水生下半截身子长在水里。

鲁迅回到自家房外,便飞出了八岁的侄儿。

洪水竟已狂虐到了这种地步,它正无情吞噬着无数人的家园。

他这次考的不错,尾巴都翘上开了。

五、拟人的作用:借物抒怀,既形象鲜明,又表达强烈感情。

 

一、辨析:比喻与比拟

相同点:均为两事物相比;要达到的效果均是生动形象鲜明。

不同点:

比喻重在本体喻体的相似性,甲主乙从。

比拟直接拿甲物写乙物,甲乙两物交融为一体。

二、连用、兼用、套用

摇动的纺车,旋转的锭子,争着发出嗡嗡嘤嘤的声音,像演奏的弦乐,像轻轻地唱歌。

看吧,狂风紧紧抱起一层层巨浪,恶狠狠地将它们甩到悬崖上,把这些大块的翡翠摔成尘雾和碎末。

 

 

 

 

关于借代

一、概念

不直说某人或某物的名称,借同它密切相关的名称去代替,又叫换名。(绰号)

客观事物之间存在密切关系

二、类型

1、特征、标志、材料代本体

进来一个红领巾。

壁角的驼背忽然高兴起来。

五十年间万事空,懒将白发对青铜。

2、专名代范称

我们的时代需要千千万万个雷锋、伯乐、诸葛亮……

3、部分代整体

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4、具体代抽象

中国人民用小米加步枪,打垮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

再这样下去,他的乌纱帽就保不住了。

5、结果代大原因

孔乙己脸上又添新伤疤了。

专弄文墨,为壮士捧腹。

作者代作品,牌号或产地代产品,以数字、动作代本体。

补充例句:大团结代10元人民币 袁世凯 大头代大洋,龙井代茶

三、作用

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引人联想。

 

辨析:借喻与借代

相同点:二者均替代本体借体,只出现喻体代体。即二者均是替代。

不同点:借喻侧重相似性;借代侧重相关性。

        借喻一般可改为明喻或暗喻,借代不可。

世界上有一半浸在银子里,另一半浸在墨汁里。

月色下的天地  黑夜

红领巾与少先队员:二者有密切关系,但无相似点。

诸葛亮与智慧的化身、诸葛亮式的人物:二者有相似点,但本质相同。

 

 

关于夸张

一、概念

根据表情达意的需要,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上,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有意作扩大或缩小的“言过其实”的描述。

二、夸张的实质

言过其实,既不太实,亦不太虚。

错误:脚下地球当球玩,大洋海水能喝干,我们的力量大如天。

      劳动三十天,胜过六十天

      广州雪花大如席

三、夸张类型:

1、扩大夸张

故意把一般事物往大(多、快、高、长、强……)处说

2、缩小夸张

故意把一般事物往小(小、慢、矮、短、弱……)处说

3、超前夸张

在两件事之中,故意把后出现的事说成是先出现的或是同时出现的。

例:他说话总扯起嗓门,人们在一百里外也能听到他的声音。

她酒没沾唇,脸就红了。

隔壁千家醉,开坛十里香。

我从乡下跑到京城里,一转眼已经七年了。

看见这样鲜绿的苗,就嗅出白面包的香味来了。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四、夸张作用

表明鲜明情感态度,引起读者共鸣;引起人们丰富的想象,利于突出事物本质和特征。

 

连用、兼用、套用

举着红灯的游行队伍河一样流到街上。

天空的月亮失去了光辉,星星也都躲藏。

 

 

 

 

 

 

关于对偶

一、对偶概念

结构相同或基本相同、字数相等、意义上密切相连的两个短语或句子,对称地排列。

二、对偶类型

1、正对

上下联从两个角度、两个侧面说明同一事理,表示相似、相关的关系,内容上相互补充。

治学求深先去傲,做人要好务存诚。

2、反对

上下联表示一般的相反关系和矛盾对立关系,借正反对照、比较以突出事物本质。(新旧、美丑、好坏等)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3、串对

上下联的内容根据事物的发展过程或因果、条件、假设等方面相关联,一顺而下,又名“流水对”。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三、严式对偶与宽式对偶

严:字数相等,结构相同,词性一致,平仄协调,不重复用字。(参照课内补充)

宽: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或基本相同。

四、对偶作用

音节整齐匀称,节奏鲜明;音调铿锵,富有音乐美;表意练集中,概括力强。

 

关于排比

一、排比概念

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密切关联的句子或句子成分排列起来,使内容和语势增强。

二、形式特点

由三个或三个以上句子或句子成分组成

沙漠开始出现了绿洲,不毛之地长出了庄稼,濯濯童山披上了锦裳。

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

三、排比作用(壮气势,抒强情)

1、句式整齐,节奏匀称

2、文章贯通,语势强劲

3、条分缕析,说理严密透彻

4、抒情酣畅淋漓

四、注意事项

1、三项或以上

2、内容之间的并列或递进关系

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

 

 

 

 

 

 

关于设问

一、设问的概念

无疑而问,自问自答,以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问题。是明知故问。

是谁创造了人类世界?是我们劳动群众。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还是。是自己头脑里固有的吗?不是。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只能从社会的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践这三项实践中来。

二、设问的作用

1、提醒注意,引导思考。

2、突出某些内容,使文章起波澜,有变化。

3、用作标题,吸引读者,启发思考;开头结尾,起过渡作用。

 

关于反问

一、反问概念

无疑而问,明知故问。只问不答,把要表达的确定的意思包含在问句里。用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的意思,用肯定的形式表示否定的意思。

池水涟漪,莺花乱飞,谁能说它不美呢?

人间还有什么花朵能同他们争妍呢?

二、反问作用

语气强烈,加重语言的力量,激发读者的感情,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辨析:设问与反问

相同点:均是无疑而问。

不同点:

1、设问不表示肯定什么或否定什么,反问明确地表示肯定或否定的内容。

2、设问主要提出问题,引起读者注意,启发思考。

   反问主要加强语气,用强烈的反问语气表明作者的思想。

 

 

关于对比

一、对比概念

把两种不同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又叫“对照”。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在战略上我们要藐视一切敌人,在战术上我们要重视一切敌人。

然而“弱不禁风”的小姐出的是香汗,“蠢笨如牛”的工人出的是臭汗。

二、对比类型

1、两体对比

把两种根本对立的事物放在一起进行对照

性质:好坏,美丑,善恶,治乱,黑白,软硬,甘苦,动静等

状态:大小,多少,高矮,胖瘦,圆扁,直曲,上下等

时间:古今,今昔,前后等

空间:彼此,远近,内外,前后,广狭等

颜色:明暗

2、一体两面对比

把同一事物的正反两个方面放在一起来说,能把事理说得更透彻,更全面。

时间是勤奋者的财富,创造者的宝库;

时间是懒惰者的包袱,浪费者的坟墓。

三、对比作用

对比强烈,褒贬分明

能使说理更透彻、更全面,利于揭示事物内部矛盾统一关系。

 

辨析:对比与对偶

对比侧重内容上的对立,对偶侧重形式上的对称。

对比的结构形式对称,则成为对偶(兼用)

 

关于映衬(烘云托月)(绿叶扶花)侧面描写技法

一、映衬概念

为了突出主体事物,用类似的或相反的、或相异的事物作陪衬,又叫衬托。

二、映衬类型

1、正衬

利用同主体事物类似的事物作陪衬。

以景衬情,以人托人

常用乐景衬乐情,哀景衬悲情。

2、反衬

从反面衬托,利用同主体事物相反或相异的事物作陪衬

常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常以动(闹)衬静。

三、映衬作用

突出主体事物,表达强烈感情,深化中心思想。

 

辨析:衬托对比

衬托:主次分明,不能喧宾夺主。

对比:表明对立现象,两种对立事物无主次之分,相互依存。

衬托中含有比较,但不一定是对比。诗歌中更多运用衬托。

 

关于反复

一、反复概念

故意使用同一个句子或词语两次以上,以突出某个意思、强调某种感情,加强语气,增加表达感染力。

二、反复类型

1、连续反复

接连重复相同的词语或句子,中间不间断。

滚,滚,滚,你个忘恩负义的东西!

2、间隔反复

相同词语或句子的间隔出现。

雪降落下来了,像柳絮一般的雪,像芦花一般的雪,像蒲公英的带绒毛的种子在风中飞,雪降落下来了。

沉默啊!沉默啊!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三、反复作用

突出思想、强调感情、分清层次、加强节奏感(旋律美)。

四、兼用

了不起的人民,了不起的国家,了不起的成就!

五、辨析:反复与排比

1、反复着眼于词语或句子字面的重复;排比着眼于结构相同或相似、意义相近、语气一致。

2、反复的作用是强调突出,排比的作用是增强气势。

二者兼用则既使表达的意思更加突出(反复),又使气势更加磅礴(排比)。

 

关于移就

一、移就概念

描写事物或行为时,将本不能与甲搭配的词语直接嫁接过来修饰甲,与甲构成定心关系,但在语义上并不真正限制甲,而是限制与甲相关的人。

用人的情感活动的词语来描写事物或用物的属性来限制人的情感现象。

广场上燃起了欢乐的篝火

看着丈夫握着那支无精打采的笔,半天没写一个字,萧雅知道他又遇到什么不顺心的事了。

在孤寂中品尝蜜甜的忧愁。

辛楣和李梅亭吃几颗疲乏的花生米,灌半壶冷淡的茶,同出门找本地的教育机关云了。

二、构成要素

1、形式上:由修饰语与中心语构成定心关系,两者是偏正关系。

2、内容上:修饰语不是中心语本身所具有或应该具有的属性。(违反常理)

三、移就作用

生动、形象地突出人的某种情绪或状态。

四、辨析:移就与拟人

1、内容上:

移就:重在将表人情状的词语“移用”到事物名词之前作修饰语。意在使人的情状某事物联系起来,从而更好的突出人的情绪或状态;不要求该事物完全人格化,即该事物仍然保留原有的属性。

拟人:则是将人的某种特性赋予某物,使本体完全人格化,二者彼此交融。

2、形式上:

移就:一般为形容词。仇恨的子弹,愤怒的火焰,辛酸的泪水,幸福的夜,羞愧的泪珠

她站在人群中,花白消瘦的脸上浮现着幸福的红晕。

拟人:大多数为动词。

 

关于通感

一、通感概念

把用于甲感觉的词语移用到乙感觉上,造成感觉上的相通。通过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不同感觉的相互沟通,来增强人们对所描述事物的感受。

每当想起学堂生活,眼前便浮现出俞老先生从讲台上看我们的那辣辣的眼神来。

那里每天都能听到她甜甜的声音。

二、构成要素

两种或以上感觉交叉组合。

这里除了光彩,还有淡淡的芳香,香气似乎也是浅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

三、通感作用

增强人们对事物感受,更形象可感。

四、辨析:通感与移就

通感:用词为感官词,常与比喻结合

建筑也是新式,简洁不啰嗦,痛快之至。

移就:一般表人的情状的形容词

 

有的通感也可理解为一种特殊的比喻

山城的灯火,好似一只梦幻曲,令人心醉神迷。

“这个手术我来给你做,希望你能配合。”话语轻得像一团云,一团雾。不,像一团松软的棉球,轻轻地擦着疼痛的伤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