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掀起你的盖头来(1)--谈谈中医的阴阳五行学说

 fangde 2010-09-22

掀起你的盖头来(1)--谈谈中医的阴阳五行学说

(2006-12-20 15:28:10)
标签:

健康

分类: 如此而已
  

纵观几十万年人类社会的发展,神圣的东西不能说越来越少,但是在不断地改变;神秘的东西的可以说是越来越少,但神秘的的层次却越来越深。剖开神秘的东西,保留神圣的东西,人类就是这样不断地进步着。

因为中医是一门古老的学科,因此中医总给人一种神秘的感觉。加上我们某些中医先生处于某种目的,又故弄玄虚,就是中医在某些情况下看起来像个阴阳先生或是巫婆,让人反感。

  其实,如果揭去笼罩在中医头上的神秘面纱,中医非但不神秘,而且还是很亲近的大众的医学呢!

  首先说中医的基础理论“阴阳五行学说”,它是我们古代的哲学理论,医学老前辈把它借用来解释了人体的生理病理以及诊断和治疗。

  掀起你的盖头来(1)--谈谈中医的阴阳五行学说中国的哲学思想最主要的就是阴阳五行学说。一般认为中国阴阳五行学说是一种朴素的辩证唯物学说,对此哲学家自有其充足的理由。五行学说把构成自然的基本成份归于金木水火土,从我们现在掌握的知识来看是朴素简单了点,比如说光和电应当属于哪种成份?蛋白质和核酸又应当归于哪一类?这里麻烦就比较大了,你就不好分类了。但是我总是觉得阴阳学说与对立统一学说并不是有本质的区别。两者都承认了事物具有两个方面,相互依赖,相互转化。阴阳学说最简单明了的解释是阴阳图,真是一大发明。一张白纸称为无极,画上一个圆圈,称为无极生太极,中间一条曲线分成黑白两个部分,称为太极生两仪,中间的曲线表示了阴阳的相互运动和相互转化。特别是黑白两个半球中各有一个与之颜色相反的小圆圈,表示阴中有阳,阳中有阴。这个图可是说把阴阳学说的基本思想简单明了完整形象的表现了出来,在阴阳学说的推广普及上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你可以说阴阳学说朴素了点,可你得承认它绝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它也是通过大量的社会实践总结升华出来的东西,即使在科学昌盛的今天看,阴阳学说也是一种基本符合事物本质和客观规律的学说。虽然我们的祖先在分析思维方面不是那么出类拔萃,没能在金木水火土上再下点工夫分析分析,探讨探讨,从而在全世界率先发展出现代的科学体系,可我们的祖先在综合思维和掌握事物的总体的能力上在当时的年代可以说是独领风骚的。

  正是中国人在很早便具有了在当时的年代基本符合客观世界的先进哲学思想和掌握事物总体的能力,这使得中国人可以从独特的视角看待客观事物,因而在许多领域都形成其独特的理论体系,都走在当时世界的前列。我们医学老前辈也不例外,用阴阳五行学说解决医疗问题,从而形成了独特的中医学理论。

  在中医学理论体系中,处处体现着阴阳学说的思想。它首先奠定了中医理论的整体观念特点。它把整个世界看做是阴阳相互作用着的一个整体,在这个整体中的每一个变化都将对人体产生各种各样的影响。如气候的变化,环境的变迁,社会的活动,人际的关系等;

  其次,它又把整个人生看做一个阴阳相互作用的整体,认为生命开始于阴阳相合,然后就在相互作用,此消彼长的过程中生长、成熟、衰老。在生长期,阳气偏盛,故表现的活泼向上,在衰老期,阴气偏盛,故表现的沉静迟缓。到最后,阴阳分离,生命就终止了。

  其三,具体到人体方面,它又把人体和人体的整个生命活动看做是一个阴阳相互作用着的矛盾整体,它用阴阳学说来阐释人体的组织结生理功病理变,并用于指导疾病的诊断和治

  1、阐释人的组织结构

  阴阳学说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人体内部充满着阴阳对立统一的关系。从人体部位来说,上部为阳,下部为阴;体表为阳,体内为阴;背属阳,腹属阴;四肢外侧为阳,四肢内侧为阴。以脏腑来分,五脏(心、肝、脾、肺、肾)属阴,因其功能以静为主;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属阳,因其功能以动为主。五脏之中又可根据其位置分为阳脏(心、肺)和阴脏(肝、脾、肾),每一脏腑之中又可将其功能归为阳,而其物质归为阴。此外,经络亦可分为阳经、阴经等等。

  2、概括人的生理功能

  中医学认为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是阴阳两个方面保持着对立统一的协调关系的结果。人体的物质基础属阴,而生理功能活动属阳,二者互相依存。生理活动以物质为基础,而生理活动的结果又不断促进物质的新陈代谢。如果人体的阴阳不能相互依存,相互为用,人的生命就会中止。

  3、说明人的病理变化

  阴阳学说还被中医学用来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认为疾病的发生,是人体阴阳失衡所致。阴阳失调的表现形式很多,可归纳为阴或阳的偏盛偏衰,以及对另一方的累及等,这些可统称为“阴阳不和”。许多情况下,疾病发生、发展的过程,就是正邪抗争,各有胜负的过程。这一过程可以用阴阳偏胜、阴阳偏衰、阴阳互损、阴阳转化作以概括性的解释。

  4、指导疾病的治疗

  既然疾病是由于阴阳失衡而引起的,那么在治疗上就要采用平衡阴阳方法来进行调理,这也就所谓的中医调理。具体的如:热者寒之,寒者热之;实者泻之,虚者补之;病在体表者,发汗以祛之,病在里者,泻下以排之等等。

  因此,学中医,必先学阴阳学说。

  如果说阴阳是从宏观上认识世界的话,那么五行就是试图从微观上解释事物的运行变化规律,

  五行即:金、木、水、火、土。由于当时人类观察分析事物的局限性,不可能看到事物的内部的微观结构和具体的发展变化规律,因此,只能借用当时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五种物质来加以概括。认为事物发展变化是由于事物本身具有五行中的某种属性,这种属性与其它含不同属性的事物的结合,就产生不同的变化,有些类似化学反应。如具有“金”的坚强性的人如与具有“木”的柔弱性的人在一起,那么强者就能克服弱者的不足,这叫“相克”,反之弱者又能抑制强者过强,这叫“反克”;再如,如果具有“水”的滋润涵养性的事物与具有“木”的生发向上性的事物结合,那么水就能助木更加茂盛,这叫做“相生”。以此类推,循环往复。这种学说尽管有些牵强附会,但在当时,确实是走在人类认识论的前列的。即是现在我们有时仍在自觉不自觉地使用着,如:刚柔并济,强弱结合等。

    中医老前辈将这一学说用于解释人体的生理和病理,进而用于了治疗用药。他们把人体的五脏(心、肝、脾、肺、肾)分别对应了五行,即心--火,肝--木,脾--土,肺--金,肾--水。然后又有五脏统领,分别再通过经络联系对应六腑,五官,四肢等,从而将人体联系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体的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就是由于五行的相生相克而导致的。从而在治疗上也就用相生相克之法抑强而助弱,以达到彼此平衡,治愈疾病目的。

    古代的人既没有先进的工具,又没有高超的技术,在那样的情况下,能充分利用当时的先进理论和大量的实践观察,对复杂的人体做出如此系统的和科学的阐述,是相当伟大的。  

    我们要学习中医的阴阳五行学说,就是学习它的观察认识分析归纳的方法,而不应该去死记硬背什么《内经》经文。如果不求甚解,即是你将《内经》背的烂熟于心,也毫无作用。

    如西医,把阴阳学说用于诊断就容易被接受,如**体征呈阳性,说明病在什么地方,如**化验结果呈阴性说明可能患某种疾病等等。

    因此,阴阳五行学说并无神秘可言,只是我们没有去认识它而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