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阴阳学说 概念: 是研究阴阳的内涵及其运动变化规律,并用以阐述宇宙间万事万物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一种古代哲学理论。属于中国古代朴素的对立统一理论,是古人探求宇宙本原和解释宇宙变化的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属于中国古代唯物论和辩证法范畴。 研究对象: 阴阳学说认为:世界是物质性的整体,世界本身是阴阳二气对立统一的结果。阴阳二气的相互作用,促成了事物的发生并推动着事物发展和变化。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阴阳学说广泛贯穿干中医学,用来阐述人体的生命活动、疾病的发生原因和病理变化,并指导着疾病的诊断和防治,成为中医药理论体系中的纲领性组成部分。 (一)阴阳的概念 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阴阳者,一分为二也。” 阴阳的最初含义是非常朴素的,是指日光的向背而言,朝向日光则为阳,背向日光则为阴。《说文》:“阴,暗也。水之南,山之北也。”“阳,高明也。”这是最原始的阴阳涵义。 阴阳概念大约形成于西周。《诗经·大雅》“既景乃冈,相其阴阳,观其流泉。”《周易》:由阴爻(- -)和阳爻(―)组成,阴爻和阳爻分别以符号形式标示了阴阳的概念,至此说明西周时期阴阳的基本概念已形成。 春秋战国时期,哲学理论进入快速发展和渐趋成熟的阴阳学说已形成,此时哲学家们不仅认识到“事物内部存在着阴阳两种对立的势力,而且认识到这两种势力是运动变化的、相互作用的。”从而总结出了“阴阳的相互作用推动着宇宙中一切事物和现象的产生和变化。”,《周易·说卦》:“立天之道,曰阴曰阳。”《周易·系辞上》:“一阴一阳谓之道”。先秦哲学家们不但认识到存在事物内部的阴阳两方面的运动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而且认识到阴阳的相互作用、对立统一、消长转化是事物运动变化的基本规律,因而标志着阴阳学说作为古人认识世界的一种方法论的形成。 春秋战国时期,医学家开始将阴阳概念应用于医学理论之中。《左传·昭公元年》记载秦名医和在为晋侯诊病时说:“天有六气,降生五味,发为五色,徵为五声,淫生六疾。六气曰阴、阳、风、雨、晦、明也。分为四时,序为五节,过则为菑(灾)。阴淫寒疾,阳淫热疾,雨淫腹疾,晦淫惑疾,明淫心疾。”成书于战国至秦汉之际的《黄帝内经》正式运用阴阳学说来阐明医学中的诸多问题以及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成为中医学的重要思维方法之一。 (二)事物阴阳的属性 阳:运动的、外向的、上升的、弥散的、温热的、明亮的、兴奋的; 阴:相对静止的、内守的、下降的、凝聚的、寒冷的、晦暗的、抑制的。 事物阴阳属性的相对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阴阳属性互相转化; 阴阳之中复有阴阳; 比较对象不同。 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一)阴阳对立制约 (二)阴阳互根互用 (三)阴阳交感与互藏 阴阳交感 阴阳互藏 (四)阴阳消长 1.阴阳互为消长 2.阴阳皆消皆长 (五)阴阳转化 (六)阴阳自和与平衡 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阴阳学说贯穿在中医理论体系的各个方面,广泛用于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并指导养生保健以及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一)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二)概括人体的生理功能 (三)阐述人体的病理变化 1.分析病因的阴阳属性 2.分析病理变化的基本规律 ①阴阳偏盛 ②阴阳偏衰 ③阴阳互损 (四)指导疾病的诊断 1.分析四诊资料 2.概括疾病证候 (五)指导疾病的防治 1.指导养生 2.确定治疗原则 3.分析和归纳药物的性能
|
|
来自: 东方大地wc3jiw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