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10年上海高考文言文阅读命题特点与应对策略

 许金龙 2010-09-26
一、试卷命题特点  1 r0 O: B  T: H0 H7 T5 Y
  1.题量赋分稳定,题型变化不大
题量上,两篇10题,每篇各5题,这是2005-2008年上海卷文言文阅读试题的定例,2009年略有变化,为两篇11题,前6后5。赋分上,2005年是28分,2006—2009年都是29分。 其中,第一个文段(即第五大题)分值较大,为15~17分;第二个文段(即第六大题)分值较小,为12~13分。
题型上,一般是第一个文段(即第五大题)为1题加点词(2005-2008年为4个,2009年为2个)解释,1题翻译(两句),其他3或4题为选择题、填空题和简答题。第二个文段(即第六大题)一般是选择题、填空题各1个,简答题3个;或选择题1个,填空题、简答题各2个;2009年减少了一个填空题,增加了1题加点词(2个)解释。
2.选材多为史传或议论散文( }4 T$ k! _7 W; |
  近五年高考卷的第一篇文言文阅读材料全是史传类的记叙性文段,而且大多出自《二十四史》。第二篇文言文阅读材料则是以议论说理为主(2009年卷重在说明)的文段,出处比较广泛,即使是出自《资治通鉴》这样的史书,也侧重于作者的评价和议论。5 z  y" _7 S  \% T  F( Z8 L
  3.考点稳中有变,点多而面不广
在考查所涉及的知识与能力的“面”上,无非还是“老三点”:一是以加点词解释、画线句子翻译为形式,以实词含义、虚词用法、特殊句式的用法及特点为内容的“理解”;二是以判断选择、填空答问为形式,以筛选信息、归纳要点、概括中心、分析观点为内容的“分析综合”;三是或客观判断别人赏析作品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正误,或主观评价文章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的“鉴赏评价”。
基本考点仍是对《考试手册》具体要求的贯彻落实。3 `& i* `4 ]2 y- w) K+ z3 \$ a
  先说对虚词意义和用法的考查。在近五年的上海卷中,有四年单独设题考虚词(2006年未考),涉及虚词4个,即“为”(2008年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了“为”的用法)、“以”(2005年和2007年均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了“以”的含义或意义、用法)、“而”和“其”(2009年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了“以”、“而”、“为”、“其”的用法和意义)。2010年的春考卷中,也单独设题考查了虚词“之”的用法。“以”、“为”、“而”、“其”、“之”都是虚词中最常见的,所以备受命题者的青睐。还有一点值得注意:在最近几年考查虚词的选择题中,有些选句来自中学语文课本。例如,2007年卷的“作《师说》以贻之”(韩愈《师说》),2008年卷的“吾从板外相为应答”(归有光《项脊轩志》)、“为君翻作《琵琶行》”(白居易《琵琶行》),2009年卷的“而告以成功”(欧阳修《伶官传序》)、“涵淡澎湃而为此也”(苏轼《石钟山记》)、“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司马迁《鸿门宴》)、“今其智乃反不能及”(韩愈《师说》),2010年春考卷的“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韩愈《师说》)、“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耳得之而为声”(欧阳修《秋声赋》)。7 L( K) J& X) \
  再说实词。近五年的上海卷中,单独设题考查实词可谓年年如是,而且都是以解释加点词的形式考查的,基本是4个加点词语,分值是4分。由此可见,对实词的意义和用法,高考命题者一向非常重视。这5套试卷中,共涉及实词20个。这些实词基本上都是常见的,而且考查的着眼点也往往在于这些实词的本义、基本义,或是在本义、基本义基础上引申或活用而成的语境义。值得注意的是,作为考查对象的实词大多在课文中出现过。例如,2008年卷“则人谁肯固矣”的“固”作动词“固守、坚守”解,而课文《<论语>七则》“君子固穷”句中的“固”就是“固守、坚守”的意思;又如“其必济”中“济”作“成功”解,而课文《群英会蒋干中计》“操怒曰:‘事又不济,反为所笑’”中的“济”就是“成、成功”的意思;至于“宜相与致死以守其邑”中的“相与”作“一起”解,在课文《饮酒》《廉颇蔺相如列传》和《苏武传》中都出现过。2010年春考卷“大数十围,类自为一树”的“类”作“好像”解,而课文《项脊轩志》“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句中的“类”就是“像、好像”的意思;“而其托本也大”中的“本”作“根”解,而课文《种树郭橐驼传》“摇其本以观其疏密”句中的“本”就是“根”的意思。! O5 l$ k% B% N7 F2 b
  词类活用也在实词的考查范围中。例如,2008年卷中的“则人谁肯固矣”(“固”,形容词作动词,固守、坚守),2009年卷中的“取未放之蕊干之”(“干”,使动用法,使……干燥)。2010年春考卷第18题问“下列加点词与‘祠而祀之’中的‘祠’用法相同的两项”(“祠”,名词作动词,建造祠堂),更是单独设题考查词类活用。! J$ T2 ~0 T  P& b: g1 f+ v
  词类活用通常也在翻译句子中考查。例如,2007年卷的译句题“游学青﹑徐﹑并﹑冀之间,与交友者多异之”中的“异”,系意动用法,应译为“认为……与众不同”;2009年卷的译句题“入其姓名”中的“入”,系使动用法,应译为“把……列入”;2010年春考卷的译句题“凡六人乃周”中的“周”,系名词作动词,应译为“合抱”。( |& o3 E* P8 T
  对虚词和实词的考查有一点特别值得注意:古今异义词的考查在上海卷中所占的分量极重,特别是翻译句子常涉及古今异义词。( b; X  ]+ a( W' @" t6 [
  特殊句式一般是在翻译句子中作考查。涉及的句式有判断句(如2008年卷译句题“力不足,死焉,职也”)、被动句(如2009年卷译句题中的“遂被摄”)、省略句(如2006年卷的“【  】累【  】有相示,【 】别令收贮,然未一披”)和倒装句(如2010年春考卷的“枝之出于垣外者皆成干”)等。
另外,对文言文基础知识的考查,也常常涉及相关的古代文学文化常识。例如,2007年卷第20题的译句题中的“游学青﹑徐﹑并﹑冀之间”,2008年卷第14题“‘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出自王安石的                   (篇名)”, 2009年卷第14题“白居易字乐天,号                   ”。
对于分析、评价能力的考查,值得注意的是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关于事件发生发展“原因”的分析是近五年文言文阅读考查的热点,例如,2005年卷第20题的“王化基对鞠咏‘故抑之’的原因是                   (用自己的话回答)”,2008年卷第20题的“杨氏对胥吏百姓的一番陈词使得‘众皆泣’,原因是                   ”,2009年卷第22题的“联系全文,简析沈周隐逸的原因”,2010年春考卷第26题的“概述作者将自己的居室命名为‘陶庵’的原因”。二是认识、分析人物性格、个性的题目不时出现。例如,2007年卷第21题的“文中写仲长统和高幹的交往,突出了仲长统哪些个性特点”,2008年卷第21题的“联系全文,概括杨氏的性格特点”。三是呼应、层次等有关文章结构的分析近两年考得较多。例如,2007年卷第22题的“第一段中与‘文武之道一也’意思相呼应的句子是                   ”,2008年卷第25题的“第③段可分为两层,概括层次大意”、第26题的“本文首尾都提到‘秋寻’,分析其作用”。四是修辞效果的赏析成了近几年鉴赏评价的考查重点。例如,2006年卷第21题的“文中为什么要将白居易与贾谊相比?请联系全文加以说明”,2008年卷第22题的“第②段画线句用不同的形象对应一年四季,好在哪里”,2010年春考卷第25题的“本文多处运用对比手法,选择一组对比,分析其作用”。
二、备考应对策略& B  |" \: n4 e* ~
! v4 U9 h# x; c$ Z1 o5 [
  1.材料选择,多用史传( |( u1 C& C0 I6 Y
  基于上海卷的第一篇文言文阅读材料一般是史传类文章,所以在复习备考的时候,我们应该多做些这类文体的文言文阅读训练。同时,要注意与史传相关的文学、文体常识。例如, 2005年春考卷第18题对白居易代表作的考查,2008年春考卷第23题对“前四史”的考查等。当然,也要顾及关涉事理的作品,毕竟第二篇文言文阅读材料一般是以议论说理为主的文段,这样,针对性和有效性可能会更强一些。) [4 Y) t5 {" E9 p3 U
  2.常见实词,重在语境1 p1 Q' |- r8 y; G* [8 i
  只有重视特定的语言环境,才能正确地辨识通假字,才能确定多义词的词义,才能辨清词的古今异义,才能确定某个词是否属于词类活用、属于哪一类词类活用,等等。
 要学会推断文言实词词义的几种方法——字形推测法(利用汉字多通过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表意来推断字词的意思)、结构分析法(根据词法,分析词语的结构特点,从而判断推测词语的词性、词义)、对称定义法(根据句子结构的对称性,判断相应位置上词语的词性相同,词义相同、相近或相反)、联系迁移法(把在课本中或其他材料中曾经出现过的包含有这个词语的例句或成语筛选出来,比较分析,迁移判断)、语境推断法(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字不离句,句不离段,左顾右盼,瞻前顾后,从而判断推测出词语的词性、词义)。
 还要了解和积累一些相关的古代文化常识。因为这些古代文化常识会直接影响到我们对相关词语或句子意思的理解。例如,2006年春考卷第24题的“根据文意,下面对作者治学经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不少考生选“A.幼年已开始读班固的《汉书》和谢承的《后汉书》”。其实A项表述没有错误,原文中可以作为该项参照的语句是“故始在总角,读班、谢两汉”,但因为考生们对于表示年龄幼小的“总角”不理解,所以误选。7 ^2 C3 c6 o% Z. C
  3.理解虚词,重在句意
 理解虚词,重在从句意入手,通过比较,分析其用法和意义。复习训练时,要重视用好课文,切实掌握20多个常见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注意有针对性地熟记一些典型的例句,兼顾其他。还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复音虚词和几个常见的兼词,并注意理解代词在文句中具体指代的内容。3 e% A( K6 ?3 c: v+ |9 q
  4.特殊句式,熟练掌握% \" L: m. _2 ]  [1 V: x* O0 J
  特殊句式的考查,虽然少有单独命题的,但翻译句子常涉及句式,而且熟练掌握句式有助于我们对句意文意的理解。还要了解并熟悉一些常见的文言文固定结构的用法,要明白它表达什么意思,表示什么语气,这对理解句意文意、对顺畅地翻译文言句子是很有帮助的。6 y  c. v. {  ?* P" K7 S! K6 ^
  5.正确断句,语感为重7 x( i, T$ x' |1 q/ y. c1 S7 e
  断句的关键在于语感,平时阅读须注意文句的节奏和停顿规律,还得综合运用文言字词句知识、文言修辞知识和古代文化知识、历史知识等,还要掌握一些断句的方法,这对我们应考时正确断句,无疑大有裨益。
    6.准确译句,字字落实
  在平时自己做翻译训练时,最好养成通译全文的习惯。要这样做,须看清文章里面所有的知识点和考点,什么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类活用、虚词、句式、修辞知识、文化知识,通通都要用到,全都一译无余,尽收眼底。这样就有利于发现我们知识和能力的缺陷所在,以进行有针对性地补缺补差。在翻译时,要字字落实,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要学会抓住若干个关键点而准确地译句,并使译文合乎现代汉语规范,力求通顺流畅。, N9 s" i: `% W& s, c3 Y0 Q
  7.准确筛选,学会归类
对考生筛选文中信息能力的考查,是文言文阅读试题的重要考查内容。要准确地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须在理解的基础上,对文章内容进行分析和归类,这也体现出对文意的理解程度。在复习训练时,要掌握通常的解题步骤,要学会排除选项中的干扰因素,从而正确筛选,得出答案。
       8.分析概括,胸有全局: A5 m$ J; K5 c. M6 C4 n
  归纳要点,概括中心主旨,评价作品的思想性、艺术性等,考查的是理解、把握文章的能力和分析综合的能力,这是文言文阅读中极为重要的考点,应当引起考生的高度重视。要顺利解答这类题目,必须强化语境意识,整体把握文章,做到“胸有全局”;还得理解语言材料的结构层次,弄清人物、事件的各种关系,并能抓住文中的关键句;还应注意借助注释,弄清题干要求,排除干扰因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